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僵尸生存指南:如何在活死人橫行的瘋狂世界求生
(美) 布魯克斯 (Brooks,M.) 著
THE ZOMBIE SURVIVAL GUIDE
by MAX BROOKS
逃生計劃基本守則
1.目標明確
通常,那些藏身在加護住宅里的人們都會被暫時的自由所迷惑。這種人大多數都沒有得到最終的安全。不要將自己變成那些無用統計學中的一個。你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逃離。不要搜尋那些被遺棄的貴重品;不要試圖攻擊偶遇的僵尸;不要對遠處的奇怪噪音或是亮光所吸引——你所要做的,就是逃離!途中任何一次往返或是停歇,都可能增加你被發現、被吃掉的幾率。如果你遇到需要幫助的人類,那你可以想盡一切方法幫助他們。(有時邏輯必須為人性讓步。)除此之外,永不止步!
2.確定目的地
你到底要去哪里?人們經常會盲目拋棄他們的防御工事,毫無目標地在僵尸蔓延區里徘徊、試圖突破。如果你沒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地,那么你在途中的生存幾率微乎其微。你可以通過收聽收音機來確定最近的避難所在哪里。確保你有第二選擇,以便在首選目的地淪陷時還有目標可循。除非有其他同類在等你,或是有定期聯絡,否則很有可能在你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時,卻發現一大群貪婪的僵尸。
3.收集情報、排好行程
估算一下,你和你的目的地之間大概有多少僵尸?哪里有自然邊界?那里有沒有發生諸如火災或化學藥品污染的事故?哪條路線最安全?哪條路線最危險?哪些路線在爆發之后堵塞了?天氣有問題嗎?一路上是否有什么可用物資?你確定這些物資都還在嗎?出發之前你還能想到更多有用信息嗎?顯然,一旦你藏身在堡壘里,想要收集這些情報是很艱難的事情。你恐怕沒法知道路上到底有多少攔路僵尸、某座大橋是否垮塌、碼頭的船是否還在。因此,你得保證你對地形很熟悉——顯然這一因素是不會因暴亂而改變的。考慮清楚你每天要在哪里歇腳。至少得從地圖上確定這些地方是具有一定防御性、隱蔽性和逃生途徑的。此外,你還得根據你選擇的逃生路徑來確定你所要攜帶的特殊裝備。是否要帶攀登的繩索?如果路上沒有水源,你是否還得帶些備用水?
一旦考量好了以上因素,便需要根據不確定因素和已有計劃做出相應的備用計劃。如果火災或是化學污染阻斷了你的去路怎么辦?如果僵尸威脅比你預想的更為嚴重怎么辦?如果團隊成員受傷了怎么辦?考慮到所有的可能性,并盡量制定應對措施。如果有人滿不在乎地跟你說“哎呀,管他那么多,先上路,到時候再說”之類的話,給他一把裝有一顆子彈的手槍,告訴他還有更簡單的方法,那就是自殺。
4.保持健康
如果之前的所有條例都嚴格執行了,那就該考量下你的身體能夠支撐住長途跋涉了。如果不能,那就開始嚴格的心血管養生學吧。如果時間緊迫,那至少得確保你制定的路線在你身體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
圖55
5.避免大型團隊
防御時,人手眾多占有絕對優勢;但穿越僵尸領地時卻全然相反。顯然,大型隊伍增加了被發現的幾率。即使有嚴明的紀律,也有可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狀況。大隊伍同時還降低了機動性,畢竟,隊伍里速度最慢的成員得設法跟上速度最快的成員,反之亦然。當然,獨自行動也存在一些問題。對那些“獨來獨往”的人來說,安全保障、探索偵查以及睡眠都會成為其難題。最佳情況下,你的團隊人數應該是3人。當然,4到10也還是易于管理的。人數超過這個數值就是自找麻煩了。3名成員能夠在肉搏戰中互相保護彼此,也能很好解決夜間崗哨問題,并且,兩個人剛好可以在短時間內輪換背負受傷同伴。
6.訓練你的團隊
仔細考量團隊成員的個人技能,并合理運用。誰負責攜帶大量武器?誰跑得最快?誰在肉搏戰中最安靜?向相應個人分配每天的生存-戰斗任務。當你的團隊上路之后,每個人都必須清楚自身職責所在。當然,團隊合作也是應該優先考慮到的因素。戰斗訓練和模仿生存技巧缺一不可。舉個例來說,當僵尸來襲時,你的團隊需要花費多長時間才能整裝出發?顯然,逃生的時候,時間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最理想的情況下,你的團隊應該整隊進退、整隊行動、整隊戰斗。
7.保持機動
一旦被發現,僵尸群就會從四面八方向你涌來。此時,你最好的防御手段不是完美的火力,而是機動性。隨時做好奔跑的準備。絕對不要背上那些會影響你速度的東西;絕不要一次性將你所有的裝備卸完;絕不要在確保安全之前就脫下你的鞋子!保持一定節奏,只在必要時才提高速度,以免大量消耗寶貴的體力。采取短促、頻繁的休息策略。不要讓自己太過舒適了。每次休息期間仍然要保持一定的伸展。千萬不要冒不必要的風險。跳躍、攀爬以及任何可能致傷的行為都應該盡量避免。在僵尸領地里,你可不會想要扭傷的腳踝。
8.保持隱蔽
除了速度以外,你最堅定的盟友就是隱蔽性了。就像一只偷偷摸摸的老鼠才能穿過蛇窩一樣,你必須想方設法躲避勘察。關掉所有收視收音機或其他電子設備。如果你戴著電子表,那你得確保鬧鐘是關著的。此外,你還得綁緊你的裝備,以確保其不會因撞擊而發出響聲。可能的話,把你的容器填滿(避免晃蕩聲)。如果是團隊行進的話,盡量不要交談,用耳語或其他可視信號來進行交流。在區域之間穿行時要隱蔽好,盡量不要直接通過開闊地,除非毫無選擇。晚上不要使用明火、手電筒或是其他任何光源。顯然,這些都會限制你日間的機動性,也會讓你們只能以冷干糧作為食物。但這些犧牲都是很有必要的。研究表明,一個眼部完整的僵尸能夠發現半英里以外的燃燒煙頭。(該結果并不確定,但何必要去碰運氣呢?)
只在必要時進行戰斗。戰斗耽擱你的行程,并且還會引來更多的僵尸。據記錄,有人在成功消滅了一個僵尸時,卻悲哀地發現他們已經被十幾個僵尸層層包圍了。如果不可避免地要進行戰斗,那么,切記只在絕境時才使用火器。發射一槍火器與發射一枚信號彈無異。它只會引來方圓數里之內的所有僵尸。除非你擁有可靠且迅猛的撤離手段、或者你的火器是具有消音功能的,否則,盡量采取其他武器而不要使用火器。不然的話,你也可以在計劃好撤退路徑之后再開火。
9.觀察、聆聽
除了保持隱蔽,你還得試著發現潛在威脅。警惕任何運動;不要忽視任何影子或是遠處的人形物體。在休息和趕路時,不時注意聆聽周圍環境。你聽到腳步聲和摩擦聲了嗎?那是僵尸嚎叫聲、還是僅僅是風聲?當然,很有可能你會變得草木皆兵,覺得到處都是僵尸。那是壞事嗎?不,在這種情況下不是的。相信到處都是僵尸是一回事,而事實上是這樣又是另一回事了。
10.睡眠!
你或你的團隊已經孤立了,你們試著保持安靜,試著保持警惕。僵尸可能藏身在任何地方,等著開始一場殺戮行動。幾十個僵尸隨時都可能會出現,而救援卻遠在千里之外。在這種情況下,你哪有時間還去睡什么該死的覺呢?雖然這聽起來像是癡人說夢、完全不可能,但如果你想要從這種嚴酷的考驗中生存下來的話,睡眠其實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不睡覺,便會出現肌肉乏力、感知遲鈍,每分每秒你的身體機能都會不停削弱??偸怯心切﹤€有勇無謀的莽夫,妄圖以咖啡因之類的東西來強撐起自己的身體,好“一口氣”結束這段長途旅行。然而,當他們最終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已經為時已晚。不管你是否喜歡,日間行軍的好處之一在于,在你不會需要去某個地方幾小時的情況下,你不會深惡痛絕這樣的黑暗,而會充分利用它。與獨行俠不同,團隊行進時,你們可以輪流守夜、輪流休息。當然了,有人在守護著你,那么你落單的幾率也就減小了。千萬抵御住服用安眠藥的沖動,因為其藥效會讓你無法應對夜間的僵尸突襲。除了冥想之類的精神訓練,我想不出有其他有效方法,能讓你在這樣的危急時刻還能安然入睡。
11.克制發送明顯信號的想法
當你看見飛機的第一眼時,你可能會想方設法引起飛行員的注意,比如發射武器、發射信號彈、點燃火堆或是其他什么引人注目的手段。誠然,這樣做能夠引起飛行員的注意,讓他幫忙叫來一架直升飛機或是地面的救援隊伍;但這樣肯定也會引來周圍的僵尸們。除非直升飛機離你只有幾分鐘的路程,否則的話,僵尸肯定會先于其到達你的所在地;除非你看到的飛機能夠隨時隨地降落營救你,否則千萬不要試圖用鏡子或無線電以外的東西向其發送求救信號。如果你無法保證這些的話,你最好還是繼續往前走好了。
12.避開城市
無論你在該危機里生存幾率多大,只要你一進入城市地區,這一比例無疑會下降50%甚至是75%不等。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人越多的地方,僵尸肯定也就越多;建筑越多,越可能遭到伏擊。此外,這些建筑物也會降低你的視線范圍所及之處。不像荒野里那種柔軟的土壤表層,城市里那些堅硬的混凝土,絲毫不能降低腳步聲。再加上,你可能還會無意之間碰倒什么東西、被什么東西絆倒,或是踩到一些嘎吱作響的碎玻璃,這下好了,你的旅程將會無比嘈雜。
同樣,在這一章節里我們會一再強調這一點,當你處在城市中時,你比在任何荒郊野外都更可能落入陷阱、被逼得走投無路,或是被團團包圍。暫且不提來自僵尸的威脅,先想想來自同類的火力吧。如果那些躲在建筑物里的人類或是武裝獵人把你當作僵尸了怎么辦?萬一碰上那些有意無意的火災呢?還有有毒化學物泄漏、毒氣,或是其他城市作戰帶來的危險呢?生病了怎么辦呢?你得牢記一點,不管是人類還是被干掉的僵尸,他們的尸體都可能被擱置在那里長達數周之久。并且,還有那些在空氣中傳播的致死微生物帶來的危害,這也是一項巨大的威脅,絲毫不低于城市街區里的其他危險。除非你有正當理由(有獲救機會,或是其他路徑都阻絕了、也不能繞道而行),否則,請不惜一切代價遠離城市!
裝備
輕裝上陣對你接下來的行程是很重要的。在打包任何東西之前,自問一下,“我真的需要這東西嗎?”在你清點你的裝備時,列一個清單,再反問自己一次。一旦完成了這項工作,再重復一遍這樣的操作。當然,輕裝上陣并不是說你就只拿一把.45手槍,抓上一把牛肉干,拎起一壺水就匆忙上路。你選擇帶上的裝備應該是極為關鍵的,比那些你在可能的藏身之處(如監獄、學校、自家)所能獲得的供給更重要的東西。也有可能,你帶的東西就是你所有裝備了的,因此,你得帶上你的醫院、儲藏室、軍械庫。接下來,為你列舉了一張清單,其上所提到的基本裝備都是生存所必須的。此外,諸如高山用雪橇、防曬霜、蚊帳之類的專用設備,則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
. 背包
. 可靠的徒步旅行用靴(已經磨合完畢)
. 兩雙襪子
. 1升容積的闊口水壺
. 濾水板*
. 防風、防水火柴
. 大絲巾
. 地圖**
. 指南針**
. 帶有遮光鏡片的小型手電筒 (AAA電池)
. 雨披
. 小型信號鏡
. 睡袋或鋪蓋卷(全帶上會過于繁重)
. 太陽鏡(偏光鏡片)
. 掌上急救包*
. 瑞士軍刀或多用工具組
. 配耳塞的手持式收音機**
. 小刀
. 雙筒式望遠鏡**
. 首選火器(特別推薦,1把半自動卡賓槍)
. 50發彈藥(如果是團隊,1人30發)
. 清潔箱**
. 次要火器(建議1把.22邊緣發火彈手槍)*
. 25發彈藥*
. 肉搏戰武器(建議1把砍刀)
. 信號彈**
* 團隊不必要
** 團隊中一人負責攜帶
此外,所有團隊都應攜帶:
. 消聲武器(建議1把消聲火器或弩弓)
. 15發彈藥(如果其所需彈藥與標準武器不同)
. 望遠瞄準器
. 中型急救包
. 雙向戴耳塞的無線電
. 撬棍(肉搏戰武器)
. 濾水泵
一旦你確定了所帶的裝備,請確定它們全都能運轉。反復測試其性能。試著背上你的背包一整天。如果你在堡壘里背著它都嫌重,那么試想一下,你怎么背負著它經過一天又一天的行程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可以通過選用多功能工具來解決(比如,有些手攜式收音機配有電筒,有些生存用刀附帶指南針等)。選擇武器時同樣也要遵循這樣的空間節省理念。為已有武器配備適用消聲器要比裝備新武器更省空間,比如弓弩和弩箭。整天背著背包,這樣你還能發現摩擦點在哪里,背包怎么調整,怎么保護設備。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腦極體
提問,現在比口罩和廁紙還要緊俏的國際硬通貨是什么?
如果你關注最新的新聞,一定會回答,糧食是接下來最值得押注的新“理財產品”。因為許多農產品出口國都開始限制出口了。像是埃及的大豆,哈薩克斯坦的小麥,越南的大米,塞爾維亞的葵花籽油……
再疊加上全球干旱異常氣候持續、疫情影響全球物流通道等等消息,得出“缺糧”的悲觀結論并不意外。聯合國糧農組織前不久也發出呼吁,“維持全球食品供應鏈并減低疫情對糧食體系的沖擊”。
這么一說,是不是該囤糧了呢?恐怕還是需要先冷靜下來,從邏輯中對未來按圖索驥。
畢竟類似“哄搶廁紙”這樣毫無意義的擠兌,除了蔓延恐怖情緒,對實際解決問題并沒有絲毫幫助,除非你正巧在這期間患上了暴食癥與腸胃炎。
究竟會不會“斷糧”,需要先從三個問題開始作答。
斷糧迷思背后的三道關鍵題
問題一:中國糧食的海外依存度有多高?
中國是人口大國和糧食消費大國,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進口國——這一點早就被寫進了小學教科書里。全球糧食貿易中,中國占到了25%的比例,每年大概進口1億噸左右。
那么,海外糧食供應鏈中斷,到底會不會讓中國人民吃不上飯呢?這當然要看,咱們進口的究竟是什么?
數據顯示,2019年,進口糧食主要集中在大豆8851.1萬噸,其他谷物和谷物粉,總計的進口量僅有1785.1萬噸。其中,作為主食的小麥(面粉),進口量在500萬噸左右,而且主要還是專用小麥,比如用來釀酒的弱筋小麥,增加面包口感的高筋面粉。
悄悄說一句,進口500萬噸面粉并不是因為國內不夠,而是為了“湊單”。因為世貿談判時要求中國的糧食進口配額中,小麥是900多萬噸,結果國內實在是不缺,所以總是湊不齊額度,就像雙十一滿減時為滿減優惠難到撓頭的網友……
而占據最大比例的大豆,核心產品豆油和豆粕,在中國居民的實際生活中都出現頻率不高,并且有非常多的替代品,主要出口國巴西并沒有公布相關禁令,所以并不需要擔心。
所以說,除非有人頓頓喝啤酒喝豆油吃面包,否則此次疫情期間的海外糧食出口禁令,并不會帶來太大影響。
問題二:中國自給自足的能力是否足夠?
這下倒是不必擔心海外斷糧了,可13億的一大家子人,可勁兒猛吃也扛不住啊,久而久之會不會導致糧價飛漲?也成為大家關心的另一個問題。
中國糧食安全到底能不能靠自給自足來保障呢?其實就跟“池塘放水題”一樣:
一是存量。現在庫存的糧食能吃多久,是決定市場長期良性發展的前提。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了66384萬噸,比上年增加594萬噸,增產0.9%。
其中,4億畝水稻田的年稻谷產量有20961萬噸,小麥有13359萬噸,玉米產量達到了26077萬噸。相當于人均每年可以達到500公斤以上的糧食,帶殼的稻谷更能儲存超過兩年以上。
而眾所周知,中國采用糧食收儲政策,大中型城市通過米面油等成品儲備,可以滿足10-15天的供應,從而實現了應急保障。
目前小麥和稻谷的社會庫存量估計在3億噸左右,就算地球末日來了,也夠咱們一天三斤主食茍上一兩年的。
你問我肉菜蛋奶怎么不算?同學,都開啟末日故事線了,當然是挑戰極限生存了。
第二靠是增量。除了“坐吃山空”,現在正值春耕,能不能保住今年的收成,穩住糧食產量,決定了后續供應的穩定。
目前中國疫情防控得當,很多地方都開始積極恢復了春耕,加上農藥、化肥、飼料等的特種車輛開辟“綠色通道”;錯時下田、錯峰作業等針對性措施,今年的糧食生產沒有錯過黃金時期。
問題三:是否會出現不可控的“黑天鵝”因素?
進口和家底都盤點了,還會有什么影響到糧食問題呢?這就要提到各種不確定的“黑天鵝事件”了。
不要覺得糧食這件事兒就是“春種秋收”,其實顆粒之間都是無數風云變幻。
比如2008年前四個月,由于全球變暖,導致稻米收成減少,泰國、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紛紛限制出口,稻米價格就從每噸387美元猛漲到了855美元。
當時,作為稻米主要進口國的印尼和菲律賓等11個國家,就因為糧食供應不足,一度引發了社會動蕩。
而澳大利亞以及烏克蘭出現嚴重的干旱 ,也讓世界糧食庫存率從 20%降至不到 15%的臨界點。
從這個角度看,極端天氣的出現,比如近日就有專家預測未來中國發生驟旱的風險可能將顯著增加;防疫形勢的轉變,像德國說過將防控周期拉長到兩年等等,都有可能為糧食安全帶來新的變化。
1995年,萊斯特·布朗曾經發表過一篇《2030年:誰來養活中國?》的文章,認為中國不斷激增的糧食進口量,會引發世界糧食價格大幅上漲。
顯然,盡管距離其預言已經過去了25年,至少從此次疫情中,糧食危機距離中國已經變得日漸遙遠了。
窺視暗礁:不可掉以輕心的糧食風險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目前還可以將“斷糧”的擔憂老老實實地放在口袋里。
但通過這場風波,也使我們不得不思考中國糧食市場當前存在的幾大風險:
1. 與全球市場接軌的風險傳導及波動。
必須維持一定的糧食進口量,意味著中國必須參與到國際市場貿易格局中去,因此世界的波動和風險對國內市場的傳導效應也在增強。
比如2007年國際玉米價格暴漲,2008年下半年又暴跌,這種大起大落都會一定程度地影響國內食品價格,為國家糧食安全埋下隱患。
2. 中國糧食產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盡管中國糧食自給自足沒問題,但像疫情這樣全球斷鏈的情況畢竟只占歷史時期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數情況下,中國糧食產業都會陷于去庫存難、國際競爭缺乏價格和質量優勢的問題,這也是出口量不高、進出口不均衡的核心原因之一。
而這種情況,也導致了國內糧食市場“只漲不跌”“三量齊增”的詭異局面。也就是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都在增大,但糧食價格卻依然上漲,背離了基本的供需邏輯。
3.糧食生產的雙重擠壓。
充足的糧食產量和儲備,并不意味著實現了糧食安全。真正的安全應該是確保產能的基礎上,供求平衡、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戰略。
一方面,我國的資源背景對糧食生產的約束日益增大。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 0.093 hm2, 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 1 8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資源極少的13個貧水國之一;
同時,糧食生產的成本在日益增長,規?;a效率不高,環保退耕的壓力持續加強。由此導致“天花板”與“地板”的雙重擠壓,自然難以向穩定長期安全供給發展。
舉個例子,我國化肥利用率僅為30-40% , 僅此一項每年浪費化肥近 3000 萬噸 ,相當于多投入了300多億。水資源明明很短缺,但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 2000 多億元,灌溉水利用率僅為30-40%……這些都讓生產效率進一步拉低。
當然,有人說,智能科技與精益農業的加入,正在改變現狀。但需要注意的是,升級的過程往往也是矛盾出現和加劇的必然。
精準農業,成為“糧食解藥”之前需要一場大改造
Precision Agrieulture,或是Precision Fanning,又被稱作精準農業,已經成為國際上區域共識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主要是利用空間信息技術、智能生產管理支持,面向大型農田的“精耕細作”。
為什么說,在當下中國,精準農業依然存在不少阻礙呢?
一方面,是數字化、信息化的農業改造。
要實現對農田的精準數控,需要農藝學 、土壤學 、植保科學 、資源環境科學和智能化農業裝備與田間信息采集技術、系統優化決策技術等,組裝集成起來,形成一個精細農作技術體系。早在2018年,就制定了《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計劃(2018-2035年)》,將智能技術、生物科技、機械化裝備等不斷引入生產當中。
但中國農業長期以來以小農經濟生產模式為主,土地零星分散,大部分青壯年及農村知識分子大量外流,都制約了先進、集成的生產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此外,這樣高度精細化的系統也需要大量垂直軟硬件來支撐,但我國的農業科研往往與社會經濟發展脫節,很多項目并沒有什么經濟價值,也缺乏與一線的合作和交流??上攵@些研究并不能為農業升級提供技術上的保障。
另外,這樣高度智能化的農業技術體系,必然會出現一系列新的技術問題,因此也需要專業的服務體系來支持。
而目前中國的科研推廣服務隊伍嚴重不足,很多地區甚至沒有農技推廣服務站。受社會觀念的影響,年輕人也更愿意從事白領崗位,對農業推廣興趣不大,自然也就難以凝聚起有活力的年輕化服務隊伍啦~
比如在智能農機裝備上,建立了農機北斗導航與智能測控信息應用平臺,用植保無人機精準施藥,讓留守農村的老人來操作是不是就有點很不現實、很賽博朋克?
尋找外援:農業之外的糧食支撐
遺憾的是,技術的衍生問題,卻并不能由技術自身來解決。
目前看來,唯有引入市場化的力量來催化精準農業的進一步升級,進而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
一是發揮資本投入的多元化調控價值。
在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投資往往全面開花,不同投資主體有相對偏重的投資領域。以美國為例,就是國家資金投入以基礎性 、應用性研究為重點,社會資金主要用于實際應用的研究 、開發工作。法國的應用技術研究經費多為企業或研究單位自籌,荷蘭則適度推動了部分具有盈利能力的科研機構的市場化改革,增強農業科研的主動性與自主權。
目前看來,我國科技研發經費還無法達到美國等等發達國家水準,相關研究也與實際需求和服務有一定脫節,如何調動起科研的精準提高,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是大力尋求科技企業入局一起玩。
農業科技的升級,僅僅依靠政府與學術機構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上述更具有科研導向,在服務和落地方面經驗相對不足。
因此強化科技企業的參與,承擔起精準創新的責任,就有希望充分發揮市場活力,來合力推動科技創新與服務水平。
以養豬業為例,過去數年間,京東、阿里、網易等企業都化身“豬倌”,試圖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來養豬。據不完全統計,如果整個中國養殖業應用這一解決方案,每年至少可以降低行業成本 500億元。
這種農業與科技的“聯姻”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屢見不鮮,并且輻射到了糧食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比如北大荒農墾集團與阿里,探索“數字+產業+商品”合作模式;化肥巨頭金正大集團與京東,在農資電商、京東農場項目、農業研究院、農業金融、農產品銷售、供應鏈合作、用戶合作等七大板塊展開合作……
這些新鮮血液的出現與結盟,也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的新推手。
2020年兵荒馬亂的開局,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感受了一種格外真實的惶恐。
從自我調侃的“家里蹲花式大賽”,到緊張地戴起口罩、搶起雙黃連,到今日縈繞在心頭的“糧食焦慮”。這一切,都叫我們知道,每一個平淡的、吃飽了飯的日子,是多么珍貴和得來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