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大師官方正版(攻城大師怎么玩不了)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日電(記者 王禹)告別的時刻,最終來臨。9月1日,中國排球功勛郎平通過個人社交媒體平臺,宣布卸任中國女排主教練一職。中國女排的“郎平時代”就此落幕。

一代傳奇轉身,留下一段鮮明的時代烙印。之于中國體育,郎平不僅意味著榮耀,更是奉獻與傳承的代名詞。在陪伴中國女排幾經沉浮之中,她一以貫之的堅持與堅韌,是一種精神、一架橋梁,更是一座豐碑。

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資料圖:郎平在場邊指導。 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鐵榔頭,創造一個時代

回顧中國體育發展史,鮮有一項運動或是一種精神能夠電照風行,成為唱響四十年經久不衰的時代旋律,而中國女排做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女排姑娘們用氣壯山河的五連冠,開創了中國“三大球”翻身的新篇章。

1978年,時任中國女排主帥的袁偉民慧眼識珠,將18歲的郎平帶入國家隊,一段中國女排的傳奇就此開啟新的篇章。作為那支劃時代球隊的核心,郎平從年輕小將逐漸成長為中流砥柱,在通向巔峰的道路上踏步前行。

1982年秘魯世錦賽、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985年日本世界杯……郎平接連榮膺三大賽最佳球員。著名解說宋世雄用“中國的‘鐵郎頭’,一錘一個雷霆”形容她在場上的霸氣。鐵榔頭也與隊友們一起,創造了屬于中國體育的黃金時代。

1982年9月25日,中國女排隊員在第九屆世界女排錦標賽頒獎儀式上向觀眾致意。 新華社發 圖片來源:新華網

1986年,郎平以助理教練的身份幫助中國隊再奪世錦賽冠軍,成就女排五連冠霸業。此后郎平赴美留學,學成歸來后,她曾重啟球員生涯,并于1990年隨中國女排重返世錦賽決賽,那也是她職業生涯的真正句點。

彼時,中國改革開放大幕開啟,東方巨龍正張開臂膀擁抱世界,中國女排成為國家崛起的縮影,激勵著一代國人發憤圖強、銳意進取。郎平也感嘆道:“女排是一面旗幟。女排的氣勢,振興了一個時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征。”

從五連冠開始,伴隨著中國體育光芒日漸耀眼,邁入世界體壇中央,中國女排成為國人的驕傲和精神動力,而“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更激勵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艱苦奮斗。

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在第三屆女排世界杯頒獎儀式上。 新華社發 圖片來源:新華網

兩擔主帥,做一塊“鋪路石”

中國體育之所以能歷經時間的洗禮與錘煉,始終屹立于世界體壇強林,離不開教練員們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培育。這其中,有慧眼識珠的伯樂,有臨場指揮的大師,也有如父如母的長輩。

競技體育,沒有誰是常勝將軍。即便是中國女排也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后,因為新老交替、技戰術打法落后而陷入低谷。郎平毅然放下剛剛安定的生活,首次出任球隊主教練,從此中國女排開始了艱難而又堅定的復興之路。

郎平在談到當初為什么拋下海外打拼的成就回國執教時說,自己是被中國排協電報中的一句話所打動——郎平,祖國真的需要你!“作為一個人,我們其實都很渺小,但是,當有人代表國家對你說:‘祖國需要你’,你還能無動于衷嗎?”

郎平在第九屆世界女排錦標賽與美國隊的比賽中扣球。 新華社記者 官天一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當郎平的名字又一次與中國女排再次緊密相連,已是2013年。當時的球隊青黃不接,士氣沉至低谷。拖著傷痕累累的雙腿,郎平最終接過中國女排的帥位,再次選擇與這個榮耀之師緊密綁定。

郎平說:“在中國女排最需要人的時候,我為什么不能做點犧牲?現在這個局面,出山就是去當鋪路石的。”這一次,她帶來了更加科學的訓練方式和先進的理念,讓隊伍時隔12年重返奧運會最高領獎臺。

身披國家隊戰袍,她是令對手聞風喪膽的“鐵榔頭”、世界最強主攻手。執起中國女排教鞭,她大膽改革創新,指揮沉著冷靜。但生活中,郎平身上的傷病卻已不忍細數。

1995年,郎平從美國歸來出任中國女排主教練。 新華社記者 官天一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郎平的女兒曾說,“媽,你脖子以上都是好的,脖子以下都不好了。”她也曾經問過自己“我還能再堅持嗎?”但郎平依舊選擇帶領中國女排到東京奧運結束。如今老帥隱退,也為中國體育留下一段關于無私奉獻的美好旋律。

中西交流,構建一架橋梁

在某種意義上,“郎平”二字的影響力已不僅限于中國體壇。作為世界排壇的一面旗幟,無論是球員時期,還是身為球隊教練,郎平以自身的國際影響力,搭建起中西體育交流的橋梁。

為師20余載,郎平的執教足跡遍及亞、歐、美三大洲,早已桃李滿天下。2005年,郎平出任美國女排主教練。短短三年之內,在她“中西合璧”的訓練方法指導下,美國女排重新回到世界排壇一流強隊之列。

從2005年的屢戰屢敗,到2007年世界杯季軍,再到北京奧運會歷史第二次殺入奧運會決賽。美國媒體稱贊郎平說她曾是中國的“金牌”,但在中國融入世界的今天,她被看作世界排球運動的驕傲。

2005年6月24日,時任美國女排主教練的郎平(左二)在世界女排大獎賽寧波北侖賽區首場比賽中指導隊員。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作為日本女排史上首位外籍教練,土耳其籍教練費羅曾經在郎平擔任土耳其電信俱樂部主帥時被選為球隊助教。隨后郎平回國任恒大女排主帥,費羅不遠萬里追隨而來。他也不止一次表示,師從郎平的日子令自己受益匪淺。

率領土耳其女排闖入東京奧運會八強的意大利人古德蒂,甚至自稱是郎平的“關門弟子”,曾經作為一名籍籍無名的排球教練,郎平的言傳身教成為他排球執教生涯的一盞指路燈。

里約奧運會后,在郎平的引薦下,朱婷加盟瓦基弗銀行,隊伍主帥正是古德蒂。在歐洲賽場,朱婷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一主攻手,古德蒂也兌現了曾經的承諾:“我會盡我所能,還給你一個更好的朱婷。”

中國女排的歷史,是埋頭苦干、艱苦拼搏的奮斗史,更有著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基因傳承。無論是郎平出國執教帶領國外球隊創造歷史,還是推薦朱婷奔赴歐洲打球,成就新的傳奇。“走出去”不僅讓中國女排的招牌更為響亮,也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體育。

中新社記者 張朔 攝">

2017年,郎平在洛杉磯進行術后康復訓練。中新社記者 張朔 攝

體育人,傳承一種精神

無論站上賽場披荊斬棘,還是手執戰術板為球隊出謀劃策,正如郎平所說,“只要穿上帶有中國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國出征出戰,為國爭光是我們的義務和我們的使命,我們的目標都是升國旗、奏國歌。”

競技體育的精神不是永遠不輸,而是永不服輸。朱婷在談起一次失敗的經歷時表示,郎平說不能奏國歌但要把國旗升起來,哪怕是第三名也要努力爭取。女排精神不是勝利時才有,而是一直存在。有時候明知得不到冠軍竭盡全力。

作為一項團體項目,中國女排能多次站在最高領獎臺,靠的就是團隊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女排當年是從低谷處向上攀登,沒有多少值得借鑒的經驗,但是在困難的時候,大家總能夠團結在一起,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

2008年12月14日,時任土耳其電信俱樂部隊主教練的郎平(右)在比賽暫停時指導隊員。 新華社記者 鄭金發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榮獲“改革先鋒”稱號時,郎平名字前的那句話是——“塑造傳承‘女排精神’的優秀代表”。因此,郎平不僅是女排精神的真實寫照,更是通過行動帶動著新女排人,將其發揚光大。

事實上,回顧中國女排過往四十年的奮斗歷程不難發現,正是“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成為貫穿一代又一代女排教練和球員們職業生涯的堅定信念,中國女排才能打下始終保持世界一流水準的穩固基石。

傳奇落幕,矗立一座豐碑

8月2日,在擊敗阿根廷隊后,中國女排以2勝3負的成績無緣東京奧運會八強,結束了本次奧運會征程。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向帶領她們走過兩個奧運周期的郎平深鞠一躬,后者與隊員們逐一擁抱、告別。

中新社記者 李慧思 攝">

在一次演講中談及女排精神,郎平說,不管技術上有怎樣的創新和改革,我們都需要一種精誠合作、永不放棄、堅持、堅韌的精神,它適用于各行各業。“中國女排奪得冠軍是團隊合作的精神。所謂團隊合作,就是贏球是大家的,輸球也是大家的。” 中新社記者 李慧思 攝

“希望大家一切都好。”這是郎平在球場上留給中國女排姑娘們的最后一句話。在無聲的告別和難舍的懷念中,宣告著郎平離開排球賽場一線的時刻,已經正式到來。

從1978年,到2021年,郎平陪伴中國女排共同走過了43年的漫長歲月。即使已早有心理準備,但傳奇落幕,互相成就的故事行至終章,或許是長年累月的慣性使然,離別總顯得猝不及防。

從谷底至巔峰,有人說,有郎平執教的中國女排,氣質上就不一樣。在告別的長文中,郎平說自己保證做好了每一天,竭盡全力,鞠躬盡瘁,無愧于心。回首這么多年的排球生涯,她感覺“很滿足,很幸福”。

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東京奧運會,中國女排以小組賽2勝3負的戰績結束了東京奧運之旅。圖為比賽結束后,隊員向郎平鞠躬。 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這八年很精彩,我看著中國女排成長,我們一起奪得了奧運會、世界杯等冠軍,我們很完整,當然這屆奧運會有一些遺憾,但有遺憾更好,能讓年輕人更有夢想,渴望去追求下一個目標。”

從此,賽場上,不會再有攻城略池的“鐵榔頭”;賽場邊,不會再有運籌帷幄的“郎導”;但在賽場外,卻會多出一束始終關注著中國女排前進的慈祥目光。(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今天,“2017世界機器人大賽——RoboCom青少年挑戰賽”全國總決賽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整個比賽將持續至29日。武漢130支代表隊與來自全國的2000多支隊伍的5248名選手同場競技。

賽事共分為5個賽項:攻城大師、博思威龍、工業時代、智造大挑戰、未來世界。各賽項將針對青少年對機器人的設計、操作手的嫻熟操控與戰隊戰術,將團隊協作、問題解決、科學發現等方面以特有的方式相結合,從項目、程序、工程設計、延時及團隊合作入手,檢驗青少年對機器人技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激發我國青少年對機器人技術的興趣。

武漢開發區新城小學的孩子們已經是玩機器人的行家里手了,學校以社團活動為載體,每周定時定點開展機器人教育活動,現有能力風暴競賽機器人,阿爾法人形機器人,遙控機器人三個機器人社團;三角湖小學則開設了機器人、3D打印、STEAM等課程。

本屆大賽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參與,小選手們能零距離與科學家互動。“以賽事培養人才促進創新創業是很好的途徑,希望這種模式能在良好的政府服務環境下,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突破點。”張建偉說,機器人大賽舉辦這幾年來,全國反響一直很好,孩子們在虛擬世界里認知科技,并學習運用科技來便利生活、改善生活,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武漢開發區歡迎全市學生觀戰“RoboCom青少年挑戰賽”,針對學生采取免費不免票的政策,對科學機器人感興趣的學生通過掃描大麥網二維碼或登錄
https://piao.damai.cn/127222.html網站獲取賽事門票,中小學生可由一名家長陪同觀戰。(記者李冀 通訊員周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