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熱帶魚長期生活于優越的環境中,單位養殖面積小,對水質管理較嚴格、細致,種苗淘汰率高,與外界接觸少,交叉感染疾病的機會很少。許多熱帶魚,特別是熱帶魚的體型多為小巧玲瓏,嬌生慣養,生活于適溫環境中,覓食量與活動量較小,受外界氣候、飼養條件變化的干擾少,故抗病能力較差。目前熱帶魚魚病的防治,本著“預防為主,防重于治,防治結合”的原則,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以便控制魚病的發生和流行。
一、熱帶魚病種類概述
通常將魚病分為兩大類:一類主要由有生命的動物或植物引起。由病毒、真菌、細菌以及單細胞藻類等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的疾病,又稱微生物魚病。由于微生物魚病大多發病急、傳播快、發病率與死亡率較高,有較強的傳染性,且不易防治,故稱之為傳染性魚病。由動物性寄生蟲引起的魚病稱寄生蟲魚病,其特點一般是發病和傳播較慢,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防治也較容易。另一類主要是由水體環境的機械、物理、化學等非生物因素或魚體生理機能失調所引起機體的代謝障礙或機能紊亂而導致的魚病稱為非生物性魚病。此類魚病的種類很多,危害較大,涉及面也較廣。只要加強管理,做好預防工作,此類魚病可避免發生。
二、細菌引起的疾病
細菌引起的常見疾病有以下幾種:
1.細菌性爛鰓病
[病因] 一是原生動物、單殖吸蟲、甲殼動物等引起;二是水生藻狀菌,如鰓霉引起;三是由細菌引起。
[病原體] 魚害粘球菌。
[癥狀] 病魚鰓部常充滿粘液,鰓絲和鰓蓋骨內表皮均有出血現象,鰓絲由紅變白,逐漸腐爛并帶有污泥,最后發展到全鰓,使之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放入百萬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或百萬分之十二點五(12.5ppm)的金霉素,或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霉素、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痢特靈等溶液中浸泡30分鐘;或用11.5%濃度的氯胺丁0.02克溶于10千克水中,將魚浸洗15~2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呋喃西林,或百萬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萬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遍灑消毒治療;養魚的容器及所有的用具,用百萬分之八(8ppm)的漂白粉溶液消毒滅菌。
2.細菌性腸炎
[病因] 主要是吃了不清潔的食物或攝食過飽、腸道脹飽、排泄受阻,最后由細菌感染腸道引發腸炎。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桿菌。
[癥狀] 病魚常常腹部膨大,呈現紅斑,肛門突出,魚體呈呆滯,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動,體肌作短時間的抽搐,不進食,糞便白色。剖開魚腹,可見腹腔積水,腸壁充血發炎,輕者僅部分腸道出現紅色,嚴重時全腸呈紫紅色,腸內無食物,充有淡黃色的粘液和血膿。
[治療方法] 治療腸炎的方法較多。市場銷售的藥物也較多,內服藥如納克菌、魚服康、磺胺胍等,外用藥如浴菌潔、呋喃西林、慶大霉素、土霉素、痢特靈等藥物經稀釋后潑灑或浸浴,均能取得較好療效。
3.白皮病——又稱白尾病
[病因] 由于水質不潔,特別是水族箱中的糞便沒有及時清除,或因捕撈運輸、放養、移箱時操作不慎,使魚體受傷,導致病原菌感染。
[病原體] 為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稱為白皮極毛桿菌。
[癥狀] 發病開始時,只在背鰭基部或尾柄處出現一小白點,隨即迅速擴大,從魚體背鰭向后蔓延,以致背鰭與臀鰭間的體表至尾鰭全部發白。隨著病情加劇,病魚游泳能力明顯減弱,體軀平衡失控,頭部朝上,尾鰭朝上,與水面垂直作上下游動和掙扎,不久即死亡。每年5~8月間為此病流行季節,魚發病后2—3天即死亡,死亡率極高。
[治療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十二點五(12.5ppm)的金霉素,或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霉素水溶液浸洗30分鐘;也可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萬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潑灑于水族箱中消毒治療。
4.白頭白嘴病
[病原體] 為粘球菌一種,與上述爛鰓病病原體球菌的形態很相似。此菌為好氣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5℃,最適宜pH為7.2左右,pH在6.0~8.5之間都能生長。
[癥狀] 發病時,病魚的額部和嘴部周圍的細胞壞死,色素消失而表現白色,病變部位發生潰爛,有時帶有灰白色絨毛狀物,因而呈現“白頭白嘴”癥狀。在水面游動之病魚,癥狀尤為明顯。當病魚離水后,癥狀就不顯著。嚴重的病魚,病灶部位發生潰爛,個別病魚頭部出現充血現象,有時還表現白皮、白尾、爛尾、爛鰓或全身多粘液等病變反應。病魚一般體瘦、發黑,呼吸加快,食欲不振,游泳緩慢,不斷地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此病是一種暴發性疾病,發病極快,傳染迅速,一日之間可全部死亡。此病流行季節性比較明顯,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為發病高峰。
[防治方法] 防治時可用百萬分之一(1ppm)漂白粉灑入魚箱作消毒處理,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五至零點七(0.5~0.7ppm)西力生(含2.5%氯化乙基)灑入,效果都很好。
5.出血性腐敗病——又稱赤皮病、赤皮瘟。
病原體] 為熒光極毛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
[癥狀] 為體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和腹部最明顯,背鰭或全部鰭的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常爛去一段,鰭條間的組織也被破壞,呈破爛的紙扇狀(又稱蛀鰭);有時病魚的上下顎和鰓蓋部分充血,現塊狀紅斑,有時也充血發炎。在鱗片脫落處和鰭條腐爛處往往長有水霉。此病流行區域比較廣,且終年可見,常與爛鰓、出血癥并發。當魚體受傷時,致病菌乘機侵入魚體,容易發生此病。當冬季水溫極低時,魚體皮膚也會因凍傷而發生此病。
[治療方法] 可用1%食鹽水,或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唑酮,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漂白粉浸浴。
6.豎鱗病——又稱立鱗病、松鱗病、松皮病等。
[病原體] 為一種與水型點狀極毛桿菌類似的細菌。
[癥狀] 病魚表現的癥狀特點是體表粗糙,多數在尾部部分鱗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張開,而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它的內部積聚著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在鱗片上稍加壓力,含有液狀物從鱗囊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有時伴有鰭基和皮膚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癥狀。病魚游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側轉,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當水質不清潔,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飼養水溫過高,以及當魚體鱗片被劃破等情況下易患此病。金魚、錦鯉常患此病,每年春季較流行,在熱帶熱帶魚中,攀鱸科、斗魚科和鳉魚科等泡沫卵生魚類常患此病。此病難以治愈,即使治愈后,色彩、光澤、體態都不如以前好看。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浸入濃度為五萬分之一單位的四環素溶液中洗浴1小時;還可用2%的氯化鈉溶液與3%碳酸氫鈉溶液混合洗浴10分鐘;或用氯霉素溶液,或呋喃西林粉加痢特靈溶液,或慶大霉素溶液浸洗,還可用上述藥液的1%稀釋成低劑量潑灑,堅持數日均可見效。
7.癤瘡病
[病原體] 為癤瘡型點狀產氣單孢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菌體短桿狀,兩端圓形,大小為(0.5~0.6)微米×(1.0~1.4)微米,單個或兩個相連,極端單鞭毛,無莢膜,無芽孢。瓊脂菌落呈圓形,直徑2~3毫米,灰白色,半透明,最適培育溫度25~30℃。
[流行與危害]由于病灶在魚體背鰭基部兩側,以及癤瘡僅在皮膚局部小范圍內充血發紅,而且病灶向外突出形成癤瘡,所以不易形成流行病。因此,無明顯的流行季節,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主要危害鯉、草、青等魚。
[癥狀] 此病又稱瘤痢病,病灶部位不定,通常在魚體背鰭基部兩側,皮下肌肉組織出現1個或幾個紅腫的隆起,形似膿瘡,用手觸摸,有柔軟浮腫的感覺。隨著病情的發展,肌肉組織呈現出血、體液滲出,繼而壞死、潰瘍。由于患部在背鰭基部兩側,故導致病魚鰭基部充血,鰭條散開,病情嚴重時,腸道也有充血發炎癥狀。
一般可根據癥狀診斷。當癤瘡部位尚未潰爛時,切開癤瘡,明顯可見肌肉潰瘍,有膿血狀的液體。涂片檢查時,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大量的細菌和白血球。
[防治方法]
(1)預防
①在扦捕、運輸、放養等操作過程中,勿使魚體受傷。
②藥物消毒,用2克/立方米水體呋喃唑酮藥浴魚體30分鐘,可消毒受傷部位,防止細菌感染。
(2)治療 (內服與外用)
①內服磺胺類藥物,混合飼喂,連用5天;
②內服呋喃唑硐,每天1次,混合飼喂,連用20天。
③內服抗生素類,連用10天;氯霉素,連用5~10天;四環素,連用10天。
④內服氟哌酸,拌入飼料投喂,每天1次,連用3天為1個療程。
①預防此病應保持水質清潔,防止魚外傷。
②待膿瘡成熟后開刀排膿,再用呋喃西林水沖洗干凈,涂呋喃西林干粉或抗生素粉劑均可收到較佳效果。嚴重者立即淘汰,發現身上有鼓皰者撈出單獨治療。
③大型魚可肌肉注射青霉素4~8萬單位或用藥液沖洗瘡面。
8.打印病——又稱腐皮病。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菌的點狀亞種,屬革蘭氏陰性菌。
[癥狀] 病魚通常在肛門附近的兩側或尾柄部位(極少數在身體前部)、皮膚、肌肉開始發炎,出現紅斑,有時似膿皰狀。隨著病情發展,該部位的鱗片脫落,肌肉逐漸腐爛,形成邊緣充血發紅、呈圓形或橢圓形病灶,好象打上一個紅色印記,故稱之為打印病。病魚身體瘦弱,游泳遲鈍;發病嚴重時,可陸續出現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或魚體受損傷時,常會感染此病。沒有明顯的流行季節。
[治療方法] 可參照其他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發的魚病的治療方法。
9.爆發性出血病(細菌性敗血病)
[病原體]:目前經初步鑒定,病原體共分三個類型,(1)魯克氏耶爾森氏菌。(2)氣單胞菌。(3)弧菌。魯克氏耶爾森氏菌是一種適宜在20℃以下生長的病原菌。此菌出現的最適時間為每年的3-4月。這期間發生的爆發性流行病的病原菌主要為此菌。氣單胞菌和弧菌為溫水型細菌。適宜生長溫度為20- 30℃之間。因此,從5月底一直延續至整個高溫季季節)。檢查病魚時,均可查到這類菌。由于該病的病原菌產生毒素,引起病魚溶血、出血、組織損壞嚴重。肝功能障礙、腎功能障礙、胰功能障礙,垂死的病魚發生尿毒癥及肝昏迷而死。水溫高時病原菌繁殖快。該病是由多種細菌感染引起的敗血癥,故又叫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簡稱細菌性敗血癥。
[癥狀與診斷]:患病早期,從外觀觀察,病魚的口腔、腹部、鰓蓋、眼眶、鰭及魚體兩側呈輕度充血癥狀。剖開腹腔,腸道內尚見少量食物。隨著病情的發展,上述體表充血現象加劇,肌肉呈現出血癥狀,眼眶周圍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紅腫。剖開腹腔明顯可見,由于內臟器官(肝、脾、腎等)受到損害,導致腹腔內積有黃色或紅色腹水,肝、脾、腎腫大,腸壁充血,充氣且無食物。鰓灰白顯示貧血,有時呈紫色且腫脹,嚴重時,鰓絲末端腐爛。3-4月,病魚出現的體表發炎充血癥狀是:頭部、嘴、鰓蓋、眼眶等部位以及體表兩側,腹鰭下和尾柄處為甚,有的病魚可見突眼、鰓貧血、內臟器官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炎,有時也可見到腸道內充氣腫脹。5月后的病魚癥狀是體表多以鰓蓋下緣、鰭基和內臟充血發炎,有時口腔、肌肉也同時充血發炎。由于在這階段病魚臨床癥狀出現較復雜,有時體癥出現并不明顯,魚即死亡,同時每條病魚的癥狀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很難有一絕對的界限。
[治療方法]
1、徹底清洗魚缸。
2、用藥:
達克菌(淡水魚用)
治療:第一天殺滅魚體外寄生蟲
消毒:下列魚藥中任選一種
生石灰、優氯凈、三氯異氰尿酸、二氧化氯制劑(百毒清、滅毒王、魚蝦安等)按使用說明施用、滌菌凈。
三、真菌引起的疾病
1.膚霉病——又稱水霉病、白毛病,為熱帶魚最常見疾病之一。
[病原體] 為水零屬、綿霉屬、異霉屬、絲囊霉屬、腐霉屬等種類。
[癥狀] 當撈捕、運輸熱帶魚時,稍為不慎,使魚體皮膚受傷,或寄生蟲侵襲破壞皮膚,霉菌的孢子侵入傷口,吸取養料,迅速萌發,菌絲一端向內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長,形成棉絮狀菌絲。霉菌剛寄生時,肉眼不易發現;待肉眼見到時,菌絲已從魚體傷口侵入,由外向內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由于棉絮狀的菌絲日漸增多,魚體負擔過重,使游泳失常,食欲減退,日漸瘦弱,導致死亡。
熱帶魚感染霉菌時,還受其光照時間長短的影響。較長時間的陰雨連綿,或室內燈光、日光等光源不足,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魚體,通常皮膚布滿白翳一層,尤其是黑色、紅色魚最為明顯,從而失去魚體應有的光澤。隨后活動遲鈍,常呈呆滯狀,浮于水面,若不及時治療,魚體霉菌蔓延,患處肌肉腐爛,食欲減退,最終導致死亡。
[治療方法]膚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現,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見。為了防止水霉病的發生,應注意操作時盡量防止損傷魚體和寄生蟲咬傷,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鹽,以抑制水霉病的發生。當發現魚體感染水霉病時,可用3%食鹽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溶液加l%食鹽浸泡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藍溶液浸泡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二(0.0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三(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潑灑入水族箱,以抑制霉菌的孳生。還可用提高水溫以抑制水霉的生長。在水族箱頂端安裝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2.鰓霉病
[病原體] 為鰓霉屬。
[癥狀] 當孢子散落在水中時,碰上魚鰓,便粘附在魚鰓上,侵入其組織里生長,發育成菌絲,不斷分枝,在鰓小片內像蚯蚓一樣穿來穿去,破壞組織,把正常的鮮紅鰓絲變成粉紅色,顯示出嚴重的貧血狀態。隨著病情的發展,呼吸機能嚴重地受到阻礙,以至引起病魚死亡。病程往往表現為急性型。當開始發病時,發現少數魚死亡,但到第2~3天,會突然出現大批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時,有機質過多而使水體變質時,最適宜鰓霉的大量繁殖。
[治療方法] 鰓霉病尚無較好的治療辦法,主要靠平時注意做好預防工作,保持水質的潔凈和用水的預先消毒。治療方法可以參照膚霉病的治療方法。
四、原生動物引起的疾病
1.錐體蟲
病原體屬錐體科、錐體蟲屬,是專門寄生在血液里的鞭毛蟲。在淡水魚類的血液中,頗為普遍,種類也很多,但除個別魚,偶爾可發現大量寄生的情況,一般情況下數量不多。即使在數量比較多的情況下,從魚的外表和血液中都看不出明顯的病癥。由于這些鞭毛蟲大多對魚的危害不嚴重,這種病原體肉眼看不見,對它們的病理也缺乏研究。診斷需靠顯微鏡檢查。
2.粘孢子蟲病
粘孢子蟲是在海水及淡水魚類寄生蟲中種類最多、最為常見的一類孢子蟲。粘孢子蟲是比較微小的一類寄生蟲。它們在發育過程中,無例外地產生種種形狀和不同大小的孢子。
成熟的孢子從病魚身上落入水中,被別的魚吞食或因接觸而粘附在體表或鰓上,受到魚體中某些物質的刺激,放出極絲,鉆入寄主組織細胞內“定居”,開始生長發育,這時稱為營養體時期,營養體繼續發育和生長其周圍的寄生組織,因受刺激而發生退化和改變,產生一層膜壁將營養體包住,形成粘孢子蟲胞囊,胞囊的形狀和大小不一,肉眼可見。
粘孢子蟲以寄生于熱帶熱帶魚的皮膚、鰓和腸道等部位較常見。寄生在皮膚和鰓的粘孢子蟲,其胞囊最后被成熟的大量孢子擠破,使孢子直接散布在水中,重新侵入別的魚體,開始重復它的生活史。寄生在腸道內的粘孢子蟲,可通過各器官的排泄管和分泌管輸出。
粘孢子蟲絕大部分種類,因存在的數量不多,對魚的危害不大,只有少數種類引起嚴重的流行病,影響魚的生長、發育。患有此病的魚,由于體內機理失調,食欲不振,體質日益消瘦,魚體皮膚或鰓部組織受到破壞,被細菌感染而腐爛,導致鰓組織呼吸機能受到阻礙,病魚最終死亡。外表病征不太嚴重的病魚,往往作波浪式旋轉活動,表現出極度疲乏無力的樣子。嚴重的病魚,在水中離群獨自急游打轉,經常跳出水面,又鉆入水中,如此反復多次,終至死亡,此病稱之為瘋狂病。
粘孢子蟲病在國內外流行,雖然相當普遍和嚴重,但至今仍未有比較有效的控制方法。防治方法多采用生石灰和石灰氮作器具消毒。對病魚采用百萬分之十(10ppm)的高錳酸鉀或2%食鹽水,或8%硫酸銅溶液浸洗15~20分鐘,也可用1%敵百蟲浸洗3~9分鐘,對殺死魚體上的粘孢子蟲有一定療效。
3.小瓜蟲病——又稱白點病。
[病原體] 為凹口科、小瓜蟲屬、多子小瓜蟲。這是一類體型比較大的纖毛蟲。它的形態在幼蟲期和成蟲期有很大的差別。小瓜蟲的幼蟲侵襲魚的皮膚和鰓,尤以皮膚為普遍。當幼蟲感染了寄主后,就鉆進皮膚或鰓的上皮組織,把身體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內,在胞內生長發育,變為成蟲。成蟲沖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動一段時間后落在水體底部,靜止下來,分泌一層膠質的胞囊。胞囊里的蟲體分裂法繁殖,產生幾百甚至成千的纖毛幼蟲。幼蟲出來,在水中自由游動,尋找寄主,這就是小瓜蟲的感染期。幼蟲感染了新寄主,又開始它的生活史。
[癥狀] 熱帶魚因小瓜蟲寄生而發病的病例較為普遍。魚體感染初期,胸、背、尾鰭和體表皮膚均有白點狀分布,此時病魚照常覓食活動,幾天后白點布滿全身,魚體失去活動能力,常呈呆滯狀,浮于水面,游動遲鈍,食欲不振,體質消瘦,皮膚伴有出血點,有時左右擺動,并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側身迅速游動蹭癢,游泳逐漸失去平衡。病程一般5~10天。傳染速度極快,若治療不及時,短時間內可造成大批死亡。
小瓜蟲的適宜水溫為15~25℃。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節發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溫、缺乏活餌的情況下容易流行。當水溫升至28℃時,小瓜蟲就會開始死亡。
[防治方法] 多采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弱點,提高水溫,再配備藥物治療,通常治愈率可達90%以上。若治療及時,治愈率可達100%。
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綠和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處理,療效較好;也可用1%鹽水浸泡數天,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甲基藍溶液,每天浸泡6小時;或用28~30℃的百萬分之二(2ppm)的鹽酸奎寧藥液浸泡3~5天,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硝酸亞汞藥液浸泡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濃度的紅汞溶液浸泡5~15分鐘,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一至零點二(0.1~0.2ppm)的硝酸汞溶液潑灑,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4.斜管蟲病
[病原體] 屬管口科斜管蟲屬。主要寄生于皮膚和鰓上。對寄主的選擇不嚴格,也不限于幼魚或成魚,但幼魚對此蟲最敏感,往往引起嚴重死亡。水族箱等小水體飼養的小魚,很容易被侵害,甚至在長途運輸過程中,也發現因此蟲引起大批死亡的情況。
[癥狀] 斜管蟲身體比小瓜蟲小得多,肉眼看不見,也沒有白點等癥狀表現。魚體感染的部位分泌大量粘液,嚴重時魚體病灶部分的皮膚形成蒼白色和藍灰色粘膜層。由于皮膚和鰓的組織受到破壞,容易感染細菌。病魚體質消瘦、變黑,呼吸功能受阻,食欲不振,最終導致死亡。斜管蟲繁殖的適宜水溫為12~18℃,在冬春季節易于流行。
[治療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八(8ppm)的硫酸銅溶液浸泡,也可用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混合溶液在水族箱中遍灑,均可見效。
5.車輪蟲病
[病原體] 為壺形科車輪蟲屬和小車輪蟲屬等兩屬十多種。種類多,分布廣,一年四季都可出現。
[癥狀] 可以寄生于海水及淡水魚類的體表、鰓部和鼻孔等處。侵襲皮膚的種類體型比較大,侵襲鰓瓣的種類體型比較小。此蟲對幼魚危害最大。一般在面積小、水較淺、密度大、水質較臟的水體中最容易發生,常造成大批魚苗死亡。
當大量車輪蟲侵入魚體時,病魚分泌大量粘液,形成一片白斑。病魚食欲減退,體色變淡,體質消瘦,游泳緩慢,,離群獨泳,浮頭水面,嚴重影響魚的生長發育。尤其是侵入鰓器中的蟲體,破壞鰓組織,引起細菌感染,使鰓絲腐爛,造成窒息死亡。
車輪蟲的繁殖溫度為20~28℃,和熱帶魚的適宜水溫相一致。在水體小而淺、食料不足、放養過密的條件下,若有車輪蟲病原體存在,飼養魚很容易患病。
[防治方法] 可用2%食鹽水浸泡病魚15~20分鐘,或用8%硫酸銅溶液浸泡15分鐘,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的硫酸銅潑灑,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灑入魚箱,均可取得一定療效。
五、單殖吸蟲引起的疾病
1.指環蟲病
[病原體] 為指環蟲科、指環蟲屬的許多種。指環蟲系雌雄同體的卵生吸蟲,蟲卵的孵化時間依溫度的高低而定。在28~30℃的水溫中,1~3天可孵化發育成纖毛幼蟲,,附著于魚鰓上發育成為成蟲。蟲體有可感覺光線明暗的眼點,如果遇到魚的陰影出現,蟲子就會追逐前往附著于魚的體表,先期在表皮,l~2天可爬到鰓部。
[癥狀] 指環蟲分布很廣,在夏、秋季流行,病魚一個鰓片上往往可以有60個以上的蟲體。指環蟲病在魚種階段發病較多,對幼魚殺傷力頗大,但對健康的成魚并無大害。病魚初發病時癥狀不明顯,隨著寄生蟲體的增多,鰓絲組織遭到破壞,鰓蓋上的粘液不斷增加,鰓部明顯浮腫,鰓蓋微微張開而難以閉合,鰓失血,鰓絲轉為暗灰色或蒼白色,精神呆滯,游泳緩慢;嚴重時停止攝食,呼吸困難,逐漸消瘦而虛弱,最終因呼吸受阻而窒息死亡。
[治療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敵百蟲溶液 浸泡病魚5~1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三(3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浸 泡,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一(o.1ppm)的敵百蟲溶液潑灑,或用百萬’分之二十五至四十(25~4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2~3天,或用百 萬分之一百八十(18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l一1.5小時,或用百 萬分之二百五十至三百(250~300卯m)的甲醛溶液浸泡30分鐘, 2天后重復一次,或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三氯松溶液浸泡3天,或用百萬分之一百(100ppm)的三氯松溶液浸洗1小時,均可獲得較好療效。
2.三代蟲病
[病原體] 三代蟲沒有眼點,據此特征,容易與指環蟲區分開來。三代蟲營胎生生殖,在每一個成蟲的身體中部,可見到1個橢圓形的胎兒(第二代),而在胎兒體內,又開始孕育著下一代(第三代)的胚胎,故稱之為“三代蟲”。
三代蟲繁殖的最適宜水溫為20℃左右,因而4—5月為其繁殖最盛的季節,也是此病最流行的季節。
[癥狀] 三代蟲在成魚、魚種和魚苗體上都可寄生,而對魚苗和魚種危害最大。較大的魚體上雖有三代蟲寄生,但癥狀往往不明顯,危害也較小。
患三代蟲病的幼魚,魚體開始褪色而變得蒼白無光澤,體表粘液增多;魚鰭下垂,末端卷曲且逐漸裂開;呈現極度不安狀態,時而狂游于水中或急側游于水底,企圖擺脫寄生蟲的騷擾,繼而食欲不振,游泳遲緩,逐漸消瘦,嚴重時引起病魚死亡。魚鰓上寄生三代蟲后會造成呼吸困難,不久即窒息死亡。
[治療方法] 與指環蟲病的治療方法相同。目前為止,治療此類吸蟲病最常用且有效的藥物首推甲醛(福爾馬林液)。用福爾馬林液驅殺吸蟲時,其劑量一定要足,否則會導致吸蟲產生耐藥性,形成具有抵抗力的突變種,而使藥物難于驅殺。一般用藥有兩種方法:一是低劑量長時間,如用百萬分之二十至四十(20~40ppm) 藥浴24小時后,進行換水二分之一以上;二是高劑量短時間,如用百萬分之二百至二百五十(200~250ppm)藥浴1小時后,進行換水90%以上。由于病魚被吸蟲寄生時需氧量較大,故在治療中要不斷打氣增加溶氧。
3.雙身蟲病
[病原體] 為雙身蟲屆的許多種類。成蟲具有兩個蟲體,像兩把刺刀或匕首在刀柄部位相互交叉地合并,形成“X”形的特殊形狀,故稱之為“雙身蟲”。
[癥狀]幼蟲從卵中孵化,全身具纖毛,在水中游泳一個很短的時間,就附著在魚體上成長為成蟲。雙身蟲通常寄生在大魚的鰓間隔膜上,吸食魚血,破壞鰓組織,對魚有一定的危害,但一般寄生的數量不大,危害不嚴重。
[治療方法] 與指環蟲病、三代蟲病相同。
六、絳蟲引起的疾病
1.九江頭槽絳蟲病——廣東稱干口病。
[病原體] 為九江頭槽絳蟲。成蟲扁帶形,由許多節片組成。
[癥狀] 頭槽絳蟲用它的頭槽吸附在魚的腸壁上,吸取寄主的營養,嚴重感染時,前腸形成胃囊狀擴張,造成機械阻塞。病魚食量減少,身體瘦弱,體表黑色素增多,并離群獨游,口常張開,嚴重時可導致大量死亡。
[治療方法] 近年來,七彩神仙魚等熱帶魚感染相當普遍,但治療較難。可用1.5%~2.0%的卡馬拉劑配成藥餌投喂,同時停止喂飼活餌,以控制病情。
2.雙線絳蟲病
[病原體] 為雙線絳蟲的裂頭蚴。蟲體扁平,肉質肥厚、白色,稱“面條蟲”。雙線絳蟲的第一中間寄主是橈足類(如各種劍水蚤)。
鉤球蚴進入其體腔中經過9—10天的發育,變為成熟的原尾蚴。第二中間寄主為魚類。魚吞食了感染原尾蚴的橈足類,原尾蚴在魚類體腔內發育,通常要到第二年才能達到侵襲期。終寄主為食魚的鳥類。原尾蚴在終寄主的腸內發育,很快就變為成蟲。
[癥狀] 雙線絳蟲的幼蟲寄生在魚的體腔內,使寄主腹部膨脹。病重的魚常在水面緩慢地游動,甚至側著身體或腹部向上。剖開魚腹,可看到體腔內充滿白色帶狀的裂頭蚴。由于它的寄生,使寄主內部器官受壓而逐漸萎縮,正常機能受破壞,生長停滯,身體瘦弱;生殖器官會被完全破壞,而導致不孕。有時裂頭蚴還破壞魚的腹壁,鉆出體外,導致魚死亡。
[治療方法] 雙線絳蟲病分布很廣。近年在七彩神仙魚等喂食活餌的熱帶魚中感染相當普遍,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辦法。治療原則和方法與九江頭槽絳蟲病相同。
七、線蟲引起的疾病
1.毛細線蟲病
[病原體] 為毛細線蟲。雄蟲體長1.93~4.15毫米,雌蟲體長4.99—10.13毫米。
[癥狀] 寄生在魚的消化道里,以頭部鉆進腸壁粘膜層,破壞組織,使腸內其他致病微生物侵入腸壁而引起炎癥,嚴重時可致魚死亡。單純患毛細線蟲病,因蟲體吸取營養,使魚體瘦弱,生長發育受到一定影響。
毛細線蟲的蟲卵,隨糞便排出后卵才開始分裂。當水溫為28~32℃時,經過6~7天發育成為幼蟲。幼蟲通常在卵內而不鉆出卵殼,成為感染性含胚卵,其他魚吞食含胚卵后再感染。
[治療方法] 一般防治不易。
2.嗜子宮線蟲病
病原體為嗜子宮線蟲屬的—些種類。由于蟲體—般表現為紅色,故俗稱“紅線蟲病”。比較常見的病原體為鯉嗜子宮線蟲、鯽嗜子宮線蟲和藤嗜子宮線蟲。
鯉嗜子宮線蟲的雌蟲,雌蟲寄生于鯉等魚類的皮膚下,使鱗片豎起,引起皮膚、肌肉發炎和充血。在皮膚發炎處,往往引起水霉病并發,嚴重時造成病魚死亡。此病主要危害2齡以上的魚。雄蟲寄生在鰾內和腹腔內,細小如發絲,透明無色。此種線蟲為胎生。幼蟲被大型劍水蚤所吞食,幼蟲在劍水蚤體腔中發育,魚吞食劍水蚤而感染。
鯽嗜子宮線蟲的雌蟲寄生在鯽的尾鰭上,有時可寄生在背鰭和臀鰭。病魚除生長發育受到一定影響外,一般不致引起死亡。雄蟲寄生在鰾內和腹腔內,細小如發絲,透明無色。生活史與鯉嗜子宮線蟲相似。幼蟲在水中最長能存活13天,中間宿主為劍水蚤,魚類吞食帶有這種線蟲幼蟲的橈足類而感染。
藤嗜子宮線蟲的雌蟲寄生在鯉科魚類的背鰭和臀鰭,有時也寄生在尾鰭。對寄主的致病情況和鯽嗜子宮線蟲大致相同。雄蟲寄生在腹腔內,細小如發絲,透明無色。
八、甲殼動物引起的疾病
1.錨頭鳋病——又名針蟲病、鐵錨蟲病。
[病原體] 為錨頭鳋。錨頭鳋寄生在魚體上可分為“童蟲”、“壯蟲”、“老蟲”三個階段。童蟲一般2~3天后便可發育為壯蟲。壯蟲體粗壯,手觸之可豎起,肉眼可看到腸管不斷蠕動,體后掛有一對綠色的卵囊。老蟲體色混濁,體軟,手撥動時無彈性,無卵囊,蟲體常附。生很多累枝蟲一類的原生動物,這時蟲體己接近死亡。錨頭鳋在水溫25~37℃時只能活20天左右;在春、秋季則可活一個月或稍長。秋末感染的錨頭鳋,有少數能在魚體上越冬,大多數在冬季死亡。
[癥狀] 錨頭鳋病的發生,有急性和慢性兩種不同的類型。急性感染時,能使魚在短時期內大量死亡。由于大量的第五橈足幼體感染魚體,破壞魚體組織,同時又大量吸收寄主營養,使魚呈現急躁不安,甚至緩慢游于水面,不攝食,造成大量死亡。慢性感染常因寄生部位的周圍組織發炎紅腫或組織壞死,水霉菌和細菌侵入傷口,引起其他炎癥的并發癥。蟲體露出魚體皮膚外的部分,常有原生動物及藻類附生,似一束束灰色的棉絮,故有稱之為“蓑衣病”。在此情況下,影響病魚的活動能力,同時寄生蟲又吸取寄主營養,使魚體極度瘦弱,造成病魚慢慢死亡。
錨頭鳋適溫性廣,為12~33℃。因此熱帶魚周年均有可能感染此疾病。
[防治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零點三至零點五(0.3~o.5ppm)敵百蟲溶液殺死錨頭鳋幼蟲,每隔半月一次,病魚還可用百萬分之五至八(5~8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
2.鲺病——又稱魚虱病。
[病原體] 為寄生甲殼動物。活體透明,與寄主的體色很相似。外形似臭蟲,又有魚虱病和魚龜病之稱。鲺可牢固地附著在魚體上,又能短期在水中自由游動,故能從一條魚轉移到另一條魚的身體上,也能隨水流傳播到其他水體中。
[癥狀] 魚鲺寄生在魚的體表和鰓上,吸取魚的血液,使魚體逐漸消瘦。在取食時用口刺和大顎刺傷或撕破魚的皮膚,造成許多傷口,促使感染水中的微生物,從而引起病魚死亡。此外,鲺用口刺吸血時所分泌的毒液對魚有刺激作用。因此,病魚在水中極度不安,急劇狂游和跳躍,每尾魚只要有幾個鲺寄生,就能引起死亡。鲺病流行區域很廣,一年四季都能發生,尤以6~8月最流行。
[治療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零點二五至五(0.25~5ppm)濃度的敵百蟲溶液浸洗病魚,也可用鑷子摘除,還可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六六六溶液浸洗,或將魚放入1.o%~1.5%食鹽水中,經2~3天即可驅除寄生蟲。
3.五爪蟲病
[病原體] 為腔腸動物五爪蟲。該蟲生命力強,身體任一小部分均可以再生成為完整的個體。其繁殖力特強,可由身體各部萌芽繁殖,粘附在水族箱玻璃面上,一星期后可遍布整個水族箱。
[癥狀] 魚體粘附上五爪蟲,皮膚被咬傷發炎。由于五爪蟲吮吸魚體血液,魚體漸漸消瘦而死亡。
[治療方法] 發現五爪蟲時,如系少數,可用鑷子夾除;大量發生時便難以清除,只有把魚和水草移出,小心清洗消毒。整個水族箱進行全面消毒,用刀片鏟除玻璃面上的萌芽體,再以百萬分之五(5ppm)的高錳酸鉀殺滅,也可在水族箱中放養珍珠馬甲魚或接吻魚捕食五爪蟲。
九、非生物引起的疾病
1.頭部穿孔病
當魚餌料中部分地或完全缺乏鈣、磷或維生素D等營養素,或由于魚受鞭毛蟲類感染而導致食物運行到腸內時,這些營養素被寄生蟲所吸收。同時由于大量的鞭毛蟲類的感染而減弱寄主腸內粘膜的吸收能力,從而導致營養缺乏癥--穿孔病。
當魚體內缺乏鈣、磷和維生素D等必需營養素中的任一種時,其皮下組織就會開始成塊狀的分解,尤其是在頭部的軟骨組織。起初這些病變并不易察覺,因發病部位的表皮依然完好,直到各個病塊被撕裂,白色的軟骨組織被分解而成的物質開始滲漏出來。經過一段時間之后,這些分泌物會穿透周圍的組織,最后流到傷口外面來。從魚的外表可發現在頭部及眼睛周圍出現1—3毫米的蛀洞,看起來就像—條條小白蟲由皮膚內鉆出來—樣。至于大—點的洞,像幾毫米直徑寬的塞子被頂出來一樣,洞孔隨時間而擴大。
治療時除藥物控制外,還要注意在食物中有規律地添加足夠量的鈣、磷和維生素D,穿孔即可愈合。同時在水中添加碳酸鈣和硫化鎂,可以加速康復的過程及預防患穿孔病。
2.緊迫癥
當水體的水溫、pH值、硬度等的變化太大時,魚便會縮成一團,若處理不當,常會因其他病原之混合感染而導致此病。
處理方法應著重于預防,注意水質和水溫的變化不要太大。新水加入時注意與舊水慢慢混合,讓魚逐漸適應新水。當魚病發生時,注意維持水質穩定。若水質不良,要以適宜的水大量更換,必要時使用藥物控制病原體感染。
3.堿性病
當水質呈現極端的堿性時,魚很容易患此病。病征為魚鰭出現松軟無力,唯一的防治方法為經常換水,保持水質潔凈和pH值適宜。
4.燙尾病
當養魚的水過老,綠苔過多時,金魚常患此病。
其病因主要是,在充足的陽光照射下,饑餓的魚沒有餌料可攝食,被迫攝取綠苔之類的食物。一部分綠苔被魚攝取而消化,另一部分綠苔碎片到了魚的鰓器,隨著血液循環而輸送至魚的尾鰭之微血管中;在陽光照射下,這些綠苔碎片增生許多細胞,便在尾鰭中形成1個大泡。嚴重時,使尾鰭血管破裂,或斷去部分尾尖;輕者在尾鰭葉上生長許多泡點,魚的頭部朝下,尾鰭朝天,浮在水面。一旦發現這種病魚,應立即將其移入清水中,次日便可恢復正常。
平時注意養魚的水不能很長時間不換,尤其是夏季氣溫很高,綠苔生長很快,要勤換水。投喂餌料的時間應適當提早,上午九時以前喂完,數量要適宜,使魚不吃其他食物。
5.皮膚充血病
通常由于光照不足、水質不良及熱帶魚受過多次的新水刺激而引起,在梅雨季節和氣溫多變季節尤為明顯。病魚體表皮膚上出現大小不等的暗紅色斑塊,布滿身體兩側,而且精神異常呆滯,食欲明顯減退,輕者影響熱帶,重者導致死亡。熱帶魚中的金頭神仙魚、紅眼神仙魚尤為明顯。
防治方法:將0.2克呋喃西林粉加百萬分之二百五十(250ppm)食鹽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10~20分鐘,或用這一濃度配方,潑灑在水族箱中,經數次用藥可見皮膚血斑褪去,恢復其原有色彩;或用低濃度高錳酸鉀溶液浸洗魚體10小時;或用食鹽潑灑。同時延長魚缸中日光與燈光的照射時間。
6.爛鰭病
當水質不良,長期處于混濁狀態,受新水刺激過多,pH值不適宜,以及魚體吃不飽而相.互廝咬導致細菌感染,致使魚鰭腐爛。
防治方法:可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清洗消毒;或用100千克水加入3~5片痢特靈,進行浸洗消毒;或在100千克水中加入5—8片土霉素進行浸洗;或用低濃度高錳酸鉀溶液浸洗消毒10小時;或用慶大霉素溶液浸洗。此外,必須注意調整水質的酸堿度。
7.萎癟病
在放養過密、餌料不足時,魚體長期處于半饑餓狀態,使魚體干癟、消瘦,頭大尾小,背部薄如刀刃,體色發黑。終致萎癟而死亡。
注意給予足夠的餌料,增加營養,魚體很快便可恢復正常生長。
8.缺氧癥
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水體中氧氣含量低,使魚因缺氧而導致大批量死亡。當晚上關掉水族箱中的充氧機,翌日凌晨魚兒均要浮到水面呼吸,即俗稱為“浮頭”。如若關機時間過長,水中含氧量低于魚類的耗氧量,魚下頜皮膚伸展,上面布有充血的微血管。如若含氧量繼續降低,魚的呼吸更加困難,此時魚性情暴躁,亂竄亂跳,以致奄奄一息,最后死亡。
對缺氧,應以預防為主,配備充氧機(泵),注意適時換水。否則,由于魚體在正常代謝過程中放出的二氧化碳廢氣可溶于水,當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量過高,會導致魚類發病。
9,感冒癥(主因在放養時操作不當引起的魚病)
魚類屬變溫動物,其體溫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一般魚體與水體溫度相差僅為0.1℃左右。如果水溫突然變化,溫差超過5℃以上。魚就有不適之感,甚至會患感冒,食欲減少,行動遲緩,游泳不正常,甚至飄浮于水面,漸漸失去活力而死亡。預防方法:在為為觀賞魚在換水時,要注意兩個水體溫度的差異情況。如果溫差相差太大(魚苗超過2℃,魚種超過5℃時),應采取適當的措施。己發病的魚池應立即設法調節水溫,或轉移到適當的水溫的水體中。換水時一定要注意新水和陳水要保持一定比例,除非發生特殊性水質惡化,才能將水全部更換。但在全部換水時,要注意控制新舊水的溫差不得超過5℃,否則會患病。
10.外傷
魚體表面有一層粘膜,起著保護體表不受細菌侵襲。當魚受外傷后,容易感染細菌或霉菌,引起二次性疾病。因此,當魚受外傷時,應及時治療,以免感染。
治療時,可直接在外傷處涂抹紅藥水(應避免涂及眼部),或將病魚浸泡在百萬分之一至二的抗生素(如四環素、土霉素、青霉素、呋喃西林等)稀溶液里。還可在受傷處涂抹消炎藥物軟膏(如紅霉素軟膏、四環素軟膏),然后浸泡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四環素藥液中。
11.蒙眼
蒙眼大多是因為水質差引起的,污濁的水中各種有害細菌滋生嚴重,在這樣的水中生長,即使身強體壯的熱帶魚品種也會被有害細菌入侵患上蒙眼、爛鰭、爛肉、水霉等疾病,而且污濁的水質也不適宜熱帶熱帶魚。
所以最好換水.以后要保持水的干凈.
蒙眼病可以這樣治療;
A、用1%的食鹽水浸泡魚體。
B、市售的治療藥品有愛斯拉奇眼病特效藥,皇牌特效藥。
1、加鹽,第二天換水1/2。
2、加抗菌素。
3、加黃粉。
4、加殺菌水。
12,營養和應激引起的出血病
1、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K、維生素B2的缺乏
經過試驗證明,飼料中缺乏以上維生素,都會引起魚類出血。維生素C缺乏,會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血管末稍在應激狀態下,出現無破損性的皮膚出血。維生素K缺乏,會延長血液的凝固時間。一般正規大廠不會有維生素的缺乏,小廠因添加劑管理不善或其它原因,造成維生素失效,最后出現因維生素缺乏而導致出血現象。
2、喹乙醇、黃霉素的添加
喹乙醇作為抗菌促生長類藥物,有明顯的促生長作用,能起到類似激素的作用。如大量或長期使用,會產生很強的副作用,如抗應激能力差,魚體易受傷出血,運輸死亡率高,抗病能力下降。而且,喹乙醇具有累積毒性,喂幼魚時喂了含喹乙醇的飼料,其副作用到成魚階段才能顯現出來。國家已經禁止在水產飼料中添加喹乙醇。黃霉素也有明顯的促生長效果,但也會出現抗應激能力下降的現象,尤其是和喹乙醇合用,其毒性會加強
13,病毒引起的疾病
1.出血病
[病原體] 為皰疹病毒。
[癥狀] 病魚的體表發黑無光澤,口腔、肌肉、各種鰭條基部都充血;有時鰓蓋、頭部、腹壁也有充血現象;鰓絲呈鮮紅的點狀或斑塊狀充血;嚴重的病魚,因其他器官組織大量充血,使鰓失血而呈蒼白,表現出“白鰓”。此外,眼球突出,腸道和各內臟器官表現充血。病魚食欲不振,行動遲緩,常離群獨游或回旋慢游,體質消瘦,肌肉萎縮,以致死亡。發病季節多在6~9月,水溫在25~30℃最為流行,死亡率頗高。
[治療方法]
(1)充分照射陽光,并降低水溫至25℃以下,持續10天左右可見療效。
(2)用1%食鹽水洗浴,持續1周。
(3)用大黃和楓香樹葉0.25~0.5千克研成粉—末,經煎煮或熱開水浸泡后,配以餌料制成藥物餌料喂飼病魚,連續5天,同時在水族箱中連續2天旅用敵菌靈百萬分之零點六(0.6ppm)。
(4)用敵菌靈百萬分之三至五(3~5ppm),或醋酸銅、氯化銅、硫酸銅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或大黃浸取液進行水浴治療,有較好效果。
2.痘瘡病——又名淋巴囊腫病毒癥。
[病原體] 由皰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癥狀] 發病初期,病魚的皮膚表面出現許多白色小斑點,覆蓋著二層白色粘液、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白色斑點的數目逐漸增多,區域擴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漸增厚,有時厚度可達1~5毫米,形成石蠟狀的“增生物”,表面組織由柔軟變成軟骨狀的結締紐織。這些“增生物”增長到一定程度后,會自動脫落,接著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現新的“增生物”。這些“增生物”如果占了魚體表面積的大部分,就會嚴重地影響魚的正常生長,使魚體消瘦,游動遲緩,甚至死亡。若“增生物”不多,對魚影響不大;一般在春季,水溫15℃左右時出現病例。由于此病流行不廣,甚少發生,危害不大,故未引起重視。
[防治方法] 此病可用左旋體氯霉素治療;小魚可用濃度為百萬分之零點二二五(0.225ppm)的藥液浸洗,個體大的魚可以注射此藥,均能獲得一定的療效。
其它方法:
1、強化秋季培育工作,使金魚、紅鯉、錦鯉在越冬前有一定肥滿度,增強抗低溫和抗病力。
2、經常投喂水蚤、水蚯蚓、搖蚊幼蟲(血蟲)等動物性鮮活食料,加強營養,增強對痘瘡病的抗病力。
3、用紅霉素10ppm濃度浸洗50-60分鐘,對預防和早期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
4、用紅霉素0.4ppm~1.0ppm濃度全池遍灑, 10天后再施用藥一次,有一定的療效。
5、用紅霉素10ppm濃度浸洗后,再用呋喃西林0.5ppm-1.0ppm濃度全池遍灑,10天后再用同樣濃度全池遍灑,有一定的療效。
熱帶魚用藥大全-
孔雀石綠
【別名】孔雀綠、品綠。
【性狀與穩定性】染料類的殺菌、驅蟲劑,綠色有閃光的結晶,能溶于酸。
【用法用量】(1)治療水霉病:用15ppm的孔雀石綠病魚水浴15—20分鐘。67毫克/升的濃度中浸洗5~10分鐘, 0.2ppm孔雀石綠全池潑灑。水溫20度以上,用2-3ppm水溶液藥浴一小時,也可用1%水溶液涂抹患處。(2)對小爪 蟲病:水溫20~26度,用0.3~0.4ppm水溶液,藥浴2小時。水溫8~9℃時,遍灑濃度為0.5-1.2ppm,藥浴3日 可治療鯉魚小瓜蟲病。(3)治療車輪蟲病、斜管蟲病和三代蟲病:水溫在5~8℃以下,用0.5ppm的濃度,藥浴 3日。
【防治】1、防治爛鰓、爛鰭病:以1~5毫克/升(1-5ppm)的濃度,浸洗1小時。2、防止感染:用1%的孔雀石 綠溶液涂抹親魚傷口。3、防治魚卵發霉:用0.02ppm濃度溶液潑灑魚缸中。
【主治】水霉病、爛鰓病、爛鰭病以及寄生蟲病等。對防治魚卵發霉有一定療效。
注意事項:孔雀石綠決不可接觸鋅或鍍鋅的鐵,因它可溶解足夠的鋅,引起魚急性中毒。它還會引起魚的消化 道、鰓及皮膚輕度發炎;腎細管的腔稍擴大,核與胞質的比略增大;更嚴重的是妨礙腸道酶,從而影響魚的攝 食及生長,故不能經常使用。孔雀石綠是一種染料.易溶于水,由于它是帶有一CH3的苯胺類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穿透性,不僅能殺死小瓜蟲、車輪蟲病等原生動物,而且還能殺滅水霉等真菌。1980年發現該藥物有很強的致癌效應,故被嚴禁使用。
硫酸銅
【別名】膽礬、藍礬、石膽。
【性狀與穩定性】為藍色結晶性粉末,略透明,有金屬味,在干燥空氣中有風化性。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緩緩溶于甘油。水溶液呈酸性反應。有收斂作用及較強的殺病原體能力,對于一般原生動物和有膠質的低等藻類,有較強的毒殺作用。
【防治用法用量】①防治爛鰓病、赤皮病和鰓隱鞭蟲、魚波豆蟲、車輪蟲、斜管蟲等原生動物病:硫酸銅與漂白粉合劑,以8~10PPM的濃度浸洗20~30分鐘。用0.4ppm的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或用8ppm的硫酸銅溶液浸 洗病魚20分鐘。②潑灑硫酸銅與硫酸亞鐵,使水體成0.7毫克/升的濃度,可殺滅水體中的椎實螺、扁卷螺,預防復口吸蟲和血居吸蟲病的發生。③用食場掛袋法,可預防或治療輕度的某些細菌性和寄生蟲性魚病,對水質影響不大。⑤0.7PPM全池潑灑,可以防治鰓隱鞭蟲、車輪蟲、斜管蟲和波豆蟲等病,也可殺滅魚池中青泥苔、水網藻、藍綠藻等,每天一次,連用二次,可殺滅池中椎實螺,預防口吸蟲病。⑥0.9PPM硫酸銅和0.2PPM硫酸亞鐵混合液,全池潑灑,除防治原生動物病外,還對中華鳋病有較好防治效果。⑦8PPM硫酸銅和10PPM漂白粉混合液,在水溫25℃左右,浸洗魚類20~30分鐘,可以防治爛鰓、赤皮病。⑧0.5PPM硫酸銅及0.2PPM硫酸亞鐵全池遍灑,可防治鰓隱鞭蟲、口絲蟲、車輪蟲、斜管蟲、毛管蟲和中華鳋等病。
【主治】硫酸銅可以治療魚蝦類爛鰓、赤皮、鰓隱鞭蟲、口絲蟲、車輪蟲、斜管蟲、毛管蟲、中華鳋、半眉蟲、舌杯蟲、復口吸蟲和血居吸蟲等病,還可防治青泥苔、水網藻和水螅。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為魚病防治中常用藥物之一,可用于防治寄生性鰓病和皮膚病。
注意事項:硫酸銅有促進小瓜蟲生長的作用,對白點病治療不能使用硫酸銅。池水中有機物越多,pH值越大,硫酸銅的毒性就越小,安全濃度越大,而水溫越高,則硫酸銅毒性越大,安全濃度越小。因硫酸銅的安全濃度范圍較小,故測量池水體積和計算時務必準確;同時溶解藥物的水,溫度不要超過60℃,否則容易失效。
硫酸銅會引起魚的腎細管擴大,細管周圍的腎壞死;適血組織破壞;肝脂肪增加;銅可殘留在魚的鰓、肌肉及肝內;并可妨礙腸道酶,從而影響魚的攝食及生長,故不能經常使用。
硫酸亞鐵
【別名】綠礬、青礬或皂礬。
【性狀與穩定性】為透明、淡藍綠色的柱狀結晶或 顆粒,無臭,味咸澀,帶金屬性。在干燥空氣中易風化,易于水,不溶于乙醇。水溶液呈淡綠色,呈中性反應。
【藥理作用】硫酸亞鐵通常不單獨使用,與硫酸銅合用為一種輔助藥,它既可降低硫酸銅對魚的毒性又可增強硫酸銅對病原生物的殺滅作用。也與敵百蟲合用。
【防治用法用量】硫酸亞鐵:作為外用殺蟲藥時,可用于鰓隱鞭蟲、魚波豆蟲、斜管蟲、車輪蟲病的治療,同時也可用于中華鳋、狹腹鳋等病的防治。用硫酸亞鐵與硫酸銅合劑(2∶5),使水體成0.7毫克/升的濃度,可治療鰓隱鞭蟲、魚波豆蟲、斜管蟲、車輪蟲、中華鳋病等。
硝酸亞汞
【性狀與穩定性】白色棱形或單斜板狀晶體,無臭,溶于水,遇熱還原成高汞。
【用法用量】①白點病治療:0.1ppm硝酸亞汞全池潑灑消毒,并用0.7ppm硝酸亞汞浸泡病魚18~20分鐘,隔天再泡一次,轉池飼養,效果顯著。②爛鰓病治療:用0.1ppm濃度的硝酸亞汞和1ppm濃度的呋喃西林粉配制成混合液,浸洗病魚5--10分鐘。
【主治】用于治療寄生蟲和病原體引起的體外疾病。治療白點病的特效藥。
【注意事項】長吻鮠對硝酸亞汞極為敏感,故浸泡時間要準確。白點病不能用硫酸銅或食鹽治療。硫酸亞汞不能用金屬器皿稱量,存裝潑灑,不宜高溫加熱;測量水體、計算藥量要準確;施藥人員應戴防護用具。硝酸亞汞因藥性較烈,用藥時應注意一次性使用,若重復用藥,會引起魚的各鰭腐爛。
紅藥水
【別名】紅汞,汞溴紅。
【性狀與穩定性】是一種外傷消毒液,色紅,遇水后變成藍色。
【藥理作用】本品以其解離出汞離子而起殺菌作用,防腐作用較弱,刺激性小。
【臨床應用】用于治療輕度創傷,皮膚、粘膜、傷口的消毒。
【規格】溶液劑(紅藥水):2%。
【用法用量】①白點病:選用0.05%—0.07%濃度的紅汞溶液,水浴病魚5--15分鐘,或在100*50*45CM的水族箱中滴入紅汞溶液3--10滴,持續2--3天,效果良好。②此藥可直接涂拭于傷口長霉的地方,也可治療霉菌感染。
【主治】白點病,創傷消毒,霉菌感染。
【注意事項】勿與酸、堿配伍。其溶液不可與碘酊同用,以免生成碘化汞而產生腐蝕作用。
紫藥水
【別名】結晶紫、龍膽紫、氯化甲基玫瑰苯胺 、甲紫。
【性狀與藥理】紫藥水屬于堿性染料類消毒防腐藥物,其晶體為龍膽紫(甲紫、晶紫),1~2%龍膽紫水溶液或醇溶液稱"紫藥水"。本品的陽離子或陰離子能分別與細菌、蛋白質的羧基或氨基結合,影響其代謝而產生對草藍陽性菌(特別是葡萄球菌)和某些真菌(如念珠菌、皮膚癬菌)的殺菌作用,其殺菌力強且有收斂作用,外用更無刺激性,吸收后亦無毒副作用。
【臨床應用】有較好的殺菌作用,且無刺激性及毒性。溶液用于表淺創面、糜爛、潰瘍及皮膚感染。特別對新鮮表淺的皮膚外傷及創面流水的傷口(收斂作用)涂擦紫藥水效果最好,真正起到殺菌和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因其能與壞死組織結合形成保護膜起到殺菌和收斂作用,使創面得到保護,不易發炎化膿。
【規格】紫藥水(含龍膽紫1%)。
【用法用量】①直接涂抹用于親魚的創口消炎。②稀釋100倍浸泡20分鐘用于苗種消毒防治爛尾病。③0.1-0.2ppm溶液涂抹可治白點病。
福爾馬林(甲醛溶液)
【性狀與穩定性】為含37—40%的甲醛水溶液,無色液體,有刺激性臭味。易溶于水、乙醇和丙酮。在冷處(9℃以下)貯藏可呈混濁狀,并可生成三聚甲醛,加入10一15%的甲醇可防甲醛聚合。
【藥理作用】福爾馬林是一種強力殺菌劑,不僅對一般細菌有殺滅作用,而且對芽胞細菌、真菌和病毒等也有效;福爾馬林還是一種殺蟲劑。本品殺菌能力強,能使所有的微生物死亡,常用作標本保存劑。其作用機理是與蛋白質起反應,使蛋白質沉淀。
【規格】37—40%的甲醛水溶液。
【用法用量】出血病發病初期用福爾馬林藥浴濃度為20~30毫克/ 升全缸潑灑。車輪蟲、斜管蟲并發癥防治,用0.2%的福爾馬林浸洗2分鐘。對車輪蟲病、三代蟲等原生動物,用200~250ppm水溶液藥浴一小時或用1/4000濃度的福爾馬林藥浴1小時。
【主治】本品廣泛使用于魚、蝦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藥浴或全池潑灑福爾馬林對各種微生物、寄生蟲具有殺滅作用,常用于消滅觀賞魚類體表及鰓部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原生動物,并用于水體消毒。
【注意事項】市售之福爾馬林分為兩種濃度即32%與40%(含有一些甲醇)福爾馬林勿久置,應使用新配溶液,避免三聚甲醛出現毒害魚且三聚甲醛在低溫及光照下會加速形成,其溶液必須置于溫暖及黑暗的地方,福爾馬林不能使用在含有甲基藍或其它染劑的水族箱中,避免兩種藥劑結合對魚類產生毒害作用,施藥時,水溫不可低于攝氏18度,長期藥用原液的配置法為1體積大英藥碘級的甲醛加99倍體積的水,用法為每公升的水加入6~7立方公分的原液,每隔兩天將病魚在此溶液中浸浴15~30分鐘。
醋酸(乙酸 )
透明無色液體,有強烈特異臭,味極酸。置于冷處(16.7℃以下)固化,易溶于水、乙醇、乙醚等。本品對多種細菌及寄生蟲有殺滅作用,冰醋酸可用作防腐劑。魚病防治上用藥浴法給藥
過氧乙酸
【性狀與穩定性】強氧化劑,本品對金屬等均有腐蝕作用,對織物有漂白作用。過氧乙酸為無色液體,呈弱酸性,易揮發,易溶于水,加熱或光照易分解,遇有機物、重金屬及其他雜質也會引起分解。
【藥理作用】通過氧化機制殺滅各種微生物,殺菌能力強大,可用于對物體表面、皮膚、粘膜、食具、蔬菜、水果、環境的消毒。優點是分解產物無殘留毒性。
【臨床應用】傳染性病毒區域及器具消毒(特別是非典和禽流感病毒的主要消毒劑)。俗稱百菌殺。用稀釋的過氧乙酸涂抹治療腳氣效果好。
【用法用量】粘膜消毒用0.02-0.04%濃度。
【防治】過氧乙酸防治魚苗鰓霉病效果好,防治方法:1、在魚苗下塘前1-2天,全池潑灑過氧乙酸0.5-1ppm進行水體消毒滅菌,然后投放魚苗,對預防魚苗鰓霉病有一定效果。2、適用于水體ph值偏高的地區,在治療鰓霉病的同時,還可適當改善水體的ph值。從而為魚體提供較好的水環境。3、適用于水源條件差的地區,由于使用過氧乙酸治療后不必進行換水這一環節,從而解決了換水難的問題。4、過氧乙酸還有氧化分解水體中部分有機碎屑的作用,對水質改良有不定效果。
【主治】真菌性水霉病、鰓霉病。
新潔爾滅(溴化芐烷胺)
【別名】苯扎溴銨
【性狀與穩定性】淡黃色膠狀物質,吸濕性極強,有特異臭,味極苦。易溶于水、乙醇,微溶于丙酮,不溶于乙醚。水溶液呈堿性反應,振搖時能產生大量泡沫。水溶液能耐熱,可貯存較長的時間而藥力不減。其作用機理為本品能吸附于細菌的表面,改變細菌細胞壁和細胞膜的通透性,使菌體內的酶、輔酶和代謝中間產物外漏,妨礙細菌的呼吸及糖酵解過程,并使菌體蛋白變性,因而起到殺菌作用。
【藥理作用】屬季銨鹽類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殺菌譜窄,對綠膿桿菌,結核桿菌,芽胞菌以及各種病毒無效。有機物存在時其消毒作用更低,且棉纖維織物、棉花等吸附有效成份使消毒液濃度降低很快,水質硬度及各種離子化合物也可影響消毒效果。因此,目前主張限制本品的應用范圍。
【臨床應用】主要用于手、皮膚、粘膜及泌尿、婦產、耳鼻喉科消毒,有時也用于器械等的消毒。
【規格】溶液劑:含苯扎溴銨 5%
【用法用量】爛鰭、爛尾清洗。
粗鹽
【別名】氯化鈉
【性狀與穩定性】主要成分氯化鈉,白色結晶性粉末或塊粒,無臭,有咸味,易溶于水。
【用法用量】①全缸潑灑法:50-100克/100公升。②浸泡法:1%-3%濃度浸泡10-20分鐘。③食鹽加小蘇打法:250:250克/10公斤。④全缸潑灑法主要用于防治各種魚病的發生和做為其它藥物的輔助治療。還做為蒙眼、云眼的防治和治療。⑤浸泡法主要治療輕微的魚病,如:皮膚充血病,水霉病,細菌性爛鰭病,車輪蟲、口絲蟲、斜管蟲、錨蟲、魚虱、水蛭、鰓吸蟲等。⑥食鹽加小蘇打法主要用于治療松鱗、豎鱗、炸鱗病,特別是水腫腹水引起的豎鱗。⑦其它還有呋喃西林加鹽法、痢特靈加鹽法、青霉素加鹽法、慶大霉素加鹽法等。
【防治】春秋二季是魚病的高發季節,在水族箱中加入適量食鹽防止季節性水霉病等真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的最好方法。
【主治】食鹽:萬能魚藥,而且能促進魚的食欲。是魚迷的最愛。
【注意事項】用硝酸亞汞和紅藥水治療白點病不能與食鹽同時治療。不可與鋅或白鐵接觸,避免產生嚴重鋅毒,亦不適用于動植物具全的水族箱中,因為高濃度的鹽液對水生植物有不良影響。須注意有些魚無法忍受高濃度的鹽液。
大蒜
為百合科植物。其有效成分為大蒜素,可與乙醇、乙醚、苯混合。遇堿、熱均不穩定。合成大蒜素也叫大蒜新素,性質較穩定,作用機制與大蒜素相同。大蒜新素存在于植物油中,具有揮發性,經大蒜氨酸作用而分解產生大蒜素。大蒜素有較強的抗菌作用,通常在1:8500一125000濃度下可抑制多種細菌,本品對真菌、立克次氏體和阿米巴原蟲也有一定效果。近年來大蒜除用于魚類的細菌腸道病外,也用于防治對蝦的細菌性疾病,其效果較好。
大蒜是抗菌良藥,具有廣譜抑菌作用,用于防治腸炎病。每千克魚體重用藥10~30克。先將大蒜搗碎,然后用餌料混合,并加入適量食鹽,稍晾干后即可投喂。1天1次,連用6天,可防治腸炎病。
五倍子
抗菌藥,對革蘭氏陽性和陰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可防治黏細菌、產氣單胞菌和假單胞菌引起的魚病。以2~4毫克/升的濃度遍灑可治療白頭白嘴病、爛鰓病、白皮病和赤皮病等。
大黃
抗菌作用強,對黏細菌引起的白頭白嘴病、爛鰓病及病毒病有效果。1%的大黃煎煮液藥浴5分鐘,可防治黏細菌性疾病;此外還可以按1.25~3.75毫克/升的濃度遍灑;或用1.0~1.5毫克/升大黃與0.5毫克/升硫酸銅也可起到預防該病的作用。按每千克魚體重5~10克,將大黃碾成粉末混入飼料內,1天投喂1次,連用3天,可防治白頭白嘴病。
次氯酸鈣
又稱漂粉精。白色或灰白色粉末或固體狀。溶于水,水溶液呈堿性。含有效氦60—70%或80—85%(高效漂粉精),有氯臭。其殺菌、消毒作用比漂白粉大2—3倍,藥效較為穩定。本品和漂白粉均有腐蝕性(對金屬次氯酸鈣
又稱漂粉精。白色或灰白色粉末或固體狀。溶于水,水溶液呈堿性。含有效氦60—70%或80—85%(高效漂粉精),有氯臭。其殺菌、消毒作用比漂白粉大2—3倍,藥效較為穩定。本品和漂白粉均有腐蝕性(對金屬、織物等),對皮膚有刺激性,水溶液久存易失效,遇易燃、易爆物質可引起爆炸。
漂白粉
也叫含氯石灰,是次氯酸鈣,氯化鈣 和氫氧化鈣 的混合物,灰白色固體狀,有強烈的氯臭。能部分溶于水,其主要有效成分為氯,一般含25?5%,暴露在空氣中易吸潮分解并放出氯,使藥用價值降低。漂白粉是水產藥中一種廉價和廣泛使用的強大殺菌劑和消毒劑。藥浴和潑灑均很方便,能預防和治療多種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漂白粉是鹵素類的含氯消毒劑,為廣譜消毒劑,對病毒、細菌、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殺滅作用。預防采取掛簍和遍灑的方法,每月1~2次。使治療時水體的濃度成1毫克/升。
碳酸氫鈉(小蘇打)
【性狀與穩定性】白色單斜晶體。與食鹽合用,能增強藥效。白色粉末或結晶塊,味咸。溶于水、不溶于丙酮、脂肪油及稀堿溶液。
【藥理作用】是驅蟲及抗真菌的輔助劑,用于驅除魚體體外寄生蟲。
【用法用量】參考粗鹽用法。
【主治】水霉病和立鱗病,調節水質。
諾氟沙星(氟派酸)
【性狀與穩定性】本品為白色或類白色結晶性粉末。
【藥理作用】本品為氟喹諾酮類抗菌藥,具廣譜抗菌作用,尤其對需氧革蘭陰性桿菌的抗菌活性高,對下列細菌在體外具良好抗菌作用:腸桿菌科的大部分細菌,包括枸椽酸桿菌屬、陰溝腸桿菌、產氣腸桿菌等腸桿菌屬、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屬、變形菌屬、沙門菌屬、志賀菌屬、弧菌屬、耶爾森菌等。諾氟沙星在體外對多重耐藥菌亦具抗菌活性。對青霉素耐藥的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和卡他莫拉菌亦有良好抗菌作用。諾氟沙星為殺菌劑,通過作用于細菌DNA螺旋酶的A亞單位,抑制DNA的合成和復制而導致細菌死亡。其抗菌譜較廣,對革蘭氏陰性菌有高效,最低抑菌濃度為0.063—0.78微克/m1,對一些革蘭氏陽性菌也有好的效果。細菌對本品和其他抗菌素之間無交叉耐藥性。
【臨床應用】適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尿路感染、淋病、前列腺炎、腸道感染和傷寒及其他沙門菌感染。
【用法用量】內服諾氟沙星,按每公斤飼料加3克,拌飼投喂連用3天。
【主治】腐皮病,腸炎,水腫,細菌感染。
頭孢
本品抗菌作用與頭孢唑啉相近,對葡萄球菌、溶血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奇異變形桿菌和克雷白桿菌有效,對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也有效。
敵百蟲
【性狀與穩定性】為一種高效低毒的殺蟲劑,工業品為白色結晶,稍有臭味。
【藥理作用】殺蟲作用是由于它的水解產物敵敵畏所致,這是膽堿酯酶抑制劑,使膽堿酶活性受抑,失去水解破壞乙醇膽堿的能力,從而昆蟲、甲殼類神經失常,中毒死亡。
【規格】加工品有2.5%粉劑、50%和80%可濕性粉劑以及90%以上的晶體敵百蟲。
【防治對象及使用方法】:(1)0.2-0.5ppm濃度本品遍灑可治錨頭鳋、指環蟲、魚虱。(2)10-20ppm濃度敵百蟲,在水溫20-30攝氏度下,經10-15分鐘藥浴魚體,可治指環蟲等病。(3)用晶體(96%)50克和500克飼料拌在一起可治絳蟲病。(4)盤鉤蟲病,用0.2~0.4ppm的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或0.7ppm的藥液浸洗病魚1~2次。
殺菌水
能有效消除真菌和細菌性疾病,長期使用作為清理魚缸水中的細菌和防治魚病。
魚樂寶
屬消毒凈水劑,有效的消除城市自來水中對魚類有毒、有害的物質,主要用于初開缸時用或沒有準備困好的水應急之用。
神奇快清
利用化學正負離子在水中的快速凝結作用,達到清凈水質的效果,主要作用水質凈化、殺菌、除腥臭、除青苔,并對水生動物和植物無害。
硝化細菌
硝化細菌在自然環境中,河流流經過的地方附生的大量有益菌群,他們可以將水中生物所產生的代謝物及外來污染物分解。以保持水質清潔、無害。在水族箱中建立有益菌群,可以長時間保持水質,不用經常換水。在水族箱中添加硝化細菌是建立生物分解系統的捷徑。市面上銷售的硝化細菌主要分為兩類,活性硝化細菌和人造硝化細菌。活性硝化細菌是以活體菌群作為主要物質。人造硝化細菌則是以促進水中已有硝化細菌生長的物質。活性硝化細菌起效時間短,根據水溫通常在2-5天內即可,水溫在25-30度作用最為明顯。但是保存時間短,通常不超過12個月。人造硝化細菌由于不含活性菌株,保存時間長,通常在2年左右。但是起效時間較長。在建立生物系統前,可以結合使用水質澄清劑使用。
白點劑
治療白點病專用魚藥,一般使用3天就可消除白點。使用方法:1米缸用2瓶蓋,第2-3天各再加一瓶蓋基本可以治愈。并且對其它一些寄生蟲病治療也有效。
達克寧
直接涂抹用于消除魚體外真菌之用。
魚藥大全--抗生素使用大全附病原菌
青霉素:
作用:對細菌有殺菌作用,對繁殖旺盛的細菌作用強,對靜止期的細菌作用弱。青霉素G對革蘭氏陽性菌及某些革蘭氏陰性菌有效,尤其以抗球菌最佳。
用法與用量:肌肉注射:5×104IU/kg~10×104IU/kg魚體重。
注意事項:本品干燥結晶穩定,其水溶液極不穩定,室溫中效價很快降低。注射溶液應新鮮配制,貯放于冷處,當日用完。
四環素Tetracyclinum:
作用:本品是廣譜抗生素,對立克次體,若干革蘭氏陽性菌及陰性菌、原蟲、螺旋體、支原體均有效。低濃度為抑菌,高濃度為殺菌。對病毒、真菌及綠濃桿菌無效。對革蘭氏陽性菌的作用強和青霉素類接近,對革蘭氏陰性菌的作用和氯霉素相似。用于防治魚類腸炎、赤皮和爛鰓等細菌性疾病。
用法與用量:口服:每天75~100mg/kg魚體重,拌餌料投喂,連用10~14天。
注意事項:1、鋁離子、鎂離子可以和四環素形成螯合物影響吸收。
2、鹵素(氯、溴、碘、氟)、碳酸氫納、凝膠可以影響本品吸收。
3、對于肝臟有毒的藥物盡量不要與本品合用。
4、和青霉素一起使用,可以抑制青霉素的殺菌作用。
5、本品需避光保存。
土霉素 Oxytetracyclinum:
作用:廣譜抗生素,對立克次體、若干革蘭氏陽性菌及革蘭氏陰性菌、原蟲、螺旋體、支原體均有效。低濃度為抑菌,高濃度為殺菌。對病毒、真菌及綠濃桿菌無效。治療爛鰓、腸炎和赤皮等細菌性疾病及其魚類鏈球菌病等。
用法與用量:口服:每天5~75mg/kg,連用十天,常用于治療腸炎、赤皮等細菌性疾病。
潑灑:2~5g/立方米水體,每天一次,連潑3次,可治細菌性爛鰓病等。
藥浴:25g/一方米水體藥浴半小時可預防白頭白嘴病、白皮病等。
注意事項:同四環素。避光保存。
金霉素Aureomycinum:
作用:同四環素、土霉素等廣譜抗生素,一般除對革蘭氏陰性菌及陽性菌、耐酸性細菌、放線菌、螺旋體具制菌作用外,立克次體、大型病毒和原蟲等對金霉素也敏感。多數魚類病原菌。如點狀氣單胞菌、鰻弧菌、柱狀粒球粘細菌、滅鮭氣單胞菌等對金霉素高度敏感。治療白皮病、白頭白嘴病和打印病,癤瘡病等細菌性疾病。
用法及用量:口服:10~20mg/kg魚體重,拌入餌料投喂,連用3~5天。
藥浴:10~20g/一立方米水體藥浴半小時到一小時,治療細菌性疾病。
注意事項:不宜和堿性溶液混合使用,內服時避免與鈣、鎂、鋁、鐵、鉍等藥物及其鈣含量高的飼料合用。
強力霉素Doxycyclinum(脫氧土霉素,多西環素):
作用:本品是一種長效、高效、廣譜的半合成四環素類抗生素,抗菌譜與四環素、土霉素相似,但抗菌活性較四環素、土霉素強,而較二甲胺四環素稍弱,四環素類藥抗菌活性從強到弱順序為:二甲胺四環素、強力霉素、甲烯土霉素、金霉素、去甲金霉素、四環素、土霉素。本品對革蘭氏陰性菌和陽性菌均有作用,還可以抑制立克次體,阿米巴原蟲等的生長,部分對四環素、土霉素耐藥的金葡菌本品仍然敏感有效。可治療鏈球菌引起的鏈球菌病。
用法及用量:口服:20~50mg/kg魚體重拌入餌料每一天一次,連續五到七天。
注意事項:1、干燥密封遮光保存。2、同四環素。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um:
作用:光譜抗菌素,對革蘭氏陰性菌作用較革蘭氏陽性菌強,對立克次體感染及其病毒感染均有均有較好作用。屬于抑菌劑。治療魚類弧菌病、赤鰭病、爛尾病及其鯉科魚類痘瘡病。
用法及用量:治療弧菌病30~80mg/kg魚體重拌料投喂連喂5~10天。鯉科魚類痘瘡病每尾魚肌肉注射左旋體氯霉素25mg,并用0.225g/立方米水體氯霉素藥浴。
注意事項:給藥過量會損害魚類的造血機能和肝臟。
鏈霉素Streptomycinum:
作用:高效抗生素,對結核菌屬、布氏桿菌屬、紅皮桿菌屬、嗜血桿菌、奴卡氏菌、巴斯德菌屬、球菌及其若干革蘭氏陰性菌都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可以治療魚類結節病,弧菌病,。
用法及用量:口服:50~70mg/kg魚體重連用十天。肌肉注射或腹腔注射硫酸鏈霉素20×104IU。
注意事項:干燥保存!
慶大霉素(正泰霉素)Gentamcinum:
作用:廣譜抗生素,對多種革蘭氏陰性菌及陽性菌都有抑菌殺菌作用。慶大霉素與鏈霉素、卡那霉素的抗菌譜相同,但慶大霉素對綠膿桿菌、金葡菌和大腸桿菌的抗菌作用明顯較強;對鏈球菌的抗菌作用中等。治療細菌性疾病。
用法及用量:口服:200~600mg/kg魚體重。也可以注射。
注意事項:本品抗菌作用受pH值影響較大,在堿性環境中的抗菌作用增強。不可以與兩性霉素B、肝素鈉、鄰氯青霉素的伍配使用,因為會引起本品溶液沉淀。
卡那霉素Kanamycinum:
作用:對多種革蘭氏陽性菌及陰性菌(包括結合桿菌在內)都有較好的抗菌作用。革蘭氏陽性菌中,以金葡菌、白喉桿菌等較敏感,革蘭氏陰性菌中,以大腸桿菌最敏感,產氣桿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等較敏感,綠膿桿菌不敏感,對霉菌、病毒及立克次體無效。對嗜水氣單胞菌、柱狀粒球粘菌等魚病原菌較敏感。
用法及用量:口服:50mg/kg體重連用7天。
注射:20×104IU/kg體重,輕者1次,重者注射2~3次。
注意事項:本品毒性較大,故不應輕易使用,不宜一般感染。注意不能和堿性藥物伍配,以免增加毒性作用。
紅霉素Erythromycinum:
作用:抗菌譜和青霉素極為相似,但作用機理不同。紅霉素對于革蘭氏陽性菌的作用比陰性菌強,因為紅霉素進入前者的量比后者的大100倍。此外對立克次體等亦有作用。可以治療白頭白嘴病,細菌性爛鰓病,白皮病,及鏈球菌病。
用法及用量:潑灑:0.05~0.07g/立方米水體,
藥浴:1g/立方米水體,
口服:50mg紅霉素每千克魚體重拌餌料投喂,每天一次5~7天。
注意事項:本平在酸中不穩定,能被胃酸破壞,故投喂時需加入碳酸氫納。同時與林可霉素之間有拮抗作用,故應避免同時使用。
甲砜霉素(硫霉素)Thiamphenicol:
作用:本品是氯霉素的衍生物,抗菌譜和氯霉素基本相同,體外抗菌作用較氯霉素弱,但體內較氯霉素強。對革蘭氏陽性菌如鏈球菌的抗菌作用強。對革蘭氏陰性菌也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本品低濃度是抑菌,高濃度是殺菌作用。
用法及用量:口服:20mg/kg魚體重拌餌料投喂,連用5天。
注意事項:本品對造血功能的毒性比氯霉素大30倍左右,服藥后可能會出現白血球減少現象。
常見魚病病原菌說明:
細菌性爛鰓病:柱狀嗜纖維菌屬纖維粘菌科革蘭氏陰性。
白皮病:柱狀嗜纖維菌。
白頭白嘴病:尚未完全查明,是一種與細菌性爛鰓病的病原相似的病菌。
赤皮病:熒光假單胞菌屬假單胞菌科革蘭氏陰性。
豎鱗病:初步認為是水型點狀假單胞菌,革蘭氏陰性。
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魯克氏耶爾森氏菌等細菌感染引起的,表現為腹水病出血性疾病。三種菌都為革蘭氏陰性菌。
細菌性腸炎病:腸型點狀氣單胞菌,豚鼠氣單胞菌等,弧菌科。革蘭氏陰性菌。
打印病:點狀氣單胞菌點狀亞種,革蘭氏陰性菌。
鯉科魚類癤瘡病:點狀氣單胞菌,屬弧菌科。革蘭氏陰性菌。
鮭科魚類癤瘡病:殺鮭氣單胞菌。
爛尾病:溫和氣單胞菌,革蘭氏陰性。
尼羅羅飛魚潰爛病:嗜水單胞菌嗜水亞種。革蘭氏陰性菌。
腸炎和內寄
腸炎和內寄確實難以區分.因為有時候腸炎也是由內寄引起的.腸炎也有拉白便的.更容易混淆.就腸炎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是件好事.通過討論把事情弄清楚對今后養彩很有幫助.老貓開個頭,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這個帖子完善起來.
一.腸炎有幾種:
1,內寄引起的腸炎.
此類腸炎通常難以和內寄區分開來.眼睛,體色,神態,與內寄幾乎相同.只能從食欲和糞便來區分,內寄的魚食欲不減,腸炎多數厭食或拒食.內寄的糞便通常是空心或分段的白便,腸炎的魚很少有便,或是膿樣白便.
2.消化不良引起的腸炎.
此類腸炎的魚表現為厭食或拒食.神態呆滯,有時伴有體色變暗或發黑.大多時間表現出離群,面壁狀態.糞便多數為散便,或膿樣白便.
3.水質變化過大引起的腸炎.
此類腸炎魚的表現是體色發黑.縮鰭.聚堆.糞便表現多為拖便,最長可達10公分左右.
4.細菌感染引起的腸炎:
此類腸炎表現除了發黑,縮鰭和聚堆外,最大的特征是腹漲.是腸炎中最容易死魚的.糞便多為膿樣白便,也有拖便的.
二.腸炎的治療:
1.內寄引起的腸炎,
一般治療內寄引起的腸炎以打蟲為主.既然是內寄引起的,把內寄治好了腸炎的問題也就解決了.何況很多成品藥本身就有治療內寄和腸炎的雙重功效.這里主要介紹成本比較低的獸藥或人用藥.
A:小型蟲內寄引起的腸炎,糞便為實心白便或拖便.一般用甲硝唑加痢特靈治療比較有效.100公升水各下4~6粒.藥浴三天.或者看到有大量白便排出即可停藥換水.也可以用腸蟲清藥浴.每片800公升水.注意.這里的一片是指兩個半片.因為腸蟲清兩片藥藥性不同.其中有一片是緩沖劑.很多魚友不明白,結果中毒的很多.藥浴也是三天或有大量白便排出后停藥換水.
以上兩種藥對溫度沒有要求.
B:大型蟲引起的腸炎:一般打大型蟲的成品藥比較多,但價格昂貴.這里推薦使用獸藥.鹽酸左旋咪唑.和氯苯胍片.100公升水4~6片藥浴三天.或看到有蟲體排出即可停藥換水.對溫度也沒有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看到蟲體最好馬上撈出,避免被其他魚吃后引起二次感染.
二.消化不良引起的腸炎:
治療比較簡單.痢特靈就可以搞定.100公升水4~6片,藥浴三天.或者看到索食糞便正常也可停藥換水.
三.水質變化引起的腸炎:
類腸炎幾乎可以不用治療.通過調整水質靜養幾天就可以不治而愈.
四.細菌感染引起的腸炎:
這類腸炎治療起來最麻煩.體色不變的,可以用氟哌酸藥浴.100公升水4~6粒.藥浴3~6天,看到腹漲消失可以停藥換水.藥浴期間要禁食.體色變黑伴有縮鰭.爛尾的可以先用土霉素硫酸銅和鹽消炎.同時加入氟哌酸也可以.最好的辦法是在魚還能吃的時候用土霉素或氟哌酸拌入漢堡喂食.見效比較快.一天一次連服三天.或者看到膿樣白便排出停藥.用量是每公斤漢堡一片
魚突眼、蒙眼、頭洞的治療
一、病魚癥狀:凸眼4天后,右眼越來越突出。可能有1公分,而且右眼眼圈處也開始腐爛。
治療方法:每天往缸里放2粒氟哌酸。放藥的時候,把過濾材料中的活性碳取出,晚上再用事先化開的1粒浮氟哌酸涂在眼。30秒后把魚再放回水里。
痊愈時間:11天
病魚癥狀:凸眼
治療方法:
單缸、停食、水溫提升到30度。
加入百必除魚藥和甲基藍藥浴。
A加入雙倍的硝化細菌改善水質。
天換三分之一左右的水,換水后補藥。
藥浴見效后,第5天開始喂食孵化的豐年蝦易消化。
痊愈時間:8天
二、病魚癥狀:凸眼,蒙眼
治療方法:
純物理治療羅漢蒙眼、凸眼病
換水一半,六十厘米的缸下粗鹽兩大碗,將浴缸溫度調高至32度,關燈靜養,
至第二天晚繼續換水三分之一,再加鹽一碗,溫度調高到33度,靜養,
至第三天晚繼續換水三分之一強,加鹽一碗,溫度調高至34度,靜養,
嚴重者,每天兩次將病魚撈起(病眼一邊向上,以防碰傷)用鏈霉素眼藥水滴眼,效果明顯。
痊愈時間:7天
三、病魚癥狀:頭洞+凸眼
治療方法:
以60*30*40的藥浴缸為例:
1.惠宏的百必除每天2-4公匙,慶大霉素4只藥浴3天換水一半,藥浴6天一個療程。
用小刀將患處的表層處理一下,塞入黃粉和青霉素粉的混合物,換藥2天一次,直到患處表面結痂好轉。
(輕度的只藥浴就行,不用處理患處,以免留下過大的疤痕)。
加溫.打氧.停食.關燈.撤掉過濾
切記羅漢魚的神經系統與人類近似,用藥量不要超過人體用藥量的1/6。
痊愈時間:不詳
四、病魚癥狀:頭洞+凸眼
治療方法:
療程一:惠弘的百必除+惠弘的特滅菌(按說明下藥,兩藥比例為1:1),升穩至32度,加強打氧,三天后換水1/3補藥,第七天把水位降到原高度的1/2加鹽1%,2小時后恢復原水位.
后一星期(恢復期)每天換水1/4。
療程二:缸內留水一半,加鹽1%,2小時后恢復原水位,按照原處方加百必除和特滅菌,補充甲硝唑3克/100升水,藥浴三天后換水一半,
按照20ML福爾馬林/100公斤水比例藥浴半小時然后100%換水
注意:
1、治療期間如發現魚缸中有白色便便要及時撈出
2、治療期間最好停飼,也可少喂點血蟲,但一定要保持好水質.
3、因最后要100%換水治療最好用治療缸治療,同時治療缸治療可以少用些
藥,這兩種要不便宜啊。實在沒有治療缸的就用原缸治療了
痊愈時間:不詳
五、病魚癥狀:凸眼+蒙眼+頭洞+腸言(少量半透明黃色油壯便) 病因,六鞭毛蟲爆發:
治療方法:隔離病魚到治療缸,同時原缸徹底高濃度高錳酸鉀消毒清洗,濾材全換,提溫,困水,
停食,平時溫度30度治療期間溫度34度(根據魚的承受能力可以逐漸提高),
療程一,100L水下慶大霉素40萬單位 放土霉素4片,痢特靈6片 ,加強氧,關燈靜養,3天換水1/2,補藥。治療過程水會很渾,治療缸可以放一片濾棉,不要多放。
療程二,治療過程中頭洞如發現逐漸破頭,輔以,甲硝唑片+青霉素 共研細抹,用棉簽涂抹患處。
如凸眼頭洞明顯逐漸恢復,魚有進食欲望(特殊情況,腸炎有所好轉,因治療時間過長,魚沒有食欲),將魚放回原缸,加強水質管理,加強水的循環,少量喂食,一天一次,根據腸炎的恢復情況也可!
摻1/4片痢特靈(成魚)投喂。病魚逐日可恢復健康。
注:蒙眼,為凸眼的病發癥,即使凸眼完全恢復正常,蒙眼也不能馬上恢復。當其他癥狀恢復后,加強換水,加強過濾,蒙眼會逐漸恢復。(2個月徹底恢復都很正常)
痊愈時間:因病發癥過多,徹底恢復健康時間較長,40天。
魚類不通過肺部呼吸,因此能夠在水下壓力下生存。它們不具有可因高壓而被壓縮的氣穴。喙鯨可以潛到一萬英尺深處,可以完全壓縮肺部,將里面的空氣全部排出。
你是否曾經潛入游泳池底部并逐漸感覺到耳朵上的壓力增大?大多數人對水壓都有基本的了解,水壓會隨著我們走得越來越深而增加。
通常不建議人類在150英尺(45.72 米)以下游泳,但人類的最深潛水深度實際上是1000英尺(304.8 米),這相當不可思議!在那個深度,壓力很大,但與更深深度的壓力相比,這根本不算什么。
有許多魚類和海洋物種可以在海面以下 25,000 英尺(7620 米)的地方生存!
這怎么可能呢?是什么讓這些深海生物在巨大的重量下不被壓垮?
當我們深入海洋時壓力會增加當我們站在地球表面時,我們周圍的氣壓是1個大氣壓(大氣壓)。然而,當我們潛入海中,每深 10 米,我們身體上的壓力就會增加 1 個大氣壓——假如潛水員在100米的深度,體內的大氣壓就是陸地上的11倍,相當于一輛重型卡車輪胎內部的壓力。
在海底,人體在極大的壓力(每平方英寸數千磅的壓力)下被壓垮,耳膜破裂,肺部充滿血液然后塌陷,瞬間窒息。事實上,這一系列可怕的事件只會發生在地表以下幾千米處,更不用說深入到黑暗中幾公里了。
盡管人類在這些深度的壓力面前很脆弱,但海葵、蠕蟲、魚類、鯨魚、海豹、螃蟹和數千種其他海洋生物似乎可以輕松地應對壓力。
雖然這看起來不可能,但請記住,壓力與平衡有關。
當人類潛入水下時,我們感受到的壓力來自于我們體內的空氣被壓縮。我們的耳朵、鼻竇、肺部和血管中都有空氣。水壓可能很高,導致器官系統和組織內的空氣受到壓縮。
魚如何在水下生存壓力?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然而,水是不可壓縮的。這是氣體和液體之間的主要區別之一。魚沒有可以壓縮的氣穴,特別是因為它們不使用肺呼吸。它們主要由水組成,因此壓差保持平衡。最深處的魚類被發現于大約 27,000 英尺(8229.6 米)處。
然而,魚類并不是在如此深度發現的唯一生物。一些鯨魚、海豹和其他鯨目動物能夠潛入近 10,000 英尺(3048 米)的深度。這些生物確實擁有與人類有些相似的肺部和血管系統,但它們卻沒有被壓得粉碎……這怎么可能?
居維葉喙鯨
海洋哺乳動物(如鯨魚)如何在水壓下生存?對于像喙鯨這樣,可以說是潛水最深的鯨目動物(不到 10,000 英尺)來說,壓力絕對是一個問題,但它們有強大的能力來適應深海生活方式。
例如,這些生物的肺部是完全可壓縮的,這意味著它們可以使肺部的所有氣體進入血液和肌肉,在壓力下基本上可以溶解。這些器官已經適應了容納更多的肌紅蛋白(肌肉中的儲氧蛋白)和血紅蛋白。
肺部的塌陷還會阻止肺泡的氣體交換,從而阻止氮氣進入血液。人類深海潛水員如果從深處上升得太快,海水壓力迅速減小,體內的上百萬個小氣泡就會因為壓差瞬間膨脹,整個人就會像一瓶劇烈搖晃過的碳酸飲料。這時潛水員就會出現“減壓病”癥狀,輕則皮膚發癢、關節痛,重則肺部破裂、神經壞死,直至死亡。通常情況下,從100米的深度浮出水面,需要在水中減壓4個小時。
許多深海潛水生物(如鯨魚)自然地學會了如何在水中緩慢上升,就像人類一樣減壓以防止這種痛苦的情況。
如果體腔和組織中沒有這些氣穴,深海生物就不再容易受到我們身體感受到的相同壓力的影響。此外,雖然有些生物的耳道內確實有空氣(有些甚至在頭腔內有鼻竇),但這些腔內襯里的組織通常高度靈活,并且很容易膨脹,從而排出任何空氣并防止壓差。
‘
深海生物的生存深度有極限嗎?圖片來源:Alamy
馬里亞納蝸牛魚(Pseudoliparis swirei)是之前有記錄的最深的魚類,它是在 8,178m深處發現的。
在一定深度以下,具有復雜器官系統的高級生物(除了海葵、蠕蟲和某些節肢動物之外)根本無法生存。魚類能夠潛入超過 25,000 英尺的深度,是因為存在一種特別親水的物質,稱為氧化三甲胺 (TMAO),它可以防止體內蛋白質和其他重要分子在強烈的外部壓力下變形和壓縮。
然而,在更極端的深度,該分子不再能夠保護魚類免受基本的生理壓縮,因此魚類和海洋生物存在深度限制。對于那些確實存在于海洋最深處的奇異生物來說,研究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當它們被帶到水面時,大多數都會因為缺乏壓力而死亡。它們的膜具有獨特的適應能力,除了極端壓力之外,它們無法在任何情況下保持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