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隨著諜戰劇《無間》劇情的不斷推進,現在大家最熱議的話題—— “青衣”是誰,到底潛伏在哪個組織內部,從“火鳳凰”計劃重現到“火鶴”暴露,再到陸風離奇的身世,懸疑、情感、職場等多重劇目,頻頻上演,激烈碰撞,《無間》像極了一盤大雜燴。
如果劇情聚焦,人物沖突聚集在某一特色上,后續情節可能會更引人入勝,最擔心劇集上映結束,諜戰是有了,“劇”卻消失了。
我們還是通過劇中的細節,聊一聊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鏡頭一:牧溪鶴接到窗外飛來的鴿子,取完情報便放飛了;
鏡頭二:花向雨撫摸著(不知道從哪里來的)鴿子。
這兩個鏡頭一重疊交匯,不難發現牧溪鶴與花向雨是通過鴿子來傳遞情報的。
今天的話題就是鴿子,鴿子的祖先是原鴿,廣泛分布于亞歐和非洲大陸。
早在5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經把野鴿馴化成了家鴿。
鴿子的種類繁多,有雪鴿、點斑林鴿、巖鴿、歐鴿、中亞鴿、斑尾林鴿、灰林鴿、黑林鴿等,而雪鴿、點斑林鴿因方向感更強,品種更為優良,故多作為信鴿。
1000多年前的宋朝,人們利用鴿子靶向回巢的特性,創造性地使用“飛鴿傳書”,傳送信息的速度,媲美甚至超越了當時主要以快馬——“八百里加急”的方式,彼時的“飛鴿傳書”就是劃時代的“黑科技”啊。
近現代社會,對信鴿的使用更為頻繁。
1815年,拿破侖在滑鐵盧遭到慘敗后,英軍就用鴿子把捷報飛送到倫敦,從此以后鴿子在西方國家,就有了“空中信使”的美譽。
二次大戰期間,一支英軍部隊被日軍圍困在緬甸高地,通訊器具全都損壞,無法與總部取得聯系。“天無絕人之路”,英軍求助了當地的土著,利用信鴿傳送求救文書,援軍及時趕到解了圍。戰后,這批鴿子被稱為“緬甸高地的皇冠”。
1943年11月18日,英國第五十六皇家步兵旅提前突破德軍防線,進入敵軍陣地。按照作戰計劃,盟軍機群即將轟炸這片區域。不巧無線電通訊設備出了故障,英軍就派出一只鴿子,把情報及時送到盟軍總部,從而撤銷了轟炸令,避免了一場“自相殘殺”,這只鴿子后來被倫敦市長授予金質榮譽勛章,光榮退休。
鴿子除了可以出色地完成通信兵的工作,還是杰出的運輸兵。云南邊陲某邊防連隊,駐地到團部來回要兩天兩夜,交通十分不便。一次,一位戰士突發急病,需要某種急救藥,連隊就派出四只信鴿,捎上信件。兩個小時后,鴿子從團部衛生隊帶回來了急救藥品,戰士的急癥得到了及時醫治。
鴿子因為其視覺極其靈敏,能巡視廣闊的空間和海洋,準確地識別捕鯨船、救生衣和防鯊設施的顏色,具備了優秀偵察員的所有特征。美國海軍在無人機廣泛運用之前,都是通過鴿子進行偵察部署,演習實驗等等,效果顯著。
所以,在電視劇《無間》中,軍統用信鴿來傳遞信息,符合歷史背景,也是可信的,但是使用信鴿的條件、方法和環境有點差強人意。
編劇+導演奇道(飾演沈嘯)大概是想表明,牧溪鶴與花向雨是單線聯系,神秘而又隱蔽,但是在信鴿道具的使用上,下手有點重,表演痕跡過于明顯,有點想說又不知道怎么說,說了又怕被人說的錯覺,對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我們看過很多反映古代歷史軍事題材的電視劇,都有“飛鴿傳書”的鏡頭:某個將軍或者大俠站在室外,接著一只信鴿飛落到他手上。他從信鴿的腳上取下一根小竹管,打開小竹管,獲得情報。接著,又寫一封信放進鴿子腿上的竹管里,把信息傳遞回去。這就是有名的“飛鴿傳書”。
那么,古代是不是用這種方式傳遞軍情的呢?
(影視中的飛鴿傳書)
一、電視劇中用“飛鴿傳書”傳遞軍情有常識性錯誤
第一個常識性錯誤,信鴿絕對不會落到某一個人的手里,尤其是將領(包括大俠)的手里。信鴿傳書的原理,是利用鴿子的歸巢性來實現的。要利用這個特性,需要有專門的人員,對鴿子進行飼養和訓練。這個飼養和訓練的人,絕對不是將軍和大俠,他們也沒有空。所以,鴿子只能回到它的巢里,絕不會落到將領的手上。
第二個常識性錯誤,信鴿傳遞情報具有單向性。因為信鴿只記得它從小長大的那個巢,所以,它只可能從戰場上飛回來,不可能再返回去。有人說,可以換一只信鴿傳遞呀。這也是不行的。誰會把信鴿放在打仗的地方養,讓它歸巢回去呢?
(古代戰爭浮雕)
二、古代打仗中,用“飛鴿傳書”傳遞軍情不靠譜
不靠譜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軍情如火情,雖然鴿子確實能夠回巢,但是它什么時候回巢呢?會不會遇到雨就躲避一下?會不會遇到好吃的食物,忙著吃,變慢了回家的速度?如果不是很著急的書信,這都沒有問題,但傳遞軍情,顯然不行。
第二,信鴿在途中會不會遇到危險?比如被人射殺?被老鷹捕食等等。一旦遇到危害,傳遞準確性就會大打折扣。
第三,這種傳遞方式會不會泄密?一旦鴿子被人捕獲,軍事秘密就容易泄露出去。有人說,可以設置密碼,敵人無法破譯。但是,假設敵人把信鴿腿上的情報給換了,讓信鴿帶著假情報回去,那不是會釀成大錯嗎?
(好水川之戰)
第三、古代戰爭中很少有利用信鴿傳遞軍情成功的記載
古代有很多關于利用信鴿傳信的記載,比如唐代的《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宰相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用鴿子與親戚友人通信,并稱鴿子稱為“飛奴”。另外,《唐國史外》記載航海者用鴿子送信:“舶發之后,海路必養白鴿為信,舶設,則鴿雖數千里,亦能歸也”《酉陽雜俎》記載:“鴿能飛行數千里,輒放一只至家,以為平安信”所有這些,都是說的鴿子在通信中的作用。
但是,用信鴿傳遞軍情的非常少。我查了很多的資料,發現所有信鴿在戰爭中發揮作用的,其實并不是傳遞情報。這里選兩個最有名的來說明。
比如,《齊東野語》記載,公元 1128 年,南宋大將軍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營地時,看見曲端營地里無人,很不高興。于是曲端放出一只鴿子,很快一隊人馬就來了。張浚很驚奇,說想看所有部隊。于是曲端又放出5只鴿子,真的所有軍隊都到了。不過,很顯然,這個信鴿并不是傳遞情報,而是起到傳令兵的作用。
再比如,1041年,宋軍與西夏軍作戰,西夏軍在好水川周圍設下埋伏,并在好水川里用泥土做籠子,把很多鴿子養在里面。宋軍聽到泥籠子里面撲騰,覺得很奇怪,拍開泥籠子。結果很多鴿子飛出來,西夏軍接到信號,包圍過來,宋軍大敗。不過,這里鴿子也只是信號彈一樣的作用,并不是傳遞軍情。
事實上,古代傳遞軍情,更靠譜的還是烽火與驛站,信鴿的作用并不大。
(參考資料:《齊東野語》《開元天寶遺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