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長群里怎么問作業(不懂就要問作業布置)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孩子的班主任應該是個負責任的老師,今天一大早打開手機就看到老師昨天晚上22:40左右發在家長群里的通知,先上總結了上周孩子們的聽寫情況,再提出本周對孩子們的要求,本周的課文要求背誦,會在上新課之前檢查孩子的背誦情況。本次習作頭號公敵大部分孩子都寫得不錯,但有極個別孩子無法完成整張練習,會將練習題發給孩子帶回家簽字。接下來每晚都會布置預習和復習的任務,請家長督促并簽字。

早上送兒子上學的時候還跟他說了老師在家長群里發了上周的總結,叫兒子在學校好好讀書,不要漏掉作業,沒想到這么快,兒子的照片就在家長群里了……

2?“老師 能不能把我孩子調到前面坐 后面看不見”

知乎、頭條

    通過家長的積極配合,及時了解學生防疫情況,完成了學校分配的防疫工作,也進一步加強了家校溝通,增進了教師和家長間的相互理解,為以后的教育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近日,常州一小學“作業熔斷機制”成為熱議。該校提出,為了保證學生睡眠時間,晚上超過9點,無條件停止作業,未完成作業第二天也不用補做。

    1.是誰把學校逼得不得不采取到時間點“熔斷”的措施,來改變學生作業多、做不完這樣一個現狀呢?

    2.學生作業要做到九點以后,這些作業是老師布置的,還是家長布置的,還是學生自找的?要不是這所學校的老師作業布置的量太大,何至于提出這種“機制”?

    3.這所學校難道管不住自己學校的老師,讓他們少布置作業,他們非要給學生多布置作業?

    5.難道是家長要求學校老師必須把作業布置的多多的,九點前學生要是完成作業的話,家長就會找老師的事,不愿學校的意?

    如果覺得本人言之有理,歡迎關注了解后續進一步分析!

    計時器

    ——“老師,你讓我媽幫我問下作業。”

    摸魚是人的天性。

    我不是反對有作業,我是希望孩子寫得又快又好,效率高了,時間少了,才能進步更快。

    確實,從1年級開始,學霸總是交作業很快,學渣總是寫得慢,人間真實。

    常識6:時間觀念。

    任何擔憂都讓記作業這件小事變成了復雜的大事,變成了一件強迫其他人一起參與的事,唯獨作為該事件的主人公,無需參與,只需靜靜等待答案。

    以前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還勉強有空帶著孩子一起做。現在兩個孩子了,大的上小學,作業經常要督促,要查看,下班回來忙完家務后要時不時的照看大的寫作業,壓根沒有精力再去跟小的做什么手工作業,不做的話寶寶自己一個人完成顯然是做不到的。

    或許你擔心孩子沒做一兩次作業而影響成績,不忍心看孩子落后;

    尤其語文題我也不知道正確答案,本來就追著寫呢,就別費腦筋了。

    家長上了一天班夠累的了,回來做個飯吃過收拾完已經七八點了,只想躺平,這種所謂的親子作業要怎么做?

    真搞不懂這種作業的意義何在?促進親子關系?親子關系不是這兩三次作業就能促進的。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為什么在幼兒園一天那么長的時候不去給孩子鍛煉,非放在家里讓家長陪著孩子鍛煉?這就是所謂的家園共育?

    按照這個作業的流程,我家一年級孩子就可以自己獨立完成作業,解放了自己雙手,培養了孩子獨立性,何樂而不為呢?

    有的家長覺得老師的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因為有一些孩子根本不把學習當回事,作業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不發到群里,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這樣的老師是負責任的好老師,換了別的老師,才懶得多此一舉呢!

    晚上回來,更多的時間方便安排自主學習,學習狀態進入良心循環,而不是不停地追作業、趕作業、補作業。

    單元習作很多孩子都發愁,老師給2節課的時間,有的孩子下筆如有神,有的孩子腦子空空,能呆坐倆鐘頭。

    目錄

    之前也有別的家長在群里問老師作業,老師沒好氣地說:孩子的作業讓自己記,十來歲的孩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家長不要替孩子問作業,問了老師也不會說,要讓孩子養成自己記作業的習慣。

    尤其要提醒雙減很徹底的低年級家長:

    宋力告訴上游新聞記者,孩子在初中階段,自覺性稍微差一點,用這樣活潑的方式,吸引學生認真讀題,讓他們更愿意做作業。目前因為疫情學生們都封控在家,網課幾乎是從早上8點到晚上6點,晚上還要上自習,讓學生每天都在高度緊張又比較孤獨的狀態下學習。宋力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們得到一些放松,帶給他們一些快樂。

    因為老師要求,課堂作業在中午1點前要寫完,家庭作業可以帶回家寫。

    總之,這些舉動都是通過形成對比,來控制人們的決策。

    2月17日星期五,這天晚上,濰坊高新區鋼城現代學校的每位家長同時收到了自己孩子所在年級發來的一封信,信中詳細介紹了開學一周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情況,以及孩子們的在校表現和需要家長注意的問題,語言平實卻真情流露,就如面對面交流一般。收到信后,家長們紛紛通過微信反饋,這封“家書”讓家長們對孩子們在校一周的情況有了更全面、更細致的了解,為老師們的用心和付出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