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ai志愿助手與ai志愿助手哪個比較靠譜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作者 | 郭亞星

編輯 | 十四月

AI填報志愿靠譜嗎?它究竟是智商稅還是真的外掛加持?

很多人會對AI填報志愿的可靠性表示懷疑,但不可否認,借助AI報志愿正在成為一種新興趨勢。

消費實驗室了解到,目前市場上最熱門的AI志愿填報服務多由互聯網大廠搭建而成,顯然,大廠得天獨厚的數據、技術優勢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百度屬于最早入局AI 志愿填報的大廠,之后阿里、騰訊、網易相繼推出了各自的填報服務。從互聯網巨頭的紛紛下場就不難看出,志愿填報這樁“生意”的火爆程度。

生意之外,AI志愿填報服務真的能為考生提供合理、科學的選擇嗎?

消費實驗室對當下比較火爆的兩個平臺百度AI志愿助手、阿里巴巴旗下的夸克志愿填報進行了實測。

一鍵式獲取報考信息

進入兩個平臺后,消費實驗室按照平臺要求將地區、文理科目、分數填入其中,隨后進入平臺推薦界面。

左圖截自夸克APP、右圖截自百度AI志愿助手

我們發現,相較以往考生可能需要借助各種工具和手段獲取諸如專業、院校、最低分數檔等信息,現在AI填報志愿軟件基本解決了以前數據搜集的難題,以往資訊不通、信息獲取困難的情況很少再出現。在AI志愿填報平臺上,考生只需按要求填入自己的信息,軟件會自動為考生提供推薦報考的院校信息、專業信息、錄取情況等。報考前期最為繁瑣的搜集、計算工作由AI代替,這對考生和家長來講的確是一個實在的好處。

除了為用戶提供可以參考的報考信息外,AI填報志愿服務還有哪些亮點?

以夸克志愿填報為例,進入智能選志愿欄目后,頁面中會出現院校優先、專業優先兩個選項,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設置,這也是人們常講的“先選擇專業還是先選擇學校”,通過這個功能考生可以對意向專業和意向學校的報考情況有比較直觀的了解。

此外,平臺還根據考生的成績設置了“沖擊”“穩妥”“保底”三個選項,并在每個院校后面附有報考成功的幾率。但目前來看,這些數據的可靠性還有待商榷。

圖片截自夸克APP

和夸克類似,百度AI志愿助手的功能基本也是這些。如果單從平臺提供的功能看,AI志愿填報服務確實能幫助考生解決不少報考難題,提供非常便捷的報考服務。但情況真的如此樂觀嗎?

同一分數錄取率測算相差35%

在使用過程中,消費實驗室將完全相同的信息分別填在夸克志愿填報和百度AI志愿助手中,在同時選擇院校優先的情況下,兩個平臺給出的報考推薦有很大差距。在夸克APP中,山西晉中學院作為可沖擊的院校被推薦,報考成功的概率僅為46%。但在百度AI志愿助手中,同等條件下該校卻被作為保底院校推薦給考生,錄取概率高達81%。

左圖截自夸克APP、右圖截自百度AI志愿助手

在真實的報考場景中,考生如果完全按照其中一個平臺給出的數據填報志愿,很可能會出現報低或滑檔的情況。

針對這個問題,也曾有消費者在某投訴平臺反映,“號稱成功率在70%以上,可AI建議填報的6個大學一個都沒錄取,最終錄取的是我自己填報的大學。每個軟件都宣稱精準填報,但我發現同一高校錄取概率相差59%。”

有權威人士表示,目前市面上的AI填報志愿服務確實存在很大的局限,問題主要出在AI應用的數據庫不一定是最新、最及時的,可能存在時間上的滯后性和數據誤差。并且現有的AI填報志愿服務所使用的人工智能模型并不是專門為填志愿訓練,將這些模型應用到志愿填報中不能完全匹配。此外,實時變動的高考信息也是AI無法準確匹配的原因之一。

「人工+智能」或為更優解

目前來看,僅僅依靠AI智能填報志愿是不可取的。

我們都知道,AI以數據說話,一切的結果是基于對以往數據的分析,它并不會將考生的個性、理想、愛好等個人屬性和需求考慮在內。但顯然,高考志愿的填報無法將這些主觀因素剔除在外,對于可能存在的情感變量,AI無法預測,更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否定這類工具的作用,通過這段時間的使用,我們發現這類工具的確能提升考生和家長在數據搜索、測算方面的效率,并且軟件還會對海量的報考信息做出智能化的檢索分類。借助AI,考生無需耗費多少精力就可以對自己的客觀情況有比較清晰的把握。有學者認為,“對于大部分首次接觸志愿填報的人而言,經驗、數據、分析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此類產品能起到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

有專家提出,當前志愿填報的最佳方式是人工和智能的結合,AI填報助手可以為考生提供相較全面的參考數據,基于這些數據,考生進行一定的對比后,可以根據自身的個性、愛好等進行選擇,最終獲得一個好的結果。

全國各地的高考分數已陸續出爐,對考生來說,接下來的填報志愿環節尤為重要。南都記者發現,有商家已嗅到其中的商機,陸續推出各種志愿填報軟件,加以“AI(人工智能技術)智能分析”“大數據參考”等賣點,向考生及家長出售服務。這些工具是否靠譜?有軟件開發人士認為,此類軟件與真正的AI技術相去甚遠,實際技術含量不高。專家則提醒考生、家長,不要過于依賴工具,填報志愿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去判斷,以免耽誤升學機會。
志愿輔助工具琳瑯滿目花百元即享“精準填報”

在各大軟件商城輸入“志愿填報”,南都記者搜到數十個志愿填報軟件,下載量最高的達300多萬次。在電商平臺,同樣用“填志愿”關鍵詞搜索,可搜到大量志愿填報卡、志愿填報VIP正在銷售。在一款售價200多元的志愿填報卡銷售頁面,商家宣稱“使用智能AI技術,為你的志愿提供保障”“7年服務600萬考生,錄取成功率達到99.2%”。當記者咨詢客服該服務能否確保被錄取,對方回復稱“這個肯定不能”。另一商家則表示:“我們提供參考并不是幫你把志愿填好,具體的學校還是要你自己挑選。”

在一些主流短視頻平臺、資訊軟件甚至是瀏覽器里,也有志愿填報軟件的身影。記者在某短視頻平臺搜索關鍵詞,彈出的第一條結果就是一個志愿填報小程序,考生可輸入成績、意向專業地區等信息,小程序會根據近幾年的招生情況,向考生推薦報考學校。如果考生支付98元,還能在2022年8月31日前享受AI輔助精準填寫志愿表等增值服務。此外,還有軟件甚至聲稱,考生開通VIP后,可享受“30多位頂級專家聯合解讀成績報告”。

還有不收取費用為考生提供服務的平臺。例如,某款知名瀏覽器今年高考期間投放了大量廣告,推廣其開發的高考輔助軟件,為考生免費提供推薦學校、填寫志愿表等服務。該軟件主頁同時也強調“正式填報須考生和家長多方參考、謹慎決策”。

某志愿填報軟件主頁。

“錄取率”是核心內容不同軟件間差異較大

南都記者注意到,無論收費與否,這些填報軟件的核心服務內容之一,就是整理近幾年全國高校的錄取情況,再與考生報出的分數進行比對匹配,給出所謂的“錄取率”建議和推薦報考的學校。推薦學校按照軟件計算出的錄取率,由低到高分為“可沖擊”“較穩妥”“可保底”三個檔次。

但在不同軟件之間,錄取率計算結果、三檔學校推薦數量也存在較大差別。記者以考生身份在多個軟件進行體驗,有軟件給出“可沖擊”院校11個,錄取率在26%至52%,有的軟件列出71個“可沖擊”院校,錄取率均在35%以上。同樣的一所高校,記者體驗的三款軟件給出的錄取率也存在很大差別,最低26%,最高49%,落差高達23%。

考生的實際使用體驗如何?經歷了兩次高考的謝同學告訴記者,去年她在AI推薦下,選擇了幾所“可沖擊”院校優先填報,結果沒有被錄取。不過今年再次高考后,她表示依然會使用這些軟件作為參考,“雖然給出了推薦院校,但還是要自己去作分析,不能過于相信AI。”

搜索引擎也在推薦AI志愿助手。

在某高中執教的高三班主任肖老師稱,今年高考后,一些AI填報志愿軟件在師生群體展開營銷,確實吸引到學生使用其進行填報參考。“但不能過于依賴,有學生過于信賴AI去填志愿,最后‘滑檔’(即未被錄取)的情況。有的AI推薦會脫離實際,比如一個分數可以填比較好的二本院校,它卻讓你去報一本院校,容易誤導學生。”肖老師表示,相比AI軟件,她的學生更喜歡到社交平臺尋找目標院校的學長學姐,獲取更精準的信息。

互聯網行業觀察者張書樂認為,對于越來越復雜的志愿填報而言,志愿填報軟件確實能夠提供一定的參考。但放眼全國范圍的志愿填報,各地情況不一,考生們個性化需求不同,填報工具的參考能力很難達成有效篩選,只是提供設定條件下的一些相對較優選擇。因此,考生和家長應當將其視作參考輔助,絕不能全信或依賴。

是否真的“人工智能”?業內人士:技術門檻不高

雖然志愿填報軟件多打著人工智能的旗號,但有業內人士對其技術含量并不認可。張書樂對此直言:“它們本質上都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而是各廠商通過算法來進行的優選”。在北京某科技企業從事軟件開發的算法工程師江合(化名)也認為,多數此類軟件通過機器學習預測的“錄取率”,技術門檻并不高,“和根據數據預測股市的算法、原理類似。如果軟件算法不同,分析出的結果也有區別,說不定區別還很大。”根據記者的觀察,多數填報軟件并未公開其測算錄取率的原理。

在有六年招生經驗的湖南某高校老師王樂(化名)看來,軟件更像是一種資源整合工具,為考生和家長提供參考,不算真正的智能。從招生老師的角度出發,王樂認為一些軟件整合了高校的各方面資料,能夠替代招生老師解答考生和家長的部門問題,“希望將來有企業能跟高校合作,提高我們的招生工作效率。”

聲音:高考志愿咨詢服務仍有規范空間

據教育部統計,2022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193萬,比去年增加115萬。艾媒咨詢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高考志愿第三方咨詢服務機構產業的規模也在逐年增大,從2016年約1.6億元的付費咨詢市場規模,到2019年發展至7.9億元,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認為,今年該市場規模預計超過8.8億元。網上的“志愿填報軟件”雖然僅是高考志愿咨詢服務產業中的一類,但其逐年發展的態勢已越發清晰。

張毅認為,高考志愿咨詢服務產業逐年發展的同時,也存在旺季太短(每年僅有一兩個月)、競爭激烈等缺點。他提醒考生和家長,目前高考志愿咨詢琳瑯滿目,選擇服務時仍需擦亮眼睛,“總體來說行業還存在兩個不規范現象,一是服務的基礎數據相對較弱,二是后續增值服務有踩坑風險,這些都是值得考生和家長注意的地方。”

而在張書樂看來,受限于每年旺季太短,高考志愿咨詢服務產業化發展之路還長。“主流互聯網大廠推出此類工具,主要是通過蹭熱點,給自己的人工智能技術刷存在感,沒有盈利需求。而一些小眾應用,良莠不齊,未必不會出現誤導情況。”

采寫:南都記者 魏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