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本以為S29賽季會有很長時間,但直到昨天公布S30賽季前瞻的時候才發現,S29賽季也進入了末期,自己還沒到達自己的小目標,所以要抓緊時間了。不過小螂君今天要說的主要內容不是目標,而是S30賽季前瞻的內容,此次策劃公布了有關于野區的調整和一部分裝備的調整,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有關于野區調整的內容。
LPL春季賽季后賽的四強階段即將開戰,下半區的對決由EDG直面TES!現就兩隊過往戰績和關鍵選手進行分析前瞻:TES依靠三線尤其是雙C頂尖的個人實力有望在前期滾起優勢雪球,只要中后期團戰避免失誤,或將雙殺EDG晉級勝者組!
神里綾華和麗莎的新皮膚,圖示如下
魈(降魔大圣),風系長槍角色,璃月三C之風C,強度在線,但是不能打反應,且需要盾輔、風拐才能發揮最大作用。
從 1991 年起,農村貧困人口減少的速度明顯減緩,1991 到1993 年平均每年只解決了 250 萬人的溫飽問題。[13] 總體看來,這一時期扶貧開發速度放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部分中西部自然條件較差的地區,如西南大石山區、秦巴山區、西北黃土高原地區、以及青藏高寒山區等的農村貧困人口數量眾多,為農村扶貧開發帶來了困難。所以,亟需實施更加有針對性的扶貧攻堅戰略解決特殊困難區域的貧困人口問題。
下半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胡桃專武——護摩之杖和夜蘭專武——若水
兩隊“勝負手”分析:
靠近中路的三只熊一直在被中路侵占,無論是敵方的還是友方的,畢竟三只熊對于群傷能力強的法師來說都是非常容易清理的,本以為此次三只熊的調整會為打野爭取一下,可誰知策劃直接來了個火上澆油。
新時期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堅持“以開發式扶貧為主, 救助式、保障式扶貧為輔”的基本方針,將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相結合。其中,開發是促進貧困地區自我積累和發展,救助、保障是以救濟方式保證貧困人口生存。顯然,救濟等“輸血”式扶貧只能在短期內緩解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困難,不利于提高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能力。針對這種弊端,我國早在1986年提出了開發式扶貧戰略。開發式扶貧的典型特征:一是注重貧困地區人口的自身能力發展,強調人力資源的開發,即所謂的“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二是注重區域環境的改善和致貧原因的消除。眾所周知,貧困多發生在偏遠的深山,這些地區往往交通落后、災害頻發、信息閉塞等,因此有針對性的開發,大力建設基礎設施,變劣勢為優勢,才能實現有效脫貧;三是注重區域經濟發展,以區域經濟發展帶動貧困地區經濟增長和貧困人口脫貧。
(二)逐步重視城市貧困,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但是此次紅隼換為了烈雉,攻擊距離又遠程換為了近戰,這也就意味著射手不能再隔墻刷鳥了,不過對于打野來說還算是好事,畢竟沒人分享他的蛋糕,也是美事一件。
兩隊季后賽戰果預測:
就TES本賽季的整體發揮而言,這是一支劣勢局基本翻盤無望的戰隊,雖然依靠著三C的頂尖對線能力在前期很難吃虧,但時間來到中期后TES很容易在擴大優勢或提速時露出破綻,369本賽季的狀態不如去年,因此雙C扛起了中后期的輸出重擔,只要TES在順風局盡力減少失誤,穩扎穩打抱團推進,SN想要獲勝并非易事。
角色的抽取建議如下:
(一)貧困標準需要提高,相對貧困也需提到議事日程
1、野區地形調整
2、三只熊走了,三只豬來了
3、小“云中君”換為了烈雉
一直被玩家們戲稱為“小云中君”的紅隼一直是發育路射手的福利,其實這也間接影響了打野的發育,不過如果射手只要不侵占第一波的紅隼就不會有太大影響。
4、新增野怪【赤甲】
5、主宰暴君的調整
主宰暴君由以前的2分鐘首刷變為了4分鐘首刷,而4分鐘又恰恰是防御塔防御機制取消的時間,這個調整意味著打野要從以前的2選1變為3選1,是主宰暴君還是防御塔,這對于打野來說都是要考量的問題。
(五)綜合扶貧開發階段(2001-2010)
這個新出的四星角色,海燈節可以免費選擇一個,建議不要為了瑤瑤去抽上半卡池。
貧困是全球性的問題和挑戰,減貧是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的目標,人類社會針對貧困的努力從未停止過。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由于歷史的原因,貧困問題尤為嚴重。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發之后,歷屆政府對貧困工作始終高度重視,在經歷救濟式減貧、開發式扶貧和精準脫貧等階段后,2015年成為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更為重要的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在2020年實現現行貧困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的全部脫貧。根據《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年末農村貧困人口551萬人,貧困發生率0.6%,實現既定的脫貧攻堅目標指日可待。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減貧歷程告訴我們,這么大規模、長時段的持續性減貧世所罕見。因此,有必要回顧其歷程、總結其經驗、前瞻其未來。
一、新中國減貧脫貧的歷程回顧
中國扶貧開發的起點問題,學界觀點各不相同,差異之處是起始于改革開放,還是新中國建立之初。多數學者將起點定位于改革開放的1978年,大致以國家不同時期的扶貧開發戰略為依據進行劃分[1-3],比如1978—1978年的體制改革推動扶貧階段,1986—1993 年的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階段,1994—2000 年的扶貧攻堅階段,2001—2010 年的綜合扶貧開發階段,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精準扶貧階段。當然,基于對扶貧開發認識的不同,也有學者認為新中國建立伊始就開始了減貧防貧工作,只不過在形式上不同于后來的大規模扶貧開發和精準扶貧。范小建認為土地改革、公社化運動等有效地消除了極端貧困,建立的基本社會保障、醫療體系為極端貧困人口提供了基本生存保障。[4]劉娟、朱小玲等將 1949—1978年劃定為單獨扶貧歷程,主要原因是當時在全國已經開展了小規模的救濟式扶貧。[5-6]楊宜勇和吳雪則直接將中國扶貧分為計劃時期經濟扶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扶貧兩大時期。[7]基于此,不論扶貧起點和階段的劃分如何眾說紛紜,基本特征都是在國家的主導下,通過物質補貼、經濟發展等方式,滿足貧困群體的生活需要。筆者認為,起點時間在認識上的不同,可能源于對防貧工作的界定。如果把防貧工作界定為以開發式、造血式為主的“扶貧”或“扶貧開發”,起點當然是改革開放以后;如果將防貧工作概括為以救助式、輸血式為主的“減貧”、“脫貧”,這個起點亦界定為新中國成立伊始。
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減貧工作始于農村社會和經濟體制的變革,政府致力于通過社會資源的再分配,包括土地改革、公社化運動等手段來縮小貧富差距和阻斷收入的兩極分化,再加上改善基礎教育和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效消除了極端貧困。但是,由于貧困人口龐大,國家財力緊張,當時的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生存性貧困問題,針對此特征,這一時期的減貧戰略選取的是小規模救濟式扶貧,即依托自上而下的民政救濟系統,對邊遠落后地區、因災致貧人口和戰爭傷殘人口實施生活救濟。[6] 據統計,1950-1954年間各級政府發放的救災救濟費將近10億元,1955-1978年間則達到了22億元。[8]這些救災、救濟款項主要是臨時生存需要,但也使絕大多數貧困戶得到了基本生活保障。與此同時,根據毛澤東在1959年2月提出的“扶持窮社、窮隊”的建議,國家也開始扶持幫助農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發展生產,改變貧困面貌。比如在當年的經濟建設中增加10億元投資,主要無償分配給生產資金特殊困難又無償還貸款能力的生產隊和人民公社,用于社隊集體添置購買生產資料、生產設備等,1959-1978年中央用于這方面的扶貧資金高達125億元。[9]
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和農業經濟政策的失誤,到計劃經濟末期,中國農村貧困問題已經十分嚴重。在1978 年, 以農民人均純收入100 元為貧困線, 我國農村貧困人口規模高達2.5億人, 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5.97%, 占世界貧困人口總數的1/4, 農村貧困發生率達到30.7%。[10] 因此,這一時期的扶貧開發戰略是怎樣通過農村改革以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一方面是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另一方面是改革農村生產、分配和購銷價格制度以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農村土地及農業政策體制改革的實施,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和農村收入,也大幅度降低了農村貧困發生率和貧困人口數量。從1981年到1984年,按一天一美元的收入標準衡量的貧困發生率從49%下降到24%;按國家貧困線算,貧困人口的數量從1978 年的2.5億下降到1985 年的1.25 億。[11]
盡管這一時期扶貧開發的成效總體上并不理想,在個別年份甚至出現反彈,但從全國來看,1986 年到1993 年間,全國592個重點貧困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6 元提高到483.7元, 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1.25億下降到8000萬, 農村貧困發生率由14.8%進一步下降到8.7%。[12] 從數據來看,扶貧效果還是很可觀。
針對這一問題,1994 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并頒布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 年)》,該計劃的頒布標志著我農村扶貧開發工作進入了戰略攻堅時期?!鞍似叻鲐毠杂媱潯钡哪繕耸窃谄吣陜冉鉀Q包括特殊困難區域人口的80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離貧困。主要措施包括:一是發布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 年)》,為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做了明確的規劃,從而開啟了系統性、規范性和有明確目標的扶貧開發時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二是重新確定國家貧困線標準。按照1992年的人均收入,高于700元的縣退出貧困縣,少于400元的縣全部納入,根據這個標準,八七扶貧攻堅期間的貧困縣有592個;三是明確了“分級負責,以省為主”的首長負責制。具體操作上是“中央統籌、省負總責、縣抓落實”的分級責任制;四是推進了多元參與式扶貧。1996年的扶貧工作會議,要求東部 13 省與西部 10個省、自治區對接,實施對口幫扶。同時啟動了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定點扶貧;五是重新安排了扶貧專項資金,加入了“新增財政扶貧資金”,并從中切割一塊用于“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加上原有的支援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發展資金、“三西”農業建設專項補助資金和以工代賑建設資金等,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財政專項資金投入體系。
這一時期,按照1984年的貧困標準,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 8000萬減少到 3209萬,貧困發生率從 8.7%下降到 3.4%。[14] 在一系列專項扶貧措施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效應下,農村絕對貧困問題有了很大的改觀。
針對這種情況,國務院于2001年頒布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 2001-2010 年) ”。“綱要”繼續在瞄準西部地區的基礎上,以貧困村而非貧困縣作為重點扶貧開發單位。這一工作重點的調整,不僅可以覆蓋到貧困縣的貧困村,還可以照顧到非貧困縣的貧困村??梢?,這一時期的農村扶貧開發方式有了新的特色:第一,從扶貧工作的重點來看,由于這一時期農村貧困人口分散在各個貧困村而不是集中在所劃好的重點貧困縣,由此全國重新劃定了14.8萬個貧困村,將貧困扶持資金直接投入到貧困村,以提高扶貧資金的針對性;第二,從扶貧對象來看,確定低收入貧困標準線,將符合低收入貧困標準的農戶納入扶貧開發工作范圍;第三,從扶貧任務來看,此次扶貧開發工作具有全面性,除了要解決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溫飽和返貧等生存問題,還要促進貧困地區政治、經濟、教育文化事業、環境等社會性事業的全面協同發展。
在這十多年間,由國家宏觀惠農政策和專項扶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貧困地區經濟全面發展,農村貧困人口由9422萬人下降到2688萬人,貧困發生率也從 10.2%降至 2.8%,[3]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
自2011年起,雖然貧困人口數量在整體上大幅減少,但剩余貧困人口的減貧難度卻不斷加大。剩余貧困人口的分散化、碎片化特征明顯,而且更多集中在偏遠山區、高寒區等自然地理條件惡劣的區域、邊境地區以及民族區域,這部分貧困人口不僅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而且還存在多維度貧困。在這種多重挑戰的激勵下,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 年)》(以下簡稱《綱要》),這是我國第三個扶貧開發的綱領性文件。在《綱要》的指導下,我國以2010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不變價重新調整了貧困線標準為2300元,同時提出到2020年穩步達成扶貧對象的“兩不愁,三保障”,實現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
在以往扶貧開發工作的基礎上,精準扶貧時期對扶貧減貧工作又有進一步創新:第一,運用科學和規范的方法,精準識別貧困人口,分析其貧困原因,以便于采取適當和專門的扶貧措施,并建檔立卡實行動態化管理助其脫貧;第二,建立健全駐村幫扶制度,全面推進駐村工作隊和書記的選派,加強幫扶干部的監督和管理,完善干部的考核和獎勵制度,以此調動扶貧工作的積極性;三是構建綜合性脫貧攻堅制度體系,通過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金融扶貧、健康扶貧等形式,建設綜合性扶貧政策體系。
二、新中國減貧脫貧的經驗總結
減貧是行動,脫貧是效果。從上述幾十年扶貧、減貧的歷程可見,不平凡的歷程孕育了不平凡的脫貧效果。新中國的減貧以其數量之大、速度之快被譽為“中國式減貧”。從縱向上看,若按2010年不變價的貧困標準衡量,1978年的貧困發生率為97.5%,貧困人口規模為7.7億人,到2018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1660萬人,貧困發生率1.7%。[15]從橫向上看,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標準計算,1981年全球貧困人口19.97億下降到2012年的8.97億。其中,中國貧困人口從8.78億下降到0.78億,減少了7.90億,占全球同期減貧人口的71.8%,也就是說中國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超過了70%。[16]
在社會多元參與方面:一是組織東部發達地區對口幫扶西部貧困地區。據統計,1996—2000 年東部13個省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累計為西部貧困省區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21.4億元,雙方簽訂項目協議5745個,協議投資280 多億元,接受貧困地區勞動力51.7萬人,培訓各類人才19742人次;[17] 二是動員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扶貧開發,落實定點幫扶制度。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戰行動中,充分履行自身職能,發揮自身作用,定點聯系、幫助貧困地區。為了提高定點幫扶的有效性和精準性,中央黨政機關定點幫扶到縣,地方黨政機關定點幫扶到鄉(鎮)和村;三是全社會各行業其他社會力量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參與到扶貧開發工作中。如“幸福工程”“陽光工程”“春蕾計劃”“光彩事業”等公益事業等扶貧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對于那些缺乏勞動能力,即不能依靠自身力量解決溫飽的農村貧困人口,如殘疾人、孤兒、孤寡老人等,開發式扶貧難以使他們脫貧致富。為了保障這部分貧困人口的生存和生活需要,需要給予直接的救助救濟,即依靠救助式和保障式扶貧。比如,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對民政部、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等部門《關于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指導意見》進行轉發,提出了具體的工作措施和實施方案。事實也證明,社會保障的減貧效果是明顯的,城市貧困群體在獲得低保收入后,貧困發生率從17.0%下降到7.2%,農村貧困群體獲得低保收入后,貧困發生率從14.4%下降到10.6%。[18] 特別是“精準扶貧”思想提出以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趨向完善,生活救助機制建設趨于多樣化,扶貧政策體系更具科學性、精準性和針對性,全方位、多維度的幫助農村貧困人口解決溫飽和脫貧致富。對于自然資源豐厚、具有開發條件的貧困區域人口,實施開發式扶貧助其脫貧,但是對于地區內喪失勞動力的貧困人口,則是綜合運用社會保障兜底。
三、后2020時代減貧脫貧工作的前瞻
經過70年的艱苦努力,我國的減貧脫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的新聞消息:截至2019年5月中旬,又有283個貧困縣通過省級專項評估檢查,由省級人民政府宣布脫貧摘帽,至此全國共有436個貧困縣脫貧摘帽,占全部貧困縣的52.4%,貧困縣摘帽進程過半。[19] 可觀的是,按照當前的農村貧困標準,如期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指日可待。
[1]黃乘偉.中國扶貧開發道路研究:評述與展望[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6-17.
[2]許源源,蘇中英.中國農村扶貧瞄準的歷史演變[J].老區建設,2007(4):18-20.
[3]張琦,馮丹萌.我國減貧實踐探索及其理論創新:1978-2016[J].改革,2016(4):27-42.
[4]范小建.60 年:扶貧開發的攻堅戰[J].求是,2009(20):35-37.
[5]劉娟.我國農村扶貧開發的回顧、成效與創新[J].探索,2009(4):87-90.
[6]朱小玲,陳俊.建國以來我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歷史回顧與現實啟示[J].生產力研究,2012(5):30-32.
[7]楊宜勇,吳香雪.中國扶貧問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J].改革,2016(5):2-12.
[8]崔乃夫.當代中國的民政[M].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 67-68.
[9]王愛云.1978-1985年的農村扶貧開發[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7(3):36-50.
[10]劉娟.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沿革、經驗與趨勢[J].理論學刊,2009(8):55-58.
[11]汪三貴.中國的農村扶貧:回顧與展望[J].農業展望,2007(1):6-8.
[12]王朝明.中國農村30年開發式扶貧:政策實踐與理論反思[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8(6):78-84.
[13]韓廣富.當代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歷史進程[J].理論學刊,2005(7):85-88.
[14]吳國寶.中國減貧與發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32.
[15]何秀榮.改革40年的農村反貧困認識與脫貧戰略前瞻[J].農村經濟,2018(11):1-8.
[17]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農村扶貧開發[J].新華月報,2001(11):8-10.
[18]陳志鋼.中國扶貧現狀與研究以及2020年后的扶貧愿景和戰略重點[J].中國農村經濟,2019(1):2-16.
[19]國務院扶貧辦.“2018年脫貧摘帽縣抽查”新聞發布會文字實錄 [EB\OL].(2019-07-02)
http://www.cpad.gov.cn/art/2019/7/2/art_2241_381.html
[21]M.Ravallion, S.Chen. Weakly Relative Poverty[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1(4):1251-1261.
[23]吳國寶.中國減貧與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313.
[24]M . Desmond. Eviction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Urban Poverty[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12(1):88-133.
[25]梅琳,呂方.“新社會經濟運動”:非政府組織與“私營標準”——基于公平貿易標簽組織(FLO)案例的討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0):141-146.
[26]都陽,蔡昉.中國農村貧困性質的變化與扶貧戰略調整[J].中國農村觀察,2005(5):2-9.
[27]Tasseva I V.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eanstested Benefits in Bulgaria[J]. ISER Working Paper Series,2016(44):919-935.
[28]Nelson K. Counteracting Material Deprivation: the Role of Social Assistance in Europe[J].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2012(2):14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