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雪泥鴻爪】「 xuě ní hóng zhǎo 」
成語釋義:
1、“鴻”指大雁,富貴之象,引申出“浩大”、“吉祥”的義項,比如“鴻圖”、“鴻運”。
2、“雪泥鴻爪”,雁去留痕,常常表達失意、落寞的情緒。
孤情指數:四星。
把“雪泥鴻爪”理解成“往事遺跡”實在太單薄了,無論是“飛鴻雪爪”、 “鴻爪春泥”、“ 飛鴻踏雪”,在春泥、殘雪中都更有深意存焉,不止是鴻爪黃鶴,白云蒼狗。
蘇東坡有詩,“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可好像也說了半句話。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名句集粹:
1、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2、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鴻爪春泥跡偶存,三生文字系精魂。
3、清·陶宗佑《中國文學之概觀》:雪泥鴻爪,惟留一幅悲愴之影......
宋· 范仲淹《江上漁者》: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擴展閱讀:大宋嘉佑年
《和子由澠池懷舊》是蘇軾七律中的名篇,寫在宋仁宗嘉佑六年十二月,是蘇軾赴任陜西路鳳翔府簽判,路過河南澠池時與蘇轍的唱和之作,表達的卻是對人生無定的感慨、悵惘。
故地重游,蘇軾想起了四年前,兄弟二人進京趕考,“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曾留宿寺院,墻壁題詩,而今只見老僧新塔,壞壁殘陽。
其時,距蘇氏兄弟同中進士才不過四年;二十出頭,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比起后來的風急浪高,一切才剛剛開始。
宋· 曾鞏《落葉》: 秋雨與風相噴薄,樹木可能無葉落。
嘉佑年間,大宋王朝正在盛世頂點,當家的是“千古第一仁君”趙禎,四十六歲。連蘇軾也說“仁宗之世,號為多士,三世子孫,賴以為用”。
嘉佑二年這一科,群星璀璨,選出了九位宰相、三位偉大的思想家,貢獻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進士及第的還有三對非凡的兄弟搭檔 ,全都是二三十歲:
蘇軾、蘇轍、程顥、程頤、曾鞏、曾布、張載、呂惠卿、章惇、王韶。
宋·歐陽修《夢中作》:棋罷不知人世換,酒闌無奈客思家。
這還沒完,
在江南,正琢磨變法,打算寫萬言書的是王安石,三十六歲;
在京城,給蘇軾、蘇轍兄弟陪考的是蘇洵,四十六歲;
在主考位高座的,是歐陽修,四十九歲。
厲害不吶, 大宋嘉佑年!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_____摘自 宋·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學個成語好好用:別成了網紅還讓人笑話!
宋代的蘇軾(字子瞻)、蘇轍(字子由)是一對親兄弟(“三蘇”中的蘇洵為二人父親),哥倆的感情非常深,兩人在仁宗嘉佑二年(1057)一同考中進士,從此宦海沉浮,常居兩地,故不時相互贈詩以表兄弟之情。
嘉佑六年(1061),二人于鄭州分別后,哥哥蘇軾在澠池(今隸屬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收到弟弟蘇轍的臨別詩《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xiáo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方騅zhuī馬但鳴嘶。
(譯文:同行兄弟在鄭原野上話別,共同擔心前路艱難。騎馬回頭還在大梁田間巡行,想來遠行家兄已經翻過崤西古道。曾經做過澠池主簿百姓知否?還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題壁詩。遙想兄臺獨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聽到騅馬嘶鳴。)
蘇轍在該詩自注中寫道“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其老僧奉閑之壁”。因為他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的主簿(由于考中進士,未到任),又經過這里,有訪僧留題之事。所以在詩里寫道:“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這些經歷是偶然還是必然?他充滿了疑惑,也是表達心中的感慨。首句“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抒發了他與兄長依依惜別的難舍之情 ,當時天寒雨雪,“雪泥(融化著雪水的泥土)”一詞用來描寫長途跋涉之苦。“怕”字含有雙關涵義,一是人生道路艱難,二是一種無可奈何。蘇轍這首詩的主題是懷舊、又是回憶、又是惜別。回憶當年“曾為縣吏”,回憶“共題僧房”,數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嘆,又惜別哥哥“獨游”,想必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過有什么辦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盤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擺往各個位置,實在身不由己,騅馬走累了可以“鳴嘶”,但人因屬人管,不能擺脫命運的安排。所以這首詩真正的體現還是人生感嘆!
為此,蘇軾寫《和子由澠池懷舊》回贈: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jiǎn驢嘶。”
(譯文:人的一生到處奔走像什么呢?應該像飛鴻踏在雪地吧。偶爾在雪地上留下幾個爪印,但轉眼它又遠走高飛,哪還記得這痕跡留在何方!奉閑已經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當時在上面題詩的那堵墻壁已經壞了,因此不能再見到舊時題詩的墨跡了。是否還記得當年趕考時的艱辛磨難,由于路途遙遠,人困馬乏,連那頭陂腳的驢都受不了了。)
前四句對于人生的經歷,作了一個深刻的比喻,說:人生所經歷過的地方和所經歷過的事情,象什么樣子呢?該是象天上飛翔的鴻雁踩在積雪的地上;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機會,留下了腳爪的痕跡,可是鴻還得繼續飛行,飛向何方,哪里還去考慮南北東西!以鴻雁踏雪泥而又各自東西,喻兄弟因身不由己而分離。“雪泥鴻爪”后成為指往事所遺痕跡的有名比喻。
第三句寫澠池當年寄宿過的那座佛寺的情況:當時接待咱們的那個老和尚已經死了,按傳統習慣,他的尸體經過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當時在上面題詩的那堵墻壁已經壞了,因此不能再見到舊時題詩的墨跡了。就是說,多少年過去了,人變了,和尚死了,物變了,寺壁壞了,世間已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化。當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鴻爪,象是雪化了,這些爪印也不見了。言外頗有為人生的短促嘆息和對自己漂泊不定的感傷。
最后兩句,作者自己加了個注腳:“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是說:當年要去赴考時,我騎的馬在澠池西邊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沒法子,只好騎著小毛驢到澠池。所以詩中說:你還記得嗎?當時我騎著小毛驢在那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遙遠,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驢也累得叫個不停。詩人撫今追昔,抒發了對人生的深深感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