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停車,這既是一個動詞,也是一個名詞,更是當代有車一族的最大問題。
相信無數車主都曾有過這樣的困擾,那就是每逢周末或者節假日出門,往往需要提前規劃好停車的地方,然后到了停車場找車位又得再花上不少時間。
這一來二去間,就浪費許多時間,以至于大多數人就算家中有車,但在節假周末出門時,仍會選擇出租車和網約車,其目的不為別的,就是為了省去找停車位所花費的心血和時間。
針對這一問題,國內不少網友呼吁,是國內的車輛實在太多,才造成這一嚴重問題,可事實真的如此嗎,且讓我們用東京和北京兩城為例,分別進行一下分析。
“京城”之大:東京難比北京眾所周知,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也是位于北方的文化中心,可以說,這座城市的動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我國的社會變化。
而在日本與之相當的,則是位于關東的東京,這座城市雖然并非日本法律中的首都,但卻是實至名歸的日本政治中心,它的一舉一動也同樣反映出日本政策的動向。
這兩座城市就面積上來說,差距是非常巨大的,要知道,我國首都北京的實際面積足有13410平方公里,而日本東京卻僅有2155平方公里,其中差距高達六倍之多。
又再說人口,東京的人口基本穩定在1350至1400萬上下,而北京的人口則常年處于2150萬以上,其間差距不言而喻。
不過,在這兩項數據的影響下,東京卻有一個指標遠超于北京,那就是城市的人口密度。
按照現在的統計來看,東京市區的人口密度約是6300,即每平方公里內約有6300人,而北京市區的人口密度卻僅有1300,就是每平方公里只有1300人。
僅在這一數值上,兩京城間的差距就達五倍,這意味著,日本東京城的人員流動將變得十分擁擠,無論是道路上的汽車流量,還是地鐵中的公交系統流量,都是極高的存在。
同時,超高的人口密度,再加上日本濃厚的汽車文化,使得東京城內的車輛保有量非常高,甚至有些高得離譜的意味。
據2020年時兩個城市公布的數據,東京城的汽車保有量高達800余萬,這一數據若與東京市人口結合來看,那就等同于每兩位東京人中,就有一人有車。
當然,現實情況并沒有那么夸張,因為這800萬輛的汽車保有量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公共交通和貨運用車,畢竟,東京是一座國際都市,所涉及的交運和貨運體量是相當龐大的。
可我國的北京也同樣是國際都市,也同樣有龐大的交運和貨運體系,但按北京市交管局的統計,截至2020年底時,北京的汽車保有量卻僅有657萬輛,平均下來,也就是每三人中有一人有車。
照常理來說,我國北京的汽車保有量較少,城市總體面積較大,那汽車的停車位應當相對充足的,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因為,北京相較于東京來看,車位問題更加尖銳。
東京停車位:全靠“省”和“強制”最為直觀的證明,就在于2017年時兩城的一項調研,那一年北京市交通委曾對城內的停車資源進行排查,其規模涵蓋了那年的北京16個城區,以此統計出了城內可用的停車位共382萬個。
之后,交通委將這一數據與當年的汽車保有量合并分析,發現北京市內的停車位缺口已達129萬個。
簡單來說,就是假設每一輛車都要在車位內停放的話,那北京同時期將至少有129萬輛車存在“無位可停”的狀況。
這部分車輛要么選擇開離市區,要么就只能違規停車,但無論是哪一項,對于人民生活和城市運轉,那都是極其不便的。
值得一提的是,該橋段在情景劇《家有兒女》中還有所還原,北京小區里的停車位確實是“一位難求”。
然而,在同年時間里,位于東京的日本國土交通省都市局在進行調研時,卻發現包括東京在內的大部分地區,已經存在很嚴重的車位過剩情況。
在調研的162個停車場中,有70個車場使用率不足100%,處于虧損的車場更是超過一半,大多數車場就算到了周末假日,也沒有太多車輛光臨。
當然,這兩項數據本身可比性并不強,因為我國采取的是普遍調查,即全部進行排查,而日本則是抽樣調查,所以相對來說,我國的數據要更加全面一些,日本的則存在偶然性,兩者只能作參考而用。
不過,從這項調查以及北京的日常停車狀況中,我們還是不難發現,北京和東京相比,車位的配比上還是存在著一定問題,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懸殊的呢?
事實上,這件事還得說到城市化這件事上。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國家戰后的重建異常迅速,不僅重新恢復了先前的工業生產,就連城市化也穩步前進著。
這就導致東京在戰爭過后,馬上又成為了一座現代化都市,修建起了無數的城市道路,路面上也跑滿了大大小小的“國產汽車”。
但汽車保有量的激增,以及當時道路修建技術的局限,導致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停車資源的稀缺,絕大多數汽車基本都只是違規停放,這讓東京的交通一度變得很糟。
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在1957年時,專門頒布了《駐車場法》,這部法規著重強調了日本建設停車場的必要性,還在其中規定了停車場的建設和收費標準。
這條法規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將日本帶上了一條“瘋狂建停車場”的道路,據日本自己公布的數據,法規頒布的同年,日本全境僅有6049個公共車場,但到了2020年時,這一數字卻激增到了538.6萬個,增長相當迅猛。
在此期間,日本在充分考慮了本國國土有限的實際情況后,還因地制宜地發明了許多極其“節省”的停車方式。
比如在大型的露天停車場中,選用了交叉式車位,這種車位設置讓車輛的停放就仿佛一串鞭炮,左右兩側的車輛會交織在一起,原本只能停下1輛車的空間,在這種模式下,卻能夠再多容納一輛車,只是車輛間的距離會非常小,對司機的駕控技術要求很高。
又比如立體式停車位的出現,這是一種非常科幻的停車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建一幢較高的單元樓,然后將本應住人的空間全部改造為停車位,然后平常停車時,車輛只需乘電梯就能直達。
這種模式相較于傳統停車場,最大的好處就在于節省地皮,但弊端也非常多,如不利于消防防控、電梯可能會損壞,以及停用車時間較長等。
同時,日本人甚至還天馬行空般的,開創了一種圓筒式車場的停車方式,這種停車裝置正如其名,就好像一個大型的筒子樓,車主要想取車,“筒子樓”就會將特定車輛轉下來,這讓原本只能停一輛車的空間,如今借著縱向方位,能停下數十輛輛車以上。
除此之外,像國內所在用的雙層立體車位,日本那更是數不勝數,這種近乎瘋狂的地皮節省,讓日本的車位變得相當多,但車位的變多就一定利于車主嗎?
顯然,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就在《駐車場法》頒布的第五年,日本又頒布一部名為《關于確保汽車保存場所的法律》的法規,民間俗稱《車庫法》。
在這部法規中,日本要求每一位購車人在購車前,都必須要有一個停車位,無論是購買的車位,還是租用的車位都可以。
若是私家小院里的空間,那日本還要派警察登門查訪,確定能夠停下車輛后,才能開具購車證明。
更令人大為震撼的是,該法規還限定了停車位與購車人的距離,最早限定標準是500米,即車位與住宅的距離不能超過500米,否則不視作合規車位,不予以開具證明購車。
因為在日本人的認知中,500米是人類步行取車的極限,之后,由于城市密度太大,又將限制放寬到2000米。
但無論是500米,還是之后的2000米,對于購車人都算是一種負擔,盡管,這條法規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擁有它的合理性,但真正落到實處時,日本民眾還是苦不堪言。
以至于到了今日,日本在民怨聲中,不得不重新商榷車位證明的科學性。
從這一點來看,東京,或者說是日本,只是找到了一種適合自己的停車解決辦法,但該方法是否適合我國,這還需要進行具體的討論。畢竟,日本解決了“停車難”后,又迎來停車場虧損和車主負擔過重的問題,這左右間都是難點。
參考資料:
《北京停車資源普查報告發布 居住車位失衡缺口129萬》--------北京晚報
《停車難,東京是如何破解的?(上)》-------虎嗅網
《停車難,東京是如何破解的?(下)》---------虎嗅網
《智慧交日本“有位購車” 60年, 兼容經濟發展與擁堵治理的可持續交通之道通》---------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TDP
警匪刑偵類型,向來討喜。
?
屏幕上警察蜀黍跟罪犯各種斗智斗勇,看得人腎上腺激素飆升。
不過今天魚叔要說的不是警匪劇。
而是一個把鏡頭對準了基層警察的真人秀。
看了這檔節目才知道。
什么叫現實比藝術作品精彩多了——
《守護解放西》
這是一檔由B站出品的觀察類真人秀。
9月份開播至今,三個月過去了,豆瓣評分穩定在8.6。
但評分人數還停留在5千上下。
著實冷門。
《守護解放西》,這名字看著特正能量、主旋律。
讓人誤以為走得是煽情or悲壯路線。
但其實人家路子野得很,案情一樁樁地是相當「奇特」。
已經成為了魚叔近日的快樂源泉。
隨便挑幾個說說:
警察在某地監控錄像中發現犯罪嫌疑人的蹤跡。
于是前往嫌疑人經常出入的網吧進行排查。
在前臺調監控的過程中,陸續有人上前圍觀。
警察一抬頭,發現要找的嫌疑人也正湊在那兒看熱鬧呢。
哦豁,當場抓獲。
我看我自己的熱鬧,這波白給是真的可以。
另一個故事。
緝毒突襲,抓獲了5名吸毒人員。
帶到派出所驗尿的過程中,其中一名女子不愿配合,一頓拉扯。
結果假發甩到地上,才發現原來這是名男子。
大佬,大佬。
女裝大佬一口咬定自己無辜,是朋友害他。
恨不得在警察局一哭二鬧三上吊。
結果鐵證如山,他才是那個組織吸毒的人。
這波鬧劇,非常丟人。
再來說一個。
警察接到報警,說有人喝醉了在砸東西。
到了現場,只見一位上身赤裸的大哥以天為蓋地為廬,躺在路邊自我放逐。
詢問報警人得知,大哥拿了停車牌在瘋狂砸停車場上的車。
暴力破壞財物怎么行,警察蜀黍一頓盤查。
結果發現醉酒大哥砸的原來是自己的車。
陣仗搞那么大,原來是自己鬧著玩呢?
其他車主紛紛松了口氣。
這些匪夷所思、反轉連連的警情,實在是讓人感慨連電視劇都不敢這么拍。
而這,就是解放西坡子街派出所民警們的日常。
常言道,「北有三里屯,南有解放西」。
能跟名聲在外的三里屯并稱,就可以知道解放西的江湖地位之高。
這是長沙市最繁華的路段。
商業街云集,娛樂場所扎堆,客流量巨大。
可謂夜夜笙歌,乃是字面意義的不夜城。
于是乎,也催生了各式各樣的恩怨情仇。
坡子街派出所,負責駐守在這片地帶。
平日里,他們的工作就是不斷地接警,出警,解決問題。
當警察的,往往是最能看透人情世故的,一雙眼睛跟鷹一樣。
實在是見過太多。
有奇葩的,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些案例;
也有不少令人唏噓的。
這天,警方接到商場報案,說有一名女子行為舉止怪異。
穿著睡衣來回徘徊,神情恍惚,好像有精神問題。
警察把人帶回來仔細詢問,發現該女子精神時好時壞。
在拉鋸戰般的艱難溝通下,終于聯系到了她的家人。
從家人口中得知,女子幾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精神問題。
后來父親的去世,她自己又欠了很多外債,導致最終精神崩潰。
家里想送她去精神病院,她又不樂意,總是偷跑。
疾病不是案件,無法偵破,難以解決。
到最后,警察蜀黍也只能叮囑兩句,看著人被母親帶走。
另一回。
96年出生的小伙子,想要跳樓輕生。
警察趕到現場跟他溝通,進行勸解。
小伙子說家里人一直都不怎么管他,基本都是靠自己。
他很早就不上學了,送外賣做中介,吃苦受累的活都做過。
好不容易攢錢創業,開了個服裝店,結果不賺錢。
跟女朋友孩子都八個月了還沒領證,渾身上下就20塊錢。
生活的重壓讓他難以忍受,就有了輕生的念頭。
警察也是好說歹說,最終看準機會把人制住。
總算挽救了這條年輕的生命。
這些生活的一件件小事,說重不重,說輕不輕。
而在關鍵時刻,又是真真能要人命。
想死的沖動和求生的本能互相沖突。
他們在生與死的天平上左右搖擺,有時需要的只是有人能拉一把。
警察可以拉一把,但之后的日子還是得這些當事人自己去過。
生活的困頓與煩惱,是警察也解決不了的。
人世間的冷暖百態,就是這些一線民警每天要經歷的事情。
這份工作,不僅需要身手利索業務過硬;
更重要的,是得擁有一顆想要幫助人的溫暖的心。
有時候他們真的是在用愛發電。
五一當天,長沙市的橘子洲焰火,吸引了數萬游客聚集。
人一多就容易亂,扒竊踩踏都很容易發生。
而最容易發生的是,孩童走失。
截止到下午6點,坡子街派出所就已經接到了5起孩童走失事件。
大部分是家長找不到孩子前來報警。
也有一個是孩子走丟了被好心人送了過來。
平日里對犯罪鬧事絕不姑息的警察蜀黍,在小朋友面前又變得極為柔軟。
一邊以零食撫慰情緒,一邊用游戲拉進距離。
總有辦法與孩子們溝通。
你永遠不知道你的隊友在什么地方跟你打游戲
這些交流,一方面是安撫小朋友與父母走失的緊張與恐慌;
另一方面,也是以此挖掘有用信息,努力尋找他的父母。
每每警察找到孩子的父母,家人團聚時,場面都格外感人。
往往又是敬禮又是鞠躬的,表達最真摯的感謝。
這不是劇本寫好的故事與做戲,而是頂頂真實的生活。
這些看似瑣碎不起眼的工作,背后關系著,是一個又一個家庭實實在在的幸福。
在以往的影視劇刻畫中,警察總是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頭上頂著光環,天天拯救世界。
相比之下,《守護解放西》顯得太不英雄了。
因此有些評論認為,作為一檔表現警察工作的節目,它給人的感覺不夠嚴肅。
可現實生活其實沒有那么多抓馬。
這種雞毛蒜皮,雞飛狗跳的煙火氣,正是基層民警的真實生活。
在這片最繁華的區域里,發生最多的不是各種重案大案,而是各種零碎的小事。
丟了手機的,偷了內衣的。
喝醉后在出租車上不省人事,司機只好拉來派出所的。
甚至還有吃個烤串嫌貴結果跟店家打起來的。
這些事一點都不炫酷,不刺激。
處理起來的過程也算不上驚心動魄,甚至經常哭笑不得。
就比如這位中年大媽,跟自己的男友中年大爺同居多年。
照顧他的吃喝不說,大爺還從沒出過生活費。
結果有一天大爺突然提出分手,拍拍屁股就要走人。
大媽氣不過,某天看到大爺在打牌,就從牌桌上拿走了他的一百塊錢。
然后大爺就報警了。
這讓人無法言說的情況,連前來處理的警察也感覺無奈。
于情,很理解大媽的心情;于法,又必須要回大爺的錢。
好說歹說,連「一百塊都不給我」都出來了。
要回了大爺的錢,還得給大媽出主意,可太難了。
生活中的一地雞毛,就是我們每個人天天面對的事。
可這些平凡的小事,卻跟我們日常生活的幸福程度息息相關。
人民警察沒日沒夜的工作不是為了別的,就是為了守護我們的幸福。
而作為節目的觀眾,社會的公民,我們能做什么?
——不要辜負了這些守護。
各種奇葩的報警之后,藏著的都是生活中的警示。
比如加強情緒管理。
節目的案例里,有多少人是因為情緒管理能力差,一時沖動犯下罪行。
路怒癥讓兩輛轎車在最繁華的地段開起了碰碰車。
這是情形非常惡劣的危害公共治安行為。
最后被繩之以法,也是罪有應得。
幾個年輕人好好走在路上,只因為看了對方一眼,加一句「看什么看」。
之后就演變成了當街持刀砍人。
情節惡劣的故意傷害,逃脫不了法律的制裁。
因為一時的沖動+意氣用事,給人生上留下了抹不去的污點。
還有加強法律意識。
幾個年紀輕輕的女生,因為感覺受害人應該比較有錢,就聯合下套。
威脅、毆打,強迫對方給自己轉錢。
在被警察逮捕,審訊完之后,竟然還天真地問「我是不是可以走了」。
——她們壓根不知道自己行為的嚴重性。
動用暴力手段搶走他人財物的,構成搶劫罪。
而搶劫罪根據情節的嚴重程度,最高是可以判處死刑的。
原本一直態度很無所謂,像是跟同學鬧別扭進了老師辦公室的幾人,直到被警察告知了嚴重性,才懵懵地開始哭。
說實話,魚叔看到這一幕真的很震驚。
總感覺都9012年了,信息傳播如此發達,怎么還會有這么多法盲呢?
但這也側面說明了這一檔節目,或者這一類節目的必要性。
除了在聚焦基層案情,圍觀民警工作的「獵奇性」之外;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件件真實發生的事件,生動又深刻的講明許多法律常識。
在每一個案件中,節目都會把涉及到的法律法規整理出來,附在上面,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說不定里面就有我們的知識盲點。
人類社會的建立,從無序到有序,從野蠻到文明。
正是這些在歷史經驗中反復打磨,不斷修正的法律,在約束著這個龐大的世界。
也希望大家每個人都能共勉。
永遠記住,無論到什么時候。
法律永遠都是我們行為最后一道不可逾越的邊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