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元朝末期,汝寧府光州有個姓周名群的年輕人,要妻丁氏,婚后年余生下個胖小子。一家三口,小日子可該說是紅紅火火地過。然而,祖上積債過多,眼下又無力償還。周群無奈,只得跟妻子商量外出做生意。妻子雖然留戀燕爾之情,但手短無硬漢,帳債不饒人,只好忍疼割愛讓丈夫外出掙錢還債。
周群收點兒山貨,想著帶著來到漢口販賣后再做其他生意,時值陳友諒起兵反元,一時兩軍對壘,道路封鎖。周群不便向家里捎信,更難得到家里的音訊。嬌妻愛子,周群時常牽腸掛肚,有心繞道回家,然而生意難做,錢不湊手,回家拿什么向債主還賬?就這樣夫南妻北,兩地相隔,一晃就是八年。
最后這一年,周群時來運轉,生意做得十分順手。中秋節近,周群決定探家還賬。身背百兩白銀,一路小唱回到家鄉。時間尚早,便擇一家酒店喝起老酒來。
臨暮時分,清了酒錢朝家里趕,出了城,北風一吹,不覺燃起三分醉意。心想:八年了,家里怎么樣?眼下一無所知,古來酒肉朋友,米面夫妻。妻子變心了沒有,正道不正道?心存疑念,想入非非。臨進村時,換了一身舊衣裳,把百兩紋銀藏于村口老榆樹樹洞里,學起“薛平貴”的故事來。摸到家門,看看還是依然如故,推推門,門已上閂,屋內靜悄悄的。他喊了幾聲,老婆聽準了聲音才應腔開門。
一見是丈夫歸來,滿心喜歡,忙喚起不滿十歲的孩子團兒,團兒見了爹爹,高興得只嚷嚷媽媽快做好吃的。丁氏自從丈夫走后,守著孩子清水淡飯,平時連油都沒有,周群取出五個銅錢交給妻子,卻被團兒搶去:“媽,我去灌油!”小團兒找了油罐跑出門外。
夫妻久無見面,相見分外親切,丁氏一邊燒茶,一邊問長問短,敘說著這幾年兵荒馬亂,實怕周群外邊有個三災八難。債是祖上留下的,咱掙下就還。現有幾畝薄田,人家都餓不死,還能餓死咱家,苦做甜吃,也勝似在外擔驚受怕。說著兩眼發赤,嘴唇哆嗦,忍不住竟哭了起來。周群見妻子潔身自守,心里熱乎乎的,暗罵自己多疑善感。連忙寬慰妻子幾句,正要說出銀兩事由,小團兒灌油回來打斷話路。
一家人說說笑笑吃著晚飯。周群飯菜難下咽喉。丁氏望著丈夫失神的樣子,不由疑云滿腹,忙問丈夫是身心不爽,還是路著風寒。此時,不由周群不說。便毫無隱諱地把賺有紋銀百兩,放在老榆樹洞里的事倒了個完。丁氏聽了大驚,連我也不相信了,放在外邊,若被他人發現,豈不枉費了數年心血。說得周群心急。放下飯碗,囑咐妻子自己去取了就回,待周群來到老榆樹下,手往樹洞里一探,頓時呆若木雞,迭聲叫苦,樹洞里空空如也,銀錢不翼而飛。
丁氏在家長等短等不見丈夫回來,深夜她怕事出意外,來到老榆樹下一看,嚇得她魂飛天外,丈夫早已吊死在榆樹上。她抱著周群尸體嚎啕大哭。夜深人靜,哭聲驚動了四鄰八家。大家一看,數年在外的周群怎地回來就不明不白的吊死在樹上?疑懷丁氏從中作祟,忙告知地保報官。
當地胡知縣是個才華橫溢、勤于政事的清官,見地保來報,當下帶人下鄉查看。驗證周群確系自殺時,便喚過丁氏細問詳情。丁氏把事情的始末說了一遍,胡知縣揣度片刻,圍著老榆樹轉了數遭。正當人們不知這位縣令用意何在時,突然間,胡知縣仰天大笑,用手指著正在樹上爬行的大螞蟻,吩咐地保把它拿了。地保望著螞蟻不知所措,面有難色,舌尖打結:“老爺,這,這……”胡知縣正色道:“虧你還是地保,連這點小事還解它不開,此乃冤魂不散,螞蟻上榆樹,這豈不是蒼天暗示殺人兇手是'馬尚俞’嗎?”
一語出唇,晴空霹靂。只聽“撲通”一聲,一個叫馬尚俞的人,雙膝跪地,連連磕頭,乞求大人饒命。眾人見了暗自稱奇。只聽胡知縣大聲喝道:“馬尚俞,爾既知罪,還不從實招來!”馬尚俞朝前爬了半步,說出一段事由。
原來,馬尚俞祖上開座油坊,家產頗富。到了他這一輩,憑著家大業大,橫行鄉里,仗勢欺人。他見周群妻子丁氏有幾分姿色,借討債之名逼走周群,脅迫丁氏就范。誰知丁氏家窮身正、潔身自愛,幾經挑逗,數年間未能如愿。
昨晚他見團兒前來買油,頓起惡意,心想:周群常年在外,小孩夜半買油,豈不是養漢婆娘假正經。今晚倒要看看丁氏是怎樣個貞節人。當他來到周家隔著門縫一瞧,見丁氏正陪著周群吃飯。
“周群真是回來了。”他有興而來,敗興而歸,忽聽周群說出樹洞藏銀之事,馬尚俞大喜,人難到手,我且偷了銀去,看你怎個過話。
誰知周群失了銀錢,感到走投無路,懸樹喪生,惹出失銀傷命一案。
馬尚俞訴說完畢,胡知縣當場立判,將馬尚俞仗四十,充軍邊塞。丁氏喪夫,孤兒寡母,由朱門賠銀千兩,以備安葬活養之資。判畢,打道回衙。霎時,群情歡聲雷動,齊聲贊頌“神明”。事后,當人們問及胡知縣怎知螞蟻上樹就是馬尚俞時,胡知縣笑道:“這有何難,周群回家不過一個時辰,并未對外人提及,丁氏又不曾離家,況馬尚俞劣跡累累,路人皆知。小孩買油知者又無二人,馬尚俞貪戀女色,竊銀害命者能有誰哉!本官不過是借景生情,逢場作戲而已。”
引言成語“奉為圭臬”是指把言行或者事物當作自己的準則。圭臬,指的是土圭和水臬,用作測量土地。文人把它比喻成準則、規則,就像現代的法律法規一樣。而在古代,什么樣的東西同樣具有這樣嚴明的法律效力呢?
在封建社會圣旨是金科玉律,旨特指皇帝下達的命令,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效力極大,對于獲得圣旨的官員和百姓來說,則是天大的殊榮。古代社會,如果一個人或是家族,獲得了一道朝廷嘉獎的圣旨,絕對會將它視為傳家寶,世代供奉。圣旨的材料一般為絲綢、絹帛,不易保存,我們現在收藏的圣旨大部分是清朝中后期的,少許大型博物館可能保存有清朝早期或者明朝的圣旨,不過都是相當珍貴的國寶級文物了。
▲圣旨近照
012017年,在河北出現一道罕見的明朝圣旨,震驚了歷史界和文物界。這道圣旨的持有者是一位郭姓老漢,據他介紹說,圣旨是傳家之寶,是祖上一代代傳下來的,現在傳到了他的手上。根據族譜記載,圣旨是頒發給國家一位做官的祖先,這位祖先在做官時,清正廉潔、克己奉公,不和當時昏暗官場中的官員同流合污,深受百姓愛戴,皇帝為了獎勵他,特地頒發了這道圣旨,到郭老漢手中,已經傳了19代人,距今570多年了。
▲圣旨近照
在十年浩劫的時候,全家被要挾要交出圣旨,父親為了保護這道圣旨,差點丟了性命,他將圣旨藏到深山里的一個樹洞中,沒有在家里被搜出,郭家一家人這才逃過一劫。當然,郭老漢說的頭頭是道,專家還需要對這道圣旨進行鑒定,當地文物部門和郭老漢溝通,請郭老漢拿出圣旨,交給專家鑒定,郭老漢欣然同意。經過鑒定,這道圣旨確實為明朝年間的圣旨,材質為青黃兩色絹本,長度為1.9米,寬31厘米,開端紋繡“奉天誥命”四字,圣旨上的內容是用楷書書寫的,結尾落款為正統十二年并蓋有皇帝的印章“敕命之寶”。
▲明英宗劇照
02在文物家的眼里,它是十分珍貴的文物,在歷史家的眼里,圣旨中的內容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對于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圣旨上面的內容來看,郭老漢祖先出生于明朝初年,在明英宗天順年間擔任南京戶部主事。當時南京市是明朝的陪都,(陪都就是輔都的意思),一般和首都并稱作“兩京”,南京作為陪都,雖然保留了六部在內的一整套機制,但這些官職大多形同虛設,因此大部分官員都吃著皇糧卻不做實事,甚至懶政怠政、貪污腐敗。郭老漢祖先與他們不同,兢兢業業,得到皇帝的賞識和嘉獎,特頒此圣旨以示獎勵。
▲南京明故宮三大殿復原模型近照
不過,圣旨上要獎勵的并不是郭老漢祖先本人,而是郭老漢祖先的老父親。這是明朝的一種嘉獎制度,如果官員有功,朝廷不僅會他進行嘉獎,還會對其父母進行賞賜封蔭,以示恩典,使其父母享受榮華和榮耀。這道圣旨距今已有570多年的歷史,是文物界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如今,它一直被擺放在郭老漢的家中,郭老漢還特意打造了一幅托架來專門擺放圣旨。但當地文物部門觀察了郭老漢家中的情況,條件非常差,很容易讓圣旨受潮,或者遭受蛀蟲。為此,專家曾建議郭老漢把圣旨上交給當地博物館來收藏保存,但遭到了郭老漢的直言拒絕,他說:“這是祖先傳下來的寶貝,將來還要傳給子孫后代。”
▲文物專家鑒寶舊照
網友對于郭老漢的決定褒貶不一,有人說那是封建社會的東西,留在自己手中沒什么意義,倒不如交給博物館好好研究和保存,也算是這道圣旨發揮的余熱。又有人認為我們需要推己及人,自己家傳了好幾百年的寶貝,奉為神明的東西不交出來也可以理解,況且這也是一種家族延續的見證,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對此,你怎么看呢?
結語每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烙印,而被悉心長久保存下來的東西,就像是穿越時空,走到我們面前,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歷史的記憶和印記。通過一道圣旨,去探究、去尋找屬于另一個時代的歷史畫卷,每一件文物都應該有其獨特的價值。
參考資料:
《郭氏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