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家生活 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以及蘇三郎的古代農家生活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3000余人被問責!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緊盯哪些問題?
新華社北京6月25日電 題:3000余人被問責!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緊盯哪些問題?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高敬
日前,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移交問題追責問責工作全面完成。督察組共向被督察對象移交158個責任追究問題,被督察對象嚴肅精準有效實施問責,共3371人被問責。
追責問責的情況如何?透視出督察工作哪些重點?“新華視點”記者采訪了相關權威人士。
超半數人員受到黨紀政務處分
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六批完成對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6家中央企業的督察反饋。嚴格責任追究是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督察整改工作和生態環境問題解決的有效手段。
公開數據顯示,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對督察移交的135個責任追究問題共追責問責3035人,含廳級干部371人,處級干部1244人。其中,給予黨紀政務處分1509人,誡勉782人,其他處理744人。
與此同時,國務院國資委和6家中央企業對督察移交的23個責任追究問題共追責問責336人。其中,給予黨紀政務處分183人、誡勉63人,其他處理90人。
記者梳理發現,移交問題追責問責呈現出級別高、力度大、覆蓋廣等明顯特點——
從問責的具體情形看,共計1692人受到黨紀政務處分,占全部被問責人員的比例超過50%。
從被問責人員構成看,處級以上干部人數達到1615人,約占全部被問責人數的48%。
從被問責人員所在單位看,人員分布于地方黨委、地方政府、地方黨委和政府所屬部門、國有企業、其他有關部門、事業單位等。
記者了解到,在督察組進駐期間,對于群眾信訪舉報的生態環境問題,各地邊督邊改、立行立改,督察組也同步公開邊督邊改的問責情況。這類問題相對輕微,地方追責問責的力度和層級也相對較小。
但158個責任追究問題,則是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后移交被督察對象實施追責問責的,是當地或者中央企業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其追責問責的力度和級別遠大于邊督邊改問責。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總體看,第二輪督察移交問題追責問責工作注重追究領導干部的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和領導責任,為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推動督察整改工作發揮積極作用。
督察組緊盯哪些問題
哪些問題會被列入移交追責問責的問題清單?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督察工作始終胸懷“國之大者”,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思考、謀劃和推進工作。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緊盯生態環保要求落實情況,關注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上馬和去產能“回頭看”落實情況等,使督察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
以第二輪第六批督察的地方近期公開的通報為例,各省區之間存在一些共性問題。
首先,最多被提及的就是違法違規采礦。
在西藏,那曲市色尼區多個砂石料場按規定應當依法辦理采礦許可證,但那曲市、色尼區2018年以來多次以部門文件形式變相批準,并未要求辦理采礦許可證,林業和草原、水利等部門也未按規定要求辦理草原征占用、水土保持等手續,放任其長期非法開采,共涉及草原面積46.8萬平方米。
在河北,承德市興隆縣帥寶礦業、鴻基礦業、羊鼻子嶺鐵礦等礦區無證非法采礦67.9萬噸,導致山體嚴重破損,礦坑及其周邊支離破碎,地表大面積裸露,嚴重破壞自然生態。
在礦產資源豐富的內蒙古,這類問題更為集中,督察組移交的3個問題中,有2個與采礦有關。烏拉特前旗45座礦山62個采礦項目存在侵占荒漠草原問題,侵占草原總面積近3萬畝,嚴重違反草原法。督察組現場抽查的烏拉特前旗萬嶺溝北礦區鐵礦等8家露天礦山,無一按照規范進行開采和修復。
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黃崗梁鐵礦區現有的兩家采礦企業在內蒙古黃崗梁國家森林公園內建有7個采區、7家選礦廠、4座尾礦庫和相關輔助工程,兩家采礦企業3個采礦權均未落實國家森林公園管理有關規定,長期違規開采,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突出。
其次是污染防治問題。這直接關系藍天碧水、關系百姓的環境獲得感,也是督察組向地方移交問題中較為突出的方面。
在新疆,督察組關注到“烏-昌-石”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推進不力、重污染天氣多發;在西藏,空港新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生活污水長期直排;江蘇省淮安市部分區縣污水收集處理不到位,水環境污染問題突出;河北省邢臺、唐山、衡水等市縣違規處置污泥,環境風險隱患突出。
此外,嚴格控制“兩高”項目盲目上馬,以及去產能“回頭看”落實情況一直是督察組重點關注的問題,也在移交問題中有一定共性。
新疆一些地方落后產能淘汰不力,違規產能管控不嚴不實,如阿克蘇地區相關職能部門不正確履行職責,明知新疆創立化工有限公司3500噸/年鉛鉻黃生產線屬于限制類建設項目,仍以“搬遷擴建”類項目簽發環評批復。河北省邯鄲市鋼鐵行業去產能存在亂象,產業結構調整落實不力,如河北新武安鋼鐵集團烘熔鋼鐵有限公司于2021年12月在未完成備案、環評、能評等開工前必備手續的情況下,違規建設一座1580立方米高爐。
認真謀劃開展第三輪督察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黨的二十大對新時代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提出的重點任務舉措,就是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必須深入貫徹的明確要求和緊緊抓住的重點方向。督察要錨定目標、保持力度、拓展領域。
“認真謀劃開展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這位負責人表示,今年是第三輪督察開局之年,系統謀劃督察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十分關鍵,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服務中心大局,聚焦重點任務,堅守人民立場。
這位負責人介紹,要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的落實情況作為督察重中之重,推動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決策部署,圍繞高質量發展和區域重大戰略中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重大生態環境破壞、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弱項等重點領域深入開展督察,充分發揮督察“利劍”作用。
與此同時,要接續用力、緊盯不放,持之以恒做好督察整改,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督察整改管理閉環。要落實各方責任,壓實被督察對象主體責任,推動被督察對象精準科學、實事求是、依規依法開展整改,堅決整改、全面整改、徹底整改。
“發現和曝光問題是手段,解決問題才是目的。”這位負責人介紹,截至2023年5月,第一輪督察明確的3294項整改任務,總體完成率超過97%,第二輪督察明確的2164項整改任務已完成61%。
他表示,要強化調度督促,建立完善督察整改臺賬,實施清單化管理,加強調度、盯辦、督導和信息公開,強化“督”與“被督”的協調聯動。對督察整改不力的地方視情采取通報、督導、公開約談或專項督察等手段,推動問題切實得到解決;對發現的虛假整改、敷衍整改等問題,公開曝光,嚴肅處理;對督察整改正面典型,及時進行宣傳,發揮激勵先進、交流工作、引領帶動作用。
古竹深深,有余響
來源:閩西日報
圖為永定區古竹鄉全貌。
□ 宋客 文/圖
一
南中國的古汀州自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置州后,經過整整742年,至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永定建縣,才完成了汀州府政治意義上的完整版圖。
汀屬八縣中,永定是后來者。永定盡管姍姍來遲,但來得轟轟烈烈,光芒四射,后來居上。
因為,建縣伊始,隨著人口的繁衍和經濟的發展,以轉運貿易為主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開啟,原料和市場均附著于鄉村的手工業正方興未艾,夾在農業和手工業之間的煙草業傳入中國,一下成為傳統農業的種植新寵,也倒逼傳統手工業催生新工藝、新產品,圍繞煙草業而衍生的煙刀、煙刀石打制就是蕓蕓眾生的全新行當。
以汀州府為中心,永定縣的距離實在遙遠。
以永定縣城為中心,金豐里也是路途遙遙。這里大山隔阻,河脈豐盈,其中有個名叫“苦竹”的村落竟有七十五里之遙,跨過一座山就是漳州府屬的南靖縣,嗯,與南靖縣的梅林鄉、書洋鄉接壤,只一步之遙。
何為“古竹”?據《永定縣志》(1994)載,古竹因古時境內盛產苦竹筍而名苦竹,后人雅稱古竹。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多山,氣溫較低,主產稻谷、烤煙,盛產茶葉等。人多地少,土里刨食求溫飽,一直是古竹人的生存狀態和理想追求。山高路遠,地處僻隅,素來是社會不寧的淵藪。自永定設縣以來,古竹就設立關隘,至清康熙年間,稱古竹與“漳廣相連,伏戎淵藪。知縣岳鐘淑詳請,特設駐防把總一員,統兵鎮之,統領兵丁一百零二名,內分塘汛七所。”(康熙《永定縣志》)如此邊關,古竹在康熙年間即有“古竹墟”,是永定縣當年的13個墟市之一,方便民間交易,足見古竹在康熙年間即人丁漸豐,經濟發育,社會祥和。
一方面是人口的發脈壯大,另一方面是有限的土地無以承載,從表面看這僅僅是人與土地構成的尖銳矛盾,從深層看則是關乎人類如何生存的終極命題。如何讓人在有限的土地獲取更多的食物,維持基本的生存,從歷史經驗看,主要的路徑主要有兩條:一是增加土地的產出,種植烤煙或茶葉,從而獲得更多的經濟價值;二是讓更多的人跳出土地,從事手工業生產,既作為鄉村經濟結構的補充,也作為維持基本生活的重要經濟來源。這兩種路徑,都應理解為被生活所迫,無師自通,信奉“天無絕人之路”的必然選擇。古竹人的選擇順應了歷史潮流,造就了豐厚的底蘊。到了清末,更多的古竹人走出山門下南洋、渡臺灣,則是社會經濟結構更趨開放的背景下的擇業模式重構。
二
蒼天特別眷戀永定這塊土地。山巒起伏,廣袤大地,“山高水駛,土爽地腴。民性質直,氣習勁毅。人無萬金之家,力作三時之務,有古唐風。”(康熙《永定縣志》)其民間氣習,一如南宋慶元年間任汀州教授的陳一新在《跋贍學田碑》所感嘆的“閩有八郡,汀鄰五嶺,然風聲氣習頗類中州”的奇觀。
誠哉斯言。閩粵贛客家聚居地如斯,永定一隅如斯,永定古竹亦概莫能外。
一切躬耕都為稻粱謀,謀之不足則另辟蹊徑。只要有了人,便能創造人間的一切奇跡。
正是在這種與時俱進、適者生存的理念支撐下,古竹人敢于突破自古以來傳襲的重農抑商的文化樊籬,勇敢地接受務實的生存之道,開拓傳統手工業的謀生手段。手工藝人行走在崇山峻嶺之間,肩挑手提,藝不壓身,或穿行在大街小巷叫賣,或駐扎在竹寮茅棚錘打,影影綽綽的身姿幻化成彎曲的影子,在客家文化的歷史隧道中閃爍著琥珀般的幽光。
“井隆的陶缽,奄背的磚瓦,瑤下的斗笠,溪口的鑄鍋。”這是自古以來流傳在古竹的民間俗語。井隆、奄背、瑤下、溪口都是古竹的村落,這幾個村落分別有一種主導性的手工技藝及其品牌產品,并形成有模有樣的集聚效應。的確,在傳統的農耕社會,陶瓷、磚瓦、斗笠、鐵鍋,都是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一刻也不能離開的物件啊!
以燒陶和磚瓦為例,民國《永定縣志》始有“實業志”一項,其中就有“陶業”的記載。曰“若苦竹石隆燒制壇缽等件亦佳,近年仿造花盆,色澤殊美。”其制法是“以牛踏泥,用模制成磚瓦,入窯燒之。俟火候純熟時,閉窯門及頂,灌水須恰到好處。倘或水不足,則紅心;水太過,則翹角。”
在古竹村井隆有一處留存的陶器手工作坊,作坊四周堆滿了行將入窯煅燒的陶缽。今年76歲的蘇標昌,當地人喚他“阿昌師”,正在簡易的作坊里拉坯。滴溜溜轉動的圓盤上馱著陶缽的雛形,經“阿昌師”輕攏慢捻一番,這陶缽的模子便八九不離十。“阿昌師”說,他13歲就在這里做工,學制陶,已經60多年了,每一件陶器制成都要經過拉坯、曬干、上釉、燒窯等10多道工序,村里最多的時候有30多座燒窯。如今留下的這座燒窯有300多年了,長40多米,依山體而建,我們都叫它“龍窯”。這些壇壇罐罐放入燒窯后,疊加一起,分三個階段燒制。“我家自第13代祖公開始燒窯,現在已傳至第28代。這些陶缽主要銷往龍巖、廣東、閩南等地。”搓搓手上的泥土,點起一根煙,“阿昌師”咧著嘴笑了起來。
鑄鍋也是古竹的拿手絕活。民國《永定縣志》“實業志”亦有“三區之溪口,四區之培風,勝運之調虞,均開爐鼓鑄,原料為生鐵,供應本縣之需要,而輸出亦頗多”的記載。“三區之溪口”,查民國二十六年后永定行政區劃,“三區”即為金豐里,“溪口”即為如今古竹鄉的一個村。鑄鍋的冶法,“掘取礦泥或礦石,石則燒冇(客家方言,念pang,胖)打碎。就溪圳中以木器淘洗。泥浮去,鐵沙沉留,入爐镕之,如鑄鼎然。燃料用木炭或木柴,不可用煤。分生、熟兩種:生者由爐傾出,名‘生鐵’,鑄物適用;熟者加一番冶煉,名‘熟鐵’,利器適用。”可見,古竹溪口之鑄鍋手藝絕不是空穴來風。
如果說,古竹的手工技藝及其產品只是作為貼補家用的一種謀生手段,并贏得一定范圍的市場份額,既作為一種產業以“同業者”的形式立足,也作為一種文化以“師帶徒”的形式傳承。這種產業和傳承,以鄉村為生存的土壤,不指望大紅大紫,也不至餓斃鄉野。
古竹的另一種突圍,則是烤煙及其產業鏈。
肥田沃土不但種植烤煙,一雙鐵腳板還開始販賣烤煙,有民間頭腦靈光者跟著打制煙刀或煙刀石,就是煙草產業鏈的雛形。正是這種開闊的視野,從事大進大出的營生,累積了殷實財富,燃燒了人文古竹的烈焰。
煙草喜溫光,生長期要求溫暖濕潤。永定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陽光充足,無霜期長,最適宜煙草種植。因此,當明萬歷年間(1573—1619)煙草從菲律賓呂宋島傳入廈門、漳州再傳入永定后,煙草產業便一發不可收拾。及至清乾隆年間,“細切為絲者,始于閩,故福煙獨著名天下。永(定)以膏田種煙者多,近奉文嚴禁,即種于旱地高原,亦損肥田之糞十之五六。”(乾隆《永定縣志》)及至道光年間,永定煙業得以發展,加工更加精致,“煙名皮絲,又永(定)產為道地,其味清香和平。本省他處及各省雖有,其產制成絲,色味皆不能及。”(道光《永定縣志》)到了清朝后期,永定煙草種植面積擴大,“鼎盛時永定煙草種植面積在2—2.5萬畝之間,年產煙葉150—180萬公斤,價值400余萬銀元。”(《永定縣志》1994)煙草品質上乘,條絲煙加工作坊林立,煙草成為閩西鄉村外運的商品,永定籍人到外面開設煙莊。“煙魁”的賜名,成為永定人的驕傲,也成為佳節舉行盛大古事的理由,成為代代得以膜拜的文化印記。
善于抓住先機的古竹人,顯然更多地加入到了煙葉外運并從中獲取巨大利益的洪流。
三
賺了錢就回家建房子,建土樓,這是客家人約定俗成的默契。
據統計,古竹鄉有各種各樣的大小土樓74座,僅次于湖坑鎮。
建了土樓就不忘教化,就利用一切機會要求后代課子讀書,講道理識大體,灌輸于“忠”“孝”思想,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站立于天地之間。
在大德村,有一座棣輝樓。這是一座坐東向西,土木結構的大土樓。大門正中一副對聯,“棣萼呈現華家鼎盛,輝光遠耀祚綿長。”主樓面寬34.3米,進深30.6米,3層,底層墻厚1米,門廳、后廳左右各4個開間,兩側向各5個開間,四個角間前均設樓梯通各層,內通廊式。樓中央為大廳,廳前后為天井,廳東邊有1口水井。主樓前走廊外有門坪,門坪西邊為學堂“行馀軒”,軒門有一副楹聯,字跡有些漫漶,依稀可辨為“行為漫說齊家事,馀暇還須敬業時”,據稱是為族中子弟讀書處。東邊5間,單層,中間一間略高,為外門樓。樓門坪前有一口池塘,全樓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當地蘇氏族人介紹,這是他們家族蘇氏21世惠川、濟川、玉川三兄弟在武漢經營“德茂豐”條絲煙行,發家后建造的一座頗具特色的方形土樓,大約建于清咸豐年間。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兄弟苦心孤詣,合力創業的故事在當地流傳了100多年,典出《詩經·小雅·常棣》的大門楹聯,借喻“常棣之華,鄂不韡韡(wei);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勸誡,就是教育后人在任何時候都要銘記兄弟親愛,入孝出弟,兄友弟恭,才能成就一番事業的道理。
大德村上橋頭有座“南景樓”,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淙淙流水,陪伴土樓屋瓦;圓潤卵石,映襯歲月流光。據土樓族中后人蘇雄豐介紹,門楣上刻寫的副楹聯,“南極輝煌光上國,景山燦爛映華堂”“南國風光無限好,景仰東來春色新”,正是主人家國情懷的體現。樓旁附設“藝蘭齋”,原為媽祖廟,后來改為私塾,就是讓流水聲伴著瑯瑯讀書聲,讓族中子弟在遐想中成長。
古竹村塘子有座 “中華樓”。因樓前樓后都是溪流,此樓又處于兩溪匯合之處,故小地名又稱“船尾”。“中原風化領先進,華國文章時候來”。中華樓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全樓用青磚砌外墻,內用土磚砌成兩層樓。占地面積850平方米,有32間位。該樓由“大清進士”、蘇氏第十七代蘇旭生所建。據土樓族人蘇臺茂介紹,1800年前后,為讓后人有讀書之所,在樓上片建有“中興樓”作為學堂之用,延請先生教學。
在陂子角村,有一座土樓,曰“天賜樓”。據族人后裔、今年82歲的永定區退休干部蘇績和介紹,此樓是他的祖父三兄弟于1918年合建。蘇績和講述了他家祖上的故事。稱,他的曾祖父蘇剛毅3歲時沒了父親,9歲時沒了母親,是一個孤兒,平時幫人放牛。12歲時到漳州投靠在那里當“把總”的五叔看衙門。18歲時回到老家古竹,沒有田地,家徒四壁,但心有志向,靠租種田地為生。農忙耕田,閑時挑擔,常去龍巖龍門圩(大洋壩)挑鴨苗,生活漸殷。那時正值太平天國時期,兵荒馬亂,百姓苦不堪言。一次,在老家石番樓聽說一個老人帶著三個孩子來到陂子角,天已摸黑,無處安身。曾祖父心地善良,便主動請他們到他家過夜。兩三天后,老人要離開村莊去龍巖適中。臨別時,老人對曾祖父說,“我看你忠厚老實,人也勤勞篤實,我家大女兒今年17歲了,就送給你做老婆吧。”曾祖父應允,并以一個大飯筲(裝有蒸好的飯團)相贈,民間便有了“一個大飯筲換來一個好老婆”的故事。從此,曾祖父夫婦起早貪黑,勤奮勞作,不僅育煙苗、賣煙苗,還孵鴨苗、賣鴨苗,并一連生下三個兒子。“我的祖父是老大,我的三(滿)叔公去了印尼。三兄弟事業有成,都說得益于天賜姻緣,因此建樓時取名‘天賜樓’。”樓中族人、永定區退休干部蘇旭和補充說,“如今從樓里走出去的博士就有20多個。勤儉、忠厚、讀書正是我們代代相傳的家風!”一旁的族人插科打諢,笑道:“一個孤兒,生了三個兒子,又生了35個‘和’!”眾人哈哈大笑。原來,該樓現已傳下35個“和”字輩的男丁,真可謂善良納福,人丁興旺!
“貞吉由貞德立德為要,固國本固家齊家當先。”建于“大明甲申”的貞固樓,三合土直接植入地母,風雨侵蝕留下粗糲的墻體,一個個碩大光滑的石頭作為加固的墻基托起貞固樓的挺拔身軀,人們不禁贊嘆老祖宗的神來之筆!
每一座土樓都有一段艱辛創業的傳說,每一座土樓都隱含激勵后人的叮嚀,每一座土樓都走出了愛國愛家、立志高遠的杰出人物。大德村北興樓走出了共和國開國少將蘇啟勝(1909—1967),古竹鄉走出了中央紅軍紅34師102團團長蘇達清 (1911—1934),走出了紅軍新十二軍團政委江桂華(1907—1931)以及臺灣頂新國際康師傅創始人魏應交兄弟等。重視教育,重視家風培育,是古竹人的堅定信念,據介紹,10多年以來古竹中學每年考上永定一中就讀的學子都在30名左右,在當地傳為佳話!
古竹鄉陂子角村古竹溪畔,有一棵400多年的大榕樹,根深葉茂,枝干遒勁,冠蓋如云,遮天蔽日,給大地留下一片綠蔭,炎炎夏日,人們在這里休憩、健身、閑聊,“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四
古竹鄉有風景秀美的南華山景區。
據傳,南華山在唐宋時期就得到開發。一日,有僧人行腳至此,見此景觀優美,氣勢非凡,寶氣氤氳,山林深幽,并有靈光閃爍,便鑿孔架橋,依山而建大雄寶殿、明星塔、九仙塔,另鑿古井一處,據為“長生井”,井旁仙桃樹下是眾仙聚會之所。寺中有宋元以來的石刻、木刻,其中懸掛廡廊的一塊牌匾“是佛功臣”,乃由清朝永定(蘇)知事贈送大和尚機南的。清朝年間,南華山寺是永定佛教的聯絡點。這里巍峨險峻,浮云花卉,香火鼎盛,盛稱“東南第一寺”。
正是永定信眾心無旁騖,愛佛護佛,心波沉靜,即使世事更迭,兵連禍結,南華山依然景致如初,得以保護。
據當地文史專家蘇志強介紹,蘇、呂、李、魏,是古竹鄉的主要姓氏,蘇氏開基祖蘇三郎公正是在元朝末年進入古竹開基的。南靖梅林、書洋兩鄉的許多呂氏族人,亦是從古竹直接遷出的。古竹的民間信仰十分豐富,得以傳承。人們信奉的“伯公”就有300多座;古竹的赤嶺宮供奉順天圣母陳靖姑,是母嬰的保護神;每年秋冬季節的迎神醮事十分活躍。
說到土樓的保護,人們對位于古竹村塘子的五實樓的坍塌無不扼腕嘆息。據介紹,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間的五實樓,高四層,外墻與內墻之間有相隔1米多寬的通道,迂回曲折,如同戰壕,曾經五代同堂,可惜于1990年代突然倒塌了!“現存的五實樓只是原樓的四分之一”,徘徊在五實樓的廢墟一角,但見高高的墻體只剩殘垣斷壁,一根僅存的桁梁架在10多米高的半空,雜亂無章的土堆里瘋長著蒿草,引來無數人的惋嘆。
隨著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向城市,靜謐祥和的傳統村落猝不及防,一個趔趄,在鄉村傳承了幾百年的民間工藝因找不到新人來傳承更替,竟出現令人尷尬的境地。古竹著名的民間工藝傳承人,如燒陶工藝傳承人魏超福、斗笠編織傳承人李森明、鑄鍋技藝傳承人呂聚成,滿頭銀發,說起他們足以自豪的謀生技藝手舞足蹈,但一說起傳承現狀,卻又無奈地搖搖頭,嘆息一聲,不再言語。
是啊,難道人文古竹就這樣靜默地退出歷史舞臺?
社會有識之士不答應!
一同前往的龍巖市文聯主席王永昌說,一切宣傳都是為了發展。宣傳古竹旨在讓古竹的文化煥發生機。古竹歷史上人才輩出,古竹人蘇魁甲開啟永定金豐里科甲之先河。古竹走出去的人很多,他們是敢闖敢干的弄潮兒!
龍巖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謝細忠說,“大美古竹、大有文章、大有前途、大有作為,既是對古竹發展的寄語,也是古竹努力的方向!”古竹沒有工業企業,沒有振成樓那樣的土樓,但有處于土樓核心區的地理位置,一定會成為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地方。古竹有傳統工藝制作技藝,有現代文明,有8000人走出古竹創業,事實證明,只有思想解放了,才敢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護傳統工藝。對于古竹文化,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如果策劃“玩在湖坑,吃在古竹”就是一個很好的創意。傳統工藝可以集中在一起,開設小作坊、小區域,讓游人參觀體驗。提前規劃建設民俗文化園,一步一步做起來。搞鄉村旅游,搞“農家樂”吃住行,政府幫助完善基礎設施,古竹一定能夠發展得更好!
古竹鄉賢、龍巖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蘇立波說,我們古竹是一個有文化的地方。永(定)(南)靖高速公路已經列入規劃,而且規劃在古竹建一個最大的服務區;廈門到成都的高鐵要經過永定;龍巖機場選址在龍巖東肖隘頭村,經過古竹到永定的快速通道開通后,從機場到古竹只有30公里的路程,“我欲乘風歸去”不再是傳說。因此,要占領先機,宣傳古竹的歷史文化,只有增加文化自信,才能激發更多的人熱愛古竹、關心古竹,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