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翼殺手游戲劇情(銀翼殺手經典臺詞)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文 | 愛貓小說家

要知道,對于第一次看《銀翼殺手》時的我,簡直快被它逼瘋。因為它那緩慢到極致的鏡頭語言和黏膩的畫面效果實在太令人抓狂了。

可正因如此,你要看到最后,才能體會這部電影的高級感,才能懂最后那個雨中的復制人靜靜坐化的鏡頭,是多么【當頭一棒】。

《銀翼殺手》與《銀翼殺手2049》這兩部電影,我間隔的觀看時間幾乎很短,就是正好看完《銀翼殺手》,《2049》在2017年就上映了。

其實當時就是為了完成一份專業課作業,它的原著我就拖了三四天才看完,我也沒曾想,會被電影中的科技畫面上頭,并且后勁十足。

今天我將這兩部電影同時分享出來,除了聊聊電影本身,也想聊聊支撐兩部電影的原著作品。

剛剛我講的是個糟糕的笑話

《銀翼殺手》的故事發生在2019年的地球,經歷了又一場世界大戰之后,地球環境殘破不堪。人類已經前往外太空殖民,留在地球上的人們前途暗淡。那時候的洛杉磯,陰雨連綿,暗無天日。

人類已經掌握了“復制人”(Android)的技術,Tyrell公司研制的復制人——它們仿照人類中的精英復制,卻只有四年的壽命,四年一到即自動報廢。

后來不斷更新換代,到Nexus-6型的時候,這些復制人即使被放到人類中間,也已經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了。

“它們個個都是俊男倩女,而且綜合能力和素質極高。不過即使它們已經如此優秀,它們仍然沒有人權。”

復制人被用于人類不愿親自去從事的那些高危險工作,比如宇宙探險或是其他星球的殖民任務。

可因為復制人已經如此優秀,它們不甘心長期處于被奴役的地位,反叛這時候出現了。于是人類政府于是宣布復制人為非法,并成立了特別的警察機構,專門剿殺復制人。

受雇于該機構的殺手被稱作“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男主角Rick Deckard就是一個已經金盆洗手了的前銀翼殺手。

影片從此開始,警察局長請Deckard重新出山,因為還有四個殘余的復制人,它們老奸巨猾,至今逍遙法外。

于是在殘破的洛杉磯城中,Deckard開始了對這四個復制人的全力追殺。而復制人在被追殺的同時,卻在尋求另一個目標——延長它們自己的生命。最優秀的復制人Roy Batty找到了復制人的設計者Tyrell博士,但是博士也無法延長復制人的生命,巴蒂在絕望中殺死了博士。

Deckard在追殺四個復制人的過程中,殺死了其中的兩個,卻愛上了另一個——女復制人Rachael,Tyrell公司老板的美麗秘書。

Deckard對自己的任務越來越困惑,最后在與巴蒂決斗時,他簡直不堪一擊,完全居于下風,而此時已到臨終時刻(四年的壽命已經期滿)的巴蒂不僅沒有讓Deckard“墊背”,反而出手救了Deckard,然后自己說了那段著名的遺言之后死去——

【這段遺言之所以著名,是因為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一個人能夠將它解釋明白。】最后Deckard和蕾切爾離去,不知所終。

人類制造了與真人無異的復制人為人類工作,但當這些復制人有了思想感情時就要將他們毀滅。人造人雖然生性殘暴,卻對自己只擁有的四年的生命充滿著渴望和留戀。

《銀翼殺手》是根據Philip Dick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onic Sheep?)改編的。

提到迪克的科幻小說,你肯定還聽說過這些電影——《銀翼殺手》、《宇宙威龍》(Total Recall,1990)、《少數派報告》(Minority Report,2002)、《記憶裂痕》(Paycheck,2003),都是迪克的科幻小說改編的。

因為你沒有親眼看見過奇跡

三十年后,也就是《銀翼殺手》時間線的30年后。

但電影卻給人一種是“銀翼殺手”,又不是“銀翼殺手”的感覺。

《2049》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的科幻動作片,由加拿大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瑞恩·高斯林、哈里森·福特、安娜·德·阿瑪斯、西爾維婭·侯克斯、羅賓·懷特、戴夫·巴蒂斯塔聯合主演。

它的故事背景緊跟《銀翼殺手》之后,講述了在人類與復制人共生的2049年,兩個種族之間的矛盾升級,新一代銀翼殺手K尋找到已銷聲匿跡多年的前銀翼殺手,并聯手再次制止了人類與復制人的命運之戰。

在電影如今的世界里,人類和復制人之間的界限劃分地更加明確,復制人從剛一制造出來就被灌輸了服務于人類的思想,絕對不被允許產生人類的感情。

某日,一具女性復制人的遺骨被挖掘了出來 ,令陸軍中尉Joshi感到震驚的是,這名女性復制人生前不僅懷過孕,還將孩子生了下來,這個孩子的存在將會徹底破壞政府苦心經營的規則和秩序。

Joshi命令K找出這個孩子,并將他殺死。在一間廢棄的農場里,K發現了一些線索,然而,這些線索竟然和他被植入的過去的記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與此同時,復制人Niander 和他的手下Luv也在尋找著這個孩子的下落。

《2049》我是在電影院看的,相比《銀翼殺手》的冗長,近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倒不會覺得它無趣,因為從電影開篇開始,就仿佛置身神游意境,畫面的科技感迎面而來,漏不得一分鐘。

“我們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的。”是電影從上一部到這一部一直重復的一個問題。

如果人類忌憚復制人的能力,為何要制造它們。

如果復制人有了情感都是錯,那它們的產物到底是科技的的進步還是無法言說的恐懼。

我從第一部中看到了影響復制人的深遠思想,在續作中看到了科技的無限可能,

而《銀翼殺手2049》無論是【風格、基調、人物的選擇、思想內涵、時間線】,都與前作息息相關,而在電影上映之前,官方也給出了三部短片用于補全從2019-2049年30年間的一些事件。

它們分別是,“2022:大斷電,2036:復制人黎明,2048:無處可逃”。

這幾部短片b站也有相應的翻譯版本,大家可以翻出來看看,會更清楚它的時代背景。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說完《銀翼殺手》,不能避開它的原著。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是菲利普?迪克最負盛名的作品,小說描述了從一天早晨到第二天早晨的二十多個小時,主人公里克?德卡德為了賞金追殺幾個仿生人的過程,歷經無數變故,狗血共桃花一色,陰謀與暴力齊飛。

小說里的人類受到地球輻射塵的影響,相貌丑陋,很多在心智上都發生了退化,而仿生人卻外表堂堂,多才多藝。當仿生人在外表和心智上無限逼近人類,甚至表面上已經超越人類時,人究竟何以為人?

實在是因為當年的專業課作業,我有幸看過這本書。書籍很薄,但故事內容卻很龐大,它之所以能被加以改編,到現在都影響頗深,都源于:我們怎么證明自己是人類。

《銀翼殺手》里通過問題就可以判斷是不是復制人;《2049》里的復制人也可以生孩子。我們無法證明自己與復制人能有什么差別,可保證人格瑕疵,也算是自證的手段之一吧?

“他的靈魂緩緩地昏睡了,當他聽著雪花微微地穿過宇宙在飄落,飄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看到黃昏變得明亮,因為此刻有雨落下。”

復制人,是泰瑞公司的一項革命性產品。

在經歷“連鎖階段”后,復制人的肉體已經幾乎與人類沒有區別,而且要比正常人類擁有更高的智商和更強的力量。

他們有著明確的用途,作為世外殖民地的奴工,從事危險探索及其他星球的殖民任務,這樣人類在探索宇宙時就有了“替死鬼”。“美中不足”的是,復制人一直發展到“連鎖6型”,也只有4年的壽命。

直到2018年,該來的還是來了,一支復制人戰斗部隊在世外殖民地發動了血腥叛變。從此人類開始了消滅復制人的計劃,“銀翼殺手”因而誕生,專門負責獵殺逃亡到地球的復制人。

準確點說,那不是“獵殺”,而是“退役”。

Roy Batty是逃亡到地球的復制人之一,他屬于“連鎖6型”戰斗型,智力體能俱佳,領袖級人物。

在到達地球之后,他與其他復制人同伙殺害了許多人類,并試圖闖入泰瑞公司,未能成功。老銀翼殺手Rick Deckard接到任務追捕Roy Batty,然后電影《銀翼殺手》的主劇情開始。

泰瑞公司沒有滿足于復制人身體上的強大,設計者似乎還想要復制人能夠模擬人類的情感。實際上,“連鎖6型”已經能夠在一定條件下,發展出人類的各種情緒反應,仇恨,愛,恐懼,憤怒等等。

Roy Batty極有可能已經實現了精神意識上的“進化”。

也許是在被奴役時期受到詩歌影響,他的臺詞總是充滿詩意,“天使在火中燃燒,雷電滾動在他們的衣裳上。”簡短而有力量的語言流露著他壯烈的過去,以及行動的目的。

他是有恐懼感的,如果不是害怕自己的大限將至,又或是擔心自己在乎的人即將死去,他何必要冒著被銀翼殺手干掉的風險回到地球,闖進泰瑞公司。

一個知道死亡正在迅速走向自己的人,通常第一反應不會是接受命運,而是尋求各種途徑求生,求生是人類的“本能”。例如一個身患絕癥的病人,一開始會難以相信,只有等待時間的沉淀,最后才能坦然接受命運。

Roy Batty像足了一個身患絕癥的病人。

面對復制人只有4年壽命的“絕癥”,他無法接受事實。既然被奴役著也是死,站起來違逆人類也是死,那為什么不放手一搏呢?

悟性極強的Roy已經意識到,復制人和人類是“近親”,同樣有血有肉,他們明明就是鮮活的生命,而不是冰冷的機器。人類把他們視作“工具”,是不對的。

而人類只賦予他4年的壽命,是不公的。

他只能竭盡所能地去爭取,去“逆改天命”,直到造物主正式宣判他的命運,注定悲壯而短暫的命運。

在得知事實的一開始,他感受到了憤怒。憤怒會讓人失去理智,以至于他痛下狠手,宣泄自己的憤懣和不滿。

這看起來很殘忍,但Roy卻越看越像一個人,而不是唯命是從的機器。

Roy不是一個食而不化,無法開竅,明知此路不通還要硬往前沖的人。相反,優異的智慧幫助他實現了“生命的覺悟”。

只是在覺悟之前,他還要面對銀翼殺手Rick Deckard的窮追不舍。他不單是為了自己而戰,還為了自己的同伴而戰。

而且不排除他已經學會了“愛”。

愛是自私的,為了所愛的人,他必須達到自己的目的,達到目的,就必須有所犧牲,為此他一路上生靈涂炭。也許殺害人類并不是他的初衷,他只是有一個“自私”的理由罷了。

愛是無私的,為了所愛的人,他可以冒險回到地球,不惜一切的代價,試圖進入泰瑞公司,哪怕這么做會有生命危險。

而當Deckard傷害了他所愛的人,愛激發出了恨。他無法容忍人類傷害自己的同伴,所以他必須做出反擊。

可以說,是人類的無情激活了Roy Batty的“仇恨”情緒。

在經歷被奴役,逃亡,求生,一系列的坎坷之后,有著“情緒基因”基礎的Roy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類”

正如美劇《西部世界》的觀點,人類創造的“機器人”,模仿得再怎么逼真都好,都不可能一夜之間成為“人類”。只有在他們自己去經歷,去學習,了解到“人性”之后,才有可能實現進化。

所以泰瑞公司試圖用植入記憶的方式來讓復制人獲得人類的情感,是行不通的。那些設計者萬萬沒想到,那批經歷過奴役生活,見識過人性險惡,見識過宇宙兇險的“連鎖6型”當中,其實早已經有部分復制人擁有情緒和自我意識了。

要不然,他們怎么會懂得叛變?

Roy Batty并不是那種動不動就要滅絕全人類報仇的反派,他的反抗是一種無奈,一種不被世界接納的無奈。嚴格來說,他并不是“反抗”,他只是在“求生”。

他只是想活命,他有什么罪。

人類無情,命運更無情。《銀翼殺手》的最后,是一場“殉情”,更是一次對生命意義的終極覺悟。深知已經無法改變命運的Roy Batty,用他的文藝"天賦",即興寫下了科幻電影史上,最為經典的一段臺詞:

“我所見過的事物,你們人類絕對無法相信。我曾目睹戰船在獵戶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燒;我曾看著C射線,在唐懷瑟之門附近的黑暗中閃耀;所有這些時刻,終將流失,在時光中,如眼淚,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時刻,來了。”

傾盆而下的大雨,是來自記憶的眼淚。也許這就是生命的真相,如此輝煌燦爛。只是再多的記憶,終將如淚水浸沒在雨中一樣,隨著時光,消逝不見。

回顧自己短暫的一生,Roy Batty是自豪的,是悲壯的,是無奈的,是淡然的。

4年時間,他親身經歷過許多人類無法想象的事,就像一個探險家,臨終之前肯定也會對自己的冒險生涯感慨萬千。

這不是悲哀的!真正悲哀的,是在死亡的一刻,連一絲值得回憶的事情都沒有。

兩倍明亮的光芒,只能燃燒一倍的壽命。——《銀翼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