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拯救敏感肌海藍之謎無限回購護膚品熱門面霜測評
從左到右依次是2016海洋限量款100ml,2017海洋限量款100ml,普通款60ml,專柜中樣
圖三是限量款
圖4.是用量
圖5是我平常使用的lamer家的各款產品,還有一個潔面忘了拍。(左到右依次是煥膚水200ml、精粹水150ml,8分鐘急救面膜75ml、濃縮精華50ml、精華油30ml,神奇面霜100ml)
鼎鼎大名,基本不用我在科普了。
敏感皮如果有條件,建議一定一定要用起來,維持皮膚穩定真的太強了,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不知不覺中你會發現不在那么敏感了,就是很神奇~
其實經典面霜的功課太多了,我就不再重復介紹大家都知道的特點了,主要說說我的使用感受,購買渠道和代購心得。
購買渠道:
馬來西亞專柜、國內專柜、馬爸爸家靠譜代購
(具體哪家代購就不講了,不廣告,也怕大家跟著買了不理想,后面寫一下怎么樣找代購買比較靠譜)
購買經歷:
?限量款的都是一上市就找代購買的,普通款會去國內專柜買。
?特別要說的是在馬來西亞買的,超級便宜啊。12月去趕上新年大打折,各種疊加活動簡直良心價。而且在吉隆坡買化妝品覺得整體都很便宜,為什么馬來代購這么少。
系列和型號
lamer一共有5種質地,按從厚重到輕薄依次如下。
1、經典面霜(Cream)用過??
2、經典乳霜(Soft Cream)用過??
3、經典凝霜(Gel Cream)用過??
4、精華乳液(Soft Lotion)沒用過??
5、啞光乳液(Matte Lotion)沒用過??
?我一直使用的是經典款cream ,需要乳化的那款。乳霜和凝霜最早的時候也曾經用過,但還是喜歡經典款,雖然看起來厚重到用起來皮膚不會有負擔,保濕和耐用度最高。乳液已經種草,入手后在點評。
?其實這5種質地的產品它的主要配方是相同的,功效也差不多,只是使用感不一樣。
?特別一點的是新出的啞光乳液,介紹是可以控油的適合夏季,有機會我要試試。
?其實乳化真的沒有那么復雜和奇妙,我是在柜姐的指導下用的,下面會介紹用法和用量。
代購心得
?因為代購現在水太深,新聞報道了很多次造假的代購,Lamer家的面霜經常曝光假貨多。畢竟是比較貴的護膚品,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貪小便宜。
?最保險的辦法,要么就是找自己相熟的靠譜代購人肉購買。
寶寶們如果沒使用過第一次買,建議還是去專柜,這樣就算以后代購也有辨別能力,買到假貨就太糟心了,如果不放心代購,反正已經要花這么多錢不如去專柜買個安心,柜姐也會教你使用方式,送一些小樣。
?我如果在網上購買lamer,一般都是每年剛出100ml限量版的時候。
第一,100ml的性價比最高,使用時間長,包裝又好看。
第二,限量款一般都是海外先推出,國內專柜晚一點。(大家可以關注下Lamer官方信息,每年限量版剛推出的時候在網上找代購最保險,每年包裝和瓶身都不一樣,假貨沒有這么快做出來。我今年買的限量款都是找了好幾個代購才買到,好多都沒貨。)
第三,如果在某寶或者海淘選擇代購,1看價格,2看開店時間,3看信用等級和評價,4看店鋪賣的品牌都有哪些。
?1、價格過低的不要買,網上有一些賣一百多塊整套小樣的,假到不可理喻還有人去買,一定不要貪便宜。
?2、最好找專業做lamer的代購,有些店五花八門什么品牌都賣,日本韓國歐美什么都賣還很便宜的就不太放心,哪有那么多渠道每個國家的貨都是底價。當然也有些機場免稅店代購什么品牌都有,但這種一般沒有做專業品牌代購的價格有優勢。
?3、如果你和我一樣,找代購買限量款也要注意。如果是限量款推出一段時間才買的,咨詢下代購的購買渠道和是否現貨,長期做lamer的代購一般限量款剛推出的時候會囤幾盒現貨,因為很快專柜就賣空了,限量款推出很久還說可以去現場采購的也不靠譜,專柜都賣空了去哪采購的。限量款一般代購都只有幾盒現貨,如果實在不知道怎么辨別可以豪氣一點問代購:我如果要的多有貨嗎,一般都會跟你說只有X盒賣了就沒了。
Cream使用感受
?『質地』
觸感是比較厚重瓷實的霜,就是密度很高的那種硬挺感。(我詞窮)
天氣熱的時候會軟一些,越冷就會越硬。
乳化后會變軟變滑,但真的不會變成那種非常透明的水感。
?『外觀』
包裝盒質感非常好很硬很挺,我試過把上面的蓋子翻轉過來收納美妝小工具,還挺好使。
瓶身白瓷罐裝,其實罐子很重就是個瓷器,也很特別,放置小心點,掉地上容易碎……
面霜有底座附帶挖勺,很貼心但也比較占地方。
?『使用方法』
挖一大勺(不要因為貴就只用一丟丟,那樣沒效果的)
然后在指尖/手掌乳化(其實就是反復揉搓,放心手掌不會吸收變少)
我一般直接放掌心,然后雙手搓來搓去,手搓熱了一般就OK了,然后雙掌已經布滿面霜,在臉上各部位多按壓幾次,再用手均勻涂開。
冬天我會加一兩滴lamer家的精華油一起乳化,非常好用。
??經常看到功課寫“指尖乳化致透明的水狀”,很多姑娘也在問怎么才能乳化成功。其實真的很簡單,溫度高后會讓質地變柔軟,會變乳白色綿密的感覺,但不會透明。我還見過網上有人拿吹風機一直對著加熱的也沒有透明化水。我也和柜姐確認過很多次使用方法,真的就是用手的溫度搓開讓它變軟就OK了。不會變成水,不會變成水!!!
我感覺乳化成功后就有點像soft cream的觸感,實在覺得麻煩的直接買其他質地吧,效果一樣。
?『功效』
Lamer最大的功效就是修復皮膚和保持皮膚穩定。
舉個栗子
我朋友元旦前去的馬來西亞,冬天。馬來西亞一年四季都是夏天,溫差和濕度差非常大,紫外線也很強。到的第二天就開始全臉過敏,又腫又癢又紅,還有干痂感覺皮膚像燒傷似的一直很燙還很缺水,非常非常嚴重。她在當地又不方便去看皮膚科,帶的護膚品又是其他品牌不敢用,我就建議她去買lamer,直接拆開全套用,精粹水?濃縮精華?精華油?面霜。第二天就沒有有微微好轉,沒去看病繼續又用了一周,慢慢就好起來恢復正常了,這才更讓我覺得它的神奇。
其實如果你皮膚狀態很好,也不敏感,或者你更需要的是其他功效,不用選lamer,它的卓越是維穩。
綜合評價
推薦指數:??????????
滋潤度 :??????????
溫和性 :??????????
性價比 :??????(除了價格,沒有缺點)
綜合功效:??????????
?如果你是敏感寶寶,用過以后絕對會愛上。有條件的可以買Lamer的全套,一套使用效果更好。
微博:我叫fay
微信公眾號:專注護膚八百年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325 篇 原 創 主 文-
“這世界,是越探索越愛。”混跡戶外圈整整17年,叉子發出這樣的感慨。
叉子是我們去年#探秘薩普·自駕比如#線下活動里,最年輕的一位分組隊長,大高個又白又有點胖,在黑皮戶外圈里簡直是異類,常常被誤會是“小萌新”,鬧出許多笑話。
找得到誰是叉子嗎?
盡管一身白皮很“四川”,但叉子本人卻一點也不“四川”——他太野、太浪了,興趣愛好很多,典型的“斜杠青年”。“做電臺、玩戶外、玩單車、玩自駕、參加鐵人三項、當記者、當領隊、做活動、做導演...職業有時跨度挺大。”
四川山多是出了名的,最出圈的恐怕是阿壩州的四姑娘山,而在叉子的胸膛上,也“復刻”了一座四姑娘山,亭亭玉立的幺峰三峰二峰大峰一字排開,那是一種怎樣的戶外信仰?
四姑娘山,攝影@天空映像·丁丁
來,準備好一壺茶或一杯咖啡在手邊,故事要開講了。
感謝叉子對本文提供的寫作、圖片支持~
01/學生時期的野路子叉子說和戶外結緣的源頭要追溯到學生時期。高中時候為了高考加分練田徑,周末常常被教練提到青城山里野訓,自然而然地喜歡上戶外爬山。
后來上大學加入自行車俱樂部,憑著那半個運動員的底子代表俱樂部參賽,也獲得過一些好名次。踏入自行車世界之后,大學四年叉子就更野了,四處浪,到哪都騎自行車,去龍泉喝冰粉,騎!去洛帶潑水節,騎!順便也能鍛煉。
不用說,你也能猜到哪個是叉子了
“這時期就像半只腳踏進這扇門,很小心翼翼但內心又非常熱烈和期待,但又沒準備好。”
一開始騎自行車的距離是成都周邊,去都江堰去郫縣,后來一步步翻巴郎山、折多山,騎川西大小環線、318、317、青藏線等等。
擁有一輛自行車,就擁有了全世界
他至今還記得2004年夏天暑假,和俱樂部小伙伴組隊第一次遠行,線路是成都-西昌-鹽源-瀘沽湖-大理-麗江-楚雄-昆明,全程1600多公里,花了大半個月騎完。
當時翻巴郎山進入四姑娘山,長坪溝還沒設門票,騎車也能進到景區里,感覺很新奇,在離四姑娘山最近的地方留影了。
那時年少
現在回想起來,叉子覺得學生時期練田徑、參加自行車競技比賽的經歷不僅是對體能的鍛煉、敲開戶外的門,還培養了一種目標感,以及面對困難的不服輸,對他的人生影響很大,也使得他在后期很輕易地“跨界”到各項戶外運動中。
02/紋在胸膛上的四姑娘山叉子登過四姑娘山,大峰(海拔5025m)、二峰(海拔5276m)成功登頂,三峰(海拔5355m)在距離峰頂還剩兩三百米的地方,突然下暴風雪,實在抵抗不住才下撤了。
他的胸口處有一大片四姑娘山的紋身,有時他去參加鐵人三項比賽,由于衣服“太暴露”,還會挑起賽手們的話頭,他們覺得太有意思了。
2016年重慶長壽湖全國鐵人三項錦標賽(業余組)
“把四姑娘山紋在胸膛算是一種信仰吧,戶外的信仰和紀念父親。”山是沉默的,父愛如山這個詞在叉子身上深有體會。“從小父親對我非常嚴厲,我總覺得他是很高的一座山,在高處把我注視著。”
叉子大學讀的是中文系,算是遺傳家風,因為父親就是中文系畢業的。父親最早是一名人民教師,可以說叉子從小在家里也有一個語文老師,監督他不斷地看書,這個習慣延續至今,讓他了解到許多與戶外相輔相成的人文地理知識。
攀登四姑娘山二峰
后來父親隨著工作調動到報社當記者,東跑西跑,還跑到深山老林里采訪伐木工,叉子看到照片里的老爸,第一感覺就是很戶外、很身經百戰,讓他對戶外也產生一定的憧憬和影響。
父親因病去世后,是他瘋狂自虐式戶外運動的開始。在上海火車站買票,沒有目標,照著最遠的地方買,跑到青海無人區,啥也沒準備就去轉山,吃野草、喝野水...“轉的時候,不斷想著哪一座山是自己,哪一座山是父親。”
走入山野
那一段時間對叉子來說非常糟糕,滿腔的不爽無處紓解,只能漫無目的地亂走,甚至莫名其妙跟著登山隊去登山,想著生死由命...熬過去之后,叉子對山峰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父愛如山,他對山的愛與尊敬,如同對父親的愛與尊敬。“以前沉默寡言的父親,總是在書房讀報紙寫筆記,陽光從窗戶灑進來照著他的身影,就像是站在野外看著清澈溪流從高山里下來,水面泛著波光粼粼,平和充滿生機。”
5000米視角所看到的風景
03/愛聽爵士樂的滬漂川漢子叉子喜歡到處野,卻有個很“雅”的愛好——聽爵士樂。大學時期逃課除了玩戶外、打帝國時代(一款游戲),就是寫樂評。
2003、2004年流行寫博客,他嘗試寫樂評,各種曲風,以樂會友,因此結交了一個香港網友vincent,臨近畢業還給介紹一份工作,在上海紅坊創意園區做爵士樂和美食旅游訪談電臺的助理。
節目主持嘉賓大部分是Jz俱樂部的爵士藝人
有句老話叫“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充分展現了四川人小富即安、追求安逸的文化特征,叉子可以算是里面的非典型,沒做過多的考慮,就離開家鄉奔上海當小白領去了。
但是,一個野慣了的戶外小子如何能坐得住?一有假期就會到周邊玩,參加浙江地區的爬山活動,他說那會對江浙地區的地理人文充實很多,老街小巷、吳儂軟語、金華火腿、牛頭山、紹興、西湖等等...對戶外就要野、就要雪山草原的單一感知,變得人文和豐富很多。
叉子第一次做戶外公益也是在那時開始的,圍著西湖撿垃圾,很難忘、很有意義。
“現在想起來還挺回味的,雖然壯觀的山系很少,但沿海地區的戶外理念很靠前,戶外里面融合的各種環保公益、人文關懷等等。也就不奇怪近年隨著越來越多人玩戶外到西部來,環保意識開始逐漸增加,這都是大環境下,大家相互監督、相互感知和傳遞環保理念的過程。”
滬漂做電臺的經歷,對叉子來說也是玩戶外期間不可或缺的一段。“那時對我的音樂觀和旅行觀塑造得挺全。”
節目邀請音樂藝人來做旅行見聞和美食分享,常常聽不同的人講述旅行的常識、當地的人文歷史、不同視角里好玩的點...這讓對戶外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大學胡亂“野”層面的叉子來說,又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和音樂藝人們的合影
在廣播電臺他得到了很多,為他后面以此為基礎,創建樂焰戶外俱樂部(后來更名為樂焰自由行)寫下了濃墨重彩的序章。
同時,叉子也學會很多“跨界”技能——參加記者、導演培訓,從寫劇本到操作器材、從現場協調再到總調度...盡管過程很苦,但這些積累為他今天追求紀錄片導演夢,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當年電臺里的同事
樂焰俱樂部成立第一年,以前的老伙伴發來視頻祝福
04/知行合一的戶外記錄者現在叉子無論是出去自駕、徒步還是登山,都會盡可能地去拍些素材,把看到的東西簡單地記錄下來。
因為他在去過西藏、新疆、青海等偏遠的地方后,發現一個現狀:當地的人文和傳統的東西,就像雪山上的雪一樣,在慢慢消融。
早在2004年那年夏天他和小伙伴騎車去云南,特意跑到大理、麗江考察民間文學課老師曾說過的摩梭族人聚居地,當晚住在瀘沽湖鎮上摩梭族的房間里,他發現現實和書本里講的有一定的出入——并沒有像書里說的摩梭母系文化那般繁盛。
隨著旅游的發展,受外來文化、經濟利益、教育等方面的沖擊,他能明顯感覺到當地“走婚”、“母系大家庭”的傳統正在被瓦解。回去后教授讓他就著拍回來的照片,重新講這個命題,上過那堂課的同學至今回憶起來,都認為那是他們上過最生動的一堂課。
瀘沽湖,攝影@VIP會員·江南
這就是旅行、記錄的意義,而紀錄片又是另一種記錄形式。說到紀錄片,就不得不提到《discovery》和《國家地理》頻道,有多少人跟叉子一樣,對大自然的啟智和啟蒙來自這兩個節目?
古埃及、古巴比倫之謎,動物世界...里面的各種視角,讓你恍然:原來紀錄片還可以這樣拍;各種生動的畫面,勾起一個青少年對自然、對野外的向往,使得他在后來選擇在這個行業里闖蕩。而那時對紀錄片的憧憬,也就此種下了。
薩普神山
他說這兩年想把導演這個技能再深耕下去。去年,他所帶領的樂焰影視工作室就做過一部父與子題材的微電影,以及為成都博物館拍攝消防類宣傳片。今年他的重心都會在拍片上,想拍攝自由發揮度更大,與旅行戶外相關、能展現當地人文氣息的紀錄片。
“想講一下G318、G317 、G350等等比較經典的國道,走了很多次的路,每次走都有不一樣的體驗和一些新的感悟(不知道是不是隨著年齡增長,感悟也是多了起來),很早之前走這些道路的時候,就有那么一點想法,想把沿途好玩、有意思、富有人文風情的素材整理整理。”
叉子的朋友圈里有一句話,我覺得很棒:“生命的內容不是別的,而是那股有一天打動了我們的內心和靈魂,之后永遠燃燒到死的激情。”——馬勞伊·山多爾
這種激情似乎在玩戶外的人里特別尋常,而看似不斷“跨界”的叉子其實怎么跨都離不開戶外這個圈。
成都老一批自行車圈的合影
從一開始懵懂進入這扇門到全身心地撒歡,再到隨遇而安,“戶外的每次點滴都是人生的積累,看過很多景致,接觸不同的人,是一種對生命理解漸漸沉淀的過程。”。
盡管年紀稍長后,身體狀態不比學生時期,但不管是組隊自駕、重裝徒步,還是每隔一段時間參加鐵人三項以賽代練,他都會用各種方式燃燒戶外之心,感受原始而澎湃的活著。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想了解更多自駕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自駕地理,對話框回復“入群”進入自駕交流群。
更多精彩內容/線路,歡迎戳左下方的“了解更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