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老房子》。
每期會對圖書進行簡單分類,便于讀者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書。本期的分類為圖畫書、人物傳記、科普書和圖像小說。需要購買這些書的朋友可留意每本書的品牌方,去各大平臺的品牌自營店購買正版圖書。
《這里》
一本童詩繪本里
藏了多少故事線?
[日] 最果夕日 著,[日] 及川賢治 繪 ,譯者: 高源,浪花朵朵出品,湖南美術出版社,2023年6月,適讀年齡:3+
小男孩坐在媽媽的膝頭,對于他來說,“這里”是哪里呢?這是一本由日本詩人最果夕日創作的童詩衍生出的繪本,繪者及川賢治是《小雄打翻了牛奶之后》的創作者,曾以“100%ORANGE”為筆名發表作品。
詩歌簡單童稚又富有變幻——“這里,是媽媽的膝頭,也是街道的中央。是公園的附近,也是椅子的上面……是我心跳存在的中心,也是宇宙的正中心。這里,是我的正中心。”
及川賢治的畫為詩歌增加了多重故事線。在跟隨詩句不斷切換視角的畫面中,及川賢治畫出了小男孩所處的小鎮正在發生的故事。一群孩子拿著藍色的氣球路過小男孩的窗前,那個藍色的氣球在公園里飛走了,越飛越高。電視里播放著火箭發射,接著翻下去,火箭就和氣球出現在同一個星球的表面。青山的腳下小鎮里人們仍享受著晴天,遠遠的一片烏云出現。而當大雨瓢潑后,那群拿著氣球出門玩耍的孩子也拿著濕漉漉的雨傘回家去。圖與文的結合、呼應、延展給這本繪本增加了許多樂趣。而隨著詩句不斷變得更高、更詩意的視角也讓讀者的閱讀充滿了樂趣。
《太陽起晚了》
困囿于小世界的生命
也愿意為了喚醒太陽去冒險
[美] 菲利普·C.斯蒂德 著,[美] 埃琳·E.斯蒂德 繪,馬愛農 譯,洛克博克出品,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2023年4月,適讀年齡:3+
這是《阿莫的生病日》的作繪者菲利普·C.斯蒂德和埃琳·E.斯蒂德于2022年創作的新作,故事從太陽并沒有起來開始。騾子、奶牛和小馬憂心忡忡,去問貓頭鷹怎么辦,貓頭鷹說,你們必須“穿過高高的玉米地,經過沉睡的巨人,一直走到世界的邊緣。”騾子、奶牛和小馬從來沒有離開過院子,他們叫上公雞一起,決定找到勇氣,去叫醒太陽……
這本繪本乍一看平靜細膩,但細細閱讀,能感受到不論孩子還是大人都會有的天真的執著。三只動物出于對世界的擔心,鼓起勇氣去冒險,去”世界的邊緣“喚醒太陽”,而實際上,所謂世界的邊緣也不過是農場的盡頭。困囿于小世界的生命,卻關心太陽是否會照常升起,這是一種純真,也是一種勇氣。而在去冒險的途中,三只動物不斷去想象他者在做什么夢。這種對世界的無知與自發的擔當,對他者的好奇與詩意的提問,不正是兒童本身嗎?
故事最后以太陽升起,主人起床為結尾。沒人知道太陽到底是不是三只動物喚醒的。朝陽金色的光照在農場,也照在三只動物身上,他們在農場的籬笆邊,對他們來說,那里就是此刻的“世界的邊緣”。
《雖然我的頭發這么亂》
吉竹伸介新作
你愿意從前讀,還是從后讀呢?
[日] 吉竹伸介 著, 陳文娟 譯,愛心樹童書出品,新星出版社,2023年6月,適讀年齡:3+
這本繪本是吉竹伸介2022年的新作。吉竹伸介向來擅于展現生活中直戳人心的小事,這次他使用了生活中常用的句式“雖然……但是……”來創作。每個跨頁是一個人物的生活場景,有的是想要夠到電梯按鈕,但還沒長高的孩子;有的是失去了一只眼睛,但漸漸明白什么是美的老人;有的是上班會議毫無進展,但剝出了一顆光滑水煮蛋的年輕上班族。吉竹伸介好像能洞悉人心一樣,準確地表現出生活中各種年齡、身份的人心中細微且復雜的狀態。
雖說是以“雖然……但是……”的邏輯來創作這本書,中文的譯本中卻盡量沒有讓“但是”出現,只使用“雖然”這個詞來轉折。這樣的翻譯方式,其中藏有玄機。比如,“我一直在寫東西,雖然還沒給任何人看過。”“冰箱里還有一盒我最愛的布丁,雖然到處都是壞消息。”都是一件令人開心的小事,轉折后,道出一件令人沮喪的事情。這樣的邏輯也讓讀者讀過之后,心中悵然若失,又不至于沮喪透頂。
而這本書的玄機在于,當讀者從后向前閱讀的時候,一切仍然成立——“雖然還沒給任何人看過,我一直在寫東西。”“雖然到處都是壞消息,冰箱里還有一盒我最愛的布丁。”——一下子,讀者從大無奈中,看到了小小而真實的快樂,而這種快樂,都是一個個具體的人用憧憬或努力創造的。
從前往后讀和從后往前讀,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一種樂觀一些,一種悲觀一些。吉竹伸介沒有點明,但向讀者拋出這個問題——你會選擇哪一種呢?
《不會畫畫的大象》
一個讓讀者追著懸念跑的故事
[日] 喜多村惠 著,柳漾 譯,魔法象童書館出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年5月,適讀年齡:3+
這是日本幽默繪本作者喜多村惠的作品,他從一個大象想畫一幅能參加展覽的畫開始,講述了一個直到結尾才揭開懸念的故事。大象巴勃羅的創作遇到了瓶頸期,他來到大自然尋找靈感。他畫了藍天、草地和大樹,然后睡了一覺。在夢中,綿羊拿起畫筆,把草地畫得“更可口”,松鼠給大樹畫上了果實,小鳥把天空畫成更明亮的藍色……而大灰狼把畫畫得十分完美,獲得了大家的夸贊。大象睡醒了,他有了靈感。到這里,喜多村惠設置了雙重懸念:夢中的狼畫了什么?大象巴勃羅又畫了什么?
大象巴勃羅的作品成了畫展上最耀眼的一幅,所有人都在祝賀他。而在繪本的最后一頁,讀者終于能看到大象巴勃羅的畫——狼畫了自己在畫所有小動物的畫面,而大象畫了狼在畫所有小動物的畫面。
在這個故事中,喜多村惠兩次妙用了空間的多重嵌套。第一次是大象巴勃羅的現實空間與他的夢境空間的嵌套;第二次是結尾中,大象巴勃羅的畫所展現的空間,與畫中畫所展現的空間的嵌套。幽默、驚喜與綿長的意味就蘊藏在這兩次空間嵌套中。
有趣的是,在封面上,大象巴勃羅對著畫布苦思冥想,而在他夢中出現的狼、小鳥、松鼠、綿羊都藏在他身邊。那個夢到底是夢還是現實呢?喜多村惠并沒有給出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本繪本的提獻處,喜多村惠寫道:“獻給大衛·麥基”。大衛·麥基正是“花格子大象艾瑪”系列的創作者,麥基曾在采訪中提到,他的繪本創作每時每刻都在進行,不僅僅發生在坐在畫板前的時刻,對他來說,繪本創作是一種生活方式。
《老房子》
想象他人的生活,守護逝去的時光
[澳] 蘇菲·布萊科爾 著,張弘 譯,中信·紅披風出品,中信出版集團,2023年4月,適讀年齡:3+
這是《你好燈塔》作者蘇菲·布萊科爾2022年的新作。守護,是蘇菲創作的一個重要的母題,不論在《你好燈塔》還是《老房子》中都是如此。在《老房子》中,蘇菲用敘事長詩的語言,講述了農場中的老房子里一家14口人的生活。12個孩子和父母一起,料理奶牛、蘋果樹、田地,用削好的蘋果做印章在墻紙上印各色的花朵,彈奏風琴,縫貝殼做的紐扣,并向往從未去過的海邊。當孩子都長大,有了自己的生活,老房子空下來,漸漸破敗,成了動物的居所……時光的流逝下,物非人非,繪本創作者蘇菲走進了老房子,用畫筆守護這里的往日時光。
在這本繪本中,蘇菲依舊采用了她喜愛的構圖方式,用建筑物剖面來展現全部空間與其中的生活痕跡,讓讀者在翻頁中不斷將某個房間的分鏡與整體剖面圖對照。閱讀這本繪本的時間可以很長,去看每個孩子在做的事,看每個角落的細節,從這個房間走去那個房間。讀完后,讀者會熟悉這個房子的一切,就像熟悉自己的家一樣。
《老房子》并非是蘇菲自己的童年記憶。她和丈夫買了米爾克伍德農場,發現了這棟老房子。蘇菲被破敗的房子中留下的生活痕跡深深吸引,而房子中最后的日歷正是停留在蘇菲出生的那年那月。她收集房子中的舊物,探尋房主人的故事,創作出這本韻味深遠的繪本。
《兩兄弟,四只手:藝術家賈科梅蒂兄弟的故事》
藝術大師創作的背后
動人的兄弟情誼
[美] 簡·格林伯格 [美] 桑德拉·喬丹 著,[美] 哈德利·胡珀 繪,常妮妮 譯,奇想國童書出品,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23年6月,適讀年齡:6+
這是一本關于瑞士存在主義雕塑大師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的傳記繪本。與其他只講述傳主一生的傳記繪本不同,這本繪本從阿爾貝托·賈科梅蒂與他的弟弟迭戈·賈科梅蒂相互扶持的關系入手,講述了雕塑大師的一生。阿爾貝托在創作出他舉世聞名的高大、細長、骨瘦如柴又孤獨的雕塑之前,經歷了藝術上漫長的探索,以及戰爭的侵擾,而他的弟弟迭戈總會在他身邊協助、支持他。1947年,阿爾貝托開始創作骨瘦如柴、高大的雕像,仿佛是戰爭廢墟中的幸存者。
迭戈有自己的藝術天賦,卻心甘情愿做哥哥的助手。他為雕塑做底座、制作銅銹。他在自己的工作室悄悄制作帶著動物形象的手工家具。哪怕阿爾貝托說做自己的助手浪費了迭戈的藝術天賦,迭戈也把哥哥的藝術放在第一位,直到死亡讓他們分離。
在書后的時間軸中,讀者可以看到,在阿爾貝托去世后,迭戈投入到自己的創作,也獲得了成就,他為夏加爾博物館設計固定裝置,還設計了畢加索博物館。
《原來古代人是這樣打仗的》
從兵器了解古代戰爭史
副標題: 古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艾洋 編繪,世紀文景出品,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適讀年齡:7+
這是一本原創科普書,從兵器切入,講述古代戰爭史,介紹世界軍事文明。書中包含鮮為人知的軍事考古,涉及社會、生活等眾多領域,讓讀者在詳細的歷史細節中了解古代文明。本書聚焦古埃及、蘇美爾、阿卡德、古巴比倫、赫梯、亞述,橫跨3000余年的古文明。歷史知識準確,由中國軍事科學院博導、兵器史專家鐘少異審訂。
怎么才能玩簽到紅包_云客服答案(有搜有紅包簽到入口) - 櫻花動漫
解答孩子關于歷史的疑惑:為什么古埃及人“魔改”后的戰車能夠迅速趕走入侵近200年的喜克索斯人?澤被后世的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是在怎樣的情勢下制定出來的?赫梯人最早發明了冶鐵技術,但為什么沒有大量配發給軍隊鐵質兵器?人類歷史上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會戰之一卡迭石戰役是如何爆發的?為什么亞述帝國的軍隊被稱為前工業時代最可怕的戰爭機器?
《玻璃之后》
大師的人生與創作
[智利]安東尼婭·巴尼亞多斯 著,杜格琳 譯,千尋Neverend出品,晨光出版社 ,2023年4月,適讀年齡:10+
本書是智利藝術家、漫畫家安東尼婭·巴尼亞多斯的圖像小說,源自她在英國留學的經歷。故事講述了一個年輕女孩獲得了前往愛丁堡學習藝術的機會,她獨自來到異國他鄉,孤獨地嘗試融入,希望自己能創作出驚艷的畢業設計作品。為了實現目標,她將一只稀有的美西螈查理養在了水族箱藝術裝置中。這一行為被有的人欣賞,卻被大多數人反對——動物弱小的生命是否應當被放入藝術作品中?女孩一邊嘗試保護美西螈查理,一邊質疑自己的決定,她與查理之間的連結也越來越深……在成長中,自我懷疑、孤獨、創造的意愿都是真摯的體驗。
編輯/王銘博
校對/柳寶慶
無題
從來沒有一個地區能像克里米亞這樣對俄羅斯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全世界所有民族對他國領土的癡迷都不如俄羅斯人,而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執念,幾乎比宗教信仰還要深執,從歷史上到現實里,克里米亞對俄羅斯的戰略重要性超越了地緣政治、歷史、軍事、安全和經濟等所有的層面,還包括能源安全和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合作等領域。
如果說歐洲國家的歷史某種程度上是殖民擴張史,那俄羅斯的歷史,一定程度就是不折不扣的尋找出海口的歷史。
俄羅斯本質上是個內陸大國,東西跨度達到恐怖的9000公里,橫跨11個時區,這哪里是個國家,簡直是個小半世界,歷史上鼎盛時期的蘇聯,領土面積達到了驚人的2280萬平方公里,這都是長期擴張的結果,當然,從中國奪走的最多。
俄羅斯自西向東的擴張,幾乎就是蒙古人當年的反向平推,要說對俄羅斯性格影響最大的,那得是蒙古人——侵略成性,又喜歡虐待弱小國家,那真是繼承了蒙古人的基因。
近代的歐洲由于無力和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爭鋒,轉而選擇向西走向大海,并由此開啟了人類的大航海時代,俄羅斯人在北冰洋擁有廣闊的出海口,但那里太冷了,大部分時間都是冰天雪地,只有摩爾曼斯克可以利用(如下圖所示),從這里出海就是巴倫支海和北冰洋,所能獲得的利益太少,所以眼看著別人的大航海,俄羅斯人看在眼里饞在心頭,也想效仿,于是發動了曠日持久的擴張戰爭。
1、為了奪取黑龍江出海口在雅克薩敗于中國
1689年中俄兩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締結的第一份國際條約,也是俄羅斯在雅克薩敗給清帝國的產物,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的邊界,這次失敗破滅了俄羅斯侵占黑龍江出海口的夢想。
2、曠日持久的俄土戰爭
從17世紀一直到19世紀,在長達240多年的時間里俄羅斯發動了十次針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這些戰爭背景復雜,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奪取黑海的出海口,最終的結果是俄羅斯奪走了奧斯曼帝國在黑海沿岸的大片領土,其中就包括克里米亞半島。
俄羅斯一直想奪取伊斯坦布爾(原君士坦丁堡),從而控制土耳其海峽,但至今也沒有成功,所以俄羅斯的黑海艦隊本質上還是困在一個“大湖”中,想要通過下圖中最窄處的土耳其海峽(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馬爾馬拉海,都是土耳其的)則要根據土耳其的心情而定,根據國際慣例不是交戰國的船都可以通過,但如果是交戰國的船,或者土耳其心情不好,比如我國遼寧號,那時叫“瓦良格號”歸國的時候,就被土耳其攔下,百般刁難,最后給了好處才放行,土耳其海峽(圖中最窄處)示意如下:
3、和瑞典的北方戰爭
瑞典曾經是北歐強國,彼得大帝為了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跟瑞典打了20年仗(1700-1720),最終打敗瑞典人,簽署了《納斯塔德條約》,割走了瑞典在波羅的海沿岸的所有領土,包括今天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部份芬蘭,使瑞典從此失去大國地位。
俄羅斯為了控制波羅的海,在波羅的海沿岸興建圣彼得堡,并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了圣彼得堡。
不過遺憾的是波羅的海與黑海一樣都是內海,要想進入大西洋還要經過丹麥和瑞典之間的狹窄海峽,很容易在戰時被封鎖,如下:
為了南下印度洋,俄羅斯也打過波斯和阿富汗的主意,但這里有大英帝國的勢力,俄羅斯完敗,此后1979年蘇聯也曾經發動對阿富汗的戰爭,但依然以失敗告終。
4、攻占我國外東北,奪得海參崴
晚清衰落,通過一系列入侵,在1858年和1860年,俄羅斯通過《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條約侵占了我國外東北——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共一百余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海參崴和庫頁島(庫頁島相當于兩個臺灣島那么大)。
海參崴是良港,雖然也有少量結冰期,但可以破冰,基本不影響航行交通,但海參崴也未能滿足俄國人的胃口。
5、爭奪朝鮮半島受挫于日本
1889年,俄羅斯強迫清政府簽訂《旅大租地條約》,強行租借軍港旅順口、商港大連灣25年,這兩個港口是俄羅斯心目中理想的出海口,但俄羅斯并不滿足,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又在1904年到1905年和日本打了一仗,在日俄戰爭戰敗后,日本奪取了旅順港,二戰結束后,蘇聯又重新占領旅順港,直到1955年才歸還中國。
6、斯大林時期支持朝鮮向韓國開戰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斯大林明白旅順港的歸還只是時間問題,斯大林又打起了朝鮮半島的主意,為了取得不凍港,斯大林選擇了支持朝鮮向韓國開戰,因為朝鮮也有不凍港,朝鮮半島其實是斯大林用來替代我國東北,從而保住蘇聯在太平洋的不凍港的方案,只不過戰事并沒有向著他的預期發展,斯大林也沒有活到戰爭結束。
從以上可以看出俄國人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擴張戰爭里,分別對中國、奧斯曼帝國、瑞典王國、大英帝國、日本等國不斷用兵,終于取得了在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沿岸的出海口,但這些港口要么結冰期較長(太平洋),要么戰時受制于人(黑海和波羅的海),要么最多只能在內海獲得控制權(黑海,克里米亞),所以俄羅斯人在爭奪出海口的擴張戰爭里,其實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但是常年征戰讓周邊國家對這個民族印象深刻,也讓國力弱小的鄰國無法安睡。
俄羅斯太靠北、緯度高,自身而其南下地區都是成熟的文明區域,歷史上這些區域衰落的時候俄羅斯確實占了很大便宜,但二戰之后世界秩序逐漸恢復,再想故技重施恐怕沒那么容易。
俄羅斯忙活了這么一整,其實依然是個陸權國家,而且是個從強盛走向衰落的陸權國家,因為奪取了太多的土地,征服了太多的地區并建成了世界上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所以俄羅斯民族一直以來都有深深的自豪感和征服者的驕傲,在歷史的演變中這種驕傲逐漸變成了傲慢甚至蠻橫,并深深滲入了民族基因,加上二戰取得了對納粹的勝利,俄羅斯人更加認為自己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即使冷戰落敗,這種思想也并未消退多少,俄羅斯人從高層到民間,依然堅信諸如布拉格和華沙這樣的城市曾經是他們的,今后也應該是他們的,所以如今不屬于他們就是不正確的。
普總統于2011年2月21日晚發布了宣言性質的電視講話,翻譯成中文長達1.3萬字,其中有30000多字痛斥了布爾什維克、列寧及其建立的蘇維埃聯盟體制,把它們當作俄羅斯當前所面臨危機的根基。
普總統的這篇宣言引起國際上的強烈反應可想而知。
這是他他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布他的抱負:恢復帝俄的(不是蘇聯)地緣政治遺產。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蘇聯勢力超出帝俄的那些部分(比如中歐和東歐諸國)他并沒有明確地說不想要,但對于蘇聯時期因為“賣國行為”而劃定的那些加盟共和國的邊界,他認為“不值得尊重也不打算尊重”,尤其提到烏克蘭,他認為烏克蘭“自古以來就是俄羅斯的固有領土”,除了烏克蘭和被列寧“非常粗暴地”拋棄了的“歷史領土”不僅包括前蘇聯除俄羅斯之外的其余所有14個加盟共和國(如今是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還包括前蘇聯之外的波蘭、芬蘭等國……
話已至此,誰還能說這些國家迫切要求加入北約是“西方的挑撥”呢?!
從這個宣言就可以看出俄烏之戰其實那個時候已經注定會發生了,所以拜登此后做出的預言其實真的也沒什么了不起的。
接下來我們說說克里米亞歷史上的歸屬問題,以及它對蘇聯和俄羅斯的極端重要性。
從古希臘時代到中世紀,在近兩千年的時間里中,克里米亞一直是希臘-羅馬文明與東歐草原文明的邊界線,13世紀蒙古鐵騎來到了島上,之后從金帳汗國衍生出來了克里米亞汗國,此后奧斯曼帝國崛起,克里米亞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附屬國。
奧斯曼帝國被葉卡捷琳娜二世打敗后,克里米亞于1783年被俄羅斯帝國吞并,此后俄羅斯開始在黑海擴充勢力。之后經歷俄羅斯與法英之間的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內戰、一戰,克里米亞一直在俄羅斯人手里。
二戰時克里米亞被德軍占領,德軍將克里米亞交給烏克蘭管理,二戰結束蘇聯重新接管后,實施了“克里米亞韃靼人強制流放”。該事件被認為是20世紀發生的傷害程度最深的種族大清洗之一,有近20萬韃靼人被遷徙到蘇聯的其它加盟共和國,主要是烏茲別克斯坦。關于有多少人死在遷徙途中,至今未能統計完全。
俄羅斯占領了新的土地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原居民弄走或者清洗掉,然后遷來俄羅斯人,從克里米亞到海參崴到庫頁島到江東六十屯……莫不如此。
自從葉卡捷琳娜從土耳其手中奪取了克里米亞之后,俄羅斯就嘗到了這個甜頭:誰控制了克里米亞,誰就控制了黑海。
克里米亞半島的塞瓦斯托波爾港口,水面上是俄羅斯的黑海艦隊,水下是潛艇,俄羅斯海軍從這里可以通過土耳其海峽進入地中海戒備美國第六艦隊,也可以據守克里米亞半島,保衛俄羅斯本土,但是如果失去克里米亞的話,我們可以從下面第二張圖片里看到:
上圖可以看出,如果失去克里米亞,那么俄羅斯將無法壓制住北約在土耳其、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力量。
但是克里米亞對烏克蘭也極為重要,如果失去克里米亞,烏克蘭的東西海岸線將徹底被隔斷,而烏克蘭東部的亞速海將被俄羅斯鎖死,失去國防和經濟價值,同時克里米亞距離烏克蘭最重要的兩個港口城市馬里烏波爾和敖德薩都比較近,一旦兩國關系緊張,黑海艦隊的力量也可以威脅到這兩個城市的安全。
從下面第三張圖我們可以看出馬里烏波爾是烏東頓巴斯重工業區和克里米亞的連接樞紐,如果俄羅斯拿下馬里烏波爾,那么從俄羅斯到克里米亞的陸地通道就暢通無阻了。
俄羅斯2014年強行吞并克里米亞之后在國家財政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普總下令4年內必須修通刻赤海峽大橋,耗資40億美元,通車的當天,普總親自駕駛重型卡車率領30輛卡車通過大橋進行驗收和慶祝。
普總之所以這么重視這座大橋,就是因為克里米亞對俄羅斯來說戰略價值極其重大,但是俄羅斯吞并了克里米亞卻并不能通過烏克蘭的領土直達克里米亞,因為克里米亞對烏克蘭同等重要,被吞并了已經很生氣,又怎么可能借道給俄羅斯運送建設克里米亞的物資?
所以普總不惜耗巨資修建這座公路鐵路兩用大橋,這樣的話,就可以從俄羅斯本土直達克里米亞,不用再經過烏克蘭的領土,圖中紅色圓圈為馬里烏波爾位置示意,如下。
雖說有了大橋,但是畢竟還是沒有直接從陸地上走來得安全和暢快,而且一旦有戰爭,陸地也比橋梁的安全性要高得多,上面這張圖片里黑色線條圍起來寬一點兒的地方是烏東地區,其中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靠近俄羅斯邊境的部份已經俄羅斯的勢力范圍,其中細長條的部份是剛被俄羅斯攻克的赫爾松等地,圖中的紅色圓圈就是馬里烏波爾。
我們可以看到只要馬里烏波爾被攻克,那么從俄羅斯到烏東再到克里米亞,就完全暢通了,俄烏雙方都知道這個重要城市的戰略價值,所以這里成為這次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場之一也就不難理解。
網絡傳言是赫魯曉夫在1954年將克里米亞贈送給了烏克蘭,認為是他多喝了幾杯酒,又因為他第二任老婆是烏克蘭人,還因為他曾在1938年擔任過烏克蘭第一書記,更因為他主持過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大清洗,因此認定他對克里米亞有愧疚感,對烏克蘭有深厚的感情,因此把克里米亞劃給了烏克蘭,算是安慰烏克蘭人民的創痛,為緩和民族矛盾做出的決定。
其實赫魯曉夫背不了這個鍋,當時的赫魯曉夫還做不到說一不二,大部份的政治事務由會議主席馬林科夫主導,而且根據俄羅斯聯邦國家檔案館(GARF)的文件證實,克里米亞歸入烏克蘭的決議并非是某位領導一時好惡做出的,因為對于領土事務,按俄羅斯的傳統,一直都極為重視并有著嚴格的規定:根據《蘇維埃憲法》第23條規定,未經最高蘇維埃和有關共和國同意,蘇聯境內共和國的邊界不能重新劃定。因此,整個轉讓流程必然得到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批準。
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的真實原因,根據《真理報》的披露,是因為經濟考量。
1940年代中期,大量的克里米亞韃靼人、保加利亞人被流放至西伯利亞,半島人數銳減,連帶影響農業產值,1953年11月,赫魯曉夫在巡視克里米亞后,便打算將之劃歸于鄰近且經濟相對強盛的烏克蘭并向最高蘇維埃提交了報告,最終獲得批準。
結語
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對于俄羅斯能不能贏得這場戰爭還有些疑問,如今已經徹底沒有懸念了,不僅沒有懸念,現在看來俄羅斯的未來,也被搭進去了。
葉利欽沒有在蘇聯的廢墟上建立起一個和周圍鄰國和平共處的現代俄羅斯民族國家,葉利欽病重之際曾經拉著普京的手說:我把俄羅斯和它的人民交給你了,你要照顧好他們。
普總和葉總誰做得更好我不知道,但普總緊握權杖這件事,似乎正在向他的前輩,伊凡四世學習,后者在位51年。
此前我曾從歷史資料的角度闡述過俄羅斯這個民族的擴張之心和他們對土地那種極度著迷的心態,也舉過普總視察北方四島時在飛機上對他的幕僚說過的一句話:俄羅斯是世界上土地最大的國家,但沒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
這話聽起來很有氣勢,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咋聽這話都不是滋味兒,原因你應該知道,由此我也想到美國,這個被罵做侵略成性的國家,先后拒絕了多米尼加、波多黎各、東薩摩耶和墨西哥主動并入美國版圖的請求。
一個是想方設法多吃多占鄰國的土地,一個是主動送上門來都不要,看來國與國之間的差別,有時候就跟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一樣大。
俄羅斯的官方對土地是如此的著迷,俄羅斯的普通人,也習慣了把鄰國看成自己的,俄羅斯有一首民歌,其中兩句是:雞鴨不是真正的鳥兒,波蘭不是真正的外國。而他們和鄰居交流得知對方剛從布拉格度假回來,俄羅斯人會說:哦,那是我們的地方。
曾經特別執迷于土地夢的日本,自從被從那不切實際的夢中揍醒,腳踏實地走上了尊重自由、創新發展的路子,死去的是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大日本帝國,獲得新生的是大和民族。
帝國的落日余暉,是夢開始的地方,夢醒時分,世界不會在原地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