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最近,坂本龍一的葬禮歌單在音樂播放軟件上熱度頗高。確實在聽到它之前,我從未想過這類歌單有多重要。試想下,如果讓那些熱衷小眾古典樂一輩子的人葬禮上飄著TOP50哀樂金曲,估計能直接氣活了。
葬禮歌單,究竟是生者對逝者的送行曲,還是逝者對生者的一封長信?我想無論如何,它一定是給予自己的最后一次儀式感。
波瀾樂曲般的一生中,坂本龍一為我們留下了無數佳作,而他最后的歌單,則留給了自己。
這份名為“Funeral”的歌單長達2小時42分鐘,由33首歌曲組成。開場曲是他曾合作過的音樂家Alva Noto的《Haloid Xerrox Copy3(Paris)》,中間也不乏他欣賞的Claude Debussy以及Johann Sebastian Bach等知名作曲家的作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真正地與音樂在一起。”
令人感慨的是,歌單中的最后一首是教授去世前三天添加的——Laurel Halo的《Breath》。
這首生命終曲的名字,恰恰代表人類誕生的含義,從這個角度來說,坂本龍一的謝幕又何嘗不意味著在歷史中的永生?
“藝術千秋,人生朝露。”或許,這正是教授想借這份歌單傳達的。事實上,今年夏天“坂本龍一”還會再度出現。在與Tin Drum共同創作的KAGAMI虛擬音樂會上,觀眾只要帶上特殊光學眼鏡,就能再次看到教授演奏鋼琴的瞬間。
“在現實中,其實有個虛擬的我,這個我并不會變老,還會繼續演奏著鋼琴,數年,數十年,乃至數百年 。”坂本龍一說。
“到時候人類還存在嗎?人類之后,占領了地球的大章魚也會聽我的音樂嗎?鋼琴對它們來說是什么呢?而音樂又是什么?它們還能聽懂嗎?共鳴是可以跨越數十萬年的,但是,電池大概撐不了那么久嘍。”
幽默的教授,早有了面對生命的從容。
“你都如何回憶我,帶著笑或是很沉默?”如果說建筑被叫做凝固的詩歌,那么葬禮歌單便能稱得上一頁有聲的墓志銘。
我們無法掌控別人腦海中構想的那個自己,但至少可以用一首樂曲勾出自己的輪廓,讓它成為留在人間最后的影子。
把握住這個機會吧,畢竟對有些人來說,這種自由表達甚至是一種奢侈。比如,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葬禮作為一場君主的國葬,在歌單選擇上就身不由己,必須遵照傳統。
她的丈夫菲利普親王就幸運得多,他葬禮上的音樂基本都是自己親手挑選的,體現了自己在英國古典樂和歐洲宗教音樂上的好品味。
菲利普親王自18歲就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英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于是,在最后的儀式中,蘇格蘭皇家軍團的軍笛少校為他奏響了名為《森林之花(Flowers of the Forest)》的英國民歌。隨后,皇家號手們又分別依次吹響《最后的崗哨(The Last Post》、《起床號(the Reveille)》,以及《行動站(Action Stations)》等著名軍歌。
笛聲與號鳴里,我們仿佛看見了那個身姿挺拔、戎裝而立的小伙子,正向未來的自己揮手致意。
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為自己唱完終曲的幸福。意外偶爾會早于明天來臨,對那些溘然長逝的人來說,他們的葬禮歌單,就更像圓滿了沒來得及講完的故事。
在戴安娜王妃的葬禮上,就曾留下過一首永恒的經典——Elton John演奏的《風中之燭(Candle in the Wind)》。
“對我而言,你的一生就像風中之燭,絕不會因日落而黯淡無光(It seems to me you lived your life like a candle in the wind, never fading with the sunset)”
這首歌由Elton John與Bernie Taupin于1973年聯合寫作,最初是為了祭奠瑪麗蓮夢露。24年后,當戴安娜王妃香消玉殞,竟也如此符合歌中唱響的寂寞又傳奇的一生。
戴安娜的葬禮上,Elton John改寫了整首歌的歌詞。“再見諾瑪·簡,盡管我從來沒有真正認識過你(Goodbye Norma Jean, though I never knew you at all)”,被他改成了“再見英格蘭的玫瑰,希望你永遠盛放在我們的心中(Goodbye England's rose, may you ever grow in our hearts)”。
“英格蘭的玫瑰”正是戴安娜的別稱。她因率真活潑的性格以及在慈善事業上的懇切與努力深受民眾愛戴,并得到了如此芳名。
這首1997年的版本經電視轉播被數百萬人收看,發行后更登上了英國排行榜的榜首,成為當時英國史上最暢銷單曲。在美國,它也在 Billboard 上呆滿了14 周,這也彰顯了戴安娜對整個世界的影響力。
“她擁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社交松弛度,有她在身旁,大家總能感到如此自在。” 2019年,Elton John在自傳中回憶著,“那個晚上,當她來到舞廳,我們立刻就感到很合拍。”兩人的友誼持續了很多年,就在王妃去世前幾周,他們還參加了共同好友Gianni Versace葬禮。當兩人悲傷垂淚時,都能分享彼此的肩膀,互相扶持。
能由親密的友人唱響自己人生的終曲,對已逝之人來說,何嘗不是一件幸事。
作為歌手的陳百強,則用自己的歌讓人聽盡了他對于人生的無奈。他的葬禮上,久久回響著《人生無法自決》中的歌詞:
“一生不可自決,誰人又知道我的心靈熾熱,誰人又知道再說已不必,仍然愿一生一世的欠缺。”“即使天天也在變,誰個又會并沒欠缺,曾心愛的為何分別,和不愛的年年月月。”
畫家有自畫像,那么回頭看不顧家族反對也一定要為陳百強抬棺的何超瓊時,又怎能不說,這首歌就是陳百強作為歌者的人生自白。
“我很喜歡《當我死去時》這首歌,尤其是那句,‘若死時能獲得平靜,那么就讓那一刻早日來臨。’也許,我只有在死時才能得到平靜。”李小龍最愛的這首《When I'm Dead, My Dearest》,也在他的葬禮上循環播放著。
當傳奇落幕,且有余音繞梁,把往日時光輕輕唱響。
如果說此前人們對葬禮的理解更偏向于嚴肅悲傷的人生大事,隨著時代更迭,它的定義則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常言說,人在離世前腦海中會出現走馬燈,一生的重要時刻都在此時閃現,或許對葬禮來說也可如此:何必要被淚水裝點?不如用大喇叭循環播放,昭告天下,我的人生可真精彩啊!
英國的一項調查可以支持這種態度的轉變。其中,一半左右的人表示,希望能讓自己的葬禮來歡慶生命的豐盈,并且最好要足夠個性化,融入自己最愛的顏色、愛好和音樂。
因此,現在打開他們的葬禮歌單,再也不是傳統宗教歌曲的天下,而是各種流行金曲,甚至體育歌曲的薈萃。《My Heart Will Go On》、《Over The Rainbow》和《Time To Say Goobye》這些時代金曲直到2022年依然榜上有名。
而像Adele的《Hello》以及為紀念《速度與激情》系列主角Paul Walker逝世而作的催淚神曲《See You Again》,也是近年歌單中的大熱門。
而考慮到足球文化在大不列顛島上的盛行,《You'll Never Walk Alone》這樣利物浦隊隊歌的出現,也不足為奇了。
在中國,考慮葬禮歌單更多的還是年輕人,而他們選擇的葬禮歌單則更多了一層戲謔人生的幽默。
在知乎的一項相關問答中,點贊最高答案是“超級瑪麗里掉溝里時發出的音樂”——Oops,運氣不好,先走一步咯!
還有Bruno Mars的《The Lazy Song》:
“今天我啥也不想做,我就想癱在床上(Today I don't feel like doing anything, I just wanna lie in my bed)”——卷了一輩子,終于可以躺了。
有坦然面對離別的松弛,也有人借音樂表達對人間的留念與不舍。比如,有人表示葬禮歌曲會選擇《向天再借五百年》,而且必須是自己的翻唱版本。
“我練了很久了,等我再老點,一副煙酒嗓,微醺之后唱出來,我的滄桑和無奈,我對生活的熱愛,太**想活著了,體會不同的人生,跨越幾個世紀,體驗文化變遷,科技驚艷。”
這又怎么不算發自肺腑的大實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