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73:04
ASMR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中文譯名“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是一個用于描述感知現象的新詞,其特征是:對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或者感知上的刺激而使人在顱內、頭皮、背部或身體其他范圍內產生一種獨特的、令人愉悅的刺激感。
在2023年這個五月夏日里,好萊塢推出好幾部大片,不但有《銀河護衛隊3》、《速度與激情10》和《小美人魚》,還有宣傳攻勢不強的《催眠》。
《催眠》這部電影既有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執導,又有本·阿弗萊克主演,而且還講述一個神秘組織借催眠控制所需的故事。
從預告片上看,《催眠》有大型槍戰與飛車場面,這怎么都像一部好萊塢大片,按理來說應該很有看點,可誰也想不到這連一部“Netflix大電影”都不如。
有些觀眾會對《催眠》感到興趣,其原因或許歸功于羅伯特·羅德里格茲昔日的玩味很濃的電影,也有可能是預告片剪輯得夠巧妙,可觀看正片之后估計會吐槽說這可能是“最騙人預告片”了。
起初看“銀行劫案”的布局,有很多可觀的懸念,可劇本自以為很聰明,卻把催眠師說得神通廣大,好像有意念力一樣,簡直連《X戰警》系列的萬磁王都自慚形穢。
當劇情開始離經叛道時,羅伯特·羅德里格茲企圖把一切導回正軌,觀看電影時也會在心里思量“這樣都被你兜得住”。
當劇情不斷出現各種都要靠“兜”才能自圓其說的時,情節就開始逐漸走向失控,過程荒謬無比,不禁令人忍不住笑出來。
結局再來一個反轉的確具有驚人效果,卻將電影由動作片變成科幻片,夸張程度只覺得創作人先有個天馬行空的結局,再往前推算整個故事,將一切劇情變得“胡編亂造”,最終讓 “催眠”行動變成 “吹牛”行動,片尾還要再來一個彩蛋再次反轉,真的覺得這點劇情純屬“多余”。
有關催眠的故事,無論好萊塢的《逃出絕命鎮》還是國內徐崢和莫文蔚聯袂主演的《催眠大師》,都是在有限成本下的小型制作,僅靠意念就可以拍出有水準之作來。
可《催眠》企圖往大制作進軍,似乎給人這么一種感覺:羅伯特·羅德里格茲是拍不了《阿麗塔:戰斗天使》續集的情況下“填補時間”之作,空有一幕幕大場面最終變成了一個笑話。
探員丹尼由于女兒的神秘失蹤,多年來都意志消沉。某天,他接到了一宗案件,多位互不相識的人受到催眠去參與一宗大型劫案。
細查之下發現背后有一個神秘組織,招聘催眠師去執行各種任務,案情竟與自己的失蹤女兒有關。丹尼如要破解案情,就必須先與傳奇催眠師作正面對決。為此,丹尼漸漸投入一個亦幻亦真的世界……
01.《催眠》劇情有一個玩味十足的入題,可惜無以為續
很難說清《催眠》是一部什么樣的作品,而且無論用什么樣的心態去,都會覺得不倫不類。這絕對不像《盜夢空間》一類大玩潛意識的動作電影。
預告片中放大的劫案與飛車追逐場面確實在正片中有出現,只不過是曇花一現,甚至覺得這些與劇情關系不大的動作鏡頭,是否只是為了讓預告片剪輯得更好看而精心設計的。
如果期待該電影能像《催眠大師》一樣講催眠的故事,深入剖析人的思想與潛意識,那么只會覺得劇情兒戲得讓人忍不住發笑。
如果期望該電影能像《記憶碎片》一樣通過記憶題材,大玩重組敘事手法,那么就請別想得太多了,羅伯特·羅德里格茲也確實有意去這么做,卻無沒這樣子的功力,眼高手低。
一直覺得,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即使拍了不少大制作,也與A級大導演之名還有一段距離,《催眠》也確實呈現“黔驢技窮”了。
據悉《催眠》是導演2002年就已經有了的概念,直到近年才能拍成,奈何因為疫情不斷延期與停拍,導致資金耗盡,才令電影看起來如同山寨般的制作。
電影的格局可想象得到,能加入大量動作追逐場面和催眠后的各種奇異景象,效果將會更好看,如果是因為缺乏資金變成如同電視般的電影制作,那倒是情有可原,甚至值得同情。
可是,制作上的不足,還是難以掩飾羅伯特·羅德里格茲缺乏功力去駕馭一個復雜的故事,而他這個聲稱引以為傲的劇本,成品卻變得如此牽強,無論有沒有制作資金問題,劇本上的失誤、細節上的千瘡百孔,即便有充裕的資金也于事無補。
02.催眠是不少電影常見的題材,但電影所講的故事夸張得像科幻片一樣,真是難得一見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催眠》并沒有騙人,這真的是一個講催眠的故事,而且一開場便打出了漫長的字幕去解釋什么叫做“催眠”。
這種非常突兀的手法,直至當下也難以想象,一下子還以為這是像《咒》一樣,想跟觀眾玩一個銀幕上的集體催眠游戲。
劇情初段也真的像片頭字幕一樣,通過各種的眼神與暗示、在對話中置入密碼去控制別人的神志,令開場一幕的銀行劫案精彩而緊湊。
但序曲之后,創作人似乎已經放棄了一切有關“催眠”的設定,只要是催眠師,無論他們說什么、做什么,隨便一個隨機的行為,都能成功控制得了別人。
如果有這樣的異能,那幾乎是無堅不摧,夸張得找整隊《X戰警》來都難與這個組織對決,幾乎可以導致世界末日了。
03.結局不斷反轉,似乎反轉得連導演自己都被催眠了,覺得自己真的在拍一部神作
這類題材最忌諱的就是把催眠“吹”得太厲害,然后什么事情都歸功于“催眠”這件事上,仿佛催眠就是最強的武器,能把一切解釋得清楚,觀乎《催眠》的前半段就有這樣的感覺。
羅伯特·羅德里格茲估計也知道有這個問題,比如說前半段就是有意去誤導觀眾,當觀眾看得內心不斷吐槽時,總會有一個反轉把事情推翻。
原以為眼前的某某是受害者,其實是隱藏著驚人身份;原以為某某只是一個無關痛癢的工具人,但最終又有其重要作用;許多看似極為荒謬的情節,也因為反轉而勉強解釋得清楚。
劇情也真的可以營造出一個真假難辨的詭異世界,起初還覺得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倒還有些誠意,設計了頗具玩味的劇本,期待結局謎解時能把一切解得通透。
一個電影的故事不僅僅是制造得出人意料的驚人效果,還要解得通透,才算得上成功,《催眠》結局明顯失敗之極。
因為前半段的劇情過于荒謬,甚至達到“敷衍了事”的地步、劇本幾乎“說啥就是啥”,后半段看起來像是有一個個反轉去解釋為何這么荒謬。
可這種解釋就如同看鬼片的驚嚇場面,一旦解釋不來,便會“嚇醒”并告訴觀眾原來這就像主角的夢境一樣懶惰。
有的人辯解道,這是因為電影缺乏資金,這一幕的反轉才會拍得這么山寨。這都比電視劇制作成本低了,還要山寨?
可劇情還是難以解釋清楚究竟發生了什么事,這個神秘組織花了幾年時間,就是為了找一個人?這群人真的無聊到每天在組織內玩游戲?劇本就不能花點基本的鋪排,告知觀眾這是什么樣機構、又有什么樣的目的嗎?
劇情企圖推翻前半段觀眾對故事的認知,但這種“出乎意料”卻有著種無稽的喜劇感,是一種令人不期失笑的感覺。當某人的真正身份是非常厲害時,還心甘情愿不斷與這樣的組織玩游戲?
成功的反轉,確實要制造出驚人效果,還能情理兼備,最終補上完美的落幕,《催眠》卻與之相反,反轉之后讓劇情出現更多的漏洞、更多的疑問。
然后,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就再次給觀眾一個更震撼的反轉,原來背后還有更大的主計劃!觀眾看了大半部電影,已經分不清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而劇情卻再一次告訴觀眾這一切還是假的!
幕后boss有一個更瘋狂的計劃,一切盡在其計算之內,但這個瘋狂的設定已經超越了一部建基于現實電影的情理,簡直是科幻電影的級別。
《催眠》也確實太夸張了,這絕不是一個有什么超能力的題材,如果用這樣的方式強行解釋一個漏洞百出的故事,實在是過于牽強了。
當一再反轉的劇情已經徹底失敗后,你以為這個糟透的故事就能完結?《催眠》語不驚人死不休,再次安排一個片尾彩蛋,而這個鏡頭又把結局的一切再一次推翻!
羅伯特·羅德里格茲似乎沾沾自喜地覺得自己有一個驚人的構思,還想再拍一部續集,只是結局的所謂彩蛋只不過是將混亂而失控劇情推上了另一個高峰,真是慘不忍睹。
所以,看完《催眠》后就會明白為何有如此的演員整容,竟然會變成了炮灰,上映后都乏人問津。
電影僅92分鐘,在某種程度上看也確實算得上是節奏明快,如果不加思考地看著主角不斷過關斬將、輕輕松松找到各種線索,也算得上是一部不錯的娛樂電影。
可是,羅伯特·羅德里格茲的功力不足,試圖拍一部“燒腦”、充滿反轉的作品,劇情夸張無比,空有一個很“爆”的想法卻執行不了。
到了結局還不斷做出多個自以為是的反轉,將催眠題材拍得像《X戰警》一樣的科幻故事,并用上有點無賴的方法去解釋前半段一切荒謬的情節,即便勉強解釋得了也會貽笑大方,真是“啥都是你說了算”,多此一舉的片尾彩蛋更是看得令人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