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西游新手劇情彩蛋泡泡或者夢幻西游手游彩繪姻緣攻略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夢幻西游》電腦版賽季服風起云涌將于2023年8月10日12:00結束,作為首個免點卡的特殊服務器,想必其中豐富的玩法也讓少俠們感受到了與眾不同的樂趣。而就在【8月8日】當天,服務器內將開放最大彩蛋等待少俠們的發現與參與!

神秘彩蛋,暗藏驚喜

在2023年8月8日維護后-2023年8月10日12:00(僅限賽季服“風起云涌”),長安城(216,157)處和(226,162)處,會出現兩只“召喚獸”——蛟龍和鳳凰!與這兩個召喚獸形象的NPC互動,點擊“我要變身為蛟龍/鳳凰”即可將自身人物造型變身為蛟龍/鳳凰,持續時間無限。點擊“我要取消變身”可取消自身人物造型的變身,如果自身無變身則點擊沒有效果。這一彩蛋旨在讓少俠們回想起曾經的打書時代,那個曾經為了獲取最高級寶寶而傾注心血的時光,如今仿佛重新浮現在眼前。

賽季革新,福利加碼

隨著一個賽季的磨合與精心準備,全新賽季服【決戰凌霄】將于8月11日火爆開服,依舊是為期3個月的賽季制挑戰,同時福利機制也將繼續維持,為少俠們提供豐厚的獎勵和驚喜玩法!

在全新賽季服中,依舊不消耗點卡讓更多少俠們可以免費游玩,同時,新增賽季戰令,少俠們可以通過全新的副本、任務和挑戰解鎖戰令中的豐厚特殊獎勵,如裝備詞條、特殊技能和傳說裝備等,這些強大的裝備資源可以助力少俠們更快地成長和提升實力。

并且新賽季開放了煉妖玩法,這意味著少俠們0成本大膽嘗試不同的煉妖組合,探索最佳的寵物合成方式,輕松打造出全紅翻頁寵物。

新賽季推出全新專屬戰令禮包,購買后可享受登錄特權,告別繁忙的排隊等待,暢享游戲樂趣。而且,還將獲得每日裝備寶箱、金錢經驗幸運值加成和凌霄戰令等多重福利!

決戰凌霄新的賽季即將開啟,福利繼續,驚喜加碼,相信也會成為少俠們探索之旅中的難忘一幕。期待與所有玩家一同在這個激動人心的賽季中創造更多美好回憶!

房中之祖--彭祖

武夷山茶博園彭祖雕像

彭祖 (前1237年或前1214年-前1100年),姓,名篯jiān,一作,又名,或稱篯鏗中國神話中的長壽仙人,傳說中是南極仙翁的轉世化身。

彭祖,顓頊的來孫,父親陸終是吳回的長子,母親是鬼方首領之妹女嬇,因擅長以野雞烹飪雞湯,受帝堯的賞識,受封于大彭,是為大彭氏國(今江蘇徐州),又稱彭鏗,傳說中是彭姓的祖先。

自堯帝起,歷夏、商朝,商代時為守藏史,官拜賢大夫,周代時擔任柱下史;娶妻四十九,生子五十四。傳說活了八百年,是一位長壽之神。晉葛洪《神仙傳》形容他:“殷末已七百六十七歲,而不衰老。少好恬靜,不恤世務,不營名譽,不飾車服,唯以養生活身為事。”他的養生之道被后人整理成為《彭祖養性經》、《彭祖攝生養性論》傳世。

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孔子對他推崇備至;莊子、荀子、呂不韋等先秦思想家都有關于彭祖的言論;《史記》等史書也有關于他的記載;道家更把彭祖奉為先驅和奠基人之一,許多道家典籍保存著彭祖養生遺論。晉代醫學家葛洪撰寫的《神仙傳》中還特別為彭祖立傳,當時的君王派人向他求道,他只說:“吾遺腹而生,三歲而失母,遭犬戎之亂,流離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枯,失四十九妻,喪五十四子,數遭憂患,和氣折傷,榮衛焦枯,恐不度世。所聞淺薄,不足宣傳。”晚年定居犍為郡武謀(今四川彭山東),病故后葬于此,碑撰“商大賢墓”,今四川彭山縣東不遠處有彭祖祠。一說錢镠曾修建過彭祖墓、彭祖廟等。葛洪在《抱樸子》一書認為八百歲是彭祖出走時的年齡,得道成仙。又《釋滯篇》里說彭祖為大夫八百年,然后西適流沙。

先秦時期,彭祖在人們心中是一位仙人。到了西漢,劉向《列仙傳》把彭祖列入仙界,并稱為列仙,彭祖逐漸成為神話中的人物。

唐朝人楊炯有《庭菊賦》:“降文皇之命,修彭祖之術,保性和神,此焉終吉。”《太平廣記》寫他:“遺腹而生,三歲而失母,遇犬戎之亂,流離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枯,喪四十九妻,失五十四子,數遭憂患,和氣折傷。彭祖的養生法,大致上是每天走很遠的路,有時避谷,有時暴食,“傳言千歲,色如童子,步行日過五百里,能終歲不食,亦能一日九食”。

壽命之考據

“彭祖”非指一人說

據《史記·楚世家》載:“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由于“氏”在上古多用作宗族的稱號,因此可推測“彭祖”實際上是以其命名的一氏族。

《史記》并記載了個彭姓氏族被封國于大彭等地。另一種說法,所謂彭祖年長八百是指大彭氏國存在的年限,清人孔廣森在注《列子·力命篇》之“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一句時,即發揮說:“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彭姓諸國:大彭、豕韋、諸稽。大彭歷事虞夏,于商為伯,武丁之世滅之,故曰彭祖八百歲,謂彭國八百年而亡,非實篯不死也。”就明確說明了這種情況。

一勝七說

道教有一種“一勝七”說,認為有德之仙人,其一日之功,相當于凡夫俗子修行七日,所以彭祖活了八百歲,事實上是他從六、七歲開始,日日行善作功德,行善之功相當于常人的800年,真正的彭祖大概只有120歲左右的壽命

小花甲說

有一種說法認為,野史記載的840歲,其實是按“小花甲”的方法來記歲,小花甲計歲法源于“六十太歲”,就是六十個太歲各值日一次的意思,也就是說“六十日為一歲”,這里的“歲”,相當于六十天,并非現代意義上的一年。所以,彭祖大約是活了137年。

縱橫始祖--鬼谷子

洪應明《仙佛奇蹤》中的鬼谷子插圖

鬼谷子,傳說原名王詡,又作王禪王利王通,一說字,道號玄微子,世稱鬼谷先生王禪老祖,是大約活躍于戰國中期的博學家,為“諸子百家”之一、縱橫家的鼻祖,亦有政治家、外交官、陰陽家、預言家、教育家等身份。

鬼谷子生于前4世紀。關于鬼谷子的出身有很多種說法。一說衛國(河南淇縣)人;一說魏國鄴地(河北臨漳)人;一說陳國鄲城(河南鄲城縣)人;一說漢水之濱關內云陽(陜西石泉縣)人。

亦有史家認為鬼谷子并非專指一人,而是有一群躲避戰亂又不愿出仕而隱居在鬼谷的知識分子之統稱,所以才能夠諸子百家皆通。

弟子

相傳鬼谷子的弟子有龐涓、孫臏、蘇秦、張儀四人

龐涓,活躍于戰國中期(前4世紀)之軍事家,魏國名將,孫龐斗智故事的主角之一。龐涓曾因妒賢迫害同學孫臏,斬其足,黥其顏,使其逃至齊國 。前354年在桂陵之戰被孫臏俘虜,透過調停后釋放,前342年馬陵之戰敗于孫臏而陣亡。

孫臏,活躍于戰國中期(前4世紀)之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著有《孫臏兵法》。前354年在桂陵之戰俘虜龐涓,透過調停后釋放,前342年馬陵之戰打敗并殺死龐涓。

蘇秦,雒邑(今河南洛陽東)乘軒里人,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提倡合縱(聯合六國對付秦國)。

張儀,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提倡連橫,(由秦國聯合其他諸侯國對抗其他諸侯國),多次破壞了蘇秦的合縱(聯合六國對付秦國),為秦惠王重用,后來亦就任秦國宰相,卒于魏國。《戰國縱橫家書》則記載張儀與當時提倡合縱的公孫衍對峙。

孫臏與龐涓的師傅是鬼谷子的說法來源于《東周列國志》和《孫龐斗志演義》等歷史小說,正史沒有記載[來源請求];而張儀與蘇秦的師傅是鬼谷子的說法來根據《史記 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 第九》及《史記 卷七十 張儀列傳 第十》記載。根據4名弟子活躍年代及死亡年份推算,鬼谷子的生活年代應大約為前4世紀。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中所載,蘇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張儀死于公元前310年,與張儀的連橫同時對峙的可能為公孫衍的合縱,而非蘇秦的合縱,蘇秦亦未用計入張儀于秦,這些都不同于《史記》與《資治通鑒》所言。

文始真人--尹喜

道教中尊稱尹喜為文始真人。南華微妙真人莊周、沖虛真人列御寇、通玄真人辛文子、洞靈真人康桑楚,稱為“四大真人”,加上文始真人尹喜、質初真人徐甲、貴生真人楊朱,則稱“老君門下七真”。

南華真人--莊子

玄門十子圖(元·華祖立)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1],氏,名,一說字子休,約與孟子同時,為戰國時代蒙邑人,通常說法是宋國蒙邑(現菏澤東明縣莊寨)人,曾任漆園吏。他是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2],在四庫全書之中歸類為子部道家類。宋徽宗時,追封為“微妙元通真君”。

求仙使者--徐福

徐福渡海帆船的浮世繪

徐福,即徐巿(“巿”,拼音:fú,注音:ㄈㄨˊ,分勿切,音同“弗”),字君房,秦朝時齊地瑯琊郡(今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金山鎮徐福村)人, 秦代著名方士,相傳也是鬼谷子先生的關門弟子。他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在沿海一帶民眾中名望甚高。

徐福的記載

《史記》

徐福的事跡,最早見于《史記》的“秦始皇本紀”和“淮南衡山列傳”(在秦始皇本紀中稱“徐巿”,在淮南衡山列傳中稱“徐福”)。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并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瑯琊,徐巿推托說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鮫魚阻礙,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對付鮫魚。秦始皇應允,派遣射手射殺了一頭大魚。后徐福再度率眾出海。

《史記》中記錄徐福東渡之事比較多內容的是“淮南衡山列傳”,其中包括徐福從東南到蓬萊,與海神的對話以及海神索要童男童女作為禮物等事,一般認為這是徐福對秦始皇編造的托辭,還記載了徐福再度出海攜帶了谷種,并有百工隨行。這次出海后,徐福來到“平原廣澤”,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止王不來”,停下來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不回來了。“淮南衡山列傳”與“秦始皇本紀”稍有不同,稱徐福并未開始就帶數千童男童女入海,而是尋訪仙家多年未果的情況下,再度出海時率數千童男女出海。

關于徐福所要尋訪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史記》“封禪書”只是說在渤海中,即海州灣以北的海,并不能確定具體位置。而平原廣澤在何處,更是不能考證。

《三國志》

《三國志》“吳書·吳主權傳”、《后漢書》“東夷列傳”也有提及徐福東渡之事。《三國志》提到了徐福到達亶洲(一作澶洲)并滯留不歸。在《三國志》的記載中,亶洲與夷洲同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且相距不遠。有人認為夷洲就是臺灣,亶洲就是日本,與倭國是一個地方的兩個名字。《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記載倭國“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說明那時候中國人認為倭國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后漢書》也是同樣的記錄但說東鳀人是他后人。

山東徐福下海處的雕像

《義楚六帖》

到了五代的后周時,濟州開元寺僧人義楚在《義楚六帖》(又稱《釋氏六帖》)的卷二十一“國城州市部”的“城廓·日本”中,首次明確提到徐福最終到達的是日本(也叫倭國),今日的日本秦氏(日本古代渡來豪族)為其后代,仍自稱秦人。并說徐福到達后,將富士山稱為蓬萊。此為目前所知中國文獻中,最早明確指出徐福滯留不歸之地是日本的記載。不過有觀點認為,義楚的記載很可能和日本的傳說有關。因為義楚有一個日本醍醐天皇時代的僧人好友,叫做寬輔(法號弘順大師,927年到達中國),義楚沒有到過日本,關于富士山的記載可能來自他的日本好友的說法。

《日本刀歌》

宋代歐陽修的《日本刀歌》明確指明徐福所滯留的地方就是日本,并且認為徐福東渡時攜帶了大量的典籍,才使得在中國遭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典籍在日本得以保留。但是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難以考證。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神皇正統記》將此事作為信史記錄,稱“孔子全經唯存日本矣”。

《神皇正統記》

日本最早出現的徐福東渡日本的記錄是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的《神皇正統記》。而成書于8世紀時的日本典籍《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只提到了秦朝人移民到日本的情況,沒有徐福東渡的記載。有觀點認為這是因為中國8世紀時尚未明確提出徐福東渡所到之地就是日本。最早提到徐福的是源隆國的今昔物語。

日本人認為徐福在日本的紀州熊野的新宮(今和歌山縣新宮市)登陸,目前當地還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在日本徐福的傳說中,日本人認為徐福帶來了童男童女、百工、榖種、農具、藥物及捕鯨技術和醫術,對日本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司藥神”。和歌山有一熊野速玉大社與徐福有關。佐賀也有一座金立神社以他為主神。

徐福的去向

關于徐福的去向有以下幾種說法:

日本說

    來到日本,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考古研究中,結合“欠史八代”的疑點,在證明這九代天皇存在之前,這種說法不失為一種看來合理的說法。日本現有徐福墓,但成立年代頗晚,當是后世徐福來日傳說傳入日本[注 2]附會所建。再者,徐福墓數量過多,如楊貴妃墓,前前后后有數十座,徒增疑點。歷史上率先提出日本開國神武天皇為中國人的是中國清代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5年)駐日公使館一等書記官黃遵憲。

他在所著《日本國志》一書中指出:“至徐福之事……今紀伊國有徐福祠,熊野山有徐福墓,其明證也。日本傳國重器三,曰劍、曰鏡、曰璽,皆秦制也。君曰尊,臣曰命,曰大夫、曰將軍,又周秦語也。自稱神國,立教首重敬神;國之大事,莫先于祭;有罪則誦禊詞以自洗濯,又方士之術也。崇神立國,始有規模,計徐福東渡已及百年矣,當時主政者,非其子孫殆其黨徒歟?至日本稱神武開國基,蓋當周末,然考神武至崇神,中更九代,無事足記,或者神武亦追王之辭乎?”,這說法三笠宮崇仁親王也同意。

臺灣學者衛挺生所著《神武天皇開國考》和《徐福與日本》指出神武天皇就是徐福,因為他發現徐福登岸地點恰巧就是日本傳說中的人物神武天皇登岸地點。書中還提到生活在天照大神時代的重要日本皇族墓穴中發現了一枚秦銅鏡和巨大的秦人用的戰刀,縱使對此現象日本史學界有不同看法,但衛挺生堅持認為徐福就是神武天皇,因為若非徐福的到來,尚處在石器時代的日本是無法制造出這種鐵器時代的精良器械的。

    成為日本人的祖先。據‘日本國史略’提到:“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來。(或云,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赍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藥不得,遂留而不歸。或云,止富士山。或云,熊野山,有徐福祠。)”說徐福帶童男童女來日本修好,貢上三墳五典而尋求仙藥,然而不得仙藥,只等定居下來。在‘富士文書’中則提道徐福來到日本,協助當地農民耕種,帶來一些新的技術。然而一般認為‘富士文書’的可靠性值得商榷。早稻田大學鈑野教授研究結論認為徐福和他留在日本的隨員繁衍了成千上萬后世子孫,他們有不同姓氏而當中許多人姓秦,1300年前山口郡曾存在“秦王國”,中國隋朝皇帝派遣的使節從日本回中國后告訴皇帝,山口郡的人與他們長有相同面孔、有著同樣風俗和生活方式,認為他們很可能都是徐福使節的后裔。

徐福東渡后,開始在當地定居下來,并向日本的土著民族傳播農耕知識、捕魚方法、鍛冶和制鹽等技術,還傳授日本人醫療技術等秦朝先進文化,促進了日本社會發展也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醫藥神”。在日本關西地區、和歌山縣、佐賀縣、廣島縣等存在徐福活動的遺跡。

日本官方為紀念徐福之偉績,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舉行相關祭祀活動,從宇多天皇到龜山天皇由天皇主祭徐福達80多次,直到明治維新才停止。和歌山新宮市每年11月28日也慶祝徐福東渡,1980年他們慶祝徐福來日2200年。金立每五十年有一次徐福大祭。

美洲說

中華民國南京古物保存所、前暨南大學及輔仁大學教授衛聚賢認為徐福去了美洲,他在《中國人發現美洲》考證:“美洲特產四十多種動植物礦產為先秦人民所知”。[5] 衛聚賢研究吳人《外國圖》“亶洲去瑯琊萬里”,得出亶洲是美洲而不是日本,他還提到現在美國檀香山還有中國篆書刻字的方形巖石,舊金山還有中國篆文的古箭。

茅山仙祖--三茅真君

杭州南宋通玄觀造像東起第二龕“掌吳越司命三茅真君像”。

三茅真君乃道教三位仙人,相傳是咸陽人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漢朝得道,居于江南的茅山。

三茅真君的傳說,源自東晉道士楊羲所撰的《茅君傳》。其記載茅盈幼年學道,通解《道德經》與《周易》,十八歲時往恒山修練,據說得到西王母的點化而得道。當漢景帝時,茅固舉孝廉,曾任執金吾。漢宣帝時,茅衷則為西河太守。茅固、茅衷聽聞兄長得道的消息,隨即辭官,跟從茅盈入海陵山中修練,兩人得到了兄長傳授的長生不死之術,因而得道,又入句曲山傳道濟世,從此句曲山稱為“茅山”。

南朝上清派陶弘景崇奉三茅君,列名《真靈位業圖》。宋代時,茅盈被天子敕封為“司命真應真君”,茅固被封為“定祿妙應真君”,茅衷被封為“保命神應真君”,總稱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被后代的茅山派視為祖師,在臺灣,多半奉祀于道觀。

萬古丹王--魏伯陽

魏伯陽(151年-221年),名,字伯陽,號云牙子,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東漢著名煉丹家,是中國已知最早一位有著作傳世的煉丹家。

生平

魏伯陽的生平事跡未見于正史。僅知出身于高門望族,一說是尚書魏朗之子。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出生。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魏朗因黨禍被害致死,時人尊其為“八俊”之一。魏伯陽被迫隱遁山林修道,專心修道煉丹。曾率三弟子周燮、馮良、虞翻入上虞鳳鳴山鳳鳴洞煉丹服食。授青州徐從事《參同契》及古歌。漢桓帝時,傳術于同郡淳于翼(淳于叔通)。魏曹丕黃初二年(221年)魏伯陽去世。

關于魏伯陽的著述,葛洪在《神仙傳》中說:“伯陽作《參同契》、《五相類》,凡二卷。”后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編成的《舊唐書》著錄有魏伯陽撰《周易參同契》2卷、《周易五相類》1卷。

魏伯陽認為修丹與天地造化是同一個道理。認為萬物的產生和變化都是“五行錯王,相據以生”,是陰陽相須,彼此交媾,使精氣得以舒發的結果。《周易參同契》被稱為“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全書共約六千余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韻文及少數長短不齊的散文體和離騷體寫成的。該書“詞韻皆古,奧雅難通”,并采用許多隱語。歷代有很多注本行世,僅《正統道藏》就收入唐宋以后注本11種。《參同契》是一部用《周易》理論、道家哲學與煉丹術(爐火)三者參合而成的煉丹修仙著作。

鳳鳴山坐落于上虞市豐惠鎮東南4公里,距上虞市區17公里,有魏伯陽煉丹遺址。

太極真人--劉安

劉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漢沛郡豐(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劉邦之孫,劉長之子,淮南王,都壽春,現留名著《淮南子》,是古代科學思想的總合代表著作。

劉安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貢獻,他曾召門客,一同撰寫《鴻烈》(后世稱《淮南子》)。也因為劉安雅好辭賦的關系,門客們善于辭賦,其所用的筆名有“淮南小山”、“淮南大山”等之類。

《漢書》記載,漢武帝時劉安因被告謀反而畏罪自殺。但是現今普遍認為,劉安是道士,時常煉丹,因此而“得道成仙”,而且他沒服完的仙丹被家里的雞跟狗吃了,造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受到民間信仰傳播,至今道教人士還奉祀劉安。相傳劉安發明豆腐,故業者奉之為行業神。
生平

淮南封王

前174年,淮南厲王劉長被告發叛亂,漢文帝劉恒將他流放蜀郡,劉長在途中絕食而死。前164年,漢文帝下詔,將原淮南國一分為三(淮南、衡山和廬江),分別封給劉長三個兒子,其中長子劉安承襲父親劉長爵位,繼任淮南王,國都壽春。劉安寵愛女兒劉陵,曾經多給金錢,讓其結交漢武帝的左右大臣。

前139年,淮南王劉安入朝,漢武帝的舅舅、太尉田蚡到灞上迎接時說:“皇上沒有太子,大王最賢明,又是高皇帝的孫子,一旦皇上去世,不是大王繼承皇位,還應該是誰呢!”劉安十分高興,送給田蚡許多金銀財物。

劉安廣招門客數千人,“天下方術之士,多往歸焉”,著名的有蘇非、李尚、左吳、陳由、伍被、毛周、雷被、晉昌八人,號稱“八公”。

謀反案

元朔五年(前124年),劉安的門客雷被在與淮南王世子劉遷比試劍術時,誤傷世子,招致世子怨恨。雷本想隨軍抗擊匈奴,劉安不準,雷被遂逃往長安告發劉安。武帝遣中尉段宏前去查辦,劉安父子欲將段宏刺死。由于段宏只是略問雷被免官事跡,并未訊及別情,辭色甚是謙和。劉安料無他患,不如變計周旋。段宏允諾而別,回去告訴武帝。武帝召問公卿,眾謂淮南王阻明詔,不令雷被入都效力,罪應棄市。武帝不從,只準削奪二縣,赦罪勿問。

劉安有兩個兒子,幼子劉遷因是嫡子,被立為世子,庶出長子劉不害不得寵,劉安、王后不視他為子,劉遷不視他為兄,劉安也沒有按推恩令分封他為列侯。劉不害之子劉建因為分封無望而懷恨,指稱劉遷秘密策劃謀反,希望一旦劉遷獲罪,父親劉不害就能成為淮南太子。劉安計劃舉兵反朝廷,問計于伍被,伍被力諫劉安不要造反,但是劉安不聽。后來只好被迫替劉安謀劃,劉安謀反事發之后,伍被向漢廷自首謀反的經過。

西漢元狩元年(前122年),漢武帝以“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捉拿劉安,劉安自殺身亡,終年58歲,其余親屬被族滅。淮南國涉及謀反的列侯、兩千石、游俠等數千人都伏誅。淮南國除。

家庭

蓼荼,西漢淮南國王后。在丈夫劉安自殺后,她與兒子劉遷、女兒劉陵被酷吏張湯判處棄市。

劉不害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庶長子。劉不害生性懦弱,面對劉遷和劉陵這兩個嫡出的弟妹只會惟惟諾諾。但是他生的兒子劉建卻是富有雄心,最終告發劉安企圖謀反。劉安伏誅后,劉不害父子的下場沒有記載。

傳說

發明豆腐

據記載,劉安是豆腐以及很多養生之道發明者[3]。據傳劉安于母親患病期間,每日用泡好的黃豆磨成豆漿給母親飲用,劉母之病遂逐漸好轉,豆漿也隨之傳入民間。至于豆腐起源,古籍曾記載劉安在淮南八公山上煉丹時[4],曾不小心將石膏混入豆漿里,經蛋白質變性成為豆腐。至此豆漿與豆腐均源自中國[5] ,安徽淮南更有中國豆腐之鄉的美名。

《行神研究》:“ 相傳農歷九月十五日,為淮南王劉安誕辰,中國豆腐業者均于本日舉行公祭,祭畢聚餐。”《瑣談》:“豆腐作坊,祀淮南王先師。”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劉安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成語的來源。

《藝文類聚·卷第七十八·靈異部上·仙道》:“漢淮南王劉安,言神仙黃白之事,名為‘鴻寶萬畢’三卷;論變化之道,于是八公乃詣王,授丹經及三十六水方。俗傳安之臨仙去,余藥器在庭中,雞犬舐之,皆得飛升。”

詼諧歲星--東方朔

清宮殿藏畫本

東方朔(前154年-前93年),字曼倩,平原郡厭次縣(今山東省惠民縣)人,西漢辭賦家。

生平

漢武帝時,朔上書自薦,言:“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遂詔拜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古代隱士,多避世于深山,而他卻自稱避世于朝廷。

東方朔一生著述甚豐,寫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封泰山》、《責和氏璧》、《試子詩》等,后人匯為《東方太中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班固在《前漢書》中稱他為“滑稽之雄”,晉人夏侯湛寫有《東方朔畫贊》,對東方朔的高風亮節以及他的睿智詼諧,備加稱頌,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將此文書寫刻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在陵縣,名《顏字碑》。目前《顏字碑》的真跡和仿制品都存放在顏真卿公園(原名為:陵城區人民公園)的“顏碑亭”里。

他博學多才,對當時的政治局勢有自己的觀點,“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但因性格詼諧,常在武帝面前開玩笑,被漢武帝視為搞笑藝人而非讀書人,所以畢生未得重用。于是東方朔寫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其中賦體散文《答客難》是其代表作,開了賦體文學的新領域。楊雄的《解嘲》和班固有《答客戲》,都是由《答客難》的形式發展來的。《漢書·藝文志》著錄“《東方朔》二十篇”。東方朔亦著有《神異經》。

據史記的說法,東方朔將死之際,以《詩經》“營營青蠅,止于蕃。愷悌君子,無信讒言。讒言罔極,交亂四國”之句上諫,希望漢武帝能遠離小人,阻退讒言。之后不久東方朔去世,后人評價其行為正是“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寫照。

神話

東方朔偷桃。

在后來的各種記載中,東方朔的事跡常被神化,將其描繪成暫居人間的神仙,如太白金星。李白也有詩曰:“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東方朔同時因其滑稽多智被尊為相聲業的祖師爺。

桃園西廟內東方朔偷桃彩畫。

神話小說《西游記》里東方朔是東華帝君的弟子,道號曼倩,在孫悟空找東華帝君救人參果樹時出現。

太平教主--于吉

于吉

于吉(?-200年),《后漢書》作“干吉”,東漢道士,瑯琊郡(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傳說是道教典籍《太平清領書》的作者。于吉建立精舍,為百姓以符水治病,在吳、會等地廣受民眾敬奉。后孫策以于吉迷惑人心之罪將其斬殺后梟首棄市。

生平

于吉生于瑯琊郡,先在東方寄居,往來于吳郡、會稽兩地,建立精舍修道場,燒香讀道書,制作符水為百姓治病,吳、會的人多奉事之。孫策曾經于郡城門樓上集會諸將賓客,于吉當時身穿盛服,手里拿著小匣,以漆畫之,里面裝著名為“仙人鏵”的法器,在樓下經過。當時有三分之二的諸將及賓客,皆下樓迎拜,管理賓客的官員大罵也不能阻止,于是孫策即時下令將于吉收押。這些信奉于吉的人都差使婦女入見孫策母吳夫人,請求解救于吉。吳夫人對孫策說:“于先生也是幫助我軍祈福,還醫護將士,不可將他殺害。”孫策說:“這先生是妖妄之人,能幻惑眾心,還使諸將不復相顧君臣之禮,都不理會我孫策,紛紛下樓去禮拜他,不可不將他除去。”諸將再次聯署上書,乞求放過于吉,孫策說:“過去南陽張津為交州刺史,舍棄先圣先賢的典章與教訓,廢除漢朝法律,還曾戴上紅色頭巾,鼓琴燒香,讀邪俗道書,說有助教化,最終為南夷所殺。迷信之事甚為無益,諸君還未醒悟而已。現在這位先生已在死人的名單上,各位不要再浪費紙筆了。”立即催促將于吉斬之,梟首于巿。信奉于吉的人尚且不認為于吉已死而說是“尸解”(舍棄肉體而成仙),繼續向于吉祭祀求福。

另據《三國志孫策傳》引《志林》所載,漢順帝時(125-144年),于吉徒弟瑯邪人宮崇進宮獻神書與順帝。此神書乃于吉于曲陽泉水上,白素朱界,號《太平青領道》,凡百余卷。由漢順帝至建安中,經歷了五六十年的時間,那么孫策要處死于吉之時,于吉已年近百歲,年在耄悼,按禮記就算有罪也不加刑。又天子巡狩,問百歲長者,靠近相見,敬齒尊賢以表親愛,是圣王的最高禮教。于吉罪不致死,而暴加酷刑,因此孫策處死于吉是為謬誅。

《搜神記》記載了孫策要于吉求雨一事,這事件為《三國演義》所采用。孫策的部隊欲渡江偷襲許昌,于吉隨軍出征。當時大旱,氣候炎熱。孫策催促諸將士盡速開船,親身前往監督,看見將士們多在于吉那處,孫策因此憤怒地說:“是我不如于吉,所以大家都先去找他么?”于是便派人捉拿于吉。于吉到后,孫策責問說:“天旱不雨,水流阻礙,沒有下雨的時候,我軍無法渡江,因此我一大清早出來做事,卿不分憂解勞,安坐船中,裝神弄鬼,敗壞我軍隊伍,現在該把你除掉。”令人把他綁在地上,于陽光下曝曬,要他求雨,若能感動上天降雨,就赦免,不能下雨就斬殺。忽然云氣蒸發,于天上逐漸集合,中午時下起大雨,溪澗盈溢。將士喜悅,以為于吉必定被釋放,共同前往慶祝道賀。孫策惱羞成怒,反而將于吉殺了。將士感到哀惜,一起把尸體收納起來。到晚上,忽然有云層覆蓋天空;將士們到天明前往觀看,于吉尸體已不知去向。

身份事跡考證

史學家裴松之引《志林》所載,漢順帝時(125-144年),瑯邪人宮崇進宮獻神書《太平青領道》,凡百余卷。漢順帝至建安中,經歷五六十載,于吉當時已接近一百歲。

于吉事亦見述于《后漢書·襄楷傳》,名字為干吉。于吉于(東海)曲陽泉水上得仙人授神書一百七十卷,名為《太平清領書》。東漢漢順帝時,于吉的徒弟宮崇進宮獻其師所傳“神書”(道教典籍)《太平清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本,多巫覡雜語,被視為妖妄不經,順帝命“有司”藏之,后張角頗得此書真傳。

近代學者認為漢順帝時活躍的于吉,或與漢獻帝時活躍于吳、會的道士于吉非同一人,主要理據為古時根據禮儀,近百歲的長者,即使有罪也不加刑。而當時就算是天子出外狩獵見到近百歲的長者,都會敬齒尊賢,因此學者認為孫策所誅殺的道士于吉,非活躍于漢順帝時獻神書與順帝的于吉,二者是兩個完全不同時代的人,因史料記載有誤才出現混淆。

《演義》中的于吉

于吉在《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碧眼兒坐領江東中登場,其形象為“見一道人,身披鶴氅,手攜藜杖,立于當道,百姓俱焚香伏道而拜。”

孫策要求于吉乞雨的故事大致與《搜神記》接近,只是于吉伏誅后,不斷顯靈向孫策索命,情節比《搜神記》更為神怪,如“忽香爐中煙起不散,結成一座華蓋,上面端坐著于吉。策愈怒,拔佩劍望于吉擲去,一人中劍而倒。眾視之,乃前日動手殺于吉之小卒,被劍砍入腦袋,七竅流血而死。”、“火起處,又見于吉立于火光之中。”、“是夜孫策宿于寨內,又見于吉披發而來。”、“忽見于吉立于鏡中。策拍鏡大叫一聲,金瘡迸裂,昏絕于地上。”等,以怨魂的形態向孫策索命。

另于吉向孫策自我介紹時,自稱“貧道乃瑯琊宮道士。”,瑯琊宮成了道觀的名稱。《志林》曰:“初順帝時,瑯邪宮崇詣闕上師于吉所得神書于曲陽泉水上,白素朱界,號太平青領道,凡百余卷。”,其中瑯邪人宮崇是于吉弟子之名;詣闕,詣是“至、前往”的意思;“闕”本義指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后引申為皇帝居處,借指朝廷,面見圣上之意。因此小說將于吉說成貧道乃瑯琊宮道士是對《志林》下原文理解之誤。此情況就如將長史楊弘、大將張勛誤寫成人物“楊大將”的筆誤。

弟子

宮崇,一作宮嵩,東漢時瑯邪(今山東臨沂)人。曾師事于吉,受授《太平經》。《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十記載,順帝時(125年-144在位)宮崇詣闕獻書,有司奏書中多妖妄雜語,不收。曾服云母,面色如童子。后入纻嶼山,得道仙去。

役使鬼神--費長房

費長房 (漢朝)

費長房,中國東漢時知名的道士、醫生。表字君陵,汝南(今河南上蔡東南)人。費長房的老師為“壺公”或“壺翁”,教授長房醫療眾病,鞭笞百鬼之術。“壺公”被認為是“懸壺濟世”成語的起源,頌譽醫者救人于病痛之中。

費長房曾為管理市場的官員。相傳一老翁在市場懸壺賣藥,休市后跳入壺中,他人未能發現,只有費長房看見,于是費長房奉酒跟肉干拜這位“壺公”(或“壺翁”、“藥壺翁”,在《八仙得道傳》中被改寫為鐵拐李)為師,后世每以“懸壺”喻行醫。

費長房入山修道,辭“壺公”而歸,壺公給他一個能去任何地方的竹杖。又給他一符,可以役使鬼神。《神仙傳》又載費長房有“縮地術”,能將千里之外土地現于眼前,故可以日行千里,人稱地仙。《少室山房集》中云:“五城十二樓,髙懸煉金液,朝來費長房,誤入神仙宅。”講的就是費長房修道濟世。

費長房騎乘竹杖,竹杖化為龍,須臾回到家中,于是費長房四處驅魔捉鬼,當時汝南郡有一只甲魚精,化妝成汝南太守來惡作劇,費長房降服甲魚,逼它現出原形,又拿了一塊布寫下書信,叫甲魚精把那塊布送給葛陂湖(湖泊名。在今河南新蔡西北。已填平)的龍神“葛陂君”,很有可能是告甲魚精一狀,甲魚精于是以那塊布自經而死。

后來東海郡旱災三年,費長房才說因為東海郡的龍神“東海君”,染指了“葛陂君”之妻,被費長房禁錮三年,所以無法下大雨。當費長房稱其釋放“東海君”之后,大雨傾盆而至。

費長房“后失其符,為眾鬼所殺”。相傳在平輿縣罹難,平輿縣民為其修墳、作“費仙翁廟”,代代祭祀不絕。

《續齊諧記》記費長房勸其弟子桓景于九月初九逃出家中,登山飲菊花酒,可避免災禍。桓景依照他的話去做,但晚上回來,卻發現雞犬家畜均亡,遭受了桓家的死劫。而后重陽節登高飲酒,女人攜茱萸囊,即源于該故事。

竹林狂士--嵇康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南朝大墓磚畫。春秋隱士榮啟期、阮咸、劉伶、向秀、嵇康、阮籍、山濤、王戎。

嵇康(223年-263年),字叔夜,三國魏譙郡铚(今安徽省濉溪縣)人,因曾官至曹魏中散大夫,故后世又稱嵇中散。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為魏晉時期文人團體“竹林七賢”之一,與阮籍齊名,并稱嵇阮,同為魏末文學界與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激烈抨擊世俗規范,主張順應自然法則,保全人的天性,積極推廣服食養生理論,在當時極具有非常高的聲望及號召力。后因卷入朋友呂安的訴訟而入獄,權臣司馬昭忌憚他的言論影響力會威脅司馬氏政權,在鍾會的建議下將其處死。

在他死后,其思想主張在東晉及南朝受到了極大的推崇,成為魏晉玄學的重要構成理論。隨著神仙道教的興起,嵇康本人則被神仙化,包括作為正史的《晉書》在內,關于他的生平事跡的記述中參雜了相當多神怪、傳奇的內容。而他堅持思想與人格的自由,不追逐世俗名利,為追求正義而犧牲的品質,被后世視作中國傳統文人清廉正直、不畏強權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

早年生活

嵇康的父親早在他還是嬰兒時就去世了,母親與哥哥在撫養他時偏于嬌慣而缺乏嚴格管束,使他養成了桀驁不馴的自由性格。根據記載嵇康在年少時便顯示出過人的聰慧,他并沒有通過拜師或者進入學校來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而是通過自學來完成早期教育的,這被認為與其良好的家庭文化環境有關。嵇康的所涉獵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歷史、音樂以及后來對他影響深遠的老莊學說等各個方面,令他在后來的日子里贏得了多才多藝的贊譽。

因為家族的財產和兄長的照顧,嵇康的早年過著優裕的生活。雖然容姿俊美,才華出眾,但他卻不愿修飾儀表培植聲譽,為謀求仕進做準備,而是過著自由自在特立獨行的生活。成年后的嵇康迎娶了曹魏宗室女長樂亭主為妻,官拜郎中,后又遷至中散大夫。這些官職都是清凈閑散的職務,嵇康并沒有留下在官的活動記錄。

隱居與養生

雖然有著良好的家庭背景,然而嵇康并不熱衷于當官謀富貴,沒有留下任何官場事跡。他向往出世的生活,隱居于河內郡山陽縣(今河南省焦作市),與阮籍、山濤、劉伶、向秀、阮咸、王戎等人交游,并創作了大量表達通脫放達思想的作品,受到當時人的矚目,被稱作“竹林七賢”。

后又與呂安、向秀為鄰,以鍛鐵為生,不肯出仕為官。亦有說法稱嵇康鍛鐵并非為謀生。當時擔任大將軍的司馬昭要聘用嵇康成為他大將軍幕府的屬官,他逃到河東郡去躲避征辟。司隸校尉鍾會準備了盛大的排場前去拜訪他,遭到他的冷遇。好友山濤舉薦他代替自己的職務,他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表明自己不愿為官的態度。

關于不愿出仕的理由,嵇康本人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曾經說明,是因自己性格慵懶以及志在長生而不愿追求功名。嵇康不僅崇尚道家的自由思想,也相信道教服食長壽的主張。在隱居期間,他曾親身實踐前往山中采藥,并且意欲將養生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而不愿選擇出仕為官。文獻中記載有他與孫登、王烈等隱者道士的交游。他還著有《養生論》,在煉丹服食之外主張清心寡欲修身養性的養生方式,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

后世學者大多肯定了這方面的原因,然而許多人仍然認為在這之外也有著政治上的因素使得嵇康選擇不仕。一種觀點認為是處于惡劣的政治環境下的自保。另一種觀點認為多少有出于對司馬氏政權的不滿,通過不仕來表達出與司馬氏的不合作,還有觀點進一步認為他是因忠于曹魏而選擇不與司馬氏合作。

絕響與身后

嵇康好友呂安的妻子貌美,被呂安的兄長呂巽將其灌醉并奸污。呂安憤恨之下想要告發呂巽,而將這件事情告訴了嵇康。嵇康與呂巽、呂安兩兄弟都有交情,結識呂巽尚在呂安之前,故勸呂安不要揭發這樁家丑,以全門第清譽。呂巽當即立下重誓,呂安也出于對嵇康擔保的信任而打消了告發呂巽的想法。然而事后呂巽仍感不安,于是先發制人,暗地里誣告呂安不孝。而呂安因為相信呂巽之前的誓言,沒有揭發呂巽的惡行,而被判處有罪,流徙至偏遠的邊郡。呂安寫信給嵇康訴說自己的冤屈,嵇康得知后寫下《與呂長悌絕交書》與呂巽絕交[e],并毅然出面為呂安作證申冤,也因此與呂安一同下獄。

嵇康入獄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許多豪杰名士紛紛表示愿與之一同入獄,以此來抗議司馬氏政權,要求釋放嵇康,有關部門出面勸解他們才遣散開來。三千名太學生聯名為他請命,請求讓他去太學執教。然而這些努力并沒有成果,當時正受到權臣司馬昭寵信的司隸校尉鍾會向司馬昭進言,嵇康這個人具有相當強的政治影響力,可能會對司馬氏奪取天下的計劃產生威脅,勸司馬昭當趁此機會將嵇康鏟除。于是援引“孔子戮少正卯”的春秋案例判決了嵇康和呂安死刑。

嵇康在獄中反思自己的人生寫下了《幽憤詩》,并為告誡兒子嵇紹寫下了《家誡》。臨到行刑那天,嵇康于刑場上顧視日影,向兄長嵇喜要來了一把琴,從容彈奏一曲《廣陵散》,曲罷嘆道:昔日袁孝尼想跟我學習彈奏《廣陵散》,我總是吝惜而不愿意傳授,“《廣陵散》于今絕矣!”隨后被處斬死在洛陽東市,時年四十。

嵇康死后,他的好友亦為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也于景元四年冬季過世。而竹林七賢中的向秀則接受司馬昭的征召出仕。嵇康之子嵇紹,后來由山濤舉薦出仕為官,后成為晉朝之侍中,八王之亂中為保護晉惠帝而殉難,成為晉朝著名忠臣,然而其父之死,成為對其個人評價的最大爭議。。

方東樹說:“中散以龍性被誅,阮公為司馬所保,其跡不同,而人品無異。”

水府仙伯--郭璞

郭璞 "列仙酒牌"中

郭璞(276年-324年[1]),字景純,河東郡聞喜縣(今屬山西省)人,西晉建平太守郭瑗之子。東晉著名學者,既是文學家和訓詁學家,又是方術大師和《游仙詩》的祖師。著作《爾雅注》(成書于313-317年)、《方言注》(成書于318-320年)成為研究晉代漢語的方言地理的重要文獻。

生平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前夕,304年郭璞南遷,幾經周折到洛陽,住了五年。[1]310年末春隨晉軍南遷,311年春到廬江,最終定居暨陽(今江陰縣)。歷任宣城、丹陽參軍。

晉元帝時期,升至著作佐郎,遷尚書郎,又任將軍王敦的記室參軍。郭璞本人嗜酒好色,時或過度,桓彝造訪他時,看見他都在和婦人嬉戲。友人干寶曾勸他曰:“此伐性之斧也。”郭璞不以為然說:“吾所受有分。恒恐用之不盡。豈酒色之能害。”郭璞曾告訴桓彝,不可在他如廁時闖入,否則“客主有殃”。桓彝一次大醉后走進郭璞家的廁所,只見他“裸身被發,銜刀設醊”,郭璞大驚失色說“此天命,不可逃也!”

324年,駐守荊州的王敦打算謀逆,事前命郭璞占卜,結果不吉,王敦怒殺之,時年49歲。事后,郭璞被追賜為“弘農太守”。

晉明帝在玄武湖邊建了郭璞的衣冠冢,名“郭公墩”。據說,郭璞生前通過易占,把自己的墓址選在江中。郭璞之子敦驁被封為臨賀太守。

學術

郭璞曾注釋《周易》、《山海經》、《穆天子傳》、《方言》和《楚辭》等古籍,古籍中常引郭璞的注釋作為參證。

《爾雅注》(成書于313-317年)、《方言注》(成書于318-320年)聞名。以當時通行的方言名稱,解釋了古老的動、植物名稱,并為它注音、作圖,使《爾雅》成為歷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參考書。而郭璞開創的動、植物圖示分類法,也為唐代以后的所有大型本草著作所沿用。

在學術淵源上,郭璞除家傳易學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學理論,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傳說擅長諸多奇異的方術。

郭璞一生的詩文著作多達百卷以上,數十萬言,《晉書·郭璞傳》稱“詞賦為中興之冠”。其中以《游仙詩》為主要代表,現僅存14首,是中國游仙詩體的鼻祖。

相傳著有《葬書》,是風水堪輿名著。王祎《青巖叢錄》曰:“擇地以葬,其術本于晉郭璞。”

凈明教主--許遜

感天大帝許真君

許遜(239年-374年),字敬之,晉代著名道士,南昌縣(今屬江西)長定鄉益塘坡人,祖籍河南汝南,曾一度于晉太康元年(280年)出任旌陽(今屬四川)令。是道教凈明道、閭山派尊奉的祖師,被視為江西的鄉土神、水神,人稱許九郎許旌陽,又稱許天師許真君旌陽祖師感天大帝

生平

據說,許遜年少時以打獵為業,一日上山射鹿,鹿胎墮地,母鹿舔其子而死。許遜突發感悟,折弩而返,前往棲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修學道法于吳猛。一說許遜與吳猛皆修學道法于諶母(一說蘭公傳法予諶母,命諶母傳法予許遜)。《墉城集仙錄》稱諶母“密修道法,積數十年,……吳猛、許遜自高陽南游,詣母,請傳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

據傳許遜曾仕晉朝為四川旌陽令,當時就有“點石成金”的法術,每次收稅不足,他就把石子變成銅錢。元康元年(291年)爆發八王之亂,許遜棄官,在豫章地區傳播孝道。許遜東歸后,時值彭蠡湖(今鄱陽湖)水災連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跡踏遍湖區各地。他不僅為豫章治水,還到湖廣、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贏得人民的廣泛尊崇。

許遜教團骨干成員有十二人,稱西山十二真君——許遜、吳猛、時荷、甘戰、周廣、陳勛、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黃仁覽、鍾離嘉。以南昌西山為中心,傳教活動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區,岳州平江(今湖南平江)亦有許遜傳教遺跡。

豫章及附近地區多有許遜以鐵柱鎮魔,殺蛟斬蛇等為民除害的傳奇故事,民間多有許遜崇拜,稱他“傳孝道之宗”,“為眾仙之長”,“每歲夏季,諸卿士庶,各各香華,鼓樂、旗幟,就寢殿迎請真君小型像幸其鄉社,隨愿祈禳,以蠲除旱蝗。”

東晉寧康二年(374年)八月十五日許遜“閣家飛升,雞犬悉去”。《孝道吳許二真君傳》載:許遜升遐之日,“四鄉百姓聚會于觀,設黃箓大齋。邀請道流,三日三夜,升壇進表,上達玄元,作禮焚香,克意誠請,存亡獲福,方休暇焉。”

道教信仰

許遜信仰唐朝時開始興起,在宋朝被朝廷所倡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將西山游帷觀升格為玉隆宮。宋徽宗時上尊號為“神功妙濟真君”,南宋時,“真君垂跡,遍于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為觀府、為壇靖者,不可勝計。”。傳說中,閩東一帶的女神,閭山道教三奶派的宗師“臨水夫人”與法主派的宗師“法主真君”,就是在閩江底的神秘世界閭山,拜許遜為師的。

十二真君信仰

許遜領導下的西山凈明道的十二位核心成員,即許遜、吳猛、時荷、甘戰,周廣、陳勛、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黃仁覽、鍾離嘉等十二位。

四天師信仰

在某些道教流派中,許遜與張道陵、葛玄、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

四法主信仰

臺灣地區盛行的閭山派,將許遜、徐甲、吳猛、董奉四真人共稱,即為四法主信仰。

閭山三圣信仰

第一種,中是許真君,左脅侍是以降妖伏魔知名的法主真君張圣者,右脅侍是以安胎救產聞名的臨水夫人陳娘娘。

第二種,中是許真君,兩側是張柳將軍,左脅侍是張沙大王,右脅侍是柳源大將。

保生三真人信仰

在保生大帝信仰中,有所謂的“保生三真人”,認為許遜與孫思邈、吳夲在成神之后成了結拜兄弟。在廈門一帶認為三神排行依序是大哥“金面”孫真人、老二“紅面”吳真人、老三“黑面”許真人,但在臺灣其排行則因地而異,閭山派的廟宇則是依照“妙濟”許真人、“善濟”孫真人、“慈濟”吳真人的順序排列,如高雄鼓山亭。

另外在〈道教源流吳真君記〉一文中,曾寫“吳真君,名夲,字華基,號云衷……晉武時,許真君名遜,從吳真君傳法,吳真君盡以秘法授之。”可見民間有將保生大帝吳夲與許遜曾拜師的吳猛混淆之現象。

感天公信仰

大園仁壽宮感天大帝

江西南昌與福建福州民眾常視許遜為鄉土神,華人的許姓人士,常視許遜為祖靈。臺灣本島以許遜為主神之廟宇以桃園市大園仁壽宮最為悠久,相傳為清道光十八年由福建漳州漳浦人許文量恭迎感天大帝來臺,清德宗光緒十一年鄉內公眾一同立廟,為大園鄉內最大之公廟信仰中心,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為安座紀念日例祭之期。鄉內信眾多稱呼“老祖”、“感天公”或“感天大帝”。

蓬萊(都)水監--陶弘景

陶弘景(456年4月30日-536年3月12日;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賜號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人,南朝道士、醫學家、文學家與書法家,博學多才,善于描寫自然風景,精通醫藥與天文知識,兼修佛、道二教,特別尊崇東晉時出世的上清經,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南齊時,他擔任親王的侍讀多年,有感官職低微,索性辭官隱居不仕,率弟子棲隱茅山,專心修道,卻因梁武帝曾常派人向他咨詢國事,有“山中宰相”的美譽。陶弘景長期煉制丹藥,鑄煉寶刀,撰有《真誥》、《登真隱訣》、《本草經集注》等道教與醫學重要著作,受元代茅山宗追尊為第九代宗師,其淵博知識廣受現代史家所推崇。

生平

在世

陶弘景為江東名門,按其侄陶翊的《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弘景為陶濬的七世孫。祖陶隆,南朝宋隨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官至江夏孝昌相。弘景自九歲開始讀《禮記》《尚書》《易經》《論語》等儒家經典。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他擅長寫作,十五歲作〈尋山志〉,表達傾慕隱逸生活。20余歲時,陶弘景投靠當權的蕭道成,479年蕭道成篡位后,獲授豫章王侍郎,謝絕受職。481年父親陶貞寶被妾侍所殺,此事使陶弘景決意終身不婚。482年,陶弘景出任齊高帝第16子蕭鏗的侍讀,獲授振武將軍。他受到權貴的排擠,郁郁不得志,491年,獲授奉朝請,陶弘景自覺官職卑微,仕途失意,便決意辭官歸隱。492年,上“解官表”辭職,隱居句容縣句曲山,自號“華陽隱居”,官員士人為他送別,盛況空前。

隱居

陶弘景與弟子在茅山興建華陽上下二館,草創時期,情況相當艱難。493年齊明帝要求陶弘景去參拜各名岳大山,祈求天下太平,前后3年。其后明帝常派使者來找陶弘景,其聲名愈來愈大。好友沈約出任東陽太守時,多次邀請陶弘景出山,陶弘景都謝絕。他回到茅山后建造一幢三層樓房,自己住在最上層,弟子住中層,下層則用以接待來客,在山中專心整理道教典籍,寫成《本草經集注》等著作。501年蕭衍起兵時,陶弘景上表慶賀歡迎,并援引圖讖,獻上國號“梁”,當時蕭衍極信任陶弘景,就國家大事一月數次遣使入山向陶弘景咨詢,時人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蕭衍曾邀請陶弘景出山參政,陶弘景畫了兩頭牛,其一在草叢間散步,另一則頭戴金籠,被人用繩子牽著,用棍驅趕,表明不愿下山。

505年,梁武帝請求陶弘景為他煉制金丹,陶弘景在中茅山覓地煉丹,翌年初開鼎,未成。508年,陶弘景改名王整,悄悄離開茅山,輾轉去到永嘉青嶂山繼續煉丹,在當地收了周子良為弟子,并于511年經海路到達霍山。霍山在今福建寧德縣霍童山,相傳是仙人大茅君與魏夫人所在之處。次年陶弘景離開霍山回到浙東海島木溜嶼,梁武帝遣使召回陶弘景。515年,移居梁武帝為他修建位于茅山的朱陽館。515年其弟子周子良自殺,留下大量通靈記錄,陶弘景整理成《周氏冥通記》,加上注釋。520年,陶弘景受蕭綱邀請到京口,談論數天;527年,獻上善勝、威勝二刀給梁武帝;536年過世,年八十一。朝廷追贈予中散大夫之職,賜號貞白先生

宗教信仰

道教

陶弘景10歲時讀葛洪的《神仙傳》,憧憬神仙的世界,12歲時看見郗愔親筆書寫的《太清諸丹法》,便欣然有志煉丹,20余歲時開始服食仙藥,后來拜孫游岳為師,接受道教的符圖經法。484年,陶弘景忽然得病,7日不省人事,不飲不食,期間夢中有神秘體驗,目睹神界仙境的景物,促使他日后決心修道,由此確立道教信仰,尊崇東晉時楊羲、許謐、許翙三君遺下的經文。自此他一意尋求楊、許三君的上清經真跡,游歷浙、越各地,從其他道士及士大夫處搜集楊、許的手跡,編成《真誥》和《登真隱訣》二書,整理上清派的經典,以及上清經所奉諸神的名號。他高度崇拜上清經,甚至相信誦經萬遍,毋須服藥就能升仙。

上清經外,陶弘景也傳授《老君六甲符》、《西岳公禁山符》、《五岳真形圖》、《三皇文》及《靈寶五符》這5種道教經書符圖。他搜集各種服食仙方,編成《太清草木集要》2卷、《太清諸丹集要》3卷、《合丹節度》4卷、《服餌方》3卷,又編成《養生延命錄》2卷,主要取材自張湛等人編輯的《養生要集》,征引書籍30多種,采摭前人各家的養生言論。養生思想方面,陶弘景主張形神雙修,養神和煉形并重,保持形神統一,以致長壽長生。修道者應服食藥石以煉形,吸收天地精氣以養神,以和氣洗滌氣質,以德行止息爭辯。為了保存形神,人應清心寡欲,減少思慮,保持內心和諧,控制七情六欲,并保持恰當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煉丹方面,陶弘景采用“九轉丹”方,從505年至525年,7次起爐煉丹,據說最后終于成功了,但他對煉丹一事沒有十足信心,當初受梁武帝所托也感為難,始終沒有試食。他認為在茅山煉丹,過于接近民居,以致無成,因此他離開茅山再找遠離人煙的地方煉丹。陶弘景相信自己會升為仙官,其弟子周子良能夠通神,曾獲神靈告知陶弘景數年后將仙游,并得到蓬萊都水監一職,陶弘景對此深信不疑,預早營造自己的墓室。

陶弘景文集《陶貞白集》明代刊本

佛教

陶弘景兼修佛道二教,調和三教。南游霍山回到茅山后,他對佛教更為信奉,513年,夢見佛祖授予他勝力菩薩之名,于是到鄮縣阿育王塔受五大戒。他在茅山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拜,并在茅山建造菩提白塔。他自稱“勝力菩薩舍身”、“釋迦佛陀弟子”。晚年時,北方凈土宗始祖曇鸞慕名南來就學,陶弘景授予本草書和仙術,又向曇鸞學習《觀無量壽經》。遺囑并用佛道二教的衣飾安葬。

天師--寇謙之

寇謙之(365年-448年),字輔真,上谷郡昌平縣(今北京市昌平區)人,家族因避難遷居馮翊郡萬年縣(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寇謙之對天師道進行了重大改革,對道教歷史影響深遠,是北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并力主排斥佛教,促使了北魏太武帝滅佛。

生平

根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寇謙之早年愛好道術,對張魯的五斗米道尤感興趣。曾與成公興一同入嵩山修道。成公興對他說:“先生未便得仙,政可為帝王師耳。”

他宣稱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年)太上老君會降臨嵩山,傳給他天師之位,還說太上老君賜給他《云中音誦新科之誡》30卷,讓他“清整道教,去除三張偽法(指張陵、張衡、張魯),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還說自己學得服氣導引之術,能夠辟谷。其后,泰常八年(423年)又說老君玄孫李譜文降臨嵩山,傳授他《錄圖真經》,并命他統領“人鬼之政”。

寇謙之下山并獲得當時信奉天師道的宰相崔浩支持,從而受到北魏太武帝的賞識。太武帝“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布天下,道業大行。”從而成為了“帝王師”。

太武帝非常尊崇寇謙之改革后的天師道,特地在首都建立道壇,供寇謙之及其弟子使用。其后,太延六年(440年),太武帝遵從寇謙之的建議,改元為太平真君。太平真君三年(442年),還親自到寇謙之的道壇受箓。由此開始,北魏歷代皇帝即位,都要到道壇受箓,以此作為鮮卑族統治中原的一種依據。而寇謙之也被尊為國師,許多軍國大事都要首先征詢他的意見再作決定。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寇謙之去世。其道壇也一直遷移,最后在東魏武定六年(548年)被取消。他死后的北天師道缺乏有名氣的上層人物,其弟子在歷史上也沒有留下痕跡,其傳授系統也無法考訂出來,這也成為道教歷史上的一個謎團。

改革天師道

寇謙之改革天師道,摒棄了被農民叛亂所利用之教義和制度,反對修道之人“稱官設號、蟻聚人眾、壞亂土地”,“叛逆君王、謀害國家”。 主張“兼修儒教”,“并教生民,佐國扶命”,以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安貧樂賤,信守五常,列為規戒。寇謙之對天師道的改革“專以禮度為首”,以禮作為規范。主要作出了這些改革:

反對利用天師道犯上作亂

廢除以前天師道征收租米錢稅的制度

加強戒律,整頓組織,廢除了原來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職的做法,廢除天師道一些教職的世襲制度,主張“簡賢授明”、要求“唯賢是舉”,并廢除五斗米道原有的24治名稱,規定信徒不得隨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應先考察三年等。

修訂戒律、科儀,并且撰寫《老君音誦誡經》20卷,用忠孝等儒家思想作為道士的行為準則

反對道官索取道民財帛,以減輕道民負擔等。

同時,又引佛入道,宣揚六道輪回,模仿佛教儀節,主張立壇宇,作功德,誦經,持戒,修行成仙等。經過他改革后的天師道為了和以前的相區別,被稱為北天師道或新天師道。

家族

上谷寇氏成員,自稱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一寇恂十三世孫。

情仙--裴航

頤和園長廊彩繪中的藍橋搗藥故事

裴航是中國傳說故事中的一個人物,最早出現在唐朝裴铏小說《傳奇裴航》中。

本事

裴航是唐朝的一個秀才。一次坐船時,他向同船的美貌女子樊夫人用詩歌表達了傾慕之意。樊夫人回詩:“藍橋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清。”然后就離開了。裴航不解其意。

之后某一天,裴航路經藍橋驛,向路邊茅草房中一位正在輯麻的老婆婆要水喝。老婆婆讓孫女云英給他倒了一杯水。裴航看到姿容絕世的云英,便想娶她為妻。老婆婆要他用玉杵臼將一粒玄霜靈丹搗一百日,然后給她服下,以求長壽。裴航答應了老婆婆的要求,并定下百日之限。裴航回去后,費盡周折終于在虢州(今河南靈寶縣)一個藥鋪傾其所有買下了玉杵臼,然后長途步行到藍橋,日夜搗藥。月宮中的玉兔被裴航的堅貞所感動,每天都來悄悄幫他搗藥,老婆婆也受到感動,終于答應了婚嫁之事。

迎親之日,樊夫人也來了,原來她是云英的姐姐。樊夫人在船上的回詩,就是在向他暗示這段姻緣。此后,裴航和云英美好的生活著,最后雙雙成仙升天。這個故事也常被叫做“藍橋搗藥”。“云英”則被當作意中人的代名詞。宋元話本《藍橋記》、元庚天錫《裴航遇云英》雜劇、明龍膺《藍橋記》傳奇、楊之炯《藍橋玉杵記》傳奇均以此為題材。

扶搖子--陳摶

陳摶(871年-989年),字圖南,號扶搖子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夷”指視而不見,“希”指聽而不聞),知名道教人士、占卜師,常被視為神仙,尊稱為陳摶老祖希夷祖師等。

五代末宋朝初期人,其生平事跡和出生時地眾說紛紜,真偽難辨,一說普州崇龕縣人(今重慶市潼南縣崇龕鎮)。一說華州華陰人(今陜西華陰一帶),祖籍譙郡(今安徽亳州一帶)。一說亳州真源縣(今河南省鹿邑縣)人。主張以睡眠,休養生息,時常一眠數日,避谷斷食,人稱睡仙。相傳《紫微斗數全書》及《無極圖說》皆為陳摶之創作。

年少時,好讀經史百家之書,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有詩名。舉進士不第而游歷名山,求仙訪道,長期隱居在武當山、華山和少華山。據《宋史·陳摶傳》載:呂洞賓祖師曾“數來摶齋中”。又與譚峭為師友。周世宗賜號白云先生,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端拱二年(989年)卒于峨眉山蓮花峰。

皇帝財神--柴王爺顯化真人--張三豐

張三豐(1247年-1458年),本名全一,字君寶,號三豐,遼西懿州人(一說福建省邵武人),南宋末明初道士。

據武當山道教中人相傳,張三豐于湖北均縣武當山修道,供奉玄天上帝為主神。另據現存武當派武術各分支派傳人及弟子相傳,亦是武當派武術的開山祖師。

現代常被引用為武俠小說中人物,尤以金庸武俠小說《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為最。亦有因“豐”字和“豐”的簡化字同形而不少人誤寫為“張三豐”。

生平

按《明史·方伎傳》記載,張三豐曾在武當山結廬而居,后來在寶雞死而復活,還和明朝蜀獻王見過面。明太祖、明成祖派人到處尋找張三豐但都沒有找到。后來明英宗給他贈了個“通微顯化真人”的封號。

主要思想

張三豐抱持三教合一思想,學貫儒、釋、道三教, 更精研于理學。張三豐認為“道”為三教共同之源,道生天地萬物,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妙,統無極,生太極,是萬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

張三豐認為正邪之別比三教之分重要。他說,儒、佛、道都講道,它們的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道家“藏道渡人”,同孔子一樣,老子所傳的也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儒家修養人道,仙家修煉仙道。張三豐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調無論貴賤賢愚,老衰少壯,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于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他把道家的內煉思想同儒家的修正身心學說合在一起,說:“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他的修煉方法主張性命雙修,當時另有一名道士“張三峰”提出男女雙修,倡導房中術,此張三峰非武當張三豐,“三峰”不同“三豐”此多被后人混淆。

榮譽

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為“清虛元妙真君”.

衍生教派

明時出現的道教派別多與張三豐有所聯系,如:武當玄武派、千師仙道派、寶雞三豐派、武當三豐派、王屋山三豐派、三豐自然派、三豐蓬萊派、三豐日新派等相繼出現。

清道光年間,出現一位名叫李西月的人,自稱遇張三豐親授秘訣,講道納徒,活躍于四川樂山一帶,創立了當時最大的道派之一[8][9]。

張三豐晚年把火龍真人隱仙派法脈傳承,傳予太和四仙中的楊善登,楊善登亦是千師仙道派的開山祖師,直到清末千師仙道派部分傳承因為戰亂丟失,幸好蘇齊把民間道教混合進來,并易名千師仙館,現時千師仙館由千師三子發展到有五個分館。

王重陽

王重陽畫像

王重陽(1113年1月11日-1170年1月22日),原名中孚,字允卿,本金朝諸生,后為武官,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一名,字知明,道號重陽子,故稱王重陽,綽號王害瘋,京兆咸陽大魏村(今屬陜西咸陽市秦都區)人,中國道教全真派創始人,被尊為全真五祖之一,七個主要門人稱七真。

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中,有關于王重陽的描述,作者將他描寫成武功最絕頂的高手之一,而且智慧超群。

生平

王重陽,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1113年1月11日)出生于陜西咸陽大魏村,出身門閥。1125年金滅北宋,其后關中地區由傀儡政權劉齊管轄,王重陽想應試,進入咸陽府府學,成為諸生,后中甲科,一甲第一名,狀元。1137年金廢齊,不承認劉齊政權,廢棄系列敕封。1138年金舉行武舉,王重陽前往應試,中甲科,一甲第一名,武舉狀元,遂改名世雄,字德威。歷史上王重陽連中兩朝文武雙狀元,雖互不承認對方政權及文武舉,然亦屬王重陽創立全真道之文化根基,畢竟儒經通俗、道經晦澀,若無足夠中華文化根基,難以通透;還為后世金庸書中王重陽,中神通,華山論劍,獨敗天下無敵手之歷史原型。

入道

1159年6月,王重陽46歲,任甘河鎮酒監(征收酒稅的小吏)時,時局動亂,頗不得意,難以挽天下于狂瀾,身心俱疲,遂自稱“王害風”。因傾心道教,遂生隱遁之心。一日醉遇二道者,或說是正陽真人鍾離權、純陽真人呂洞賓(或說廣陽真人劉海蟾)密授修真口訣。他于是改名,一名,字知明,道號重陽子

1160年中秋過醴泉,自稱再遇道者“二人”,給他真言五篇。“二人”其實不是指兩個人,而是暗指“兩口”人,即“呂”。從此王重陽自稱其師呂洞賓。遇仙后,王重陽出家修道,拋妻棄子,隱居于終南山地區,隱居時又數次遇仙。

1161年在終南山南時村自鑿一穴,廣深丈余,號活死人墓,獨居其內,還在內中焚香供奉自己的靈位,上寫“王害風之靈位”。后王重陽開始傳教,收納史處厚、嚴處常、趙抱淵等三數弟子。1163年,王重陽結束在活死人墓獨居,到終南山的劉蔣村與道友和玉蟾、李靈陽二人,結茅同處。

1164年又遇廣陽真人劉海蟾,得授“仙酌”,因此尊劉海蟾為師叔。

傳教

1167年,王重陽開始云游,意欲東游海岸,與道友共赴蓬萊,并東游傳教,但門人、道友無一愿意隨他遠游。他自焚茅庵,沿途乞化,經潼關、華山、洛邑、汴州、登州,到寧海州牟平縣,遇巨富馬丹陽及其妻孫不二。王重陽在馬氏南園建庵,題庵名“全真”。“全真”教名源于此。

王重陽成功吸收幾個虔誠的弟子,先后納丘處機、譚處端、馬丹陽、王處一、郝大通五人為徒。丘、譚二人聽聞王重陽寓居馬宅,請為弟子,求教皈依。馬丹陽在王重陽多方勸喻下,同意出家。王處一來游適遇王重陽,亦愿從待。

1168年初,王重陽帶領馬、譚、王、丘四人離開牟平縣城,到偏遠的文登縣昆崳山煙霞洞隱居修煉。郝大通亦入山求為弟子,師徒六人建庵而居。

王重陽“誘化”幾個弟子后,開始教化一般信眾。隱居昆崳山時,信徒日益增多,不斷前往向他問道,亦有信士送其子上山入道。為使更多人有機會聞道,師徒六人在昆崳山居住六個月后,返回文登縣城,傳教重心轉變為“普化”大眾。

王重陽與北七真

1168年8月至1169年10月,王重陽在寧海州、登州和萊州先后成立五個群眾傳教組織,以“會”為名,全真教稱“三州五會”,即寧海州文登縣“三教七寶會”、牟平縣“三教金蓮會”、登州福山縣“三教三光會”、蓬萊縣“三教玉華會”及萊州掖縣“三教平等會”。“會”有門堂、廊舍、水井,如同道庵,道友可在此論道修行。自此遠近風動,與會日千余人。

1169年,王重陽收納孫不二、劉處玄為弟子,與馬丹陽等五人全真教合稱“七真”。是年,王處一、郝大通先后辭師隱居查山;孫不二到牟平縣三教金蓮會出家,王重陽到萊州時,劉處玄前往迎拜。自此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四人一直追隨王重陽,是最親近的嫡系門人。

立嗣

1169年10月,王重陽帶馬丹陽等四門人西返關中,行到汴州開封府王氏旅邸,王體力不支,無法繼續西行,1170年正月初四,王重陽無疾而逝(羽化),享年五十八。臨終前指定“已得道”的馬丹陽為繼承人,管領其他弟子,發展其教。馬丹陽暫時將王葬于開封當地信徒的花圃,兩年后,遷葬回關中終南山劉蔣村故庵之側。

思想

王重陽提倡儒、釋、道三教合一,三教同源,勸人讀佛門的《般若心經》、儒教的《孝經》,道家的《道德經》和《清靜經》。人人可以求仙學道,七十歲學道也不遲,修道者的真師是自己的心神,類似禪宗人人本有佛性之說,如果慈悲、清凈,就可立刻頓悟。他吸收佛教禪宗,以打坐為修行方法,視酒色財氣為修道的大敵,主張不立文字,最好不由書面上的字義解釋道教玄理,以免受文字束縛。

重陽不重視過去道教的符箓、咒語、金丹。修道宗旨,應是清凈(無為)、真功真行。“真功”就是存神固氣,保持清凈不動心,使身心安定。“真行”就是善行助人,積德,拯難貧苦有難,導人行善。他勸人修道,認為人生易逝,舊業難消,輪回難避,不修道則下地獄,萬劫不復,出家修道則可脫離欲海,消盡業障,超脫輪回,成仙升天。

教學上,重陽對弟子十分嚴厲,往往以誚罵捶楚的方式磨練,方法更甚佛教禪宗的“棒喝”,超出常人的理解,有信徒因難以忍受而散去。劉處玄即一度不堪其苦而逃遁,重陽羽化時未能立在床邊。

影響

成道宮活死人墓

王重陽成立“三州五會”,信徒云集,全真教開始風行山東半島,形成基層群眾組織。五會有一致的約束規矩,全真教興盛后,仍以五會為榜樣,在各地建會,向大眾傳布全真教旨。

王重陽去世后,七真繼續傳教,四處活動,將全真教傳播到更多地區,僅僅十幾年,信徒和教團遍布北方,在中國北方宗教中占統治地位。經過王重陽和七真兩代大師的努力,全真教從無到有,從微小的民間修道會,發展成北方最大宗教組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創造中國宗教史上一大奇跡。

全真教以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為“全真五祖”。王重陽在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

全真七子

王重陽與北七真

北七真是道教重要派別全真道的開山祖師王重陽的七個弟子,是王重陽的主要門徒,其中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是最親近的嫡傳弟子。王重陽將馬比作弟,譚比作侄,劉、丘比作兒子。因為此七人對全真道的傳播和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因此獲稱真人。并以道教知名的“老君門下七真”之名,取號七真。

清末龍門派陳銘珪(1824-1881)《長春道教源流》指出,七真分別創立了七個全真支派,其中以龍門派最大。

北京白云觀供奉北七真的老律堂

七真按排名次序分別為以下七人:

馬 鈺──丹陽子,遇仙派

譚處瑞──長真子,南無派

劉處玄──長生子,隨山派

丘處機──長春子,龍門派

王處一──玉陽子,崳山派

郝大通──廣寧子,華山派

孫不二──清散道人,清靜派

以上這些神仙,都是凡人成仙問道,在民間也廣為人知,你家里有供奉過嗎,一起在評論區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