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新區吧_dnf為什么不開新區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新華社雄安1月12日電 題:新路通向未來——2022年雄安新區開年觀察

開欄的話:

城市是觀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生力軍,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2022年開年之際,新華社記者走進部分城市,近觀城市開局新氣象,感知城市發展新動能,梳理城市走向未來新趨勢。即日起,新華社開設“2022開年城市一線觀察”欄目,以融合報道方式記錄中國城市的嶄新風采,展現新的一年中國發展進步的光明前景。

新華社記者 李鳳雙 熊爭艷 高博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進入全屏

50

    點擊按住可拖動視頻

    雄安,“未來之城”這張名片,已蜚聲海內外;但只有實地觀察,才能理解這個中國不沿海不靠邊的新區,如何在“一張白紙”上打造一個新時代可復制的城市樣板。

    在這里,不舍晝夜的建設速度、俯拾皆是的智慧應用沖擊著人的視覺,但更讓人震動的是創新驅動發展的理念、走新路的決心和對高質量的追求,這豐富提升了我們對城市生長規律的認識。

    (一)快與慢

    時勢造城。北京向南百公里,冀中平原拔節生長。曾經籍籍無名的三個縣城,隨著雄安新區的設立而走上歷史前臺。

    2022年元月的雄安新區,有N種抵達方式。從北京西站坐城際列車,50分鐘可到雄安站。南方的人們沿京廣線到保定后,再沿津保線乘15分鐘高鐵就到了新區另外一座車站白洋淀。京雄高速、榮烏高速新線等新建成的公路,把雄安新區緊緊嵌入縱橫交錯的公路網,可讓天南海北的人們駕車來雄安。

    這是1月7日拍攝的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新華社記者 駱學峰 攝

    “快!我每天要在北京和雄安之間跑4趟半。”一輩子生活在雄縣孫各莊村的石大姐,去年開始在京雄城際當乘服員,開了眼界,收入不錯。

    快的,不只是出行。走進雄安新區,已過小寒,天寒地凍,本是施工淡季,但這里數百個建筑工地,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十多萬名建設者24小時換班作業。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放緩了節奏,而雄安沒有因為疫情停工一天。

    這是1月5日拍攝的京雄高速與津雄高速交匯處(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駱學峰 攝

    “百日成廊”“雄安第一個大型建筑群112天完工”“同樣的項目其他地方干3年,雄安1年建成”——雄安建設者正在不斷創造嶄新的“中國速度”。

    隨著建設提速,雄安承接項目步伐也在加快。20多天前,新區公開掛牌出讓兩塊土地,由中國中化集團和中國華能集團摘得。加上之前的中國衛星網絡集團組建落戶雄安,目前共有三家央企明確在新區的地址。中關村科技園等一批高科技項目也在加快落地。

    曾有一段時間,從2017年新區設立到2018年底總體規劃通過,雄安幾乎沒有動一磚一瓦,這種“慢”令一些人不解。

    “這樣的慢是我們想要的慢,這樣的慢是為未來的好,為未來的快。”雄安新區管委會一位負責人這樣說,代表著對未來負責的思辨哲學。

    千年大計,謀定后動。

    2021年12月16日 ,水上保潔員在白洋淀打撈水上雜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駱學峰 攝

    雄安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有道路在鋪設延伸,每天都有樓房拔地而起,這讓一些土生土長的雄安人快樂并煩惱著,“總是迷路!”

    記者在此采訪也常聽人說起“歷史耐心”。他們說,在“一張白紙”上建城,硬件建設可能很快,而運營管理、產業升級、體制機制創新等要久久為功。

    (二)先與后

    2022年1月8日,周六,安新縣青年馬俊強帶著媳婦和一雙兒女,到郁郁蔥蔥的悅容公園游玩。

    “以前這里沒多少景點,就是上白洋淀玩,這幾年新建的公園挺多,環境好,大家都愛來。”虎年正月將搬入新居的馬俊強說。

    公園多了,是雄安老百姓的直觀感受,也是新區建設理念的生動體現。

    先植綠、后建城,這是雄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生長之路。

    2017年11月,“千年大計”從“千年秀林”開始。2022年初的今天,雄安森林覆蓋率已超過30%。

    未來的雄安,按規劃綱要,人們出門可見綠,300米進公園,1公里進林帶,3公里進森林。

    九河下梢,被譽為“華北之腎”的白洋淀,曾經污染嚴重。經過幾年治理,今天流入白洋淀的河流和淀區的水質全部達到Ⅲ類標準。

    這是1月5日拍攝的雄安新區悅容公園冬日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駱學峰 攝

    有設計師把雄安比作一棵白洋淀邊的大樹,大樹的軀干是城市的主體,向四周發散的樹枝上長滿樹葉和果實……

    一座枝繁葉茂的綠城,撲面而來。

    先地下,后地上,是雄安規劃建設又一大特色。

    記者走進容東片區已建成的2.49公里地下管廊,這里儼然一座地下城:筆直寬敞的管廊里,燈光明亮,干燥通風,一層是電力、水信、能源、燃氣艙,另一層是物流通道。

    這意味著,空中架線路、地面埋管道導致的“空中蜘蛛網”“馬路拉鏈”等“城市病”將在雄安絕跡,新區的道路將更美觀更安全。而且,地下管廊預留的物流通道,使未來“無人駕駛物流車在地下穿梭往來”有了可能。

    (三)新與舊

    2021年入冬時節,容東片區——雄安新區首個集中建成區,迎來1萬余戶、3萬余人回遷安置。

    在這個嶄新片區主干道兩側,每隔幾十米豎立著一根灰色燈桿,看上去與其他城市的路燈別無二致,但實際上卻不一般。

    “一桿多能,我們管它叫智慧合桿。”雄安集團基礎建設公司基礎工程管理部部長程建通介紹,這根桿以照明燈桿為基礎,整合交通標志桿、信號燈桿、監控桿、路名牌桿、公共設施指示標志牌桿等功能,還預留了5G基站,為未來無人駕駛做準備。

    一根燈桿,恰是雄安打造智慧城市的縮影。而像這樣的智慧應用,在新區隨處可見:

    在雄安站,乘客不僅刷臉進站,還“看燈檢票”。候車廳的乘客200米開外,就可看到所乘列車狀態。原來,每個檢票口旁有一高大的玻璃幕墻燈,它隨共享的旅客服務信息而變色:候車是藍色,檢票是綠色,停檢是紅色。

    工資發放用上了區塊鏈。新區企業利用雄安集團搭建區塊鏈資金管理平臺,撥付的工資已超過13億元,項目工程資金撥付全程留痕,為后續項目審計提供數據保障。

    雄安城在地上,也在“云”上。新區每建一棟樓,數字雄安平臺會同步生成一棟樓。現實中哪怕更換一個路燈,都能顯示出來。每一棟樓都被“計算”過,運來的材料直接組裝,一厘米鋼筋都不會浪費。

    隨著一批城市級智能平臺的搭建、一批標準的印發、一批新基建項目的落地,雄安新區智能城市“破繭而出”。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說,雄安的意義在于,在中國不沿海不靠邊的地方,打造一個新時代可復制的城市樣板。依靠創新驅動發展,走出一條新路。

    雄安,這座引領未來的新城,也沒有忘記留住自己的過去。

    這是1月6日拍攝的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安置房項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駱學峰 攝

    新區設立了“記得住鄉愁”專班。雄安三縣歷史底蘊深厚,在新區大規模規劃建設之前,一批凝聚傳統文化基因的鄉愁遺存被建檔存根,形成總數為2367項“鄉愁點”的數字坐標總圖。

    2020年夏天,5棵百年棗樹,從被拆遷的容城縣大河村,移植到在建的悅容公園內。

    “找到了村里那棵老樹,就找到了兒時記憶。”專班工作人員劉子濤說,新區建設中,一般遵照的原則是古樹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實在需搬的古樹、老物件,也要找合適的地方,讓新城市有老場所,讓老百姓記得住鄉愁。

    目前,新區正在籌建兩座保存農耕和漁獵記憶的博物館。

    雄安新區,以自身實踐回答人類城市化的重要命題:歷史文化是城市發展之源,城市化是城市發展之流,“源遠”方能“流長”。

    人們常說,新時代看雄安。看的是什么?實質上是看“雄安質量”。2022年伊始,透過雄安這座拔節生長的城市,人們能看到新時代中國抵達的發展高度,能瞭望到民族復興征程的絢麗前景。(參與記者:張濤、屈婷、白明山、杜一方)

    南京在規劃上有四座高規格的地下城,分別是新街口-鼓樓中心、河西中心、江北中心、南京南站-紅花機場中心,這四個都是一級重點建設區。

    新街口的地下空間實際上就是地鐵通道與商業的結合,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河西的地下空間覆蓋范圍似乎最大,但是好像并沒有重點宣傳過,現實中也沒有特別地感受到。南站南廣場似乎建成了部分,但暫時并沒有開放,紅花機場還處于早期且非常神秘的階段。

    唯獨江北中心,是正兒八經在做這個事情的,而且是它重點打造的項目,已經建了好幾年,一度被很多人嫌棄,認為耽誤了其上CBD的建設。

    那么,地下空間到底有沒有必要,為什么非要建6層呢?

    江北地下城的本質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所謂的地下空間實際上和地鐵有著直接關系,南京規劃的四大地下城其實也都是各自區域多條地鐵的交匯處,每條地鐵在這一區域中不同的深度,都需要建設各自的地下站臺、隧道以及各種管線等等,因此有地鐵的地方必然會存在地下空間。尤其是多地鐵交匯的換乘站,交匯的地鐵越多,這個區域的地下空間就越大,也越復雜。

    所以不管建不建所謂的地下城,事實上地下空間都會存在。因此我們現在所說的地下城,并不是一個脫離了過去,完全全全的新東西,實際上是對因地鐵修建而必然產生的地下空間的一種預先整合以及優化產物,搞明白這一點,我們再來看江北地下城。

    為何要建那么深?

    江北地下城最關鍵的點就是地下6層,為什么非得建這么深?地下兩層、三層不行嗎?從哪里找答案,從地鐵!與江北地下空間相關的地鐵站主要就兩站,分別是中央商務區站和濱江站,與之相關的地鐵包括4號線二期、11號線、13號線、15號線等。

    目前過江的地鐵4號線二期和純江北的11號線已經開建,11號線中央商務區站是地下4層島式結構,埋深應該在20米左右,4號線中央商務區站是地下5層島式結構,軌道埋深在26.61米,濱江站是地下六層側式結構,軌道埋深達到了40.85米,最大深度約為43米。同時近日開建的地下空間二期,也包括地鐵13號線的濱江站的建設,它的濱江站基坑最大開挖深度達到了51米,創國內之最。

    我順便也查了查南京其他的過江隧道深度,和燕路過江通道的最大盾構深度是52.5米,建寧西路過江通道江南盾構接收井開挖深度達46m。

    所以濱江站為什么這么深?就是因為4號線二期和13號線兩條地鐵都是過江線路。

    其實刨去地鐵,江北地下空間普遍的深度也就在3層左右,實際上并沒有大家認為的那么夸張。地下6層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修得那么慢,實際上是因為需要事先預留多條地鐵的位置,復雜程度可想而知。

    地下開發不可逆

    本質上,江北地下城的修建其實是一個被動行為,因為過江地鐵的存在不得不挖那么深,反正修地鐵要挖到地下四五十米,要花很多的力氣,那還不如再多投入一點,進一步整合,并且在中間多隔幾層,做一些大膽的創新。畢竟地下空間的開發是一個幾乎不可逆的過程,如果最開始沒有做好,后期再想大動,對不起,基本上就沒有機會了。

    對于江北來說,如果現在不做,以后就只能后悔。所以在最開始就把商業層、停車層、地下環線層等功能區全都加入到江北地下空間的建設當中,或許短期內用不到,但給后期的發展做好了更加長遠的打算。個人覺得地下快速環線是江北地下城最大的亮點,其對于交通的規劃,很有超前意識!

[ 作者:piikee   分類:d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