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天涯明月刀手游攻略,以及天涯明月刀手游攻略體力怎么恢復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天涯明月刀手游》紙上談兵最新攻略
《天涯明月刀手游》紙上談兵是游戲中的一個PVE玩法,玩家在進行這個玩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還是比較多的,針對一些細節和技巧進行戰斗才能夠獲得勝利,下面就給大家整理了關于這個玩法的具體攻略,一起來看看吧!
《天涯明月刀手游》紙上談兵最新攻略
一、開啟條件
角色等級大于53級,且所在幫派健康度評級非“聽天由命”。
二、參與人數及時間
單人異步挑戰,無限時,各位少俠可自由選擇時間進行挑戰。
三、核心玩法
“紙上談兵”整個地圖被劃分為一個個格子,除起始領地外,每個格子都有敵人把守,只要擊敗敵人,就占領了該格領地。而我們目前的任務就是占領位于地圖中心的“鳳鼓大營”。
四、拓展領地
幫派成員將隨機從幾個不同的起始營地出發,分頭探索演兵圖。當不同營地的領地區域接壤時,即可聯通領地,共享視野和地塊信息。
但不用說探索整個地圖,單是完成“占領鳳鼓大營”的目標就不是一件短時間內能完成的事情,這個地圖規模著實超出了不少少俠的想像。
五、占領地塊
我們需要消耗【行兵令】才可挑戰并占領地塊,【行兵令】每日凌晨5:00刷新10個,最多持有30個。
成功占領地塊后,幫派可獲得鐵、木、石資源,用以提升幫派科技等級。而幫眾個人則獲得碎銀及海河令獎勵,但只有接壤的地塊才可進行挑戰占領。
以目前獲得的信息,地塊至少分為1-4四個等級。高等級地塊有等級壓制效果,只有提升幫派科技等級才可解除壓制,降低挑戰難度。
而部分帶有模型標志的地塊為特殊地塊,其挑戰難度更高,但占領后會有特殊獎勵或功能。
六、目前已知的特殊地塊有以下類型:
1.資源型
占領后可獲得遠超普通地塊的鐵、木、石資源。
而且,在鳳鼓大營周邊還有更加特殊的礦場地塊,占領后可每日獲得一定數量的資源。但根據猜測,這種礦場需要占領周圍一定范圍內的地塊后才能獲得產出。
2.功能型
占領后可獲得集體增益效果或開啟部分區域的視野。
3.強化敵方型
對附近領地的敵人進行增益,只有占領后才可消除增益效果。
4.阻擋型
位于探索必經道路上駐守,比一般地塊上的敵人更強。
地塊的挑戰過程類似于“天波府挑戰”,各位少俠將會被傳送到名為“兵書臺”的位面挑戰敵人。通關耗時越短,則評分越高。所有挑戰幫眾獲得的評分達到地塊的占領進度要求后,該地塊才能成功占領為我方領地。
占領后的地塊無法再被其他幫眾挑戰,且通關速度前2名的幫眾,其【兵法】搭配和通關速度將會在領地上留存。
初步探索下來,對于初入“演兵圖”的少俠來說,前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朝著“鳳鼓大營”的方向開辟出一條道路。但道路開辟的過程可沒有那么簡單,下面刀妹就帶各位少俠詳細探一探玩法中的【兵法】內容和具體的挑戰過程。
七、幫派成員協同
首先,我們需要和幫派的成員一起去開拓領土——少俠們的起始營地是不同的。幫派管理可以標記指引大家朝哪里進攻,我們通過消耗行兵令挑戰并占領地塊。由于每次攻占地塊需要耗費2個行兵令,當前每天只能探索5次。所以全幫都需一同參與,這樣才能加快進度拓寬“領地”與視野。當幫派其他成員的領地和你的接壤之后,就會聯通領地、共享視野。
八、兵法
挑戰地塊可以獲得兵法,兵法可以增強玩法內戰斗的能力。不同的怪物被克制的屬性也不同,需要選擇克制對手的兵法來提升通關效率。所以如何選擇兵法是一門大學問哦。每次通關之后,少俠們可以3選1選擇兵法進行升級。可以先湊齊所有屬性、類型的兵法之后,優先升級主動兵法。
九、兵法升級
兵法升級需要消耗同等級的兵法,如2升3,就需要消耗2個2級兵法。主動+被動兵法,可以形成同屬性的連攜與跨屬性的雙重連攜。除了通關可以獲得兵法以外,每天兵法商店也可以通過完美通關掉落的兵書殘卷來兌換。
十、幫派科技
通過幫派科技升級能解除地塊壓制,同時還可以給少俠到來增益。
用兵:主要是兵法上面的增益,如開啟連攜技能等
養兵:解除地塊壓制
謀兵:屬性增益,如增加攻擊力,會心、暗傷等
十一、被入侵
當我們攻占、拓展演兵圖上的領地塊的同時,同樣會多次面臨遼兵的入侵,遼兵入侵后將侵占幫派成員已經占領的地塊,并使其占領進度和資源失去效用。而且如果入侵者占領了增益地塊,那么所有入侵者將會被強化。入侵者入侵之后,第一天會休整,并在第二天19:30開始移動。
十二、獎勵獲取
每次通關都可以獲得碎銀和海河令,當前版本海河令商店新增了不少經緯箱子,對海河令的需求旺盛,所以少俠們需要依托紙上談兵玩法獲取更多的海河令。其次,既然是幫派玩法,肯定少不了幫派拍賣啦,這里可以拍到經緯的橙色星元。不僅如此還有成就獎勵,禮盒中有天涯令·四,瑯紋鑰匙,棋魄,碎銀等豐厚的道具。
總的來說“紙上談兵” 是一個幫派協同,單人PVE的玩法。同時也沒有時間限制,當天內任意時間都可以進入游戲,時間安排上更加靈活自由。
“懷孕4個月時,還在24小時連班”腦干出血后全身癱瘓的王醫生,沒去告醫院,而是做了這件事
血液沖破血管,淌進腦干。腦干在大腦和脊髓間,是把大腦信號傳遞給肢體的中樞,腦出血如同洪災,把連接意識與行為的“路”沖塌。
2013年,女醫生王磊的腦袋里,就爆發了這樣一場“洪災”,那年她31歲。
這之前,王磊獲得博士學位,入職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日子過得順風順水。這之后,她的臉癱了半邊,失去了對大部分肢體的控制,幸存著的,是尚能思考的大腦、靈活的右手指頭,以及肚子里的胎兒。
8年后的現在,39歲的王磊被困在輪椅上,不能當醫生了。但在這漫漫余生里,在互聯網的角落里,她正一點點重建被疾病摧毀的自己。
伴著緩緩的敲擊聲,王磊用右手指建造了一個老年病咨詢論壇。她在論壇里有多個賬號,有的叫“王醫生”,有的叫“磊博士”,她用這些賬號回復網友的咨詢,仿佛仍在“問診”。
其他空閑時間里,她敲出了20萬字的言情小說,但發到網上后,閱讀者寥寥。“撲街了。”她調侃,聲音先從鼻子冒出來。因為半邊舌頭無法控制,王磊咬字很不清晰。慢慢地說完話,她抿著嘴,露出笑意。沒有視力的右眼,用磨砂玻璃鏡片擋著,左眼瞇起,眉毛舒展開來。
在這沉靜的房間里,出現了少有的明媚時刻。
7月17日下午,王磊在電腦前,電腦屏幕上是她創辦的論壇首頁。新京報記者 苑蘇文 攝
在線“從醫”
鼠標和鍵盤,是王磊新的“肢體”。
王磊坐在輪椅上,頭向前傾斜,桌上的黑色機箱擋住了側臉。王磊的父親拿起鼠標和鼠標墊,放在她右臂垂下后手指停留的大腿處。向前十厘米是鍵盤,王磊用指頭滾動滑輪,調出300%的放大鏡,再把手指挪到鍵盤上。
屏幕里是她創建的“花甲論壇”(60old.cn),“本站特色原創欄目—老年病專區” ——頁面最上方這樣介紹。
王磊登錄管理員賬號,短短半天,后臺新增了幾十個會員申請。申請理由里,有人這樣寫道:“父親得了腦梗塞,向您學習請教”,還有人寫著:“我也是一名醫生,看了你的報道,很感動,想幫你點什么”。
這個論壇已創辦五年,一共有三千多會員,但最近每天都有上百個新的申請,流量達到高峰。王磊只用幾秒鐘就讀完了新的申請,勾選全部通過。在她看來,新申請大量涌入,或許與最近媒體專門報道了她有關。
身背“女博士”、“孕婦”的標簽,從8年前生病開始,王磊的經歷就屢見報端。剛開始時,人們關注她肚子里的孩子。現在孩子上三年級了,身體健康,鏡頭就轉向了她自創的醫學資訊網站。《癱瘓女博士開論壇在線“從醫”》——這是7月初,本地媒體報道中使用的標題。
王磊的醫師執照早已過期。她說話時,詞語含在嘴巴里,難以完全吐出。王磊生病后,不能走路、不能自己吃飯,也不能去坐診,“給病人做檢查都不行了”,現在能做的,只有叩擊鼠標,上網解答網友提問。
這就是她的“從醫”過程。有人發帖問,“下肢痙攣性截癱輕度可以打新冠疫苗嗎?”王磊抬起無力的右手,摸索到鍵盤上打字,她先在疾控網站上搜索禁忌征,按下“xinguan”七個字母,耗時一分鐘,在輸入法框選擇合適的詞語,又耗時一分鐘。
論壇沒有給王磊帶來任何收入,在線問診是免費的,反而每年還要繳納域名等雜費一百多元。
“有人問我醫學專業問題,我會覺得還像原來那樣,回答得如履薄冰,是因為醫生說了話要負責任?!彼磺宓卣f:“我感覺自己還在做有責任的事。”
提起“責任”,王磊有些振奮。她說,最初辦論壇,是看到網絡上醫學信息很多,但不是很準確,“你如果沒有一點(醫學)基礎的話,你就不能分辨哪些信息可能是對的,哪一些信息可能是有問題的?!?/p>
她說自己是一名黨員,拿著國家獎學金讀了博士,“就算生病了,基本上還算是一個學醫的人,應該做些事情,而不是索取?!?/p>
王磊說,她不考慮結果,只要做就足夠了。談論醫學,令她想起過去的時光,那時她還健康,一切都充滿希望。
7月17日下午,王磊在家里進行站立訓練,對面的照片墻上貼著家人的照片。新京報記者 苑蘇文 攝
得了自己研究的病
王磊與父母和兒子一起生活,四口之家安在南昌鬧市的一個舊小區里。小小的客廳里,墻上畫著身高線,站立康復訓練的桌架擺在角落。玻璃柜上貼滿了照片,照片記錄了小家庭的過去,有小嬰兒長成小男孩的經過,有王磊生病前的甜美笑容,還有一對璧人穿著結婚禮服,牽手站在海邊。
臥室不大,床是帶扶手可升降的,床頭貼著呼叫鈴,電腦桌連著窗沿,王磊擺弄電腦累了,就抬頭看看窗外。
透過窗,能看到南昌二附院那幢白色的大樓,那是她曾經工作過的地方。1.4公里的距離,如今咫尺天涯。
1982年出生的王磊,安徽黃山人,母親是一名村醫。2001年,她考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臨床醫學本科,學制五年。本科畢業后,她放棄了保研至其他專業的機會,考上了本校的五年制博士培養計劃,主攻神經內科。
“我為什么要學這個?因為神經內科是最難的,人的全身都可以換,但是腦袋不能換?!蓖趵谡f,那時她年輕,認為有難度就是有挑戰,更讓她想去攻克,“像腦卒中、腦出血、腦梗,帕金森,搞不懂的病全在神經內科?!?/p>
作為人體的“總指揮部”,大腦極其復雜,大部分仍是未解之謎。王磊提起自己考研時遇到的一道有趣的題目:“閉起眼睛,去摸身邊的積木,通過哪些方式知道積木是方是圓?”簡單的觸摸背后,是溫度、壓力等信號的傳導。如果信號通路被截斷,人就會失去知覺。
王磊腦干附近的出血,阻斷了她大部分肢體的信號通路,比如雙腿失去知覺,她需要用視力才能確定其存在,說著話,她舉起左手臂,“左手能動,但沒有感覺,我拿個饅頭不知道形狀,很容易就捏碎了,放在熱水里也不知道燙?!?/p>
交感神經通路也大面積“停擺”。王磊的右眼出現“霍納綜合征”,瞳孔縮小、但對光反應正常,眼球內陷,無淚。除了右臉、右手臂和肩膀,她全身其他地方都無法出汗,“出汗是為了排熱,人如果不排熱,就很容易中暑?!蓖趵诓荒苋囟冗^高的地方。右眼無淚,不能沖刷眼球,這讓她得了角膜炎,最終失去了視力。
“我自己最能理解我自己。”這是王磊曾經研究過的疾病,她曾發表過十幾篇相關論文?,F在,她“感同身受”了,真切體會到了病人問診時講述的“沒感覺”、“沒力氣”、“看不見”。但這絕非是一種幸運。
讀博士時,王磊成績優異,曾獲得過求是獎學金。2011年,王磊達到論文發表要求,按期畢業,這在同屆同學中是少見的。
王磊與前夫是大學同學,他是湖南人,早兩年畢業,只拿了碩士學位。王磊選擇到南昌就業,因為這是兩人老家的中點,“南昌劃歸到西部,也算是支援西部開發?!彼f,入職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后,她先輪崗了半年,然后進入神經內科。“博士生不用規培?!?/p>
穿上了白大褂,王磊去拍證件照。照片中的她,戴著深紅的扁框眼鏡,短發也染成深紅色,燙出弧度,干練又活潑。她看著鏡頭,自信地微笑著。
現在,這張照片貼在她的殘疾人證上。她被認證為肢體一級殘疾。
王磊過去拍攝的藝術照。受訪者供圖
“發病時心跳都沒了”
唐振宇是王磊曾經的同事,如今是主任醫師。在他印象中,“王磊臨床能力強,工作態度好,付出了更多時間給病人?!?/p>
曾有媒體報道,當時王磊是神經內科的中堅力量,每周工作時間超過60小時。到了2012年底,她懷孕了,仍然每天負責診察近20個病人,妊娠反應劇烈,她就吐完后繼續工作。
事后,唐振宇才想起,在王磊忙于工作時,曾有一些細小的征兆,“左邊的眼皮偶爾會掉下來,眼睛會變小一點,但是過一會兒就恢復了。”
為了照顧女兒,王磊的母親陳女士從老家搬到了南昌,回想女兒病發那一天,她總是忍不住自責自己照顧不周。
那是2012年的12月13日,王磊懷孕快滿四個月了。傍晚,她結束24小時的連班,回到了家。陳女士說,回家后,女兒告訴她“今天吐了,感覺很難受,好像和以前不一樣”,女兒還向她形容:“吐得就像噴的那種,還流鼻水了。”
陳女士回憶,說完這些話,王磊就倒在了她眼前。
“我當時失去了意識,聽大夫說,我發病的時候,心跳都沒了?!蓖趵谡f,后來父母告訴她,當時也在家的前夫第一時間對她實施按壓,把心跳“搶”了回來。
正在值班的唐振宇接診了這個年輕的同事。據唐振宇回憶,剛送到醫院時,王磊“全身癱掉了,還伴有呼吸困難,我們馬上給她做了CT、上了呼吸機?!?/p>
起初她上了無創呼吸機,“從嘴巴插管”,但一周后沒有好轉,不得不切開氣管,裝了有創呼吸機。王磊指了指脖子,上面有兩塊浮雕似的傷疤。
腦干部位出血,在送往神經內科的病人中,也屬于嚴重的病情了。王磊說,腦干出血的病人,有三分之二的人馬上死掉或在送醫路上死掉?!拔沂莾蛇吥X干出血,最嚴重的一種,能活下來也算幸運了?!?/p>
“腦干是人體維持呼吸、血壓等基本生命的中樞。這個地方被破壞掉,如果不能夠及時控制,很多人立即就會去世?!碧普裼钫f,王磊在重癥監護室,戴著呼吸機躺了將近三周,這期間渡過了很多難關,“包括感染和持續發熱”。
難上加難的是,王磊肚中還懷著孩子。由于曾經心跳停止,還上了呼吸機,腹中的孩子有缺氧的風險。治療使用的藥物,也增加了孩子患后遺癥的風險。陳女士回憶,當得知孩子可能會有后遺癥,親屬們有些猶豫,但是她堅持要保住外孫,“我當時想,如果不保住孩子,女兒一定會后悔,即使生下來真的有問題,我也可以負責到底。”她說。
一切仍是說不準。唐振宇說,醫生首先要保住大人,再去考慮能否兼顧小孩?!盀榱撕⒆?,王磊很多藥是不能用的,造成她的治療比常人困難很多。”
更大的難題很快出現。王磊開始發燒,體溫持續在40攝氏度左右,感染也如影隨形,高熱對胎兒的發育也會造成影響。
“這和普通的發燒不一樣,是體溫調定點升高了?!蓖趵谡f,當時她還沒有恢復意識,不記得治療過程。據她母親陳女士說,女兒當時物理降溫,睡在冰板上,每天還要進行被動康復?!翱偸强?,很不舒服。”
陳女士幫不上什么,只能變著法做飯。病床上的王磊無法吞咽,要用一根管子從鼻孔連到胃攝取營養。每隔兩個小時,陳女士用針管給女兒打一次飯,胎兒正常發育了起來。
2013年4月22日,距離預產期還有4周時,醫生給王磊做了剖腹產,她分娩了一個六斤九兩的嬰兒,孩子哭聲洪亮,各方面正常。
孩子出生后沒幾天,由于分娩輸血,王磊血壓升高,引發了大腦右側再度出血。
7月17日下午,王磊由父親推著從臥室到客廳。新京報記者 苑蘇文 攝
難尋的病因
就像破碎的花瓶,王磊的意識是漸漸重新拼接回來的。她提起,直到分娩后,她的意識仍不完整,別人喊她名字,她能答應,但不能思考,無法回答“100減7”這種“高難度”問題。
“我總感覺我正在爬一座山,剛爬到山頂,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或者一覽眾山小,就‘咣當’,掉下懸崖了?!边@些年來,王磊總是忍不住惋惜,她惋惜自己苦讀十年獲得的博士學位,惋惜自己只當了一年的醫生,還惋惜自己的父母。
2013年8月,王磊狀態穩定了,開始尋找病因。王磊說,她還隱約記得,她的腦血管造影檢查持續了兩個小時,而一般的病人只需要檢查20分鐘。
作為當時的主治醫師,唐振宇表示,他當時推測王磊有動靜脈畸形,這是腦血管畸形的一種,但在檢查中,沒有找到病灶所在?!拔覀冞€找了天壇醫院做血管造影的專家,也都沒有找到非常明顯的病變血管?!彼f,這意味著王磊無法通過手術解決出血隱患。
“我是病因不明,現在年輕人得腦卒中,有很多是罕見病。”王磊理解醫學的有限,“估計等我死了之后,做解剖才知道吧。以后再說咯?!?/p>
陳女士曾經有些不甘心,女兒王磊剛病倒時,媒體投以關注,有律師找上來幫忙打官司,“說告醫院肯定能贏”,但王磊恢復意識后,拒絕了。“腦出血不一定是加班造成的。”王磊說,發病前幾個月,她曾和朋友去漂流,旅途疲憊不堪,但也沒有出現問題。
數據顯示,腦血管病已經成為居民主要死因之一。以北京為例,根據2019年發布的《健康白皮書——2018年度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北京市居民前三位死因分別為心臟病、惡性腫瘤和腦血管病,共占全部死亡的70.9%。
研究發現,相比老年人,在年輕人的腦袋里,腦出血造成的病情更加危急。據發表在醫學雜志《健康之路》上的《年輕人腦出血89例臨床分析》,在發病過程,年輕人血液流速較好,所以在腦出血時,比老年人更快,更急。
新生活
發病后的一年,是腦出血后遺癥患者的黃金康復期,王磊每天都要主動訓練、被動按摩,承受20根銀針的扎傷。2014年出院后,王磊回到闊別近兩年的家中。她開始用電腦消磨時光,看電視劇,用顫抖的手指打字,通過聊天軟件與人溝通。
2016年,王磊離婚了,房子和孩子都歸她,前夫每月付贍養費。王磊說,參與搶救之后,2013年前夫還基本上每天都去醫院看望,到2014年就逐漸疏遠了。 “我只能這么說,我能夠理解他,但是原不原諒是另外一回事了?!彼辉付嗾勲x婚的原因和過程,以及那個人。
就是在2016年,王磊嘗試建立老年病咨詢網站,她自學編程技術,嘗試購買域名。網站要備案,她拜托親戚幫忙搞定。最初,她只顧“灌水”,后來,論壇出現許多有害信息,她又開啟了會員審核。
“做網站就跟建房子一樣,我要買地,我要蓋房子,房子蓋好了我要裝修,就像一塊地一樣,裝修之后就可以開放了。我剛開始也沒想論壇有用,我的期望值也不是很高的那種。所以我只要做出來了,我就覺得我做成了一件事情。”王磊這樣說。
這與她讀書時的理念很像?!拔蚁炔豢紤]我考試一定要考多少分。但是這本書我看了,我就已經很滿足。你做了,至于能回報多少,那是另外一回事?!?/p>
7月17日,盛夏的南昌,白天的氣溫超過了35攝氏度。在家里,只有王磊的房間開了空調。中午,王磊年過七旬的父親赤裸著上身,在廚房做飯,老人很沉默,頭發已經全白。在家里,王磊父親承擔著絕大多數體力活,包括每日挪動女兒的身軀,給她套上器械的鞋套,協助康復訓練。
每天上午和下午,王磊都要在電腦前維護網站各兩小時??祻陀柧毠潭ㄊ窃谖缬X之后,父親把她抱下床,推到客廳,給她換上運動鞋,然后讓她扶著站立架,在她腰間推一把,她借勢離開輪椅。剛站起來那一刻,她用盡全身力氣維持平衡,大腿不斷顫抖,隨時都要癱倒,她父親扶著她的腰,另一只手慌忙找綁帶,直到把她穩穩地固定在鐵架上。
王磊就這樣被捆著直立兩個小時,每日如此。
孩子已經三年級了,數學沒怎么學也能考滿分。暑假來臨,王磊的母親送外孫去輔導班、跆拳道班和小提琴班。王磊擔心孩子的視力,孩子變著法地想要玩手機時,她都要發聲阻止。
直立的兩個小時里,孩子會給王磊拉一曲歡樂頌,還會圍在站立桌旁,陪她打撲克?!斑@點真是遺傳,我也從小打牌、打麻將?!蓖趵谡f著話,還不忘用指頭確認手上的牌,她讓孩子發牌,還要幫她排好,而孩子雖然總是輸,但從不耍賴。
王磊最近有個小目標,就是減肥。“自己父母在身邊,永遠瘦不下去。”她把尾音拖長,想表達無奈。減肥是為了父親,老人是共和國同齡人,在工廠干活一輩子,身體尚且硬朗。但畢竟72歲了,王磊擔心,父親總有一天會搬不動她。
前幾天,王磊用論壇的名字注冊了公眾號,她還在奮戰另一本小說,上一本20萬字的“撲街”沒能令她氣餒,“下一本一定會更好”。
新京報記者 苑蘇文 實習生 韓夢
編輯 袁國禮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