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全民掛機破解版,以及全民掛機停服了嗎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全民掛機公會系統介紹 無兄弟不游戲
在全民掛機中,公會系統是什么樣的呢?會長將怎么管理幫派呢?下面就由97973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創建公會:
全民掛機
玩家如果想當會長的話,就選擇中間的創建,然后像一個2-6字以內的公會名稱,再加上300鉆石,你就能順利成為一會之長。是不是很簡單?
公會界面介紹:
全民掛機
公會簽到:玩家只需要點擊就能獲得一定的獎勵。
公會爭霸:弱小的公會還是不用看了,雖然獎勵豐厚。
貢獻兌換:貢獻值通過推到BOSS、公會爭霸和簽到獲得。
公會成員:查看你的兄弟姐妹。
公會管理:公會高層對公會進行合理化的管理,有利于公會的發展。
公會排行:實力越強,等級越高。是玩家炫耀的不二選擇。
開啟BOSS:你想和自己公會的兄弟一起推到BOSS么?那就選擇開啟BOSS吧。
以上就是97973 手游小編木逝為您帶來的攻略。想了解更多《全民掛機》攻略,敬請關注97973 手游網。
全民手游攻略下載:
掃描二維碼下載全民手游攻略
全民手游攻略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關注全民手游攻略微信
關于全民手游攻略
全民手游攻略-國內最新、最全、最快的游戲攻略APP,滿足玩家全方位的攻略需求,并首次創新推出手游攻略社區問答系統,是手游玩家的必備神器。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你還記得傳呼電話嗎?它們有的還藏在上海鬧市里,有值守人想守它到100歲
摘要:傳呼電話不多了,值守人也不多了。
10月13日上午10時,89歲的呂樹生家里電話鈴響了。得知是記者詢問“傳呼電話”時,曾經的傳呼電話值守人呂樹生沉默了。
呂樹生夫妻倆先后守在浦東大道2511弄小區門口傳呼電話亭。這個為便利動遷居民而設的電話亭,營業了24年,如今已關閉。他家門口貼著自家座機電話,用作門鈴,也作對傳呼電話的念想。
現年89歲的呂樹生,身后是被堵上的電話亭。
1952年,上海有了第一部傳呼電話。此后,上海大大小小弄堂口的小亭子里,幾部公用電話,三兩位值守在其中的傳呼員,成為上海的一道風景線。到1990年前后,傳呼電話仍是居民主要通信方式,滬上還上演過膾炙人口的《傳呼電話》三幕話劇。
電話進入尋常百姓家,緊接著手機高度普及。時至今日,大部分傳呼電話遁去,曾值守傳呼電話邊的人也悄悄匿在人群之中。傳呼電話不多了,值守人也不多了。
想守到100歲
直到一年后的現在,呂樹生還清楚地記得,2019年8月31日,那個自己值守的傳呼電話亭結束營業的下午。
那天早晨7時,呂樹生一如既往按時醒來。8時不到,他就到小區門口的電話亭子里,打開綠色木窗,將一部橙色的傳呼電話機放在窗外的擱板上,開始新一天的值守。
14時許,一輛載著水泥、磚塊和鐵鍬的工程車在小區門口停了下來。車上下來幾名工人告訴呂樹生,電話亭要封了。呂樹生只得收拾電話亭子內的私物,剩下一部橙色的公用電話和一塊搪瓷的“公用電話”招牌沒拿。接著,電話亭的門和窗被磚塊水泥堵了起來。
位于浦東大道2511弄小區門口的電話亭,現在已經停業了。
呂樹生坐在小區門口休息。
2019年9月1日,學生早起返校報到。呂樹生依舊在7時醒來,早起的習慣一時半會兒難改。之后的一個星期,他都在這個點醒來。
1970年,呂樹生下放到安徽農村,1985年回到上海,在水果行做起管理員,也打門衛等零工。1995年,近300戶居民從浦西動遷到浦東大道2511弄小區,居委會在小區門口搭建一個小房間,一半是門衛室,一半是電話間。呂樹生老伴曾是產科醫生,因做事踏實,動遷后被居委會選中值守電話亭。
座機電話尚未完全普及。市民家中要安裝電話是個麻煩事,不僅需要排隊,而且安裝一部電話的費用是一個普通工人幾個月的工資,大部分的上海家庭都會使用傳呼電話。
電話亭營業時間是從早上7時到晚上7時。值守人接到電話,就把聽筒擱在桌上,拿上電喇叭,小碎步跑到樓下喊人,“XXX室,有儂電話。”整個小區里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傳呼聲,哪戶人家有喜事也早早地周知小區居民;如果接電話的人住得離電話亭稍遠一些,就記錄回電號碼,一次傳呼叫上多位。以當時的價位,“傳呼一人,3角;打一個電話4角起。”呂樹生記得,當時電話亭每月都有1400元左右入賬,夠負擔3個傳呼電話值守人的工資。
電話亭運營的時候,傳呼電話正熱,打電話的人經常排隊。電話費不便宜,一個電話相當于一副大餅油條。“懂經”的人,電話里長話短說,一兩分鐘能掛機;碰上“拎不清”的或者小情侶煲電話粥就要“急煞人”。當電話亭門口排起長龍,即使有3個值守人也忙不過來,呂樹生就充當臨時傳呼員,替老伴和附近居民分憂。
在需要傳呼的時期,值守人是個考驗情商的活。接聽電話后,哪些著急的,哪些不著急的都得聽得懂,能用電喇叭吼的、不能吼的也要會“看山水”。多年前,呂樹生接到小區一居民親戚打來的電話。可他記得,這戶人家已經安裝電話,許久沒用過傳呼電話,可他家親戚為什么還打到傳呼電話上呢?旁敲側擊之下,他了解到這戶人家小兩口正在鬧別扭,丈夫接到妻子親戚的電話,愣是不肯告訴妻子。無奈之下,妻子親戚只得把電話打到了傳呼電話亭,由他來傳呼。呂樹生聽罷,把事由和回電號碼記錄下來,為了不激化矛盾,還饒有技巧地私下把事情傳遞給了那戶人家的妻子。
呂樹生值守的電話亭自1995年開始營業,走過了24個春秋。傳呼電話在這期間也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為什么還守著傳呼電話亭到2019年?“有感情的,也解解厭氣。”他答。
2009年,呂樹生的老伴過世,呂樹生接棒“全職”值守,之后的10年里,他幾乎每天都待在電話亭。只是電話亭只剩呂樹生一人,電話機也只有一部,使用傳呼電話的人少了。電話亭是水泥外墻,角落里有一臺冰箱,墻上擺放著三層綠漆木架,漆皮剝落,顯得陳舊。木架上擺了不少小物件,有創可貼、打火機、機油等,還有血壓儀、打氣筒。“也是為了能給附近居民提供方便才添置的。”他說。亭子里還有水壺、裝著茶葉的罐子和“半導體”等每天要用的私物。
近年,傳呼電話每天撥打的最多也就四五人,有時一個月撥打的電話花費都不超過25元,比電話月租費還低。
親友和居委會干部都勸過呂樹生安享晚年,他不肯。一部傳呼電話里藏著有時代烙印的煙火氣和附近居民的回憶,呂樹生掛不斷這部電話。
他有惦記。有個熟客只能通過傳呼電話打長途,還是從3公里外的民生路騎車趕來的;電話亭臨近車站和菜市場,有些不習慣用手機的老年人則會通過這個電話打給家里,“外面下雨了,記得收衣服”“家里煤氣沒關”“快點幫忙下來拿東西”。
2018年,有媒體報道,相關的傳呼電話對于上海電信來說已屬于負資產,上海電信計劃兩年內拆除滬上所有傳呼電話。呂樹生心里明白,值守電話亭的每一天其實都在倒計時。“保留電話,肯定不劃算;另一方面自己年齡確實大了。”呂樹生說。可他不服老,說著他一腳踢飛地上的松果。他身材壯實,身高超過1.8米。“我背不駝,腰不彎,如果可以,我能守這個電話亭到100歲。”
福州路上還有傳呼電話
今年8月,呂樹生在福州路上偶遇一處傳呼電話,“門牌號是記不清了,就在老半齋貼隔壁,一位女同志守著。”呂樹生提到尚在營業的傳呼電話時,很激動。這部電話在許多年輕人眼中是稀奇,在他眼里卻是懷念。他趕緊上前向電話亭里的值守人詢問,還有沒有人打?打的人多不多?得到的回答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每天還有幾人來打電話,但不多了。
這個尚在營業的傳呼電話位于福州路614弄,電話亭值守人名叫沈玉琇。78歲的她對呂樹生沒什么印象了,自己每天都會碰到不少像呂樹生一樣上前來了解傳呼電話的人。
沈玉琇有退休工資,日常三餐有著落,自己的孩子也已成家立業,一家人生活無憂。“堅持運營電話亭是與丈夫一個約定。”沈玉琇說。1996年,她丈夫去世前特地叮囑,自己身后,電話亭務必不能關,要能有個牽記,“我可以做到做不動為止。”沈玉琇說。
每天早上8時,沈玉琇就下樓到小區門口的亭子里,用酒精沾濕布頭,把放在鐵皮箱子上的3部電話消毒一遍,接著把電話放到窗臺擱板上,開始營業。不久之后,就有一個因手機遺失而要打電話的顧客使用電話。這個橙色智能電話是通過按鍵撥號的,有一前一后兩塊液晶顯示屏,能分別向值守人和電話使用者顯示時間、來電去電號碼以及通話時長等,用畢還能直接語音播報出需要支付的價格。福州路上,大到書城、文化商廈,小到糖炒栗子鋪、炸串店,都亮出收款碼,唯獨這個小電話亭子只收現金。
沈玉琇的傳呼電話亭,打一個電話4角錢,只收現金。
傳呼電話還有使用者。
“這三部電話,月收入大概20多元。”沈玉琇說。“這點鈔票還買不起一包藥。”邊上的保安咧嘴笑著說,略帶“戳輪胎”的俏皮。現在,這個電話亭已被改造為治安亭,沈玉琇與小區保安合用,配齊了冰箱、空調和微波爐,也為環衛工人提供休息就餐一隅。
1993年,沈玉琇被當時的居委會選中,成為了這個“原拆原遷”小區的傳呼電話值守人,曾是附近制衣廠的女工,也在居委會當過干部。為什么能被選中?一方面,她覺得自己屬外向型,易與人溝通,與此同時還有一個重要優點,做事只帶耳朵不帶嘴巴。從事傳呼電話值守人的工作,難免成為附近一帶的八卦中心,而沈玉琇不做“傳話筒”。
當時傳呼電話亭是一間木結構的小亭子,有兩位傳呼員,沈玉琇是管理人。當時,值守人工作分早中班,早班從上午6時到14時,中班是14時到22時。1995年,電話亭有了一張“公用電話承辦證”,服務項目就是“傳呼”,共5部電話。“這幾個電話,現在都能撥通的,電話號碼是……”沈玉琇倒背如流,“傳呼電話屬新興事業,是當時官方大力推動建設的。”這個那時候新建的小區樓房有10層樓,配備了電梯,所以傳呼起來不是用電喇叭叫,而是直接上樓敲門。或許是沾了地理位置的光,這個電話亭經常有人來撥打電話。一直到2005年1月上半月,電話亭的半月報收入高達1042.6元。
這個電話亭經常有人來撥打電話。一直到2005年1月上半月,電話亭的半月報收入高達1042.6元。
傳呼電話亭公用電話承辦證,服務項目為傳呼。
多年前,有個東北姑娘來到電話亭打電話。姑娘在電話中透露,自己在老家有穩定工作,只是叛逆逃出來想在上海打工,自己還沒落腳地,而應聘的地方也需擔保人。姑娘人生地不熟,說著電話,蹲下哭出聲。沈玉琇心生憐憫,待姑娘通完話后,叫住她,預備留宿她一晚。周圍人阻止:“你就不怕晚上出什么事情?”沈玉琇說:“真心換真心。”之后,沈玉琇做了姑娘的擔保人,附近餐廳聽說是“614弄門口傳呼阿姨”作保,當下就“賣了面子”。之后的一個月里,沈玉琇常勸她回家,終于說動了這個倔強的姑娘。“這個工作,就是為人民服務嘛。”沈玉琇說。
沈玉琇的電話亭里有個鐵皮箱,本來是放電話,現在放著一些賬本等。
電話亭下班時間不太固定,沈玉琇日落而息。收工后,她直接把電話放到鐵皮箱子上。其實,這個鐵皮箱子也是當時的“電話局”發的,按照相關規定,值守人結束一天的工作就會把電話鎖在箱子里。可她發現,有人可能會在半夜三更找電話,就和小區保安商量:電話不鎖了,如果有人要在晚間打電話,就請保安幫忙。于是,這個傳呼電話還有了“夜間應急電話”的功能。
上了“衛星照片”
沈玉琇的三部電話機,一部能夠正常使用,一部已經壞了,還有一部有接觸不良。沈玉琇想修好它們,但當修理員上門時,也犯難了,“實在是找不到配件,如果能找到就給您送來。”沈玉琇在手機里存下修理員的電話,時不時催促他。為了修這臺電話,她還撥打過市民服務熱線,但到現在電話也沒修好。
近十年來,我國公用電話行業新企業平均每年注冊量下跌22%,至今年5月份已萎縮至個位數;國內一城市的通信服務商也于今年6月底全面停止當地所有公用電話類服務,其中就包括普通值守電話。公用電話離我們越來越遠。
沈玉琇納悶了:“為什么高科技的產品越來越多,這個電話卻修不好?”她不愿意接受這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
眼下,手機已經普及,即使是不了解互聯網的老年人,也有為他們量身定制的老年機。呂樹生手上也有一部老年機,可他怎么都用不慣,對智能手機更是望而卻步,他覺得電話機最順手。他有些耳背,干脆在家門口貼一張紙,上面寫著自己的電話號碼。他把電話的鈴聲調到最響,響起的電話鈴聲是門鈴,也是對傳呼電話的念想。
電話亭封了,電話機沒了,有標志性的招牌也沒留下,就連當時的電話賬單也尋不到了。回憶從哪里開始找?
一次,有居民跑來跟呂樹生說:“你電話亭以前的樣子被衛星拍下來了,在衛星里面看到”。回憶電話亭時,這成為他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衛星照片”其實是地圖繪制車巧合拍下的場景。不久前,他們通過智能手機上的地圖軟件的街道全景、時光機功能,看到了2013年9月、2015年12月的電話亭。全景影像里的浦東大道2511弄門口,電話亭上方有個“公用電話”的大招牌,穿著襯衫,披著軍綠色馬甲的呂樹生倚在電話亭外,電話亭邊坐著三倆老人,一片祥和。
地圖軟件里2013年9月的電話亭,呂樹生和鄰居們在“嘎訕胡”。圖片截取自百度地圖
當呂樹生再次看到手機里過去電話亭的樣子,從容一笑:“喏,這就是我們電話亭那時候的樣子,我那時候站在門口和他們‘嘎訕胡’。”
“現在電話亭沒有嘍。”鄰居的話不合時宜。呂樹生扭頭望向那處被封的墻壁,沉默了片刻,說:“電話在你口袋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解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