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緣紐帶_啵樂-腐味滿滿與血緣紐帶啵樂腐味滿滿BL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新華社廈門6月6日電 題:十年:書寫兩岸民間交流的暖心故事

新華社記者 劉歡 許雪毅 劉斐

第十屆海峽論壇大會6日在福建廈門舉行。從2009年第一屆海峽論壇至今,作為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舞臺,海峽論壇已走過十年不平凡歷程。十年來,海峽論壇不僅是兩岸民間交流的見證者和記錄者,更是推動者。展望未來,海峽論壇將繼續為兩岸民間交流加油助力,書寫更多動人的暖心故事。

十年光陰,彈指一揮。十年前,臺灣2300萬居民大多從未來過大陸,大陸13億人口也絕大多數沒有去過臺灣。首屆海峽論壇開啟了兩岸民間大交流的新階段。不少臺灣民眾,通過海峽論壇第一次踏上大陸土地。在這里,他們看到了兩岸之間的差異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發現了兩岸同胞的真摯情誼比想象中更深厚。走過十年,海峽論壇推動了兩岸民間交流的興盛,也證明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歸根到底要靠兩岸同胞共同推動。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十年來,海峽論壇的兩岸主辦單位從54家增至81家,舉辦活動超過450場,達成互利合作協議近千個。九屆論壇,累計有兩岸近30萬同胞共同參與,其中臺灣同胞近12萬。常來常往,就會越走越親。作為一個涵蓋民間、基層、青年的“草根嘉年華”,海峽論壇十年來,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為兩岸民眾搭建了一個相互交流、溝通了解的大舞臺,有力促進了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不管兩岸形勢如何復雜嚴峻,大陸方面保護臺灣民眾福祉、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果的決心和意志不會改變。十九大以來,大陸對臺惠民政策、利民舉措不斷推出,在臺灣島內激起強烈反響。今年2月公布的“31條惠臺措施”,為臺商、臺胞帶來諸多便利,創造更多發展機遇,已經產生實效。交流、學習、就業、創業、投資合作……一股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合作熱潮正在涌動。一批又一批臺灣同胞、越來越多臺灣青年,跨越海峽,為交流合作而來,為求學就業而來,為攜手打拼而來。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民進黨當局的惡意阻撓和破壞,阻擋不了兩岸民間交流的滾滾大潮。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這種天然的血緣紐帶任何力量都切割不斷;兩岸同屬于一個中國,這一基本事實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兩岸交流合作得天獨厚,這種雙向利益需求任何力量都壓制不?。话▋砂锻趦鹊闹腥A兒女有決心通過自己的不懈奮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種全民族共同愿望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

展望未來,兩岸民間交流不能斷、不能停、不能減,還要持續擴大和深化。大陸歡迎更多臺灣同胞參與到兩岸大交流中來,將認真落實惠及兩岸同胞的各項政策措施,擴大兩岸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尤其要為兩岸基層民眾、青年創業就業提供更多機會。今年是大陸改革開放40周年,大陸將以此為契機以更大力度來推進改革開放。大陸越發展,市場越開放,臺企臺胞受益就越多,過去是這樣,將來更是這樣。走過十年的海峽論壇將繼續唱響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的主旋律,打造基層互動、民意匯聚、鼓舞人心的大舞臺。

不可能的,我覺得問這個問題的人需要明白的一點是,國家不是一座莊園一片地產,你繼承了就是你的,你想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

國家是一個社會中各個階層根據自身的利益互相妥協與合作的產物,而君主的作用就是在這種政治妥協中,扮演一個平衡者和仲裁者的角色,在中世紀早期的歐洲社會,君主甚至只是一群貴族中的佼佼者,你的王位坐的穩不穩,能不能傳到千秋萬代,主要看你登上王座后的行為符不符合國家主導階層的利益,而不是靠你的高貴血脈和聯姻所得到的繼承權。

明白了這點就能明白為什么聯姻建立的聯合統治是那么的不牢靠。

目前為止,靠聯姻所建立的共主邦聯能夠消弭差異,逐漸統一成一個主權國家并屹立至今的我印象中只有英國和西班牙,其他的共主邦聯無一例外基本都走向了解體,并且這兩個國家的日子也不好過,英國失去了自亨利八世起統治長達四百余年的愛爾蘭,內部的蘇格蘭年年鬧獨立,西班牙失去了自菲力二世起統治六十年的葡萄牙,內部的加泰羅尼亞也在年年鬧獨立。

除了這兩個國家之外,其他大部分共主邦聯都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解體,有的是因為民族主義興起、繼承法不同、政治危機,有的是宗教差異、革命、王朝內部分裂還有聯合君主絕嗣…這些共主邦聯解體的原因各有千秋,但是本質上都無外乎一個原因,組成邦聯的成員國利益不一致甚至沖突進而造成邦聯撕裂,最終走向解體。

我這里挑幾個典型的共主邦聯來講講他們的成立因素和解體的不同原因,希望能給大家了解聯合統治這一概念時能提供一點幫助。

首先是北歐的卡爾馬聯盟,這一共主邦聯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統一北歐地區的政治實體,也可能是最符合題主所說的,靠聯姻統一地區的情況。

這一邦聯的結成始于兩次重要的政治聯姻,第一次是挪威斯韋雷王朝的哈康五世將自己的女兒英德堡嫁給了瑞典福爾孔王朝的埃里克?馬格努松王子,兩人生下了一個兒子馬格努斯,這本來只是簡簡單單的一次政治聯姻,但是在1318年埃里克的哥哥,時任瑞典國王比爾耶爾被貴族推翻,貴族們為了掌控朝政,于次年選舉了只有三歲的馬格努斯為瑞典國王,結果不到一個月,馬格努斯的外公哈康五世也嗝屁了,馬格努斯作為哈康五世的外孫兼唯一的繼承人,戴上了挪威的王冠,瑞典和挪威結成了共主邦聯。

挪威國王哈康五世

瑞典、挪威國王馬格努斯

第二次聯姻是馬格努斯為自己的兒子哈康迎娶了丹麥國王瓦爾德瑪四世的女兒瑪格麗特公主,哈康在隨后登上了挪威的王位,成為挪威國王哈康六世,但是他和他父親在瑞典的統治卻再次被貴族推翻,來自梅克倫堡的阿爾伯特在貴族們的支持下成為瑞典國王。

梅克倫堡的阿爾伯特

丟失了瑞典王位的哈康六世在和瑪格麗特公主生下了一個兒子奧拉夫后過世,于是年僅十歲的奧拉夫又坐上了挪威的王位并保留了對瑞典王位的強宣稱(CK玩家狂喜),然后巧合的情節再度發生,奧拉夫的外公瓦爾德瑪四世過世,作為外孫的奧拉夫戴上了丹麥的王冠,并在母親瑪格麗特王太后的攝政下,挪威又與丹麥組成了共主聯邦。

丹麥國王瓦爾德碼四世

挪威、丹麥國王奧拉夫

這兩次聯姻和挪威、丹麥王室的絕嗣成功地把兩國的王冠送到了作為瑞典王室的福爾孔王朝手中,三國在法理上已經是屬于共主邦聯了,但是想真正形成政治實體的邦聯還需要一個猛人來強力推動,這個猛人就是在奧拉夫背后作為兩國實際統治者的瑪格麗特王太后。

瑪格麗特一世

隨著奧拉夫在1387年英年早逝,作為他母親的瑪格麗特王太后繼承了兒子的丹麥和挪威王位,以及對瑞典王位的強宣稱,是為瑪格麗特一世。

這邊瑪格麗特一世剛被丹麥和挪威正式選為君主,那邊瑞典就又出事了,被瑞典貴族扶上王位的阿爾伯特因為試圖加強王權,削減貴族的大莊園而與議會矛盾重重,于是瑞典貴族繼續發揮傳統藝能和瑪格麗特一世搭上了線,在瑪格麗特的挑撥離間和分化瓦解下,瑞典議會和阿爾伯特的矛盾逐漸白熱化,最終雙方反目,議會宣布選舉瑪格麗特一世為瑞典國王。

瑪格麗特一世:我一個丹麥的女王,怎么就繼承了老公和兒子的瑞典王位呢,還是另請高明吧

瑞典貴族:王國議會已經決定了,就由陛下您來當瑞典的女王。

盡管嘴巴上說的不要,但是身體上還是很老實的,瑪格麗特一世在被選為瑞典女王后迅速率軍登陸瑞典國土,在帶路黨的瑞典貴族的幫助下和阿爾伯特在斯堪納展開大戰,阿爾伯特在奧斯勒之戰中戰敗被俘,王位隨之遭到廢黜,瑪格麗特一世在丹麥軍隊的擁護下開進斯德哥爾摩,戴上了瑞典的王冠。

在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之后,瑪格麗特一世終于靠著聯姻、政治手腕和武力將丹麥、瑞典、挪威三國納入她的統治之下,成功的統一了北歐,但是此時獨子奧拉夫已經去世,王位后繼無人,沒有子嗣的瑪格麗特一世決定選姐姐英德堡的外孫,她的外甥孫波美拉尼亞公爵埃里克為繼承人來繼承她所建立的北歐帝國。

波美拉尼亞公爵埃里克

1397年,瑪格麗特一世將王位讓出,埃里克在瑞典卡爾馬正式加冕丹麥、挪威、瑞典三國國王,6月17日,三國代表在瑞典南部一個距離丹麥邊境很近的城市卡爾馬的阿克斯胡斯城堡內行行會議,并簽訂《卡爾馬條約》,條約約定三個王國共同擁戴同一位君主,建立永恒的聯盟,卡爾馬聯盟正式成立,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國家,退位后的瑪格麗特作為執政繼續統治著整個國家。

在卡爾馬為埃里克加冕的瑪格麗特一世

卡爾馬聯盟國土

卡爾馬聯盟國旗

卡爾馬聯盟徽章,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象征丹麥的三只獅子、象征瑞典的三王冠、象征挪威的獅子和象征波美拉尼亞的鷹鷲

前面已經說過了,卡爾馬聯盟能夠成立共主邦聯,一方面是瑪格麗特巧妙的政治手腕和聯姻提供的法理,另一方面也是三國貴族基于自身利益選擇的結果,要知道當時北德的漢撒同盟日益崛起,與之而來的是漢薩同盟背后的德意志勢力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影響力日益擴大,這迫使著三國貴族不得不抱團取暖,結成共主邦聯來與之對抗,外敵當前,兄弟鬩墻只會給外人可乘之機,這是自古以來就不變的道理。

漢薩同盟活動區域

因此,三國的聯合也是有很大的妥協性和局限性的,瑪格麗特一世為了拉攏三國的貴族組成邦聯做了很多讓步,她承諾貴族原有的政治影響力及特權在聯盟下不變,各國雖然交出主權組成共主聯邦,但仍然保留了各自的王國地位,而內政亦保持獨立,并根據各地原有的法規,由當地的議會管治,僅將外交和國防事務則由共同君主總攬,這就導致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永遠也不會出現在聯盟內,這樣的先天缺陷使得新成立的共主邦聯之間的聯系紐帶是十分脆弱的,各國天然自帶離心力。

其實,作為聯盟主導方的丹麥并不是沒有想過將瑞典和挪威真正意義上的統一成一個新國家,在聯盟建立后,丹麥馬上對聯盟的共同敵人漢撒同盟開戰,向北德擴張,先后吞并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坦因,一來通過戰爭來塑造聯盟的凝聚力,二來擴充丹麥實力以壓制另外兩國,并且丹麥一直在聯盟內嘗試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政府,這一切行動在挪威進行的很順暢,但是在聯盟內的刺兒頭瑞典身上起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

丹麥在北德地區的擴張和頻繁的對外戰爭給瑞典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打擊(瑞典的經濟支柱是向歐洲尤其是德意志地區出口鐵),而丹麥王室不斷企圖控制瑞典的國內事務,干涉瑞典內政以及建立中央集權政府的傾向成功的戳中了瑞典貴族的肺管子,對他們來說國王只是個遠在天邊的君主,誰敢動他們手里的權力,他們就敢讓誰下臺,畢竟瑞典貴族是有沒事就驅逐君主的優良傳統的。

于是乎聯盟里的丹麥和瑞典的矛盾并隨之產生的權力斗爭成為了聯盟大部分時間內的主要政治生態,丹麥王室為首的國王派和代表瑞典貴族的瑞典樞密院關系一步步惡化,兩國實力的不對等也加速著聯盟的解體,到了聯盟后期,瑞典和挪威選出了自己的國王,已經是擺明了要跟丹麥分家了,而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也是個狠人,他看這伙天天跟他對著干的瑞典貴族不順眼很久了,現在居然公然搞叛亂,于是決定一不做二不休,乃伊組特!

克里斯蒂安二世

1520年,克里斯蒂安二世親率重兵攻占了被瑞典反對派貴族控制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并且殺害了以小斯圖爾為首的大批參與叛亂的瑞典貴族,史稱斯德哥爾摩慘案,克里斯蒂安二世這一手可以說是引爆了整個火藥桶,徹底撕破臉了。

斯德哥爾摩慘案

在斯德哥爾摩慘案中遇害的大貴族埃里克?約翰松?瓦薩有一個兒子古斯塔夫?瓦薩成功在大屠殺中逃回領地拉達納組織起軍隊造反要跟克里斯蒂安二世不死不休,與克里斯蒂安二世有血仇的瑞典貴族們也紛紛起兵造反,這時候聯盟的老對手漢薩同盟也跳出來搞事情,給古斯塔夫?瓦薩大量的資金支持,經過兩年的戰爭,古斯塔夫?瓦薩成功的收復被丹麥占領的斯德哥爾摩,將克里斯蒂安二世和他的丹麥軍隊逐出了瑞典,隨后瑞典議會宣布廢黜克里斯蒂安二世的瑞典王位,選舉古斯塔夫?瓦薩為新國王,即古斯塔夫一世,大名鼎鼎的瑞典瓦薩王朝正式建立統治。

古斯塔夫一世

瓦薩王朝徽章,中間是瑞典語瓦薩的本意禾束

另一方面,克里斯蒂安二世在瑞典解放戰爭的失利使得他的威望大跌,于是丹麥的貴族也墻倒眾人踢,學習了瑞典貴族的優良傳統,發動叛亂擁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叔叔弗雷德里克為新王,而古斯塔夫一世也敏銳的抓住了這個機會和弗雷德里克結盟共同反對克里斯蒂安二世,于是克里斯蒂安二世在眾叛親離下被迫流亡。

弗雷德里克一世

新繼位的弗雷德里克一世也放棄了對瑞典王位的宣稱和重建卡爾馬聯盟的野心(畢竟實力不允許),于是卡爾馬聯盟正式解散,瑞典作為獨立的國家登上歐洲舞臺,而挪威則選擇了繼續和丹麥組成共主聯邦…

卡爾馬聯盟的解體其實就能很直觀地體現這種靠聯姻所建立的共主聯邦在利益沖突面前有多脆弱了,你一個靠聯姻獲得繼承權的外國君主,只要敢動本國貴族的蛋糕,那他們就敢一起造反讓你嘗嘗啥叫封建主義的鐵拳,而維系這種脆弱的共主聯邦又要求共同君主有極高的政治手腕和素養,才能得到其他國家封臣的支持。

就算你這一代君主手腕了得可以駕馭幾個國家的刺兒頭貴族,可你的繼承人不一定有你的水平啊,瑪格麗特一世能夠死死地壓制住三國的貴族,憑鐵腕手腕建立自己的權威,另一方面又能以懷柔手段拉攏三國貴族,剛柔并濟通過分化瓦解和妥協讓步來穩固自己的統治,但是她的繼承人波美拉尼亞的埃里克水平就明顯不行,所以繼位后不久就翻車被趕到哥特蘭島去當海盜了…

所以靠聯姻統一歐洲這種說法在政治上的可操作性就很低。

那么假如一個共主聯邦的共同君主能力很強,手下的貴族也很忠誠地支持他統合兩國,那他是不是就不會翻車了?這也不一定,有時候兩國的宗教差異也能導致導致邦聯解體,瑞典—波蘭共主聯邦的解體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前面說過,在古斯塔夫一世的帶領下,瑞典擺脫了丹麥的統治獲得了獨立,但是對于古斯塔夫一世來說,王權不彰始終是束縛他的一道枷鎖,另外新生的瑞典周圍強鄰虎視眈眈,老東家丹麥也在準備著卷土重來,而漢薩同盟則要求古斯塔夫一世還錢(沒錯,漢薩同盟在瑞典解放戰爭中給古斯塔夫的資金支持是要還的,果然商人本性),否則就支持丹麥重建對瑞典的聯合統治。

剛獨立的瑞典王國

因此對古斯塔夫一世來說當務之急是加強王權、擴大王冠領地,改善國家財政,但是全國土地就這么多,想搞錢要么對大貴族下手,要么對教會下手,前者是萬萬不能的,得罪了貴族有多慘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前車之鑒歷歷在目,因此只能對教會下手,跟別提在瑞典解放戰爭中,瑞典天主教大主教特羅勒勾結丹麥人引狼入室的瑞奸行為給了古斯塔夫一世現成的動手借口。

于是乎,1523年古斯塔夫一世放逐了大主教特羅勒,并寫信給教宗克萊孟七世要求其接受他自己提名的新主教人選,對于教宗來說,主教敘任權是教廷控制各國教會施展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古斯塔夫一世的要求是不可接受的,便拒絕了古斯塔夫一世的要求并要求其繼續讓特羅勒擔任瑞典大主教,這一來一往就徹底使得古斯塔夫一世和教廷撕破了臉……

時任教宗克萊孟七世

恰恰在這時,馬丁·路德(高中課本人物,圈起來要考)發布的《九十五條論綱》正在歐洲大陸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巨浪,古斯塔夫一世也抓住了這個機會在國內引入路德宗,并大力推行宗教改革作為其政治改革的一部分。

馬丁?路德

九十五條論綱

1526年,隨著被翻譯成瑞典語的新約在瑞典出版,天主教的拉丁語圣經解釋權被打破,于此展開的瑞典宗教改革也進入了如火如荼的階段,古斯塔夫一世和大貴族聯手對教會下手,沒收天主教會的財產,摧毀了教會的經濟勢力,同時圣經的全譯本也出版,并且將主教的敘任權抓到了自己手中,消除了教廷對瑞典教會的影響力,大大加強了君主的權力。

瑞典語圣經

此時的古斯塔夫一世不會想到自己在瑞典推行的宗教改革運動會將瓦薩王朝和瑞典未來的命運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在貿易上,古斯塔夫一世斷絕了同呂貝克的關系,和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三世結盟,并將從教會沒收的財產投入到促進瑞典貿易的投資中,并鼓勵瑞典商人去和漢薩同盟競爭,隨著漢薩同盟的衰落和瑞典貿易的興起,古斯塔夫一世因此聚集了大量的財富,新生的瓦薩王朝的統治愈加穩固。

這時,古斯塔夫一世進行了一項決定之后五十年瑞典地緣政治格局的聯姻,他為自己的次子約翰迎娶了波蘭雅蓋隆王朝的國王齊格蒙特二世的妹妹卡塔齊娜,他們生下了一個兒子西吉斯蒙德。

約翰王子,日后的約翰三世

卡塔齊娜公主

在古斯塔夫一世死后,他的長子埃里克十四世繼承王位,而約翰則在波蘭大舅哥齊格蒙特二世的支持下和哥哥爭奪王位,最終埃里克十四世失敗被廢黜囚禁,約翰登上了瑞典王位,史稱約翰三世。

被弟弟約翰三世篡奪了王位的埃里克十四世

隨著齊格蒙特二世無嗣而終,雅蓋隆王朝的男嗣斷絕,波蘭立陶宛聯邦進入貴族選王時期,經過初期幾次混亂的選舉后,1587年,波蘭瑟姆(即貴族議會)多數派選舉約翰三世的獨子西吉斯蒙德繼承了他舅舅齊格蒙特二世的波蘭王位,史稱齊格蒙特三世,齊格蒙特三世在首相揚·扎莫厄斯基的支持下出兵擊敗了競爭對手,哈布斯堡的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連三世,坐穩了波蘭王位,確立了瓦薩王朝在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統治。

雅蓋隆王朝最后的男嗣齊格蒙特二世

繼承了舅舅波蘭王位的西吉斯蒙德,王號齊格蒙特三世

波蘭立陶宛聯邦是一個天主教國家,而齊格蒙特三世也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這使得他在波蘭的統治得到了貴族的擁護和愛戴,他本人的能力也十分的出色,在位期間東征西討擴張了波蘭的疆域和國勢,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合格的波蘭君主了,但是糟糕就糟糕在他除了是波蘭國王,還是約翰三世的獨子,瑞典的王位繼承人,這就讓他在他的祖國瑞典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地位。

波蘭立陶宛聯邦

前面說過,瑞典在古斯塔夫一世的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會的勢力就被基本摧毀了,取而代之的是新教路德宗教會掌握了宗教事務的大部分權限,而埃里克十四世和約翰三世的統治下瑞典貴族也和路德宗深度捆綁,所以瑞典可以說是一個新教勢力十分強大的國家。

瑞典新教教會的中心,烏普薩拉大教堂

1594年,當約翰三世去世,作為王位繼承人的齊格蒙特三世要求繼承父親的瑞典王位時,瑞典的貴族很明顯不愿意頭上騎了個天主教的國王,于是信仰新教的瑞典貴族們聚集在齊格蒙特的叔叔卡爾王子的麾下,對抗齊格蒙特三世的天主教勢力,兩派對抗扯皮了五個月,最終使得齊格蒙特三世被迫妥協,宣布尊重瑞典新教的信仰,并任命叔叔卡爾王子為攝政王管理瑞典國內事務,才獲得加冕,瑞典和波蘭結成共主邦聯。

古斯塔夫一世的幼子,卡爾王子,日后的卡爾九世

從這里看,齊格蒙特三世的政治手段也是可圈可點的,對于瑞典國內的貴族也是安撫有加,不像卡爾馬聯盟時代的丹麥國王一樣只知道用強硬手段解決問題,從水平上就高了一個層次,按理來說瑞典和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共主邦聯應該會更緊密才是,但是事實上這一邦聯只維持了很短的時間便解體了。

齊格蒙特三世加冕瑞典國王后就回到了波蘭,瑞典國內主要由他的叔叔卡爾王子來管理,這卡爾王子和他的哥哥約翰三世一樣是個對王位充滿了欲望的野心家,他在瑞典國內開始大肆迫害天主教徒,擴張新教勢力,使得瑞典國內的新教和天主教兩派的宗教矛盾迅速激化,而作為虔誠天主教徒的齊格蒙特三世也與卡爾決裂。

最終在1598年,宗教矛盾演變成內戰,齊格蒙特三世在波蘭貴族的支持下帶領波蘭軍隊登陸瑞典,而卡爾王子則在新教貴族的支持下召集軍隊與之對抗,兩軍在林雪平遭遇并爆發了大戰,史稱斯通耶布羅之戰,此戰中卡爾九世所率領的瑞典軍隊擊敗了齊格蒙特三世的波蘭軍隊,迫使后者退回了波蘭。

驅逐了齊格蒙特三世的卡爾操縱瑞典議會廢黜了齊格蒙特三世的瑞典王位,立自己為監國攝政王,隨后對支持國內齊格蒙特三世的貴族和天主教勢力展開大清洗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并于1604年正式加冕為瑞典國王,史稱卡爾九世。

隨著卡爾九世的篡位,瑞典和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共主邦聯徹底解體,兩國也成為了宿敵為了波羅的海的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說真的,短命的瑞典-波蘭共主邦聯之所以解體,并不是因為共同君主水平不行,從齊格蒙特三世的一系列行動和他后來的政績來看,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統治者,也給了邦聯中弱勢一方的瑞典極大的自治權,但是宗教的差異和國內野心家的拱火,讓脆弱的邦聯卷入了復雜的政治斗爭中,最終消耗掉了君主的權威,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解體,只能說天也時也,非人力所能改變。

分裂后的瓦薩王朝實力依舊強勁,瑞典在卡爾九世的統治下恢復了內戰時消耗的國力,在卡爾九世的兒子古斯塔夫二世的統治下進行政治軍事改革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一代戰神古斯塔夫二世作為新教領袖成功介入三十年戰爭,和神羅皇帝打的有來有回,并在三十年戰爭結束后成為北歐的強權,開啟了瑞典的帝國時代,但是隨著古斯塔夫二世女兒克里斯汀娜女王于1654年退位,普法爾茨-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登上瑞典王位,瓦薩王朝在瑞典的統治終結。

瑞典瓦薩王朝徽章

而瓦薩王朝在波蘭的統治則更久一點,波蘭在齊格蒙特三世的統治下與瑞典開戰奪取了愛沙尼亞,趁著俄羅斯伊凡四世過世后的政局紊亂,向東出兵攻入莫斯科將自己的兒子瓦迪斯瓦夫短暫的扶上了俄國沙皇的皇位,南面成功的抵御了奧斯曼土耳其在東歐的擴張,維護了王國的南部疆界,西邊介入參與三十年戰爭,這一時期的波蘭堪稱歷史最高光的時期,疆域擴張到最大,平獨鎮露不在話下,但是他的四處征戰也透支了波蘭的國力,在他之后波蘭的國勢急轉直下,在大洪水戰爭中被實力恢復的瑞典摁在地上摩擦,打的生活不能自理,大洪水戰爭的失利使得國王揚二世·卡齊米日的威望大損,他于1668年被迫退位,瓦薩王朝在波蘭的統治終結。

瓦薩王朝統治下的波蘭立陶宛聯邦疆域

瓦薩王朝統治時期的波蘭立陶宛國旗

就這樣,短短幾十年,瓦薩王朝在開創了瑞典和波蘭兩個歐洲大國的黃金時代后,迅速丟失了兩國的王位,可以說是非常的世事無常了,如果說當初在斯通耶布羅之戰中齊格蒙特三世擊敗了卡爾九世的話,那么瑞典和波蘭兩國是否會在瓦薩王朝的統治下彌兵休戰,形成一個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大帝國呢?

可惜歷史沒如果,而且說實話我估計也很懸,因為兩國的宗教矛盾是時如水火不可調和的,當時整個歐洲都在宗教改革運動的沖擊下烽煙四起,幾乎所有大國都發生著宗教動亂,強如法國、奧地利不也爆發了投石黨起義和胡斯戰爭,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單靠一個共同君主就想著彌合宗教矛盾是非常不現實的。

那么如果說一個靠聯姻組成的共主邦聯共同君主不搞事,宗教也相同沒有強烈的宗教矛盾,那么這個共主邦聯是不是就能走得更遠呢,答案依舊是不能的,因為共主邦聯的君主不一定生的出能夠繼承兩國王位的合法后代,要知道絕嗣這個問題是始終困擾歐洲各個王朝的大問題,就算如題主所說的出現一個巨能生孩子的諸侯通過聯姻得到了他國的王位,你又怎么保證這個諸侯的孩子能夠擁有這個諸侯一樣旺盛的繁殖力?并不是所有家族都有像卡佩家那樣強大的生育力,代代都有合法男嗣誕生的,對于共主邦聯這種靠血緣紐帶維系法理的政治形式,沒有合法的后代就意味著兩國聯合統治的紐帶被切斷,英國-荷蘭共主邦聯的解散就是這一原因導致的。

英國的光榮革命中,英王詹姆士二世復辟天主教會的倒行逆施引起了英國國內信仰英國國教的輝格黨和托利黨人聯手起義,邀請國王女婿荷蘭共和國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率領荷蘭軍隊登陸英國,趕走了岳父詹姆士二世和其黨羽。

詹姆士二世

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率領艦隊登陸英國

擊敗了詹姆士二世的威廉三世作為保護英國新教信仰的英雄與妻子瑪麗受到了英國人的歡迎,一起加冕成為了共同統治英國的國王和女王,信仰圣公會的英國和信仰加爾文宗的荷蘭在拿騷-奧蘭治王朝的統治下形成了共主邦聯。

威廉三世

瑪麗二世

拿騷—奧蘭治王朝統治時期的英國王室徽章

然而威廉三世和瑪麗的婚姻并未為他們帶來一兒半女,隨著瑪麗女王和威廉三世的先后去世,英國和荷蘭的共主邦聯也宣告解散,英國王位傳給了瑪麗的妹妹安妮公主,即安妮女王,而奧蘭治親王之位則由威廉的族侄威廉·弗里索繼承。

安妮女王

像這種依靠威廉三世個人能力所建立的共主邦聯比單純靠聯姻建立的共主邦聯還要脆弱,往往隨著強人的去世而分崩離析,就算威廉三世后繼有人,我個人覺得英國和荷蘭的聯合也不會長久,因為兩國在海上貿易上的利益有著難以調和的沖突。

海上馬車夫時期的荷蘭擁有歐洲第一的船隊

事實上在壓制住西班牙和法國這兩個共同強敵后,英國和荷蘭爆發了四次英荷戰爭,爭奪海上霸權,最終結果就是海上馬車夫荷蘭的霸權被英國徹底擊碎,英國成為新的日不落帝國,而尼德蘭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

英荷戰爭

那么,在一個統治者不過度參與政治,使得政治危機極少發生,且兩國宗教相同的情況下,也有合法的繼承人,這樣因聯姻所結成的共主邦聯能否走的更遠呢?

你還是想多了,因為結成共主邦聯的兩國繼承法不一定一樣,有的是薩利克繼承法,有的是半薩利克繼承法,有的是非薩利克繼承法,你要是生出了不符合另一邦聯主體繼承法的繼承人,那這個共主邦聯也差不多要拜拜了,最典型的莫過于英國-漢諾威共主邦聯和荷蘭-盧森堡共主邦聯的解體。

英國-漢諾威共主邦聯也是建立在宗教改革的基礎之上,前面說過,威廉三世死后英國和荷蘭的共主邦聯解散,王位傳給了瑪麗女王的妹妹安妮公主,也就是安妮女王,安妮女王作為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英國的最后一位統治者無嗣而終。

斯圖亞特王朝最后的統治者,安妮女王

根據英國《1701年王位繼承法》規定,在光榮革命中被逐出英國的詹姆士二世及其后裔被剝奪了英國的王位繼承權,而英國國王身兼英國國教圣公會領袖一職,自然天主教徒的王位繼承權也被剝奪了,這么一來英國王位繼承順序前五十的候選人全部撲街,王位最終給了遠在德國的新教徒,王位繼承順序第五十二的漢諾威選侯國選帝侯喬治一世。

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

漢諾威王朝徽章

喬治一世的王位繼承法理來自于他的母親索菲,是斯圖亞特王朝入住英格蘭第一位君主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血緣和安妮女王遠的不能再遠了,但是就因為他是新教徒,然后憑空就得了一個王位。

喬治一世:有時候天上不會掉餡餅,但是天上有可能掉王冠。

1714年,隨著喬治一世加冕不列顛和愛爾蘭國王,漢諾威王朝入主英國,英國-漢諾威共主邦聯正式建立。

英國—漢諾威共主邦聯疆域

英國—漢諾威共主邦聯徽章

喬治一世是個土生土長的德國人,一句英語都不會講,英國國政都被他委托給當時的輝格黨黨首沃波爾爵士,開啟了英國的君主立憲責任內閣制度,于是這對君臣一個統而不治,一個美滋滋的把權力都歸于自己及內閣同僚手中,君臣之間其樂融融,哪怕政治上發生動亂和風險,也有首相和內閣背鍋,國王早早的把自己摘出去了,絲毫不影響國王”神圣的統治“而且喬治本身就是因為是新教徒才繼承英國王位,他的子女也是一水的新教徒,老家漢諾威也是新教國家,這么一看,不列顛-漢諾威聯邦似乎是堅不可摧,但是歷史告訴我們,這還真不一定。

漢諾威王朝的王位傳到威廉四世的時候,出了問題,他本人沒有一個合法子嗣活到成年,那么自然而然王位繼承人要從他的弟弟們中誕生了,當時擺在他面前的繼承人有兩個,一個是四弟肯特公爵愛德華的女兒維多利亞公主,還有一個便是五弟坎伯蘭公爵恩斯特·奧古斯特。

英王威廉四世

維多利亞公主

恩斯特?奧古斯特王子

前面說過英國是有王位繼承法來規定王位繼承順序的,而英國實行的是非薩利克繼承法,女性一樣具有王位繼承權,所以維多利亞公主理所應當的成為了英國的王位繼承人,但是這樣一來就出問題了,作為共主邦聯另一成員的漢諾威王國實行的是薩利克繼承法,女性是沒有繼承權的,所以在漢諾威王國,威廉四世的王位繼承人是其五弟坎伯蘭公爵恩斯特·奧古斯特。

就這樣,在威廉四世于1837年去世之后,維多利亞公主和恩斯特王子分別繼承了英國和漢諾威的王位,自1714年喬治一世入主英國起到1837年威廉四世去世為終,組建共123年的不列顛-漢諾威共主邦聯正式解散。

很神奇的是漢諾威王朝對兩國的統治在邦聯解體之后都很巧合的只傳了一代人便結束了。

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的治下走向全面繁榮,而后在1901年,英國王位傳給了她的兒子愛德華七世,王位轉入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漢諾威王朝在英國的統治宣告終結。

即位后的維多利亞公主,即維多利亞女王

漢諾威王朝統治時期的英國皇室徽章

而漢諾威王國的命運則更加悲慘,失去了英國庇護的漢諾威王國被卷入了德意志統一運動的政治漩渦之中,王位傳到恩斯特·奧古斯特一世的兒子格奧爾格五世的時候,面對德意志內部以普魯士和奧地利為首的兩派的斗爭,格奧爾格五世站錯了隊,上了奧地利的破船,漢諾威王國在普奧戰爭中慘遭普魯士占領吞并,格奧爾格五世帶領家族流亡奧地利,漢諾威王朝在漢諾威王國的統治也宣告終結。

漢諾威王國

格奧爾格五世

流亡奧地利的漢諾威王室家族

除此之外,荷蘭-盧森堡共主邦聯的解體也是一樣的情況,當時兩國的共同君主拿騷-奧蘭治王朝的荷蘭國王威廉三世三個兒子都英年早逝,只剩下一個女性繼承人威廉明娜公主,這在女性有繼承權的荷蘭是沒什么問題的,但是盧森堡實行的是薩利克繼承法,這就意味著當威廉三世去世,兩國的聯合統治便會宣告結束。

荷蘭王國

荷蘭國王威廉三世

威廉明娜公主

盧森堡大公國

不過說實話哪怕不是因為繼承法的問題,這一共主邦聯也名存實亡了,威廉三世他本身就對盧森堡的興趣不大,這老哥早年債務纏身曾產生過把盧森堡大公國賣給法國換錢的想法,結果遭到了另一個大國普魯士的強烈反對,因為盧森堡法理上屬于德意志邦聯內,作為德意志老大哥的普魯士自然不會允許法國購買德意志土地的行為,這一系列事件被稱為盧森堡危機,法國和普魯士因此事產生了激烈的對抗為日后的普法戰爭埋下了伏筆……

盧森堡危機之后,盧森堡對荷蘭的分離主義傾向愈演愈烈,最終在1890年威廉三世去世,年僅十歲的威廉明娜公主繼位成為荷蘭女王,而盧森堡大公國則由拿騷家族的另一支系,拿騷-威爾堡家族的阿道夫即位成為盧森堡大公,荷蘭-盧森堡共主邦聯宣告解散。

阿道夫大公

話外一提,后面繼承盧森堡大公國的阿道夫原本是拿騷公國的統治者,這位老哥在普奧戰爭中和格奧爾格五世一樣上了奧地利的破船,結果導致拿騷公國被普魯士吞并,結果憑空撿了盧森堡大公國這么個大便宜,也是血賺了。

格奧爾格五世:要是我堂姐維多利亞女王早點死沒留下子嗣的話,那我也能繼承英國王位??!萬萬沒想到她能活八十二歲?。?/p>

阿道夫大公:這個也得看個人的奮斗的,我雖然站錯隊被搶了祖宗基業,但是我能活啊,我要沒活了八十八歲,我還真等不到重新登基的那一天。

回到主題,咱們繼續疊buff,如果在一個統治者政治水平高超,且兩國宗教沒有宗教沖突相同的情況下,共同君主也有合法的繼承人,而且兩國繼承法也相同的共主邦聯,這一聯合是不是會更長久呢?

很遺憾,還是不一定,因為你防不住一個統治王朝內部的分裂和內斗,在古代要統治兩個大國廣闊的領土對于一個共同君主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很多共同君主會任命自己的至親、親信為代理人或者副王去管理共主邦聯中不占主導的另一方,而這個副王角色的人如果有野心的話,是非常容易和本地的分離主義者勾結到一起,自成一派勢力來對抗共同君主,前有瑞典的卡爾九世和波蘭的齊格蒙特三世內戰,后有西班牙-神圣羅馬帝國共主邦聯的解散也是個很典型的例子。

號稱下半身統治半個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在六歲的時候繼承了父親美男子菲利普的尼德蘭領地成為勃艮第伯爵,然后在十六歲的時候又繼承了母親瘋女胡安娜的西班牙王位,緊接著又在十九歲的年紀繼承了祖父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奧地利大公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王位,就這樣尼德蘭、西班牙、神圣羅馬帝國組成了共主聯邦,作為聯合君主的查理五世年紀輕輕就統治著一個龐大的國家,將哈布斯堡王朝帶入一個巔峰時期。

查理五世

查理五世統治下的領土

但是他的統治中心是西班牙,對于遠在中歐的奧地利鞭長莫及,于是委任弟弟斐迪南為奧地利的統治者,并且作為他在神圣羅馬帝國內部的全權代理人行使權力。

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

在奧地利的斐迪南則在兒子馬克西米利安(這位老哥就是跟齊格蒙特三世爭奪波蘭王位失敗那位馬克西米利安的親爹)的攛掇下,謀劃繼承哈布斯堡在德意志的領地,1531年,斐迪南在神羅的內部選帝侯的支持下被選為羅馬王,成為了查理五世神羅皇位的繼承人。

這就讓查理五世很不爽了,因為他是打算讓自己的親兒子腓力繼承神羅皇位的,結果被親弟弟擺了一道,心情可想而知。但是他也不敢跟斐迪南翻臉,因為此時德意志內部宗教改革運動風起云涌,查理五世對新教的鎮壓活動迫使北德新教諸侯組成軍事防御性質的施馬爾卡爾登同盟來對抗皇帝,此時此刻的查理五世是不敢和在德意志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弟弟斐迪南翻臉的。

鎮壓施馬爾卡爾登同盟的查理五世

但是查理五世又不甘心兒子失去神羅皇位,于是希望能和斐迪南達成協議,整個叔侄傳位,先由斐迪南接替查理五世,然后腓力將繼承斐迪南,在腓力接任皇帝后,馬克西米利安則作為羅馬王統治德意志,這一協議早到了馬克西米利安的反對,導致斐迪南的德意志勢力與腓力的西班牙勢力關系惡化,哈布斯堡家族兩個分支之間原本和諧的關系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走向分裂。

斐迪南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二世

最終,迫于大臣和諸侯的壓力,查理五世承認了這一結果,也就意味著他的兒子謹慎者菲力被排除在了哈布斯堡德意志領地的繼承之外。

查理五世的兒子謹慎者腓力

1555年,鎮壓新教諸侯失敗的查理五世選擇了逃避,他將國土分由弟弟斐迪南與兒子腓力繼承,神圣羅馬帝國的皇位和奧地利的領地由斐迪南繼承,而西班牙和尼德蘭、那不勒斯的領地則給了腓力,西班牙和神圣羅馬帝國的共主邦聯解散,哈布斯堡王朝也分為了奧地利和西班牙兩支…

哈布斯堡的西班牙支系在1700年卡洛斯二世死后絕嗣,奧地利支系希望繼承西班牙的王位,遭到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截胡,爆發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戰后波旁王朝奪取了西班牙的王位,而奧地利則獲得了西班牙在低地和意大利的領地。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巔峰時期統治下的領土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徽章

查理五世統治下的西班牙—神圣羅馬帝國共主邦聯是當時歐洲最強的國家,哈布斯堡的霸權無可置疑,但是最后還是不可避免因家族內部的分裂,而分成了兩半,這可以說是很直觀的回答了題主的問題了,靠聯姻就統一歐洲很明顯是個假命題。

這時候就有人問了,這家族不分裂團結一致不就行了嗎?

很好,假設一個靠聯姻建立的共主邦聯,他的君主不搞事,兩國宗教統一沒矛盾,繼承法也一致,統治者也生育力爆炸,一直都有合法后代存在不絕嗣,那么這個共主邦聯是不是就能長久呢?

不好意思,還是不一定,因為還有一個真正摧毀了大多數共主邦聯的因素你沒考慮到,那就是民族主義的興起,在民族主義思潮下,一國民眾從感情上是很難接受自己的國家成為外國的附庸的,而共主邦聯一定會有一個主導方的出現,組成國都希望自己是主導地位,自然而然就會產生矛盾,矛盾得不到解決,邦聯就會瓦解,像奧匈帝國那樣能進行二元制改革的終究是少數。

十九世紀在民族主義興起的思潮下,歐洲的共主邦聯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瑞典—挪威聯合王國和尼德蘭聯合王國的解體便是這一運動的推動結果。

前文說過,卡爾馬聯盟解體后,瑞典獲得了獨立而挪威卻和丹麥組成了共主邦聯,在1534年丹麥取消了挪威的王國地位,挪威成為了丹麥的一個省,之后挪威接受了丹麥長達三百年的統治。

丹麥挪威聯合王國

在拿破侖戰爭中,丹麥一頭投向了拿破侖陣營,結果戰隊失敗,在拿破侖最終戰敗后,丹麥被迫割讓挪威給反法同盟一方的瑞典王國以補償瑞典在俄瑞戰爭中失去芬蘭的損失,這讓挪威人很不滿,畢竟被丹麥統治了三百年,好不容易看見獨立的曙光了,居然又要接受瑞典的統治,泥人還有三分土性呢。

趁著列強忙著規劃維也納體系分贓,挪威議會抓住機會宣布獨立,并頒布憲法,選舉丹麥王儲克里斯蒂安為國王。

挪威總督克里斯蒂安

挪威人追求自由的行為在列強眼中是對他們的反抗,紛紛要求挪威按條約規定和瑞典結成共主邦聯,瑞典軍隊也在王儲卡爾?約翰的率領下進軍挪威,經過幾場戰斗,挪威人屈服了,在1814年被迫與瑞典結成聯合,瑞典國王卡爾十三世被挪威議會選為國王,瑞典挪威聯合王國正式建立。

瑞典挪威聯合王國

聯合王國首任國王卡爾十三世

瑞典挪威兩國同文同種,又都信奉新教路德宗,挪威在聯合王國內部也保留了巨大的自治權,擁有自己的議會、法院和政府,而且兩國繼承法也一致,長期統治兩國的貝爾納多特王朝子嗣也很興旺,按理來說兩國的聯合應該很穩固才是。

瑞典挪威聯合王國國旗

聯合王國國徽

然而很不幸,在民族主義蓬勃發展的十九世紀歐洲,這些東西并不能阻礙挪威人追求自由的呼聲,除民族主義外,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兩國在政治經濟外交上的巨大差異,比如說挪威的經濟嚴重依賴對外貿易,而瑞典卻大力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挪威與英國關系密切,瑞典卻與德國關系密切,還有挪威的議會制日益成熟,國內政治環境趨向自由,而瑞典政治則日漸保守,由國王行使極大權力,這一系列差異使得挪威人對聯合統治一直持消極態度。

聯合時期的兩國國旗

另一方面歐洲攪屎棍英國在背后也在支持挪威獨立,拆散瑞挪聯合,借此減少德國對大西洋港口的影響力。

內因外力之下,挪威議會開始和瑞典國王爭奪權力,隨著挪威一項爭取派遣駐外領事權的法案通過,瑞典國王卻拒絕簽署,挪威首相帶領內閣集體辭職以抗議,挪威政府陷入憲政危機,獨立派開始大肆活動,雙方開始談判,直到一場關于獨立的公民大選的舉行,幾乎以99%的比例通過獨立選項。

宣傳獨立公投的挪威海報

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看到這一結果,大勢所趨之下也被迫接受了事實,在1905年10月27號宣布放棄挪威王位,瑞典—挪威聯合王國宣布解散。

最后一任聯合君主,奧斯卡二世

獨立后的挪威議會還搞了個騷操作,他們希望國王奧斯卡二世允許其中一名幼子繼承挪威王位,好讓貝爾納多特王朝繼續統治挪威,被奧斯卡二世給拒絕了。

奧斯卡二世:你們有點侮辱人了,蝦仁豬心啊。

隨后挪威議會邀請丹麥王儲克里斯蒂安的次子卡爾王子擔任挪威國王,格呂克斯堡王朝入主挪威并持續至今。

受邀前往挪威擔任國王的卡爾王子

瑞典—挪威聯合王國,在前面所說的各種情況都很搭的情況下,最后還是走向了解體的命運,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兩國在發展道路和方向上有著截然不同的選擇,用李云龍的話說就是尿不到一個壺里,自然沒法長久下去,就好像一對談戀愛的情侶,剛開始的時候甜甜蜜蜜,處的久了發現兩個人三觀都不在一個層次上,挽回了無數次卻最終還是漸行漸遠…

尼德蘭聯合王國的解體也差不多,和瑞典—挪威聯合王國一樣,尼德蘭聯合王國也是在拿破侖戰爭后,作為反法同盟一員的荷蘭王國吞并奧屬尼德蘭(即比利時)而成的,但是這一聯合王國沒有持續瑞挪那么長的時間,并且解體是由一場暴力革命所造成的。

尼德蘭聯合王國

1815年荷蘭吞并比利時后,時任國王威廉一世推行新教達爾文宗和荷蘭語的國策,在天主教盛行和法語的南方比利時地區激起了強大的反對聲浪,再加上法國暗中的煽動,比利時人的獨立熱情高漲。

尼德蘭聯合王國的國王,威廉一世

1830年,以法國七月革命為導火索,革命之火燃遍歐洲,希臘、波蘭、意大利、德意志各地區紛紛爆發革命,在革命的大潮中,布魯塞爾的比利時人也起義響應發動了獨立革命,革命軍在比利時普通民眾的支持下與尼德蘭政府軍在布魯塞爾街頭爆發巷戰。

發動獨立革命的比利時人

比利時的革命受到了法國和英國的支持,法國希望分裂尼德蘭聯合王國以打破維也納體系對自身地緣割據上的鉗制,英國則是因為統一的尼德蘭聯合王國工商發展迅速,對英國的商貿構成威脅,因此為了有效打擊對手尼德蘭而支持比利時獨立。

另外的幾大列強中,歐洲憲兵俄羅斯正在忙著鎮壓波蘭的革命,普奧兩國也忙于應付同步發生的德意志革命,三國都自顧不暇,對于比利時獨立雖然持反對意見,但是也無力干涉,導致尼德蘭獨自面對英法兩大強國在背后支持的比利時革命軍。

戰爭持續了九年,一開始尼德蘭軍隊是迅速擊敗了比利時革命軍占據了優勢的,但是馬上法國軍隊開始大規模調動支援比利時,迫使尼德蘭軍隊退出了比利時。

起義抵抗尼德蘭政府軍進攻的比利時革命軍

面對英法的軍事干涉和外交壓力,孤立無援的威廉一世最終被迫接受了事實,于1839年承認比利時脫離尼德蘭聯合王國獨立 而盧森堡大公國則繼續與荷蘭組成共主邦聯,直到威廉明娜女王的繼位為止。

獨立后的比利時本打算選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的兒子為國王,但是英國對此強烈反對,雙方折中之下最終選了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利奧波德王子為國王,統治持續至今。

獨立后的比利時王國

最后做個總結,講了這么多共主邦聯建立和解體的例子,其實就是想說明一個道理,在國際政治交往中有一條準則,那就是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靠聯姻統一歐洲的想法很有趣,但很不現實,當統一符合所有歐洲國家的利益時,那么統一自然是水到渠成的,歷史上歐洲最接近統一的時候是歐盟的建立,歐洲各國為了自身的利益放棄部分主權,加入歐盟,如果統一不符合自身的利益自然就會有人退出,如英國脫歐。

哈布斯堡和卡佩告訴我們靠聯姻和血緣是沒法統一歐洲的,拿破侖和希特勒告訴我們靠武力和戰爭也是沒法統一歐洲的,能統一歐洲的只能靠一個全體歐洲國家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