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捕鳥達人老版本,以及捕鳥達人技巧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從“打鳥王子”到“護鳥達人”
國際上已知鳥類有9000多種,其中4000多種是候鳥。每年,全球有數十億只候鳥進行洲際遷徙,從我國過境的候鳥種類和數量占20%至25%。每年寒露前后,隨著季節交替,數十萬只候鳥開始集群往南遷飛。在我國,有三條候鳥遷徙通道。
在江西省遂川西部邊陲羅霄山脈的營盤圩、高坪,山巒疊嶂,谷壑幽深,特殊的地貌形成了長約30公里、寬約40公里,世人皆知的“千年鳥道”。在山脈指引下,候鳥會在作短暫停留。一旦低溫襲來,伴隨強勁氣流,鳥群飛躍,在群山間演繹一篇遷徙史詩。
在營盤圩鄉桐古村石屋坑組的荒山野嶺上,住著一位愛鳥如命的中年人,常年守護著藍天“精靈”,他就是“護鳥達人”曾昭明。
放下獵槍 戴上袖章
曾昭明家不遠處有座無名山崗,數百年前,村民都在這里打鳥,打鳥崗因而得名。他11歲就隨祖輩、父輩上打鳥崗,練就了一身捕鳥好本領,也曾是當地有名的打鳥高手。
南飛候鳥白天躲在高山密林覓食休整,晚上借著星辰、火光指引繼續遷徙。以前,有霧的晚上,村民會架上網,點上火,鳥兒鋪天蓋地飛來,鳴叫聲經夜不絕。曾昭明說,捕鳥多的時候,一晚能捕上百斤,能換好幾百塊錢。
如今,曾昭明也絕不染指打鳥,還由赫赫有名的“打鳥王子”成了“護鳥達人”!這又是啥回事呢?
2002年10月,中日江西營盤圩鳥類環志研討會在營盤圩鄉召開。為配合會議造勢,改變山里人獵鳥吃鳥陋習,當地政府專門請了一些打鳥“高手”現身說法,曾昭明就在之列。他聆聽著專家們的授課,看到眾多鳥類瀕臨凋絕的照片,內心受到極大震撼……
第二天一早,曾昭明就把鳥銃、氣槍、尼龍網等打鳥工具交給政府,決意“金盆洗手”,擔任護鳥隊員。
常喂受傷的小鳥
風里來,雨里去,曾昭明日復一日地護鳥,讓村民們心生欽佩。每當遇到偷獵者,他們總會第一時間告知,發現有鳥兒受傷,都愿意抱過來給他。
這么多年,曾昭明已記不清救過多少只鳥兒。一次,村民發現一只2斤多的中毒池鷺,就迅速抱了過來。曾昭明不懂救治,自費坐車百余公里,到縣林業局找專家咨詢,買藥解毒。經過四、五天精心照料,恢復了健康。放飛時,池鷺在他家屋頂上盤旋了三圈后,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2012年9月中旬,曾昭明發現了一只翅膀受傷的牛背鷺,就把它帶回家,涂上消炎藥,貼上創口貼,掰開鳥嘴喂藥喂水,還從塘里抓魚給鳥吃。經過精心護理,十多天后,鳥兒傷口愈合了,飛回了在藍天白云間。
“這老曾,真夠堅持的!”大家都這么說。曾昭明的遠房親戚捕鳥被他發現了,不僅沒收了工具,還向林業公安報了案,親戚很生氣,頭也不回走了,幾個月都不說話。
我真的愛你句句不輕易什么歌(我真的愛你句句入心) - 櫻花動漫
“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這些年為了護鳥,曾昭明得罪了不少人,有人甚至揚言報復。但他不曾退縮?!翱粗B兒展翅高飛,我很安心!”每每聊起護鳥情,曾昭明總抑制不住內心激動。他的護鳥愛鳥行動,也正潛移默化著周圍的人。
堂弟曾昭銀過去也是打鳥高手??粗酶缢魉鶠椋鲃影炎孑呍谏綔侠镂恢米詈玫膸讉€打鳥網場都撤了。
在曾昭明的倡議和策劃下,于2008年9月,村里組建了義務護鳥隊,曾昭銀、曾昭杰、陳樹生等成了骨干成員。每當候鳥遷飛季節,十多人在田間地頭義務勸阻捕鳥的村民,成為候鳥的“守護神”。
這些年,護鳥隊和協助鳥類環志站中外專家一道,捕捉環志的鳥類共100多種7000余只,有池鷺、黃斑葦、杜鵑、游隼、仙入色鶇、長嘴鴉、紅嘴相思等,其中國家Ⅰ和Ⅱ級的有20多種,受《中日候鳥保護協定》保護的有30余種,受《中澳候鳥保護協定》保護得10多種。
從打鳥崗到護鳥崗,從打鳥人到護鳥人,這片青山茂林在變,愛鳥護鳥的情結不變。(黃俊毅、劉祖剛)
供稿:遂川縣委宣傳部
《朝花夕拾》有多美:少時不知愁,大了已離樂,魯迅有多治愈(上
《》有多美:少時不知愁,大了已離樂,魯迅有多治愈(上)《朝花夕拾》創作從1926年2月開始,到11月結束。《朝花夕拾》最初以《舊事重提》為集名,陸續發表于《莽原》半月刊。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
1926年3月12日,馮玉祥將軍率國民軍與奉系軍閥作戰,日軍支持奉系,并派軍艦掩護奉軍軍艦駛進天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堅決還擊,將日艦驅逐出大沽口。
日本聯合英美等八國向段祺瑞政府施壓,竟然要求撤除大沽口國防設施,激起民憤,3月18日,以共產黨員李大釗為首發動北京群眾五千余人,在天安門集會抗議,要求拒絕八國通牒。段祺瑞竟下令開槍,當場打死四十七人,傷二百余人,史稱“三·一八”慘案。
“三一八”慘案后,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先后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最后任職于廈門大學。這段逃亡生活,魯迅便創作了《朝花夕拾》。
我不知道魯迅是怎么想出來的:朝花夕拾!
就這四個字,比紅樓夢里的詩詞都要美得多了。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的多,但是我不能夠?!濒斞高@樣說。
為什么不能夠。因為身在美中,一切皆美,也不覺正在經歷的特別美。
等到了中年,才發現,那美早已深入記憶,沁入心溪最深處。
《朝花夕拾》都是“回憶的記事”,以回憶述懷的方式記敘了他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文筆深沉雋永、描述生動傳神,文字精準到位。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散文,每篇散文對應人生最珍貴的情誼。
《阿長與<山海經>》寫親情之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童年諧趣;
《父親的病》寫親情之真;
《藤野先生》寫師情之恩;
《范愛農》寫友情之趣。
……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幾篇,既寫了人心世道,也寫了熱切渴望,但一切正如文集名字“朝花夕拾”一樣,帶著朦朧的傷感,透著追逝之嘆息。
魯迅在創作《朝花夕拾》時,已是文壇巨擘,譽滿九州,突然因文惹禍,成為政府的重點通緝犯,過著四處躲藏的生活。從天上突然掉進深淵,這種巨變發生在一般人身上,要困頓消沉好一段時間了,甚至可能一蹶不振。魯迅雖未消沉,但受到一定的打擊是不可否認的,于是排遣胸中塊壘,寫了多篇回憶性散文。
從這個角度來講,《朝花夕拾》倒是療愈魯迅心靈的湯藥,能夠讓他短暫休息平復,以便能再次戰斗。
其實,《朝花夕拾》所描繪的場景,不僅僅是對魯迅有治愈之效,對我們同樣擁有治愈的作用。
阿長的“大”字形每每令人發笑;去看五猖會卻要背《鑒略》的克制令人動容;書桌刻下“早”字令人肅然起敬;美女蛇令人好奇卻又膽顫等等,無不深刻烙印在我們的記憶中,從不同的側面和層次豐富著我們的情感,卻鞭策我們向上。
每每讀了《朝花夕拾》,腦海念念不忘,以致成為睡前必讀文章,擁有治療煩躁、焦慮、失眠的奇效。
物以稀為貴,至今成為宇宙準則。
自我解剖,至今成為畢生圭臬。
準時而好學,比父母、老師的教訓都深刻。
在熱切中保持克制,在自然中尋找心靈歸處,既是工作準則又是生活向往。
……
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出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明亮的顏色、輕快的筆觸、活潑的生靈、稚嫩的淘氣,無不訴說著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幼童的純真快樂。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治愈我們的不是心靈雞湯,而是鄉土——鄉(故鄉)和土(大自然)。
沒想到魯迅如此剛強的人,竟也有溫情的秘密花園。
鋼筋水泥永遠不是土壤,種不出花草來。
獲得寧靜的,需要生活在土里。
李子柒用生命拼搏的田園生活,竟成為大多數中國人向往的最好方式。
海子說,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前提是住在一層的民宅里,而非N+1層的高樓。
住在10樓,體會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味同嚼蠟,已經沒有那種感覺了,沒辦法砍柴了。所以,前面要加上“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p>
每個人都是植物,離不開土。人,更是特殊的植物,離不開土還要回歸到土。
土是自然,是花草,是房子,是自由,是朋友,是親情……是一切讓內心真正感到舒服的東西。
但是,最關鍵的是回到土的原義,土就是土壤,是能長出東西、蘊育生命、讓心靈與萬物合一的東西!
我們以土來決定生產關系階級制度——有產與無產階級。
我們以土來決定財富多寡——房產。
我們以土來決定收入主動還是被動——有體系的公司,能租出去的房子,都是被動收入。
人類的一切不可調和的矛盾,都是掠奪土地。表現在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更為明顯。
中國人在家國觀念重壓下,在集體主義的威勢下,心靈十分匱乏,但一旦回歸鄉土,卻如魚得水了。
修身治國平天下,后面呢,其實很多中國人都清楚,就是激流勇退,歸隱山林。
難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如此牽動人心,難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如此令人向往。
在濟南朋友的莊園里,有錢有閑的一幫人各領養一塊地種菜,這些人有廳官、老總、退休干部等等。
長媽媽曾經講給我一個故事聽:先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里用功,晚間,在院子里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答應著,四面看時,卻見一個美女的臉露在墻頭上,向他一笑,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他自然嚇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卻道無妨,給他一個小盒子,說只要放在枕邊,便可高枕而臥。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著,——當然睡不著的。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象是風雨聲。他正抖作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什么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里。后來呢?后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出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魯迅說自己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樣遇到美女蛇可以治她了。這就像小男孩都渴望得到一把木劍一樣,世界之大,可以探索;世事之險,可以防身。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出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魯迅自述捕鳥老失敗,捕不了幾只。這時候的小孩子,為了達到目的,哪個不是性急如“張飛鳥”,總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看到他滿頭大汗總做不好,不由讓大人莞爾。
魯迅還不服氣,便問捕鳥達人閏土父親。閏土父親靜靜笑著說:“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說到閏土,那是魯迅小時候非常好的玩伴。魯迅把他寫得很美:“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中年閏王已不復當年靈性,已經大變樣了,美好果然是存在“朝花”之中,“夕拾”只可追憶,現實卻很殘酷。
其實筆者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也剛入初中。只是剛剛過了捉魚釣蝦、打鳥驚蟬的生活,已身處最快活的年紀,每天親歷著最快活的事情,那時根本不懂什么碧綠什么菜畦什么叫天雀什么斑蝥,并不懂魯迅寫的多好。但是對美女蛇卻驚異,躍躍欲試,想要探尋一番,可惜沒有像那樣的百草園。
魯迅小時候也是刺兒頭。據魯迅自述,可能他太折騰,把何首烏都拔了,把泥墻毀了,從高高的石井欄中跳下來……最后被送進全城最嚴厲的私塾——三味書屋。
不知從那里聽來的,東方朔也很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現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
“先生,‘怪哉’這蟲,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出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壽家的書房,先生便是壽鏡吾先生,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魯迅問及“怪哉”,可見還未脫稚氣,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躍然紙上。可惜,老先生不語怪力亂神,若是真的教了他,長此以往,魯迅恐怕會走歪路。
壽鏡吾先生的嚴厲是出了名的,“早”字便是與他有關系。
據說魯迅的父親害了病,魯迅一面在三味書屋讀書,一面幫著母親料理家務,幾乎天天奔走于當鋪和藥鋪之間,把家里的東西拿到當鋪去換了錢,再到藥鋪去給父親買藥。當時魯迅也只有13歲,就要開始承擔家里重擔了。
有一天早晨,魯迅上學遲到了。壽鏡吾老先生嚴厲地對他說∶“以后要早到!”魯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張舊書桌上刻了個“早”字,也把一個堅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
從那以后,魯迅上學再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奮斗了一生。
他的書桌右角,至今還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樸挺直,它是魯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極為珍貴的木刻文物。
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蠟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
“讀書!”
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出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魯迅讀書極認真,每天從三味書屋放學回家,吃完晚飯后,先把桌子擦抹干凈,把手洗干凈,然后拿出書來,一頁一頁翻著閱讀。一本繪圖的《山海經》,他不僅反復閱讀,而且把書上的畫全部臨摹下來。另外,魯迅因祖父科場案發,他曾一度在大舅父的岳父秦秋伊家中避難。秦家有豐富的藏書。在半年多的逃難生活中,魯迅如饑似渴地閱讀了秦家的大量書籍。這些其實都發生在魯迅就讀于三味書屋前后。
從三味書屋畢業之后,魯迅還就讀于江南水師學堂,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發憤苦讀。
文中魯迅卻沒有提及自己苦讀的任何文字,這實在是奇怪的事情。其實別看他在三味書屋只寫貪玩的事情,功課卻從未落下。折蠟梅花、尋蟬蛻、捉了蒼蠅喂螞蟻,午后靜悄悄地沒有聲音這段時光,也許是他最懷念的日子吧。因為終于可以放下學業、放下家中重擔,釋放孩童的天性了。
這段午后逃課,雖著墨不多,卻生動地寫出了孩子的學習實情,試想一下,哪一個學生玩耍中被勒令讀書不是這樣一通大喊大叫的?哪一個少年不是這樣學習,不是這樣過來的呢?
但是,魯迅厲害的地方是,他曾制作一張書簽,中間豎寫讀書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個字,夾在書頁里。讀書時,讀一遍書,自上而下蓋書簽上一個字。
有的同學整天玩耍,常背著老師拉著其他同學一起玩。魯迅為防止同學影響自己的學習,就在書桌的左上角貼了一張三寸長二寸闊的紅紙條,紙條上寫著“君子自重”4個字。
魯迅在壽鏡吾先生的嚴厲要求下,進步甚速,據他說,“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 ”
功課跟不上,先生是不會對他讀的書加多的。
很多朋友認為藤野先生是對魯迅幫助極大的老師,其實,論影響,壽鏡吾老先生才是影響魯迅這輩子至深的老師。
從魯迅的自述中,可以看出他小時候挺淘氣,玩法豐富,膽子很大,既不怕黃蜂蜇近距離觀察它,也不怕斑蝥之惡屁,敢于按它脊梁,毀何首烏,跳石井欄,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之姿。
父親明白,若對他的這種膽大妄為,不加收斂,在亂世之中是會出禍事的。
《五猖會》里,之所有前面描述五猖會之熱鬧之急切,突然背《鑒略》之拉剎??峙率歉赣H在打磨他的靜氣。
很多鑒賞文章說這里是封建家長對孩子心靈的摧殘,哪有什么封建家長對兒童心靈的戕害?
魯迅對他父親孝順著呢!
由于魯迅祖父周介孚因科場作弊案下獄,官府趁機敲詐勒索,秀才出身的父親周伯宜被取消鄉試資格從此病倒,周家迅速“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而周父被革去秀才身份,常借酒消愁,后為病魔所纏,又為庸醫所誤中年便去世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魯迅父親是秀才,也是飽讀詩書的開明之輩,若是魯迅這點躁動看不出,不磨礪他一下,怎么讓他成大器?
父親只是不時敲打,而壽鏡吾是時時敲打。
若非他的老師鏡吾先生的嚴厲要求,他哪有這么好的古文功底,哪有這么自律的意志?
二、《父親的病》
父親的喘氣頗長久,連我也聽得很吃力,然而誰也不能幫助他。我有時竟至于電光一閃似的想道:“還是快一點喘完了罷……?!绷⒖逃X得這思想就不該,就是犯了罪;但同時又覺得這思想實在是正當的,我很愛我的父親。便是現在,也還是這樣想。
早晨,住在一門里的衍太太進來了。她是一個精通禮節的婦人,說我們不應該空等著。于是給他換衣服;又將紙錠和一種什么《高王經》燒成灰,用紙包了給他捏在拳頭里……。
“叫呀,你父親要斷氣了。快叫呀!”衍太太說。
“父親!父親!”我就叫起來。
“大聲!他聽不見。還不快叫?!”
“父親!父親?。 ?/strong>
他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說。
“父親??!”
“什么呢?……。不要嚷……。不……?!彼偷偷卣f,又較急地喘著氣,好一會,這才復了原狀,平靜下去了。
“父親??!”我還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氣。
我現在還聽到那時的自己的這聲音,每聽到時,就覺得這卻是我對于父親的最大的錯處。
魯迅呼喊彌留父親的記述是非常感人的,對父親即將離世的悲傷、挽留躍然紙上,他如此剛強的人,讓他把“我很愛我的父親”寫出來,可謂真摯深切。
全文沒有寫自己留一滴淚,只是不停地呼喊,是叫魂也好,是挽留也罷,只是希望父親不要離去。雖然自我解剖說也希望父親就這么去了,但那是因為照顧父親實在讓他太疲累了,這是人性使然。唯有如此心理,才顯符合人性的真實,更能觸動人心。
至于為什么聽到自己的這聲音,便覺得是對父親的最大的錯處。也許是因為自己的叫喊,沒有讓父親安靜離開的愧疚,更顯對父親的孝順;也許是自己無力救治好父親,以致被庸醫誤了性命,更是沉在心底無法去除的心病,以致立志學醫來彌補這份虧欠……
字數較多,分上、下集發出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后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