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傳奇金幣以及軒轅通寶和軒轅古幣怎么獲得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軒轅傳奇金幣,以及軒轅通寶和軒轅古幣怎么獲得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軒轅傳奇銀幣怎么兌換金幣

軒轅傳奇銀幣怎么兌換金幣?這是一款備受歡迎的游戲,其中銀幣和金幣是游戲內的兩種重要貨幣。本攻略將為您詳細介紹如何輕松兌換銀幣為金幣,以及獲取銀幣的方法,感興趣的小伙伴一起來看看吧!

軒轅傳奇銀幣獲取與兌換攻略

銀幣兌換金幣方法

1、 進入《軒轅傳奇》游戲后,點擊右上角的“商”圖標,進入游戲商城。

2、 在游戲商城中,找到并點擊“銀幣”,打開銀幣窗口。

3、 在銀幣窗口中,您將看到一個選項:“銀幣交易所”。請點擊它以打開銀幣交易所界面。

4、 在銀幣交易所界面中,您將看到底部有一個“掛單賣銀幣”的選項,點擊它。

5、 打開掛單賣銀幣界面后,您可以在第一行輸入您想兌換的金幣數量。接下來,在下面的行中填寫您想賣出的銀幣數量。

6、 當成功完成銀幣兌換金幣的操作后,游戲將以郵件的方式將金幣發送給您,您只需接收即可。

在如今的游戲世界,無論攻略資源有多豐富,往往無法與強大的氪金玩家抗衡。一些游戲資深玩家或許知道,某些氪金玩家來自于特定的游戲平臺,擁有特殊的賬戶。對于這些玩家,戰力排行榜只是個擺設,他們可以在瞬間攀升到榜首。這種賬戶通常被稱為“內篰號”。然而,并非所有游戲平臺都具備這種特權。

如今,《艾玩樂》內部賬號平臺正組織一場回饋玩家的活動。每周提供十個特權號名額,每天還將給予5K的支持,讓玩家輕松在游戲內掌握優勢。讓我們期待這個活動為游戲玩家們帶來更多邂逅和驚喜。

銀幣獲得方法

1、 簽到: 每日簽到可獲得銀幣獎勵,連續簽到次數越多,獎勵越豐厚。此外,簽到寶箱也包含銀幣獎勵。

2、 拍賣行: 出售裝備、材料等物品于拍賣行可獲取大量銀幣。

3、 直接兌換: 您可以使用金幣直接兌換銀幣,這一操作每日都可以進行。通常情況下,每次兌換消耗10金幣,可兌換1萬銀幣。

軒轅傳奇銀幣的作用

1、 購買道具和裝備。在這款游戲中銀幣可以用于購買各種裝備、道具,玩家可以根據需求,購買自己需要的裝備和道具,提升角色的屬性,增加戰斗力。

2、 進行游戲交易。在游戲中,玩家還可以通過交易,用銀幣購買其他玩家出售的裝備和道具。

結語

在《軒轅傳奇》游戲中銀幣和金幣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上述簡單的步驟,您可以輕松將銀幣兌換為金幣,以便在游戲中更好地發展。此外簽到和拍賣行也是獲取銀幣的不錯途徑。請繼續關以獲取更多游戲攻略和信息。

軒轅傳奇手游金票怎么獲得 快速積攢大量金票

軒轅傳奇手游中的貨幣是非常重要的,有金幣、金票、銀幣這三種伙伴,其中用處最大的就是金票了,金票老是不夠用,那么金票怎么獲得呢?下面我帶大家了解下金票的獲得方式,一起來看下吧。

軒轅傳奇手游金票怎么獲得?

1、直接兌換,用金幣兌換金票,可以1比1的兌換這種方式是比較不推薦的,當然有些靠運氣的,我們就必須要這樣買了,購買時裝、點抗性、摸蜃獸都要金票。

2、女媧賜福,每天必做的任務,這里可以獲得大量的金票,所以每天都要參加,中午和晚上可以參加,完成任務就可以獲得了。

3、活躍值,每天100和150的活躍值寶箱中可以開出固定的金票,這里每天有幾十點的金票,所以活躍值任務必須要做。

4、九幽界,這里副本就是百人PK的活動了,我們在這里組隊殺人,積分越高排名就越高,獲得的金票就越多,每天可以領取一次獎勵。

5、比武招親,每天的比武招親也可以獲得金票還有機會迎娶女玩家。

6、3V3,每天拿一次首勝,首勝是有60的金票的,這個是PK的模式,3V3,可以叫人來組隊打,可以匹配。

每天大概可以攢350的金票,我們每天的金票都留下來可以開抗性或者是后面的買東西都可以用到,抽獎等。

即日起,各位道友點擊進入【軒轅傳奇手游琵琶網】最下方任意留言,即可免費領取極品開服禮包一份,抓緊時間名額有限。

閬中古城興廢史略(上篇)

立法史

說明:本篇根據《華陽國志》《四川通史》和歷代閬中地方志所載的基本內容,結合相關研究資料整理而成。相關研究資料的來源,除文中注明的外,全在文后列出。不再一一注明。

國務院向世界介紹的閬中

位于四川省北部,是古代巴蜀軍事重鎮。漢為巴郡,宋以后稱為閬中,歷代多為州、郡、府治所。清兵初入川時,曾為四川首府。古城內有許多會館等古建筑,還保留著主要的歷史街區,傳統風貌保存較好。漢、唐為天文研究中心之一,現存唐代觀星臺遺址。文物古跡還有張飛廟,桓候祠,巴巴寺,觀音寺,白塔等,城東大佛山有唐代摩崖大佛及石刻題記。絲綢是著名的傳統產品。

——國發(1986)104號文件

“閬中”名解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閬,門高也,從門,良聲。巴郡有閬中縣。”

春秋管仲《管子·度地篇》:“天子中而處,此渭因天之固,歸地之利。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郭外為之土閬。”土閬,是高大的土墻,與高門義同。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閬中”。

后晉沈昫《舊唐書.地理志》載:“閬水迂曲,經郡三面,故上曰閬中”。蜀漢譙周《三巴記》: “閬水迂曲,經其三面。”《康熙字典》也引《三巴記》:閬苑白水東南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插上述三書圖)。《保寧府治》載:“閬水紆曲,逕其三面,故名。”咸豐《閬中縣志》載:“閬中以閬水迂曲,繞縣三面,故名”。

《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閬中縣,附郭。秦縣,漢屬巴郡,以閬水紆曲繞縣三面而名。晉宋以后,皆為巴西郡治。隋改縣曰閬內。唐復為閬中縣閬州治焉。宋元因之。今編戶十里。

楊林由先生認為,閬中周圍山形似高門,因名閬山;嘉陵江流經閬山一段,古稱閬水。閬水“迂曲”繞三方,城在閬山閬水之中,故名閬中。

衛星遙測閬中地勢地貌

新石器時代 (約距今4500年—5000年),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閬中即有先人生息

蘭家壩新石器時代遺址

1979年春,在閬中縣城北郊蘭家壩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位于城關附近沙溪公社一大隊四生產隊江邊臺地上,臺地距江面20米,長約1000米,寬約100米。蘭家壩和王家嘴相交處有一條東西向的自然沖溝,深達2米,表土下0.7—1.2米深處暴露出戰國文化層,再下0.5米發現新石器晚期文化層。蘭家壩遺址1981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考古》1983年6月載,據《四川嘉陵江中下游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閬中縣蘭家壩遺址中,遺物暴露出來的有陶器、罐、甕、釜、碗、杯、缸、器蓋鈕、石器、鏟、斧、杵、錛等。其采集的石器都是用于砍伐農耕的生產工具,陶器的種類與中原北方、長江中下游等農業部落相近。表明這些遺址的居民們過著以農耕為主、漁獵為輔的經濟生活。閬中新石器文化,其時間大致在殷周之前。

王家佑,李復華《關于三星堆文化的兩個問題》認為,閬中遺址屬于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類型。趙殿增《巴蜀原始文化的研究》(《巴蜀考古論文集》)也認為:閬中蘭家壩遺址與三星堆遺址屬同一文化范疇,屬中興場類型。綿陽邊堆山遺址、漢源獅子山遺址,閬中蘭家壩遺址距今5000年(14C測定)。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Period),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最后一個以使用磨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年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新石器時代是人類原始(母系)氏族的繁榮時期。以磨制的石斧、石錛、石鑿、石鏟,琢制的磨盤和打制的石錘、石片、石器為主要工具。這個時期,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將植物的果實加以播種,并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人類不再單純依賴大自然提供食物,食物的來源變得穩定。同時,農業與畜牧的經營,也使人類定居下來。

一般認為,新石器時代有3個基本特征:

1、開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

2、發明了陶器;

3、出現了農業和養畜業。

有的學者特別強調農業起源的意義,認為它才是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征,或者說是新石器時代革命的主要內容。世界各地這一時代的發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農業產生后的很長一段時期里沒有陶器,因而被稱為前陶新石器時代或無陶新石器時代。有的地方在1萬多年以前就已出現陶器,卻遲遲沒有農業的痕跡,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發達。所以,并不是3個特征齊備才能稱新石器時代。

由于各地新石器時代的情況很不一致,所以沒有統一的分期標準。有的地方分早晚兩期,有的分早晚3期。有的在晚期出現少量銅器但還不會有意識地制造青銅合金時,單獨列出一個銅石并用時代,作為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的過渡期;有的則把這個階段歸入新石器時代晚期。

新石器時代出土的文物

閬中:華胥孕育伏羲之地

南宋 .羅泌(音:bi)《路史》載:“太昊伏羲氏,母華胥,居于華胥之渚,孕十有二歲而降神,生于仇夷,長于起城。”注云:“所都國,有華胥之淵,乃閬中渝水也。”

《華陽國志.巴志》載:“閬中有渝水”。

明.曹學佺(音:quán)《蜀中名勝記》注云:“所都國有華胥之淵,乃閬中渝水也。”

《周地圖》解釋:“閬中水即渝中水。”

清道光《保寧府志》序載:“夫閬中渝水為華胥之淵,伏羲所都,三巴首導神功也,五丁始通奧區也。”

伏羲:中華民族的始祖

《辭海》“伏羲氏”詞條:“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傳說人類由他和女媧氏兄妹相婚而產生。”

關于伏羲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春秋時代孔子《易·系辭下 》、先秦《山海經.海內經》、西漢劉向《戰國策》等古籍。

孔子《系辭下》載:“古者包犧氏(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卷130)載:“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

東漢班固《漢書》突破《史記》的界限,將上古帝王從黃帝推至伏羲,從此,伏羲開始登上官定正史。《漢書古今人表》中首敘伏羲,次列炎、黃,以伏羲為歷史源頭,認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因而他是百王之先,而炎、黃諸帝繼伏羲而王。《白虎通義》言:“三皇者何謂也,伏羲、女媧、神農是也,”把伏羲推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晉代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是一部專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跡的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功業:“繼天而王”、“作八卦”、“造書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供庖廚”等。到了唐、宋,史學家們根據古籍所載,經過整理,有了更為系統的記述,主要有唐代司馬貞的《補史記?三皇本記》、宋·蘇轍的《三皇本紀》、宋·羅泌的《路史》、宋·胡宏《皇王大紀》等。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 。大多都以伏羲為三皇五帝之首。

三皇之名見于周禮,而其說有:1.天皇、地皇、泰皇(司馬遷《史記》);2.天皇、地皇、人皇(三國.徐整《三五歷記》);3.伏羲、神農、女媧(曹魏.宋均《春秋緯運斗樞》);4.伏羲、神龍、祝融(漢.班固《白虎通》);5.燧人、伏羲、神農(漢.伏生《尚書大傳》);6.伏羲、神農、黃帝(明.孫瑴《古微書》);7.伏羲、女媧、神農(漢.應劭《風俗通義》。以上除天皇、地皇、人皇之說外,其余諸說大多都以伏羲為三皇之首。而明. 孫瑴《古微書》關于伏羲、神農、黃帝為中國最古三帝王的說法,因其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

《荀子》始有五帝一詞出現。自西周至春秋戰國,先后出現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號,于是在許多古帝王中,出現了下列五種五帝說:①黃帝、顓頊(音:zhuān xū ;高陽氏)、帝嚳、(《大戴禮記》);(2)庖犧(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3)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4)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⑤偽《尚書序》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因其經書地位之尊,后史籍皆承此說。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五史新編?史記》,對三皇五帝作了一個新的概括:“三皇之說不一,一般認為是伏羲、女媧、神農。傳說伏羲氏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而考古發現,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就在約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確實應該看成是我國文明最早的一位代表。(女媧氏在伏羲以后為天下共主,她作笙簧,可以看作是音樂的開始;而她煉石補天的傳說,實際上是改革前代政治的曲折反映;她聚蘆灰以止滔水的傳說,則是一次治服洪水的記錄。神農氏(炎)繼女媧之后為天下共主,傳說他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了五弦瑟,開始蠟祭和市易。看來,自此以后,我們的先民開始進入農耕社會。”

楚帛書:中國人的創世紀神話

1942年長沙出土的楚帛書,出土地點是長沙東郊子彈庫的王家祖山一座楚墓。1973年對該墓葬發掘的報告判斷,墓葬年代為戰國中、晚期之交。帛書寫作年代,當與此年代相同或稍早。楚帛書出土后數易其主,現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1966年,大都會館用紅處線拍攝的制帛書照片,圖文清晰,成為學者釋讀該帛書的主要資料。

楚帛書為四方形,中間有兩組文字。一組八行,一組十三行。兩組文字上下互倒,好比八卦的陰陽魚,四邊還有文字,并配有彩色繪圖。中間八行者稱甲篇,十三行者稱乙篇,四邊的文字和繪圖稱丙篇。

有學者對甲篇內容作了以下描述:

“在大地尚未形成,世界處于混沌狀態之時,先有伏羲、女媧二神,結為夫婦,生了四子。這四子,后來成為代表四時的四神。四神開辟大地,這是他們懂得陰陽參化法則的緣故。當禹與契來管理大地,制定歷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暢通,并使山陵與江海之間陰陽通氣。當時未有日月,由四神輪流代表四時。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單,老三叫白大柟,老四叫墨干。

一千數百年以后,帝嚳生出日月。從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還造了天蓋,使它旋轉,并用五色木的精華加固天蓋。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極。人們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視天神。帝嚳于是制定日月的運轉規則。

后來,共工氏制定十干、閏月,制定更為準確的歷法,一日夜分霄、朝、晝、夕。”

由上可知,帛書甲篇是很標準的創世紀神話。在現有的中國先秦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還沒有比它更完整、更明確的創世紀神話,其珍貴是不言而喻的。

湖南省博物館所藏的楚帛書殘片(右)及臨摹圖(左)

女媧摶土造人

女媧,即女陰,是生育之神的化名。女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與伏羲為兄妹,人首蛇身。

唐代李冗的《獨異志》卷下載:昔宇宙初開之時,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為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為夫妻,而姻悉合;若不使煙散。”于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只,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取婦執扇,象其事也。

“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說文解字》卷十二)這是說,包括人類在內的萬千物種,都是女媧所化生。

“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見《楚辭·天問》王逸注)“皇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淮南子·說林篇》)

侯國剛先生認為,上述兩條傳說,是講女媧創生人類萬物,一天要化生七十次,但她是與諸神合作:皇帝造陰陽兩性生殖器,上駢造耳目五官,桑林造 手足四肢,女媧擔任主要工作,最后完成創造人類的偉大工程,工作量大,故需一日化生七十次。這里講的皇帝,不是軒轅皇帝,古代神話傳說,天上有東、西、南、北、中五方上帝,皇帝是位居于中央 的天帝。

“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搏黃土作人,劇務 力不暇供,乃引繩泥中,舉以為人。”(《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風俗通》)

《太平御覽》載:女媧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創造出雞,初二創造狗,初三創造羊,初四創造豬,初六創造馬。初七這一天,女媧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覺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

女媧煉五色石補天

《淮南子》載:在洪荒時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敗了共工,共工羞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哪知那不周山是撐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涌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于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后又斬下一只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猛獸的囂張氣焰。最后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堵塞住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斂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晨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匯流。當天空出現彩虹的時候,就是我們傳大的女媧的補天神石的彩光。

公元前約3000年—2100年,炎帝時閬中屬戎州。

《閬中建設志》載,閬中于太古為八荒之區,炎帝時屬戎州,高莘氏時為蜀國之境。

公元前約2070—1600年,夏朝閬中在《禹貢》中屬梁州。

《保寧府治》載:“巴西在禹貢為梁州之域”。

《華陽國志.巴志》載:“五帝以來,黃帝、高陽之支庶世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已屬梁州。”

《禹貢》

《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漢馬融說:“上古有虞氏之書,故曰尚書。”唐孔穎達說: “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尚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官方史料集,保存了上古部落活動的歷史文件和政史論文,是儒家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尚書》相傳由孔子所著,實際上有些篇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禹貢》篇,一般認為是講貢賦之法。其說源于“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漢孔安國將“任土作貢”釋作“禹制九州貢法”。后之學者注釋大致類此。

《禹貢》內容以大禹治水為主,向來列于虞夏書中,以至古來認為是大禹的親筆。《禹貢》之成書年代,學界各說不一,迄無定論。有代表性的說法,大凡有四:一、辛樹幟的西周說;二、王成組的春秋孔子說;三、顧頡剛的戰國中期說,四、〔日]內滕虎次朗的戰國末至漢初說。其中顧頡剛先生的戰國中期說,尊者較多。

《禹貢》全文僅1193字,固無卷數。歷代注釋家為了行文方便,往往提到禹貢揚州章、徐州章,或禹貢導山章、導水章。

《禹貢》的體裁屬于地志,其遲于《山經》,早于《漢書·地理志》,是先秦最富于科學性的地理記載。有人說:“《禹貢》一書,古今地理志之祖者。”產生于春秋末戰國初的《山經》,是中國地理著作最古的開山之作;產生于戰國中期的《禹貢》,運用戰國時期迅速發展的地理學知識,突破原始的幻想階段,以征實為目的,崇尚實地考察,比《山經》又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有人說,《山經》作者在中國地理學史上率先開了結集的一派,而《禹貢》作者則“青出于藍”,開了征實的一派。《禹貢》對后世地理學發展的影響,甚深且巨,以至清代學者李振裕說,“自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地理之書無數百家,莫有越《禹貢》之范圍者。”

《尚書》

《禹貢》

公元前約1600-1100年,閬中在商代為雍州之西域。

公元前約2100-1100年,閬中屬巴國。

巴人起源和變化

辭源》:“巴者,古國名,位于今重慶市及四川省東部一帶地方”。

巴人的起源最早見于《山海經?海內經》:“西南有巴國。太葜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太葜(音:qiā])即伏羲,后照為巴人始祖。

《華陽國志·巴志》載:巴人為“黃帝、高陽之支庶”。

巴人、巴國的最早文字記載始見于殷。夏禹時期,巴國加入夏王朝,成為夏王朝的諸侯之一。《左傳·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載:禹“會諸侯于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商代,巴沒有完全臣服加入殷政權,反而和殷發生過戰爭。殷商卜辭(殷墟甲骨卜辭是殷商王家的文書)記:“我收人伐巴方”,“令婦好……伐巴方”,“商(賞)于巴甸”等文字,殷墟文字記載說明,公元前13世紀的殷武丁時期,武丁和婦好都曾經征討過巴國。

巴因水得名

巴因水為名說,即“巴字水”之說,認為巴的得名來源于河流走向。

譙周《三巴記》載:“閬、白二水合流,自漢中至始寧城下入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經峻峽中,謂之巴峽,即此水也。”

唐李吉甫基本沿用譙周的看法,他在《元和郡縣圖志?劍南道》中記載“渝州”條下說:“在《禹貢》梁州之域,古之巴國也。閬、白二水東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謂之巴,然則巴國因水為名。”

公元前約1046—1043年,周武王以梁、雍二州合并為巴,并封其宗姬于巴,鎮撫南方,為巴子國。

《華陽國志·巴志》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封)其宗姬於巴,爵之以子。——古者,遠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

《中國史綱》載,周朝新建的國家和商代的歸屬國或獨立國加起來可考的,應該有一百三十多個……其中至成王時代新建的應該是七十一國,其中姬姓的五十三個(《荀子?儒效篇》中“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巴子國疆域

《華陽國志.巴志三》“其地,東至魚復(今奉節),西至僰道(今宜賓),北接漢中,今漢中) , 南極黔、涪”。轄境大致包括今重慶嘉陵江、涪江、南溪縣以東至奉節縣, 大巴山以南, 貴州東北部地區。

公元前330年,周顯王39年,巴子國遷都閬中。

《四川通史》載:“戰國中期,巴在接連失去長江三關以后,川東之地已無險可守,而川中又面臨一個赫赫蜀國。巴王室只得退保閬中。”

《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巴子時邑都江州重慶,或治墊江(合川),或治平都(豐都),后治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

李文福先生認為,戰國時代,巴國在閬中建立了都城。《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76年)》云:“凡邑,有先君宗廟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劉熙《釋名·釋州國》云:“國城曰都。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國都作為擁有廣大土地、人民的一大政治經濟中心,一般說來都是城市。以此可證明,戰國時代,巴國在閬中建立了都城。閬中早期城市所可知者,無土砌城垣,僅在城周樹立樊籬。《史記·張儀列傳》索隱曰:“芭黎,即織木葺以為葦蘺也,今江南亦謂葦蘺曰芭蘺也。”芭蘺即樊籬,今閬中呼之為“籬芭”。織木葺為籬,應是閬中都城周圍的粗陋的防御設備。

公元前316年,周慎王五年,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伐蜀滅巴,置巴、蜀及漢中郡,后置閬中縣。

《華陽國志·巴志》:“周顯王時,楚國衰弱,秦惠文王與巴、蜀為好。蜀王弟苴侯私親于巴。巴蜀世戰爭,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儀貪巴、苴之富,執王以歸。置巴、蜀、及漢中郡。分其地為三十一縣。儀城江州。司馬錯自巴涪水,取楚商于地,為黔中郡。”巴郡后為秦始皇36郡之一。

三十一縣指秦末巴、蜀、漢中三郡轄縣數。其中,可考的有:成都、郫、江原、什邡、蒲陽臨邛、武陽、南安、青衣、嚴道、僰道、湔氏、葭萌、江州、墊江、閬中、枳、朐忍、魚復、宕渠、南鄭、成固、西城、上庸、房陵等二十五縣。

《華陽國志.蜀志》載:周赧王元年(前314)‘置巴郡’。

《四川通史.郡縣制的推行》載:“巴郡在巴蜀三郡中最先設立。《華陽國志.蜀志》載:周赧王元年(前314)‘置巴郡’。巴郡初期的治所可能在閬中。”

《四川通史.巴郡有屬縣12》載:“公元前314年,秦縣,閬中縣轄今地閬中,儀隴,蒼溪,南充,南部,西充,巴中部分,遂寧部分,蓬溪(或應為蓬安)。主要依據:《元和郡縣志.山南道》。”

《元和郡縣志》載:“閬州,在秦為閬中縣也”。

明嘉靖《保寧府治》、清道光《保寧府治》、清咸豐《閬中縣治》、民國十五年《閬中縣治》記,閬中縣建縣在316年。楊林由先生認為,此為誤解。

1993年《閬中縣治》記:“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 始建閬中縣,隸屬巴郡。”楊林由先生認為,置巴郡與建閬中縣同時。

秦置縣時閬中境域

楊林由先生考證,閬中縣境域在秦建縣時為最大,含今閬中、蒼溪、南部、儀隴、蓬安、西充、南充七縣及巴中恩陽河、岳池西境、北境、劍閣東南境。

秦漢閬中遺址

青龍堡遺址 位于白溪鄉龍潭村嘉陵江邊臺地上。遺址長300米,寬100米,從地層被沖割的斷面上,能看到文化層的遺物暴露。采集的陶片能判斷出器形的有斂口甕、盆、缸,小口罐、帶系罐、卷云紋瓦當等,還采集一件磨制石斧的殘部,僅刃部分。為秦漢時期的遺址。

彭城壩遺址 位于彭城鄉一村沿嘉陵江的右岸臺地上。遺址長1000米,寬100米,文化層厚約50厘米,距地表50至80厘米.采集的器物有泥質灰陶甄,泥質灰陶盆、泥質灰陶繩紋罐等.屬秦漢時期遺址。

張儀城

《閬中建設志》載:閬中縣既曾為巴國別都,自當有域,惜無從指認。“張儀域”,在今閬中城東20里地之白沙壩,當屬另筑。白沙壩應是張儀的大營后擴建為域。

閬中彭城遺址試掘(換閬中文管所照片)

明嘉靖《保寧府志》載:張儀城在府城東二十里,秦時所筑,舊有張儀廟。唐載初元年嘗徙閬中縣于此。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閬中城府東二十里。秦筑。亦謂之張儀城。縣舊治此。

《四川通史.首批城邑的改造》載:閬中城,傳為張儀筑。然張儀攻下閬中后即返咸陽,可能還顧不上親自領導修建一座縣城。但視其為秦城是可以的。秦城址約在白沙鎮一帶。該城原利用三面環閬水為屏障,新筑城不一定四面皆土城,亦有部分利用閬水為屏。

閬中秦時為巴郡治所考

丁藝《巴郡初期郡治是閬中》文載:《華陽國·巴志》載,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置巴郡,治江州。《水經·江水注》也說,張儀等置巴郡,治江州。但是查有關史實,上述記載是不夠準確的。巴郡的郡治并不只是江州,初期的治所應該在閬中。公元前314年,江州這塊地方還被楚國所占據。張儀于當年滅巴之后,便“執王以歸”,返回了咸陽,并沒有接著去攻打當時屬于楚國的江州之地。第二年,他受命使楚,去拆散齊、楚聯盟,也不可能發動攻楚的戰爭。雖有張儀筑江州城的傳說,但這時張儀并未去江州,當然也就談不上筑江州的事。那么,當時巴郡郡治是否可以設在別的什么地方呢?據有關資料,那時嘉陵江流域只有閬中一座城池,巴郡郡治不可能設在別的地方。所以新編《四川通史》(1993年版)說:“巴郡初期的治所可能在閬中。”直到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馬錯才帶兵去攻打被楚占據的黔中。三年后即公元前227年,蜀守張若又攻取楚巫郡,奪回魚復等地。這兩次進攻,秦雖未能滅楚,但奪回了楚所占據的巴國之故地,這時張儀才有可能去江州筑城。故《四川通史·大事年表》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77年載:“巴郡治由閬中遷江州,筑江州城。”

公元前202年,西漢高祖五年,閬中人范目率賨人助漢軍平定“三秦”。分閬中縣南境,置安漢縣。

《史記·淮陰侯列傳》載: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

《華陽國志·巴志》載:漢高帝滅秦,為漢王,王巴、蜀。閬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說帝,為募發賨民,要與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為長安建章鄉侯。帝將討關東,賨民皆思歸。帝嘉其功而難傷其意,遂聽還巴。謂目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耳。”徙封閬中慈鄉侯。目固辭。乃封渡沔(縣)侯。故世謂三秦亡,范三侯也。

《四川通史》載:劉邦留蕭何鎮守漢中巴蜀,部署諸將,以賨人(板楯)為前鋒,于這年(前206年)五月從故道(縣名,屬武都)出兵,首先攻擊章邯統轄的咸陽以西地區。章邯出兵迎擊,雙方會戰天陳倉(今寶雞)。章邯大敗,退走,再戰于好疇(今乾縣),又大敗。劉邦軍入咸陽,八月定雍。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皆望風而降,遂定關中。在這一戰役中,閬中賨民各部分外驍勇,沖鋒陷陣,為平定三秦立下大功。劉邦封閬中賨人首領范目為長安建章鄉侯。但賨人世居閬中,不愿遠行,在劉邦欲出擊關東之時,閬中賨人要求還鄉。劉邦知道不能勉強這支部落軍,嘉其功而難違其意,遂同意其要求。他對范目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耳。”于是徙封范目為閬中慈鳧鄉侯。范目固辭,劉邦又封他為漢中沔縣侯。范目接連三次封侯,人稱“三秦亡,范三侯”。據《華陽國志·巴志》載:劉邦還復除參戰賨民羅、樸、昝、鄂、度、夕、龔七姓不供租賦,以資獎賞。

《閬中縣志》載:范目,閬中人,有恩信方略,知高帝必定天下,說帝募發賨民共定秦。目率七姓為前鋒,秦地既定,封目為長安建章鄉候,帝將討關東,賨民皆思歸,帝嘉其功,遂聽還巴。

巴渝舞

《閬中縣志》載: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陷陣。銳氣善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令樂人習學之,今所謂巴渝舞也。渝舞是閬中渝水土著巴族賨人所創造的民間舞蹈。賨人天性勁勇,俗喜歌舞。漢高祖劉邦伐三秦建大漢時,被募為漢軍前鋒。他們那種“巴師勇銳,歌舞以凌”的氣勢和戰斗力,贏得了漢高祖的喜愛,并將宗人的戰爭武舞取名為“巴渝舞”,引進宮廷,歷經魏、晉、南北朝,至唐代,雖曾數易其名,仍盛演不衰。唐以后,“巴渝舞”在宮庭中銷聲匿跡,名不見經傳了。但在民間仍在世代承傳,歷經演變,原始的武舞演變成祭祀性舞蹈和慶典性舞蹈。留傳至今的“八仙鼓”(又名“巴象鼓”)即是歷經演變的“巴渝舞”的一種表現形式。“八仙鼓”為長柄雙面獸皮鼓,鼓面繪有八仙或圖騰圖案,直徑約30--40厘米,鼓柄約120厘米。八仙鼓舞多為10人以上的群舞,適宜廣場表演。表演時,沙鑼一道,鼓手隨后,一面擊鼓,一面吶喊,不斷變換隊形,浩浩蕩蕩,威武雄壯。

閬中縣圖

(注:左上綠小方塊為漢城遺址)

漢代為巴渝舞配了4篇舞曲

一曰矛渝,二曰安弩,三曰安臺,四曰行辭。巴渝舞的基本形式是“執仗而舞”。“仗”,兵器,“執仗”即執干戈;伴奏則是擊鼓。班固《漢書》載:“巴渝鼓員,三十六人”。他講的是宮廷燕樂的巴渝舞。征伐戰場上的巴渝舞,有多少人戰斗,就有多少人歌舞:在陣前拼殺者,執看挺戈,大聲呼呵;后面伴奏者,則擊鼓頓足,以增威勢。這就是史書所為的“前歌后舞”。司馬相如在《子虛賦》中這樣描繪巴渝舞的壯觀場面:“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山谷為之蕩波。”為了“耀武觀兵”,朝廷接待“四夷使者”,便常常表演巴渝舞。

巴渝舞

巴渝舞

公元前1l0年,西漢武帝元封元年,閬中人落下閎應詔赴京城長安參加歷法改革。

《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載:落下閎,巴郡閬中人。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至前104年),為了改革歷法,征聘天文學家,經同鄉譙隆推薦,落下閎由故鄉到京城長安制《太初歷》。制定后,漢武帝請他擔任侍中(顧問),他辭而未受。

落下閎

(前156年—前87年)復姓落下,名閎,字長公,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中國古代西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太初歷的主要創立者。以歷算和天文學的杰出成就著稱于世,為中國最早的歷算學家。他對我國天文學的三大貢獻是:

(一)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創制我國第一部有文字記載的新歷《太初歷》(即沿用于今的農歷);

(二)創制世界第一臺比較精密的完整觀測儀器渾天儀

(三)他提出的渾天學說是世界上最早以地球為中心的先進宇宙結構理論。

太初歷

西漢建立初始,仍沿用秦代歷法,即“顓頊歷”。至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歷經100余年,誤差積累已很明顯。于是,太史令司馬遷等人上書建議改歷。漢武帝下詔廣泛征聘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在同鄉譙隆的推薦下,來到京城長安參加改歷工作。

在改歷過程中,形成了18家不同的歷法。經過比較,漢武帝認為落下閎與鄧平的《太初歷》優于其他17家,遂予采用,于元封七年頒行,并改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因此,新歷又稱為太初歷。

《太初歷》實行后,受到司馬遷、張壽王等人的反對。張壽王甚至提議改回到殷歷。為此,朝廷組織了一次為期3年的天文觀測,同時校驗太初歷和古六歷的數據。結果表明,《太初歷》更為符合天象。并在此后使用了近200年(公元前104—84年)。為表彰落下閎的功績,漢武帝特授以侍中之職,落下閎卻辭而不受,隱居于落亭。

公元2004年,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準,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16757的小行星在北京被正式命名為“落下閎小行星”,以此紀念著名天文學家落下閎。

落下閎

二十四節氣在黃道上位置

農歷二十四節氣圖

古六歷

漢·班固在《漢書》中提到了我國古代的

六歷,即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其實都是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所用的歷法。六歷都是陰陽合歷,都以19年7閏的閏周和364日的歲周為基礎,故又稱為四分歷,區別在于各家所取的歷元(就是每一種歷法所規定1年、1月、1日的起點)不同。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全國統一推行“顓頊歷”,結束了戰國以來歷法混亂的局面,大大便利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在古六歷中,顓頊歷“疏闊中最為微近”,比較合于天象。

渾天儀

古人在測定季節的時候,已經發現了一年中的季節變化與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位置有一定關系。但觀測太陽與觀測星辰不同,因為太陽太亮了,人們看到太陽就看不見星星,而觀測者不能借助恒星作為指標或背景,便無法測知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所以只能通過間接的方法,即觀測恒星的相對位移來測定。于是,古人發明了簡單的觀測工具土圭,又稱圭表。

落下閎在土圭的基礎上,進一步創制出了直接觀測天象的測天儀器,這就是渾天儀,又稱西漢渾儀。這是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第一座天文觀測儀器。

落下閎制作的觀測儀器,即渾儀(又名渾天、渾天儀),是由赤道環繞和其他幾個圓環同心安置而成,直徑8尺。有的環固定,有的則可繞轉,還附有窺管以供觀測之用。

渾儀由赤道環與望筒組成。赤道環的裝置與天球赤道面相平行,環上刻有精密的度數,天文工作者通過望筒觀測得知某一時刻某一星辰在赤道上運行的赤道度數,再參照古時的鐘表——漏刻。即可推算出日月五星等天體的運行快慢.還可以很方便地測算出赤道二十八宿星區的相距度數。稱赤經差。這是古人制訂歷法的重要依據。

聯合國總部的渾天儀

在歐洲,一直到16世紀左右,才出現與我國北宋時期所制渾儀同等水平的天文觀測儀器。

經落下閎改進的赤道式渾天儀,在中國用了兩千年。他測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經差),一直用到唐開元13年(公元725年),才由一行重新測過。

據《后漢書·律歷志》記載,西漢宣帝時,曾任大司農中丞的著名天文歷算家耿壽昌通過落下閎渾儀,測出太陽和月亮在二十八宿赤道上各個天區的運行速度是不均勻的。

落下閎渾儀關于五大行星會合周期的觀測推算,其與現代所測定的數值比較:誤差最大的火星為0.59日,誤差最小的水星,僅僅相差0.03日,即43.2分鐘,已經相當精確。

落下閎與他發明的“渾天儀”

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巴蜀故地設立益州,閬中歸益州管轄。

公元155年—158年,東漢恒帝永壽年間,云臺山上刨建云臺觀。

云臺仙山

明嘉靖《保寧府志》載:云臺觀創建于東漢恒帝永壽年間。

《十道記》:“靈臺山在(閬中)縣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即漢張道陵升仙之處。”楊林由先生認為,靈臺、云臺,實為一山。

公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創立了道教24治,云臺觀為成為17治,即下八治之首。為張道陵傳道煉丹大藥之處。

公元1358年(元至正五年)擴建,遂成三觀相連。東觀、中觀屬閬中,西觀屬蒼溪,有鐘樓。寺前有玉丹、玉魚二池,寺外有松根、蟠桃二巖,麻姑、芙蓉、平仙、峻仙四洞。清代以來,仍稱云臺觀。

1953年,調整縣界,云臺觀及山上田土全部劃規蒼溪。

1984年,西觀鐘樓拆毀,觀中碑碣散失殆盡,所幸洞巖石刻完好無損,今漸修復。

云臺觀現有張道陵墓、飛仙洞、煉爐、煉丹池、丹灶堂、九轉亭、浸藥泉、麻姑、芙蓉、平仙、峻仙四洞、玉丹亭、玉魚池、松根、蟠桃二巖等遺址,被譽為“云臺仙山”,為閬中十景之一。

閬中云臺觀(換閬中自己拍攝的)

張道陵

東漢·張道陵,字輔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生于東漢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他的八世祖張良輔佐劉邦打天下,建立了兩漢王朝,被封為“留侯”。張良功成身退,隨赤松子學辟谷,導引輕身之術。張道陵的父親叫張大順,也好神仙之術,自稱“桐柏真人”。

《太平廣記》載:張道陵“本太學生,博通五經,晚乃嘆曰:此無益于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聞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漢順帝時,張道陵來四川修道,居閬中云臺山傳道、煉丹,并作道書24篇,創立道派,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道教始祖。

云臺仙風

明楊瞻

深山愛景不知還,

只為深山見好山。

玉女房邊風淡淡,

碧桃花外鳥關關。

云移樹色供清玩,

水弄琴聲笑開顏。

光轉井欄八卦剝,

蒼苔鋪石盡成斑。

公元201年,東漢獻帝建安六年,劉璋三分巴郡,以閬中為巴西郡治,筑土城,后人稱為“漢城”。

《閬中縣治》載:公元194年(東漢興平元年),征東中郎將趙穎(安漢人)欲得巴名,建議三分巴郡。益州牧劉璋遂分巴郡為巴、永寧、固陵三郡,閬中隸屬巴郡,郡治安漢(今南充)。公元201年(東漢建安六年),魚復人蹇胤爭巴名,劉璋又改原永寧郡為巴郡,改原固寧郡為巴東郡,改原巴郡為巴西郡。巴西郡移治閬中。

到東漢獻帝建安六年( 201)至成漢嘉寧二年(347),閬中又為巴西郡治。東漢轄閬中、安漢、墊江、宕渠、宣漢、漢昌、南充國、西充國八縣。

《四川通史》載:東漢晚期,發生了巴郡分郡之議。此事從安帝、順帝時期,巴郡郡椽們首議開始,至建安六年(201)劉璋確定‘三巴’郡名,前后經半個多世紀。據古籍載,安、順時期,巴郡郡椽百余人次,先后向歷任都守提出分郡建議,皆被置之不理。孝桓帝時,泰山人但望任巴郡郡守。郡守椽吏趙芬等二十人,再次要求分郡。理由是:巴郡轄地太寬,有時下縣,往往冬季去夏季才能返回,夏季去冬季才能返回;百姓到郡治服役等,往返時間太長;郡吏家中發生喪、吉、兇各類事件,難及時相見。水陸交通艱難,山有野獸猛龠,趕路者常隕身江河,投身虎口。永興二年,但望上書朝廷,要求分郡,朝廷置之不理。

漢城

明嘉靖《保寧府志》載:閬中城在嘉陵江北,與錦屏山相對,為后漢建安六年(201年)益州牧劉璋所筑。

《四川通史》載:“漢初劉璋筑土城”,即城墻主要為土墻。到了東漢時期,城墻開始采取泥土夯筑磚砌外層的建法。

《閬中建設志》載:閬中可指認的城為漢城,遺址在今城北郊王家咀營房一帶。遺物有九塊石,毀于1938年修飛機場時,地點在今靶場即清代演武廳附近,為漢城北門殘余,石上杠洞猶存。在王家咀河壩,距今河岸150米處,又有巨大石條砌成的碼頭及河堤遺跡,地址漢城西門外。據明嘉清《保寧府志》和清咸豐《閬中縣志》所載,漢城在唐代曾三次遷徙:一次是貞觀十一(637年),徙州東二次是咸享二年(672年)徙盤龍山側。三次是武后載初元年(689年)徙縣治于張儀城。遷徙原因是江水嚙城。但除武后載初元年徙20里外,其余兩次不過三五里。遷徙的主要是官衙機構,但由于房舍街衢,迭遭江水摧損,所以城市逐漸南移。唐玄宗之后,城址基本穩定。

劉璋

劉璋,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人。東漢興平元年(194年),繼其父劉焉任益州牧,至建安十九年(214年),益州被劉備奪取,統治益州凡二十年。

劉璋秉性溫和、仁慈,他的手下共同推選他為繼承人。后劉璋領益州牧,張魯對他多次挑釁,劉璋怒而殺其母及其弟,二人便成為仇敵。

劉備的軍隊將劉璋圍困在成都。其時,當時成都尚有三萬精兵,糧草足夠吃用一年,而且官兵都愿死戰。但劉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無恩德加以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開城投降。

荊州南方四郡(含益州)

公元214-221年,巴西太守張飛增修閬中城。

《閬中建設志》載:蜀漢,張飛任巴西太守時,增修了閬中城。

張飛

《三國志.蜀書》載: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今河北涿州)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先主從曹公破呂布,隨還計,曹公拜飛為中郎將。先主背曹公依袁紹、劉表。表卒,曹公入荊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后。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后轉在南郡。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縣。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飛所過戰克,與先主會于成都。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馀頒賜各有差,以飛領巴西太守。

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追謚飛曰桓侯。

八蒙摩崖張飛書

漢桓侯祠

桓侯寺,也稱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明代又 叫雄威廟,位于古城西街北側,距今有1700 多年歷史,是紀念三國時蜀漢名將張飛的祠廟。漢桓侯祠包括張飛的陵墓和祭祠,原祠雖遭兵火毀壞,但累毀累建。明代典膳黎重,在墓冢四周筑圍墻47丈。此后還有多次續修。現在的桓侯祠為明清時重建的多重四合院式古建筑群,占地10余畝,由大門、敵萬樓、牌坊、大殿、后殿、廂房、墓亭、墓冢組成,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

張飛葬身于閬中。閬中人慕侯之忠勇,且遺惠于中民,故于墓前立廟奉祀之,前蜀刺史崔善《新建巴蜀郡守張桓侯記》云:“自桓侯之死,迄今五百年,土宇幾更,墓田如故。”

至宋,宋曾鞏《桓侯廟記》云:“張侯之冢 ,至今千余有年,而廟祀不廢。公元1620年(神宗萬歷史48年)重修。越二年,至1622年(啟宗天啟二年)落成。祠前有公元1612年(明神宗萬歷12年),鑄鐵獅一對。1940年日本飛機轟炸閬中時其一胸前被擊一洞。

山門有敵萬樓。樓下置唐宋鑄銅佛三尊。大殿有張飛塑像,墓拱中有鐵鑄張飛坐像,前置萬歷47年(1620年)鐵鑄油鼎,天啟元年(1621年)鐵鑄香爐各一。

“文化大革命”中,塑像、鐵像、鐵鼎、鐵爐、鐵獅、銅佛全毀。1984年年以后,陸續培修祠墓、重塑泥像、重雕石獅、重置石鼎,新懸匾聯等。使之煥然一新。

1991年3月,四川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2月,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謁桓侯祠墓

清.許磐

敵萬人偏與士伍,將才即此難比數。智勇功名震一時,英靈俎豆馨千古。吁嗟乎孫曹割據成灰燼,何將軍一杯土。

漢桓侯祠聯

清梁清芬

上通南鄭,下接西川,全仗葭關之險。想漢天子業雖偏安,藉此可能成一統。

誓滅東吳,氣吞北魏,常昭閬苑之靈。看張將軍神留遺像,至今猶覺恨三分。

張飛廟一角

公元347年,東晉永和三年,閬中為北巴西郡治。

公元509年,南朝梁武帝天監八年,置南梁北巴州,州治閬中。

縣保城。

公元553年,魏恭帝元年,置隆州,州治閬中。

公元581年,隋文帝開皇元年,因避隋文帝楊忠諱,改閬中縣為閬內縣。

公元607年,隋煬帝大業三年,改隆州為巴西郡,治閬內。

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巴西郡復改為隆州,閬內縣改為閬中縣。

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閬中建開元寺。

開元寺

開元寺在城東郊。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鑄“開元通寶”錢幣。開元者,開新紀元也。開元寺的含義與此同。公元655年(高宗永微六年),高祖第十九子魯王靈夔來守隆州時,開元寺已是名剎。住持高僧宣釋,博通經曲,靈夔異之。

武后天后元年(公元690年),詔兩京及天下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閬中開元寺遂為大云寺。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敕天下大云寺并改為開元寺,閬中開元寺遂復舊名。公元1933年(元至元五年),大佛寺摩崖碑刻有“傳燈弘教大師開元禪寺住持定禪”題名,可知元代尚為閬中大剎,后漸殘圯。

公元1496年,明代壽王祜封藩保寧,在西城修建王府,將明初的觀音寺拆遷到開元寺舊址,重新進行修建。從而使觀音寺取代開元寺成為閬中最大的寺院。

閬州開元寺壁題樂天詩

明.元稹

憶君無計寫君詩,寫盡千行說向誰?

題在閬州東寺壁,幾時知是見君時!

公元648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袁天罡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測步王氣”,首次到閬中。

《新唐書·太宗本紀》載:貞觀中有望氣者謂西南千里外有王氣。傳太宗令袁天綱入蜀步王氣。至閬中見此山,以為王氣所鍾,乃鑿斷蟠龍山脊,至今稱作鋸山埡。

《古今圖書集成》載:“唐貞觀中,有望氣者上言太宗,觀測天文,西南千里之外有王氣。太宗令袁天罡測步王氣,由長安到四川,行至閬中,果見靈山嵯峨,隹氣蔥郁,其脈在蟠龍山山系之小蟠龍山鞍部。袁天罡在此處鑿斷石脈,水流如血,閬中人呼其地為鋸山埡。”此地現今尚在,有守城者在此設關,又名“鋸山關”。

公元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袁天罡奉旨到閬中建觀星臺以觀天象。

《閬中縣志》載,袁天罡“官火山令,善數術,居閬中蟠龍山筑觀星臺,以觀天象。”唐朝初年,著名天文學家袁天罡,奉皇命到閬中建觀星臺以觀天象。

《閬中建設志》載:袁天罡、李淳風尋訪先賢遺跡,二人不謀而合,會晤于蟠龍山鋸山埡后定居閬中,留下了觀星臺、天宮院等古跡。

袁天罡

袁天罡,唐初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善風鑒,累驗不爽,曾仕于隋,為鹽官令。唐時,為火山令。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推背圖》、《袁天罡稱骨歌》等書。

《唐書》記載袁天罡最著名的相術傳奇事跡,是為女皇武則天看相。當武則天還在幼年襁褓中時,袁天罡一見到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便吃驚地說:“夫人法生貴子!”武則天的母親把兩個兒子武元慶、武元爽領出。袁天罡一看說,可以官至三品。楊氏又喚出武則天的姐姐(后封韓國夫人)讓袁天罡相,袁天罡稱:“此女貴而不利夫!”最后保姆抱出穿著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則天。袁天罡一見襁褓中的武則天,大為震驚,說她“龍瞳鳳頸,極貴驗也!”又遺憾地說:“可惜是個男孩兒,若為女子,當作天子!”不幸言中。

袁天罡在唐太宗時官至火山令,專司全國地理勘輿之職,于高宗永徽5年(公元654年)來到閬中,并在蟠龍山筑臺觀天象,后沿隆山驛古道入閬中西南的天宮鄉,因見其地理格局朗闊,風水絕勝,有如仙家靈地,遂定居于此,命終后葬于觀稼山。

公元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高祖第十九子魯王靈夔為隆州刺史,為政清簡,不事營建,數年后徙絳州。

公元656年,唐高宗顯慶元年,李淳風循劍閣石牛道入閬中。

李淳風是袁天罡的好友。其于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循劍閣石牛古道入閬中,追尋摯友袁天罡察得的“風水寶地”,后亦定居于閬中天宮鄉,死后葬于五里臺,與觀稼山袁天罡之墓遙遙相望,在中國風水學的歷史上,傳為千古奇事。

李淳風

《舊唐書·李淳風傳》載:李淳風,公元602年(隋仁壽二年)生于岐州雍(今陜西鳳翔岐山鎮)。17歲成為李世民的謀士,參與了反隋興唐大起義。618年,李淵稱帝封李世民為秦王,李淳風成為秦王府記室參軍。李淳風對唐初行用的歷法《戊寅元歷》做了詳細研究,對這部歷法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修改意見,時年20多歲。因此,公元627年(貞觀元年)被授予將仕郎,進入太史局置掌天文、地理、制歷、修史之職。他的主要貢獻:

改進漢代落下閎發明的渾儀,加黃道、赤道、白道三環(古稱三辰儀),使天文觀測更便捷精確,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唐以后所制渾儀都仿此結構,現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復制的古渾儀亦仿此結構。

他受詔主持注解《周髀算經》和《古算十經》頒行為全國教材,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教材,對后世東方數學影響巨大深遠。中國、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一直沿用到近代。李約瑟博士稱其為:“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著作注解”。

他上書改進《戊寅元歷》,唐太宗親自主持專家評議,最終采納了李淳風七條建議。

他編著《晉書·天文志》時,總結的慧星尾“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常背太陽的規律,比西方早九百多年。被李約瑟譽為“天文學知識的寶庫”,對后世天文學發展影響深遠。

他集近40年對天文觀測、推算的成果,編制了《麟德歷》,術者稱其精密。

他在淳風村隱居期間,用自己設計的“三腳雞風動標”觀風、測風,并將風定為八級,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古代科學家,1000年后,歐州人才在李淳風所定八級風基礎上細化為十三級風。

《推背圖》影印本

《古今圖書集成》 原函原套

《古今圖書集成》

公元679年,唐高宗調露元年,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嬰為隆州刺史,建閬苑。

楊林由先生考證,唐高宗調露元年,滕王李元嬰為隆州刺史,以為衙宇卑陋,遂大肆營造,華麗擬于宮殿,稱為隆苑,在城之西隅。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避唐玄宗李隆基諱,改隆州為閬州,隆苑亦改為閬苑。千余年來,閬苑成為閬中縣名和邑名之別稱。除隆苑外,李元嬰還興建了南樓、玉臺觀、滕王亭等,自唐迄今,閬中古城第一次大的開發和營建。

滕王李元嬰

李元嬰是李世民同父異母的弟弟,李世民當皇帝后封他為滕王。李元嬰恃才曠物,詩酒為伴,高朋滿座,對政治不感興趣。也正因為如此,李世民對他愛護有加。

太宗之后,高宗李治繼位,將他貶到了洪州(也即現南昌)。李元嬰到洪州后,在贛江左岸建起滕王閣。自此在閣中與四方名士高談闊論,飲酒作賦。

高宗聞知此事,下旨拆除了滕王閣,從洪州再貶滁州。李元嬰到了四面皆山的滁州后,依然逍遙自在。未已,高宗又將他貶往隆州(閬中)。李元嬰一到隆州,便擇一優美處建滕王亭。每日坐亭中四顧山水,操練丹青,心無旁騖。特別是當地蝴蝶眾多,日日繞亭翩然而飛,令李元嬰的眼睛一亮,于是日夜揣摩,苦練畫蝶之法。數載之后,他畫蝶的技法已有了大名氣,故有“滕王蛺蝶江都馬”之譽。他也因此成為滕派蝶畫的鼻祖。

閬中滕王閣

滕王閣坐北朝南,是一座王宮式建筑。樓上樓下共有24根朱紅大立柱,頂著兩層檐的大屋頂巍然屹立。閣內金碧輝煌。從滕王閣右邊上行數十步,是一狹長的爬壁長廊,有摩巖石刻,刻滿歷代詩文。明代邵元善書杜甫《滕王亭子》詩,字大如拳,筆法蒼勁。

在閬中滕王閣,現在還保留著唐代佛塔一座。該塔為四方形塔基,刻有四瓣梅花形須彌座,塔身為覆缽形,正中開一船形龕,內刻一佛結跏趺坐于蓮臺。該塔有一種特別的視覺效果,無論朝任何一個方向看,塔身都朝一邊傾斜,獨特的視覺效果,在文物界和建筑界引起轟動。被稱為“唐代斜塔”,經過專家考證,由于此塔建筑藝術珍貴,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滕王閣(換自己拍攝的)

大殿(換自己拍攝的)

唐代佛塔(換自己拍攝的)

來自
http://www.lz179.com/520/60.html

華光樓(南樓)

華光樓初建于唐代,后毀于火災,于明代重建,在清朝時又得到修復。唐時該樓名為大觀樓,明時為鎮江樓,清朝復建后更名為華光樓。

華光樓位于上華街和下華街之間,緊靠嘉陵江岸,正對南岸南津關連峰樓,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傳,此樓建在唐滕王元嬰所建南樓的舊址上,故明以前仍稱南樓,清代以來稱華光樓,歷代迭遭火焚,現存為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原占地8畝,建筑面積150平方米。 華光樓是一座過街門樓,樓身建于5米高的石砌臺基上,通高36米,共四層,三重檐歇山式屋頂,全蓋以翠綠色琉璃瓦,脊飾繁復,重脊套人、獸、邸(古指鷂鷹)吻,正脊為珠寶形疊頂,高達3米。各層裝以花隔門交有回廓周匝,樓層內有“閬范十二樓”縮影和名人書畫。登覽古城風光,美不勝收。宋仁宗時知州李獻卿《南樓》詩云:“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可知華光樓是閬中古城的標志性建筑。樓底石臺基南北向起拱形門洞,供行人通過,石供門上刻有當年紅軍標語。底樓側門上有郭沫若題寫的“獨秀三巴”四個金字的橫匾一道,上、下華街和華光樓內外,昔日為閬中鬧市區,金玉麟《夜登華樓》詩寫道:“春城天不夜,人語市如潮。”

公元704年,大周長安四年,鑄武后銅鐘。

武后銅鐘

武后銅鐘是一口直桶式銅鐘,又叫做傭鐘。它造于“大周長安四年(704年)”,高79厘米,直徑57厘米,材料為青銅,重400斤(唐制),現重160公斤。

銅鐘頂部掛鈕為交融組合的四條游龍,形象生動,鑄工精湛。鐘身四周有雙層方井紋上下兩段,頂部鑄有“武周新字”蓮花瓣紋,形如開放的蓮花,花中有虎紐。有陰文70字,內有武則天執政時新造和公布推行的雙溝字,字跡清秀遒勁,記敘了鑄鐘的時間地點和原委。

銅鐘外形精美大方,鑄造工藝精細,發聲宏亮悠長。據《保寧府志》、《閬中縣志》記載,銅鐘先置保寧府署內,舊置衙神祠,以后移府署前清遠樓、南樓,清乾隆時又移府署后鳳凰樓。建國初,與省重點保護文物天寶鐵塔一起置東門鐵塔寺,1956年便被列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最后又移張飛廟。

武后銅鐘為何流落閬中呢?據說武則天執政時期,合州(今合川)慶林觀主蒲真應等為取寵于圣上而鑄造了一口的銅鐘。據考證:因為鐘重400斤,由陸路運往長安太困難,便由水路溯嘉陵江運往長安。運至保寧府(今閬中)時,傳來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死去的消息。蒲真應覺得現在送鐘已無必要,返回又嫌太重,因此便遺棄了銅鐘。

“文革”中,有人以破“四舊”為名,企圖砸爛賣銅。不知是誰出面保護使之僅傷其掛紐,后為閬中中學師生收藏,送交文管部門保存,而天寶鐵塔卻在那次浩劫中毀于一旦,成為人們遙遠的記憶。

武后銅鐘距今1260年了,但仍光亮如舊,敲之,發聲清宏。據說,這樣的鐘全國目前僅存一口,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文物。

現已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武后銅鐘(換閬中拍攝照片)

《南充晚報刊唐代銅鐘》

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寶四年,鑄造保寧鐵塔一座。

鐵塔寺

閬中鐵塔又名保寧鐵塔。原塔在四川省閬中縣城內廣場之東南隅。1956年,省文管會曾派員調查,將其資料收錄在《四川文物簡目提要》一書中(油印本)。鐵塔于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鑄造,覆以八角亭。塔頂為石造,塔身鐵鑄,高4.32米,呈八面柱形,每面寬38厘米。塔身滿鑄八分體隸書陽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為國內所罕見。清末及民國初年,寺為小學,后為幼稚員。其后寺圯,惟余鐵塔。“文化革命”中,鐵塔碎毀,遂無遺跡。

公元763年,唐玄宗天寶四年秋,杜甫來閬中悼房琯,冬歸梓州。

閬山歌

杜甫

閬州城東靈山白,閬州城北玉臺碧。

松浮欲盡不盡云,江動將崩未崩石。

那知根無鬼神會,已覺氣與嵩華敵。

中原格斗且未歸,應結茅齋看青壁。

閬水歌

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憐日破浪花出,更復春從沙際歸。

巴童蕩槳欹側過,水雞銜魚來去飛。

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

公元791年,唐德宗貞元七年,閬中人尹樞狀元及第。其弟尹極憲宗和八年(公元813年),狀元及第。時有“梧桐雙鳳”。

尹樞狀元卷上加蓋“尚書禮部之印”。

尚書禮部之印唐

(補貢院中的狀元卷照片)

公元809年,唐憲宗元和四年, 何居士鑿巖刻大佛摩崖造像,為釋迦座像。

大佛寺(東山園林)

大佛寺因崖巒石刻釋迦坐佛得名。據府縣舊志載,公元985年(宋太宗雍熙二年)敕名“永安禪院”。公元1103年(徽宗崇寧二年),因院名與皇家永安陵相犯,避諱改名“福昌院”。明代復稱大像寺,亦稱大佛寺。但明清至今,通稱大佛寺。

對大佛創建時間,歷代有宋太宗雍熙年間、宋太祖開寶年間、五代唐天成年間諸多說法。公元1982年,在佛像南側石壁,發現《東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記》碑刻,據碑記計算,成像距今已1200余年。

據崖龕內壁刻記于唐元和四年的《東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記》,此佛為閬中人何居士所刻,成于公元809年以前。

這座位于嘉陵江東岸大像山上的大像山摩崖造像,主體為崖巒石刻大像。這尊釋迦坐佛,就天然石崖鑿造而成,高9.88米,是四川10座大佛之一。佛像頭飾螺髻,腳踩蓮臺,袒胸露懷,左手平放膝上,右手屈施無畏狀,衣紋凸起,端莊慈祥。

五代龍德元年(921年),在大佛身后添刻高10.2厘米小佛4000余尊,整齊排列,工藝精巧。

宋神宗元豐八年,對大小佛像貼金身。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新建千部華法經藏樓。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對大小佛像進行彩妝。元惠宗二年(1336年)為大佛貼金身。民國年間,佛金為人盜剝。

大佛由三重檐樓遮護。 大佛旁有觀音像兩尊:一為南海觀音,一為送子觀音。大佛右側有石窟兩龕,內有經幢和佛像,為唐、宋摩崖造像5尊、陀羅尼經幢一處。摩崖石刻中現存宋徽宗御批敕牒、碑記等石刻特別珍貴。這份敕改“永安禪院”為“福昌院”的詔書,被原樣鑿刻在大佛右側的石壁上,現仍依稀可見,極為珍稀。此外,在大佛寺左側摩崖上,刻有楷書“虎溪”兩個大字,每個字長5米、寬4米,恢宏剛勁,為“上柱國注賜金魚袋統治河中母恩書”。傳說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曾來此采藥,在這里治好一只生病的老虎,這條山溪遂有“虎溪”之名。今更置藥師廟,以為紀念。

大佛寺右側還有大像精舍和黃家亭子等名勝古跡,占地164畝,建筑面積2735平方米。大像精舍為鑿造大佛的何居士居家禮佛之處。黃家亭子杜甫曾游,并有詠黃家亭子詩二首,“野畦連蛺蝶,江檻俯鴛鴦。日晚煙花亂,風生錦繡香”,杜甫詩盛贊這里的田園花草和臨江風光的秀麗。

自唐以來,寺內歷代摩崖碑刻甚多,除天然剝蝕者外,未遭人為破壞。其中最有價值的有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東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記》、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閬州永安院新建千部法華經藏記》、宋徽宗崇寧二年《敕改福昌院牒》、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年)《福昌院樁大像佛記》、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重建大佛寺摩崖記》等,皆完好。

大佛寺殿宇歷代屢毀屢建,明嘉靖間曾全面修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府莊學和斥佛崇儒,拆大佛寺樓宇,取其巨木建錦屏書院于東園故址。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比丘通明,心慧師徒募化善緣,重建大殿。嘉慶五年(1800年),縣令李天培又拆遷錦屏書院,取其良材,重建大佛寺全部廟宇。其后寺漸圮毀,僅存大佛正殿層樓。文化革命中,層樓亦被拆毀,大佛暴露于風雨霜霧之中。所幸佛像及摩崖石刻碑碣龕窟,除自然剝蝕外,未遭人為破壞,被譽為國之瑰寶。寺樓多次被拆毀,現為1991年重建。

大佛尊像(換)

大佛寺全景

(尋《東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記》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