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長媳的農家生活,以及熊生活在熱帶雨林嗎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勤勞聰慧編織甜蜜生活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文葉飛 潘佳本
在風光秀麗的龍川河畔方圓百里仡村侗寨,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人張仕慧的名氣很響,她勤勞持家、賢淑孝道更是成為周邊地區人們的楷模。
2020年1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黨支部副書記張仕慧一家榮獲“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稱號。
“只要認準目標,能吃苦,有恒心,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張仕慧這句口頭禪,已成為周邊村寨人家教育子女、治家興業的標尺。
美滿溫馨之家
張仕慧幼時母親離世,家里姊妹多,14歲就輟學的張仕慧不得不撐起生活重擔。1987年,22歲的張仕慧嫁到鄰村丁長屯組鄧家為長媳,公公婆婆身體欠佳,丈夫鄧明友還有年幼的3個弟弟和1個妹妹,長嫂如母,張仕慧便承擔起母親一樣的責任,負責家里的債務負擔、負責弟妹的學習、婚娶等一切事宜。
丈夫鄧明友有木匠手藝,通常是年初出門,年底回家,掙到的錢都交給張仕慧。
父親鄧光華患病臥床6年,張仕慧將就一個簡易鋪卷,一直陪伴在老人身邊,不論嚴寒酷暑,數年如一日,堅持替老人擦洗身子,給老人做飯,再累也要陪老人拉拉家常。
家里人都說,30多年,鄧家擔子都是張仕慧擔著。張仕慧說:“我一直有一個心愿,希望各家各戶都好起來,這樣才是幸福之家!”
眼下,78歲的母親徐學偉身心健康,頤養天年。女兒鄧楠在北京工作,兒子鄧凱在貴陽工作。
一個當時在村里條件最差的家庭,在張仕慧的苦心、耐心、精心、誠心操持下,生活過得雖苦卻有序。一家人相親相愛、和睦團結,苦日子慢慢過成好日子。張仕慧賢惠善良、敬老愛幼的家風美德,在當地影響了不少家庭。
帶領村民致富
如今的大屯村,整潔寬暢的硬化村道,錯落有致的傳統民居,花香四溢的農家院落……
嫁到鄧家后的第5年,有一天,女兒鄧楠一句“媽媽,我撿到的西瓜皮吃起來好甜啊!”這一句話深深刺痛張仕慧,因為窮啊!
那些年,大屯村安裝遠程教育設備,張仕慧學到了西瓜種植技術,在自家地里種植西瓜,這讓張仕慧初嘗產業調整的甜頭。
“1996年,我用800塊錢買了兩頭耕牛,后來,一個‘牛生意人’出1300塊錢買我的牛。”張仕慧說,之后她也開始學做牛生意。
2000年,她貸款2萬元購買12頭小肉牛飼養,獲利3萬余元。2009年,為了擴大養殖規模,她向親戚朋友籌款5萬余元,建起“大屯村張仕慧養殖場”,種了25畝草,養了80頭肉牛,當年,一共出欄50頭牛,年利潤達10萬余元。
自己賺了錢,張仕慧不忘鄉親們,便與周圍群眾分享經驗,傳授西瓜種植技術、肉牛養殖技術,帶動周邊10幾戶人家年增收達2萬多元,通過養牛走上脫貧致富路。2011年,她的肉牛年出欄數達到112頭,收入60多萬元,贏利20萬元。
“養牛能人”張仕慧的名字傳遍十里八村,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紛紛回鄉,發展肉牛養殖。
不僅如此,在貴州省農科院和石阡縣林業局等部門幫助下,她的林下種植竹蓀菌試驗成功,種植的40多畝竹蓀菌創收24萬元。
成功后的張仕慧并沒有“私藏”技術,花橋、五德、中壩等鄉鎮鄉親來“取經”,她毫無保留“送寶”。如今,石阡縣竹蓀菌種植面積達170多畝,帶動100多人就業,貧困群眾戶均增收1.5萬余元。
在張仕慧帶動下,自2014年以來,大屯村先后涌現出祝光明、祝運江、王云華、熊峰等20多位創業能手,產業涉及蔬菜、水果、稻田魚、牛蛙、蜂蜜等等。
老技藝煥發活力
最初,鄉親們覺得張仕慧帶著村里的老人重搞竹編工藝,只是為了幫助老人掙零花錢,而如今,看見生意越來越好,大家覺得這是讓傳統竹編這一老技藝煥發活力,得以傳承。
早在2012年,大屯村所在的石阡縣龍塘鎮萬畝省級高效生態苔茶示范園區逐步壯大,采茶需求旺盛,張仕慧了解到石阡縣各大茶葉加工廠需要大量的簸箕等竹編制品,而采茶器具大多數只能從外地購買,隨即萌生開竹編廠的想法。
2013年,張仕慧在福建考察中發現,竹編廠的邊角料可以變廢為寶做成竹蓀菌,讓她看到商機。
“竹編師傅有活干、有錢掙,茶農們的采茶工具也解決了,兩全其美!”張仕慧將數年積蓄30萬元買了設備,建起慧萍竹韻編織廠。同時動員村里老人做竹編手藝師傅,大師傅每月能領到2500元固定工資,在家照看孩子的老人、婦女學徒每月能夠領到2000元工資。
一傳十、十傳百,周邊中壩、五德等鄉鎮的師傅慕名而來,竹編加工廠發展越來越好。直到2017年,竹編廠已帶動35位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村民實現就業,竹編制品遠銷湖南、四川、仁懷等地,手藝師傅平均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
2019年,慧萍竹韻編織廠收入達到63萬元。“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2020年,張仕慧當選為大屯村黨支部副書記,她的心愿是:帶著鄉親一起致富的同時,進一步拓展產品市場,讓傳統古老竹編技藝得到傳承。
上樹是貓,下樹是熊,云南雨林里的熊貍,外國人叫它熊貓
云南的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是一片廣袤的熱帶雨林,中國唯一的國家級熱帶雨林保護區。沒有身臨其境的話,很難感受熱帶雨林獨有的那種勃勃生機,仿佛一切都迸發著能量,到處是鳥兒的吵吵鬧鬧。即使入夜,整個森林的音量也不衰減,蟲鳴和蛙聲淹沒了小溪流水的潺潺聲。
在這里,少則幾個月,多則三兩年,會有人目擊到這個黑乎乎的家伙:它的臉像貓,身體像小熊,能用像猴子一樣尾巴抓住樹枝。
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是一只熊貍,但很有趣的是,它們英文名字叫做bear cat,熊貓。它具有熊和貓的特征,屬于食肉目,靈貓科下面熊貍屬唯一還存活的成員。雖然東南亞國家的雨林里都有分布,但在我國非常罕見,長相怪異又可愛的它們,有許多奇妙的地方。
喜感和頹廢并存
熊貍身體矮長、結實,上面覆蓋著粗糙、蓬松的黑色皮毛。小圓耳朵上滋出一撮兒天線般的黑毛,充滿喜感;而臉上那僵硬又亂糟糟的長長胡須,又讓它顯得有點“頹廢”,喪氣十足。
雨林離不開熊貍,尤其那些千年古榕樹雖然屬于食肉目,但熊貍的主食是水果。在野外,它們吃各種各樣的食物,包括腐肉、鳥和鳥蛋、嫩枝和葉子,以及比它們小的哺乳動物。
高山榕離不開熊貍
其中,在云南雨林里占重要地位的高山榕(Ficus altissima),和熊貍有特殊的關系。熊貍很愛吃榕樹的果實,再通過糞便傳播其種子。沒有它們的幫助,高山榕的種子就無法發芽。熊貍是已知僅有的一種消化酶能夠軟化高山榕果實堅韌外殼的動物,沒了它們,這種能長到千年的古樹也就完蛋了。
熊貍也離不開雨林熊貍生活在雨林冠層的高處,睡覺也在樹枝上。作為優秀的攀爬者,它們的后腿甚至可以向后旋轉,提供很好的抓地力。在強壯的腳和半伸縮爪子的幫助下,緩慢而謹慎地穿過樹枝。
像猴子一樣掛在樹上
同時,它們和許多猴子一樣,有可以用來卷住樹枝的尾巴。在東半球的食肉目動物里,它們是唯一有這種技能的。大尾巴幾乎和熊貍的身體一樣長,在攀爬時就像另一條肢體。睡覺的時候,尾巴幫它們牢牢地固定在樹枝上。
睡覺的時候,尾巴幫它們牢牢地固定在樹枝上
熊貍一點都不靈活,它們在樹木之間移動時不能跳躍,需要相對頻繁回到地面。來到地面時,它們又切換回熊的姿態。走路像熊,整個腳掌著地(跖行,人也一樣)。這就導致了一種緩慢的,憨態可掬的步態。這時它們非常容易被攻擊,得趕緊回到樹上。
來到地面時,它們又切換回熊的姿態
當熊貍回到距離地面至少15米或更高的時候,才再次感覺安全。繼續悠閑享用樹冠層各種美食。那些在伐木或耕作等干擾之后,人工或非人工恢復生長起來的次生林,熊貍是不能生存的,那里沒有熱帶雨林樹冠層特有的生物多樣性和結構。
神奇的氣味,來自尿,有些大米里也會添加哦讓熊貍最與眾不同的,是它自帶的氣場。它們聞起來像黃油爆米花。
爆米花味的小熊
我們大多數人從來沒有聽說過熊貍,更不用說近距離聞到它們的味道了。但對動物園管理員來說,從熊貍圍欄飄出的氣味是如此驚人又美妙,爆米花的飄香。
過去,人們認為氣味是熊貍尾巴下的氣味腺體分泌的,但研究后,沒有找到任何結果。終于,通過不懈的努力發現,氣味來自......尿。
嗯?聽說你們喜歡聞我的尿?
研究人員在這些動物的尿液中鑒定出29種化合物。其中,2-乙酰基-1-吡咯啉,這是熊貍散發爆米花香味的原因。熊貍蹲著小便,在小便過程中浸泡了腳和濃密的尾巴。它們在樹上移動時也會拖著尾巴,在樹枝和樹葉上留下香味。
作為獨居的動物,熊貍彼此很少面對面,用它們爆米花一樣的香味作為名片,說“這是我的地盤”,并尋找潛在的伴侶。
中國的重點保護對象,卻是東南亞的美食除了自帶香氣之外,它們相當溫順,相對容易馴化。熊貍在馬拉西亞有些地區像貓狗一樣被當作寵物飼養。
不幸的是,它們也是非法偷獵的目標。它們的皮毛和肉很受歡迎,在老撾、菲律賓等國都能賣到很高的價格,被認為是美味佳肴,甚至作為食品出口交易到越南。
行走的爆米花,都搬來中國吧,這里保護你。
貓子感謝你的關注(?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