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是什么意思和金融風暴online2022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恒大集團的財務風波引發了廣泛關注,投資者們都在擔心恒大的破產會對全球經濟造成何種影響?本文將深入分析恒大破產的可能后果,為您揭示隱藏在背后的金融風險。

近期,中國地產巨頭恒大集團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財務困境,這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擔憂。恒大若破產,其蔓延效應將不僅限于房地產業,更可能引發一場全球性的金融風暴

恒大集團作為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之一,其財務問題的爆發不僅牽動了中國經濟,也牽動著全球金融市場的神經。據專家估計,恒大破產將帶來以下幾大后果:

1. 房地產市場動蕩,全球樓市面臨波及

恒大集團旗下的房地產項目廣泛分布于中國各地,其若破產,將導致大量項目擱置或停工,引發房地產市場的動蕩。這不僅會沖擊中國樓市,還會對全球樓市產生連鎖效應,蔓延到其他國家與地區。

2. 債務違約風險加劇,金融體系承壓

恒大集團巨額債務的違約風險將進一步加劇,這將對中國金融體系帶來沉重壓力。金融機構面臨資產負債失衡的挑戰,可能會引發金融系統的連鎖反應,從而危及整個全球金融穩定。

3.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關系受挫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恒大破產將對中國經濟造成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進而拖累全球經濟增長。此外,由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國經濟之間更為緊密地相互依存,因此中國經濟的下行可能引發全球范圍內的貿易關系受挫。

4. 就業市場動蕩,社會穩定受影響

恒大集團的破產將導致大量員工失去工作,從而引發就業市場的動蕩。失業率飆升可能會給社會穩定帶來嚴重威脅,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來應對潛在的社會問題。

5. 全球股市震蕩,投資者信心受挫

恒大集團的破產將對全球股市造成沖擊,股市可能出現劇烈波動。投資者信心可能受到打擊,導致市場上的投資活動減少,從而進一步擾亂金融市場秩序。

恒大若真正破產,其帶來的后果將是多方面、復雜而深遠的。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政府與金融機構都需要高度重視,及時采取措施來穩定市場、化解風險。

中小銀行與助貸機構合作,幾乎成了這幾年最大的業務增長點。 (視覺中國/圖)

網貸平臺似乎已經擺脫了早年的“P2P陰影”。

互聯網助貸是在數字經濟時代金融服務分工精細化的產物,其本質是信貸業務各參與方的優勢互補與資源效率最大化。”這是《中國互聯網助貸業務發展研究報告》的卷首語。

2023年7月4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稱,已于近日召開互聯網助貸業務健康發展工作交流會,同步發布了上述報告。該協會為行業自律組織,多位領導成員曾就任于央行等金融監管機構。

助貸機構這才有了統一定義。所謂助貸,是指網絡金融平臺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從事導流、聯合發放貸款的業務。平臺只輸出自己的風控和客戶,不涉及出資。

助貸們更常用的名字是網貸平臺,誕生時,曾使用“P2P”這個名字。從飽受爭議的P2P轉型網絡助貸,實則只用了不到4年。2018年12月,監管部門下發《關于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范工作的意見》,拉開了行業“清退”序幕。

根據央行數據,截至2020年末,4676家納入專項整治的網貸機構全部停止開展業務,其中3210家網貸機構存量業務已經清零。到了2022年9月,“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順利完成,近5000家P2P網貸機構已經全部停業”。

若從2016年11月網貸“備案制度”宣布實施算起,直到P2P徹底退出國內舞臺,這場金融監管風暴足足刮了6年,未出局的頭部公司等來了好日子。

根據多家上市網貸平臺發布的2023年一季度財報,截至6月,奇富科技(原360數科,NASDAQ:QFIN/3660.HK)、信也科技(NYSE:FINV)、樂信(NASDAQ:LX)、嘉銀金科(NASDAQ:JFIN)撮合放款規模均有增長,樂信、信也科技、小贏科技(NYSE:XYF)、嘉銀金科等行業頭部一季度營收和凈利潤增速都不低,個別甚至回到了P2P時期的頂峰。

從近5000家消失的P2P中“轉身歸來”后,“助貸機構”為何如今迎來了春天?

1.3萬億財富搬家

2018年底是轉折的關鍵點,《關于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范工作的意見》出臺,基本確定了監管P2P的主調——整治、清退。

那是汪羽入行十多年來最艱難的一段時候,在當時大洗牌中,他負責一家上海P2P企業的清退委員會。當時幾乎每家P2P平臺都有自己的委員會,專門負責P2P業務清退工作。

所謂清退,實則轉型。清退成功意味著在完全剔除P2P相關業務后,就可以繼續經營。根據當時的行業相關規定,絕大部分業務路線基本被堵死,只能轉向和銀行等金融機構聯合貸款。

清退具體是指將公司內所有業務增量停止、存量清零。根據網貸之家發布的《P2P網貸行業2018年年報》,2018年整個行業高峰時期的貸款余額約為1.3萬億,成交量達到7.3萬億。1.3萬億的資產要在短時間內搬家,汪羽如今回想仍然驚心動魄。

他回憶,根據有關部門要求,要對這些平臺資產進行摸底排查,要求企業進行自我測算,然后又是一輪調研和問詢,“(監管)會摸底你有多少自有資金,還欠了多少錢,有沒有債務窟窿。”

被重點關注的核心數據有兩個,一是平臺的凈資產,一是在貸規模,“在貸可以籠統理解為平臺的債務,凈資產就是你有多少家底(現金),兩者一對比,基本可以衡量出平臺的窟窿是多少錢”。

向借款人催收的平臺們成了被催繳還債的對象,摸底只是第一步,還必須定期匯報資產情況。

“清退的時候,每個禮拜要報送(監管)一次數據,包括4大核心數據,一是待還金額,二是賬上還有多少錢,三是待還的人數,四是本周期內清退的人數。”汪羽回憶。

除了還款壓力、監管壓力,還有投資者壓力。平臺要負責投資者的心理疏導,一旦發生大規模聚集事件,就會被視作重大事故。

經過2017年對現金貸業務的整頓,以及要求P2P平臺不得搞資金池后,剩下能夠持續經營的網貸平臺現金流不會太差。但若按照清退要求,將資金全部用于償還投資人債務,平臺很有可能“債還完了,老板也破產了”。

監管會根據平臺的實際情況做出調整,允許平臺在兌付的過程中打折。比如1000萬投資額還款只還700萬,相當于投資人損失三成本金。又或者允許扣除收益部分,假設一共投資1000萬本金,扣除前期已經獲利500萬,平臺只需要還剩下的本金部分即500萬,也相當于整體打了折。

汪羽所在公司屬于清退成功的“幸運兒”,但此后的規模在業內急劇下滑,原因正是在清退過程中,公司幾乎耗盡了自己的資產和現金流,“股東覺得掙不了多少錢,也不愿意再注資了。”

關停者眾

清退最終成了各個平臺“秀肌肉”的場所,各家還款情況千差萬別,個別平臺也許能做到全額還款,還有一些至今仍未完成全部清退。

一個秘訣是快速找到新的資金來源,比如銀行。

“我們2018年陸續開始和金融機構合作消費金融業務,到2019年底徹底完成業務轉型,結束了一年多個人金融與機構金融資金來源并行的狀態,實現100%資金交易來自于金融機構。”信也科技副總裁鄭軼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信也科技原名“拍拍貸”,是國內首個P2P網貸平臺。2019年11月,在美國上市的拍拍貸正式更名為信也科技。

這種和機構合作的模式最初被稱作“聯合貸款”。P2P時代,平臺的資金來源都是普通投資人,聯合貸款后,能借錢的慢慢只有機構了。如今的助貸,相當于剔除了聯合貸中“聯合資金”的部分,而是將網貸平臺作為純粹的引流中介和風控服務提供者。

偉濤于2021年關停了自己的P2P平臺。在美國大學畢業后,他回國一頭扎進了P2P創業潮,與合伙人一起在上海創辦了一家網貸平臺。最初在業內小有名氣,因為他們在行業早期就開始了現金貸業務,但規模不大。

“我們應該是國內最早提倡網貸平臺應該憑借技術力量輸出風控的公司了。”偉濤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這在早年P2P行業屬于“吃力不討好”的活,風控模型的形成極端依賴于大數據,平臺需要花費大量成本去搜集數據,為了驗證數據還得多花一筆錢尋找合適的場景來驗證。類似偉濤所在的中小型公司在早期的放款規模也能輕松上百億,合伙人不理解為何要花這么大的精力做這些數據。

之后P2P整頓,大部分只有找資金能力,而沒有核心風控能力的平臺都倒在了這一波。偉濤憑借自己的遠見讓公司安然度過了這一階段。

202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將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線降低至15.4%。

這意味著,高于這一比例的民間借貸資金將不受法律保護,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在此列,而當時的網貸平臺,還在艱難清退P2P資產,資金來源全額轉向銀行的是少數。

這給了偉濤公司致命一擊,沒有新資金進駐,短時間內也找不到愿意合作的金融機構,還本付息的路走不通了。在基本清償完畢后,偉濤關停了自己的平臺。

“線上信貸業務實際上是連續轉化的過程,在用戶觸達、注冊、授信、交易等業務環節,要想把這個業務做好,就是在每一個環節都提升它的轉化效率。”鄭軼解釋。

那段時間,行業性的合規整改密集出臺。“政策出臺-產品合規-商務解釋-產品再優化”,鄭軼和他的團隊一直陷在這樣的循環中。比如針對催收發出整改文件后,平臺需要對整個催收環節重新調整,這些調整可能會降低一定的回款率,進而影響利潤率。

“新的標準一般都會比以往嚴格很多,所以以前可以做的事情,現在不能做,前面優化了半天到這個地方又變了,努力一切歸零。”鄭軼說。

到了2021年,政策趨于穩定,剩下的平臺大多已經實現了合規化,金融機構與平臺的合作日漸成熟。

信也科技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4.7%,凈利潤同比增長29.1%。 (信也科技官方微博/圖)

螞蟻“地震”

最后一次行業震動要數螞蟻集團。

自2020年11月3日IPO前夕被叫停上市之后,螞蟻集團就被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管理局等四部門多次約談,內容涉及提升交易透明度、依法設立金融控股公司、確保資本充足、依法持牌合法合規經營個人征信業務、控制高杠桿和風險傳染、壓降余額寶余額等多項整改意見。

當時螞蟻旗下規模最大的業務正是借唄、花唄。

招股書顯示,2019年,以微貸為主的業務,首次超過支付寶創造的支付手續費(43.03%),成為螞蟻最大的收入來源。這一變化來自2017年,現金貸業務每年增速都超過40%。

曾有銀行資深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時的螞蟻是市場上最強勢的機構,幾乎所有中小銀行都期望能通過它給自家的資金找到放貸出路。

這主要依賴于螞蟻超強的融資能力。相較于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小貸機構的融資渠道十分狹窄,發行ABS是其主要融資補血手段。

2016年,螞蟻發行ABS之和為642.8億元,一年后,這個數字猛增至2688億元,占據當年國內市場ABS總發行規模的60%。但是主營花唄的螞蟻微貸注冊資本僅為20億元,主營借唄的螞蟻小額貸款注冊資本僅為40億元,卻撬動了近3000億元的借貸杠桿。

截至2020年6月30日,螞蟻納入合作名單的銀行數量達到100家左右,約有5億用戶使用過螞蟻提供的這種聯合貸款。整改后,螞蟻首先面臨的是合規,市場觀望之際,一些原本與之合作的銀行自然而然將目光投向了其他同行。

據中國證監會官網2023年7月7日的消息,近期,金融管理部門對螞蟻集團及旗下機構處以罰款(含沒收違法所得)71.23億元。

隨后,螞蟻集團披露,將以自有資金回購現有股東的部分股份,根據回購方案,螞蟻集團本次回購的價格對應公司估值約為5671億元人民幣,較2018年C輪融資估值(約9600億元)下降約40%。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螞蟻現在還缺征信牌照和金控牌照,這就意味著當前的核心問題依然是整改。

對手變朋友

“現在整個資產結構都變了,我們做了客群的上浮,也在找更多的平臺企業來進行流量合作。比如說像抖音、朋友圈、百度搜索等等。”鄭軼說。

除去螞蟻外,字節、騰訊、百度旗下的網貸平臺同樣也處于行業第一梯隊。

客群上浮意味著壞賬率的下降,外加其它流量的加持,網貸平臺們的助貸業務都出現大幅增長,“交易規模擴大、風險數據更好,使更多的銀行業機構將目光轉移到信也這樣的公司,特別是大銀行,包括一些股份制銀行、大型城商行等等,以前因為一些政策的原因,可能對與我們的合作持謹慎態度,外加這兩年的資產荒,所以越來越多大型金融機構也在開始接觸我們,并達成合作。”

劉曉春擔任浙商銀行行長的時候,正是網貸平臺最紅火的幾年。在他看來,網貸平臺增長的一大助推正是銀行自身的困境。

“這是中小銀行追求規模導向導致的。”劉曉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由于中小銀行并不善于流量獲取,通過聯合貸或者助貸模式發放貸款、獲取資產,幾乎成了這幾年最大的業務增長點。

銀行被流量綁架了。中小銀行們紛紛成立數字銀行部以及網絡銀行部,“這幾年這幾個部門都是行業增長的亮點。”這些短期貸款進入銀行系統后,成了優質資產。

結果是,無論銀行抑或當地政府,都難以忍受貸款規模的下降。

“這一方面是因為銀行需要資金規模優勢。另一方面,也和我們目前的業內考核制度有關,地方政府往往是這些中小銀行的大股東,相比經營利潤的增長,地方考核往往更在意規模的增長。”劉曉春指出。

聯合貸開啟了傳統金融機構走向流量的大門,發展到如今的助貸,二者的分工和界限已經越來越明顯。

不只中國,商業銀行與助貸機構合作已經成為全球趨勢。

金融機構與各個場景方助貸合作越來越深入,沃爾瑪與美國第一資本金融公司Capital One合作,蘋果公司與高盛合作,Google Store、亞馬遜、PayPal與消費金融服務公司Synchrony Financial合作等,正成為消費金融最大的增長點。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汪羽、偉濤為化名。)

南方周末記者 徐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