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最難游戲與最難游戲2第12關攻略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對于絕大多數的玩家來說,游戲應該是一種解壓的娛樂行為。不過,也有不少喜歡追求極限的玩家會選擇那些高難度的游戲,因為在經歷了種種苦難之后順利通關所帶來的成就感是很難用言語表達的。近期,博士留意到:海外知名游戲資訊網站“PC Gamer”評選出了一些很難的PC游戲,評選的基礎則是該媒體自家員工(編輯)的游戲經歷,讓我們來看看吧。

掘地求升

《掘地求升(Getting Over It with Bennet Foddy)》確實是一款讓人抓狂的游戲,只要一個失誤就能讓你失去之前的所有進度!游玩這款游戲,你需要克服無止境的挫折感。雖然《掘地求升》算是一款獨特的好游戲,但是許多玩家和博士一樣都無法享受到通關后的成就感。

魔界村

《魔界村》 算是一款公認的高難度游戲,一方面,角色的控制方面有一定門檻;另一方面,不管你的裝備有多好,角色都是挨兩下就直接領盒飯。

艾爾登法環

《艾爾登法環(Elden Ring)》能夠上榜,實在讓人意外。“PC Gamer”的編輯認為:游戲里的女武神難度非常高,大家初次見到水鳥亂舞招式的時候都無法從容應對,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摸索才能找出規律。博士雖然同意上述觀點,但是在魂系游戲中,《艾爾登法環》相對來說其實是比較簡單的,看來評選的人涉獵的游戲有限,亦或是想蹭一下熱點。

迪士尼:阿拉丁

《迪士尼:阿拉丁(Disney's Aladdin)》被玩家們戲稱為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黑暗之魂》,“PC Gamer”的編輯表示他8歲就嘗試挑戰通關這款游戲,但直到現在33歲還是沒有順利通關,屏幕前的你還記得這款老游戲嗎?

Devil Daggers

《Devil Daggers》整款游戲僅有一個成就,那就是存活超過500秒,而在目前Steam 成就統計中僅有0.2%的玩家獲得,而在GOG平臺的排行榜列表中,僅有705人完成了這項挑戰。要知道《Devil Daggers》可是2016年推出的老產品,可見其難度之高!

《FF14》零式副本

《FF14》中的零式副本需要八名玩家完美配合才能順利通關,只要有一名玩家不會處理機制就會造成團滅,因此難點不是在于頭目本身,而是團隊成員之間的默契與溝通。當然,《魔獸世界》中也有一些高難度副本,需要更多人的協作和交流。只能說“PC Gamer”的編輯剛好玩的是《FF14》。

見證者

《見證者(The Witness)》是一款非常優秀的益智游戲,要求玩家有很強的數學處理能力與邏輯思考能力,如果這兩種能力都不是你擅長的話,那么玩這款游戲會是一種折磨,甚至還會感到生氣與無聊。

除了上述七款產品之外,《洞穴冒險2》、《超越光速》、《Jotun》、《開拓者:正義之怒》、《Riven》、《光環3》等等游戲也都有入榜。當然,上述榜單是“PC Gamer”選出來的,有許多產品和大家想象中的不一樣,這很正常,畢竟玩家們各自的游戲經歷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看看就好,沒必要較真了。

2022年高招錄取即將結束,河北省教育考試院權威解讀——

落地兩年,新高考帶來哪些新變化

石家莊二中開展“學長領我逛專業”活動,創新生涯規劃教育形式。(資料片)石家莊二中供圖

8月18日,河北省2022年高招錄取工作將正式結束。

今年,全省高考報名75.32萬人,比去年增加11.93萬人,為歷年最高。除去前期已被高職單招錄取的考生,共有52.73萬人參加高考統考。

作為全國第三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新高考在河北落地已兩年,學生、學校感受到哪些新變化?明年,河北將迎來首次實行新課標、新教材下的新高考,又將呈現哪些新趨勢?圍繞高考綜合改革帶來的新變化、新問題,記者進行了采訪。

新高考之變——考生自主選擇考試科目,以專業為單位進行志愿填報

拍證件照、辦銀行卡……這幾天,衡水武邑中學畢業生張嘉榮正忙著為自己即將開啟的大學生活做準備。憑借643分的高考成績,他被復旦大學自然科學試驗班錄取。

“報志愿時我填的都是理工類專業,一共填了80多個,復旦大學自然科學試驗班是我填的第40多個志愿。”張嘉榮說。

新高考招錄實行平行志愿批次,采取“專業(類)+學校”的志愿填報模式,普通類最多可填報96個志愿。

據省教育考試院統計,在今年的本科批錄取工作中,集中填報志愿階段,考生填報志愿數平均為79個,近一半考生報滿了96個志愿。投檔時,超八成考生是在前50個志愿內被投出的。

“‘專業(類)+學校’的模式,更體現以考生為本的理念,考生按自己的專業理想自由選擇志愿,避免了在原來以學校為單位的填報模式下,可能被調劑到自己不喜歡的專業這類情況。”省教育考試院高招部主任郭文明介紹,將每一個志愿細化到專業,考生的專業選擇權得到更充分尊重。“從這兩年的實際錄取結果上看,新的招錄模式效果良好,考生滿意度得到提高。”

面對96個志愿選擇,不少學生、家長顯得有些無從下手。對此,省教育考試院開發了“高考志愿填報智能參考系統”,提供高校計劃查詢、專業選擇測試、志愿推薦等服務,并向考生免費開放。

“系統能根據考生分數、選考科目以及考生對城市、學校、專業方面的個人意向等信息,綜合考慮考生位次、招生計劃、成績分布等年度變化因素,為考生自動篩選出適合報考的院校及專業供考生參考。”省教育考試院信息管理部主任宋俊山介紹,今年該系統僅在本科批次就有超31萬人注冊使用,專業選擇測試使用次數達52.6萬次。

志愿填報方式的改變,只是高考綜合改革的一方面。新高考最直觀的變化,還是體現在“3+1+2”的選考方式上。

“3”為統考科目,即語文、數學、外語,所有考生必考;“1”為首選科目,考生須在物理、歷史科目中選擇一科;“2”為再選科目,考生在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個科目中選擇兩科。

“‘3+1+2’的模式,一方面突出了物理、歷史兩個科目在高校人才選拔和培養中的基礎作用,體現了國家選才的目標導向,一方面突出了考生的選擇。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特長,在12種組合中自主選擇,增大了選擇面。”郭文明表示。

需要說明的是,在命題和計分方式上,新高考與以往也有差別。命題上,3個統考科目由全國統考,其他選考科目則由我省自主命題。在計算成績時,統考科目和首選科目計原始成績,再選科目實行等級賦分后計入總成績。

對考生來說,“賦分”又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不少學生、老師坦言,在新高考帶來的多種變化中,等級賦分是最難適應的。

“等級賦分,保證了選擇不同的再選科目的考生之間,成績的公平性。”宋俊山解釋,4門再選科目因試題難度差異和考生群體不同,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如,考生甲選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選考化學,兩人都考了80分,但考生甲排在所有選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100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選考化學考生的第1000位。若簡單將他們各科成績相加計入考生總成績并進行比較,既不科學也不公平。因此,需要將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規則通過轉換得到等級分,轉換后考生選考科目成績排隊順序不變。

宋俊山表示,等級賦分既確保不同科目間分數可比,又增加考試的區分度,從保障教育考試的公平公正角度看,是科學的,“也能避免學生在選科時,抱著投機的目的去選一個所謂簡單的科目。”

由考生自主選擇考試科目,考其所長;以專業為單位進行志愿填報,錄其所愿。新高考的各種實踐探索,都是為了讓學生成為改革最大受益者。

新課堂之變——由重知識重理論向重實踐重應用轉變,由重教向重學、思、行轉變

新高考帶來新課堂。這幾年,高中學校的日常教學,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新變化。

新高考出現了12種科目組合,選課走班、分層教學等模式應運而生。學生們原來是到固定的教室學習,被納入固定的班級管理,現在則可能需要在行政班和不同教學班間進行走班。這種變化對學生的適應能力、學校的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

記者采訪發現,經過初期的實踐探索,我省的高中學校很快適應了選課走班這一形式上的變化,能合理設置課程,有序組織教學。但對于新高考給教學內容上帶來的改變,學校、教師們在給予肯定的同時,仍在不斷探索。

利用暑假時間,魏縣一中地理教師蔣曉靜抓緊為新學期備課。

“兩年新高考,命題方式和以往相比變化非常大,題目活了新了,所以我們日常的教學也要跟著變。”蔣曉靜舉例說,“比如講‘土壤的形成過程’,原來我們只需要把知識點讓學生背過,但現在就要考慮怎么讓學生理解得更深刻。我找出了一些外出旅游時拍攝的景區照片,打算結合實際體驗和學生一起分析討論。”

新高考適當增加了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創新性試題的比重,適度改變了傳統的出題方式,創新設問角度和形式,令蔣曉靜等一線教師感受頗深。“有老師總結,現在的高考是‘非情境不命題’。”

對此,省教育考試院命題一部主任付玉旺回應:“高考綜合改革在考試內容上要求創新試題情境,增加試題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培養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選取命題素材時,會注重聯系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及社會發展實踐,聯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

比如,地理科目,2021年的“大漠天池研學旅行”試題,以興趣小組考察阿拉善大漠天池創設生活實踐情境,要求考生進行研學旅游活動方案設計。2022年的“太行山科學考察”試題,引導考生關注真實自然環境中的水文、地貌等要素,將安全研學、資源保護、科學精神等傳遞給考生。

“兩組試題都取材于真實的實踐場景,實現了對學生理解與辨析能力、歸納與論證能力和探究與創新能力的全面考查,能引導學生提升學科素養。”付玉旺介紹,從這兩年的閱卷實踐上看,考生模板化、套路化的答題方式已顯著減少,答題時的思維邏輯性有所增強。

高考命題對教育教學實踐發揮著“指揮棒”的引導作用。新高考落地兩年,正逐步扭轉基礎教育多年形成的應試化模式。

“原來老師們備課寫教案,主要是羅列知識點、寫具體題目的解題過程,但現在進行教學設計,則要注重創設學習情境,圍繞基本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培養。”衡水武邑中學教務處主任曹月峰說,高考綜合改革啟動后,該校進行了相應的課堂改革,從教學設計到課堂模式,均發生了明顯變化。

配合高考綜合改革,我省同步推進普通高中教學和課程改革,自2020年入學的高一年級新生起,開始使用新教材,執行新課標。

今年是隆化一中語文教師劉芳工作的第6年。“我帶過兩屆學生,一屆是舊教材舊高考,一屆是舊教材新高考,下個學期又面臨新教材新高考。這幾年,我切實感受到了改革帶來的變化。”劉芳說。

“原來是老師‘滿堂灌’,一堂課,老師一個人能講滿45分鐘,但現在老師可能只講20分鐘,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劉芳表示,受新高考影響,課堂上的“教”“學”地位已經發生了轉換,新教材又更強調真實情境下的大單元主題教學,強化學生主體,這就需要教師相應地調整教學理念和方法。

新教材,是否會給新高考再次帶來新變化?

“高考綜合改革強調育人功能,命題工作始終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付玉旺表示,省教育考試院將繼續以命題為抓手,逐步引導教育回歸本質,引導教學更注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由重知識重理論向重實踐重應用轉變,由重教向重學、思、行轉變。

新方向之變——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特長,確定生涯規劃

臨近9月,又一個新學年即將開啟。在石家莊二中發放給高一新生的錄取通知書上,除了常規的基本信息,還特別有一項“職業規劃”的內容,需要學生填寫自己的目標職業。

“我們的感受是,高考綜合改革強調的不只是高中這三年的學習,而是對學生整體人生規劃的引導,這是基礎教育的新方向。”石家莊二中副校長宋澤亮認為,高中階段是學生選擇未來人生發展方向的關鍵時期,高考綜合改革除了涉及對學生的學業指導,也包括生活指導和生涯指導,十分有意義。

“以前高考的志愿,好多學生是由家長代填,甚至有時學生被調劑到一個陌生的專業,被錄取了,都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學什么干什么。現在這樣的現象就要減少了,從準備選科開始,就要讓學生思考大學學什么、以后干什么。”宋澤亮說。

自我省高考綜合改革啟動,已在三屆學生中實施選課走班。

“剛開始把選課的權利交給學生,學生們感覺很新鮮,但認識不足、目的性不強。很多學生認為歷史比物理要簡單,就一股腦地去學歷史,且學生們的選擇也很分散。2021屆第一次進行選課走班,我校12種組合都有學生選,開設了全部12種組合的課程。但具體學起來,一些學科素養差距較大的科目,學習方式、思維方法離得太遠,學生學得很吃力,又會再調整。”宋澤亮介紹,該校2022屆學生進行選課時,組合方式為10種,2023屆為9種。

石家莊二中的情況并非特例。衡水武邑中學2021屆共選出了6種科目組合,物理、歷史科目組合各3種,學生人數接近一比一。2022屆設置了4種組合課程,物理與歷史的人數比例約為三比二。

學生的選科趨勢在發生變化,難免有新生家長疑惑,選科到底該怎么選,哪種選法最“保值”?

石家莊二中畢業生趙丁爍也有過這種糾結。“我在地理和化學間猶豫過,很多人覺得地理更易學,但我還是按目標專業的要求和自己的興趣選了‘物化生’組合。”趙丁爍從小對飛機感興趣,高二時參加學校的“院士講堂”活動,南方科技大學一名院士對航天領域的講解令他印象深刻。“那以后我就決定,要從事航天領域的工作。”有了明確的生涯規劃,趙丁爍一直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今年高考,他如愿被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電子信息類專業錄取。

“我們現在不僅是任課教師,也是學生的生涯規劃師。學校要求我們將對學生的生涯指導上升到育人的高度來重視。”趙丁爍的班主任、石家莊二中教師翟歡介紹,學校不斷創新生涯規劃教育,目前已形成包括校園大學節、生涯規劃校本課程等系列特色品牌,引導學生在高中學習階段,系統思考人生、規劃人生。

“新高考注重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志向、興趣、特長,確定自己的生涯規劃。面對選科、志愿填報等方面的新變化,還是要回歸到學生的興趣特長、個人理想上,并與高校的專業要求和國家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郭文明建議。

省教育考試院黨委書記、院長范國珍表示,本輪高考綜合改革,是恢復高考以來國家在教育領域實施的最全面、最系統的頂層設計,“改革已在河北平穩落地,今后,我們將繼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適應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高素質人才的需要,以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科學選拔培養各類人才和維護社會公平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監督有力的考試招生制度。”(河北日報記者 常方圓)

相關

高職單招, 另一條成才之路

在高考綜合改革中,以高職單招為主的高等職業教育分類考試和普通高考一起,共同構成了我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試制度。

高職單招,即專科層次高等職業院校單獨招生考試,與普通高考相對分離,在普通高考之前完成。開展高職單招,是實施“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考試招生模式,加快推進職業教育招生改革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我省高職單招錄取人數連年上升——2018年9.4萬人,2019年12.12萬人,2020年15.31萬人,2021年16.15萬人。目前,高職單招已成為高職院校招生的主要渠道,招生計劃比例達到高職專科總計劃的70%。今年,我省高職單招錄取人數增至17.33萬人。

高考綜合改革實施以來,我省著眼于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爭取國家及北京、天津等有關部門支持,擴大了京津高校在河北高職單招的招生規模,2021年錄取1691人,2022年錄取2490人。

在職業教育越來越“熱”的背景下,高職單招,無疑為學生提供了另一條成才之路。

隆化一中畢業生張巖,2015年通過高職單招考入渤海理工職業學院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完成3年的學習畢業后,張巖做過汽車銷售,也創業干過餐飲,現在進入承德一家國企任職內勤崗位。“高職單招不僅讓我學會了一技之長,還讓我有了一個被認可的全日制大專學歷,給我的就業提供了多種可能。”張巖說。

高職單招考試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評價方式,充分體現職業教育培養方向。750分的總分中,文化素質占300分,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每科150分;職業技能占450分,考試可采取專業基礎考試、職業適應性測試或面試等方式進行。投檔錄取,按普通高中學生和中職學校學生分列計劃、分別排序錄取。

“高職單招一方面為高職院校帶來了更多優質生源,一方面也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多元發展的選項。”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副校長張福仁表示,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為“人人成才、人人出彩”提供了更多可能。“近幾年,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越來越高,高職單招等有關‘職教高考’制度的改革實踐,正在顯現其促進職業教育質量提升、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作用。”(文/河北日報記者 常方圓)

來源: 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