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初秋的午后,王福春坐在書桌前認真地翻閱著《生活中的中國人》畫冊的樣稿,厚厚的畫冊被他貼上了十幾張淡綠色的標簽紙,這是他即將出版的又一本紀實攝影作品集。
今年77歲的王福春生長在中國東北的哈爾濱,從事攝影已經40多年,拍攝了幾十萬張照片,出版了《火車上的中國人》,與《生活中的中國人》《地鐵里的中國人》組成了三部曲。這些照片是他對生活的觀察,也記錄下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王福春拍攝的《火車上的中國人》組圖深受矚目,曾獲美國洛杉磯社會紀實攝影杰出貢獻獎等國際大獎還有各種國內獎。他也被IPA(Invisible Photographer Asia) 評為全亞洲最具影響力的30位攝影師。
△ 王福春的攝影作品
鏡頭里的“變遷”
說起紀實攝影,王福春眉飛色舞,他認為,紀實作品蘊含的信息量很大,成為優秀的紀實攝影師,既要有文學和藝術修養,又要有人生閱歷。他拍攝火車上的故事,和他的生活經歷有關。
“歷史不可復制,只要還能走得動,我就會隨身帶著相機,記錄下這個時代的故事。”王福春晃晃手中的萊卡相機笑著對記者說。
當記者問到王福春最喜歡的照片時,他說每一張都有獨特的故事,都會喚起自己不同的情感。有一張照片至今讓王福春記憶深刻。那是1995年,在開往廣西南寧方向的列車上,在擁擠的車廂里,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光著上身,滿身汗水夾雜泥土,靠著車門睡著了。王福春說,“當時拿起相機,卻又不忍心拍。我為不能為她提供幫助感到愧疚。猶豫后,我還是按下快門,‘咔嚓’一聲,刺痛了我的心靈。現在,人們的生活改善了,乘車環境也舒適了……”車廂里,也拍到很多美好的鏡頭。有浪漫的,頭戴發飾的新娘乘車去旅行結婚,小情侶在臥鋪上蒙著毛毯相擁親昵;有溫馨的,親人隔著玻璃車窗依依惜別,身穿僧袍的老方丈為女孩號脈診病,導盲犬引導視力障礙的乘客上車;還有宗教的,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做禮拜;民族風情的,藏胞在火車上載歌載舞。也有至今讓他惋惜不已的,有一次因為一位女乘務員的阻攔,使他錯失了孕婦在車上生產的鏡頭。
△ 王福春的攝影作品
“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都成了現實。”王福春的攝影展,就像一本鐵路發展史,呈現出歷史的縱深感。王福春打開電腦,向記者講述著一張張照片背后的故事,很多張經典照片已經在網上流傳。其中,有兩張照片在去年中國美術館《火車上的中國人》主題展中,以整面墻的篇幅展現出來。一張是1998年拍攝的,幾名乘客將頭伸出窗外看風景,牽引的“前進型”蒸汽機車在廣袤的山野間冒著濃濃的黑煙駛向遠方。另一張是2015年拍攝的新婚夫婦,兩人拿著“囍”字在“和諧號”動車組前合影。談到這兩幅照片時,王福春說:“這兩張照片的對比就能體現時代的變化。列車從傳統的蒸汽時代到高速節能綠色環保的高鐵時代,結婚這張,喜上加喜,以‘和諧’命名動車組列車,寓意著社會和諧,家庭和諧。”
王福春自此開始用黑白照片記錄著他對生活的觀察,再沒有放下相機。“社會發展真是太快了!為我提供了創作的機會。”說起這40多年鐵路的變化,他非常感慨:“沒想到火車能發展這么快,從綠皮慢車、普快、特快到動車、高鐵,鐵路網從幾條主干脈到東西南北縱橫交錯,密集地貫穿了整個中國,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中國鐵路連續六次大提速,時速每小時由過去不到100km/h提速到350km/h……”說起鐵路的變化,王福春如數家珍。火車上的人也發生著變化,從色彩單調、樣式單一的解放服,到改革開放初期的時髦燙發、喇叭褲到如今講究品質又追求個性的著裝,乘客的精神面貌也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大包小包,肩扛手提,擁擠不堪、滿面倦容,到悠閑愜意、享受旅途,電腦辦公、視頻娛樂、列車超市、網絡訂餐、電子客票……王福春的攝影器材,也從最初的海鷗相機,到尼康、佳能相機,又到松下、索尼的數碼口袋相機。
照片背后,是王福春的汗水、淚水、血水甚至是危及生命的代價。在上高原時出現頭痛、失眠的反應,在南方的酷暑中虛脫暈倒,因懷揣相機在各個車廂“流竄”偷拍被誤會成“小偷”或是行為不軌。“最危險的那還是那次,想起來都后怕。”那次,王福春中途臨時下車,還沒來得及上車,火車就開動了。他一把抓住車門,正當慶幸的時候,火車卻突然加速了,身體竟不受控制地“飄”了起來。萬幸,列車員和乘客們一起把他拉進了車廂。王福春嚇得癱坐在地上。有人問王福春說:“你不要命了?”王福春回答說:“我的攝影裝備還在車上。”
“能夠堅持40多年拍攝火車上的人,是因為我對鐵路有感情,從事攝影工作后,我的鏡頭一直沒有離開過鐵軌上奔騰的火車和車廂里的人。”王福春從小就和哥哥住在火車站附近,與鐵路就有不解之緣。
40年來,王福春北上漠河,南下廣州,西奔格爾木,東至上海......乘坐列車上千次,行程十幾萬公里,拍攝近幾十萬張照片,為中國人的旅途也為自己的人生旅途留下了時代印記。
上世紀70年代,王福春從綏化鐵路司機學校畢業后,當了5年兵,轉業后回到黑龍江三棵樹車輛段做宣傳干事。一次偶然的機遇,讓王福春徹底迷上了攝影。1977年的一天,王福春被工會領導安排給勞模拍照片。他借到了一臺國產海鷗牌相機,從此便一“拍”不可收拾。“那次拍照,改變了我的看法,發現攝影也是一門藝術,還比畫畫快,我就放下了手中的畫筆。”王福春向記者笑稱:“這次轉行還算轉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