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捕鳥達人小游戲,以及捕鳥達人源碼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40萬玩家,在線“抓鴨”
今年年底,又一款線上類狼人殺游戲在網上走紅,幾天之內,大批游戲主播從嘗鮮試水到愛不釋手。
這款人氣大漲的游戲由Gaggle Studios打造,名叫《Goose Goose Duck》,雖然上線已經一年,但由于中國游戲主播的加入,其熱度再度走高。
Steam數據顯示,《Goose Goose Duck》在線玩家峰值在12月末達到40萬,在全平臺排名一度沖進前10。
12月29日,《Goose Goose Duck》在線玩家峰值達到40萬。/STEAMCHARTS
在Bilibili、虎牙、斗魚等各大直播平臺,總能看見不少高人氣的游戲主播“不務正業”,不玩自己主打的游戲,反而直播“當鴨子”。
這款被中國網友稱為“鵝鴨殺”的游戲好玩在哪里?為什么突然爆火?
《Goose Goose Duck》讓一眾中國游戲主播愛不釋手。/Goose Goose Duck
只要玩過狼人殺,便不難理解《Goose Goose Duck》的游戲規則:所有玩家被分為鵝、鴨子和中立三個陣營,鵝對應狼人殺里的好人,鴨子對應狼人,中立角色則各自為營,需要按特定的方式取得勝利。
鵝對應狼人殺里的好人,鴨子對應狼人。/游戲截圖
具體來說,根據角色能力的不同,鵝分為加拿大鵝、模仿鵝、警長、網紅、正義使者、肉汁等,鴨分為刺客、專業殺手、連環殺手、爆炸王、忍者等,中立角色則包括鵜鶘、禿鷲、獵鷹、鴿子、呆呆鳥等。
《Goose Goose Duck》的角色相當豐富,以上只是其中一部分。/游戲截圖
除了狼人殺類游戲的常規環節外,每個陣營還有各自的游戲任務,玩家可以通過做任務來離勝利更近一步。即使是被淘汰的玩家,仍可以通過做任務幫助隊友。
各種各樣的角色、地圖和任務,使得這款游戲擁有相當豐富的可玩性,同時,也讓每個玩家都不至于在一場游戲里“打醬油”——即使抽到最普通的好人角色,也有自己的“超能力”,每個人都有機會左右一場游戲的發展方向。
《Goose Goose Duck》在豐富角色類型的同時,兼顧了玩法的簡單,能夠形象化地讓玩家理解自己的能力,而且每個角色的特殊能力記不住也沒關系,中途隨時可以查閱。
比如,網紅一旦被“刀”,全場所有人都會收到信息;長著大大嘴巴的鵜鶘,可以將人吞進肚子里而不殺死;禿鷲以吃場上的“尸體”為生,需要找到那些被“刀”玩家的“尸體”。
游戲過程中,隨時可以查看每個角色的特殊能力。/游戲截圖
這樣的設定下,即使是剛入門的“菜鳥”玩家,也可以輕松上手游戲,而直播平臺里的圍觀網友,也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看懂游戲內容,不會感到一頭霧水。
如果上手簡單、玩法豐富是《Goose Goose Duck》作為一款熱門游戲必備的素質,那么優秀的互動體驗則是這款游戲突然爆紅的核心。
知名游戲主播大司馬直播玩《Goose Goose Duck》。
由于角色贏游戲的條件五花八門,許多玩家不得不隱藏身份,通過語言、行為等“障眼法”迷惑對手。
比如,呆呆鳥獲得勝利的方式是被投票出局,因此需要模仿“壞人”(鴨子)的發言,引導其他人投票。這個角色的存在,使得其他玩家在揪出鴨子的時候,不得不考慮對方是呆呆鳥的可能性。而由于角色的特點,玩到呆呆鳥的玩家也總是能誕生出各種搞笑的“迷惑發言”。
玩到呆呆鳥的玩家也總是能誕生出各種搞笑的“迷惑發言”。/游戲截圖
再比如,鵜鶘的能力是將其他角色吞進肚子里,而被吞的人暫時不會“死”,因此可以在鵜鶘的肚子里和鵜鶘對話。如果鵜鶘又吞了一個玩家進肚,那肚子里的人甚至可以相互對話。因此,被鵜鶘吞進肚子里的玩家往往會“花言巧語”地懇求鵜鶘放自己出來,甚至不惜暴露或偽造身份,對于在線圍觀的網友來說,必定是“節目效果”拉滿。
總之,一款互動性極佳的社交游戲,遇上一群最會社交和“整活”的游戲主播,迸發出奇妙的火花似乎也不足為奇。
不過,《Among Us》《Dread Hunger》《Project Winter》等一眾類狼人殺都曾風靡全網、有過自己的高光時刻,《Goose Goose Duck》又能讓游戲主播們“甘愿做鴨”到什么時候呢?
6萬件專利背后:騰訊的創新曲線
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最新數據看,全球1650萬件有效發明專利中,中國以360萬件超過美國的330萬件,位列世界第一。如果從1985年國家專利局成立算起,完成這一超越,僅用了38年。
知識產權與技術創新,向來都是相互支撐、相互激發的關系。技術創新推動專利落地,專利制度保障技術創新者的權益,并激勵創新走向更大的應用。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一直是專利申請的主力軍,而且,面向市場和應用的專利研發,又會走上一條特別的創新快軌:需求牽引研發,研發引致創新,創新帶來應用,應用又產生新需求,如此形成循環,創新如同滾雪球,越滾越大。
騰訊的專利故事,就是這樣一趟搭上創新快軌的滾雪球之旅。
2001年,騰訊申請了第一項專利,如今的專利申請總數已超過6.2萬件,在全球互聯網公司中排名第二,僅次于谷歌。而且,這不僅是一家企業的技術成長之路,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家公司融入時代,把自己的視野和技術能力,放到更廣闊的天地,用惠及更多人、更多領域的方式,反過來激發自身的創新潛力,實現更大價值的故事。
作者:張逍
2020年1月22日,臘月廿八,沒人能預料事態的走向。
一個6人微信群被拉了起來,名叫“我們做點什么”。這是上線不到一個月的騰訊會議團隊,想在春節期間用于應急溝通,也抱著“做點什么”的心態,希望能為減少線下的聚集略盡綿薄之力。
但這種略盡綿薄之力的想法,第二天就變成了必須用盡洪荒之力的現實。
那是接下來三年線上生活的開端,需求如潮水般拍向這支技術團隊。
更多人被卷進這個應急項目。還在跟家人團聚的騰訊云音視頻研發負責人薛笛,也接到了加班通知。
面對洶涌而來的線上會議需求,騰訊會議是業內第一個向用戶免費開放的視頻會議產品,會議容量為100人。
很快,團隊發現100人的數量,在實際應用中遠遠不夠。大年初二,某市委機關提出250人同時在線的會議技術支持,當夜,騰訊會議緊急將免費會議容量從100人提至300人。
提升容量后,包括薛笛在內的所有人,都目睹了用戶量每天翻倍的現實,任何一次系統不穩定,都可能造成事故。
于是擴容成了重點,一時間全公司凡是能調動的機器都被翻了出來。后臺、客戶端、運營等多個團隊也必須連軸轉,許多人選擇直接睡在公司,隨時待命。
更多人通過騰訊會議在線待命,隨時開會,隨時解決。有人開玩笑:“我們是在用騰訊會議保障騰訊會議。”
從1月29日算起,日均擴容云主機接近1.5萬臺,8天總共擴容超過10萬臺云主機,共涉及超百萬核的計算資源投入。
好不容易扛住了流量高峰后,還要盡快提升用戶體驗。100多天里,騰訊會議迭代了20個版本,團隊內部稱之為“趕火車”:每一趟列車抵達時,技術團隊都要檢修火車,還要給列車裝滿補給。
“火車”的班次非常頻繁,過去三周一趟,忽然增加到每周一趟,甚至三天就是一趟。
圖│在電梯間測試騰訊會議穩定性
騰訊是典型的產品經理主導的工作文化,善于捕捉并滿足用戶的需求,但如潮如涌的需求襲來,破極限的高頻迭代,還是超出了很多技術老兵的意料。
好在團隊挺住了,直播、錄制、共享音頻、批注、投票等實用的新功能陸續上線。海外版VooV Meeting,也在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緊急上線,并成功登頂App Store免費總榜第一名。
在這背后,薛笛牽頭發明的一項技術正在默默提供支撐。這項技術確保:單會議支持100萬與會者同時參會,單集群支持1000萬用戶同時在線,集群所有核心組件均支持快速擴縮容。
2020年冬天,這項名為“一種數據傳輸方法、系統以及相關設備”的技術專利,拿到了第22屆中國專利金獎。
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答辯現場,評委們告訴薛笛,騰訊會議大家每天都在用,體驗很好。
能走到這里的專利,技術含量無需多言,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技術創新的成果轉化落地,服務社會。
這恰好是騰訊向來看重的。馬化騰曾回憶:“互聯網剛出現時,寫程序是一件很酷的事,大家常常互相比拼誰的代碼寫得漂亮,我反而更在意自己寫出的東西被更多的人應用。”
這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騰訊文化的源代碼,對于在公司十多年的薛笛來說,再熟悉不過。
2008年,薛笛加入騰訊,從負責QQ音視頻后臺研發,到主導騰訊會議技術項目,一直在推動技術創新。15年來他感受最深的是,在公司,用戶的需求直接構成了產品和技術創新的動力來源。
傳統企業喜歡說“顧客就是上帝”,互聯網企業則認為用戶就是根本。二者的區別是,上帝畢竟不在企業生產流程內部,而用戶則直接成為企業創新體系中的核心版塊。
互聯網時代的產品,用戶即時發出評價、提出需求,企業必須快速回應和滿足,才可能生存下去,所以互聯網企業對用戶的重視程度,要遠高于傳統企業。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需求反饋更加便捷和高頻,這也對企業的反饋提出了更高要求。
薛笛舉了個例子:QQ時代的實時音視頻技術,主要是用于通話。當網絡變差時,會優先保障音頻通話,畫面質量則會被犧牲。轉向騰訊云之后,在線會議、秀場直播等場景急劇增加,對視頻畫質和音質的要求迅速提高。延時、噪音、抖動、帶寬,任何一種因素,都可能影響用戶體驗。
比如降噪問題,為了更好解決,騰訊天籟實驗室的成員曾拿著手機到處逛,到菜市場,到商店,到大街上,到地鐵里,捕捉每一種聲音。到現在為止,騰訊會議已經收集并解決了超過200種突發噪聲,并利用AI技術進行降噪。
這項AI降噪技術效果顯著,甚至應用到人工耳蝸上,讓人工耳蝸的清晰度、可懂度提升40%。15歲的聽障患者曉婷,最早體驗了帶有AI降噪功能的人工耳蝸,如今,她可以辨別不同鳥的叫聲。
圖│在馬路邊測試降噪功能
從視頻直播、騰訊會議到人工耳蝸,場景和服務的人群,發生了巨大跨越,但技術是相通的。這是企業里做技術研發的獨特優勢:從應用中來,再走到更多的應用中去。
在中國,企業發明專利的產業化率超過50%,而高校只有3.9%,二者相差十倍不止,原因就在于技術創新只有獲得應用場景,才能發揮真正的效果,并持續下去。
比薛笛更早進入騰訊的企業微信客戶端技術總監羅程,也經歷了從應對消費者需求轉型到應對企業級需求的變化。
2018年,羅程受命啟動微信與企業微信的互通項目,希望在不破壞微信用戶體驗的前提下,讓二者連通,幫助廣大商家連接上更多的客戶。
面對既要又要的技術難題,自感勢單力薄的羅程,爭取到了微信技術架構部的大力支持,聯合開發了一套IMUnion的系統,并圍繞這套系統打造了一系列的前后端完整技術體系。
這套系統制定了嚴格的規則,一邊監測,一邊一點點添加功能。從企業微信能和微信加好友,到實現能加到一個群里,慢慢地,將群規模逐漸放大到50人、100人,之后添加朋友圈、將視頻號和微信打通……每做完一步,都要停下來看看,是否給用戶帶來負面影響。
一直到了2019年底,企業微信才正式與微信全方位互通。
微信技術架構部的王永飛也是企業微信與微信互通的親歷者。在他眼里,互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維護產品穩定性的同時,不斷實現新的需求。
直至如今,互通一直在進行。王永飛說:“互通是一個持續迭代的過程,產品會根據用戶需求,微信側若增加了一個新功能,企業微信也需要做出反應。”
早期擁抱互通的企業里,周大福是最堅定的一個。
2020年2月,周大福90%的門店都不能開門。他們意識到,線上服務箭在弦上,開始全員推廣使用企業微信。一周時間內,全部店員都用上了。
這對店員的服務質量、服務范圍和服務便捷性,帶來顯著提升。
當店員為客戶提供服務時,打開企微聊天工具欄上配置的周大福CRM系統,就能精準了解客戶動態與需求,為客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
店員創建的粉絲福利群,既能把門店附近的客戶組織起來,還在無意中產生了一個新職業——這些福利群的群主,就是現在流行的“私域增長師”。短短幾年,這個職業的人才缺口,已經突破100萬人。
經過8個月嘗試,周大福的員工用企微積累了超過350萬的客戶、1萬個客戶群。通過店員提供的專屬服務,在復購率不高的珠寶行業,讓會員的復購率從20%增長到了50%。
回頭看,羅程承認,早期打通企業微信與微信的技術,更多是基于一種模糊的戰略考量,并不意味著一定會立刻獲得市場反饋。但是,這種技術準備始終是面向應用的,所以當市場需求突然興起時,很快就可以進入需求牽引研發,研發引致創新,創新帶來應用,應用又產生新需求的正循環快速軌道。
這個“IMUnion異構IM互通平臺”技術,因為成功解決了既要又要式的互通需求,獲得了2022年上半年騰訊卓越研發獎。
圖│羅程與他的團隊合影
羅程所在的團隊,研發同事有150人,每年申請成功的專利就有50個左右。相較于獲得專利或拿到獎項,更讓他們更欣慰的是,疫情過后,企業微信的整體用戶活躍量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這說明他們的技術,解決的是企業用戶那些真實而持久的需求。
很少有年輕人像95后秦東一樣,愿意到礦場上開礦車——悶熱和顛簸,勸退了太多人。
6月底,在鄂爾多斯的露天礦場上,氣溫逼近40度,礦場上塵土飛揚,礦車的窗戶又必須全部封閉,在里面待上一天,悶熱可想而知。
而且,礦山土路顛簸不平,車體的重心隨時變化,一旦卸土時重心不穩,甚至可能從閘臺上翻下去。
回到幾年前,秦東怎么也想不到,不用做在悶熱顛簸的車里,也能開走礦車。
用自動駕駛和遠程駕駛結合的方式,讓駕駛員從礦卡車上、從復雜艱苦的現場退出來。任務落到了騰訊云5G遠控產品團隊頭上。
這是騰訊2018年擁抱產業互聯網之后,技術團隊面臨的全新需求——來自更廣闊的天地,來自更豐富的人群。
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
項目組負責人王軍博士,開始跟同事在實驗室里反復分析和測試。王軍是5G和邊緣計算領域資深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團隊內被稱為“軍博”,但是,當第一次把實驗室成果帶到礦場實際作業時,全團隊都傻眼了。
圖│生活里的王軍是一名馬拉松愛好者
“打擊太大,”軍博回憶道。打擊來自于畫面時延問題,簡單說,就是安全員遠程做出反應的“時差”出問題了。
在遠程駕駛中,當作業現場出現了問題,車輛需要緊急制動,畫面信息傳送到遠程駕駛艙屏幕上,要經歷攝像頭采集、編碼、網絡傳輸、解碼、渲染等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時間。
目前,行業里的平均時延在300毫秒左右,“幾乎就是一眨眼的功夫”,但如果車輛以30km/h行進,車輛與障礙物的實際距離就要比屏幕上看到的少2.5米。如果這2.5米內恰好站了一個人,后果就不堪設想。必須讓延時從300毫秒降為100-200毫秒,才能確保礦卡司機安全“下車”。
軍博和同事在實驗室里反復分析和測試,把測試結果做到了100多毫秒。
沒想到在礦上,路面坑坑洼洼,礦車前進時和靜止狀態完全不同,在保證圖像清晰的情況下,碼率很容易偏高。礦區里也有很多遮擋物,無線信號難以覆蓋每個角度,時延抖動和丟包情況也很嚴重。
簡單說,如果把礦區的無線網絡比作是一條蜿蜒曲折、高低不平還有很多障礙物的公路,傳遞視頻畫面的數據包就像這條公路上的貨車,需要避免貨物丟失,提前預判擁堵情況,合理安排貨車發車量。
團隊重新潛入實驗室,一邊測試一邊改進,研發了鏈路抗丟包增強、擁塞控制增強、移動環境高動態碼率控制等一系列技術。
這些技術突破的結果帶來的是,在實際礦區環境運行中,騰訊云實現了30%抗丟包、接近100毫秒超低時延,兩項指標均列業界頂尖水平。
2021年11月,騰訊云5G遠控產品正式發布,團隊在武漢成功遠程控制了1000多公里外一輛鄂爾多斯的礦車。
如今,司機們只需要坐在辦公室里,盯著屏幕駕駛礦車。不過也有司機反映,屏幕是平面的,平面上抓準了,垂直方向上也許還差個一米。這個問題被軍博一直“帶在心里”。
有一次,他偶然接觸到了裸眼3D,突然想到:這個技術是不是可以運用于無人礦車的項目?他帶領團隊很快就落地了一個裸眼3D的挖掘機項目。就在接受采訪的前一天,師傅發來令人興奮的反饋:“鏟得挺準,我現在已經玩得很溜了。”
2001年3月26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收到了一份名為“單窗口多頁瀏覽裝置”的專利申請。這是騰訊的第一個專利。
到了2022年12月,騰訊在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專利申請公開總數超過6.2萬件,專利授權數量超過3萬件。在全球互聯網企業中,僅次于谷歌,排名第二。
不過,如果把騰訊每年申請到的專利數量連成線,這根曲線并不是平緩上升的。
剛開始幾年,能獲得正式授權的專利數量就幾十件。2011年微信橫空出世后,平緩的曲線開始明顯上揚;2018年宣布深耕產業互聯網后,這根曲線變得更加陡峭,之后的3年,專利授權量年增長率超過45%。
這當然離不開投入的增加。2009年,騰訊的研發投入為11.9億元,2016年漲至118.5億元,2022年這一數據升至614億元。從2018到2022的五個財年里,騰訊累積的研發投入超過2000億元。
圖│騰訊創新曲線
但更離不開的是,因為把技術應用的觸角延伸到了更多的產業和社會領域,真實世界里的真切痛點撲面而來——光是2021年,騰訊新增研發項目就超過了6000個。
去年12月,國家知識產權局披露區塊鏈專利應用的情況,排名第一的騰訊,覆蓋了供應鏈金融、資金結算、電子票據、防偽溯源、公益慈善、醫療健康、司法存證等諸多場景。
而當需求、研發和應用,三者協同,創新的飛輪會自動在快軌上啟動,并極速向前。
疾馳的列車上,身處其中的人,有時候也會有恍惚的感覺。
2022年11月,軍博去了浙江的寧波-舟山港,看到無人車在路上穿梭,將集裝箱從船上運到車上,再從車上運到堆場。
這背后用到的,就是他研發的那套幫助礦車司機“下車”的遠程操作系統。
過去,港口吊車司機的工作,是在距地面50米高的操作室內,操控重達千噸的龐大橋吊,將吊具送入集裝箱四角、高空看下去只有針眼大小的鎖孔。
如今,他們只需要坐在地面的遠控操作室,千米之外就能實現“穩、準、快”地抓箱、起吊、疊放。
站在港口,目睹這一切,他感覺自己置身于科幻電影中:“覺得自己做了件挺有意義的事,甚至會覺得,這是一件挺偉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