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樂團地圖怎么打開和怪物樂團合奏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作者:李睿

“斜杠”代表一種生活態度,近期,這個詞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成為一種潮流。他們身兼數職,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更喜歡那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在搖滾圈里,“斜杠”似乎更是一種普遍現象。

圈內“斜杠”特別多

“斜杠”一詞來源于英文“Slash”,它指不滿足于專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人群,最早由美國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在《一個人/多重職業》一書中提出。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區分不同職業,例如,張三,記者/演員/攝影師。此前媒體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斜杠青年”規模已突破8000萬人,他們以“80后”至“95前”人群為主,高學歷者占據主流。

2019年《樂隊的夏天》播出時,有人統計了參加節目的31支樂隊、117名樂手涉及的職業超過了20種,包含教育、設計、互聯網、金融、建筑等等。其中“斜杠”最出名的當數刺猬樂隊的趙子健,他不僅是主唱兼吉他手,還是一名專職程序員,平日里跟上班族一樣過著朝九晚五的“碼農”生活。后來因為錄制《樂隊的夏天》沒法請太多假,直接辭了職,在那之前的十幾年,他曾經因為樂隊巡演而辭職多次。據他說,自己做得最久的工作是新浪的程序員,因為新浪曾經批過他整整兩個月的假期,“不愛洗澡”“又辭職了”是當時的流行熱梗之一。同在刺猬樂隊的貝斯手何一帆也在互聯網行業,他是一名軟件測試工程師。

以清新風格著稱的鹿先森樂隊更是圈內典型的“資深斜杠”,六位成員中有五位都是研究生學歷起步,除了主唱倍倍和鼓手PP,其他人在樂隊排練、演出之余,都還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比如主音吉他手董斌的另一個身份是建筑工程師,節奏吉他手楊松霖是工程學博士,鍵盤手冰冰在2021年下半年剛升級為媽媽,目前樂隊、工作、育兒三手都要抓。

值得一提的是,樂夏舞臺上的教師特別多,比如新生樂隊Mandarin,吉他手肖駿現任教于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爵士吉他專業;福祿壽樂隊的主唱豆豆,真名叫杜冰兒,曾任教于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風格獨特的HAYA樂團由馬頭琴手張全勝在2006年發起并成立,張全勝是中央民族大學的老師,也是馬頭琴專業的教授,他演出時還會經常帶上自己的學生一起參與。盤尼西林的貝斯手熊花以前在今日頭條做運營,當時即使是忙著節目錄制和樂隊巡演,他依舊可以按時打卡上班。

“斜杠”出來的經典

關于搖滾圈的“斜杠”們,不得不提的還有新褲子樂隊的主唱彭磊,2020年的夏天,圈內流行這樣一句話——“同樣做導演,辛爽拍《隱秘的角落》,彭磊拍《QQ愛》。”彼時懸疑劇《隱秘的角落》大火,導演辛爽曾是Joyside樂隊的吉他手,人們又聯想到彭磊的年輕往事。

彭磊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動畫系,除了做樂隊,他還是2006年網絡神曲《QQ愛》的MV導演,上節目火了之后,他將當年的這首神曲MV發在社交平臺上,稱它是“為了生活可以放下藝術品位,隨波逐流的我執導的顛覆性作品”。

《QQ愛》只是笑談,彭磊過去的藝術作品真不少,2006年央視動畫片《可可可心一家人》是無數90后、00后的童年回憶,該片的造型、場景、設計及美術總監都是彭磊;2012年,彭磊用兩個星期拍攝了劇情電影《樂隊》,該片以一個女孩的視角和經歷出發,講述了她與一支年輕樂隊之間發生的種種交匯、碰撞、糾葛,該片獲得第15屆上海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獎。此外,他還創作結合了黏土動畫和DV實景的科幻片《北海怪獸》,他的漫畫《咪咪和嘎嘎》至今還在社交軟件上被制作成表情包流傳。

更為知名的搖滾圈“斜杠”,應該是皇后樂隊的吉他手——布萊恩·梅。他不僅是世界著名吉他手、作曲家,還是天文學家、物理學家、著述家。布萊恩·梅從小喜愛天文學和物理,高中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進入英國的帝國理工大學,21歲畢業時獲得了物理學榮譽學士學位,又留校繼續攻讀物理學博士,學習期間在頂尖期刊發表了兩篇論文。然而就在即將畢業之際,皇后樂隊的事業達到巔峰,布萊恩選擇了退學。在之后的幾十年里,皇后樂隊成為搖滾史上不朽的傳奇。2006年,59歲的布萊恩重回母校讀大學,繼續他三十多年前未完成的博士學業;在博士畢業第二年,他被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聘為榮譽校長,從此他也被粉絲親切地稱為“梅校長”。(李睿)

來源: 齊魯晚報

我是一心。

今天,迫切想分享最近看的這檔綜藝節目。

因為,每一個都充滿個性,簡直讓我有了初戀的感覺。看完這篇文章,建議你發給自己的女朋友,讓她也心動一下。

這個節目就是《明日之子4:樂團季》,個人認為是目前的年度最佳綜藝。

說實話,最初我是因為樸樹、梁龍(二手玫瑰主唱)和郎朗是節目導師,才想看一看吧,反正也沒什么事。

沒想到,一群“奇形怪狀”玩樂器的少年最終俘獲了我。于是,第一天連看了4個小時,看完了上下兩集。

和我一樣上癮的還有導師樸樹。本來他只答應錄2期節目,現在主動要求跟節目組續約。

這次他不是因為錢,是因為音樂,和這群少年們。

對比一下,很多人還記得,去年在《樂隊的夏天》,樸樹因為一句“到點了,我得回去睡覺了”上了熱搜。

話不多說,先來看看,讓樸樹忍不住說“曾經幻想過有這樣的孩子”的王江元。他想要組一個“怪物”樂隊。你一定要打開視頻:

小提琴琴弓演奏吉他并不少見,但王江元這樣結合指彈卻不多見。說實話,看完這段指彈,我也忍不住想,以后可以有一個這樣的孩子。

這就是《明日之子4》設計得最有意思的地方:

他們不是人群里最好看、最耀眼的人,但他們是最真實的年輕人。有血有肉、有想法、有故事、有創造力。

讓人欣喜的是,終于有一檔綜藝節目,想要表揚一些“怪物”一樣的少年。彰顯那些小眾的才華,那些怪異的創造力,和千奇百怪的個性。而不是看臉,看熟練的模式的表演。

01

在《瑪麗和馬克思》中有一句這樣的臺詞:當我年輕的時候,我想成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但這句話已經過時,現在的年輕人,只想成為他們自己。

節目里,有人一上來就“口出狂言”,說自己在所有鼓手中能排第一。

要知道這個節目是以樂團為主,樂器和唱歌、跳舞不一樣,不是短時間就能學成的,敢這樣說沒有兩把刷子真不行。

這個說自己最好的男生叫鞠翼銘,他并沒有吹牛。他沒有去瘋狂雙踩+雙跳,但他的groove,樸樹都忍不住夸了好幾次,還說自己要找他編楔子。

這也是我在節目中最喜歡的選手,一米九的大個子,打鼓的時候一直在笑。看節目的我,看出了一種初戀的甜蜜感覺。

前面介紹過的指彈功力過人的王江元,也一上來就明確表示自己要成立一個“怪物”樂隊。

就算技術現在還沒那么好的人,也很敢說。

比如:鼓手+主唱王舜禾臺風不錯,但技術不夠好,被問起如果你組樂團找到一個更好的主唱,你只打鼓行不行?

他說:“這個臺風能夠代替我的人就可以。”

你可能覺得他不夠圓滑,過于自信,但這就是他心里想的。他們能夠自由地表現自己,即使詞不達意,語出驚人,大家也會覺得可愛。

也有人和王舜禾相反。操著一口東北口音的張震元,上臺后緊張得不知道說啥,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教授團郎朗適時給出個話頭:“你就說說你對F-Man(可以有選擇隊友機會的人)的態度。”

他倒是終于有話說了:“我覺得就像是班級中的班長,可以帶領我們,是團隊中的領導者。”

聽著還算正常,可下一句就讓人捧腹:“我覺得......我不配!”

“我不配”這種話,在其他節目中應該很難聽到。

這也是樸樹選擇和《明日之子4》續簽,留下來的原因,他說:“在你們這個年紀,你們自己感覺不不到,你們身上最可貴的地方就是青澀。有時候傻傻的,讓我很感動。時間還長,你們不用變得很熟練,不用變得很圓滑。”

這就是這個節目跟其他節目最不一樣的地方。它包容,它不拘泥于選秀的標準。形形色色的年輕人,只要能打動人心,就是最棒的。

主唱兼鍵盤手的楊英格的職業是模特,平時工作拍攝平面時一本正經,看起來很兇的樣子,可是一跳起來全場都跟著他扭。

他說他想做那種,當你一聽到就會自然地扭起來的音樂。

張旸也是樸樹特別喜歡的一類學員,技術和即興創造力超強。

鄧紫棋笑瞇瞇地評價他現場即興創作的歌曲:“隨便修一下我都可以幫他直接出專輯了。”

這個節目之所以好看,就是因為有這樣一群年輕人。

他們沒有接受過工業和商業體系的培訓,他們不必遵守游戲規則,你可以對他們20歲以后的樣子充滿期待,而不是一眼看到頭。

02

當然,我就是沖著導師來看節目的,不得不說這幾個人的組合太奇妙了。

首先是教授團:歐陽娜娜、梁龍、鄧紫棋、郎朗、周震南的二次元的出場方式,前所未有。

樸樹之前的定位是客座教授,現在很有可能常駐。

五個人每次都特別“慈祥”地看著這群“明日之子”,好的“學生”簡直每一個都想給旗,舍不得放掉任何一個。

能把你夸上天,說你是新一代的年輕音樂家。

技術缺點和心態問題也直言不諱,控制不好就是控制不好,跑調就是跑調,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沒感覺就是沒感覺。

梁龍老師給出的小旗幟最多,后采的時候他解釋道:“我今天的標準特別簡單,就是寬容。”

其實“寬容”不是梁龍老師的常態,他給人的印象也完全不是慈眉善目的那種。去年面對《樂隊的夏天》的邀請,他拒絕了,今天卻和樸樹一樣喜歡上這幫年輕人。

他自己都說:“雖然我這個人平常生活中特別不寬容。但今天相反,我完全轉過來,我今天特別寬容,基本上能過得去的,我都會去拍。”

郎朗大概是給出“小旗幟”第二多的教授,在節目中他常常張著銅鈴般的大眼睛,期待地看著面前的學員。遇到有趣的,就數他笑得最歡。

因為郎朗能理解從小學習樂器的孩子,知道音樂也許就是這些長相普普通通,甚至很自閉的孩子對世界的表達。

因為臉上有胎記而封閉自我的選手,鋼琴和歌聲讓人動容。

鄧紫棋全程姨母笑,眼睛都看不見了,還忍不住數次感嘆:“好可愛哦。”

而這檔節目,應該是樸樹說話說得最多的綜藝。

遇到喜歡的學員,他還激動地沖上前去,不只夸人,還強烈建議跟他要去趟古巴,還說以后要找人家合作。

遇到不喜歡的他也會說,雖然我不喜歡,但你很好,不用在意別人的想法。

對比起《青春有你》和《創造營》這類女團選秀,女孩們固然是美的,個個青春有活力,但這兩個節目的核心其實是選手們的話題度和“含瓜度”。雖然熱度高,但看多了也有點膩。

今年的《乘風破浪的姐姐》給了大家驚喜,但評委和評分的設置實在是有問題。

內容變了,標準還是不變,就像杜華給出的理由,唱得太好竟然不符合女團成團的標準。

而《明日之子4》導師們的精彩之處,就是不以技巧和單一標準的才華為準。

即便有些學員并沒有展現出驚人的才華,教授團還是看到了他其他方面的優點。因為他們只有十八九歲,技術是可以學習的,而觀眾緣這個東西是天生的。

就像梁龍說的:“我們在這個行業這么多年,也很困惑一個問題,就是這個歌手真的沒什么才氣,也不能寫,也不能怎么地。但是!他一發聲你就感動。”

比如馬哲,簡簡單單一首《生如夏花》,樸樹也忍不住張口幫他唱幾句和聲。

這和他在《樂隊的夏天》的反應完全不一樣,后來他自己還評價說:“這首歌對你來說有點老。”

《樂隊的夏天》是一個念舊的節目,人們歡呼和流淚是為了過去和堅持感動。

但《明日之子》是一個讓人充滿好奇的節目,現在只播出了一期,我很好奇接下來在這所“明日高校”會發生什么?

可能這就是才華的魅力。

03

因為節目過于好看,我還忍不住去查了資料,竟發現《明日之子4》的特邀總編劇是岑俊義。

了解綜藝的人都知道,一檔綜藝好不好看,核心是導演和編劇,而不是嘉賓。比如韓國大名鼎鼎的羅PD,中國的綜藝創意,差不多都是抄他的或者買了版權。

而岑俊義正是《奔跑吧兄弟》第一、二季的編劇,和《中國有嘻哈》的總編劇。

這次比賽過程被他設定成“明日高校”,學員都是一群熱愛音樂的學生,他們相信樂器有靈魂。

有入學考試,接下來的第二期就是入學表演。

更重要的是岑俊義很會抓小眾文化。

這次樂團比賽就出現了嗩吶、冬不拉、馬頭琴等等民族樂器。先給大家看一個嗩吶和電音結合的表演,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個吹嗩吶的少年閆永強,只有19歲。因為嗩吶音色霸道,教授團擔心會不會很難融入樂團。

他卻一點都不擔心:“我不想成為F-Man,因為我選了他,他不一定想選我呀,所以我覺得那就被別人選吧。既然他選擇了我,就代表他是愿意接受嗩吶的,這樣我們才可以一起好好玩。

罷了,他還在最后關頭霸氣地補了一句:“我希望我團隊里這個F-Man是個很強的人。”閆永強舉起手里的嗩吶晃了晃,一臉驕傲:“我覺得如果你敢選我,你就是最強的!”

這一句話把郎朗逗得嘴都合不攏,“好!說得好!”

《明日之子4》回歸了選秀舞臺的初心——別看見、被了解、被喜歡。

雖然之前已經有其他和樂隊相關的節目,但參加的都是已經比較成熟的樂團。

而這個節目的選手,都是學習各種樂器的學生。尤其是小眾樂器,終于有一個被更多人看見的舞臺和機會。

△ 泰樂用小號演奏

△ 任胤蓬用大提琴演奏《Lemon》

拉馬頭琴的少數民族少年哈拉木齊,是大學里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唯一一個呼麥專業的學生。學校單獨請了個老師教他呼麥,沒有學長,沒有學弟。

節目組問他孤獨嗎?他思考了半晌,點了點頭:“孤獨。”

可他拉開架勢,彈起馬頭琴,一開嗓就震驚四座。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彈冬不拉的新疆少年薩木哈爾。他皺起眉頭演奏的姿勢簡直帥呆了。

由于流行音樂的接受度更廣,他們都曾嘗試用民族樂器演奏流行音樂,但這會損失很大一部分民族樂器固有的特色和精髓。

教授團給他們建議是,還原民族樂器本來的特色,組一個民族樂團,同樣會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團,一點不比流行音樂差。

不僅是民族樂器,貝斯和提琴也被大家重新認識了。

因為貝斯在樂團中主要是輔助作用,它音色沉穩,能把整首歌牢牢地平衡住,以前很不被觀眾重視。如何聽貝斯甚至都成了一道樂盲鑒別題。

而真正好的貝斯手對于樂團來說更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最喜歡的就是小智。一曲表演完,樸樹也連忙拿起話筒,毫不吝惜地夸獎:“非常喜歡,我非常喜歡。”

周震南還小小地拆了下樸樹老師的臺:“樸樹老師剛剛說,不喜歡音太多的貝斯,但聽完你彈的,他就說喜歡。”

其實看之前我還很擔心選新人拼湊樂團會不會有問題?

因為樂團的默契度非常重要,都是靠長年累月的排練和磨合才會有團隊的風格。

但現在我一點都不擔心,我很久沒有看到過這么默契的一檔節目。從教授團到學員,大家都是發自心底地互相喜歡,綜藝效果自然就出來了。

04

對觀眾而言,這檔節目無疑是一次輕松的青春回憶,比看漂亮妹妹還讓人放松。

你可以看到兩個男孩子,因為互相欣賞,拿著喇叭喊出:“我愿意”;

也有早就看對眼的,一聊天就發現很多相似之處;

還有人偷偷摸摸說悄悄話,私下里約定要組成一隊。

最讓我覺得可愛的是胡宇桐選人時問出的:“如果你想跟哥玩兒?”

有沒有一點校園的感覺了?只有真的沒長大的小孩子才會這樣說話吧。

這些大男孩兒們,憑的是感覺,只要咱們喜歡一樣的音樂,咱們就是好朋友,就可以一起組團玩起來,這樣的綜藝節目太熱血了!

就像節目的口號說的:有一群小伙伴,比啥都浪漫。

其實,在節目一開場,樸樹老師的一段話就將節目的核心,用簡簡單單的語言描述出來了:

“我不是老師,我只是比你們老而已,我希望看到朝氣,創造力,天馬行空的,我不想讓自己固化,所以我是想來看與我不同的東西,也就是說我也是來學習的。”

樸樹知道,不論再怎么獨特和有個性的作品,在投向市場之前,都是要被修剪掉棱角的。

他自己就曾在這中間掙扎過。無數年輕人前赴后繼,抱著初出茅廬的熱血,努力適應著前人定下的規則。這個行業早已經有足夠多的人順應著,他們表演成熟、出品穩定。

但這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要求,這個時代,音樂和綜藝也并需要順應者,需要是開創者。青澀一些也沒關系,還有很多時間成長。

說了這么多,我只是希望你不會錯過一檔好的節目。不是在選偶像,而是在選年輕人的榜樣。不是只為了養眼、放松,而是真正在看他們的表演和成長。

年輕人應該是這樣的。百無忌憚、不可一世而又堅韌不拔。

如果你竟然看到了這里,

希望能掃描下面的二維碼進入我的公眾號。

里面有更多我寫的娛樂史記,

我是一心,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