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二戰中德國潛艇令人聞之色變,擊沉了約3500艘盟軍艦船,總噸位高達1300多萬噸!地球的另一邊,廣闊的太平洋上美軍潛艇也和日軍展開了浴血廝殺。
雖然擊沉數量不及德軍,但擊沉效率比德軍還要高,以不到四分之一的潛艇數量取得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戰果,共擊沉了1113艘商船和200多艘軍艦,占日本商船總噸位的55%,為太平洋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鲃魚號大戰海港錨地
他們成功扼殺了日本的海上交通線,使后者資源枯竭再也無力維持戰爭,到1944底日本煤炭進口量與戰前相比減少了60%,鐵礦石減少了65%,石油接近枯竭,工業產值比1937年的20%還低。就算沒有原子彈催命,日本亡國也已經不可阻擋。
然而如此輝煌的戰績,卻是潛艇官兵扛著一把破槍,在憤怒和血淚控訴中獲得的。沒錯,這把破槍就是臭名昭著、一身毛病的“鐵棍”魚雷——MK14。
鐵棍問世魚雷是潛艇之核心武器,雖然看上去傻大粗笨,實際上卻是十足的高科技產品。即使今天能制造重型魚雷的國家也屈指可數,二戰那個年代能造好魚雷的國家就更少了。
德國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戰中就取得豐碩戰果。他們率先發明了磁性引信魚雷,隨后英美法等國趨之若鶩,紛紛開始仿制。
一戰中美軍潛艇用反艦魚雷是MK10,這種魚雷威力小、航速慢,使用觸發引信,面對一戰后迅速發展的防雷網和防雷帶技術已經力不從心,所以1931年海軍軍械局和波士頓魚雷工廠受命研制一種大威力、高航速的潛艇反艦魚雷,也就是MK14。
在克里夫蘭展出的MK14魚雷
它全長6.25米,直徑530毫米,重1400公斤,最大射程8200米(31節),最大航速46.3節(85公里/小時),攜帶230-292公斤戰斗部,足以將任何戰艦送入海底。
軍械局緊跟先進科技,為新魚雷設計了兩種引信:一種是傳統觸發引信,通過撞擊艦體爆炸;另一種是磁性引信,利用磁場變化從艦船龍骨下方爆炸,將船體高高抬起再重重落下斷成兩截,比傳統舷側碰炸傷害大得多。
與德國磁性魚雷利用鋼鐵船體引發內部磁針轉動不同,美國工程師使用感應線圈產生電流,經真空管放大后釋放擊針引爆魚雷,聽上去更高大上一些。
可惜高大上不代高性能,就是這個MK6磁性引信后來讓美軍吃夠了苦頭。由于技術太過先進不方便展示,軍械局一直對其嚴格保密(G53最高機密),以避免假想敵(主要是日本)知道后找到應對方法。
初期使用的MK6 Mod1型引信
這么好的技術,這么棒的魚雷,應該在測試中一鳴驚人吧?然而沒有,MK14魚雷壓根就沒有進行實彈打靶。
為啥?缺錢嘍~~當時正值經濟大蕭條,整個資本主義國家一片凋敝,大量工廠銀行倒閉破產,堂堂億萬富翁、投機之王利莫菲爾都在股災中破產自殺,所以海軍軍費自然也被國會一減再減。
這個別玩了,那個也停工吧。MK14魚雷這種絕對奢侈品,一枚價格高達10000多美元,相當于十幾輛汽車,海軍哪舍得隨便霍霍。于是測試費用被降至最低級,軍械局只能在彈頭中裝滿水,從目標下方通過時只要排氣氣泡冒出就認為成功。
1926年唯一的磁性引信測試,從船體下方穿過沒有爆炸
再說打靶需要靶船,海軍摳摳搜搜就給了一艘破舊貨船,還申明擊沉后要軍械局自費打撈。軍械局一看你丫給我哭窮,那爺也沒錢,魚雷實彈測試不做了,直接定型交付吧。因此有人說:“整整一代潛艇人從未聽到過魚雷爆炸聲,然后戰爭就開始了。”
MK14魚雷一出生就埋下了嚴重隱患,還延續到衍生型MK15魚雷(水面艦艇用)身上,主要表現在:
1、定深故障,魚雷實際航行深度比設定的要低3-4米,導致魚雷從敵船下穿過。
2、磁性引信提前引爆,導致無法重傷敵船。
3、觸發引信經常啞火失效,特別是90度撞擊艦體時往往不爆,傾斜撞擊時起爆率反而高一些。
4、有時不按設定路線航行,甚至繞一個大圈返回擊中母艇。
這些問題在戰爭中一一顯現,成為太平洋戰場前半程海軍官兵的噩夢。
水面艦艇裝備的MK15魚雷
深度之迷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魚雷需求量激增,但美國土豪當時庫存也不多,全國只有600多枚MK14,還被日軍空襲菲律賓倉庫損失了200多枚,一下子更是捉襟見肘。
1942年平均每月只能生產160多枚MK14,許多潛艇出海還要攜帶老式的MK10,甚至把MK15縮短戰斗部強行塞到艇尾發射管中。
二戰美國魚雷產量
數量狼狽不堪,好不容易發射出去的也讓人大跌眼鏡。12月份潛艇部隊發射66枚魚雷,卻只擊沉3艘日本商船,讓整支部隊羞愧不已。雖然有戰爭伊始士兵發揮不好的因素,但罪魁禍首無疑是MK14。
12月24日,重牙鯛號潛艇向2艘日本商船發射8枚魚雷,全部石沉大海,隨后又向另外2艘商船發射4枚魚雷,依舊杳無音信。當雅各布斯艇長最后向一艘又大又慢的油輪近距離發射1枚魚雷還是丟失時,他崩潰了。他憤怒地打破無線電靜默,向基地大聲質疑魚雷的可靠性。
其他潛艇也屢屢出現這種事情,海龍號發射了8枚魚雷,只命中敵船一次。Mk14似乎有神秘的隱身能力,總能在眾人期待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禁讓人疑惑它究竟發生了什么?
1942年美軍潛艇僅擊沉了180艘艦船,總噸位72.5萬噸。而同期德軍擊沉了1160艘,總噸位高達600萬噸!當鄧尼茨抱怨2枚魚雷擊沉1艘商船太浪費時,美軍潛艇擊沉一艘商船平均要花費11.3枚魚雷。
許多艇長跑到西南太平洋潛艇部隊司令洛克伍德中將辦公室里,幾乎咆哮著向他表達憤怒和委屈:我們冒著生命危險日夜出擊,付出那么多努力,沒有敗給敵人,卻敗給一連串死活不炸的魚雷!追責,追責,軍械局和魚雷工廠需要給我們一個解釋!
老練低調的洛克伍德也快氣炸了,他非常理解手下這群以海軍總兵力2%人數摧毀日本55%艦船的海底精英不會隨便放棄榮譽和推卸責任,所以一邊安撫部下,一邊向上級和軍械局提出強烈質疑。
洛克伍德中將與MK14魚雷
但軍械局是誰啊,那是個權力極大的獨立部門,高層領導的掌上明珠,怎么會隨便向你們這群大兵低頭。在前線官兵的強烈要求下,1942年2月軍械局派專家對魚雷進行了檢測,結論是:深度誤差范圍正常,魚雷沒有問題,都是潛艇部隊失誤和缺乏經驗造成的。
水兵們聽到后氣憤不已,雖然報告中有數據、有分析貌似公允,他們對滿篇科學術語也不懂,但是直覺和實踐告訴他們事情沒這么簡單。
洛克伍德將軍決定用證據說話,因此6月份對魚雷進行了非正式測試。他讓下屬在澳大利亞弗雷齊曼海灣掛上魚網,然后讓鰹魚號潛艇從780米外發射一枚帶測試儀的魚雷。魚雷定深3米,結果卻從7.6米深度洞穿了魚網。第二天又進行兩次試射,結果依然如此,魚雷平均運行深度比設置深度低了3.4米。
軍械局在鐵一般的數據面前終于不說話了,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金上將也對此高度關注,水面部隊也反應了MK15魚雷同樣的問題。8月1日,軍械局承認MK14魚雷定深系統有問題。
MK14魚雷剖面圖
經過數月測試,軍械局發現問題有兩個:一是魚雷配平問題,靜壓閥位置不合理,二是忽略了實戰魚雷航速對深度儀的影響。
原來紐波特魚雷廠一直在靜水和加壓水柜中測試深度儀,沒有測試實戰中魚雷航速對水壓的影響。魚雷航速越快水壓越大,30節速度產生的壓力相當于11.9米水壓,45節時相當于26.8米水壓,因此實驗室中完美無缺的魚雷一到戰場上就會跑得更深。
找到原因后,軍械局一方面通知部隊將定深設得淺一點,甚至為0,以解決當下的問題,另一方面分批改進魚雷,重新配平,在雷體中部設計一個進水容器使深度和翻滾儀獲取正確壓力數值,才完全解決問題。
那潛艇部隊現在可以歡快地消滅敵人了吧?不,不行。魚雷的問題遠沒有那么簡單,很快大家就發現MK6磁性引信也有缺陷。
先進的代價現在魚雷能擊中目標了,但它經常提早爆炸,除了把敵人嚇出一身冷汗外似乎起不到任何作用。雪片般的抱怨繼續飛到洛克伍德辦公桌上,艇長們對磁性引信的懷疑越來越大。
1943年4月9日,金槍魚號潛艇好不容易潛入日本特魯克基地,遇到飛鷹、隼鷹和大鷹號3艘航母編隊。這是創造歷史的時刻,如果順利得手日本聯合艦隊將遭受重大損失,不啻于一場重大海戰的成果。
ss-282/金槍魚號
然而MK14魚雷不允許啊。金槍魚號從800米外發射了所有10枚魚雷,水手們聽到了7聲爆炸,但所有魚雷都提前引爆了。大鷹號航母僅僅受到些輕微損壞,航母編隊連停都沒停就加速離開了。金槍魚號兩手空空地逃離港口,九死一生的努力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2個月后美軍潛艇又冒死闖入東京灣,多次齊射也沒有擊沉任何目標。這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大膽的突襲行動之一,本該像德軍U-47潛艇溜進英國斯卡帕灣,擊沉皇家橡樹號戰列艦那樣彪炳史冊,然而就這樣無聲無息地結束了,完全不為大多數人所知。
原來磁性引信不僅受鋼鐵船體影響,還受地球這個大磁場的干擾。紐波特工廠位于北緯60度,當引信來到赤道低緯度地區時受地磁影響就失靈了。
MK6磁性引信
二戰初期這個問題在英德等國魚雷上都出現過,德國人開發了一種調節器排除了故障,英國人則干脆放棄了研究,只有美國人在這個問題上磕磕絆絆受盡折磨。
這樣的失敗事件太多太多,洛克伍德列了一份長長的故障清單,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上將看了后也不能忍受。軍械局局長布蘭迪上將給洛克伍德寫信,承認MK14在淺水區也可能提前引爆,同時建議不要在南北緯30°以下使用,或者禁用磁性引信,改用觸發引信。1943年6月24日,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正式下令潛艇停用磁性引信,改用觸發引信。
洛克伍德的報告徹底惹惱了軍械局負責魚雷和磁性引信開發的拉爾夫·克里斯蒂少將。面對心愛的魚雷受到質疑,他給洛克伍德寫信說:“故障原因不是魚雷或引信缺陷,而是潛艇官兵效率低下……順便說一句,停止你對魚雷的惡意攻擊。”
洛克伍德回信說:“從我收集的數據來看,它就是一個壞雞蛋。你們這些閉門造車的家伙總是用自己喜歡的理論解釋問題,但事實是我們已經丟失了大量目標,艇長們擊中了敵船,然而魚雷提早爆炸了。”
在華盛頓一次聯合會議上,洛克伍德憤怒地說:“如果軍械局不能提供合格魚雷,那么請給我們一個鉤子,讓我們可以從敵艦上撕下鋼板。”
MK14現在褪下高科技外衣,和MK10一樣是枚單引信魚雷了,當的一聲撞上敵艦,在烈火中將敵人撕碎。
工廠小姐姐在擦拭魚雷
碰撞之殤艇長們摩拳擦掌,都準備大干一場,然而怪事又來了。魚雷的確當的一聲撞上艦體,可爆炸卻沒有如期而至。一片寂靜后敵船航行依舊,只留下一群傻大兵面面相覷。
最離譜的是1943年7月23日,黑鯵魚號(SS-283)潛艇在帕勞海域追擊日本當時噸位最大的,排水量19000噸的都南丸III號油輪。
勞倫斯·達斯皮特艇長率領潛艇搶占最佳陣位,日艦以13節航速慢悠悠航行,既無之字機動,也沒有加速逃離,完全不知道死神已經逼近。
圖南丸III號
達斯皮特算好航線,設好定深,完成了一次教科書般的攻擊——4枚魚雷齊射,與敵船航向剛好垂直。水兵們陶醉地豎起耳朵,幾分鐘后只聽了個寂寞,至少2枚魚雷擊中目標但沒有爆炸,其他魚雷漸行漸遠像一坨鐵塊般沉了下去。
水兵全懵了,敵人也懵了,嚇得屁滾尿流的機動逃跑,射擊難度驟然加大。皮特艇長強裝鎮定,又發射了艇艏魚雷管剩余的2枚魚雷。它們泛著白色浪花一路疾馳,終于追上油輪尾部順利起爆,將其在海上逼停下來。
敵人用火炮向海面盲目射擊,達斯皮特也不敢浮上去用甲板炮開火。他讓水手再次裝填魚雷,調整方位,機動到油輪800米處才狠狠射出魚雷。
1號不炸,2號不炸,3號魚雷也不炸!人們能聽到它擊中船體,但就是不炸。黑鯵魚號一口氣發射8枚魚雷都不炸,直到艇上只剩下最后1枚。
黑鯵魚號的戰旗
啞火率高達85.7%,簡直創造了吉尼斯最差魚雷紀錄。達斯皮特看著敵船蹣跚逃遠,就像煮熟的鴨子從嘴邊飛走,心里別提多難過了。他斷定觸發引信也有大問題,所以明智地停止攻擊,帶著最后一枚魚雷返回珍珠港檢查。
達斯皮特性格冷靜,是個很少被激怒的人。可當他跑到洛克伍德辦公室時,他成了將軍平生見過的情緒最激昂的人。
洛克伍德意識到魚雷還有大問題,決定繼續用實驗讓軍械局低頭。在“蒙森肺”水下逃生系統發明人蒙森上尉的建議下,他派大梭魚號潛艇前往卡胡拉威島,向一面幾十米高的崖壁射擊以找出原因。
潛艇接連發射3枚魚雷,前2枚成功爆炸,第3枚成了啞彈。打撈后發現,戰斗部前端已被撞扁,引信擊針嚴重彎曲變形,沒有足夠的力度引爆發火盤。
大家改換方式繼續實驗,將裝有引信的模擬戰斗部從30多米高的升降機上扔到地面鋼板上,模擬魚雷擊中目標時的速度。很快大家發現每次垂直撞擊都會出現啞彈,而把鋼板傾斜一定角度戰斗部的起爆率就高很多。
他們立即把這個重要信息發給潛艇部隊,提醒他們以傾斜角度發射魚雷,而不要按90度垂直攻擊,戰績果然提升不少。
觸發起爆器的故障
工程師分析發現,是MK14魚雷的高速引發了問題。MK6觸發引信由MK4/5引信發展而來,后者在MK13魚雷上工作正常。MK13魚雷的最大航速是33.5節,當MK14魚雷最大航速提高到46.3節后,MK6型引信撞擊力度增加差不多一倍。擊針配重在強大慣性下折彎了導向桿,使擊針無法撞擊發火盤出現啞彈。當魚雷傾斜擊中目標時,由于垂直方向撞擊力度變小,起爆率反而大大提高。
搞清楚原因后,潛艇官兵們立即群策群力動手解決。他們用較輕的鋁合金配重替換鐵制配重減小沖擊力,或改用電雷管起爆戰斗部。大家耗時三周制作出一套可靠的觸發引信,又把一個大包袱甩在身后。
一切妥當后,洛克伍德去尼米茲上將那里告狀,同時請求批準派攜帶改裝魚雷的潛艇出海,尼米茲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1943年9月30日,鲃魚號攜帶20枚改裝引信的魚雷離開珍珠港,所有關于魚雷的抱怨煙消云散。MK14歷經重重磨難,終于變成一枚威力強大、性能可靠的水下殺手,此時戰爭已經過去了22個月。
10月份的戰績立馬變得十分理想,共擊沉26艘商船,總噸位15.8萬噸,差不多相當于之前兩個月的總和。
災難之源MK14魚雷的災難源自新技術的復雜性與海軍中根深蒂固的官僚主義。魚雷的三個主要問題具有相當的隱蔽性,它們互相遮蓋隱藏,讓部隊很難發現原因,只能像剝洋蔥那樣一層層剝開,才能找到故障源頭。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最初魚雷失蹤,艇員們還能判斷是深度問題。后來深度問題解決了,魚雷擊中目標但提前爆炸,遠方的艇員就很難判斷了,水面艦船離得更遠更難以辨別。直到禁用磁性引信后,觸發引信的問題才開始暴露出來,只能一層層暴露,一個個解決,才能打完所有補丁。
就算這些全解決了,魚雷還是有瑕疵。它有時會失去控制殺個回馬槍,發射后繞一個大圈游回來攻擊母艇。1944年3月26日,白鮭魚號在帕勞群島攻擊一艘日本運輸船時被自己發射的魚雷擊沉,后來重牙鯛號也幾乎被這個死亡圈圈擊沉。
同時期的MK18電動魚雷也有類似問題,它擊沉了聲名顯赫戰績榜排名第一的刺尾魚號。水面艦船使用的MK15魚雷有防回轉功能,但是潛艇裝備的MK14從來沒有被賦予此功能。
另外,經濟大蕭條和魚雷研發、生產壟斷所造成的海軍內部嚴重官僚和推諉扯皮,也使問題解決困難重重。軍械局和紐波特魚雷工廠認為潛艇部隊挑刺找事,解決問題充滿傲慢;潛艇部隊則對前者十分不滿,合作中磕磕絆絆少不了詆毀謾罵,使大家都身心俱疲壓力山大。
洛克伍德登上密蘇里號戰列艦參加日本東京灣投降儀式
不管如何,這枚該死的、一身毛病、屢遭詬病的破魚雷終于修成正果。整個1943年,潛艇部隊擊沉了超過150萬噸日本商船,在海軍中聲名鵲起。MK14扛起大梁,用一聲聲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將日本海上運輸線變成墳場,為二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自己也被載入戰爭史冊,成為永遠的傳奇。
二戰后它繼續改進,MK14 Mod.5型一直服役到1980年才退役。其后經過產量不多的MK16和MK37反潛魚雷過渡,最終1972年劃時代的MK48多用途重型魚雷橫空出世,取代了前者,并一直使用到今天。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如今,各個賣座系列都在建構自己的小宇宙。
《王牌特工》前兩天也剛剛發布了前傳預告。
這次,電影的主角不再是科林叔,而是曾主演《哈利波特》系列和《辛德勒名單》的拉爾夫·費因斯。
將在片中擔當王牌特工組織創始人的身份。
伏地魔先生,又一枚極有味道的英倫男神。
從電影銀幕到戲劇舞臺,該拿的表演獎都拿遍了。
演而優則導,如今的他,早已是幕前幕后兩手抓。
今年,他就有部新作,頗有看頭——
《白烏鴉》
The White Crow
本片由拉爾夫·費因斯自導自演。
曾在去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榮獲最佳藝術貢獻獎 ,還于上個月在上海電影節展映。
拉爾夫·費因斯在片場
這已經是他第三部親執導筒的長片作品了。
令人不解的是,身為英國人的拉爾夫,這次卻選擇執導一部俄語電影。
在俄國,「白烏鴉」這個昵稱通常被用來描述特立獨行的離群者。
影片中,指代的正是蘇聯傳奇芭蕾舞男演員魯道夫·哈米耶托維奇·紐瑞耶夫。
魯道夫本尊
1961年,魯道夫遭克格勃抓緝,叛逃法國,震驚世界。
對于這個如今已經不為人知的歷史事件,本片進行了詳細展開。
年近花甲的拉爾夫·費因斯,顯然無法塑造當時僅有二十歲出頭的魯道夫。
他選擇飾演魯道夫的舞蹈老師亞歷山大,并且在片中全程飚俄語。
只要有氣質,禿頂什么的都不是事兒
而飾演魯道夫的,是烏克蘭新人演員奧列格·伊萬科。
劇組起初決定聘用知名演員擔當主角,再用后期換臉技術來展現芭蕾舞戲份。
奈何影片成本有限,實在沒錢做特效,最終只得啟用有舞蹈功底的新人。
事實證明這一決策無比正確,奧列克精湛的舞技,完美還原了魯道夫的神韻。
他的傳奇故事要從1938年一個寒冷的春日說起。
魯道夫出生在一列疾馳的火車上。
獨特的出生經歷,讓他從小就對火車十分著迷。
可魯道夫并沒有成為一名機師或乘務員,而是表現出非凡的舞蹈天賦。
不過由于二戰的影響,他直到1955年才得以進入列寧格勒的芭蕾舞學校進修。
此時的魯道夫已經17歲,接近成年,早已錯過了學習芭蕾的最佳時期。
但也正因為「半路出道」,讓他更敢于挑戰芭蕾文化傳統。
數百年以來,女性一直都是芭蕾舞臺上的中堅力量。
一提到芭蕾,大家都會想起《天鵝湖》中女舞者曼妙的身姿,和整齊劃一的大長腿。
而男性舞者,雖要經歷同樣嚴苛的訓練。
但在舞臺上,卻只能展示一些簡單的動作。
淪為女舞者的陪襯。
魯道夫對此很不服氣。
因此,他重新編排了一些經典的舞蹈,將現代舞元素融入芭蕾之中,為男性舞者加入更多的動作,均衡了兩性舞者的表現力。
他幾乎是憑借一己之力,扭轉了長期以來芭蕾舞中男舞者的配角地位。
對芭蕾格局的改進,讓他在50年代末期迅速躥紅。
很快就成為了蘇聯家喻戶曉的國民偶像。
正因如此,魯道夫才被允許在冷戰的白熱化時期,隨舞團出訪法國進行演出。
名義上是向西方世界展現東方舞者之美。
一踏上資本主義土地,魯道夫的張揚個性就暴露無遺。
他擅自離團,游歷巴黎的大街小巷。
還時常早起參觀盧浮宮,駐足欣賞偉大的畫作。
他相信這些藝術作品,會給自己的舞蹈帶來靈感。
不過隨行的克格勃特工們可沒這個雅興。
他們開始盯上了這個不聽從組織安排的「危險分子」。
不過魯道夫捉摸不定的行蹤,總把他們累得夠嗆。
這種蔑視權威的性格,在與別國友人交流時也有所展現。
在那個東西方對立的年代,蘇聯代表團成員就算身在法國,也無法自由地與當地舞者進行交流。
在演出主辦方開設的盛大晚宴上,法蘇兩國舞者自覺地站成兩隊,只與本國朋友交談。
但血氣方剛的魯道夫卻不在乎這無言的規則。
他主動前往法國隊列,與自己敬仰的舞者皮埃爾攀談起來,打破了場內微妙的平衡。
接下來的日子里,魯道夫在皮埃爾的帶領下,結識了一眾法國名流。
他甚至還與美麗的富家女克拉拉,展開了一段甜蜜的戀情。
同時,皮埃爾也盡力將自己的舞蹈知識,傳授給這位異邦友人。
皮埃爾認為,魯道夫的確是位不可多得的芭蕾奇才。
可惜蘇聯死板的表演模式限制住了他。
只有作為芭蕾誕生地的法國,才能夠完全開發他的舞蹈潛能。
魯道夫對此并沒有作出明確回應,只表示自己將克服一切恐懼。
很快,法國訪問之旅臨近結束,蘇聯舞團將前往倫敦繼續巡演。
然而,在機場候機時,隨行的克格勃卻突然將魯道夫強行帶離隊伍。
他們宣稱,魯道夫將為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做節日表演。
所以必須在兩小時后搭乘飛機趕回莫斯科。
據多年后解密的文件顯示,當時赫魯曉夫是親自下令,要除掉這個過于親近西方的「叛徒」,因此克格勃才千方百計要帶他回國。
魯道夫雖然性格直率,但也不是傻瓜。
他清楚地知道近期沒有任何節日慶典,表演只不過是緝捕的幌子。
回國,那就死路一條。
于是,他當即向前來送別的皮埃爾求救。
并在候機大廳內大聲吵鬧,試圖吸引前來報道舞團啟程的各國記者注意。
見勢不妙的克格勃立馬更改口徑。
又聲稱其實是魯道夫的母親病危,因此才決定臨時讓他回國。
頻繁更改理由,這更像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了。
趁魯道夫與克格勃糾纏拖延時間,皮埃爾則打電話向克拉拉求助。
克拉拉身為權貴階層,很清楚該如何處理這種敏感爭端。
她以告別的名義,對魯道夫耳語,告訴他只要向身后的兩位法國刑警提出政治庇護,就能留在法國。
一邊是投奔法國、「背叛」祖國的罪名;
另一邊是返回祖國、生死未卜的險途。
走投無路之下,魯道夫該如何選擇?
結局我們早已知曉。
轉瞬之間,這位大紅大紫的國民偶像,就變成了「叛國罪人」。
「拋棄高壓管制的獨裁蘇聯,投奔自由開放的西方世界」,這是很多人對魯道夫這個人物的政治解讀。
確實,魯道夫渴望自由。
但這份渴望,并不是由于政治理念與立場的不同,不是被物質或利益所誘惑,更不是對祖國和人民的叛變。
一切不過只是為了舞蹈。
在魯道夫叛逃后,作為老師的亞歷山大被克格勃請去喝茶。
克格勃認為,魯道夫的行為是對國家層面的襲擊。
但亞歷山大卻對此表示反駁:
這無關政治,而是因為舞蹈。
愛徒的行為并非提前預謀的叛逃計劃,而只是個性使然,臨時起意。
這是他的個性使然。
克格勃官員對此不能理解:「他在蘇聯也可以跳舞啊。」
亞歷山大想反駁什么,終究還是沒開口。
魚叔幫他把后半句說完。
但是,他不能跳自己真正想跳的舞蹈。
別忘了,魯道夫可是個在火車上出生的孩子。
他就像《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一樣,自由是沁入他生命的。
他的要求其實并不高,不過是想和世界各地的舞者自由交流。
可惜在蘇聯當局看來,自由意味著失控,必須嚴格加以限制。
交流是危險的。
諷刺的是,這和舞團「增強見聞」的出訪目的完全相悖。
克格勃曾要求魯道夫收斂一點,別再和法國舞者接觸了。
魯道夫自作聰明地,稱自己只是遵循命令增強見聞,政府沒有任何理由進行指控。
克格勃則冷笑著回應:
「別低估我們的創造力!」
如果不想被他們的「創造力」殺死自己,那就只能先「創造性地」逃離。
除了對舞蹈的熱愛之外,魚叔還挖出了驅使他出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眾所周知,俄國長久以來是世界上恐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而魯道夫是帶有同性戀傾向的。
當年他在男性芭蕾舞中添加的動作,就曾被蘇聯政府視為一種同性戀暗示。
時至今日,魯道夫的作品也依然無法在自己的國家被接納。
吊詭的是,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幾乎在片中沒有任何體現。
你猜為什么?
因為早在五年前籌備本片時,拉爾夫·費因斯就被迫與俄羅斯政府簽訂了「反同協議」。
若在片中過多展現同性內容,劇組在拍攝時將無法得到俄羅斯相關部門的協助。
21世紀的俄國政府都如此敏感,遑論冷戰時期了。
因此魯道夫尋求政治庇護,與其說是叛國,更像是一種解脫。
這不是他的錯誤,而是時代的錯誤。
魚叔相信,真理最終都會站在人性的一邊。
可在那之前,有些人注定無法被理解的人,不得不選擇逃離。
當舞者的四肢被裝上鐐銬,智者的咽喉被巨掌掐住,失去了希望的人民,就只能用腳投票了。
無論是烏鴉,還是鳳凰。
那些向往自由的鳥兒,是關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