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說起動畫片,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那是陪伴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隨著我們長大,那些動畫片就成為了過去式,讓人非常懷念。
今天小編就帶來了106部國產動畫片, 每一部都是童年經典,80、90、00后的你是不是經常聽到呢?
快來看看,是否有你看過的經典動漫吧!
乒乓旋風
課間好時光
小神仙和小仙女
小精靈灰豆
快樂家家車
藍皮書大臉貓
葫蘆娃
地道戰
寶蓮燈
小貝流浪記
阿笨貓
怪老頭
夢月精靈
老夫子
邋遢大王歷險記
可可可心一家人
哈皮父子
東方神娃
福娃奧運漫游記
魔豆傳奇
雷速登閃電沖線
火力少年王
象棋王
圍棋少年
魔角偵探
宋代足球小將
螞蟻公主
中國熊貓
磁星騎士
福五鼠
獨腳樂園
星游記
電擊小子
天上掉下個豬八戒
雪孩子
小鯉魚歷險記
百變馬丁
大頭兒子小頭爸爸
果寶特攻
藍貓龍騎團
晶碼戰士
鋼甲卡卡龍
超獸武裝
畫江湖之俠嵐
神兵小將
十二生肖總動員
哪吒傳奇
美猴王
天眼歸來
秦時明月
小狐貍發明記
開心超人
小牛向前沖
海寶來了
魔方大廈
沒頭腦和不高興
小宋當家
馬拉松王子
我為歌狂
淘氣包馬小跳
納米神兵
龍斗臺球
奪寶幸運星
莫麟傳奇
山貓吉咪
魔晶獵人
京劇貓
超智能足球
羅小黑戰記
魔幻仙蹤
秦漢英雄傳
太空歷險記
隋唐英雄傳
凹凸世界
錦繡神州之奇游記
封神榜
黑貓警長
巨兵長城
西游記
鄭和下西洋
狄青
木靈寶貝
海爾兄弟
小虎還鄉
大耳朵圖圖
鏡花緣
這么多部童年最經典動畫片,哪個對你印象最深刻,快在評論區留下評語,和小編一起討論吧!
*圖源來自百度,侵權致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高小山說
“為什么我們不能把整整24卷大百科全書寫在一個針尖上?”
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是最早設想納米技術的人之一。1959年,他在《在底部還有很大空間》的演講中,就對納米技術在一些具體領域帶來的革命性突破作出了天才的預見。
隨著技術的進步,費曼的設想一步步變為事實。
現在人類已經進入一個人人都使用、需要納米技術的時代。納米技術在高科技領域里異軍突起,其應用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加廣泛和多樣化,即將引起一場產業革命。
授課老師:任紅軒,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教授級高工。
任紅軒
當物質到納米尺度以后(大概0.1-100納米這個范圍),物質的性能就會發生突變,出現特殊性能。這種既具不同于原來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觀的物質的特殊性能構成的材料,即為納米材料。
納米科技在世界舞臺上普遍獲得了高度關注。納米材料因其特征極具優勢,當納米材料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及傳統產業,如通訊、運輸、醫療,又將賦能人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回顧上篇:揭開黑科技外殼,撐起現代科技骨架的竟是它!)
生活場景手機
第一代手機——大哥大,只有很少數人才用得起。而現在,每個人手中都至少有一部手機,手機儼然已經成為了現代人生活中無法分割的一部分。
手機一代代發展下來,其實就在于電子元器件的微小型化,一方面縮小了手機體積,另一方面集成了更多的微型傳感器,心率、血氧、紫外線等數據都能通過手機進行探測。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加持下,手機的功能也更加豐富。
倘若我們解構一臺手機,從芯片、電池到屏幕,從5G、云端到人臉識別,由內至外、從軀殼到靈魂,無不涉及納米技術的直接與間接參與。
在未來,手機演變的下一步,很有可能與增強現實(AR)與混合現實(MR)的眼鏡結合到一起,把手機的各種功能透過納米工藝搬到一副眼鏡上,就像電影《鋼鐵俠》里的場景一樣。
物聯網
未來,納米科技能給每個物體安裝一個芯片和傳感器,使它們聯動起來。
在工業上,探測與收集了溫度、壓力、流速等各種各樣的數據后,進行數字化控制,就能以更高的精準性自動化實現產品生產。我們只需坐在鍵盤前,就能讓工業機器人替代我們的體力勞動。
在運輸上,集合道路上的各種信息,包括交通信號、汽車位置、實時路況,交給中央處理器進行識別與精密運算,就能實現無人駕駛。我們只需悠閑地坐在座位上,等待車子抵達目的地。
汽車行業
從車胎、車鏡、車漆、車燈、車椅,到電池供能、尾氣凈化、通信系統,納米科技幾乎全面占領了整個汽車工業。
電池
目前電動汽車充電比較耗時,但利用納米工藝及材料進行改性的電池,很快有機會實現世界對快充的需求,為電動汽車的普及帶來新的助力。
觸摸屏
現在手機上廣泛應用的觸摸屏,是由納米材料所制,未來將更大量地移植到汽車上,讓乘客在車程中充分享受娛樂。未來的汽車可能不只是沒有方向盤,甚至沒有車窗,僅憑傳感器就能將外界信號傳遞到屏幕上。
暖墊
到了冬天,剛上車時如入冰窖,尤其北方人可能深有感觸;這時候,碳納米管制作的復合柔性電加熱薄膜就實現了在非常安全的電壓(3-15V)下,一分鐘內把車內座椅加熱,讓汽車四季如一地保持舒適。
內飾
納米工藝仿生荷葉的超薄疏水層,添加到內飾的紡織表面,污垢不再能直接滲入內飾的纖維中造成臟污,即便留下表面污漬,通過紙張就能輕易清除。
車窗車鏡
在擋風玻璃及后視鏡添加一層含有光催化活性納米材料(TiO2)的光觸媒自潔玻璃膜,能輕松解決車窗玻璃在雨后或冬天起霧的現象,同時有了這層膜,玻璃上的雨雪塵土都變得更容易清理。
另外夜晚行車,有時候會遇到一些環境的炫光問題。為此,一些人會選擇佩戴墨鏡來起到一個遮蔽強光的作用,但它卻同時使到我們的視野變得昏暗,造成另一種行車風險。如今,納米加工的防炫光鏡片已經能夠完善地解決這個煩惱。
車身
納米技術已經可以給車漆穿上一層鎧甲,讓它變得異常耐磨,不容易刮傷。
這是一輛跑了2萬公里的轎車:上了納米層的前車門光潔如新;而沒做納米涂層的其余部分就顯得憔悴不少。
空氣凈化器
光活性的納米催化劑(TiO2)能對車內空氣進行凈化;在紫外光的作用下,將汽車內飾釋放的有機物等有害氣體分解成無害的二氧化碳和水。
另外,對于燃油車而言,排放尾氣是不可避免的。傳統的燃油車一般靠三元催化劑降解有害尾氣,但是三元催化劑用到鉑、銠、鈀這些貴金屬材料。要想給所有燃油車裝上這樣的三元催化劑,對地球的資源是極大的考驗。
現在,納米科技給出了新解答:把納米級的復合稀土氧化物加到排放系統,尾氣中的CO、NOx幾乎完全轉化。
保險杠
傳統的保險杠在抗沖擊性能上存在一定的限制。現在,利用納米插層聚合的原理,把有機插層硅酸鹽和天然層狀硅酸鹽編織成一個復合網狀結構,大幅提升了有機物的抗沖擊強度。這原理類似于80年代非常流行、家家戶戶都有的網兜。
微流控芯片
微流控芯片,嚴格來說并不是傳統意義的芯片,只不過體現了傳統芯片類似的概念和功能。
微流控芯片里(如圖A)有很多微米級的溝道。當待檢液體流過相應的通道,就會和相應的抗原和抗體產生反應,從而引發一個熒光信號的變化,診斷出物質的存在。
如果我們能設計出更多這樣的通道并集成在一塊芯片上,就可以實現大量疾病快速而低廉的診斷。芯片本身的成本不超過10塊錢,而整套檢測的設備差不多幾萬塊,如此一來,將有機會替代醫院的大型儀器完成診斷。
人工骨骼
過去,粉碎性骨折的病人需要在骨折處打上鋼板,然后裹上石膏;長好后,二次手術把鋼板取出,再經歷一段康復期。
如今,利用納米材料制作的人工骨跟人體的正常骨頭成分非常接近,植入后可以直接融合生長在一起,避免二次痛苦。
除了骨骼,其他的器官也可以打印,比如牙齒。 過去牙齒種植手術,是從一個標準牙齒為起點,由大夫用銼刀修正至和我們匹配的牙形。大夫手藝的好壞直接決定了牙齒質量的好壞。
現在,我們可以先對壞牙進行3D掃描和智能修復,再利用3D打印機制作一顆一模一樣、完好的牙齒,給你種回去。
腦科學
研究器官的狀態都涉及信號的提取,而大腦是一個非常精密的器官,輕微的觸碰也可能造成大腦損傷。
納米材料所制的電極非常微小,可以貼到腦組織上,安全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同時,它的靈敏度又非常高,空間分辨率比過去提升了6倍,可以提取到許多微弱的腦信號,如電信號與化學信號,為腦科學研究提供更深入的視角,來揭示各種疾病的潛在原因,能有助于醫生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
腦機接口技術,盡管國內外很早研發,但真正讓它走進公眾視野里的人是馬斯克。如今,它利用微小型化的芯片放大信號,再用數條細線進行信號傳輸,但未來的腦機接口勢必將更加微小型化。
在我們搞清楚相應機理后,甚至不再需要植入式的腦機接口,或許一個正常頭盔就能滿足信號的探測、放大和傳輸。
藥物研發
以前,開發新藥很大程度是“靠天吃飯”,合成一些化合物,再對它們進行相應測試,從細胞實驗到動物實驗,再到臨床。這個過程當中,大量不符合的材料會被淘汰掉。
現在通過計算機,我們可以主動研制納米藥物,根據需要的結構、官能團合成物質,再去檢驗療效。這樣一來,就大幅提升了藥物開發的速度,縮短它上市的時間。
納米藥物還有幾個好處:
它速度可控,可以平緩地釋放出來。因為藥物事實上是需要在血液中有一定濃度才能發揮真正治療,而以前的藥物由于速度不可控,要么達不到濃度,要么為了達到濃度吃一把,造成藥物瞬間釋放,引發嚴重的毒副作用。
另外,如果通過納米載體給藥物接上官能團,它能具備靶向性,像導彈一樣指哪打哪。這樣在治療過程中,就可以使藥物在治療部位呈現高濃度而在其他臟器呈現低濃度,達成藥物療效的同時大幅降低它的毒副作用。
實際上,納米藥物在一兩千年前就已經為咱們老祖宗所用。文房四寶里的墨,就有治療腹瀉的用途,實際上就是利用石墨多孔、大比表面積、吸附性強的特性,吸附腹瀉當中的病原微生物,并排除體外,達到治療效果。 (溫馨提醒:如今的墨汁加入了很多有機物,不可以直接作為藥物使用。)
當然,古人是在摸索中發現了墨的藥用,既不曉得它是納米物質,也不知道當中的機理。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這也是科學史區分技術與科學的一個關鍵點。
基因編輯、納米機器人
一個典型的基因編輯場景,是利用納米載體把某個基因片段帶入細胞核內,再利用激光使它釋放出來相應的基因,實現基因的敲除和編輯。
電影大片里不時會提到納米機器人,不過實際的納米機器人并不是像我們想象的有手有腳的擬人化形象。
第一代的納米機器人是三個科學家創造的幾個有意思的納米器件:一個是能像電梯一樣上下運動的分子,一個是像馬達一樣能來回轉動的分子,第三個是像彈簧一樣能相互拉伸的分子。他們因此也獲得了諾貝爾獎。
我們現在正在研制的納米機器人,實際上就是利用 DNA 的片段,把它“紡織”成布,接上凝血酶結構,然后卷成一個圓筒,在外邊加一把鎖,最后再加上一個跟腫瘤因子相關的靶向基團。
這樣一來,它就可以定向地集中到腫瘤部位,然后再打開鎖,釋放里邊的凝血酶,阻斷腫瘤的血管組織和營養,實現治療目的。
第一代納米機器人已經在實驗室里實現了它的作用,但真正想搬到生產和生活當中應用,還有一定的難度,我們目前正處在第一代往第二代的過渡階段。
未來,納米機器人的治療作用或許將顛覆人類生活。過去我們都是被動地靠藥物治療,將來我們或許可以通過納米機器人,主動地清除體內垃圾以及修復機體,包括基因。
從2G到5G、從軟盤到硬盤,納米科技其實早在我們身邊,悄無聲息地顛覆了我們的生活。而在這個過程中,當然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定的環境問題、人體傷害或其他負面效應,畢竟科技是把雙刃劍。 所以對于納米材料從生產到廢棄的整個生命周期,我們都需要進行監控和法規管制,而不僅僅是把有用的東西生產出來,其他后續都不理。任何科技,都必須是一個永續、負責任的發展。
以上根據任紅軒老師2020年12月12日在高山大學、GMIC及騰訊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的“科學公益直播”的課程整理而成,經老師審核后公開發布。
※作者丨任紅軒
※整理丨邱施運
※編輯丨朱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