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清理專家2009還有金山清理專家排名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2日電 題:“總書記為我們算出了生態賬”

新華社記者高敬、侯維軼

列車駛入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境內,一路向北穿行在大興安嶺林區的莽莽雪原之中。車窗外,山巒逶迤、林海連綿,漫山遍野的樺樹、松樹筆直挺拔。

2月22日,周義哲在內蒙古森工集團滿歸森工公司烏龍岱林場前行。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歡迎來到林場!”記者到達內蒙古森工集團滿歸森工公司烏龍岱林場,滿歸森工公司北岸林場第七小隊隊長周義哲踏著積雪,深一腳淺一腳地迎著我們走來。

頭戴紅色安全帽,手里拿著測量樹木用的卷尺,今年59歲的他已經與樹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兩年前,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在全國人大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現場,向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自己和這片林子的故事。

“我向總書記報告,以前我們是‘砍樹人’,最早我們工隊每年冬天生產木材能裝400節火車皮;現在丟掉斧鋸,成了‘看樹人’,同樣也是在為國家做貢獻。”

林業工人野外作業駐扎的帳篷里,圍坐在火爐邊,周義哲向記者講述起那難忘的一幕——

2021年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

周義哲說:“看到總書記和藹可親的面龐,我本來緊張的心情很快就放松下來。”

審議開始了。代表們發言時,習近平總書記聽得十分認真,還不時提問。周義哲說:“我在發言中匯報了林區這些年的轉型發展。聽到總書記對我們林業工人生產生活的關心和牽掛,我的心里熱乎乎的。”

周義哲說,總書記兩次到內蒙古考察,每次都到林區實地了解情況,同護林員深入交流。

2月22日,周義哲在內蒙古森工集團滿歸森工公司烏龍岱林場清理雜枝,對森林進行綜合撫育工作。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2014年春節前夕,冒著零下三十攝氏度的嚴寒,踏著皚皚白雪,習近平總書記到阿爾山市伊爾施鎮,看望林業職工。當時的阿爾山林區正處在停伐后的艱難轉型期,總書記對大家說:“歷史有它的階段性,當時砍木頭是為國家做貢獻,現在種樹看林子也是為國家做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告訴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林區轉型,這些話也鼓舞著我們所有的林業工人。”周義哲說。

這是2022年9月25日在滿歸森工公司白馬林場拍攝的蘑菇菌棒。新華社發(姜文宇 攝)

在兩年前的審議現場,周義哲向總書記報告,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他所在的林區得到休養生息。據測算,2018年林區的森林與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達6159.74億元。

從曾經“油鋸一響,黃金萬兩”,到現在“不砍一棵樹,照樣能致富”。一群人職業的改變,反映了時代的壯闊變遷,折射出中國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堅定決心。

“從‘砍樹人’到‘看樹人’,你的這個身份轉變,正是我們國家產業結構轉變的一個縮影。”習近平總書記聽著周義哲的發言,接過話頭說,“你提到的這個生態總價值,就是綠色GDP的概念,說明生態本身就是價值。這里面不僅有林木本身的價值,還有綠肺效應,更能帶來旅游、林下經濟等。”

這是2020年6月28日拍攝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滿歸林區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郭啟明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實際上是增值的。”談到林區轉型發展,周義哲告訴記者:“我們成天在山里、在林子里,感受最深!從‘砍樹人’到‘看樹人’,總書記為我們算出了生態賬。”

“林區轉型后,你們要做哪些工作呢?”記者問道。

周義哲笑著說:“現在,這漫山遍野的樹就是我們的‘寶貝疙瘩’!”冬季要做好綜合撫育,夏季要抓緊時間植樹造林。林區還積極發展旅游業,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產業,將“森林里的天然味道”送上老百姓的餐桌。

跟隨周義哲一起踩著積雪走進林子,只見一棵棵樹木筆直挺拔,林海雪原交相輝映,風景壯美。

2022年6月30日,周義哲(左)在內蒙古森工集團滿歸森工公司北岸林場進行補植補造。新華社發(郭啟明 攝)

摸著一棵大樹粗壯的樹干,周義哲仰頭感嘆:“這些可都是降碳、固碳的寶貝呀!”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年均固碳量增加488萬噸,以目前碳匯價格測算,可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

走著走著,還能發現雪地上有一些小動物留下的腳印。周義哲說:“生態變好了,野生動物也多起來,我們管護站周圍經常看到有狍子、棕熊前來‘光顧’。”

三月風清,大興安嶺的又一個春天即將開啟。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發布

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榜”

龔建強榮獲

“助人為樂中國好人”


龔建強,男,1969年7月生,上海市金山區石化街道山鑫陽光城居民。2002年他的妻子被鑒定為重度腦癱,龔建強不離不棄陪伴妻子十余載,自學自創康復訓練治療,讓妻子逐漸恢復健康。2017年,他成立“龔建強志愿服務工作室”,以自身示范行動,影響引領身邊更多人踐行志愿精神。龔建強曾獲2018—2019年度上海市志愿服務優秀組織者等榮譽稱號,其家庭曾獲全國文明家庭、全國最美家庭等榮譽稱號。


照片于疫情前拍攝



勇挑家庭重擔

詮釋患難與共家庭美德

2002年5月,龔建強和妻子結婚才一周,妻子在上班時突然暈倒,最終被鑒定為重度腦癱,突如其來的噩耗讓小夫妻深受打擊。很多親戚朋友都勸龔建強放棄這段婚姻,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但龔建強最終決定,承擔起照顧妻子的責任。“一日夫妻百日恩,如果這個時候撇下她,我會內疚一輩子的。”就這樣,龔建強堅持了下來。他請教了康復專家后,就地取材,親手制作成了簡單的康復器材——“五指板”,每天都讓妻子做康復訓練。龔建強的悉心照料得到了回報,經過康復訓練,妻子逐步恢復了手腳功能。2011年兒子的平安降臨,給這個歷經磨難的家庭帶來了歡笑和生機。20年過去了,龔建強如今每天都和妻子一起牽手散步。他用堅守和承諾兌現了家庭的責任和擔當,也詮釋了相濡以沫、患難與共的家庭美德。

照片于疫情前拍攝


投身社區服務

踐行無私奉獻志愿精神

平時生活中,龔建強更是積極發揮帶頭模范作用,主動帶領妻子、兒子參與社區志愿行動。他身兼多個“志愿者工作崗位”,疫情防控、平安守護、垃圾分類……處處可以看見他忙碌的身影。

“走進樓道就是家”,這是龔建強對左鄰右舍常說的一句話。龔建強經常第一時間把社區最新通知、最新活動、便民利民措施在居民中廣而告之。他帶動妻子、兒子、鄰居一起清理樓道小廣告,綠化帶、垃圾廂房等。在小區平安巡邏中,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只要需要,隨叫隨到,從無怨言。



2022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緊的時候,他自告奮勇組成一支“陽光抗疫”社區志愿隊,負責疫苗接種、搭建帳篷、核酸檢測、運輸用水、信息登記、秩序指引等工作,努力為社區凝聚抗疫力量,為居民提供最大幫助和便利。

傳播文明家風

弘揚向上向善優良風氣

2017年他成立了“龔建強志愿服務工作室”。自工作室成立以來,龔建強帶頭組建起一支既有熱心、又有愛心的家長志愿服務隊,每周周末開設家庭文化素養的親子志愿微課程。同時借助區志愿服務指導中心的有利平臺,先后組織開展了學雷鋒送溫暖志愿服務、“尋找身邊的文明”新春送福活動、千人植樹公益活動、“童心自護·與法官面對面”親子普法公益講座等有意義的親子志愿實踐,截至目前,已開展活動200多場。

龔建強擔任工作室“文明家風”宣講人和“家風輪值”當家人,每周末在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各街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等場所宣講好家風故事,用心倡導文明家風,凝心聚力更多正能量。

照片于疫情前拍攝

連續5年舉辦“尋找身邊的文明”

新春送福活動

2022年,工作室又開展“藝修身·樂成長”志愿微課、“同筑冰雪夢,一起向未來”北京冬奧喝彩主題活動、“共戰疫情 同心聚力”抗疫科普等課程,更加廣泛開展一系列文明修身、傳統文化、家風故事等志愿服務活動,向青少年播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向善向美的文明種子,讓孩子帶動全社會營造向上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社會風氣。



照片于疫情前拍攝



豐富多彩的工作室親子志愿實踐活動

學習好人 爭當好人

資料:金山宣傳

編輯 | 干鈺瓊

責編 | 干鈺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