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的新娘孤單的留下(孤單的留下他還好嗎)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受訪者簡介:

林培源,1987年生于廣東汕頭,青年作家,曾獲2007年、2008年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文學碩士,2015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作品發表于《花城》、《山花》、《青年作家》、《香港文學》等刊物,已出版短篇小說集《鉆石與灰燼》(2014)、《第三條河岸》(2013)等六部作品。短篇小說《瀕死之夜》獲得第四屆《人民文學》“紫金·人民文學之星”短篇小說佳作獎。長篇小說《以父之名》于2016年12月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1祝賀你剛剛獲得《人民文學》的一個文學獎,關于什么的?

是個短篇叫《瀕死之夜》,講的是一個和祖父相依為命的年輕人,在鄉間當小偷,后來到珠三角打工,談了個女朋友又失戀了,回到家鄉,過著無所事事的生活。他父親吸毒,母親離家,父親最后也不知下落。他懷疑人生的價值,去鄉間問神婆,神婆道出了他的命運,給他造成精神上的打擊,最后他殘忍地殺害了神婆。小說是從他殺了人之后開始寫的,其中最重要的意象是“水猴”(潮汕鄉間對水鬼的俗稱)。小說的結尾是這個年輕人投水了,小說圍繞的就是他自殺前的一系列回憶和想象展開。

(問:感覺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講年輕人的犯罪,很有想象力的一個作品。他們的評價是?)

我現在還沒看到“紫金·人民文學之星”評委們對這個小說的評價,不敢妄加揣度。我先說一下個人對這個小說的看法,這篇小說2015年曾被改編成實驗話劇,在深圳蛇口影劇院試演了一場,雖然沒有后續的商業演出,但當時坐在臺下看演員們把我小說里一些很晦澀同時又具有思辨性的東西表演出來,我覺得非常有意思。

2最近你出版了新的長篇《以父之名》。它的創作靈感來源于?

兩三年前,我寫過一個叫《奧黛》的短篇小說,發在《山花》(2014年3月刊),講的是一個潮汕男人娶了越南新娘,后來越南新娘跑了,留下孤獨的中年男人獨自面對生活的故事。這個作品和《第三條河岸》、《鉆石與灰燼》兩部小說集收錄的中短篇有了些“異質”的元素。我試著借一個外來者(小說里是指越南新娘)的目光來打量我生活的潮汕小鎮,但我并沒有正面去寫這個越南女人的心理。寫完這個小說,我有些“不過癮”。2015年4月考完博之后,我琢磨著,動手寫了三萬多字的一個中篇(后來成了小說的第一部分,發在《青年文學》上)。寫成長篇時我又重新虛構,從一個年輕人離家之后開始寫起的,而他“父親”和母親的故事,則放在了最后一部分來寫,是一個不順從線性敘事的作品。

3你對故鄉的情結是怎樣的?

我老家在廣東汕頭下面一個小鎮,以前沒有寫小說,并不知道小鎮有那么強的吸附力,它像磁鐵一樣把我緊緊吸住。“故鄉”就像一個幽靈,你時不時會被這個幽靈所纏繞,故鄉會不斷提醒你你的根在哪里。我總會寫到它,有時不想去面對它,但又不得不去面對。我在老家那邊生活了十九年,讀大學才離開了家鄉。

其實我對老家還是很留戀的,但我留戀的是我童年記憶中的故鄉。現在回去之后,發現故鄉已經不是我記憶中的那個故鄉了,四鄰八里的人都不怎么串門,小孩子都宅在家里玩電腦呀,不像之前有種很融洽的感覺。現在我家鄉的很多小孩子都不會游泳,要到游泳池去學游泳,我們那時候哪需要特意學游泳呀。現在鄉下的環境也特別差,垃圾遍地,污染也很重。

我現在回去跟家鄉的長輩們聊天,也會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有些長輩并不理解我為什么念完研究生還要念博士,他們總會問,你讀博士,每個月有多少工資啊?所以每次回老家我都會膽戰心驚的。

我從深圳、廣州一路到北京求學,對老家的感覺很復雜,自己好像是一邊離開一邊回歸。當然,回歸指的是在小說里。我寫得較滿意的作品,沒有一部是和家鄉脫離關系的。我在小說里經常會處理父子之間的關系,借此來表達自己對故鄉的那種復雜的情結。我寫過一個短篇叫《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肖像》,寫的是在外求學的青年回鄉之后發生的故事,通過父子之間的沖突與對話來具體呈現他與故鄉的關系。

當然,或許我對老家的人和事,依然會存在偏見和誤解。我想,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會試著去理解,去靠近它。新長篇《以父之名》其實處理的也是同樣的問題,文學并不是要居高臨下去做道德批判,而是要抵達某種理解的同情。我對我的故鄉潮汕其實是越來越陌生了,但我會在作品中不斷去書寫,試著去發現一個我從未發現過的、被忽略掉了的故鄉。

4你先后到深圳、廣州、北京求學,潮汕人的哪些講究是你一直沒有丟掉的?

潮汕人喜歡喝功夫茶,我走到哪里都會帶著一套茶具。平時在宿舍時我也會喝茶。我們那邊喝茶有個講究:要用三個杯子。三個杯子像個“品”字,有品茶即人品之意。潮汕還有一句俗語“茶三酒四踢跎二”,“踢跎”是潮汕方言,“游玩”的意思。也就是說喝茶三個人最合適,飲酒四個人最合適,游玩兩個人最合適。所以我喝茶,就算是一個人也要擺三個杯子。

5當年新概念作文大賽,你覺得自己勝出的原因是什么?獲獎對你的影響?

我記得當時第十屆新概念的文集中,有一位廈門大學的教授對我做了點評,她說從我的文章中看到了魯迅的影子。這個評價還蠻高的。我那篇《打馬而過的舊時光》寫了家鄉,寫我奶奶,寫自己家庭的一小段故事。之所以會這樣寫,是因為我高一時,我們學校文學社的老師建議我可以多寫自己家鄉,我就嘗試去寫了,寫了故鄉的人和事,并把潮汕的方言用在文章里。我想也許這就是勝出的一個原因吧。

第一次參加新概念我才高三,那時完全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第二次參賽我已經大一了,那時的確是想再次確證自己有沒有這方面的才能。但才能往往是不可靠的,支撐寫作者走下去的動力不止才華那么簡單。拿了兩個新概念一等獎,放到當下來看,最大的影響就是這個經歷改變我的人生軌跡,它給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可以說,我現在所走的路是那時奠定的,我所付出的代價,也是那時就預埋了種子的。

6在清華讀博階段,導師格非對你的啟發和影響?你印象中的格非?

格非老師是一個睿智而真誠的人。每次向他請教做學問的困惑或是創作方面的問題,他總是能用三言兩語就把問題講清楚。我們上課做報告時,他會在后排聽著,認真做筆記,作總結時可以一針見血地抓住要害。

老師雖然人在學院里,但對現實社會依然有強烈的關懷。最近上課,他講到鄉村生活凋敗的問題時,談及自己回鄉后發現曾經生活的地方已經不再是記憶中的樣子了。他自己說《望春風》并不是一部純粹寫鄉村題材的作品,但這部作品與他的鄉村社會經驗是密切相關的。他把自己比較成熟的思考融在作品里面,不輕易“打發”現實,而是把問題想得很深,用一種恰到好處的方式去呈現。普通的讀者可能讀到的只是一個故事。但那些經受過一定文學訓練的、對小說有成熟的理解的人,或許會在他的小說中看到更多的東西。

老師的很多觀點更新了我對文學的理解。以前我對“何為小說”只停留在相對感性的認識,但現在有了學理上的疏通,很多想不明白的問題會看得更清晰。在小說方面,格非老師認為文學是對讀者的一種召喚。不管是流行文學,還是通俗文學、經典作品都在召喚一部分的讀者。比如說,經典作品可能召喚的是面向未來的讀者,流行文學的讀者可能是某個特定范圍群體。通俗文學和流行文學是區分開的(流行的東西總會過時,但通俗文學不一定,比方說金庸的小說)。

格非老師既是我的博導,也是我一直在閱讀并且不斷重讀的作家,特別是他的新作《望春風》,讓我看到了很多寫作的秘密和訣竅,我暑假讀完特別激動,寫了評論,后來9月又給他做了長篇訪談(《文學沒有固定的對象》),這個過程算是在“偷師”吧。訪談中格非老師說的一段話讓我深受啟發:“讀者通常認為文學存在一個固定反對的對象,我認為這是不對的,文學從來沒有一個固定的反對和加以批判的對象。文學永遠是從外部來反對內部的社會公眾意識的某種東西。當這個社會的公眾和社會意識形成一個巨大的力量和慣性的時候,文學會從外部對它進行質疑,跟它對話,并建立起新的對話關系。”

格非老師在我們清華很受學生歡迎,他是個學識淵博思維縝密的人,說話語速很快,且自帶幽默細胞,上他的課,聽他引經據典,再不時地針砭社會時事,真是一種享受。

(問:格非給你上的第一堂課是?你從他那兒學到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是?)

格非老師給我上的第一堂課是《小說敘事學》,談了小說敘事學的一些基本的理論和實踐方法。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有關小說為何物,他打開了我的思考和視野。他知道我拿獎了很高興,但我還不敢拿我的作品給他看,我戰戰兢兢的,特別沒自信。

7你擁有寫作上的自信嗎?

寫作的自信,可能從初中高中就有了,但時常寫著寫著就陷入悲觀中。比如你拿自己的作品跟你特別喜歡的一些文學大師相比,就會懷疑自己,質疑自己寫的東西到底有沒有意義。有時發現自己想寫的已經有人寫出來了,這種感覺會特別沮喪,會覺得在文學這條路上,特別卑微。

8你希望自己的讀者群是?你在文學上的野心和抱負是?

我希望自己的讀者群不僅限于年輕人。文學上的野心和抱負我肯定是有的,比如說向大師致敬,希望自己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打磨,但這些東西只能靠努力去寫,而不是像喊宣言和口號一樣說出來。

9你比較欣賞的同行?

“70后作家”里我很喜歡張楚、張忌、葛亮。我非常喜歡張忌的《出家》,這部小說不長,大概兩百多頁、十萬字左右,但讀起來特別厚重,而且筆法很簡單,從中可以看到沈從文、汪曾祺這一類作家的文脈。小說寫了一位三個孩子的爸爸,為了賺錢養家,把當假和尚作為謀生手段,寫出了底層人物的生存掙扎。后來主人公發現自己跟宗教、信仰這些東西越來越靠近,思考自己要不要出家,開始面臨精神層面的掙扎。小說中有很多留白的地方,張忌并沒有填得很滿,讀到最后,有種四兩撥千斤的感覺。我讀了兩遍,這是今年我讀到的除了《望春風》以外,我覺得最好的一部小說。

葛亮是1978年的,比我大九歲。他學識淵博,寫作上很有耐心,頗有大師氣度。他的每部小說會花六七年的時間來寫,他的“中國三部曲”,第一部是《朱雀》,關于南京的,第二部是剛剛出版的《北鳶》,關于民國的。民國這樣的題材可不是一般人能寫的。我特別敬佩他。

另外,我尤其欣賞的還有張楚兄。他的《野象小姐》剛拿到了郁達夫短篇小說獎,他早些年就拿魯迅文學獎了,是特別厲害的一個小說家,寫縣城,寫底層人物的世俗生活,寫得非常細膩。當然文學獎只是另一個評判標準而已,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行內行外人都很喜歡。

10哪些作家作品對你影響深遠?

首先當然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了,初中的時候讀得似懂非懂,但后來我寫的短篇《他殺死了鯉魚》,有讀者和我說讀出了馬爾克斯的味道,我說不清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至于為什么會喜歡馬爾克斯,恐怕理由和其他人差不多,再者,我老家在廣東潮汕,讀《禮拜二午睡時刻》,溽熱的小鎮,午睡的人群,總讓我恍惚,馬爾克斯寫的就是我老家那個小鎮。

11讀者的反饋和評價會影響你的進一步創作嗎?你與讀者比較難忘的交流?

以前博客還火的時候,很多讀者會給我留言,也給我寫郵件,把信寄到我學校,本科在深大,直到碩士階段,我不知道收了多少讀者給我寫的信。當然現在微博很方便,讀者讀你的作品,會第一時間給你反饋,但反饋歸反饋,總體來說,他們的反饋不會影響我的創作的,我比讀者更了解自己在做什么,應該做什么。

有次一個老家來的讀者,到清華,買了面包放在我們學院的收發室,然后微博私信通知我去拿……談不上很難忘,但叫我覺得溫暖。還有無數人,他們潛水,但會默默關注我的作品,這種交流相對隱秘些,也算是寫作者的一種幸福吧。

12印象深刻的童年經歷?

我讀小學之前挺野的,鄰居的幾個大哥哥喜歡帶我玩,那時夏天,到郊外釣魚,捉知了,挖蚯蚓,拿水到地里灌蟋蟀,把蟋蟀逼出來……很多鄉下孩子喜歡玩的東西我都玩過。難忘的童年經歷,可能更多的是這些,我慶幸自己有一個和大自然很親密的童年,也并不像誰說的,作家都有一個悲慘的童年,我覺得這說法有問題,起碼在我這里是不成立的。后來我上了小學,就一直當班長,當到高中畢業,也是挺神奇的。好像讀了書,心就收回來了,一點也不野了。我特別慶幸自己從小在鄉村長大,現在很多90后的小孩好像都沒有鄉村生活了,不像我們那時還經常到河里游泳、捕知了、釣魚,有很多親近大自然的機會。

13你喜歡與什么樣的人交朋友?

我的朋友蠻多的,寫作的,做生意的,搞學術的……當然我更喜歡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喜歡性情中人,性格溫和些的我更聊得來。

14現在每天寫作、學習、工作的時間安排是怎樣的?

今年4月寫完長篇,我這七八個月來就沒有寫過小說了,時間都投入到課業上了,不上課的話,一般早上八九點到圖書館自習,十二點左右吃午飯,中午是雷打不動的午睡,下午兩點半左右到五點半六點繼續在圖書館泡著(不得不說,我太喜歡清華的圖書館了),確保在精力最充沛的時段看書、寫論文、做筆記……晚上的話處理一些其他的瑣碎事,周末也基本一個人待著,現在不怎么出去找朋友聚了。生活很枯燥的,但我習慣了。

15最想送女朋友什么禮物?

我是個俗人,我會送鉆戒,我想選這種比較有儀式感的東西。要是送自己寫的書或其他的一些小禮物,就太沒意思了,反正以后大把機會送。

16你做過最浪漫的事?

今年6月份的時候,我去香港開會,和女朋友在香港碰面,開完會的間隙帶著她一起在香港玩,坐天星小輪啊、逛街吃飯什么的。因為我們兩個是異地,會特別珍惜兩個人膩在一起的短暫時光。

17比較難忘的夢境?

我經常會夢見自己的雙腳被人綁住或是背負了很沉的東西,腿感到又軟又沉,難以站起來,完全走不動路。這幾年都會做這樣的夢。

18你最自豪的能力?

我有強悍的自我規訓和管理時間的能力,這是我最津津樂道的。

(問:這是怎么形成的?)

這跟我在深圳大學的求學經歷有關。深圳是一個講求效率的城市,所謂“深圳速度”嘛。我在深圳上學時,每天的時間都安排得很充實。當時在一個朋友的影響下,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拿小本子記錄一下每天都要做什么事情,堅持了兩三年,寫了三個本子。后來手機更方便了,就把要做的事備忘在手機里,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當然負面效應是,我因此變得非常焦慮……

19對前段時間在地鐵上丟書的看法?

我覺得丟書是特別愚蠢的一個行為。據說有些書丟在地鐵,沒有人去拿,沒有人去撿,后來這些書就被掃地的大媽清理走了。我覺得推動國民閱讀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這種方式可能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中國人平均閱讀量低,并不是喊喊口號、在地鐵里丟幾本書就能改變的。

20你偏愛哪種顏色/音樂類型?為什么?

白色/民謠。它們讓我覺著舒服。

21你喜歡的電影?(三至五部)

《超脫》,沒什么特別的原因,這部片子拍得很憂郁,把我看哭了;伯格曼的《野草莓》,我喜歡電影里溢出來的超現實,虛虛實實的東西;楊德昌的《一一》、侯孝賢的《風柜來的人》我也喜歡,我喜歡有些“陳舊”的片子,而好萊塢的大片,真的就是消遣而已。

22現在的研究方向?完成博士學業后有什么打算?

我初中時就讀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高中時讀卡夫卡。后來對外國文學感興趣,研究生選了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這個專業,我現在的研究方向是現代文學。國外的很多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是歸入比較文學專業的,所以我轉去做現代文學并不奇怪,畢竟現代文學天然帶有比較文學的基因,它是在中西交匯中產生的,而且現在越做越覺得有意思。

博士畢業后想進高校當老師,希望可以一邊教書,一邊寫自己喜歡的東西,對我來說這是比較理想的生活狀態。

本版文并供圖/劉雅麒

總是喜歡,對著你消失的方向發呆,你遠去的背影,成了我一生的心傷,想起我們的從前,總是有太多的回憶在心間,即使時光,也無法抹去。

有一種遺憾,是你走了,卻給我留下了無盡的想念,想念一個人的憂傷,只有體會過了才會懂得,相思泛濫成災,讓你無處可逃。

想你,不是一定要去打擾,想你,只是自己的一種執著,我總是喜歡閉上眼睛回憶從前,安靜地想念一個人,總是讓人感到特別孤單。

你淡出了我的視線,卻走不出我的思念,有一種期盼,是希望還能相見,還是會偷偷去打聽你的消息,但是再也不會讓你知道,有許多話,想對你說,只能用寫信的方式,記錄在紙上。

01.因為愛你,所以再也無法放下!

思念翻涌成海,為你淚落千行,我會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念想,相伴一程,想念一生,是癡念,也是深情。

因為愛你,所以再也放不下你,因為想你,所以再也無法忘記,緣來緣去,那份深情,一直都在心里,我寧愿自己承受那份相思之苦,也不會去打擾你。

默默地想念,默默地祝福,不再打擾,你也是我最愛的人,思念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心痛的滋味,就讓我一個人體會。

明明深愛,卻只能沉默不語,暮然回首,還是那么想你,相思成了一種病,一種無藥可醫的病,你若一直在,我便一直愛。

02.想著你,念著你,在回憶里等著你!

你曾經說過,你會回來,所以我愿意用盡一生的時光去等待,用心愛過,不會忘懷,即使你已經遠去,也已經刻在了我的心里。

想著你,念著你,在回憶里等著你,一份濃烈的思念,總是纏繞著心扉,你曾經出現在我的世界,就是我一生的等待,一生等你,也是無怨無悔。

總是在想,如果當初不曾相遇,我現在會是一個什么模樣,是不是沒有愛情,是不是不會想念,是不是還像從前一樣冷血,如果再讓我做一次選擇,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愛上你。

在紅塵中,為你守望,為一個人一生心醉,等一場雨,等一個人,我的心也會變得溫柔起來了,多希望余生的日子里,還能和你有一場攜手相伴。

03.愛過一場,卻成了一生的遺憾!

聽一首歌,總是會淚水漣漣,想一個你,總是會陷入回憶,但愿相愛的人,不要輕易說別離,有時候,一個轉身,就會成了一生的遺憾。

愛過一場,成了一生的遺憾,不說再見,卻再也無緣相見,心里充滿了思念,在相思中淪陷,走過許多地方,卻永遠放不下從前。

心中有愛,卻總是遺憾,心中有情,卻不能相伴,如果把愛放在心里,才成了一種永恒,我情愿一生都把你珍藏在心底。

太多的心事,再也不喜歡訴說,太多的想念,成了心里的執著,人生可以有許多次選擇,可我偏偏選擇了一生等你。

有一種遺憾,你走了,卻給我留下了無盡的想念!

有一種深情,是你不在我身邊,卻時時刻刻都在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