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差漫畫網頁登錄頁面入口秋蟬與差差漫畫網頁登錄頁面入口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秋行(二首選一)

南宋·徐璣

其一

戛戛a秋蟬響似箏,聽蟬閑傍柳邊行。

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來細浪生。

【題解】

徐璣,“永嘉四靈”之一。這首小詩描寫了平靜湖面被飛來的樹葉擾動時的情形,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著普遍聯系的哲理。

詩歌的首聯寫詩人欣賞秋日景色的見聞,作者一反寫景詩的常例,不從視覺的角度進行描述,反而以秋蟬的鳴叫先聲奪人。“聽蟬閑傍柳邊行”,描寫了作者安閑的心態。“小溪清水平如鏡”,這是作者眼中所見的景物,秋天的水面平穩如鏡,不起波瀾。但是突然一片樹葉飛來,打破了這平靜的水面,產生了道道波紋。作者的本意是突出秋風,因為蟬自夏至秋都在鳴叫,雖然叫聲有異,但是人們很難從叫聲中分辨秋天的到來。只有秋風吹拂落葉,才使人們意識到秋天的到來。《淮南子》云“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作者正是從這一片小小的落葉中感知到了秋天到來的氣息。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這正是此詩所要闡明的道理。

【注釋】

a戛戛(jiá):象聲詞,形容蟬鳴。

早行

南宋·劉克莊

店媼a明燈送,前村認未真。

山頭云似雪,陌上樹如人。

漸覺高星少,才分遠燒b新。

寧須看堠子c,來往暗知津。

【題解】

此詩是詩人早起趕路時的心得體會。詩人從日常景物中提煉出了深刻的哲理,寫得富有理趣。詩歌的頸聯描述的是天漸漸亮起來的樣子,“漸覺高星少”說明夜色退去后,原本高懸天空的星星也隱去了身影,而天邊的朝霞此時剛剛產生,云朵在陽光的反射下顯得明亮而有光華。此句使用了對比描寫的手法,暗含動態的變化,將早上景物由黯淡到明亮的過程寫得清楚而明白。同時,此句也闡述了發展辯證的觀點,夜的離去伴隨著朝氣的產生,暗與明、夜與晨是相對的矛盾,二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由夜入明的過程實際上是變化發展的過程,世上萬物無時無刻不在運動中,詩人通過景物的變化來闡明這個道理。

【注釋】

a店媼:媼,年老的婦女,也泛指婦女。指開店的女子。

b遠燒:遠處的野火,這里用來指代朝霞。王維《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古壁蒼苔黑,寒山遠燒紅。”

c堠子:古代用來計算里程數的標志物,是一種筑在路旁用以分界或計算里數的土壇。一般每五里筑單堠,十里筑雙堠。

題壁

南宋·劉克莊

兒時挾彈a長安市,不信人間果有愁。

行遍江南江北路,始知愁會白人頭。

【題解】

這首詩是詩人中年之后的作品,他經歷了人生的殘酷磨煉后,回想當初意氣風發的年輕歲月,感慨今日難以排遣的憂愁。首聯寫作者年輕時裘馬輕狂的歲月,“挾彈長安市”是所謂的游俠少年的行為。這時的作者少年得志,根本不相信有所謂的愁思。劉克莊因詠《梅花》諷刺權臣被罷黜,在經歷了十年的蹉跎后,才真正體會到人生道路的曲折和艱辛。在當時激烈的政治斗爭中,前后四次被罷職,起復后旋即遭免。南宋積貧積弱的政治現實令作者感到失望,他再也不能保持無憂無慮的心境了,作者這才意識到“愁會白人頭”。

這首詩所包含的哲理是:人只有經過了社會實踐,才會有深刻的人生體驗,強調了實踐在認識形成中的重要性。

【注釋】

a挾彈:拿著彈弓、彈丸,多用來形容貴戚子弟或豪俠少年。

貧居自警(三首選一)

南宋·劉克莊

其三

客過吾廬語至晡a,旋營鹽酪刈薪芻。

酒兼麟脯b不時有,飯與魚羹何處無。

力穡c勿忘家世儉,堆金能使子孫愚。

俗兒未識貧中樂,妄議書生骨相臞d。

【題解】

劉克莊,南宋著名詩人,江湖詩派的代表人物。這首詩是作者窮困狀態下對“義利”問題的思考。作者以純儒自視,以傳統儒家的道德教化來警醒自己,即使處于窮困的狀態,也要安貧樂道。詩歌的首聯和頷聯寫客人來訪,主人盛情款待的畫面。賓主二人相談甚歡,一直談論到了吃飯時。主人殷勤地招待客人留下吃飯,并準備了豐盛的菜肴,就此引出了主客二人對持家的人生哲理感悟。“力穡”是說努力耕作,致富的秘訣就在于勤勞工作。但是僅僅開源還不足以使得家業豐稔,還需要從節流的角度入手。如果不知道節儉持家的話,那么即使有再多的錢財也會被不肖子孫消耗殆盡。而一味積累財富卻忘記教育的重要性,就會產生“堆金能使子孫愚”的惡果。

【注釋】

a晡: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等,指下午三點至下午五點。

b麟脯:干麒麟肉。形容美味佳肴。

c力穡:努力耕作。《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d臞(qú):少肉,瘦弱。

口占

南宋·蘇泂

士生弊于文,其實乃無用。

今年州縣間,朋友多不貢a。

桔槔旱而工,已得輕抱甕b。

大舜舉皋陶,乃曰選于眾。

【題解】

這首詩是作者的激憤之作,主要抨擊了選舉制度的不公,以及對賢才無用的惋惜。宋代重視科舉,讀書人紛紛求取功名,但這一政策的背后卻是大量冗官冗員的出現,到南宋中后期,這種情況已經十分嚴重。官員數量的飽和,使得朝廷難以再吸納寒士進入官僚集團。在文化發達、教育昌盛的背景下造就的大量士人一下子失去了賴以生存的依靠。這就是詩歌首聯和頷聯的時代背景。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讀書人希望通過干謁,憑借自身的才華來博得公卿的賞識。這就造成了種種科場舞弊的存在,使得本來就不公平的仕進之路變得更加艱難。作者在頸聯和尾聯連用兩個典故,“桔槔”是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莊子·天運》云:“且子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這種“俯仰由人”的境況是當時士子們生活的真實寫照。“皋陶”是舜的賢臣,他是由大家公推公選出來的,他制定刑法,制教規,推行了一套公平的治理法則,因而也被視為是公平的化身。《孟子》云:“不患寡而患不均。”闡述了中國古代關于公平重要性的理解,而在作者的時代,這種公平卻被破壞殆盡,怎不令他感到憤怒。此詩說理寓于典故之中,激烈的詩情與質樸的道理相得益彰,讀后發人深省。

【注釋】

a不貢:“貢”指貢士,后用來指代科舉考試。不貢就是科舉失利。

b抱甕:汲水所用的壇子。

浣花溪a

南宋·蘇泂

抱郭清溪一帶流,浣花溪水水西頭。

重來杜老誰相識,沙上鳧雛水上鷗。

【題解】

這是詩人早年隨祖父到蜀地時所作的詩歌。“浣花溪”在成都城外,著名的杜甫草堂就在此處,杜甫晚年在此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因為崇拜偶像,作者自然也要來到此處尋訪杜甫舊蹤。

首聯描寫的錦官城外的景色,浣花溪靜靜地流淌,它溫柔地將整個成都環抱起來。作者順著溪流向西走,來到了當年草堂所在的位置。當年的人物皆已作古,草堂也難覓其蹤,只剩下這靜靜流淌的浣花溪依舊保持著舊時模樣。物是人非的感受涌上作者心頭,作者的生命意識勃然而生,自然事物作為永恒的存在,它們與短暫急促的人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生只擁有短暫的時光,其最終的結局即是死亡。生命只是作為一種短暫的存在,而變化與消亡則是永恒的。“重來杜老誰相識,沙上鳧雛水上鷗”,寫得頗有理趣,作者假設了杜甫重生的情節。如果當年在此生活的杜甫重新回到浣花溪的話,那么又有誰認識這位老人呢?恐怕只有當年被他寫入詩篇的“鷗鳥”“鳧雛”了吧。此詩情景優美、意境閑適,在描繪景色的同時加入了作者自己的體悟,富含理趣。

【注釋】

a浣花溪:位于成都城南,因杜甫在此避亂生活,建立草堂而知名。

金陵雜興

南宋·蘇泂

朱雀街a頭觀闕b紅,角門東畔好春風。

人家一樣垂楊柳,種入宮墻自不同。

【題解】

蘇泂,“江湖詩派”的代表詩人。這首詩描寫了金陵城中的柳樹,其著眼點不在于柳樹的顏色和狀貌,而是以柳樹所處地位的不同來闡發人生哲理,借柳抒懷。詩歌的首聯描寫了南京城內春日的風光,朱雀街與朱雀航相連,他們都是皇城的御道。在皇城街頭可以窺視到皇城內部的景象,“角門”用來代指宮墻,皇城之內的柳樹在“好春風”的吹拂下輕輕搖擺。詩人聯系到個人的生平遭際,頓時明白了沉淪下僚的原因是“種入宮墻自不同”,表現了個人懷才不遇的憤懣和不平。

【注釋】

a朱雀街:朱雀街與南京正門朱雀門相連,是皇城的御道。

b闕:宮闕,泛指皇宮。

立春偶成

南宋·張栻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差差a。

【題解】

張栻,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與朱熹、呂祖謙合稱“東南三賢”。

此詩描寫的是一年之始的景象,作者緊緊把握住春天的特征,透露出萬物即將萌發、生命開始復蘇的消息。使人讀后有豁然開朗的感受,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氛圍。

首聯寫春回大地,冰霜減少,人們在準備過春節,但沒有人注意到“春”的訊息,只有作者一人敏銳地意識到了。“春到人間草木知”直接點題,借草木寫春來,一個“知”字將原本無意識的草木變成了有意識的。“便覺眼前生意滿”,仿佛是作者已經看到了百花盛開的景象,實際上這卻是詩人的想象之詞。“東風吹水綠差差”描寫了解凍后的水面被春風吹拂的場景。這首詩展示了新事物與舊事物之間相互交替的規律,冬春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就是陰陽變換的結果,往往是一方發展到極致就會向另一方轉化,這種辯證發展的觀點是詩歌中表現的哲理。

【注釋】

a差差(cī):參差不齊的樣子。

偶題(三首選一)

南宋·朱熹

其三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a隨處弄潺湲。

【題解】

朱熹闡發哲理非常喜歡使用水的意象,這首詩也是他對于體道求理問題的感悟。

作者“沿流尋源”,這實際上就是朱熹認為的格物致知的關系,朱熹認為格物和致知是認知的不同階段,既相互區別又相互統一,“沿流”就是跟隨著萬物的表象去追尋背后的真理,“尋源”乃是目的,這二者有機統一在一起。但是行到水的源頭,卻不免一片悵惘,因為所謂的“源頭”也不過是“真源”的表象而已。既然“源”上還有“源”,那么這個真源究竟是何物呢?實際上,窮究事理的過程,同時也是印證我心中固有之理的過程,也是把我心中的固有之理推廣開的過程,這個心中的固有之理就是真源。所以“真源尋不到”并非是朱熹陷入到了不可知論的老路上去,而是將世界的本質轉化為先驗的本體論,使得最終追尋的目標應該是個人的內心,“倚筇隨處弄潺湲”實際上是一種極高的精神境界,這種感受乃是“天理者,此心之本然”的外化。

【注釋】

a筇(qióng):本意為竹,實心節高,適于做拐杖。

泛舟

南宋·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a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題解】

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水上為例,使讀者體會學習中積累和悟性的重要性。從詩歌的意象來看,往日里難以推動的大船,當春水猛漲時,即使艨艟巨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所比喻的正是學問由廣博積累、勤思苦學后達到了豁然貫通的效果。朱熹在闡述自己的為學之道時,特別看重知識的積累,同時也強調學習的悟性。水漲方能推動巨船,船才能夠行駛自在,形象地比喻靈感勃發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學者不但要掌握扎實的基礎,更要順應學習規律,把握突破的時機。在成功之前,應該掌握盡量多的材料,促成條件的成熟,而不是主觀冒進。

【注釋】

a艨艟:亦作“艨沖”或“蒙沖”,古代的一種戰艦。

春日

南宋·朱熹

勝日a尋芳泗水b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題解】

這首詩表面上看起來是尋覓春蹤的游覽詩,實際上作者所描述的是自己求學的心得體會。朱熹的哲學可以簡要概括為“萬物一理”,“理”是指事物的準則、規律,宇宙萬物的本體和道德倫理原則。“理”可以外化為具體的事物,這就是“理一分殊”,各有自己不同的形態和規定性。朱熹比邵雍等理學家進步的地方在于,從這種邏輯推導而出的可知論,朱熹認為要認識世界的終極本質,必須要從“格物”入手。此詩就是“格致”的藝術化體現,首聯描寫的是徜徉于知識的海洋,不斷地求索知識。“無邊光景”實際上就是各種各樣的外物,是“理”的體現。在具體可見的事物上不斷努力地發現探索新知識,這是最終“識得東風面”的必要途徑。而從認識發展的角度看,認識有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過程。“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最終達到了“窮理”的目的。

【注釋】

a勝日:風光美好的日子。

b泗水:位于山東曲阜,傳說孔子曾在泗水濱講學。

【名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觀書有感(二首選一)

南宋·朱熹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a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b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題解】

這首七絕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代表作,題目點明了此詩的來歷是朱熹閱讀時的心得,亦即這位著名理學家對治學功夫的思考。詩歌用簡明的意象來說明富含意趣的道理。詩人以方塘比喻治學的境界,達到澄明之境時,心緒仿佛明亮的銅鏡,可以照映出天色云影。各種知識仿佛在心中反射出來一樣,學者的認識是明確而清晰的。作者亦有將書本比作銅鏡的意思,《舊唐書·魏征傳》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鑒”含有鑒戒自警的意思。“活水”比喻新的知識或新的感悟,實時更新自己的學問見識,才能使得池塘清澈,才能使思想不僵化枯竭。

【注釋】

a鑒:鏡子。

b渠:它,指代方塘。

【名句】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先接昨天的小熊內內

然后是兄妹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