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車厘子”是櫻桃嗎?它倆到底啥關系,有啥區別?漲知識了
這是車厘子的時代
歐洲甜櫻桃中比較常見到的品種是賓(Bing)。1870年由園藝師斯萊維靈(Seth Lewelling)和他的中國助手阿冰(Ah Bing)共同選出。并且用后者的名字“Bing”來命名。這個品種的櫻桃外觀呈心形,果實碩大。暗紅色的表皮之下包裹著紅寶石般多汁的果肉。它的口味和質感可以滿足大眾對櫻桃的所有想象。
它產自于美國最大的黃車產區華盛頓CHELAN產區,甜度高達20%,比紅車厘子高出一倍,個頭大,甜度高,從樹下摘下來飛到中國只用48個小時,全程低溫儲存運輸,飛越了千山萬水的車厘子,從美國華盛頓的枝頭到嘴里,不過48個小時,想想就心生無限感慨。不用去美國,照樣能吃到最新鮮的品質最好的車厘子。
櫻花樹的果實紫色或黃色,有的果實鮮紅可愛,但是非常酸澀,有的選還是別吃了吧!
擷來何需費滌塵,入口輕啜甘味足。
哪種櫻桃更好吃?這些冷知識要知道
尷尬了!這話傻不傻?原來,有這么多人,搞不清楚車厘子與櫻桃的關系。以為美國車厘子是進口品種,高貴也昂貴!寧愿花高出一倍的價格,去買美國車厘子,也不買國產櫻桃。
不是所有的車厘子都是進口的!
毛櫻桃的白色品種 | 翦翳翎
車厘子
去菜市場或水果攤,如果細心觀察,可以看到很多攤主會寫,山東大櫻桃、大連大櫻桃,顏色偏紫紅發黑,這就是中國的“大櫻桃”,和美國的“車厘子”是同一品種。
車厘子和大櫻桃,一般比普通櫻桃要貴不少。一般來說,車厘子和大櫻桃比普通櫻桃要飽滿多汁一點,而且也會更甜一些,所以往往會更好吃。
生長但憑造化力,質本潔出凈無污。
中國櫻桃在我國分布很廣,北起遼寧、南至云南、貴州、四川,西至甘肅、新疆均有種植。
江浙一帶的原生櫻桃,基本都是中國櫻桃,如著名的紹興短柄櫻桃。成熟的中國櫻桃個頭較小,顏色粉嫩,水分充足,所以古人也會用“櫻桃小口”來形容女子嘴小。雖然中國栽培歷史悠久、栽種范圍也很廣泛,但始終都不是大宗水果,因為中國櫻桃皮薄肉嫩,不僅不方便保存,還很難運輸,一旦沒來得及吃就變味了。由于櫻桃樹也很難栽,所以很多中國櫻桃都是以野生狀態出現的,只有原產地的人們才有這份口福。
(圖片:www.cuncunle.com)
1 、美早
歐洲甜櫻桃原產歐洲黑海沿岸和亞洲西部。除了顏值高、口感好,這么受歡迎還有一個原因恐怕是,歐洲甜櫻桃是溫帶落葉果樹中成熟最早的品種。
家附近市場上售賣的櫻桃 | 翦翳翎
1.76經典版傳奇網游還有1.76經典版傳奇直播 - 櫻花動漫
迄今,甜櫻桃的品種已經多到數不過來,可能跟女生的口紅一樣難以分辨,下面介紹一些比較常見而且好吃的品種:
毛櫻桃甜度低且酸,而櫻桃味甜少酸。從整個中華文化史來看,毛櫻桃有時也能借著“櫻桃”的名義蒙混一下,但大多時候只能當作櫻桃的替代品。比如唐朝的韋莊寫過一首《白櫻桃》:“王母階前種幾株,水精簾外看如無。只應漢武金盤上,瀉得珊珊白露珠”,其中描述很有可能是毛櫻桃。
中國的甜櫻桃產自哪里?
暮春時節五月初,北宅櫻桃正當熟。
車厘子和櫻桃……這些看上去外形差不多,價格卻相差很大的水果,日常生活中很容易使朋友們混淆,很多人認為車厘子營養價值比櫻桃高。
歐洲甜櫻桃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果樹,人工栽培歷史已有2000多年,引入我國始于1855年,上世紀70年代開始有經濟栽培。
口感上
櫻花樹結的果(圖片:blog.sina.com.cn)
但櫻桃和櫻桃也不一樣。市面上的櫻桃有兩個種,歐洲甜櫻桃(Cerasus vulgaris Mill.)和櫻桃(Cerasus pseudocerasus (Lindl.) G. Don),均為薔薇科櫻屬。后者我華夏原產,自古有之,古稱鶯桃、荊桃或含桃。前者為夷狄之物,后引入我國, 除了叫“車厘子”之外,市面上一般稱之為“大櫻桃”,青島人則更多地叫它“櫻珠”。
毛櫻桃
歐洲甜櫻桃
所以,必須要來說說,車厘子和大櫻桃到底有沒有關系?是同一品種水果嗎?
當然。歐洲甜櫻桃是引進品種,咱們自己也有歷史更悠久的古老品種——中國櫻桃,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
車厘子
而在商販的推波助瀾下,更有這種趨勢:把國外進口的甜櫻桃叫做車厘子,而把國內生產的甜櫻桃叫作“大櫻桃”,甚至直接叫做“櫻桃”。
比如說一些進口水果在旅途中便已經開始發生營養物質的降解,新鮮度并不理想。而且,由于要長途運輸,果農往往不等水果完全成熟便采摘下來,然后通過化學藥劑來保鮮,這很可能影響到水果的品質。所以,大家在選擇水果的時候,不必一味追求進口水果。
江蘇栽種的櫻桃優良品種多,名字還都像江南美人一樣有韻味,比如東塘櫻桃、垂絲櫻桃、細葉櫻桃、銀珠櫻桃。
由美國引進品種
甜櫻桃原產歐洲里海沿岸和亞洲西部,公元前1世紀就開始栽培利用, 16世紀開始進行經濟栽培,18世紀初引入美國,18世紀后期逐漸大面積栽培。以前的甜櫻桃主產于北半球,其中歐洲最多(81%),其次為北美洲(13%)和亞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