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來源:【人民周刊】
為紅旗渠精神留下永恒影像——訪河南省紅旗渠精神研究會名譽會長、河南省攝影家協會原主席魏德忠2022年10月2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省林州市(原林縣)紅旗渠紀念館,駐足在拍攝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幅幅老照片前,凝望良久。
河南省紅旗渠精神研究會名譽會長、河南省攝影家協會原主席魏德忠在媒體報道中看到這一幕,心中熱血沸騰:這些老照片,都是半個多世紀以前,他在紅旗渠修建現場拍攝的。
“當時建設現場的紀實照片都是出自我之手。看見總書記??站在我拍的照片前,我感到??很激動。這些照片所記錄的紅旗渠精神,??永遠是中國人民的精神財富!”魏德忠如今已經88歲高齡,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談及年輕時用影像記錄紅旗渠誕生的10年歷程,他的語氣中有掩蓋不住的感動與自豪;回憶起見證紅旗渠建設的火熱年代,他的思路依然清晰、情感依然濃烈。
《凌空除險》 魏德忠攝于紅旗渠建設工地
一瞬的感動 十年的堅守記者:在紅旗渠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駐足觀看的、鋪滿一整面墻的巨幅照片,是您1965年的攝影作品《盛大的節日》。您是否還記得拍攝照片時的場景?
魏德忠:那時紅旗渠總干渠通水,林縣十幾萬人傾城而出,還有老頭老太坐著擔架上山去看紅旗渠,人們歡喜得不得了,場面十分感人。我想,這說明紅旗渠修到了人民群眾的心里。
記者:紅旗渠的照片,很多都是由您拍攝的。能否請您介紹一下,是什么樣的契機使您拍攝下了這么多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的作品?
魏德忠:我和紅旗渠很有緣分。第一次去紅旗渠是在1960年2月,那時紅旗渠剛剛開工,但我不是去報道紅旗渠的,而是我所工作的《河南日報》組織了一個采訪團,到一線采訪太行山區抗日根據地的建設。這個抗日根據地位于河南林縣與河北涉縣的交界處,紅旗渠總設計師、時任林縣縣委書記楊貴陪同我們采訪。走到任村鎮時,我們聽到鏗鏘打石的聲音。我們問楊貴,這是在做什么?楊貴說,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為了解決群眾吃水難題,正在把山西漳河水引到林縣。我想,這也是山區建設的一部分,就去看了看。一看,滿山的農工在半山腰懸著、吊著,正在架起柱子打炮眼。又聽楊貴說,他們要重新安排林縣河山。我聽了心中一震,就近爬上一個小山包再往下一看,下面車水馬龍、浩浩蕩蕩。這不就是愚公移山嗎?這不就是大禹治水嗎?當時的場面令我很震撼、很感動。我是攝影記者,感到這些形象和場景很珍貴,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于是就留在這里采訪了。
紅旗渠修了10年,我在現場堅持攝影采訪了10年。那時,林縣本地沒有照相機,也沒有會攝影的人。紅旗渠在深山老林中建設,沒得吃、沒得住,外界也沒有人知道,誰都不愿意去,所以只有我一位攝影師在現場。之所以堅持拍攝,因為我在紅旗渠看到了時代的精神、人民的創舉,其中蘊含的精神感動了我,我覺得這些東西很珍貴,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激勵著我堅持了下去。記錄時代中的人是攝影師的責任,在紅旗渠接觸到的很多建設者都令我感到,他們是民族的英雄,如果不把他們的形象記錄下來,對不起歷史、對不起后人,也可以說,是在林縣人民的鼓舞、鞭策下,我堅持了10年。
最可愛的人 最難忘的事記者:在10年拍攝歷程中,紅旗渠有哪些人和事最觸動您的心靈、令您難以忘懷?
魏德忠:紅旗渠工地除險隊隊長任羊成是我采訪的??第一位建設者。紅旗渠是用??炮在太行山上崩出來的,炮崩完以后,有的石頭落下了山,有的石頭雖然被崩開,但是沒有掉下山,成了山上的活石,一旦有風吹動就很容易掉下來,給下方施工者帶來危險,因此必須搬除。任羊成的任務就是在高山上除險。別人身上的老繭長在手上、腳上,他身上的老繭長在肚皮上,那是常年把麻繩捆在腰上磨出來的。我用手在他肚皮上一敲,嘣嘣響。
林縣副縣長、紅旗渠總指揮部指揮長馬有金是紅旗渠工程任期最長的指揮長。紅旗渠工程總部??設在縣委,工地上有一個工地指揮部,??他就在工地上指揮。修渠10年,他當了9年的指揮長。9年間,他很少回家,吃住都在工地上,就像普通農工一樣,農工干的活他都干,比農工還像農工,根本看不出是一個干部。他的臉本來就不是很白,一曬更是黑乎乎的,我總喊他“黑老馬”。他真的是全身心投入,只為能把渠修好。
更不用說縣委書記楊貴了,為了修渠,他團結縣委一班人齊心協力,大家配合得很好。林縣領導和群眾團結一致,上下一條心,擰成了一股繩。
記者:您所講到的事例,都是紅旗渠精神中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精神內涵的生動體現。那么,紅旗渠精神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的內涵,您當時在現場是否也有真切的體會、鮮明的感受呢?
魏德忠:紅旗渠工程是縣辦工程,國家沒有派專家,也沒有向國家要一分錢,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沒有工具自己制、沒有炸藥自己造,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的。
紅旗渠精神令人驚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所有的黨員干部都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修渠。林縣人民祖祖輩輩忍受著吃水難的困擾,為了子孫不受苦,他們就先受苦。這些都是無私奉獻。
在高山上勞作,很多農工都只靠一根麻繩拴住、固定住,隨時都有掉落懸崖犧牲的可能。但是明知道有危險、明知道可能會犧牲,還是要自覺地干、還是要往上沖,這就是紅旗渠精神,這種精神太可貴了!
中國的奇跡 永恒的動力記者:紅旗渠工程被稱為“新中國奇跡”“世界第八大奇跡”,您親身經歷工程建設,能否總結一下,這樣的奇跡是如何“煉”成的?您認為,在新時代弘揚紅旗渠精神又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魏德忠:紅旗渠工程被稱為“奇跡”,因為林縣人民是在不能修渠的地方、不能修渠的時間修成的紅旗渠。太行山上巖石堅硬,有一座名叫“老雕巖”的山峰是鳥都飛不上去的地方,在這樣的懸崖峭壁上修水渠,是幾乎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林縣人民辦到了。紅旗渠工程上馬時,剛好趕上三年困難時期,很多人家都吃不上飯,但是林縣人民沒有休息停滯,而是??一錘一釬努力干,最終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做到了。
現在,紅旗渠已經成了旅游景區,我身邊的朋友到紅旗渠參觀后,沒有不震撼的,沒有不驚嘆的。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的,國家再富強、物質條件再好,也要艱苦奮斗。永遠發揚紅旗渠精神,我們才能成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佼佼者,偉大的民族復興事業才能盡早實現!
(本刊記者 武鳳珠《人民周刊》2022年第20期)
本文來自【人民周刊】,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有誰沒有聽說過在禁寺內的易卜拉欣圣人立足處呢?
從易卜拉欣圣人帶領易斯瑪儀圣人將重建天房,而留下足跡之后,這份遺跡便穿越滾滾的時代潮流,看人是物非的改變,觀歷代君主國王的沉浮。
古蘭經中有兩處提到了易卜拉欣圣人的立站處。
在《古蘭經·黃牛章》中真主說:
???????????? ??? ???????? ???????????? ????????
你們當以易卜拉欣的立足地為禮拜處。(2:125)
《古蘭經·儀姆蘭的家屬章》
????? ?????? ?????????? ???????? ????????????
其中有許多明証,如易卜拉欣的立足地。(3:97)
當真主降示了“你們當以易卜拉欣的立足地為禮拜處。”這節經文之后,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便以易卜拉欣的立站地為禮拜處。在禁寺內領拜的伊瑪目,以此作為判律而非伊吉提哈德來跟隨和效法,因為沒有哪個人的判律比起穆圣(愿主福安之)的行為所作出的規定更好的判律了。
在先知的傳記中,有許多傳述記述了易卜拉欣立足之地的遺跡。今天就將相關遺跡推介給穆民大眾。這些明顯的標記,有的已經被抹去了,這些遺跡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是對公眾開放的,現如今已經完全封閉起來,成了現在我們從外面看到這樣。
1931年以前的易卜拉欣立足處,照片顯示,朝覲的哈吉們可以近距離接觸到易卜拉欣立足的處的遺跡。
這些照片顯示,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易卜拉欣立足處在禁寺旁。
易卜拉欣立足處
侯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