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艾米麗·萊維斯克
【編者按】地球上有75億人,只有不到5萬人是專業(yè)的天文學家。天文研究聽上去既浪漫又天真,如《超時空接觸》中的朱迪 · 福斯特,一邊戴著耳機,一邊聆聽外星人的信號;《天地大沖撞》中的伊利亞 · 伍德,通過一臺強大到明顯不現(xiàn)實的家用望遠鏡,觀測到一顆足以摧毀地球的彗星。電影中的天文學家成為人們想象的對象,擁有主角光環(huán)的天文學家仿佛只要瞪大眼睛瞧個一兩分鐘,就能攥著幾小段完美無缺的數(shù)據(jù),飛奔去拯救世界。
同時, 觀星是一種簡單原始的人類活動。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世上最好的望遠鏡為我們拍下了無數(shù)動人心魄的太空景象:群星璀璨的全天畫卷、如風車般盤旋的旋渦星系、如彩虹般絢爛的氣體云……但照片背后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比如它們從何而來,為什么要拍它們,怎么拍到的,從中又窺見了什么宇宙奧秘?
華盛頓大學天文學教授艾米麗·萊維斯克在《最后的觀星人:天文探險家的不朽故事》中帶領讀者踏上天文朝圣之旅,探訪遍布世界各地的天文臺,從智利的安第斯山脈,到亞利桑那州的懸崖,再到夏威夷的大島。那些站在世界之巔的大型望遠鏡背后,除了有攝人心魄的星辰和深邃黑暗外,還有人類凝望星空的有趣、熱烈、輝煌的故事。
經(jīng)出版社授權,本文摘錄其中若干片段,一起追隨科學家的腳步,前往地球上最偏遠的角落,了解天文臺不為人知的故事。
《最后的觀星人:天文探險家的不朽故事》;[美] 艾米莉·萊維斯克(著),張玫瑰(譯);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光塵;2022年7月1日
天文臺的存在提出了一個有趣的難題:它們是高科技云集的科學活動中心,擁有世上最大的設施、最先進的工程,但是只有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才能發(fā)揮最大的功用,這不可避免地將某些望遠鏡和靠它們工作的人置身于極端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莎拉·塔特爾是一名天文學家,她的研究內容包括望遠鏡儀器建造,她曾很好地概括道:“我們拿到這些高精度科學儀器,然后對它們‘百般折磨’。”
天文臺站大多建在偏遠開闊的山頂上,即使是風和日麗的時候,普通人也難以到達,如果加上極端的山地天氣,就算是鐵打的望遠鏡也吃不消。科羅拉多州的邁爾旺布爾天文臺(Meyer-Womble Observatory) 位于落基山脈之中的埃文斯山上,海拔14148英尺(約4312米)。2011年冬天,風速高達每小時95英里的大風侵襲了這座天文臺。從當年十月到次年五月,通往埃文斯山頂峰的道路全封閉了,這期間沒人上過山,也沒人知道山上的情況,直到天文臺的一個網(wǎng)絡攝像頭被風吹歪了,丹佛大學的天文學家才意識到不對勁。那年冬天,當?shù)匾幻巧竭\動員正好在埃文斯山訓練,為攀登珠穆朗瑪峰做準備,他拍到的照片以及后來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風將罩著望遠鏡的22英尺高的圓頂吹裂了(丹佛大學花了多年時間在討論更換圓頂和處理承包商問題上,后來由于缺乏足夠的支持,只能拆除圓頂室,移走望遠鏡,故事慘淡收尾)。
邁爾旺布爾天文臺(Meyer-Womble Observatory)的圓頂在2011年被大風吹裂。
即使是溫和的風,有時也會成為隱患。阿帕奇天文臺坐落在新墨西哥州南部平原的薩克拉門托山脈中,距離白沙國家公園僅20英里,那里盡是連綿不絕的白色沙丘。大風會將美麗的石膏白沙吹入圓頂,劃傷精心研磨過的望遠鏡鏡面。加那利群島的望遠鏡也曾遇到類似的問題,即一種名叫“卡里瑪”(Calima)的霧霾天氣,那是從東邊吹來的強風,會將撒哈拉沙漠的沙塵吹到距離摩洛哥海岸100英里的加那利群島上空。
在崇山峻嶺上,惡劣的冬季天氣和強烈的暴風雪也十分兇險。當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呼嘯而至,天文學家如果不及時下山,就會被困在山頂上。如果有冰雪堆積在圓頂上方,圓頂便無法開啟,甚至會構成隱患,因為一旦打開結冰的圓頂,碎裂的冰塊可能掉進室內,砸中望遠鏡的鏡面。阿帕奇天文臺的操作員坎迪斯·格雷(Candace Gray)回憶道,他曾在暴風雪中旋轉3.5米望遠鏡的圓頂,利用旋轉產(chǎn)生的風慢慢吹落積雪。安·博斯加德的除雪方法更接地氣,她告訴我她曾跟幾個同事一起騎著全地形車,到莫納克亞山頂上的88英寸(約2.2米)望遠鏡所在地,帶著鐵鍬和冰鎬爬上圓頂,清理上面的積雪。
阿帕奇天文臺,位于美國新墨西哥州南部的薩克拉門托山頂?shù)囊粋€天文臺。這個天文臺由屬于天文物理研究聯(lián)盟(ARC)所有,并由新墨西哥州立大學(NMSU)管理。 維基百科 圖
既然建在世界之巔,免不了要承受暴風雨的一大風險:雷擊。在山峰上建高樓,基本上是在主動邀請雷電來劈它,我有好幾位同事曾親眼看到閃電擊中天文臺宿舍或其他輔助性建筑,就連著名的威爾遜山修道院也被閃電襲擊過。伊麗莎白·格里芬回憶說,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她正在修道院里吃晚飯,一道閃電突然從天而降,將附近的一棵杉樹劈成兩半,接著化作一道弧形的光,登堂入室,貫穿食堂,震碎所有窗玻璃。
一天晚上,基特峰上雷電交加,戴夫·席爾瓦(Dave Silva) 正在2.4米望遠鏡處進行觀測,一道閃電“啪”地擊中圓頂,光是這一下就把他嚇得魂飛魄散(圓頂被閃電擊中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但是每個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人都說,閃電擊中圓頂時會發(fā)出震耳欲聾的巨響),更要命的是圓頂室還停電了。戴夫跑到圓頂室的電氣柜前,用力拉開柜門,一團濃煙噴涌而出,瞬間將他吞沒。被濃煙迷惑的他篤定地想著火了,便火急火燎地跑去搬救兵,幾個坐在山頂附近喝咖啡的夜班工作人員一聽說著火了,全都欣然起身前去救火,打發(fā)百無聊賴的夜晚。后來才發(fā)現(xiàn),圓頂室并沒有起火,只不過電氣柜里18英寸長的電線全燒光了,只余幾縷黑煙殘留于世。
基特峰國家天文臺(Kitt Peak National Observatory)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西南90公里的基特峰峰頂,海拔為2096米,是美國國家光學天文臺(NOAO)的一部分。 維基百科 圖
1976年的一個傍晚,魯?shù)稀な柕略趤喞D侵莸幕羝战鹚股剑∕ount Hopkins) 上觀測,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襲,山上只余兩人留守著。一個同事打來電話,問魯?shù)夏懿荒軒蛡€忙,將一棟建筑與主電網(wǎng)斷開連接,否則萬一它被閃電擊中,會導致整個電力系統(tǒng)過載。未雨綢繆總是好的,魯?shù)袭斎粯芬鈳兔ΑR幌氲奖╋L雨還在3英里以外的地方,一時半會兒到不了,他便放心地往隔離開關柜走去。然而,那天晚上造訪霍普金斯山的閃電沒有擊中任何建筑,也沒有擊中與主電網(wǎng)相連的任何電力設備,而是擊中了他。
魯?shù)系耐碌攘撕芫枚紱]有收到他的回音,一種不祥的預感涌上心頭,便給山上的另一人打電話。經(jīng)過一番搜尋后,他在隔離開關柜里發(fā)現(xiàn)了一副遺落的眼鏡和一個手電筒,而魯?shù)蟿t不省人事地躺在地板上,靴子掉到了三米外。
幸運的是,當時山上正好來了一個曾是美國空警的觀測者,而且懂得急救知識。他摸了摸魯?shù)系氖滞螅l(fā)現(xiàn)他的脈搏微弱且不規(guī)則地跳動著,趕緊拿來山上存放的氧氣瓶給他輸氧。林業(yè)局派了一架直升機過來,在狂風暴雨中逆行,突破重重濃霧,緊急降落在山頂上能找到的唯一一塊開闊平地上,旋翼與山壁之間只有不到兩米的間隙。魯?shù)媳凰偷礁浇尼t(yī)院后,醫(yī)生們處理了他腿腳部的燒傷,沒過幾天就放他回去工作了。他在自己的網(wǎng)站上記錄了這次事跡,還調皮地寫道:“天文臺的工作人員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一直密切關注我,但是沒人發(fā)現(xiàn)我的智商有任何下滑,盡管我有時偷偷地裝傻。”
風、雪和閃電都會對望遠鏡造成破壞,不過山火才是天文臺最大的噩夢。許多望遠鏡架設在氣候干燥的山區(qū),那里幾乎是山火的溫床。天文臺一般建在山頂或山頂附近,那里依然有不少樹木和灌木叢,極易發(fā)生火災。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和亞利桑那州的山火曾經(jīng)危及山上的許多天文臺,包括帕洛瑪山天文臺(山上的天文學家曾擠在200英寸望遠鏡的圓頂室內,只要山火一逼近,就會坐直升機撤離),還有梵蒂岡先進技術望遠鏡(Vatican Advanced Technology Telescope, VATT)。
帕洛馬山天文臺(Palomar Observatory),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東南方145千米的圣地亞哥郡,位于帕洛馬山脈海拔1706米的一個天文觀測臺。 維基百科 圖
山火給澳大利亞天文學帶來的損失尤為慘重。斯特朗洛山天文臺(Mount Stromlo Observatory, MSO)是一個多產(chǎn)的天文臺,擁有不少歷史悠久的望遠鏡,有些從19世紀就開始服務于天文事業(yè),還有許多先進的現(xiàn)代設施,卻在2003年的堪培拉山林大火中毀于一旦。在那場大火中,斯特朗洛山天文臺痛失五架望遠鏡,還有工作室、行政樓、宿舍樓。后來,澳大利亞藝術家蒂姆·韋瑟雷爾(Tim Wetherell) 受托,用望遠鏡的殘骸創(chuàng)作了雕塑作品《天文學家》(The Astronomer),現(xiàn)矗立在澳大利亞國家科技館外。2013年,新南威爾士州沃倫本格國家公園遭遇山林大火侵襲,賽丁泉天文臺(Siding Spring Observatory, SSO)的所有人員被迫撤離,十多架望遠鏡則滯留在山上。大火燒毀了山上的建筑,不過望遠鏡幸免于難,很快又重新投入使用。
澳大利亞藝術家蒂姆·韋瑟雷爾用望遠鏡的殘骸創(chuàng)作了雕塑作品《天文學家》。 維基百科 圖
除了荒漠山地的暴風雨和烈火威脅之外,望遠鏡大多架設在地震頻發(fā)的斷層線上,比如加利福尼亞、夏威夷、智利等,它們都位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上,對那里的天文臺而言,地震已經(jīng)是家常便飯了。
每個去過智利的觀測者都會經(jīng)歷一兩次小地震。望遠鏡有一個小怪癖,那就是它對地震極其敏感:觀測員需要精調細校,才能最終固定好望遠鏡的指向,之后要盡可能地保持靜止,即使最輕微的震動,也會反映到望遠鏡的視野中,造成明顯的圖像抖動。曾有一次,我記得自己正坐在望遠鏡前,卻突然聽到操作員驚呼:“哦!地震要來了。”一兩秒鐘后,整座樓輕顫了幾下,短暫卻明顯。接著,那顆用來引導望遠鏡的亮星,已經(jīng)從他眼皮底下溜走了,消失在電腦屏幕上的監(jiān)控窗口外。望遠鏡敏感得令人難以置信,只要一有風吹草動,目標天體就會跑出視野,這是它受到外界干擾的第一跡象。不過,望遠鏡的魯棒性極強,足以抵抗這類干擾的影響。地面一停止顫動,那顆亮星就重新回到相機的視野中心,大家也若無其事地恢復觀測。話說回來,在觀測員需要爬進主焦籠進行觀測的年代,有幾位加州的天文學家回憶道,他們曾在觀測過程中突遇地震,被困在主焦籠里好幾個小時。喬治·沃勒斯坦告訴我,消防隊是離加州最近的抗震救援人員,本著科學的原則,他們通常會先被派去搶救山上最大的望遠鏡。
在某些地方,火山也會跑來摻和一腳。莫納克亞山上的望遠鏡偶爾會受到一種叫“vog”的濃霧侵襲,由“volcano”(火山)和“smog”(煙霧)兩個單詞組合而成。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內的火山裂縫有時會噴發(fā)出大量二氧化硫,與空氣中的水蒸氣結合生成弱酸性霧,導致望遠鏡對環(huán)境濕度的耐受性降低。2018年5月,夏威夷最活躍的基拉韋厄火山發(fā)生大規(guī)模噴發(fā),正好被莫納克亞山上的網(wǎng)絡攝像頭拍攝到。幸運的是,大風將這次火山噴發(fā)產(chǎn)生的火山灰吹離了莫納克亞山,盡管火山煙霧多少會影響望遠鏡的濕度耐受性,但是基本上還是能按原計劃進行觀測活動。
莫納克亞天文臺,坐落在美國夏威夷群島大島上的莫納克亞山頂峰上,是世界著名的天文學研究場所。圖為“昴”望遠鏡、凱克I、II和NASA的紅外線望遠鏡。 維基百科 圖
莫納克亞山距離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不到30英里,你肯定會想當然地認為,那里的天文學家一定有著史上最驚心動魄的天文觀測故事,畢竟他們隔壁就是火山口。事實上,如果真要評“最佳火山觀測故事”,這個殊榮非道格·蓋斯勒(Doug Geisler)莫屬。
道格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生。1980年5月17日,他在華盛頓州中部的馬那斯塔斯山脊天文臺(Manastash Ridge Observatory) 度過了一個美妙的夜晚。那是他為博士論文采集數(shù)據(jù)的第一個夜晚,當時他獨自一人留在山上,觀測銀河系中已存在億萬年的恒星。第二天破曉時,他結束了觀測,像往常一樣關閉望遠鏡,合上蓋子,接著就返回附近的宿舍,好好睡一覺,晚上再來一次碩果累累的觀測之夜。
馬那斯塔斯山脊天文臺(Manastash Ridge Observatory)位于華盛頓州中部。 維基百科 圖
大約早晨八點半,遠方傳來一陣低沉的轟鳴聲或隆隆聲,將才睡著幾個小時的道格吵醒。他看了看四周,發(fā)現(xiàn)毫無異樣,便又睡了過去。在夢中,他夢見了世界末日。
幾個小時后,他再次醒來,準備迎接天文學家一天當中的“早晨”—在正午時分悠閑地吃早餐,接著在晴空萬里的山上度過一個安靜的下午。但是,這次醒來的他立馬注意到四周有些不對勁:房間里漆黑一片,沒有一絲光線透過窗簾縫隙鉆進屋里來。這讓他很驚訝,不知是自己不小心一覺睡到了晚上,還是外面突然就烏云密布了。他低頭看了一眼手表,指針指向的是正午,便決定起身去外面瞧瞧。
宿舍的門被推開了,露出外面的景象——無邊的黑暗遮蓋住本該艷陽高照的天空,空氣中彌漫著刺鼻濃烈的硫黃氣味,即使打著手電筒的光,也看不清3米以外的地方。和往常一樣,這是一個溫暖、寂靜、無風的日子……唯獨不見日光。道格腦中冒出的第一個念頭是,不會是發(fā)生了核襲擊之類的史詩級災難吧?他猜對了一半。
那天早晨,馬那斯塔斯山脊以西90英里的圣海倫斯火山(Mount St. Helens) 突然噴發(fā),將超過15英里高的火山灰柱送入空中,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火山噴發(fā)事件。道格早些時候聽到的悶響,很可能來自威力相當于26兆噸TNT炸藥的初始爆炸,或熾熱的巖漿令附近的水體瞬間汽化產(chǎn)生的二次爆炸。火山爆發(fā)后的幾小時里,盛行風將大部分火山灰吹向東邊,遮蔽了道格所在天文臺的上空。
那天,身為一個專業(yè)素養(yǎng)極高的觀測者,道格雷打不動地填寫夜間觀測日志,記錄望遠鏡當晚的使用情況,包括因天氣或技術原因損失的觀測時間,以及溫度、云層、天空狀況等細節(jié)。通常情況下,天文學家會時不時翻閱日志,幫助自己回憶某天夜晚的細節(jié),天文臺的工作人員也會時不時翻閱這些記錄,追蹤任何潛在的問題。那晚,道格在山上留下的日志成為一段傳奇:
損失時間:6小時
原因:火山噴發(fā)(這理由是不是酷斃了?)
天空狀況:又黑又臭
我是此次核戰(zhàn)爭的唯一幸存者。我還記得自己聽到“轟—”的一聲巨響,接著就趕緊跑去打開收音機,大多數(shù)電臺居然還在播放音樂。我心想,都世界末日了,這些人怎么還在放靡靡之音?終于,我聽到雅基馬縣的KATS搖滾樂電臺說,圣海倫斯火山吹響了它的“號角”,這讓我松了一大口氣。到了中午2點左右,天文臺上空依然漆黑一片。到了傍晚,能見度才達到0.5英里。我蓋上了望遠鏡和其他光學儀器。一些細小的灰燼從天窗的縫隙鉆了進來,我想它們應該構不成威脅。每次觀測時,大家都巴不得天空全黑。今天倒是黑得徹底,卻觀測不了,造化弄人哪!
1980年5月18日,美國華盛頓州斯卡梅尼亞縣境內的圣海倫火山發(fā)生重大爆發(fā)。這是美國歷史上死傷人數(shù)最多、經(jīng)濟損失最大的火山爆發(fā)。 維基百科 圖
火山和閃電是地球使用的一些較為極端的手段,提醒我們是在一顆極不穩(wěn)定的活躍星球上工作。在觀察天體的過程中,天文學家們很容易沉浸在宇宙科學之中,因而忘記了地球其實和我們觀測的對象一樣也在宇宙中不斷地運動著,火山噴發(fā)和電閃雷鳴只是它的地質和天氣中再普通不過的一部分,甚至忘記了它是我們與其他眾多生靈共享的家園。
責任編輯:王昱
校對:張亮亮
文|百暁生
編輯|百暁生
引言《流浪地球》是一部2019年上映的中國科幻電影,由郭帆執(zhí)導,屈楚蕭、李光潔、吳京等主演。電影改編來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地球即將被太陽膨脹吞噬的故事。
電影簡介為了拯救人類,地球上的各國聯(lián)合發(fā)起了一個龐大的工程,即將地球改造成一個巨大的宇宙飛船,通過使用巨大的推進器將地球推離太陽系,尋找一個新的宜居星球。
劉培強是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他的妻子在地球改造工程中犧牲兒子劉啟因為劉培強的工作繁忙而與他疏遠。幾十年后地球即將進入下一個宇宙行星時,劉啟成為了地球船上的一名機械師。在地球的離開過程中,一系列危機相繼發(fā)生。
地球船遭遇了一顆巨大的行星的引力,卡在了太陽系的引力場中無法脫離。
在這個過程中,劉啟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可怕的秘密,地球船上的自主導航系統(tǒng)出現(xiàn)了故障,導致地球船的軌道不斷偏離,可能會撞向其他行星。為了修復自主導航系統(tǒng),劉啟和其他船員們必須冒險前往外太空進行維修。
他們面臨著巨大的危險和未知的挑戰(zhàn),但他們堅持著不放棄,為了拯救地球和人類的未來努力。
劇情分析地球即將被太陽吞噬,人類為了生存不得不將地球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宇宙飛船,開始了流浪的旅程。在未來時代,太陽即將進入紅巨星階段,釋放出的能量將會摧毀整個地球。
為了拯救人類,地球上的國際聯(lián)合政府決定進行一項宏大的計劃,把地球變成一個巨大的宇宙飛船,通過推進器驅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
故事開始時,地球已經(jīng)完成了變身,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移動城市。在地球離開太陽系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危險。地球遭遇了太陽風暴,導致推進器損壞,無法正常工作。為了修復推進器,人類要將地球上的引擎點燃獲得足夠的能量。
可是引擎點燃后,地球將會遭受巨大的溫度和氣壓變化,人類要通過建造巨大的隔離墻來保護自己。在修復推進器的過程中,主人公劉培強和他的團隊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利用地球上的核彈頭來點燃引擎,避免了巨大的溫度和氣壓變化。
為了成功引爆核彈頭,他們要前往一個遠離地球的空間站獲取相應的引爆裝置。在前往空間站的過程中,劉培強的團隊遭遇了一系列的危險,包括太空垃圾、隕石雨等。最后終于成功地到達了空間站取得了引爆裝置。
可是在返回地球的途中,他們遭遇了一場太空站坍塌的危機,必須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逃離。劉培強等人成功逃脫后帶著引爆裝置返回地球。
回到地球后,劉培強等人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他們必須面對地球上的叛亂勢力,以及引爆核彈頭可能帶來的巨大破壞。經(jīng)過一系列的斗爭,劉培強等人成功引爆了核彈頭,地球重新獲得了推進力,繼續(xù)前往新的家園。
影片特點2019年上映后,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和票房成功。以下是筆者對該影片的特點羅列:
1. 科幻題材:這是一部純正的科幻電影,講述了人類為了拯救地球而進行的宏大計劃。影片中充滿了各種高科技設備和未來科技的幻想,展現(xiàn)了人類面對危機時的智慧和勇氣。
2. 緊湊的劇情:影片通過設置倒計時的形式,使得整個故事節(jié)奏緊湊緊張。主人公們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要面對各種困難和危險也展現(xiàn)出了堅韌和勇敢的品質。
3. 宏大的視覺效果:電影中呈現(xiàn)了一個被大量特效打造的未來世界,包括地球表面的冰冷和荒涼,和太空中的星際飛船和宇宙景觀。這些特效為觀眾營造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影片更具觀賞性和震撼力。
4. 深刻的人性思考:雖然是一部科幻電影,同時也探討了人性的問題。在面臨滅絕的危機下,人類的團結、勇敢和犧牲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現(xiàn)。影片通過主人公們的行為和決策,引發(fā)觀眾對人類的價值觀、責任感和生存意義思考。
5. 國際化的制作團隊:這部影片是中國電影中少見的大規(guī)模國際合作項目。影片的制作團隊由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專業(yè)人士組成,借助國際化的制作團隊,影片在制作水平和技術層面上達到了國際標準。
觀影感受筆者認為,影片的視覺效果令人驚嘆。電影中,地球已經(jīng)面臨世界末日的威脅,人類發(fā)起了一項名為“流浪計劃”的行動,希望將地球推離太陽系,躲避即將爆發(fā)的太陽耀斑。
在這個過程中,觀眾可以看到壯麗的太空場景、龐大的太陽帆和宇宙飛船,每一幀都充滿了震撼力。
這些視覺效果讓我仿佛親身經(jīng)歷了人類的最后一搏,感受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迫感。
還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主人公劉培強是一位在太陽引力塔工作的工程師,他為了拯救地球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他的堅定決心和無私奉獻讓我感到敬佩。
展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性。在危機關頭,有的人選擇將自己的利益擺在首位,有的人選擇為了整個人類的未來而奮斗。這讓我思考人類在面臨災難時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為。
探討的主題也令人深思。這不僅僅是一部科幻電影,更像是一部關于人類命運和拯救地球的宏大故事。它讓我反思人類對地球的態(tài)度以及自己作為一個個體對整個人類的責任。
地球面臨著環(huán)境崩潰、資源枯竭等問題,這也是我們現(xiàn)實世界所面臨的挑戰(zhàn)。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啟示,積極行動起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觀看這部電影后,我感受到了人類團結抗爭的力量,也對自己的責任和行動有了更深的思考。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娛樂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科幻巨作。
電影評價電影的制作非常精良,特效堪比好萊塢大片給觀眾帶來了震撼的視覺效果。
電影中地球漂浮在宇宙中的場景非常逼真,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
電影中的動作場面和緊張的劇情也給觀眾帶來了無盡的驚喜和刺激。主題也非常深入人心,引發(fā)了觀眾對于人類未來和對地球的思考。
中間描繪了地球即將毀滅的景象,和人類為了生存而做出的艱難抉擇。
這種人類對于未知的恐懼和對家園的眷戀感,引起了觀眾的共鳴。電影通過講述人類團結合作、勇敢面對困難的故事,傳遞了積極的價值觀念。
演員的表現(xiàn)也非常出色。吳京、屈楚蕭等實力派演員的精彩演技,為電影增添了許多亮點。他們通過細膩的表演,使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角色的內心世界。
總結電影展現(xiàn)了人類在面臨災難時的勇氣和堅持,以及團結合作的力量。它也探討了人類對于自然界的探索和對未知的恐懼。
電影通過科幻的方式,引發(fā)觀眾對于生存、家園和人類命運的思考。在中國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
它不光在國內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的贊譽。這部電影展現(xiàn)了中國電影工業(yè)的進步和實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的拼搏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它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也為中國電影在國際舞臺上贏得了更大的關注。
參考文獻李國慶,王凱. 《流浪地球》的科幻性解讀[J]. 電影評論,2019(2): 56-63.
張偉. 《流浪地球》:從科幻到思辨[J]. 現(xiàn)代傳媒,2019(3): 87-90.
李曉暉. 《流浪地球》的社會批判與人文關懷[J]. 電影評介,2019(1): 43-49.
陳琳. 《流浪地球》中的父愛情結及其意義[J]. 電影評論,2019(4): 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