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2023開學第一課》錄制現場。
http://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309/04/3900c611-03f9-4260-a041-104065363922/transcode_56d9a4d4-5b72-8f62-92d2-f2fd3c95.mp4/av-g.m3u8
何以中國?何以中國人?
這看似宏大的命題,卻為一代代青少年反復追問。從家門到校門,從邁向社會到走向世界,這也是我們需要回答的“成長課題”。
作為全民思政大課堂,今年的《開學第一課》給了我們一塊答案的拼圖。
在于器,更在于人
這堂思政課將鏡頭伸進歷史的深處,我們看到最早的“中國”二字,被刻在西周青銅器的肚子里;從距今7000多年的寬帶紋刻符缽,可以追溯中國古代文字源流的印記;整齊排列在書架的《儒藏》,一個人可能終其一生也讀不完……
而何為中國?在于器物,更在于人。
將時間的指針撥到70年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志愿軍空軍飛行員陶偉駕駛米格-15,與世界頭號空中強敵展開生死較量,即將與敵機相撞的剎那間,他于120米處開炮,打得敵機凌空爆炸,打出了人民空軍歷史上極限近距離擊落敵機的經典戰例。
課堂上,白發蒼蒼卻精神矍鑠的陶偉和曾為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護航的殲-20飛行員張威,一起講解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戰斗。在抗美援朝戰爭的一場場大搏殺中,一位位如陶偉般的英雄用血肉之軀搏出勝利的曙光,打出了國威,向世界展示了“何為中國”。而他們,有的為此付出未滿20歲的生命,有的直至犧牲仍保持著戰斗的姿勢。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開學第一課》也帶青少年看到各個領域、行業的凡人英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臻及團隊歷經14年,直面低溫、缺氧的挑戰以及餓狼撲食的危險,在海拔4410米處的荒無人煙之地,建起世界屋脊上的觀天陣列——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致力探索宇宙線起源之謎;在江蘇鎮江的田間地頭,身為土壤學碩士的魏巧和農學博士丈夫從最初的不被看好、冷嘲熱諷,一步步把“有知識”變成“干成事”,讓萬畝農田中“科技感”滿滿,她還想在這里闖出一條解決“誰來種地”的新路……
于腳下的土地汲取動力
他們,其實就是普通的中國人,但也是英雄的中國人。他們,也有普通人的感動和柔情。
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部飛行員張威講述了自己駕駛新型戰機為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護航的心路歷程——
“身后是我們志愿軍的遺骸,前方是祖國家鄉。請志愿軍烈士們看好,請你們抬頭看一看,看到蔚藍色的天空,那是我們祖國的領土,看一看那蔚藍的大海,那是我們祖國的領海,看一看大大小小的島嶼、海面上休息的漁船,看一看那層巒疊嶂的山峰和丘陵,看一看那綠水青山……”鏡頭前,張威聲音變得哽咽,忍不住轉過身擦淚。
同學們被英雄的勇氣和剛毅所鼓舞,也為鐵漢落淚的柔軟而感動。英雄的柔軟不是軟弱,是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柔情與大愛。
在綿軟的泥土里,我們的祖先耕耘出延續了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的肌體里存有萬年前古人類的基因,我們與祖先踩在同一片土地;
我們與先人仰望著同一片星空,約1000年過去,人們通過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又一次觀測到明朝天文官發現的那顆星;
我們延續著先人創造的文字,儒家思想被刻在石碑上、寫在竹簡紙張上,“愛他人”的仁愛精神至今塑造著我們的品格,在《開學第一課》的現場,北宋大儒張載千年前寫下的文字被05后、10后的孩子們齊聲誦讀: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人民百姓是我同胞,萬物皆與我為同類。我們并非孤獨的存在,我們與天地相連,我們與自然一體,我們有血脈相融的同胞。這是先人的智慧,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這其中,也蘊藏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樸素情感,“茍利國家生死以”的家國大義,“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包容與寬廣……這也昭示著“何以中國”“何以中國人”的深厚智慧。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勁的精神力量。而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將給年輕一代提供磅礴的前行動力。
發出“強國有我”的聲音
何以中國?在于過去。過去塑造了現在的我們,過去未去,仍將在未來保持鮮活。
何以中國?看“強國一代”。屏幕中閃過的一張張青澀稚嫩的臉龐,如旭陽杲杲,明亮且耀眼。他們必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會向更高處攀登沖鋒。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這是湯一介老先生踐行的準則。作為《儒藏》工程的發起者和主持人,70多歲的他率領團隊開始了這一工程的編撰工作,寄望于有生之年編纂一部“新四庫全書”,推動中國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那時的他已查出患有肝硬化,病情反復。
10年后的6月27日,已是肝癌晚期的湯一介坐著輪椅出席了《儒藏》“精華編”百冊出版發布會。會上,他說:“我想只要我活著一天,我就愿意為這個工程來盡我的力。”73天后,湯一介離世,享年87歲。
在湯一介先生的研究室里,掛著一幅書法作品“舊邦新命”。北京大學副校長、《儒藏》工程項目負責人、首席專家、《儒藏》中心主任王博這樣理解:“舊邦”指有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新命”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貫通“舊邦”與“新命”,王博接過了國學大師、哲學家、教育家湯一介手中的“接力棒”。他告訴孩子們,“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和責任,傳承中華文明和智慧這團真火,這是湯一介先生這代人、我們這代人的使命和責任。你們以后也要繼續傳承中華文明和人類智慧,開創美好的未來。”
同樣,80后新農人魏巧接過了中國幾千年農耕智慧的“接力棒”,殲-20飛行員張威接過了抗美援朝老英雄陶偉手中的“接力棒”。毫無疑問,如今在現場和電視機前的青少年必將是擔負起“新命”的一代。
在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華民族正處于邁向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突破“卡脖子”難題,登上更多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的“山頂”,中國的00后、10后也需要爬坡過坎,需要有“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責任與擔當,以實際行動向世界、向未來的人們詮釋——“何以中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 來源:中國青年報
這個社會上到底有多少家庭里,丈夫的收入會全部告知妻子,并還能自由支配的,能占一半嗎。
一個男人到底會為自己的家庭付出多少。
我確實一直想說一說我的老公,今天讓我得知他快一個月了,三百塊居然還剩下40元的時候我就知道我該來夸一夸他了。
今天出門爬山回來路上,當然是車子一直在爬山我問他還有多少錢,他以為我要打他錢的主意,說沒錢了,還剩40而已
其實我哪是那樣的人,我也算算他應該剩下幾十了,而還有五六天才發工資呢,我是想資助他一下,他居然說不用了夠了。
其實他這個月就兩百的零花錢,因為三百里其中一百也給我了怪不得今天早上我兒子說他要個面具,我老公說不要買了玩具很多了,放之前肯定馬上打開某寶開始搜了。
但我肯定不是不持家的小可愛,比如14號要喝喜酒,紅包我已經為他準備好了,下個月車要交保險我也準備好了,每個月油卡里也會給他錢充好,衣服我也會給他試穿滿意后打點好,出去吃飯逛超市也不用他操心。孩子吃喝拉撒用的我也都會打理好。
看我多賢惠呀。
本身嘛,上下班單位有車不用開自己的車,吃住單位也有,食堂一天四頓,宿舍也很舒服。回家更沒有他花錢的地了,他要社交請客每個月自己固定五百生活費沒了告訴我我也會給對吧,而且也沒這么多的社交好去的。沒事在家陪老婆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我也知道比如每個月他加班了 或者有點小補貼了,我都不會要他拿出來的,我也不會強制性要他工資卡連著我的支付寶,他發完工資準時給我轉賬就行,畢竟一個月也就一次,還得讓人體驗一下有錢的感覺的。
希望我老公再接再厲,到過年給我省出個口紅錢來
其實每個月他留著點那點生活費基本也都是花在我跟孩子身上,他自己根本花不著啥地方,看我老公表現我覺得他也覺得這是應該的,在當初戀愛時他就把工資卡給我叫我花他的,自己的錢存起來,看,多為我著想,就這點把我迷的五迷三道的。
女人嘛要經歷懷孕生子帶娃各種生理心理的無數崩潰,犧牲的自我太大,隨著社會越來越好的發展后,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都早就發生了改變,不會再是男尊女卑,所以當在女的付出這些后,男的賺錢養家也是理所當然,希望更多的男人會想明白這點,做到這點。
因為其實我知道很多很多家庭中,老婆不會得到老公一半的工資做生活費,所以把孩子給老人帶自己出去上班賺錢,賺的錢也基本補貼家用,連自己像樣的護膚品都沒有,老公借著應酬多,飯局多,不僅幫不上家里啥忙,還老不著家,甚至很多人連自己老公一個月有多少收入都不知道,如果碰上老人不幫忙帶孩子的就只能一切靠自己,隔幾天要飯一樣伸手問老公要錢,還會被說一天天不上班就知道花他的錢。
而我老公從沒說過這樣的話,也沒有做出這樣的事,他下班就是回家,回家沒看見我跟孩子就會找我們,幾乎一家三口形影不離了。
我享受他上班的自由,我更享受他在家的快樂,因為他在家他會陪孩子玩,帶孩子玩,給孩子洗澡洗屁股換尿片哄睡等一系列操作,本身我做的事情都會變成他做。每天晚上他都是等我先洗澡再給孩子洗把地拖了再自己洗洗完收拾好再來陪孩子玩,然后哄睡,我兒子小時候可鬧騰難帶了,他也跟我一樣熬了不少夜 經常坐在床上靠著還抱著孩子呢就睡著了。
我說累,叫我躺著不要動,我說腰痛馬上來按摩,我說身體不行說補一補,吃啥都是我跟孩子先吃,他可能怕我們不好意思總說他不吃,但我也是很懂事的好不好,我總會給他留點的,在喜歡吃也不會全部吃完,當然了,除了這個他還要吃我們吃剩下的。
休息日就帶著我們到處兜風,這個城市包括周邊我們已經走遍了,疫情之前也是一年兩次旅游,之后出去過一次,只能本地轉悠了,但像夏天的夜晚,吃過晚飯,他騎著小毛驢帶著我跟孩子城市穿梭一圈不是也很好嗎,我們輪流騎單車,或者陪我夜跑散步。
特別喜歡抱著孩子,可以說我兒子是在爸爸手里長大的,出去不管遠近,我們家推車都用不上,全靠爸爸兩只胳膊
所以說呢,我老公滿分的話怎么滴也能打90分了,我的閨蜜說我的家庭我的老公是她見過的身邊周圍里最好的,她也希望以后能找這樣的就行,偶爾朋友圈發個日常,更多的還是大家說羨慕,我想大家都說還行的丈夫他其實還是真的不錯的吧。
我們在一起五年,至少越來越好了,當初他說的他不愿意多說就做,叫我看著就行,我希望他做到的事情告訴他,他會盡一切去改變的,確實,一路走來,我聽不到很多亂七八糟虛頭巴腦的東西,更多的是眼睛看到的和心感受到的。
不知道未來如何,至少當下很好,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