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查水是什么意思(水表位置影響開門)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開門查水是什么意思,以及水表位置影響開門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進門常見三物,日子越過越富”,是啥意思?財運不順的人快看看

中國有著悠久的農耕文明和商業發展歷史。在古代,農民對于豐收和富裕的渴望根深蒂固。同時,商業貿易的興盛也讓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成為一種常態。人們重視家庭和親情,追求財富往往與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機會給家人有關。傳統文化中的"家道興旺"是人們普遍的期望,通過財富的積累來實現家庭的繁榮和幸福。

風水學與財富和繁榮密切相關。根據民間風水學的原理,恰當的布局和設計可以吸引和激活財富的能量。通過調整家居環境,如擺放財富象征物、調整家具擺放等,風水可以助力財運和財富的增長。如這句民間俗語:“進門常見三物,日子越過越富”。您知道是啥意思嗎?財運不順的人快看看。

1:進門見福字。福字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深遠的意義和象征。它被廣泛用于家庭和社會的各個方面,象征著吉祥、幸福和富貴。掛在家中的福字被認為能夠帶來好運和福氣,促進家庭的和諧與幸福。福字也常常在重要的節日和慶典活動中使用,作為祝福和祈福的象征。

此外,福字還有特殊的形態和風格,如翻轉的福字(倒福)被視為迎福的象征,而橫批上的福字則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吉祥和好運。福字的裝飾和擺放位置也需要遵循一定的風水原則,以增加其吉祥的力量。

福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一種強大的象征,它代表著對幸福、富貴和吉祥的追求。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在社會中,福字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福。

2:進門見葫蘆。葫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吉祥象征。它的獨特形狀和寓意使其成為人們追求吉祥和避邪的象征物品。

葫蘆具有驅邪、避兇和消災的寓意,被認為能夠保護家庭免受災禍和不幸的侵襲。在農村地區,人們經常在家門口擺放葫蘆,以期望家中的安寧和平安。葫蘆還被視為一種守護符,可以帶來平安和好運。

此外,葫蘆也象征著豐收和富裕。葫蘆的形狀與豐滿的果實相似,因此它被視為豐收和財富的象征。在農村地區,人們常常把葫蘆作為裝飾品擺放在家中,希望能夠招來豐收和富足的生活。

無論是作為驅邪避兇的物品,還是作為豐收和財富的象征,葫蘆都承載著人們對幸福、平安和繁榮的美好愿望。

3:進門見魚缸。在風水學中,魚被視為富貴和繁榮的象征。當進門時首先看到魚缸,可以給人一種富貴、興旺的感覺。這被認為是一個吉祥的迎接,預示著家庭的財運和繁榮。魚缸中的活魚被認為是吸納財富能量的象征。進門見魚缸可以促使財富能量進入家中,并在家庭中積累。這有助于提高財運和財富的增長。

觀賞魚的游動和水的流動可以營造一個寧靜和平衡的氛圍。進門見魚缸可以帶來一種冷靜和放松的感覺,有助于舒緩緊張和壓力,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居環境。據說魚的形象可以驅邪避兇。進門見魚缸可以作為一種保護符號,抵御負面能量和邪氣的侵擾。它被認為可以消除不吉利的影響,保護家庭免受災禍和不幸。

需要注意的是,進門見魚缸在風水學中并不是適用于每個家庭或每個人的布局。具體的風水布局需要考慮房屋的朝向、戶型、個人八字等因素。

在我國傳統的習俗當中,或多或少帶一些“迷信”的成分,但也正是這樣,才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樣,如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收藏,若您有不同意見,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和您一起探討……

雜記|人世間(十九至二十四)

19

中餐在烏石街十字路口找一家農家餐館就餐。三爺沒有去。小姑說她買單,三爺說那怎么行,來鄉下你是客我是主,哪有客人請主人吃飯的道理??扇隣斦埑燥垼」糜植豢?,小姑說,還有勞你修整,填土割草,我買單是應該的。我說,我是小輩,那我買單,大家都去。但三爺還是不去,說不方便,吃頓飯來回跑浪費時間。我說吃完飯我開車送你回家,他還是說什么都不去。最后,我跟小姑小姑爺開車到烏石街,點了三餐一湯,全是農家菜。

吃飯的時候,小姑聊起了我們家當年在九江城的盛況。

爺爺一輩子不愛做農活,天生愛做生意。抗戰前做過各種生意,但只是糊糊口,沒掙到錢??箲饎倮且荒辏瑺敔攦A其所有,從贛北山區運木材從烏石河經賽城湖在龍開河上岸,一炮走紅。此后,爺爺在九江城新壩上成立木材家具加工廠,烏石河兩岸的竹木幾乎被他收購,生意不但做到了長江對岸的湖北和安徽,甚至做到了長江下游當時的民國都城南京。

順其自然,爺爺在九江新壩上買地建房,袁大頭鋪在地基上,圍一圈。這房子三間兩層,一樓店鋪,二樓住人,當時來看絕對是小洋樓,位于后來的新橋頭龍開河口方向。后小洋樓公私合營之后被政府收走,所以我并沒見過。我初入社會在國企上班時經常往返于三馬路和八角石,必經新橋頭。三馬路是從瑞昌到九江的下車點,八角石是去鄱陽湖畔國企的上車點。

現在四十歲往上的人應該記得九江城當年的龍開河和新橋頭。

那幾年我在國企上班往往返于九江城三馬路和八角石之間,往往會站在新橋頭上向長江方向眺望。為什么會站在新橋頭上向北眺望,并不是我想看看爺爺當年的小洋樓。其時,我并不道爺爺當年建的房子就建在新橋頭邊上,我只知道他晚年住在步行街一個小巷子里的棚戶區,從步行街進去的巷口有個打銀子的小攤檔。小姑等長輩們會經常聊起爺爺當年的房子,雖然被政府收走了,但是長輩們的兒時回憶是不可磨滅的。小姑四兄妹聊天時,會說那房子在新壩上,四兄妹的最多回憶也在新壩上。我一個鄉下長大的土巴佬雖然參加工作后經常從九江城三馬路走到八角石,老城區熟得不得了,但我并不知道新壩上這個地名,也不知道新壩上就是我經常路過的龍開河那條堤壩。也就是說,我站在新橋頭上不是好奇爺爺的小洋樓。

我之所以路過新橋頭就站在橋上向北眺望,是因為龍開河流入長江的湓浦口,與《琵琶行》有關。元和十一年秋天,白居易在九江城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一位彈琵琶的長安歌妓,便用為題材,創作了敘事長詩《琵琶行》。全詩敘事與抒情緊密結合,塑造出完整鮮明的人物形象;語言流轉勻稱,優美和諧,特別是描繪琵琶的演奏,比喻貼切,化虛為實,呈現出鮮明的音樂形象,是中國古代成就最高的長篇敘事詩之一,后世人人誦讀,家喻戶曉。

但奇怪的是,當今大學生每個人都讀過背過長詩《琵琶行》,但不知道《琵琶行》的背景地點是九江,也不知道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在九江的廬山香爐峰北建草堂,并與當地的僧人交游,并計劃在此養老終生。在此,順便提一句,國人知道廬山,大多不知道廬山在九江。

我在讀《琵琶行》時,一讀到“潯陽江頭”和“湓浦口”時,就知道這詩是寫九江。

因此,當年我路過新橋頭就站在橋上北望,每每想起了長詩《琵琶行》,想起了白居易在潯陽江頭夜送客,想起了湓浦口,想起了白居易在湓浦口遇到會彈琵琶的歌女,與我爺爺的小洋樓無關。雖說無關,但我遠望湓浦口時,一定看到了龍開河上的鐵橋,以及我爺爺在龍開河畔建的小洋樓。只是,當時我并不知道而已。望著龍開河畔高低錯落的民居,我確實不知道我們家上兩輩在此生活了幾十年,并且是龍開河畔新壩上當地頗有名望的一家人。

在烏石街農家菜館吃飯時,小姑感嘆地說:那時候在新壩上,那一大片人家很看得起我們家,看得起你爺爺。一到過年,第一家拜年的就是我們家。王老板,拜年!王老板,拜年!人家都說我們家,當家的高高大大,老婆又漂亮,兩兒兩女,兩個兒子玉樹臨風,還會讀書有文化。那年代有幾個能上大學的,高小畢業就了不起了,你爸爸是那時候的本科生,鳳毛麟角。我小哥你叔叔,長相身材一流,又聰明,又有男人味,當時新壩上很多女的喜歡他呢。

我對小姑說,爺爺把你們兄妹帶進城里在城里長大,我卻在鄉下出生長大。

小姑說,你爺爺雖然功成名就,可命不好,后來房子被沒收了,工廠公私合營,還成了老黑,我們也成了黑九類子女,倍受欺辱,還下鄉成為知青,幸好改革開放后回城了。你在鄉下出生長大,也是沒辦法的辦法。歷史不能改變,多少人的一生因為歷史成了悲劇。

小姑爺說,你爺爺那可是人中龍鳳,如果生這個時代,不得了。

20

爺爺大器晚成,成為解放前九江商界奇才,眾說紛紜。

有人說,爺爺收養了瑞昌大姑后取小名“旺”,從此一改半生窮得叮當響真得旺起來了。也有人說他曾經參加了老彭的平江起義,然后被老彭安排回鄉,成了地下黨??箲饎倮笤诰沤浬剔k廠,都是共產黨安排的地下交通站。爺爺八十高齡左右回到老家,我跟他才有所接觸,但溝通不多。所以,我的信息來源都是小姑那一輩。爺爺是不是地下黨,他解放前在九江經商辦廠是不是地下交通站,不得而知。但他參加了平江起義是紅軍,確有此事。八十年代長輩經常說,爺爺自平江起義后就回了家鄉,把五角星收藏在老家坳上的老房子的主梁上。三爺曾經說,他八十年代初拆老房子建磚瓦房的時候,有人確實發現了一個銹跡斑斑的五角星,包五角星的布已爛成灰。當時爺爺還在九江居住。過年的時候三爺到九江給爺爺拜年,問爺爺老房子梁上的五角星是不是他參加紅軍留下的,要不要物歸原主,爺爺笑而不語。

爺爺前半生可謂傳奇,既參加了紅軍,又是日偽時期的保長,還是解放前瑞昌最大的土匪余傳忠的死對頭。在那個混亂的時期,各種山頭林立,正規軍和土匪等武裝組織數不勝數,爺爺行走江湖做生意幾十年,與各種人打交道,行走于各武裝組織之間,安然無恙,實在是人間奇跡。除了藝高人膽大和義薄云天之外,一定是組織中人,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同時,也說明,爺爺雖然沒讀什么書,但好交江湖人士,機智警覺,有超強的分析時勢和處理各種關系的能力,不但天生是經商的奇才,還情商極高,在各種勢力的夾縫中游刃有余。

爺爺晚年在老家頤養天年時,有一年夏天我照顧他。我擔水,做飯,洗衣服,住在高豐中學宿舍。晚上乘涼,爺爺躺在躺椅上總是聊東聊西,零零碎碎,東扯葫蘆西扯葉,不成體系。開始我還認真聽聽,后來聽多了就不愿聽了。再說,下半年我就要讀初三,參加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點中考,一門心思晚上復習預習的我,哪有心思聽他說些不著邊際零碎的話。

多少年后,我在嶺南遇到一個博客名“胡子良孫”的家鄉人,我們成了網友。從他的博客中我發現他的博客名很意思,胡子良孫,難道是胡子良的孫子嗎?隨著交往的深入,還果真是。當時人到中年的我愛碼字,對家鄉的人和事特感興趣,通過他和網上,特地了解這個叫胡子良的人。既然有人用“胡子良孫”作為博客名,這個胡子良一定不簡單,非平常人。

網上是這樣介紹胡子良的:江西省瑞昌縣人,1901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1月,任瑞昌縣高豐鄉農民協會會長。11月,任中共瑞昌區委委員。12月,瑞昌農民協會成立,任特派員,指導各鄉農民開展“均糧”斗爭,并組織農民赤衛隊,多次攻打敵靖衛團,后任瑞昌區游擊隊隊長。1930年5月,因叛徒告密,遭敵逮捕,受盡酷刑,始終堅貞不屈。5月20日,英勇就義。

此前,我并不知道胡子良這個家鄉的英雄和烈士,但我總覺得在哪聽過。

為此,我冥思苦想幾天,記憶深處終于想起來了,是出自爺爺的口中。

在那個夏天照顧爺爺時,有一天,我在做作業,爺爺在乘涼。做作業間隙,我倒開水給爺爺喝,問他是喝茶還是喝白開水。爺爺說,有茶籽沒有?胡子良就招待我茶籽茶,有點咸味,好喝得很。我說,沒有。爺爺說,那就泡茶葉吧,放點鹽,涼了好喝。我泡了茶加了鹽放在爺爺身邊幾子上,同時坐他邊上,拿起一本初三的幾何書預習,支吾著爺爺的零碎講古。

爺爺邊喝茶邊說著久遠的過去,雖斷斷續續,我還是聽得七七八八:

早已作興喝茶籽沖的茶。熱天,干活累了,渴了,喝一大口涼涼的帶咸味的茶籽茶,那才解渴。茶籽就是茶葉的籽,現在沒人用來沖茶。烏石街學堂的胡先生,胡子良先生就愛喝茶籽茶。那時啊,爹(瑞昌話:爺爺)年輕,做生意,收麻收棉花賣鹽賣木材,總要在烏石街打尖。胡先生也找我買點鹽啊紙啊。我幫他做事。他也幫我做事。在烏石街來來去去,我經常在他的學堂打尖休息。胡子良先生招待我吃飯,喝茶籽茶。我愛喝他沖的茶籽茶。

聽到這,我勉強問爺爺:這個做老師的胡子良先生現在哪呢?我帶他來玩玩。

爺爺喝一口茶說:不在了,鬧紅那幾年后就不在了,不在了。

我問:他不在了,去哪了?

明月朗朗,瀉銀如水,爺爺望著不可捉摸的夜空說:做你的作業,我累了,躺一會兒。

當時,由于將要上初三,我的心思在中考上,爺爺說的這個叫胡子良的人我沒放在心上。不但這個人這個事,爺爺那個夏天說了許多人許多事我都沒去認真聽,也沒放在心上。多少年后我了解了胡子良這個革命先輩,再回憶當初爺爺講的他跟胡子良的交往,僅僅是爺爺順便賣些紙墨鹽給胡子良的學堂嗎?恐怕不是。馬后炮也看得出來,他們是革命活動,他們在做最崇高最偉大的事業。他們一個在明,一個在暗,在聯絡,在傳遞信息,為國為民而奮斗。

21

爺爺參加了老彭的紅軍,那是板上釘釘的事。但平江起義回到家鄉后,他到底是不是地下黨,還有待考證。單憑他聊起胡子良,與胡子良有交集,就證明他是地下黨,還缺少有力證據。世上的事就是這樣,明明白白事情的來龍去脈,但缺少人證物證,尤其是人證物證消失在歷史的迷霧中,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也不能下定論。何況,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有一個問題后輩很是不理解,到了改革開放時期,爺爺為什么不承認他曾經的革命經歷和紅軍身份呢?承認不就是臉上貼金嗎?我想,這又與歷史有關。沒經歷過那個特殊時代的人,是不能深刻理解和體會的。改革開放前很長一段時期,不是這個運動,就是那個運動,你批斗我,我批斗你。今天你在臺上高高在上,明天或許成了牛鬼蛇神被打倒,甚至小命難保。那時候不像現在,現在人一門心思怎么樣賺錢,怎么樣發家致富。那時候大多數有點歷史問題的人,一門心思怎么樣保護自己和家人,怎么樣保全自己不被批斗,不被打倒,茍活于世才是真理。爺爺因為解放前經商辦廠,被定性為黑九類之一,俗稱老黑。每次運動來時,第一個拉上臺被批斗的必定是爺爺。做老黑幾十年,運動像海上的波濤一樣,潮漲潮落,沒有盡頭。一個人沒有尊嚴被批斗,而且無休無止,那是多么恐怖的事情。除了批斗,還有體力征罰,哪里重活臟活,老黑第一個向前沖。九江城步行街下的防空洞據說可以容納五十萬人,那是多么巨大的工程。這座巨大的工程也有爺爺的血汗,挖防空洞沖在最前的就是他。

雖說到了改革開放時期,但從特殊時期走過來的人,長達幾十年,特別是老黑,恐懼猶如條件反射,天知道運動什么時候來。承認自己是紅軍參加過革命,那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自找麻煩嗎?既然參加了紅軍,為什么掉隊了?難道是逃跑!誰說得清楚?百口難辯嘛。如果說是組織安排干地下黨,證據呢?人證物證?屎不臭挑起來屎,誰那么蠢把屎挑起來。

這大概是爺爺從不說他曾經的革命經歷和紅軍身份的原因吧,不但不說,而且諱莫如深。

抗戰勝利后,爺爺在九江經商辦廠,改開時有好事者把這推斷為共產黨安排的地下交通站。好事者認為,沒有后臺,沒有關系,沒有特殊情況,爺爺一個窮光蛋,憑什么一夜成功?

這有點似是而非,那些好事者難道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是酸的?

如果說爺爺果真是地下黨,大概率來講,革命低潮之后,他跟組織失去了聯系,成了一個專心經商的真正生意人,也就不存在地下交通站之說了。所以,那些好事者的說法不攻自破。好事者大多是爺爺的同時代人。改開時爺爺不但不是老黑,而且恢復了名譽,有退休工資有醫保,衣食無憂。而那些爺爺同時代的人大多生活艱難,也許羨慕久了就成了嫉妒。

那么,前半生頗為傳奇的爺爺為什么一夜之間成了九江城名商人呢?

在此不妨分析一二。

既然爺爺前半生既參加了紅軍,又是日偽時期的保長,還是解放前瑞昌最大的土匪余傳忠的死對頭,那么說明,他不但膽略過人和謀略過人,而且高智商和高情商,否則不可能在刀尖上跳舞幾十年。一個人能在各種勢力之間行走江湖幾十年,游刃有余,可見他交游之廣,朋友之多。再加上高大威武和義薄云天,儀表堂堂的爺爺豈有不成功之理,可以說只待東風。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是什么?就是抗戰勝利!

當抗戰勝利的東風傳來,一般人如同一潭死水,不但沒有波瀾,而且漣漪都沒有。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畢竟幾十年戰亂,生靈涂炭,亂世人真不如太平犬。何況,見多了戰爭和亂世的底層人哪能想到抗戰勝利是怎么回事。那年頭,天天有戰勝的,年年有戰敗的,見怪不怪。也許,一覺醒來,又烽火連天,又要躲反,有幾個人能迸發經商賺錢的火花。

爺爺雖然也是山里人,但跟普通的山里人不同。普通的山里人就知道種田砍柴,活動范圍方圓不超過十公里,不知不覺。爺爺則不同,上下千年縱橫八方沒有他不知道的。何況做生意經商行走江湖幾十年,國事家事也沒有他不知道的。他不可能先知先覺,但后知先覺。當抗戰勝利的東風傳來,他心中掀起狂波巨瀾,如同枯木逢春:亂世結束了,一個舊的時代過去了,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這個新時代沒有戰火沒有土匪,國家統一民族振興,政通人和百廢待興,老百姓安居樂業,娶妻起房,辦學修譜。這一切,對商人來說就是天大的商機。

爺爺推斷,戰火后百廢待興的九江城最需要的是安居,上至官府下至百姓,安居才能樂業,安居才能政通人和。而安居就得建房子置辦各種家具,而建房子置辦家具就需要木材,而小源山和烏石河兩岸山區是木材最豐富質量最好的產地。爺爺最熟悉的行業就是竹木業,最熟悉的地方就是小源山和烏石河兩岸。天時地利人和,三才五格,三才者天地人,此時不博,更待何時?!正所謂: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爺爺沒讀幾天書,不知道這句出自《史記》的話,但他的謀劃一定斬釘截鐵。

于是,一個改變家族的行動迅速落地:變賣家產,傾其所有,收購木材。

22

烏石街吃完中飯,已將近下午兩點左右了。

買單后,開車去瑞昌市社會福利院,小姑和小姑爺說要去探望媽媽,我也要向媽媽告別。過了桂林橋,走那天發現的新路,從高鐵站瑞昌西站轉入赤烏西大道,到了一中后門再轉入朗君山路,直入北環路,就到了社會福利院,媽媽已站在鐵門里微笑著跟小姑小姑爺打招呼。

走進福利院廣場,我走在前面帶路,小姑和小姑爺一左一右陪著媽媽并排走。廣場上不少老年人,有坐石凳子上的,也有坐輪椅上的,還有散步的,偶爾有聊天聲。小姑四周望了望,見四合院式的福利院干凈對稱,布局美觀,廣場寬闊,建筑還是嶄新的,不由說:“這里挺好的,我還以為是前幾年大哥住的那種養老院,破破爛爛的,沒有陽光,房子又舊?!?/p>

媽媽說:“去年才做好的,我提前來看了兩次,覺得挺好的,所以來住了?!?/p>

小姑說:“比你荊林街的房子好多了,荊林街的房子沒陽光,一樓潮濕,冬天又冷又濕,老小區房子挨房子,又臟又亂。來之前我還擔心這家福利院呢,沒想到這么好,不擔心了?!?/p>

小姑爺說:“這里太好了,大大的院落,四合院呢,就是偏了點,出門不方便?!?/p>

媽媽說:“不能出門,出門要親屬帶出去的,還要辦手續,請假?!?/p>

小姑說:“這一點不大好,想出個門沒親屬來還出不出去,我這種性格住不了幾天?!?/p>

小姑爺笑了,說:“嫂子能住下去。嫂子不愛逛街,又不愛做飯,又不湊熱鬧,又不走親戚,這里院子多大啊,不出門就能在院子里散步,清清靜靜,侄子們在外面也放心。”

聊著,上了電梯,到了四樓,進了媽媽的房間。

小姑和小姑爺在房間走了一圈,東看看西瞧瞧,見房間寬敞,有空調有衛生間,一排窗戶,一床一桌一柜兩把椅子,窗明幾凈,連聲贊嘆:“不錯不錯,真的不錯,酒店房間一樣。”

媽媽在隔壁房間借了兩把小椅子,大家在走廊上剛坐下,我說:“我在網上查了,這個福利院是瑞昌的公益項目,政府出錢建的,土地免費劃撥的,所以建這么好,窗外環境也好?!?/p>

小姑正要接話,見媽媽站起來了,問:“嫂子你坐啊,我們就是來看看來聊聊。”

媽媽說:“開水瓶的開水冷了,我去打開水,倒水你們喝?!?/p>

小姑爺說:“我們有水,帶了保溫杯,我們出門一定要帶開水的?!?/p>

說著,小姑爺從背包里拿出兩個保濕杯,一個遞給一小姑,打開杯子喝了兩口。

當得知這樣一間寬敞明亮窗明幾凈的酒店式房間每個月只要一千五百元還包吃時,小姑和小姑爺連聲贊嘆,小姑爺說:“在九江三千塊也住不到,九江一間房還住兩三個人。九江那些住養老院的老頭子,脾氣不好,住一起吵架,住一兩個月換一間房,換來換去還是吵架,哪有合得來的呢。每個人的性格脾氣不同,生活環境不同,能住一間房合得來的,真找不到。”

小姑說:“所以在九江,子女不在外地的,基本上還是子女照顧,年輕人也賺得家用。”

媽媽說:“這里基本上是退休有退休工資的,子女大多在外地。鄉下的再有錢,也舍不得住這里,不是年輕人舍不得,是老年人舍不得,寧愿一個人住在鄉下種點菜,也不會來。”

小姑爺說:“那是,我們這一代鄉下的,窮怕了,一生吃苦,哪舍得用子女錢住這里。他們沒有退休工資,就更舍不得,也住得不安心,窮怕了窮習慣了,白白錢給別人,不可能?!?/p>

當聊到媽媽每天會打麻將時,小姑問:“贏錢沒有?”

媽媽說:“有輸有贏,贏得多輸得少?!?/p>

小姑開玩笑說:“嫂子啊,少贏點,贏多了別人不開心,不跟你打麻將了?!?/p>

大家都笑了,媽媽也笑了,笑得慈祥溫厚,笑得天真爛漫。媽媽住到養老院僅幾個月,終點又回到起點,像個小朋友的心理和心態一樣。這樣也好,沒有心思,沒有事業,也沒有生計和養兒育女,也就沒有煩惱,開開心心頤養天年。媽媽一笑的瞬間,我放心返程打拼了。

三點左右,小姑跟媽媽說,我們回去了,老三晚上還要在九江上火車。

媽媽站了起來,在床頭邊一堆食品中一件件看著,搬下,找著什么。

小姑問:“嫂子,你要做什么?”

媽媽略顯不好意思,說:“我找一箱牛奶,你帶回去給孩子們喝,我這也是大家送來的。”

小姑和小姑爺連忙阻止,小姑說:“我們來看你,又沒帶什么東西,哪能要你的東西,不要,不要,你留著慢慢喝。我們好買,嫂子你住這里,出去買東西不方便,留著自己喝。”

見此,媽媽也就作罷,我把媽媽搬下來牛奶之類又一件件搬上去,碼好。

我想起什么,對媽媽說:“姆媽,街上沒有衣柜賣,現在的人不買這種衣柜。我在網上買了,寄到大哥家,現在還沒到。到時叫大哥送來組裝。我跟大哥說了,大哥說一到就送來?!?/p>

原來,上次媽媽跟我說,衣服多,沒地方放,福利院又不準家人送家具過來。但有人買了布衣柜送來,院里也同意,所以媽媽也想置布衣柜。前兩天我在小城大街小巷轉了一圈,物別是老街一帶,專門賣各種家具的,沒找到。一個賣家具的說,這布衣柜早沒人買了,沒人進貨。是故,我在網上下單買了一件,至今還沒送到。本來,我是想裝好布衣柜再返程的。沒想到的,甲流遲遲不好,反復發燒。由于甲流,我也不能跟媽媽過多接觸,這甲流太厲害。

媽媽把我們一行三人送出福利院大門,小姑說,嫂子,你返回吧。

媽媽笑著沒有走動的意思。我對媽媽說,姆媽,上半年我可能回不來了,可能暑假,可能國慶,也有可能過年,才能回來。媽媽說,我住這里挺好的,你好好工作,不要因為我影響工作。那好吧,姆媽,我走了,跟小姑去九江,晚上在九江坐火車。小姑又叫媽媽回去,媽媽微笑著沒動,但我發現,她流下了幾滴眼淚。我對小姑說,我們先走,我媽媽要看到我們離開才會返回的。那好吧,嫂子,我們走了,你要照顧好自己,有什么事打電話我。

小車開動了,我發現,媽媽站在鐵門邊,望眼欲穿,一定是看不到車子,才轉身。

23

離開福利院,小車從北環路轉入赤烏大道,再經人民北路和建設路,停車在聯盛超市后面的小區。以前這里很難停車,這次回來發現很好停車,不但停車位多了,而且綠植和路面以及體育設施,跟以前大不相同。小姑說,這里改造了,去年我來過一次,正在改造??磥恚〕沁M步不少,市容市貌緊跟發達城市,也關注民生了。在此為家鄉點贊,希望再進一步。

不久,在附近上班的大嫂過來了,我得把小車鑰匙交給她。小姑和大嫂寒暄了好一陣。我對大嫂說,我只去了坳上,前周等其它地方沒去,也不知習俗怎么樣,今年閏二月跟往年不同,要怎么做,到時叫大哥和侄子去吧,我今晚就上火車。小姑解釋說,老三感冒了,本來是四號去廣東的,我們去坳上也提前了。大嫂說,放心,我去了解,該怎么做我們會做。小姑說,買了些東西放在車子后備箱。大嫂說,來就來,還那么客氣,多不好意思,晚上在我家吃飯吧。小姑說,不了,下次,我們也要回去,老三也要上火車,你去上班,上班去。

又聊幾分鐘,大嫂上班去了。小姑爺說,我們坐大巴吧,去五里橋,也沒多遠,走過去,就當健身。我說,叫個滴滴吧,就在這里叫,坐大巴多麻煩,這里走到五里橋,下車后你們又要換公交回家。小姑說,我們退休了,不要緊,平常也經常徒步,走走路還舒服些。

最后,經不住我的堅持,還是叫了滴滴,慢車那種,直達九江小姑家的小區。本來,是希望滴滴直達火車站,經過小姑家時小姑和小姑爺下車。誰知,發現不是快車,滴滴路線不能更改,也就不經過小姑家小區了。因此,還是叫滴滴慢車到小姑家小區,到了再說,我大不了再轉公交車。半小時多,滴滴進了市區,不久轉向濱江路。小姑沿路介紹,西門口,步行街,租界,四碼頭,潯陽樓,看到沒,鎖江樓,遠處就是鎖江樓,過去就是琵琶亭了。

我對琵琶亭頗感興趣,但沒想到琵琶亭在長江一橋那邊,很是意外,不應該啊,那里又不是龍開河口,不禁問:“琵琶亭不是在龍開河口嗎?我一直以為是在龍開河口?!?/p>

小姑一愣,說:“一直在那里的,我小時候就在那里,現在重修了?!?/p>

小姑爺哈哈笑了,對小姑說:“你們王家的大作家聯想到唐代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了,詩里白居易送客潯陽江頭,也就是龍開河口。琵琶亭根據《琵琶行》來建的,為了紀念白居易,為了輝映名詩,理所當然建在龍開河口了。否則,不倫不類,名不符實,是不是?”

我看一下小姑爺說:“是的,我就是這樣想的。”

小姑說:“我從沒想到這一層。”

小姑爺說:“其實,歷史上的琵琶亭就是建在龍開河口,由于戰亂和水患,才換了位置。”

我說:“原來如此啊,現在的人登上琵琶亭,一定感到莫名其妙?!?/p>

小姑說:“龍開河早就填了,現在沒有龍開河了,只留下斷斷續續一些龍開河故道。”

小姑爺說:“造孽,這龍開河填了,也就填了九江城的龍脈,所以九江經濟發展不起來?!?/p>

……

二十分鐘不到,滴滴到了位于潯陽樓附近的九江小姑家,小姑力邀我去她家坐坐,吃碗面條再走,時間還早,晚上七點多的火車。我由于甲流,堅持不去,傳染給小朋友多不好。小姑拿我沒辦法,說家里正好有一箱血橙,拿些我帶火車上吃,盛情難卻,這次我同意了。

小姑上樓去家里拿血橙的時候,小姑爺在樓下陪我。小姑爺說,太熱了,今天太熱了,說著脫去了外套。我也穿了件外套,中山裝那種,但不覺得熱。我對小姑爺說,我不感到熱。小姑爺說,你感冒真是太重了,這么熱競然沒感覺,火車上要好好休息,到了就去看醫生。

正聊著,小姑下樓了,提著一大袋血橙。我說不要那么多,火車就睡一晚,吃不了幾個。小姑說,帶給孩子們吃,你這次回來,多辛苦,沒在小姑家吃一頓飯喝一口水,下次回來一定要到小姑家坐坐。聊了幾句后,我說時間還早,走路去火車站。小姑說,那我送你,陪你走走,指路。又對小姑爺說,你先回家吧,我送送老三。小姑爺向我告別,上樓回家去了。

小姑又陪我走了幾百米,一路囑咐我好好工作,前程第一,有空就回來看看。

我點頭答應,并且說,等我完成了人生任務,解放了,我就回鄉,退休就回來。我一直計劃回家鄉的,我這一代人對家鄉的感情很重,家人和親朋都在家鄉,這里才是家,別的地方待再久,也是客居,也是寄居,安穩不了,靜不下來。況且,還有我姆媽在家鄉,我就更要回來了。我知道,我姆媽之所以寧愿住在福利院,就是不想麻煩我們兄弟幾個,不愿打擾我們現有的生活。其實,在她心里,一直牽掛我們,擔心我們,她只是不表達出來而已。

24

夜色中,火車向南方飛馳。

我躺在中鋪上,雖然夜深了,回鄉來去匆匆幾天,還得了重感冒,腳都是虛的,但還是睡不著?;叵霂滋靵?,如電影般在腦瓜放映。我突然發現,這幾天里,我居然沒有陪媽媽吃一頓飯,也沒有陪她出去玩一玩。以往坐火車感覺很平穩。而這次,不知為何,火車就像大海上行駛一樣,一沉一浮,浮沉得我心情煩悶,浮沉得我軀殼空洞,沒有靈魂,沒天沒地。

媽媽住在福利院,平靜安逸,衣食有著,有人照顧,打打麻將,散散步,還認識了幾個朋友,讓我們兄弟幾個無后顧之憂。我也確實從之前的擔憂放下心來。但我還是很愧疚。

媽媽這樣的日子,不是我計劃和想象中的,不但不是,而且相差萬里。

火車在夜風中飛馳,我強迫自己睡下去,可就是睡不著。我的思緒總是離不開苦命的媽媽。媽媽之所以是這個世界上命最苦的,除了歷史原因之外,就是原生家庭,這都無法改變。

我外公一介書生,一介學者,抗戰勝利那一年被上司賞識,從辦義學的校長提拔為教育局長,可謂志得意滿。同時,還娶了南昌鐘陵最大的家族徐氏家族的小妹,我外婆,事業和愛情雙豐收,這是一個男人一生多么開心的時光啊??墒牵Y獾溗?,禍兮福所倚,解放后他被抓走并勞改。正常分析,一個以教育為業并一生為之奮斗的人,就算改朝換代了,也不可能被打倒,并抓到東北勞改幾十年。除了一介書生以天下為己任特立獨行不與朝堂之人為伍之外,最大的可能與南昌鐘陵最大的家族徐氏家族有關。誰叫你娶了徐家的徐家小妹!

剛解放時,徐氏家族一夜之間作鳥獸散,徐梗生帶著小弟跑到香港。據說徐家老太太在解放前夕還在大量購進田產,徐梗生那樣經國安邦的天才勸阻都沒用,結局可想而知。徐梗生的弟弟是黃埔軍校高才生,長期在國軍任職,到香港之后思念家人和徐老太太,偷偷潛回家。結果是,家破人亡,自己也被抓住并槍斃,他夫人抱著年幼的兒子連夜向東逃亡,后人現定居在上饒。當徐家兄弟姐妹帶著家人都四散而逃時,徐家小妹我外婆沒有跑。這是為什么?也許是我外公的原因。一介書生認為,自己教書育人,撫危濟困,只做善事,歷朝歷代是尊敬的對象,拉攏的對象,合作的對象,怎么可能是革命的對象,是打倒抓捕勞改的對象。

外公熟讀經史,滿腹經綸,但沒想到幾千年的歷史經驗沒用,他還是被抓去勞改了,還是被打倒批斗的對象。他可能萬萬沒想到,就因為徐家兄弟逃到海外,就因為他娶了徐家小妹,他就是有海外關系的人,這一點足夠喝一壺,不死也脫層皮。滿腹經綸的他又能奈何。

為了保全妻女,外公堅決與外婆離婚,這也是媽媽姓徐而不跟外公姓的原因。

長期以來,我偶爾會冒出,媽媽為什么姓徐?但我沒問任何人。后來,我跟徐梗生弟弟的后人聯系上了,才知道真相。我在想,一個男人僅僅不相干的事情,莫須有的罪名,不能呵護妻女,不能保護妻女,不能陪伴女兒長大,不能跟夫人白頭偕老,那是多么悲慘啊。

而且,前路漫漫,天遠地遠,自己是死是活都無從知曉,這又是多么絕望啊。

甚至,這一別,就算能活下去,為了保全夫人和女兒,都不再聯系,那又多么沒人性啊。

事實就是這樣,外公自南昌鐘陵到東北去,一別幾十年,妻離子散,沒有任何聯系。幾十年后他再次回到家鄉,夫人沒了,兩個女兒不知在何方,就連曾經興旺發達的徐氏家族也找不到一個人。我不知道那一刻他是什么樣的心情,是什么強大的力量讓他一個年邁的老人堅強的活下去。破屋孤燈,慢慢長夜,他又是怎樣一個人聽風看雨感覺到雪花飄在爛被子上。

外公之所以一個人孤獨堅強地活著,形單影只,一定是為了找兩個女兒。雖然幾十年了,苦命可憐的女兒不知流落在何方,但他一定相信,女兒一定會再回到南昌鐘陵尋親懷舊。這里,畢竟是兩個女兒出生長大的地方,這里還有親戚朋友,這里還有奶媽家。我媽媽的奶媽視媽媽和姨媽姐妹倆為己出,姐妹倆上學時一到節假日就下鄉到奶媽家玩,特別是暑假,一個夏天就在軍山湖畔一個叫羅石的小村子消暑度假。姐妹倆跟奶媽家中兄弟姐妹如同親兄弟姐妹一樣。外公從東北回到家鄉后,四處尋親時,一定第一個找到奶媽家??上У氖?,奶媽家也沒有任何音訊。奶媽家也在這個塵世上找她們的兩個女兒,不知流落在何方的女兒。

我外公堅信,他已經是世界上最慘的人了,老天一定可憐見,父女終有重聚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