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愛就像秋葉等不到花開歌名以及我們的愛就像秋葉等不到花開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東方詩哲”泰戈爾

他信仰生命,他尊崇青年

他歌頌青春與清晨

他永遠指點著前途的光明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當我們熱愛這世界時,我們才真正生活在這世上。

當我們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于偉大的時候。

——泰戈爾

一段段短小精悍的雋語

使你身處暴風雨過后的初夏

一股擋不住的清新撲面而來

世界再次變得亮麗而明澈……

在無涯的時間荒野中

我們遇見泰戈爾

哈哈

人生旅途

1

泰戈爾

我在路邊坐下來寫作,一時想不起該寫些什么。

樹蔭遮蓋的路,路畔是我的小屋,窗戶敞開著,第一束陽光跟隨無憂樹搖顫的綠影,走進來立在面前,端詳我片刻,撲進我懷里撒嬌。隨后溜到我的文稿上面,臨別留下金色的吻痕。

黎明在我作品的四周嶄露。原野的鮮花,云霓的色彩,涼爽的晨風,殘存的睡意,在我的書頁里渾然交融。朝陽的愛撫在我手跡周遭青藤般地伸延。

我前面的行人川流不息。晨光為他們祝福,真誠地說:祝你們一路順風。鳥兒在唱吉利的歌曲。道路兩旁,希望似的花朵競相怒放。啟程時人人都說:請放心,沒有什么可怕的。

浩茫的宇宙為旅行順利而高歌。光芒四射的太陽乘車駛過無垠的晴空。整個世界仿佛歡呼著天帝的勝利出現了。黎明笑吟吟的,臂膀伸向蒼穹,指著無窮的未來,為世界指路。

黎明是世界的希冀、慰藉、白晝的禮贊,每日啟東方金碧的門戶,為人間攜來天國的福音,送來汲取的甘露;與此同時,仙境琪花的芳菲喚醒凡世的花香。黎明是人世旅程的祝福,真心誠意的祝福。

人世行客的身影落在我的作品里。他們不帶走什么。他們忘卻哀樂,拋下每一瞬間的生活負荷。他們的歡笑悲啼在我的文稿里萌發幼芽。他們忘記他們唱的歌謠,留下他們的愛情。

是的,他們別無所有,只有愛。他們愛腳下的路,愛腳踩過的地面,企望留下足印。他離別灑下的淚水肥沃了立足之處。他們走過的路的兩旁,盛開了新奇的鮮花。

他們熱愛同路的陌生人。愛是他們前進的動力,消除他們跋涉的疲累。人間美景和母親的慈愛一樣,伴隨著他們,召喚他們走出心境的黯淡,從后面簇擁著他們前行。

愛情若被鎖縛,世人的旅程即刻中止。愛情若葬入墳墓,旅人就是倒在墳上的墓碑。就像船的特點是被駕馭著航行,愛情不允許被幽禁,只允許被推著向前。

愛情的紐帶的力量,足以粉碎一切羈絆。崇高愛情的影響下,渺小愛情的繩索斷裂;世界得以運動,否則會被本身的重量壓癱。

當旅人行進時,我倚窗望見他們開懷大笑,聽見他們傷心哭泣。讓人落淚的愛情,也能抹去人眼里的淚水,催發笑顏的光華。歡笑,淚水,陽光,雨露,使我四周“美”的茂林百花吐艷。

愛情不讓人常年垂淚。因一個人的離別而使你潸然淚下的愛情,把五個人引到你身邊。愛情說:細心察看吧,他們絕不比那離去的人遜色。

可是你淚眼蒙蒙,看不見誰,因而也不能愛。你甚至萬念俱灰,無心做事。你向后轉身木然地坐著,無意繼續人生的旅程。然而愛情最終獲勝,牽引你上路,你不可能永遠把臉俯貼在死亡上面。

拂曉,滿心喜悅動身的旅人,前往遠方,要走很長的路。沿途沒有他們的愛,他們走不完漫長的路。

因為他們愛路,邁出每一步都感到快慰,不停地向前;也因為他們愛路,他們舍不得走,腿抬不起來,走一步便產生錯覺;已經獲得的大概今后再也得不到了。然而朝前走又忘掉這些,走一步消除一分憂愁。開初他們啜泣是由于惶恐,除此別無緣由。

你看,母親懷里抱著嬰兒走在人世的路上。是誰把母子聯結在一起?是誰通過孩子引導著母親?是誰把嬰兒放在母親懷里,道路便像臥房一樣溫馨?是愛變母親腳下的蒺藜為花朵!可是母親為什么誤解?為什么覺得孩子意味著她“無限”的終結呢?

漫長的路上,凡世的孩子們聚在一起娛樂。一個孩子拉著母親的手,進入孩子的王國——那里儲藏著取之不竭的安慰。因著一張張細嫩的臉蛋,那里像天國樂園一般。

他們快活地爭搶天上的月亮,處處蕩漾著歡聲笑語的波瀾。但是你聽,路的一側,可愛無助的孩子的啼哭!疾病侵入他們的皮膚,損壞花瓣似的柔軟肢體。他們纖嫩的喉嚨發不出聲音;他們想哭,哭聲消逝在喉嚨里。野蠻的成年人用各種辦法虐待他們。

我們生來都是旅人;假如萬能的天帝強迫我們在無盡頭的路上跋涉,假如嚴酷的厄運攥著我們的頭發向前拖,作為弱者,我們有什么法子?

啟程的時刻,我們聽不到威脅的雷鳴,只聽黎明的諾言。不顧途中的危險,艱苦,我們懷著愛心前進。雖然有時忍受不了,但有愛從四面八方伸過手來。讓我們學會響應不倦的愛情的召喚,不陷入迷惘,不讓慘烈的壓迫用鎖鏈將我們束縛!

我坐在絡繹不絕的旅人的哀泣和歡聲的旁邊,注望著,沉思著,深愛著。我對他們說:

“祝你們一路平安,我把我的愛作為川資贈給你們。因為行路不為別的,是出于愛的需要。愿大家彼此奉獻真愛,旅人們在旅途互相幫助。”

泰戈爾

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見解,在印度享有史詩地位,泰戈爾的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等。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我們樂于接受“生如夏花般燦爛”,但難以承認,“死,亦能如秋葉般靜美”。

我們熱衷談論“生”,但拒絕討論“死”。“死亡”,如同“性”一般,在絕大多數人口中都是難以啟齒的存在,不經意間便被歸到“等你長大就知道了”話題系列。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死亡”代表著猙獰,代表著黑暗,所以我們拒絕公開談論“死亡”,更規避和我們的孩子談論“死亡”。

那么小時候從未被長輩普及“死亡”知識的你,是怎樣進行的第一次死亡教育呢?

《好奇心日報》上有這樣一則問題:從小到大,你的死亡教育都是從哪里獲得的?

點贊量第一的答案是:“親人離世,切膚之痛”。

沒錯,“死亡”就和“性”這樣有關人類本質的問題一樣,等你親身經歷,才知曉其中言喻。

譬如,直到父親因病住進ICU病房無法進食,我才知道他最愛吃的水果是葡萄;家里靈堂搭建起來,我才隱隱約約感覺到,住在太平間的父親,估計是不會回來了;我才想到不會再有人把我扛在肩頭看壩壩電影,不會再有人把我從母親的叫罵聲中“解救”出來,也不會再有人找打鬧中把我膝蓋磕出血的壞小子算賬了。第一次理解了大人口中的“人沒了” 是什么意思,我躲在二嬸的肩膀上嚎啕大哭,歇斯底里。而這一切都發生在七歲的我的身上。

這就是我接受的第一次死亡教育。突然、深刻,打得人措手不及。不過,如果要說這次死亡教育給我帶來了什么,那大概就是日后面對死亡的從容,珍惜與親友的相處,以及深知死亡是人生的必經之路,要更加珍惜生命來之不易的感知。

何為死亡教育

1977年,美國《死亡教育》雜志發行。美國學者列溫頓(Leviton)在首期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將死亡教育定義為:“向社會大眾傳達適切的死亡相關知識,并因此造成人們在態度和行為上有所轉變的一種持續的過程”[1]。

于是,死亡教育的應用場景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面向將死之人,讓他們更從容地死去;另一種則是面向兒童,讓他們更珍惜地活著。

孩子無時無刻不會面臨周遭花鳥魚蟲的死亡,我們做不到切斷他們與死亡之間的所有聯系。于是我們要做的,是教他們坦然面對死亡,敬畏生命。

同性教育一樣,死亡教育也是由更為“開放”的歐美國家率先提出。1977年,有學者提出了美國死亡教育的目標,包括讓人們獲得更多關于死亡的知識;學習如何面對自己和親友的死;了解臨終護理和喪葬儀式;以及確立自己對社會、倫理問題的價值取向[2]。

另外,還有研究指出,青少年的自殺傾向和其存有的不確定的死亡觀念有一定關系[3]。因此,針對兒童進行普及性死亡教育,將對他們更冷靜地面對死亡,克服對死亡的焦慮和恐懼,更加珍惜與親友的相處時光,甚至避免自殺,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于是漸漸地,我國也分年齡段,明確了自己對于幼兒的死亡教育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點:

(1)幫助學生了解人的生與死,以及生命的過程,消除死亡的神秘感

(2)增強學生抵抗困難與挫折的生命力;

(3)鼓勵學生對生命有所追求,激發其對生活的熱情,降低校園自殺率

那么對于天真爛漫又涉世未深的孩子而言,死亡教育到底應該如何進行呢?

死亡教育,在于戰勝孩子對死亡的未知

一切恐懼來源于未知,死亡也是。

欺騙、恐嚇、忽視或敷衍,往往是家長忽悠我們,我們又忽悠孩子的慣用伎倆。當被孩子問及“死是什么?”“死后人會到哪里?”的時候,家長們的回答通常分為三類:浪漫童話類、敷衍拖沓類和科學解釋類。

浪漫童話類往往出于傳統信仰和宗教。通常說法是,萬物之死都和天堂相關,人死之后就會遇見天使,在天堂與已故的家人相遇。當然,這種解釋方式會給以正處于傷心狀態的孩子慰藉,守護他們內心的脆弱角落,但終究是掩蓋了死亡的真相。

敷衍拖沓類則是選擇將問題推給時間。因為隨著時間推移,即使再少不更事的孩童,也會通過電視等媒介的接觸,了解何之為死。 “等你長大就知道了”,實際上是家長對死亡問題的回避。

只有少部分家長會對孩子進行科學的解釋,比如人死之后,器官就會隨之衰竭。“死亡是分很多種的,人老了是必須要死的。因為他們的身體各個器官已經不能正常運行了,所以就會衰老而死。這樣的死是正常的,人死了就會在這個世界消失”[4]。

而最科學的解釋,往往也傷人最深。對于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害怕父母消失的孩子而言,最后一種解釋無疑代表著永遠的分離。

解釋,還是逃離?父母都在以自認為不會傷害到孩子情感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多數家長不知道的是,無論是避諱談論“死”字,還是科學解釋“死亡”,在幼兒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其實都是有其合理性。家長要做的,是針對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對孩子進行恰當的死亡教育。

這不僅是在消除孩子對未知死亡的恐懼,也是在消除家長的恐懼——擔心傷害到孩子幼小心靈的恐懼。

1948年,匈牙利心理學家瑪利亞·耐基(Maria Nagy)調查了378名3-10歲兒童,發現他們對死亡的看法大致有三個階段[5]:

(1)3-5歲的兒童認為死亡是暫時且可逆轉的現象。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死亡”沒有明確觀念,更多的是“分離焦慮”上的情緒表達。如果讓他科學地了解死亡,知道親人終究會離他遠去,那么可能會適得其反,加重他的不安全感。因此,此時的死亡教育可以通過講述繪本的方式,向孩子擬人化地描述死亡。比如“兔媽媽睡著了,會做一個很長很長的夢”。

(2)5-9歲這個階段,兒童會認識到死亡是生命的終結,且是永久的現象。但他并不認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且不會把自己和死亡聯系起來。出于對死亡的好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經常向家長發問。

如果家長采取回避姿態,認為死亡話題非常敏感、忌諱,那么在多種電影、電視媒介的影響下,兒童很有可能會對死亡產生恐懼心理。無論是對死亡本身感到恐懼,還是對死亡的“產物”(幽靈鬼魂)感到恐懼,都會伴其一生。所以在這個階段,坦誠,是治療死亡終極之問的良藥。

(3)到了9-10歲,兒童會了解到“人終有一死”,并把死亡和自己聯系起來。此時的死亡教育在于讓孩子知道,死亡如花開花落,終是生命的必經階段。任何生命都會有由盛轉衰的那一刻。并通過周遭一切小動物、植物的死亡,教孩子用正確的方式、正確的情緒面對死亡,了解生命的意義,更好地珍惜生命。

1969年,列溫頓首先提出了三個層面的死亡教育內容,即“死亡的本質”、“對死亡及瀕死的態度和其引起的情緒問題”,以及“對死亡及瀕死的調適”[6]。

但若要讓家長用嘴巴,將所有與死亡相關的話題講詳盡,未免有些強人所難。所以,隨著死亡教育一步步進入我們的認知范圍,死亡教育的實施方式也變得多樣起來。

死亡未必陰暗,死亡教育更是多彩

“Remember me, though I have to say goodbye. Remember me, don't let it make you cry. For even if I'm far away, I hold you in my heart. I sing a secret song to you each night we are apart.”

——一部《尋夢環游記》,勾起無數人對已故親友的思念。

死亡意味著肉體的別離,但也意味著回憶的雋永。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正在重新定義陰暗的死亡。

文學題材以一種貼近現實的方式,將社會事態刻畫出來,經過專業人士的精心編排,兒童能在受保護的情況下感知死亡。繪本和電影等文學作品,能給幼兒提供表達哀傷與恐懼的機會,提供替代性經驗[7]。

彩色的印刷圖案,能在最大程度上沖淡死亡帶來的崩潰情感。目前,我國從國外引進了不少直接或間接談論死亡的繪本,逐漸打破對“死亡”話題的避諱。

據說,最初要引進亡靈題材的《尋夢環游記》時,我國是拒絕的。直到它把所有審核人員都感動落淚,《尋夢環游記》才在熒幕上以如此溫情的形式,告訴我們死亡帶來的牽掛,也能如此溫暖。

藝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所以真正的死亡教育,還須來源于現實

直接讓孩子面對親人的離世,或許有些殘忍。不如從自然界的花香鳥鳴開始,讓孩子感受樹葉花兒零落成泥的凄美,培養他們的共情能力。

飼養寵物是實施死亡教育活動的好途徑。在美國的一堂課上,丹尼爾老師就是這樣通過一只死去的兔子,對班里的孩子展開死亡教育的。他事先向家長寫信告知事情的原委,然后講述自己的教學計劃。信的內容如下[8]:

致家長的一封信:

親愛的家長,我很難過地寫信告訴你們,昨天我們班可愛的兔子死了。它是在當大夫和動物醫院的急診室護士給它治療的時候死去的,我就在它的身邊。我有些事要告訴孩子們,也請您了解我們的工作。

兔子玫瑰死于肺炎,這是一種肺部感染。人們不會通過動物感染上此病。大夫說這種病的病癥很難及時發現并給予治療。值得慶幸的是,它在醫院里沒有承受任何的痛苦和不適。寵物在醫院里死后,護士把尸體埋葬了。寵物的死是令人傷心的——老師和孩子們會感到悲傷,并想念它們。玫瑰的死可能會使他們想起他們喜愛的人或寵物的死。

我們將在明天集合后告訴孩子們玫瑰的死訊,并邀請他們參加一個討論會。我們還會與孩子們一起制作一本關于玫瑰的紀念冊,來追憶與玫瑰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和表達對它的思念。

在最近一段日子里 有些孩子可能會經常提起玫瑰,有些孩子可能會變得沉默寡言。請您體諒孩子的情感表現。當然,我們也會及時與您分享學校的一些討論內容和我們制作的玫瑰紀念冊。

誠摯的祝福

丹尼爾老師

2002年9月

通過生活中能觸摸得到的疼痛,讓兒童感受死亡,對兔子玫瑰進行悼念,是這位教師培養孩子共情能力的方式。

美國的學齡兒童死亡教育,會特別強調死亡的文化教育[9]。這也是我國與歐美國家之間的傳統文化差異。美國老師敢于向孩子、向家長普及死亡教育,孩子和家長也樂于接受。而在我國,死亡文化的開放程度遠不及歐美。

華師大曾有研究小組考察家長和幼兒園老師對于“死亡教育”的態度。結果顯示,有63%的家長表示“難以接受幼兒園開展和死亡相關的活動”,有50%的家長認為“生死教育會讓孩子覺得恐怖,對他的身心不利”。由此可見,死亡教育還應從家長做起。

除了繪本作品、生活親歷,“死亡體驗”也是一種有效的死亡教育方式。

死亡體驗館的存在,能滿足有完備認知力的獵奇的大人。而游戲,則是孩子們的“死亡體驗館”。這樣的游戲會帶有一些表演和演練的性質,讓孩子在游戲中演繹死亡情緒。兒童主動代入角色,感知氛圍。

而死亡教育,說是談“死”,實則談“生”。看清了死亡終是結局,才能更好地珍惜眼前,著眼未來。“及時采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便在風中枯萎”,勸少年們珍惜時光。

參考文獻:

[1]羅蕊.死亡教育理念探——由“死”觀“生”的教育視角[D].開封:河南大學.2005

[2]Valerie Clark. Death Education in the United[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8,27(3).

[3][8]劉彤.親歷美國幼兒教育(之三)—幼兒園的死亡教育[J].早期教育.2004,11.

[4][7]崔迪.幼兒園死亡教育的價值及特點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5]Clarissa A Willis.The Grieving Process in Children: Strategies for Understanding, Educating,

and Reconciling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Death[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002,29(4).

[6]唐慶,唐澤菁.死亡教育漫談[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4(12)

[9]Hannelore Wass.A Perspective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Death Education[J].Death Studies.2004,28:289-308.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