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世界攻略(進化世界內置作弊菜單)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進化世界攻略,以及進化世界內置作弊菜單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心力交瘁的AI工程師,正在逃離Meta _ 焦點分析

作者 | 袁斯來

編輯 | 蘇建勛

扎克伯格或許沒想到,自己一心撲在元宇宙上時,會錯過一個幾十年難遇的風口。

根據外媒近期報道,去年Meta損失了至少三分之一研究人員。流失的員工因為工作心力交瘁,對公司的策略也喪失了信心。

毫無疑問,Meta已在這場生成式AI競賽中落后。它腳步有些凌亂地想追上前鋒,卻發現自己力不從心。

Meta曾經對AI有過濃厚的興趣,但和很多公司一樣,它沒能找到商業化方向。Meta轉而投向了看起來更有前景的元宇宙,將AI扔給了實驗室科學家。

元宇宙沒有給Meta帶去想象中的榮光,看到ChatGPT風靡全球,微軟市值一路飆升到2.5萬億美元,Meta再一次調轉巨輪方向。2月,扎克伯格表示已經組建了一個“頂級”AI團隊,在3月發給員工的一封內部信中,扎克伯格表示接下來公司最大的投資都要放到AI上。

Meta廣告業務表現不佳,內部裁員人心浮動。身處內憂外患的漩渦之中,Meta需要AI注入新鮮血液,它不能也不敢缺位。然而,當扎克伯格轉身朝著AI狂奔,他又要將元宇宙置于何處?

一場橫跨十年的錯失

硅谷巨無霸公司中,Meta其實沒有忽略AI。2013年,Facebook從紐約大學挖來AI領域“教父”楊立春(Yann LeCun),他80年代就開始研究卷積網絡模型,是AI領域的開拓者。

楊立春的加入的確讓Meta在學術界有了聲望,也發布了一些重磅論文。然而,Meta面臨當時AI公司普遍存在的問題,也就是難以找到落地場景,無法將技術商業化。

楊立春畢竟是學界人士,對商業世界并不敏感。當2020年大模型開始升溫時,楊立春斷然拒絕投入到這一新方向上,理由是認為大模型太過“流行”、沒有“科學價值”。

楊立春的立場其實在學界很常見,學者通常會將利潤擺在研究價值之后。直到OpenAI引爆全球后,楊立春仍然不太感冒。在2023年初一次小型媒體和科技公司高管在線會議上,楊立春評論:“就底層技術而言,ChatGPT 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創新,也不是什么革命性的東西。許多研究實驗室正在使用同樣的技術,開展同樣的工作。”被OpenAI CEO取關后,楊立春更直接地表示:ChatGPT對現實的把握非常膚淺。

對于硬科技,走出實驗室到大規模應用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無論楊立春認為ChatGPT在學術上如何膚淺或者沒有革命性,起碼在商業上,ChatGPT獲得了無可復制的成功,也在時隔多年后為AI技術找到了落腳點。

可以說,當Meta猶豫是否為大模型投資時,它們已經錯過搶占先機的關鍵機會。

大模型成為熱詞后,Meta才后知后覺地追趕。扎克伯格再一次將核心業務牢牢握在手中。新的生成式AI團隊直接對CPO(首席產品官)Chris Cox匯報。Cox是扎克伯格極信任的左右手,也是Meta最早的15個工程師之一,已經在公司呆了18年。

Meta的技術實力不差,也迅速拿出自己的開源模型LLaMA。但對于一家有8萬人的龐大公司,劇烈的掉頭和方向調整必然造成混亂。Meta剛剛在元宇宙上發力不久,又開始攻克大模型,基礎設施都還沒有做好準備。拔苗助長式發力,結果就是科研團隊的大面積離職。LLaMa相關論文的14個作者中,有6個都表示自己要離職。相比于靈活、精力充沛的創業公司,笨重遲鈍的Meta正在失去對AI專業人士的吸引力。

元宇宙和AI二選一?

在這場競爭中,Meta已經在起跑線落后。在5月白宮舉行的AI峰會上,Meta并沒有被邀請,這暗示著Meta在當前已經不是在AI領域掌握前沿技術的公司。

當然,將Meta的落后歸咎于楊立春一個人是不公平的。這家公司本來就處于調整期,2022年經歷股價暴跌,大裁員后,終于在2023年稍微恢復元氣。扎克伯格將2023年形容為“效率之年”(Year of Efficiency)——關停項目,縮減人員。

Meta押注的元宇宙一直在失血。根據Meta財報,其元宇宙部門Reality Labs 2022年虧掉了137億美元,而且虧損還在擴大。

而收入方面,因為蘋果改變隱私政策等等原因,2022年 Meta營收下滑1%,凈利潤下滑高達41%。

和谷歌、微軟還有安卓、智能云服務不同,Meta營收結構很單一,主要依靠社交平臺廣告。蘋果修改隱私政策后,Meta找不到太多解決辦法,未來廣告業務大概率會繼續下滑。

而2023年恰好是生成式AI爆發之年。正在降本增效的Meta面對要砸錢砸人的AI項目,必然要花更多精力去調配有限的資金。

糟糕的是,Meta也沒弄清楚自己究竟應該走哪條路。

扎克伯格沒打算放棄元宇宙。2023年第一季度,元宇宙部門虧掉40億美元,同比虧損擴大35%,Meta還預計2023年Reality Labs虧損將繼續增長。

但同時,扎克伯格又表示要在AI上加大投入,投入金額還將創下公司歷史紀錄。(single largest)。

Meta的AI模型為開源模型,它們指望這種形式未來能如安卓一樣帶來巨大的收益。但顯然,在當前LLaMa不會帶來什么收入。

而Meta的AI產品還在摸索。6月,Meta終于發布了自己的AI音樂模型 Music Gen。當ChatGPT和 Midjourney進化得如火如荼時,Music Gen顯得不太搶眼。此后,Meta又發布了語音生成系統Voicebox,可以生成音頻回復信息。扎克伯格還宣布將推出Meta自己的聊天機器人。

Meta旗下有Instagram、Facebook、WhatsApp這樣的社交平臺,其實不缺AI的落地場景。

但Meta不能貪心。不管AI還是元宇宙,都是吸金的黑洞。主營業務看不到起色時,Meta卻想同時抓住兩個無底洞。和資金充裕的微軟、谷歌不同,Meta其實沒有太多試錯機會。最終,Meta將不得不在AI和元宇宙的優先級上做抉擇 。

從零籌建、開放共享,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本報記者 操秀英

北京中軸線南段,一座國家級博物館誕生。

6月5日,國家自然博物館正式揭牌,標志著我國自然博物館發展歷程翻開嶄新一頁。

國家自然博物館由北京自然博物館更名而來。2023年1月,中央編辦、北京市委編委正式批復“北京自然博物館”更名為“國家自然博物館”。

幾代科學家的呼喚和求索終于有了結果。

“希望國家自然博物館藏品越來越豐富,辦成世界級一流博物館。”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公眾號上的這條留言,正是公眾對它的共同期許。

從零開始籌建自然博物館

人們記憶中的國家自然博物館各不相同,有人會想到復古建筑前的馬門溪龍骨架,有人記憶深刻的是泡在福爾馬林中的人體標本,還有人最愛數不清的各式各樣的貝殼……但都精彩紛呈。

國家自然博物館前身最早可追溯至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

1951年3月,經中央宣傳部文教委員會批準,中央文化部與中國科學院共同組建了“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委員會”。次月,“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成立,辦公地點就設在故宮博物院東華門內的文華殿、傳心殿和清史館,由著名古生物學家裴文中擔任主任。在籌備處創建初期,它也和新中國許多新建單位一樣,發揚艱苦創業、自力更生的光榮傳統,工作人員均從其他文化單位調入,其中包括一批轉業軍人和新畢業的大學生。

如此大規模的行動,是為了建立一座“中央自然博物館”,填補全國在這個領域的空白。差不多同一時期,北京天文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也相繼籌建和誕生。

如何籌建自然博物館在那時還是一項陌生課題。國家自然博物館原副研究館員、人類室主任時墨莊回憶,當時西方發達國家的自然博物館大多已有一二百年的歷史,館藏豐富、專業隊伍訓練有素、陳列場所寬敞明亮,是名副其實的社會教育場所。

時墨莊說:“求變心切的博物館同仁們都認為,我們不能自甘落后地跟在別人后面按部就班。經過大家提議,決定以辦展覽的方式,在辦展過程中積累藏品、培訓隊伍。”

關于展覽內容,大家商定可首先舉辦一個以“祖國自然環境與礦產資源”為內容的大型展覽,以緊密配合祖國的工業建設,充分宣傳我國地大物博的自然條件優勢。

1954年,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的首個展覽“全國礦產資源展”便是在故宮文華殿舉辦的。礦展之后,自然博物館籌備處又連續籌辦了“治理黃河展”“祖國農產資源展”等。

1956年,在“向科學進軍”的號角聲中,中央自然博物館在天橋動工興建。這個中央三層、兩翼兩層的大樓東鄰天壇,西對天橋劇場,共8000多平方米,內設14個陳列室和保管室、美工室、講演廳等。

1958年5月,中央自然博物館主體建筑落成,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題寫館名。1959年1月,該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新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籌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歷史博物館。

3年后,中央自然博物館改名為北京自然博物館。

標本收藏與科學研究雙豐收

1962年,我國恐龍研究第一人、古脊椎動物學奠基者楊鐘健院士,榮任國家自然博物館第一任館長。

楊館長上任伊始便稱:“我不務虛名,不做掛名館長,而要在博物館建設方面身體力行、真抓實干。”在他精心的調度規劃下,國家自然博物館實現采集、科研、陳列一手抓,著力開展標本庫房建設,組建了各生物專業的研究隊伍。

隨后,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幾任館長均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兼任,他們提倡通過野外采集等方式獲得一手資料,致力于推動博物館的科學研究工作。

例如,為了研究我國新疆境內的塔吉克族的發展歷史,國家自然博物館的科研人員曾5次登上帕米爾高原;“長江流域同樣也是中華古文明的搖籃”,這一引起國內外學術界廣泛關注的論點是在國家自然博物館的科研人員考察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眾多史前遺址后提出的;從1981年起,國家自然博物館科研人員通過對柳州白蓮洞史前遺址的詳盡研究,證實了華南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真實存在;他們還曾前往當時無人問津的黑龍江省赫哲族地區,收集漁獵生產及生活用品,并采集到一批細石器標本和散碎陶片及陶網墜等。野外考察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為創作科普作品和陳列展覽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發展,國家自然博物館在古生物、動物、植物和人類學等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領域的標本收藏、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工作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如今,國家自然博物館館藏藏品37萬余件,珍稀標本數量在國內自然博物館中居首位,還收藏有許多珍貴的國禮標本。

以生物進化為主線,國家自然博物館設有古爬行動物、古哺乳動物、無脊椎動物、神奇的非洲等常設展覽,展示了生物多樣性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構筑起地球上生命演化發展的全景圖。此外,每年還推出不同主題的臨時展覽和巡回展覽。

最大限度實現開放共享

國家自然博物館的揭牌,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國家級自然博物館的建設歷來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英、美、法等國都有一個國家級的自然博物館。因為這是反映國家科學文化水平的主要標志之一,同樣是國家形象的代表。

中國地跨寒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兼具古北界和東洋界的動植物區系特征,我國的動植物種類以及化石遺存十分豐富,但此前,我國沒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自然標本收藏中心用以展示國土自然歷史以及自然科學主要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

1980年,歷任國家自然博物館館長——裴文中、徐仁、鄭作新和周明鎮在《大自然》雜志上聯名呼吁,一個“國家級自然歷史博物館勢在必建”。

此后,多位專家學者呼吁恢復或新建國家級自然博物館。據有關人士統計,1980年—2001年,在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的檔案里,有70多位科學界的代表和委員對重建國家級自然博物館先后提出過10次議案和提案,繼而又有農工黨中央就建設新館問題兩次提交提案。

2006年,時任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李承森提議建設國家自然博物館,得到科學界的大力支持。匡廷云等26位院士聯名上書國務院,發出建設國家級自然博物館的呼吁。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進東再次提交了相關提案,并于年末收到了國家文物局的答復——積極支持在北京籌建國家自然博物館,并進行調研、溝通,推進該項工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分析:“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建設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需要相關部門同心協力科學規劃、打破條塊限制、統籌整合各種資源,這件事涉及面廣,本身具有難度。”

如今,這一有難度的工作終于順利推進。北京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經過多輪考察、研究、論證,國家自然博物館建設總體方案最終確定。

國家自然博物館新址尚在建設中,這座建筑面積約20萬平方米、占地面積約5.77公頃的新館將成為北京大紅門地區博物館群的一顆璀璨明珠,成為未來南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新館將大幅提升國家館服務公眾、保護收藏的能力。

在近日舉行的2023中關村論壇“科技創新與自然博物館可持續發展”論壇上,國家自然博物館館長孟慶金透露,目前該館正在開展數字博物館工程建設,將不斷豐富新技術應用場景,更好地發揮社會服務功能。

孟慶金說,自然博物館不僅要擴大規模,也要注重技術水平、理念的全面提升,數字技術的應用為自然博物館建設帶來了無限可能,“新時代的自然博物館要和科學、歷史、文化、藝術融合,最大限度地實現開放共享。”

來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