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天氣回暖,氣溫逐漸升高,溺水事故并非只在炎熱的夏季發生,春季也有可能會發生,因此春季防溺水安全教育同樣不可忽視。由于孩子防范意識較弱,極易造成溺水事故。請家長們提升安全意識,切實加強對孩子的監護,時刻關注孩子的去向,經常對孩子進行預防溺水等安全教育,嚴防意外事故的發生。下面請和我們一起來重溫防溺水安全知識!
牢記防溺水措施“六不準”
1.不準私自下水游泳。
2.不準擅自與他人結伴游泳。
3.不準在無家長或老師帶隊的情況下游泳。
4.不準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5.不準到無安全設施、無救護人員的水域游泳。
6.不準不會水性的學生擅自下水施救。
如何預防溺水?
家長或看護人,決不能將兒童單獨留在浴缸、浴盆或開放的水源邊。家長與兒童的距離要伸手可及,專心看管,不能疏忽。以下四知8要點,家長們要牢記!
兒童溺水防護8要點:
1.不要私自下水游泳,家長時刻看護。
2.堅持讓孩子穿高質量的浮身物。
3.要求孩子下水前活動身體,避免出現抽筋等現象。
4.在水中不要喂孩子吃東西,有可能被嗆住
5.教育孩子不在水中互相嬉鬧,防止嗆水窒息
6.教孩子學習游泳,并學習心肺復蘇等技能
7.不到不熟悉、無安全設施、無救援人員的水域游泳。
8.不熟悉水性、水下情況不明時,不要擅自下水施救。
孩子外出時家長要做到“四知”:
知去向、知同伴、知內容、知歸時
如何辨別溺水
溺水者的營救黃金時間是事發30秒。如能及時發現溺水跡象,生命或可挽回。如何辨別兒童溺水者?牢記這7種跡象。
7種跡象辨別溺水者:
1.溺水者的嘴會沒入水中再浮出水面,沒有時間呼救。
2.溺水兒童手臂可能前伸,但無法劃水向救援者移動。
3.溺水者在水中是直立的,掙扎20-60秒之后下沉。
4.溺水者眼神呆滯,無法專注或閉上眼睛。
5.溺水兒童的頭可能前傾,頭在水中,嘴巴在水面。
6.看起來不像溺水,只是在發呆,但如果對詢問沒有反應,就需要立即施出援手。
7.小孩子戲水會發出很多聲音,一旦安靜無聲要警醒。
如何施救
在加強預防的同時,家長及監護人也要掌握相關的急救知識和技能。意外發生后,救人刻不容緩,以下6點要知道。
兒童溺水后的正確施救方法:
1.迅速救上岸:最好從背部將落水者頭部托起,或從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將其拖上岸。
2.清除口鼻堵塞物:讓溺水者頭朝下,撬開其牙齒,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內雜物。
夢幻西游手游手機號碼賬號更換及夢幻西游手游快捷鍵設置 - 櫻花動漫
3.倒出呼吸道內積水:救人者半跪,頂住溺水者的腹部,讓溺水者頭朝下,拍背。
4.人工呼吸:對呼吸及心跳微弱或心跳剛剛停止的溺水者,迅速進行人工呼吸,同時做胸外心臟按壓。
5.吸氧:現場有醫療條件,可對溺水者注射強心藥物及吸氧。條件不足的,用手或針刺溺水者的人中等穴位。
6.脫下外套:如果溺水者身上穿著外套,要盡早脫下,濕漉漉的外套會帶走身體熱能,產生低溫傷害。
萬一溺水如何自救
1.不要慌張,發現周圍有人時立即呼救。
2.放松全身,讓身體漂浮在水面上,將頭部浮出水面,用腳踢水,防止體力喪失,等待救援。
3.身體下沉時,可將手掌向下壓。
4.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無法靠岸時,立即求救。如周圍無人,可深呼吸一口氣潛入水中,伸直腳筋的那條腿,用手將腳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哪些地方容易發生溺水
一般發生溺水的地點通常在:游泳池、水庫、水坑、池塘、河流、溪邊、海邊等場所。每年夏天都有游泳溺水身亡事故發生。在溺水者當中,有的是不會游泳的人,也有的是一些會游泳、水性好的人。
切勿以為自己會游泳,在水中就很安全。
野外水域為什么危險
1.野外水域的未知因素多,游泳者往往對所在水域情況并不了解,有些水域看似平靜,但水下經常會有漩渦、暗流,容易發生意外。
2.野外人員稀少,一旦出現體力不支等意外情況,很難在第一時間被施救。
3.野外水質污染也比較多,游泳難免會喝水,對身體難免有害處,有過敏體質的人也不適宜到這樣的水域游泳。
珍愛生命 嚴防溺水
各位家長一定要常提醒
常教育、常關注
高度重視安全教育
提高防范意識
才能減少安全隱患!
我倡議,我接力
當您經過水庫、池塘、河流等危險水域時,看到有孩子在水邊,請您停下腳步勸說孩子離開,您的這一善舉或許在無形中救了孩子的性命、挽救某個家庭的幸福!防溺水從你我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
家長和老師們一定記住
多向孩子
傳授防溺水相關知識和技能
不斷加強他們的安全意識
提高自救能力,嚴防事故發生
最能考驗友誼的事情,當屬“我嘴一張、你就能接出下半句”。真朋友之間早就形成了一種用最短的表達,讓對方知曉自己要說啥的默契。
就比如下面這張引發網友集體共鳴的聊天截圖——
“我給閨蜜發幾個問號,她就知道我是在問她午飯吃啥;她回我一個問號,我就知道她又要吐槽前男友的前女友作了什么妖。”
網友們紛紛表示,這簡直是我和我朋友的交流日常啊。習慣于把任何復雜的情緒都縮略稱一個問號,而它在不同的語境下又都尤為好用——
比如五個以上問號是驚訝,三個問號是迷惑,一個問號有時候是“有事你說”……外人一串看下來,仿佛是諜戰片里在對暗號,但卻沒有比它更能精準地表達出你知我知的含義。
于是,“我緩緩打出一個問號”,成了2019年年輕人聊天對話框里的最新流行語。
“對不起,我是李現。”
▽
小小的問號,大大的疑惑
現代網民對問號的癡迷,還得從博大精深的漢語底蘊說起。
作為一種拉丁語演變來的符號,問號是中文最常見、意義也最豐富的標點符號。
小學語文老師早就告訴過我們,凡是表疑問的句子,不論是詢問,還是責問、反問、選擇問、商量、設問,甚至不需要回答而語氣是疑問的句子,末尾都可以用一個問號來表明語氣。
這讓一個小小的問號背后,往往能暗藏各種各樣的多變情緒。
有時是困惑,有時也代表著一種追根尋底、敢于質疑的優秀品質。
比如在《論語·學而》中就有這么一段: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三個問號其實是代表常常反省自己以獲得自我提升的極高境界。
再比如周杰倫就曾在《聽媽媽的話》里用一句“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來形容那些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和反骨的孩子。
比起上面這些,常常出現在DOTA、英雄聯盟、王者榮耀等即時對戰游戲的對話框里的問號,就顯得不太友好了。
出于人類本性的好勝欲,但凡任何自覺被坑的時刻,比如遇到輔助搶兵、打野枉死、中單瞎送、上單亂嗨、ad暴斃的隊友,到達憤怒頂峰的情緒都得有個發泄口。
可鑒于在緊張刺激的對戰中,想要騰出時間組織一段語重心長的質問又實在太難。
于是打一個小小的問號,就成了最簡單便捷的罵人方法,也成了暴躁老哥開噴的標志——
?=你的腦子怕不是有問題。
事實上,只有極少數收到問號的人會反省自己的手殘操作,絕大多數還是只能看到字面意義的挑釁。
真·別的小姐姐打游戲都能網戀,我打游戲只會給隊友發問號,由此造成的游戲圈“血案”倒是一樁又一樁。
后來,游戲里的問號也從質問者的專屬,變成了想要甩鍋的人的必勝武器。
正所謂,菜不要緊,問號發得夠快就行了。如今游戲里的問號充滿了甩鍋意味,下路送雙殺后,誰先打出“?”,誰就占據了主動性。而要想回擊,你只能用更多問號把鍋甩回去。
如你所見,在當前流行的話語體系中,問號的含義早已從單層,變成了多層。
比如在得知陳羽凡吸毒丑聞后,搭檔胡海泉連發的十個問號,就更能體現出了他悲憤交加、百感交集的情緒。
甚至就算去掉所有的文字,只發一個問號,都能在不同的語境里表達出不同心聲。
萬物皆可問號
最近兩年,問號更常出現的地方則是在各種表情包里,那還得從下面這個男人說起——NBA球星尼克·楊 ↓↓↓
2015年在一段vlog視頻里,尼克·楊在家中介紹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他的媽媽說“年輕時的楊就是一個小丑”時,尼克·楊用這個“ConfusedNickYoung(懵逼的尼克楊)”的表情表達了自己的疑惑。
厚厚的嘴唇、迷茫的眼神、充滿疑惑的表情加上恰到好處的問號,一下子成了表情包界的傳世經典,被全世界網友用來表達對不可理喻、令人不解之事的態度。
原來張若昀在合作過《法醫秦明》之后,就發現李現長得像黑人問號臉
▽
于是在尼克·揚火遍全球之后,凡是帶著問號的黑人形象都會成為這個迷惑世界的文化icon。
赤木剛憲:我只是曬黑了點兒
▽
流行的原因無他,因為實在是太好用了。
你永遠不知道一個問號里,能飽含使用者的多少情緒。
當我不知道別人說什么的時候可以發問號,當我對一件事表示驚訝可以發問號,當我認為別人說得不對的時候可以發問號;
當我想diss對方“你是不是傻”的時候可以發問號,當我無語于一個人“臉怎么這么大”的時候可以發問號;
當我被別人撒了一嘴狗糧的時候可以發問號,當我覺得別人說得太對了但我不想承認的時候依然發一串問號:“???????”
從以前的聊天先發問題再發問號,到現在聊天先發問號再問問題,用多了你就會發現——
問號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符號。
時而是希望得到進一步解答的引子,時而是嘲諷對方智商的秀優越,時而是“再給你一次重新組織語言的機會”的威脅,寥寥一筆簡直可以解決這世界上所有問題。
后來,大家開始不滿足于在對話框里打出問號。給任何一張圖片配上問號,也成了時時刻刻都在迷惑的年輕人最大的樂趣。
不管你是被小鮮肉演技震驚的章子怡、抽著煙愣神的謙大爺、脖子越來越長的本尼、小小的眼睛充滿了大大的疑惑的李榮浩、被兩個女人耍的團團轉的洪世賢 ↓↓↓
或是多年以前的懷舊動畫、自己家養的傻貓,只要表情要夠迷茫,在問號加持下都多了一絲黑色幽默的意味。
甚至不只是生物,任何東西加上問號都變得意味深長,仿佛整張圖都有了靈魂。
一個問號挑起的戰爭
就這樣,問號從一個簡單的標點符號,發展出了眾多“不得不說,卻又不敢說出口”深意。
一躍成為繼微笑臉之后,這屆“有話從來不明說”的年輕人在網絡世界里的最常用口頭禪。一個問號不夠,就發三個問號,情緒還不到位就甩張問號臉表情包,簡直比任何長篇大論的回復都管用。
可很多時候,當你在與不熟悉的人或陌生人的對話框里發出一個問號,對方也難免get不到你想表達的意思。
就比如這位既不遵守時間、又看不懂女孩子在生氣什么的直男 ↓↓↓
因此當發問號逐漸成了網友的新型聊天方式,也有人產生了抵觸情緒。
某位網友就曾吐槽,被陌生人加了自己好友卻不主動報姓名,于是就回了一個問號,想要知道他是誰。可對方一下子就炸了毛,覺得自己沒有被尊重,雙方最終只能不歡而散。
@網戀
類似的吐槽還有很多,很多人看見問號就會莫名暴躁,覺得自己沒有被對方尊重。明明只是正常的生活交流,卻好像領導在問話,給人極強的壓迫感:
“不管有什么事兒,只會居高臨下地敲一個問號,完了還不說自己問什么。”
再加上,網絡交流中看不到對方的表情神態,就算問號真的只是為了表達疑問,想要獲得進一步的信息,大家也很容易默認這種意義的賦予持續化、擴大化。
久而久之,看到一個“?”,就開始擔心對方是不是對我有什么意見。
而在大家說話可是越來越圖省事兒的當下,這種誤解的產生倒也和這屆年輕人的社交心態密不可分。
三年前聊天,顏文字、emoji和波浪號還是聊天必備,和別人說話生怕文字力量不夠,可勁兒地加各種語氣補充詞以達到社交效果。
而如今,同時身患懶癌和社恐的年輕人,恨不得把任何或驚訝、或恐慌、或疑惑、或煩躁的情緒,都用一個標點符號來表達。
在哥們閨蜜之間,說話能短則短,是證明我們默契度的最好方法。越是要好的朋友,聊天一年發出的問號,越是可以繞地球三圈。
而對于話不投機半句多的交談對象,那些習慣于回復一個問號的人,很多時候也是想說“你沒有天線,我無法和你交流”。
最典型的例子,是現在大家總喜歡用問號來表達意見。既想讓對方心領神會地理解我的拒絕,趕快知趣地閉嘴離開,又不想太過直白地撕破臉皮。
畢竟,當不想對生活大費口舌,不想付出太多無用的溝通成本的人越來越多。恨不得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說出“?”,那得省掉多少交流的麻煩啊。
如果你也是這樣想的,小編教大家一個最簡單的cosplay辦法——
瞇起眼睛、五官皺成一團,頭盡最大可能地向右前方伸。
最后,左手舉起來做抓物狀,讓我們一起對這個迷惑的世界發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