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前言:電子戰是現代戰爭中重要的一環,美軍是世界上最擅長電子戰的軍隊,在冷戰期間,美軍利用中國電子戰水平較弱的機會頻頻實施電子戰襲擾,1994年10月,美國發現中國海空軍在舟山群島舉行海空演習,立即派遣“小鷹”號航空母艦趕到山東半島附收集中國電子情報,“小鷹”號航空母艦到達距離中國海岸380千米的公海處起飛多架EA-6B電子戰機對中國進行火力偵察,EA-6B電子戰機在中國對空警戒雷達系統中制造了120多架“不明飛機”,導致中國空軍緊急起飛戰斗機趕來攔截,結果什么也沒發現,接著“小鷹”號航空母艦繼續南行,又在東海制造了700多架“不明飛機”的徦目標,雖然中國空軍這次沒有上當,但也導致濟南軍區和南京軍區的防空作戰能力徹底癱瘓,演習被徹底打亂,暴露了中國電子防御體系的巨大缺陷,這就著名的“94華南空情異常之恥”。
,一:美國的電子戰能力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研制電子戰機的國家,早在二戰時期,美國哈佛大學無線電研究室就在B--24轟炸機上加裝“地毯”雜波干擾機干擾德國的防空雷達,電子干擾的原理極為簡單,雷達的原理是發射一個特定頻段的電磁波遇到目標后反射回來顯示在雷達接收機屏幕上,雜波干擾機就是用更大功率的相似頻段電磁波在對方雷達屏幕上產生大量雪花狀點跡信號,把真正的目標淹沒,另一種是拋灑大量金屬箔條,在空中形成雷達信號回波走廊,同樣在對方雷達屏幕上產生大量雪花狀點跡信號,越南戰爭中對美軍北越發動大規模空襲,越軍普遍裝備有炮瞄雷達的高炮和蘇制S-75防空導彈,3年內就擊落了915架美軍飛機,如何壓制摧毀敵人防空系統就成了美軍最主要的任務。
美軍開始給攻擊機配裝雷達告警系統和雜波干擾機,發現雷達開機就立刻釋放電子干擾,同時大規模投入EA-6電子戰飛機和專用于反地面雷達的野鼬鼠飛機,作戰方式是在越軍高炮、地空導彈射程之外實施干擾,但美國空軍沒有防區外打擊武器,攻擊機還是要飛入高炮、地空導彈射程之內扔炸彈,而炮瞄雷達和地空導彈火控雷達波長短、波束窄,波束照射形成的扇面不大,扇面還有無數個小扇面,干擾信號要直接進入小扇面才能形成干擾,這需要很大的功率或者很近的距離,如果想從大扇面進入又必須位于進攻飛機和火控雷達一條直線上,這基本不可能做到,于是美軍讓電子干擾飛機伴隨進攻飛機隨隊近距離干擾。
同時使用野鼬鼠飛機對壓制越軍的防空雷達,“野鼬鼠”飛機掛載反輻射導彈和雷達告警與尋的系統,發現防空導彈火控雷達的信號就根據雷達的輻射源方向發射反輻射導彈,越軍在吃虧后選擇等美軍進入足夠近的距離才突然開機發射導彈,S-75防空導彈火控雷達從鎖定到發射只需要75秒,“野鼬鼠”飛機要根據雷達位置調整飛機姿態才能發射反輻射導彈,還沒發射就已被越軍擊落,美軍戰機受到導彈攻擊只能迎著導彈來襲方向俯沖再突然拉起,讓導彈“擦身而過",導彈想再回來追擊會因過載太大折斷彈體,來隨著反輻射導彈性能越來越先進,加通過大規模無線電干擾,使越南大規模使用的蘇制S--75防空導彈要60枚才能擊落一架飛機,由于大量使用電子戰機,美國海、空軍時的戰損率大大下降。
嘗到甜頭后,美軍在越南戰爭后建立綜合性的電子戰能力,并在海灣戰爭中出動了100多架電子戰飛機和4000架次防空壓制任務,全方位壓制了伊拉克防空防御體系,使美軍損失率僅為0.04%,越南戰爭時,美國空軍和海軍矛盾成見極深,基本不協調,美國海軍使用EA-6B電子戰機,美國空軍使用EB-66電子戰機,各自獨自執行電子戰任務,不過EB-66電子戰機速度太慢,跟不上F-4和F-105戰斗機,美國空軍將電子戰設備裝上F-111戰斗轟炸機,改成EF-111電子戰機,海灣戰爭成為了美國海空軍分別電子干擾機的最后一場戰役,冷戰結束后,克林頓政府大減軍費,只能保留一種電子戰機,
EF-111電子戰機雖然速度和航程上也有很大優勢,但無法在航母起降,內置式電子干擾吊艙也無法升級換代,而EA-6B電子戰機可在航母和陸地起降,可以掛載不同波段的干擾吊艙,能夠靈活適應多種電子干擾任務,所以美軍退役了EF-111電子戰飛機,全部使用EA-6B電子戰機,海軍和空軍共同組成了5支電子戰中隊,在北約空襲南聯盟的行動中都出動EA-6B電子戰機伴隨實施干擾,使美軍戰損率只有0.01%,但EA-6B電子戰機速度只有774千米/小時,跟不上速度達900千米的第三代戰斗機,美國海軍考慮研制新的電子戰機來代替。
二:EA-18G電子戰機的能力
2001年11月,F-111和A-6的生產商波音公司使用一架F/A-18F雙座原型機來改造成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選擇F/A-18F是因為如果選擇F-35要等到2015年以后才能服役,如果選擇F-22造價太高,F-15E、F-16CJ等戰斗機又不能從艦上起飛,E/A-18F的飛行性能和F/A-18F戰斗機基本一致,防空部隊難以從信號特征及飛行性能上判斷是否是電子戰飛機,速度又跟得上作戰機群,不需要護航,而且EA-18G電子戰機有90%和F/A-18F戰斗機相同,機載設備與F/A-18E/F的Block2批次相同,不需要另開生產線,訓練和維護可輕了后勤負擔。
只要移除火神機炮以加裝額外的電子系銃,兩側翼尖各增加了一個ALQ-218雷達信號接收吊艙,再掛上EA-6B電子戰機的AN /ALQ-99電子戰吊艙就行,EA-6B電子戰機一般只能攜帶3個ALQ-99干擾吊艙和兩個副油箱,如果要攜帶反輻射導彈只能減少干擾吊艙或者副油箱,從而影響到干擾覆蓋頻率或者航程。EA-18G電子戰機外掛點比EA-6B多6個,執行任務時可攜帶兩枚反輻射導彈,兩個高頻ALQ-99干擾吊艙,一個低頻ALQ-99干擾吊艙,兩個副油箱和兩枚中距空空導彈。
EA-18G可以同時對雷達、通信進行軟硬殺傷,既可以遠距離壓制,也可以伴隨干擾掩護任務,執行電子干擾作戰時主要使用ALQ-218接收系統吊艙快速接收各種通信和雷達電磁信號,利用無源定位算法分析自身所在的電磁環境和威脅,弄清電磁信號頻率、輻射方向、跳頻規律、信號類型特征后再用ALQ-99干擾吊艙實施干擾或發射反輻射導彈摧毀雷達,必要時可全部攜帶空空導彈參加空戰,使用短、中、長基線干涉儀測向和定位甚至曾經可以擊敗了F-22,作戰能力也十分強大。
不過雖然不需要改動機身,但要解決吊艙振動、電力,吊艙高過載機動正常工作,電傳飛控系統和自身的通信不受電子干擾機干擾等問題仍然要進行長時間試驗,直到2009年才正式裝備部隊,美軍計劃定購90架,每艘航母配備5架,成為美國海軍未來艦載機群的關鍵力量,堪稱美軍最強的電子戰飛機,EA-18G服役之后,必然追隨美國航母編隊在亞太地區活動,對解放軍在部署沿海地區雷達系統形成威脅,和未來某日航母編隊對中國發動攻擊,EA-18G將是首先與解放軍的防空和岸基反艦系統發生對抗,以削減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在中國海軍航母沖出西太平洋后,EA-18G還有可能在攻擊中國航母防空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中國的電子戰飛機
中國空軍建國以來主要以防空作戰為主,電子戰飛機并不受重視,但起步也不算晚,1954年就改造出一架,電子干擾機,1958年又將一架伊爾-28轟炸機改裝成電子戰飛機,70年代又裝備了4架轟-5電子戰飛機和3架圖-4電子戰飛機,1975年還研制了第一種963雜波自衛干擾機,1976年還研制可攜帶2具電子戰吊艙的轟干-6伴隨電子戰飛機,這些電子干擾機都是為掩護轟炸航空兵研制的,戰斗機一直沒有任何電子干擾設備,直到引進可掛載Kh-3IP反輻射導彈的蘇-30MKK戰斗機后,中國空軍才第一次擁有了壓制110公里外防空陣地的手段,可Kh-3IP反輻射導彈對抗不同波段的雷達需要3款不同的被動導引頭,如果戰前基本掌握對手雷達型號和參數還好說,但萬一戰場上出現其他防空系統就可能因被動引導頭波段不對而無法攻擊,直到多年后中國才自研兼容全部雷達波段的反輻射導彈。
同時中國開研制可攜帶反輻射導彈的伴隨電子戰飛機,首先出現的是海軍2007年研制的殲轟-7電子戰機,其實就是殲轟-7戰斗轟炸機掛載一個信號接收吊艙和一個干擾吊艙,由于生產年代較早,未設計綜合航電火控系統,不具備發射反輻射導彈的能力,在中國通過生產殲-11BS掌握了蘇--27UB串列雙座技術后研制成殲-16重型雙座多用途戰斗機后,又在殲-16基礎上改裝成殲-16電子戰型,殲-16電子戰型保留了殲-16重型雙座多用途戰斗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數字化航電系統、高性能渦扇發動機和使用第四代空空/空地導彈武器能力,只是取消了航炮和光電探測系統,翼尖安裝了形狀類似ALQ-218的電子戰吊艙,差別只是天線的外形和排列不同,吊艙前后有2個接收器,以實現180度的監視范圍,可跟蹤多個雷達電磁信號源。
殲-16電子戰機掛架有12個之多,可掛載4個大功率機載戰術干擾吊艙,可以覆蓋0.064-18千兆赫的范圍,性能接近美國下一代NGJ電子戰吊艙,優于ALQ-99F吊艙,但不同于依靠吊艙頭部的沖壓渦輪自主供電的ALQ-99F吊艙,而是將電源集中布置于機內。有源相控陣雷達也增加主動干擾功能,還開創性的裝備了可以欺騙.干擾.壓制數據鏈系統的新型戰術通信干擾.壓制系統,殲-16電子戰機還可以掛載4枚“鷹擊”-91反輻射導彈或更先進CM-102反輻射導彈,CM-102反輻射導彈重量只有“鷹擊”-91反輻射導彈60%,最大飛行速度超過3馬赫,導引頭頻率覆蓋范圍為2~18吉赫,可以覆蓋S到X波段,基本上是現有的從防空探測到火控雷達的頻率,可發射后不管、記憶攻擊和先發射后鎖定,比只能覆蓋0.8-20千兆赫的“哈姆”反輻射導彈要先進。
還可以掛載2枚“霹靂"-12自衛空空導彈,在掛載4個電子戰吊艙、4枚反輻射導彈和2枚自衛空空導彈的情況下,戰斗能力優于EA-18G電子戰機。集電子干擾和反輻射能力于一身的殲-16電子戰機的出現,極大改變中國空軍作戰能力,但無法為遠離大陸的海軍航母編隊提供干擾掩護,隨著中國海軍遠海作戰要求的提高,僅憑殲-15艦載戰斗機自身的自衛干擾系統在高強度的對抗之中很難突破美軍的防空體系,在殲-16電子戰機的研制成功,其電子戰吊艙、電磁兼容和任務分配技術被轉到殲-15S艦載雙座殲擊/教練機上,殲-15S殲擊/教練機在殲-15艦載戰斗機的基礎上改裝而來,兩者的氣動布局,內部結構、發動機、機載設備、飛行包線基本上相當,許多部件與設備具備較高的互通性,
配備3個電子戰吊艙、2枚反輻射導彈和2枚空空導彈,戰術技術性能與EA-18G相同,可以將艦載航空兵的生存能力提高90%以上,不過殲-15S電子戰飛機的外掛包括電子干擾吊艙、反輻射導彈、空空導彈等,重量和阻力較大,需要從第三起飛點起飛點,對甲板操作及調運是一個挑戰,航母使用電子戰機需要3~4架一起行動才能取得持續壓制能力,伴隨干擾時要每隔一段距離上布置1-2架,美國航母就將電子戰中隊的4架數量增加到5架,而“遼寧”號和“山東”號航母使用滑躍甲板,甲板停放飛機數量少,一般岀動兩個攻擊波,每個攻擊波6架飛機,每個攻擊波加入1架電子戰飛機,或只岀動1個攻擊波,每個攻擊波9架攻擊機加3架電子戰飛機,作戰時,干擾飛機在前施放積極干擾,直到編隊離開目標后停止干擾或者每隔一定距離部署1架干擾機協同行動。
四:雙方的電子戰優劣
如果雙方都在航母對抗中使用電子戰飛機,美國航母不可能距離中國反介入區域太近,EA-18G電子戰飛機在攜帶副油箱的情況下只能攜帶2個AN/ALQ-99F(V)電子干擾吊艙,每個擁有2個最大功率8.0KVA的電子干擾發射機,吊艙頭部的沖壓渦輪發電機剛好夠提供電源,可以覆蓋10個波段,最多同時干擾4部雷達,這種干擾能力對有源相控陣體制雷達非常捉襟見肘,有源相控陣體可以快捷轉換波束和靈活切換發射頻率,旁瓣可以小于-40dB,相控陣雷達可以獨立控制每個T/R單元,天線方向圖和波束指向變得難以預測,以美國海軍AN/SPY-1無源相控陣雷達為例,一個相控陣天線陣面有4480個T/R單元,可以組成140個輻射單元,其中128個發射和接收,8個接收,4個電子對抗,峰值功率達到數兆瓦,一部雷達可以形成多個探測波束,想完全干擾壓制是非常困難。
需要靈敏度在-100dBW,瞬時帶寬為1000MHz的雷達信號截獲/偵察機,瞄準時間要達到微秒量級,而且相控陣雷達可以用無源探測定位干擾輻射源的角度信息,一旦干擾源暫停工作就能指向干擾源建立火控跟蹤進行打擊,EA-18G電子戰飛機單獨干擾AN/SPY-1無源相控陣雷達是非常危險的,距離過遠無法進行干擾,;距離過近又遭到無源探測與定位,進入防空導彈火力殺傷區,遇到更先進的055驅逐艦有源相控陣雷達抗干擾能力極強,ALQ-218接收系統吊艙難以跟上其捷變頻速度,ALQ-99吊艙只能進行遠距離干擾,距離太近又會被對手的大功率雷達燒穿,而且055驅逐艦有一體化防空體系,可以利用許多部雷達從不同角度掃描同一目標,一部雷達受到干擾不會影響整個防空體系。
唯一的辦法是出動大量EA-18G在不同方向進行干擾,但美國海軍出動5個航母編隊,全部EA-18G在空執勤也只能干擾80部雷達,一旦這些電子戰飛機干擾能力飽和,中國海軍還有雷達可以啟用,EA-18G依靠電子干擾來實現防空壓制變得不切實際,整個作戰集群無法時刻確保干擾照射自己的雷達,陷入困境的美軍空中攻擊機群就危險了,猝發開機的火控雷達讓EA-18G還沒有摸清對方火控雷達方位就被擊落了。
專門為雷達量身定做的AGM-88E“哈姆”反輻射導彈無法應對使用雷達旁瓣對消技術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相控陣雷達的波束較窄,具有捷變頻功能,AGM-88E“哈姆”反輻射導彈不一定能夠發現和識別其信號特征,如果想從旁瓣進入必須進入20千米以內,這基本是找死,盡管殲-15S電子戰飛機也面臨同樣問題,但美軍幾乎所有驅逐艦和巡洋艦都是落后的無源相控陣雷達,殲-15S電子戰飛機對付起來肯定容易過要對付中國驅逐艦有源相控陣雷達的EA-18G電子戰飛機。
五:結語
總的來說,殲-15S電子戰飛機占有技術優勢,對手也弱一點,但沒有數量優勢,現在兩艘航母也不過8架,EA-18G電子戰飛機雖然還是老舊技術,對手也非常強,但有十倍的絕對數量優勢,雙方相遇,鹿死誰手還未可知,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美軍失去了一架電子戰飛機就能但也癱瘓中國軍隊防空作戰的能力了。我有多了解EA-18G電子戰飛機?以下是EA-18G電子戰飛機的原廠技術手冊,共八百頁,包括所有性能數據和操作方法,我還有大量各種各樣的原廠技術手冊,以上文章都是有可靠根據的。
核心員工疲倦了,加盟商也開始不斷抱怨總部的服務,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經營問題,管理問題,管控問題等一系列,全面爆發。
商業的不確定性,給了你糖果,也給的了你當頭一棒,讓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從哪里開始落后于時代。
今天我跟你討論的話題是:企業如何選擇合適的擴張模式?在此之前,我問你以下幾個問題:
擴張模式設計的目的是什么?
戰略定生死,模式定速度,也就是模式是為戰略服務的,擴張模式通俗易懂就是實現戰略的交通工具,舉個生動的例子:
交通工具我們平常見到的有:步行、自行車、電動車、汽車、高鐵、飛機
步行——直營模式
自行車——門店合伙人模式
電動車——托管聯營模式
汽車——聯營加盟模式
高鐵——純托管模式
飛機——特許加盟模式
這里值得思考一下,很多人會比較哪種模式更好,其實這個沒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適合的,適合就是最好的,如何理解?
假設現在從廣東去北京,請問是哪種交通工具更快?
毫無疑問,飛機是最快的,但是風險就是動不動因為天氣原因晚點;
也就是說假設你要做全國市場,特許加盟可能是最快打開市場的,但是也有風險,加盟商多了不好管控,可能各懷鬼胎。
假設現在是從二樓去一樓,請問哪種交通工具更快?
也毫無疑問,步行是最快的。
相信到這里,大家就明白了,戰略目標不一樣,擴張模式的選擇就不一樣,你要去哪里,應該尋找適合自己的“交通工具”,而不是道聽途說,今天聽說門店合伙人很火,就導入門店合伙人,明天聽到名創優品的托管模式很厲害,就導入托管模式。
所以作為創始人,你必須明確和清晰戰略,堅持做正確的事(道),而不是正確地做事(術)。
所以擴張模式的設計目的是實現戰略目標的,其次是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
剛剛也提了,擴張模式比喻交通工具,那常見的擴張模式有哪些?我們來看看:
直營模式:自己投資自己開店;
門店合伙:員工和總部一起投資,員工來經營門店;
托管聯營:加盟商和總部一起投資,總部來經營門店;
加盟聯營:加盟商和總部一起投資,加盟商來經營門店;
托管模式:加盟商只負責投錢,總部來經營門店
特許加盟:加盟商既負責投錢,也要經營門店,總部輸出成功模式。
你的企業是什么模式,可以簡單盤點一下,未來的戰略如何,匹配哪一種擴張模式?
我們從兩個維度看看:一個是資產的輕重,一個是擴張速度的快慢,例如:
直營模式:資產重、擴張慢;
門店合伙:資產較重、擴張較慢;
托管聯營:資產較輕、擴張較慢;
加盟聯營:資產較輕、擴張較快;
托管模式:資產輕,擴張快;
特許加盟:資產輕,擴張快;
那問題來了,是不是資產輕、擴張快就好?那也要企業的運營管理是否跟得上,你看市場有些企業擴張很快,但是運營和管理跟不上,從而連而不鎖,甚至連鎖就此崩盤了。
所以,看問題不能只看一個“點”,而在于觀全局,作為創始人,定的戰略目標,要看目標與資源是否匹配。
當然也同時需要仰望星空,有句話說的好:
不是你有1000個店長,才能開1000家門店,而是擁有1000家門店的夢想,承載了1000家門店的店長。
需要調整你現在的擴張模式嗎?我們來看看我們輔導的百果園案例:
第一階段:加盟店回購
2007年,百果園連續虧損7年,擴張模式是特許加盟,加盟商管控一塌糊涂,創始人余惠勇很是困惑。
在我們介入之后,重新調整了戰略,以直營為主,加盟為輔,把加盟虧損的店關閉或是回購做直營,明確標準化體系對百果園的重要意義,沒有統一配送、管理,任由加盟商野蠻生長,最終品牌肯定活不起來。
具體詳情可閱讀:連鎖方案如何落地?曝光百果園的百萬落地方案
第二階段:直營門店轉為門店合伙
百果園為了實現快速擴張,選擇上述所講的【門店合伙】,資產較重,擴張相對快,同時綁定核心人才。具體圖示:
第三階段,全面放開特許加盟
2018年,百果園創始人余惠勇調整戰略,初心不變,但是這個階段百果園的品牌影響力,和門店整體復制能力和總部的職能完善了,足以再度開啟特許加盟模式,推出了特許加盟模式的A、B方案。
這次戰略的羅盤,整個布局,讓百果園迅速全國擴張,這一切來自于系統的思考,而不是因為模式的調整。
每個階段,應該選擇合適的模式去匹配戰略,不要人云亦云,創始人應該具備這個特質。
一開始我們需要思考清楚,擴張模式設計的目的是什么,我把擴張模式比喻成交通工具,沒有哪種交通工具說是最好的,而是取決你去哪里。
其次是盤點自身企業的擴張模式,看是否需要根據戰略需要調整,需要考慮的是企業的階段性,所以你需要洞察你企業的生命周期,匹配很重要。
合適就是最好的。
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私信團長,領取系統連鎖標準化表單,備注:連鎖表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