晚上睡不著聽故事用什么軟件(睡不著有什么軟件可以幫助_)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晚上睡不著聽故事用什么軟件,以及睡不著有什么軟件可以幫助?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上線全新品牌“鹽言故事” 知乎故事業務邁入新發展階段

吳科任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中證網訊(記者 吳科任)中國證券報記者5月19日從知乎獲悉,知乎已于日前上線全新故事品牌“鹽言故事”APP。新品牌脫胎于知乎原故事業務,定位原生短故事平臺,以“故事有鹽,無需多言”為品牌主張,致力于成為引領數字閱讀領域的新物種,為用戶提供更加專業的、沉浸式的閱讀體驗。

知乎副總裁、教育會員業務負責人張榮樂表示,“鹽言故事”開創了網文短篇賽道。相較于長篇小說,短故事在當下更符合內容消費的快節奏需求。“短故事的崛起,不是簡單地抓住了年輕用戶的碎片化習慣,更重要的是做好了品質閱讀。”張榮樂說,“鹽言故事”起步于圖文,而不會止步于圖文,未來將不斷創新模式,為用戶帶來更多精彩的好故事。

依托社區討論場,知乎鹽選故事業務自2019開始發力短篇閱讀市場,已經積累了海量優質內容,涉及數十種題材類型,覆蓋數億一二線城市年輕用戶。同時,創作上形成了完善的作者培養體系,扶持了大批優秀創作者,并進一步鏈接出版影視等上下游產業,穩定輸出原生原創內容。

知乎表示,“鹽言故事”品牌的獨立,標志著知乎故事業務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未來,知乎社區將繼續以“專業討論”為核心定位,從社區生長而來的故事業務將以獨立品牌“鹽言故事”為平臺,在產品功能、服務體系、品牌價值、產業合作等多個領域展開更深層次的探索。

據了解,“鹽言故事”APP正式版本與知乎賬號打通,共享創作者服務體系,提供專門的故事內容閱讀服務。在功能上,“鹽言故事”APP在豐富的內容分發和推薦之外,強化了多項核心特色。比如,應用AI生成圖片功能,極大提升創作和運營效率。

什么樣的方案才算好設計?兩款睡眠app大比拼

這是沐風的第127篇原創

大家好,好久不見。

最近體驗了兩款睡眠檢測應用:Sleep CycleAutoSleep

這兩款應用在睡眠檢測上都頗具實力:

    Sleep Cycle榮獲App Store編輯精選,它可通過用戶的聲音或者睡眠時身體的移動頻率來監測睡眠質量

    AutoSleep則更直接,它是利用佩戴在用戶手腕上的Apple Watch,獲得用戶睡眠時的動作來監測睡眠。

    從我個人對于它們睡眠檢測的結果對比來說,兩個應用的監測效果不相上下。

    雖然兩個應用在監測算法上都很牛,但是在產品的功能和界面上,卻非常不同:

      Sleep Cycle簡潔易懂,界面十分清楚明白;

      AutoSleep復雜晦澀,界面過分專業甚至還有點變態。

      下面我們來分析下這兩款應用的界面設計,以便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重點信息提煉

      睡眠質量應用,屬于工具類。

      這類工具的一大特點,是每天早上都會使用,但又不會使用太久。基本就是早晨起來lou一眼,快速了解昨晚的睡眠信息即可。

      睡眠的信息有很多個:何時入睡?何時醒來?睡著了多久?睡的整體怎么樣?有多長是深度睡眠?多長是淺睡眠?心率是多少?

      信息的數量多,怎么展示就成了問題。

      在實際的工作中,產品經理也會經常提過來包含著一堆信息的需求。

      作為設計師,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梳理優先級,然后安排在頁面的不同位置上

      在這一點上,Sleep Cycle明顯做得要好的多:

      首頁把用戶最關心的睡眠質量(下圖橙色圓環)提取出來,在旁邊用最大的字號展示在床上的時間和實際的睡眠時間。

      界面頭部的3個數據,很好的將昨晚睡眠的總體信息勾勒出來。

      接著是一個睡眠程度的曲線圖,可以看到昨晚睡眠深淺的變化趨勢(如下左圖??)


      對于AutoSleep,則要拙劣了很多:界面用一個柱形圖,展現了昨晚睡眠深淺的變化,以及心率的變化。

      另外,右下角紅框處還有一個不明信息:8:16 / 8:41。

      看到這兩個數字,我的第一反應是「睡眠時長」,但既然是睡眠時長,為什么會有兩個數字?這就讓這個信息變得耐人尋味起來。

      這兩個數字雖然只占了一小塊地方,但這里是首頁頭部最黃金的位置。在這么好的地方呈現一個讓人get不到的的信息,實在很影響界面設計的品質。


      信息呈現

      在信息呈現上,Sleep Cycle使用了圖標+數字的形式,展現了應用監測到的各項指標,而AutoSleep使用了一個個大圓盤來展現:

      兩個應用由于各自優勢不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兩個應用在這里的展現不同:

      Sleep Cycle可以監測用戶睡眠時發出的聲音,所以它的界面把「其它指標」部分用圖標+數字這樣最簡單的形式展現。

      因為本身它能提供的相關數據也不復雜,而且這樣展現,可以節省空間,為應用的特色功能:記錄用戶睡眠的聲音留下更多空間。

      對于AutoSleep,它是一個需要付費25元的睡眠檢測應用,用戶付了錢,總得讓用戶感覺這個應用很牛X,才會覺得值吧。

      不過有時候想耍巧沒耍好,就弄成拙了。。。

      AutoSleep用這些大圓環,增加了界面的專業感,但問題是圓環這種形式,比較適合展現程度或者百分比,比如下圖這些就還好:

      但是下圖中,圓環里有很多游走不定的icon,實在讓人不明白:

      這是要表達個什么意思??

      分析一下,這里造成不明白的主要原因,是圓環里每個環的顏色都是100%填充的,所以那些圓形圖標的位置就難以表達出百分比X%的意思,因此會引發疑惑。


      概念表達

      在AutoSleep里,創造了兩個比較新穎的概念:

        睡眠銀行

        心率變異性分析

        看到「睡眠銀行」,我的理解是今天睡的多了,可以存起來,明天就可以睡少點。

        不過。。。睡眠真的是可以像存錢一樣存起來嘛。。。這和我平時的認知不太一樣。

        于是看了下應用里的說明,睡眠銀行顯示「您在睡眠需求方面的領先或者落后」。

        這種領先或者落后,是用X%的信用來表達的。說實話這個表達太難懂了。

        首先,X%的數字,讓人難以get到底是多睡了多少。

        其次,睡的比正常多,真的是好事嗎?如果不是,界面里展現的是9.0%信用,感覺是睡得多積累了信用,這么看似乎是好事了。

        這些概念,無法清晰表達出睡眠行為對健康的影響,從而干擾了用戶的判斷。

        再說「心率變異性分析」,這個名詞看著就很專業,實際上對我的健康狀態到底有啥用,應用里也沒有任何地方有說明。

        以上兩個拗口的新概念,增加了我理解界面的成本,阻礙了我對該應用里數據的理解。

        這些概念,應該用更容易理解的詞語去表達。如果實在需要用專業名詞,也應該給予清晰的解釋。

        現在各種應用琳瑯滿目,用戶可選擇項很多。

        簡單易懂的頁面是幫用戶建立信任的基礎。

        最近在讀周陟老師的《設計的思考》,里面有句話很認同:

        核心任務和功能一定要簡單,極致的簡單會讓用戶降低防衛心理,優先使用。如果一個東西復雜,用戶會從心理上抵抗反復使用,你產品的觸達次數就會減少,沒有觸達率,品牌建設就是空談。

        《設計的思考》

        要設計一個簡單易懂的頁面,有很多技巧。通過對兩款睡眠監測軟件的對比,總結一下有3點需要注意:

          注意重點信息的提煉

          使用合適的展現形式來展現數據

          使用用戶最能明白的概念傳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