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早上,路過一個幼兒園,看到老師正在教孩子們玩跳皮筋,記憶瞬間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時代,忍不住多看了幾眼。
現在的跳皮筋跟以前已經不一樣了,但洋溢在孩子們臉上滿足的笑容,卻都是那么相似。
記得我們原來放學后,一定會玩的游戲就是跳皮筋
一般是將皮筋放在腰的高度,兩個小朋友拉開,一個小朋友跳
后來玩高級了,皮筋高度不斷變化,可以從腳踝一直跳到腋下
還有下面這個游戲,圍著圈,一條腿壓一條腿
腿都搭起來后,就轉著走
現在想想,這個游戲就是為了在冬天取暖吧
還有跳房子,也是課間活動必備
用粉筆在地上畫“房子”
雖然規則都忘了,可看著這個畫面都能熱血沸騰
蜜糖家土特產:記得小時候一群小伙伴玩跳房子,從白天玩到黑,感覺一天很長很充實,后來,小伙伴都不陪我玩了,我才發現,原來我們都長大了。
踢毽子,那時候過年殺雞的羽毛都是舍不得扔的
選一些長的、好看的羽毛,扎成一束
固定在銅錢或是貼片上面
那時候一下子可以踢很多個呢
還有扔沙包,男生女生都能玩
每天玩后一身臭汗,為此經常被媽媽罵
還有男孩專屬的游戲,比如抽陀螺、玩彈珠、斗雞、推鐵環等……
永這的星星:那時候什么東西都可以當作玩具,什么場地都可以當作游樂場所,玩的沒心沒肺,玩的昏天暗地,人心是淳樸的,友情是純潔的,和現在的孩子相比,小時候的我是無憾的,永遠甜蜜的記憶。
曾經的我們,住的是老房子,穿的是破衣服,玩的是最“低級”的游戲,可我們快樂,因為我們是滿足的。
知心可愛貓屋:那是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挖野菜放羊放豬,抓蜻蜓蝴蝶,累了躺在草地上就睡覺,熱了就跳河里游泳,真快樂啊。
親朋好友都萬事如意:割麥子,掰玉米,捉螞蚱,捕蟬,捉蜻蜓,撈泥鰍,刨地瓜,捉迷藏,勾起了我童年滿滿的回憶!
如今,孩子們住的是大房子,穿的是新衣服,各色的游樂園應有盡有,可他們玩的最多的是手機,看的最多的是電視,他們還是會快樂,但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味道了。
弟弟娃:故鄉還在,只是面貌不在了。城鎮化把農村變成城鎮,稻田沒了,野草沒了,池塘沒了,樹木沒了,小動物沒了,垃圾多了,人情也淡了,一切都回不到過去。
熱迦摩爾多:小時候真好,不用考慮未來,不用去談戀愛 不用為錢發愁 不用郁郁寡歡 不用愁眉苦臉 不用借酒消愁 都說金色的童年 我想應該是無價的時光 這是你在怎么擁有財富權勢都無法在回去的地方。人一定要活在當下,珍惜眼前 不要覺得幸福一定就在前方,或許前方真的擁有幸福。但也未必會是這般難得的幸福了,錯過了就不會再有。
童年,有哪些令你難以忘懷的記憶呢?歡迎分享你的故事!
7月20日,國家網信辦對滴滴處80.26億元罰款。官方通報,滴滴公司共存在16項違法事實,其中不少涉及違法收集用戶信息。
滴滴事件是這輪平臺經濟整治的重要事件,如今總算有一個結果。最近一年,互聯網平臺遭遇海嘯般的輿論沖擊,大量網民痛斥互聯網平臺不“為國分憂”,不投資“卡脖子”技術,只會在消費端反復收割用戶。
這種批判情緒包含兩個層面的信息:
一是對互聯網平臺侵犯用戶權益的不滿。
違規收集用戶信息的互聯網平臺,與違規放貸的商業銀行和挪用預售款的開發商一樣,必須依法懲處和嚴格監管。去年,我在《螞蟻的野心》等文章深入討論過這一問題,不再贅述。
二是對互聯網巨頭不愿意投資技術的不滿,以及對硬核技術的渴求。
后發國家往往帶著趕超發達國家的強烈沖動參與國際競爭。寄托于大企業、政府大規模投資硬核技術是實現國家趕超目標和滿足民族主義情緒的“捷徑”。近些年,國際政治局勢動蕩,對外貿易條件惡化,技術制裁升級,不少人表達了對星辰大海的強烈渴望以及對互聯網巨頭不追求“大國技術”的不悅。
本文借滴滴事件討論第二個問題,試圖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技術創新的邏輯,回答后發國家如何才能實現科技立國。
本文邏輯
一、大國技術焦慮
二、吃喝玩樂邏輯
三、星辰大海入口
【正文7000字,閱讀時間20',感謝分享】
01
大國技術焦慮
近年,很多人指責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只在吃喝玩樂的消費市場上賺錢,不愿意大規模投資芯片、操作系統等硬核技術。如此下去,中國消費市場和互聯網企業一直給美國科技企業做嫁衣,長期被“卡脖子”。
糟糕的是,經濟學還有一個理論似乎支持這種說法。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在1967年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在論文中將宏觀經濟劃分為兩個部門:一是生產效率高的“進步部門”,制造業、現代農業等;二是生產效率低的“停滯部門”,教育、餐飲、旅游、表演等服務業。
鮑莫爾指出,生產效率高的部門,雇員越來越少,勞動工資下降。比如受摩爾定律驅使,手機技術快速迭代、成本不斷下降。而生產效率低的部門,雇員需求量大,工資成本越來越高。比如,三百年前的莫扎特四重奏要四個人演,三百年后依然要四個人,勞動數量一樣、技術可能更差、工資卻更高。
這樣下去,會產生什么問題?當進步部門的經濟產值占比越來越低,停滯部門的經濟產值越來越龐大,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效率越來越低,經濟最終趨于停滯。這就是鮑莫爾成本病。
如果鮑莫爾成本病成立,那么一些人的擔憂就是對的——應該將更多資源投入在制造業、科技領域,避免產業空心化、金融化,盡量少投服務業和金融業。他們甚至主張政府主導投資硬核科技,以引爆一場技術革命。
二戰時期,美國政府迫于戰爭需要組織資源集中開發出大量新技術,比如,航空航天、核能、導彈、計算機、互聯網等。二戰后的技術革命,是由這些軍用技術民用化驅動的。化肥中的氮,原本是二戰中炸藥的主要成分。戰后,軍用的氮和硝酸鹽生產工藝民用化,農業化肥技術突飛猛進。
硅谷半導體產業的興起也與美國國防部有著密切關系。二戰期間,德州儀器的前身GSI為美國軍用信號公司和美國海軍制造電子設備。1954年德州儀器生產了第一顆以硅做成的晶體管,但當時它的主要買方還是美國國防部門。
不得不承認,二戰時期國家組織和推動的技術創新幾乎主導了戰后半個世紀的產業技術路徑。
該如何解釋以上問題與現象?
一、互聯網巨頭為何不投資硬核技術?
中美互聯網格局差異顯著,美國互聯網企業習慣于縱向延伸、垂直整合,中國則傾向于終端市場橫向整合,并形成幾大消費巨頭。這受很多因素影響:
首先,兩國監管法律不同,在美國整合消費市場容易遭受反壟斷調查,企業不得不投向垂直領域;在中國,互聯網企業受巨大的消費人口紅利(大數據紅利)驅動而反復角逐終端市場,同時用戶數據方面的監管沒那么嚴厲。
其次,兩國人力資本與金融市場不同,美國擁有高科技人才和廉價資本的優勢,中國的融資市場不發達,高風險的技術投資主要依賴于跨國的風險投資和國際資本市場。
最后,兩國市場準入政策不同,在中國一些上游或縱深領域的準入門檻高,買方地位強勢,這降低了企業進入的意愿。如亞馬遜從電商延伸到上游的低軌衛星和無人機配送,而京東難以進入這些領域,只能做地面物流。
二、鮑莫爾成本病是否真實存在?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定義進步部門和停滯部門是違背經濟規律的。市場上,不存在絕對的進步部門或停滯部門。當一個部門效率下降時,無利可圖時,資本和人才會流出,但這個部門效益提升時,資本和人才會進入。一個部門,即便是服務部門,人才和資本持續進入,說明它有效率、有效益。
如果鮑莫爾成本病成立,蘇聯的計劃經濟是對的,美國這種自由經濟最終會走向停滯。二戰以后的美國,制造業占比越來越低,服務業占比越來越大,勞動力的成本越來越高;但是,美國的經濟并沒有走向停滯,技術的全球領先程度遠超二戰之前?,F代服務業,如金融、會計、律師、航運等,反而大大促進了技術進步??梢姡U莫爾這種上帝思維不可取,投資現代服務業同樣帶來效率。
三、政府投資是否可以一勞永逸?
首先,政府投資存在一定的效率,大規模的密集投資定然會帶來技術創新。這不可否認,但效率低、成本高、風險大。公共部門的壟斷性質和尋租成本決定了低效,同時會產生擠出效應,破壞社會與競爭的公平性。另外,政府過度投資依賴于過度征稅,會扭曲利率抑制私人投資;或依賴于過度借債,扭曲市場價格,容易引發債務危機或通脹危機。
其次,一個地方投資,另一個地方損失。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提出非常著名的“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二戰時期,參戰國政府大規模借債投資戰爭武器及技術,但民間民生凋敝,“看不見的”損失巨大。當然,這在當時是無奈之舉,戰后極少國家再集中資源行事。不過,蘇聯繼續實施計劃經濟,這種集中決策的技術試錯成本極高。當年,蘇聯的官僚們認為晶體管無法抵御核戰中強大的電磁脈沖,從而選擇了受干擾較輕的電子管。這讓蘇聯錯失了晶體管賽道。如今,電池技術路線有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氫燃料電池等,讓各類技術企業去探索不同技術路線的可行性比政府更有效。
最后,二戰時期以及戰后密集技術創新,主要來自通用、貝爾實驗室等私人企業。美國政府更多地扮演買家和組織者的角色,而不是直接投資者和生產者。
后發國家的民族主義情緒容易催生強烈的大國技術焦慮以及對市場的不信任偏見。但在具體路徑上,經濟學認為,自由市場比政府在資源配置和技術創新方面更具效率優勢。問題是,如何能夠證明自由市場與大眾消費能夠促進技術進步?
02
吃喝玩樂邏輯
現實中,我們找不到一個生活物資匱乏、技術領先的國家。反過來,我們很容易看到,吃住行游購娛繁榮的國家,技術往往比較先進。世界頂級的消費大國,往往是技術強國。美國、英國、法國、韓國、日本是娛樂大國、消費大國,也是技術強國。
邏輯上,如何解釋消費大國與技術強國之間的關系?
埃隆·馬斯克是這個時代星辰大海里的航海家。他最近在推特上表示,已經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云端,并已經與自己的虛擬版本交談過。這是怎么回事?
人機交換是前景可期又充滿未知的技術。馬斯克的神經科技公司Neuralink正在開發腦機接口。這個設備試圖將人的意念輸入網絡,人可以通過思考來控制計算機和手機。馬斯克的想法并非無中生有,他曾表示這項技術可以幫助癱瘓的人通過意念使用手機。除此之外,人可以借此用意念玩游戲、駕駛汽車、發射火箭……爆炸性的需求場景正在激勵企業家、神經科學家與計算機工程師打通人機界限。
一、吃喝玩樂為硬核科技提供消費場景,驅使企業家與工程師持續創新。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電子產業興起,數碼相機風靡全球。當時日本的數碼相機是一種大眾的成人“玩具”,在國際市場上屬于廉價商品。它有一個別稱叫“傻瓜”相機。但是,“傻瓜”相機推動了日本光學及相關材料技術的進步,這些技術今天被運用到了半導體及光刻機上。
光刻機的原理和照相機一樣,通過曝光的方式把設計好的芯片電路圖成像在涂了光刻膠的硅晶圓上,最后用光來雕刻芯片電路圖。索尼、尼康和佳能被后來的荷蘭ASML超越,但是日本在半導體產業上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日本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材料輸出國,在光刻膠、硅晶圓等14種重要材料上,占據了全球超50%的份額。同時,日本的半導體生產設備也令人矚目。在國際半導體設備公司排行榜前15名中,來自日本的企業便占據了8席。
可見,吃喝玩樂等大眾消費為技術不斷迭代和基礎科學落地提供消費場景。比如電子游戲。二戰后,電子游戲作為公共部門的技術研究項目,技術進步緩慢。1961年第一款非研究屬性的電子游戲——《Space War(太空大戰)》問世。這種人機交互的游戲快速流行于各大高校和科研所。1972 年第一款家用游戲機出現,爆炸性的市場需求刺激電子游戲一日千里。如今,網絡游戲替代電子游戲成為了日常娛樂方式之一。
網絡游戲極大地促進了網絡技術的迭代——這被其娛樂性與道德情感所掩蓋。我這里使用中科院研究團隊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游戲技術——數實融合進程中的技術新集群》,這份報告羅列了網絡游戲技術中所包含的各項技術,如虛擬人技術、游戲引擎技術、游戲 AI 技術、云游戲技術,還有算力開發、芯片運算、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圖像渲染、多元互交網絡。
例如,圖像渲染。大型網絡游戲需要高性能圖像芯片,而強大的圖像芯片技術是工業互聯網的底層技術。去年4月,在英偉達GPU技術大會上,“假黃仁勛”騙過了所有人的眼睛。英偉達披露,從黃仁勛到廚房的各個細節,都是渲染出來的。老黃做了一次超級營銷,也給元宇宙工業應用場景打開了想象空間。
“2020年游戲技術對我國芯片產業的技術進步貢獻率大約為14.9%;對于5G和XR(VR/AR),游戲技術的科技貢獻率達46.3%和71.6%?!?】”
再如,多元互交網絡。1974年的電子游戲《Spasim》最多只能支持 32名玩家,而如今的手機游戲《王者榮耀》同時在線人數可以達到 9800萬人。這種億級別的在線互交與協作網絡技術可能廣泛運用于未來的智慧城市和分布式協同作戰之中。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市場需求與競爭機制刺激企業創新技術。衣食住行等廣泛的需求刺激廣泛的技術創新。吃喝玩樂與硬核科技互為一體,玉米中的轉基因種子、建筑中的特鋼、汽車中的智能駕駛、日用品中的化學原料、眼鏡中的鏡片、網絡游戲中的算法,都是硬核科技。大眾消費需求的不斷提升促進了廣泛的技術進步。
二、極限需求催生極致技術,激勵人類探索最前沿的技術。
在保留農耕文化傳統的國家,人們對極限運動的接受程度低,極限運動被戲稱為“國外人少系列”。極限運動代表著人類追求極致的意志和探索未知的勇氣。如果沒有飛翔的夢想,沒有飛翔的勇氣,就不會有飛機,不會有星辰大海。
極限運動帶來極限技術。國際賽車的汽車技術普遍領先家用汽車5-10年。美國四大運動賽事是全美骨傷科先進治療方案的大買家。百米賽跑運動員的跑鞋和游泳運動員的泳衣藏著先進的化學材料及技術。
在日常生活中,越是矯情的懶惰的需求,越需要硬核科技來滿足。閉著眼睛開車的需求催生無人駕駛,追求精致面容的行動催生微創手術,殘疾人跑步的渴望推動醫療機械技術進步。所以,大眾越富有、越享受,技術越發達。
三、消費競爭增進人的創造力,持續改善人的社會福利。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消費的本質是對人的投資,消費規模越大、消費比重越大,對人的投資越大,人的創造力越強。這就是為什么消費大國往往是技術大國。
實際上,經濟是一個相互促進的系統,有效的供給滿足有效需求,進而創造有效供給。融資市場促進芯片技術創新,按摩改善工程師身體促進編程工作,餐飲增進智力促進人的學習能力,適度的游戲和音樂讓人放松促進人的靈感與創造力。
有人可能會反問:天天吃喝打游戲也能促進技術創新?
消費是對人的投資,有收益,也有風險;有競爭,也有淘汰。過度沉迷游戲,如暴飲暴食,這種消費行為會帶來風險,甚至被市場淘汰。奶粉消費需要政府監管,防范毒奶粉;房屋預售需要監管,防范開發商和銀行違規;游戲消費也要監管,防范渲染暴力、數據侵權和少兒沉迷。尤其是針對少兒沉迷,建議政府采取游戲分級制度保護少兒健康。
在龐大的自由消費市場中,消費的競爭與淘汰反饋機制可以最大化提高消費邊際效用,即消費的投資回報率。這種消費競爭的邏輯促進人在消費中獲得更多的成長性和創造性。我反復建議政府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家庭中,改善家庭消費,減少基建項目的投資。其實,經濟增長不過是手段,增長的目的是增進個人的消費福利。
那么,繁榮的消費能否促進國家集體行動目標的達成?
03
星辰大海入口
國家作為一個組織,它確實有其集體行動的目標與能力。一個國家一旦面臨一場戰爭,像如今的俄烏戰爭,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技術,足夠雄厚的經濟與財政力量,可能陷入亡國的悲慘境地。這是國家主義者支持核心技術國家化的理由之一。
不過,美國當年贏得二戰的基礎是美國龐大的工業生產能力。通用汽車等私人企業搖身一變轉化為武器制造廠??梢姡瑥姶蟮膽馉幗y籌能力是建立在繁榮的市場與發達的工業基礎之上。這是國家達成集體行動目標的關鍵。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思考個體技術與國家目標之間的關系:
一、擴展秩序促進集體行動。
現代社會是一個哈耶克所說的擴展秩序【2】。擴展秩序,比如語言、市場、貨幣、習俗都是擴展秩序。擴展秩序是一個自發自生的秩序。它不是一個人決定的,而是個體之間經過長期的磨合、選擇和交易形成的。一個市場,不管是芯片、衛星、工業軟件,還是房地產、金融、游戲,不是一個人創造出來的,是每一個個體共同參與的結果。
擴展秩序還是一個分工協作的概念。分工協作越龐大,技術越精細。擴展秩序越龐大越好,市場規模越龐大、分工越精細,對國家集體行動能力的提升與目標的達成越有利。
在星辰大海中,龐大的消費市場是無數繁星,培育人的才能的多樣性,刺激技術星火燎原。發達的金融市場是星空里的銀河,給高風險、長周期的技術項目提供一輪又一輪的融資。
資本規模越大,技術分工越精細。過去,中國互聯網及眾多私人技術投資,是中國創業者、消費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分工協作的結果。國際風險投資給互聯網項目提供一輪又一輪的融資,待成熟時赴納斯達克上市,由股票投資者繼續投資這些項目。對中國互聯網及眾多私人技術項目來說,這個國際協作鏈條猶如生命線。當下,解決好“中概股”的監管沖突重要而迫切。
所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國家行動以集體訴求取星辰大海中一顆恒星便可達成國家目的。這次俄烏戰爭展現的分布式協作作戰網絡與無人機武器給各國決策者描繪了未來的戰爭圖景。分布式計算、加密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均是決定未來戰爭勝負的核心技術。
大疆創新的無人機是消費級別的游戲機,但這種娛樂需求可以促進技術進步,為工業級別、軍事級別的無人機提供技術支撐。嘀嘀打車系統、美團騎手系統均是復雜協作系統,這些系統所積累的加密、大數據技術及人才是將來的分布式協作作戰網絡不可或缺的。
更何況,戰爭及安全防御只是國家目標的一部分,而國家更為廣泛的公共用品的滿足,依賴于龐大的消費市場及其先進的技術。例如,網絡技術能夠給國民教育和醫療提供在線解決方案。又如中國正在推動的新基建,尤其是數字新基建,更多地使用私人資本和技術。引擎技術、實時渲染、物理模擬等技術被運用到城市智能交通、工業互聯網、“東數西算”工程等。
二、復雜系統突破國家能力。
擴展秩序是一個復雜系統,技術創新也是一個復雜系統。現代技術是一個個高階次、多回路和非線性的復雜系統,甚至充滿混沌和不確定性。如今,任何一項革命性的產品,智能手機、無人駕駛汽車、光刻機等都是眾多先進技術的復雜集合。
一臺光刻機十萬個零部件,涉及物理學、光學、數學、流體力學、表面物理、化學、自動化、精密儀器等等。不是說掌握一兩項技術或關鍵環節就具備制造高端光刻機的能力。
過去一段時間,中國流行“微笑曲線”理論。這項理論誤導了很多人,很多人據此認為,中國制造企業應該向品牌、設計兩端延伸,擺脫低利潤的制造環節。其實,從原材料勘探、開采、加工、物流、組裝、測試最后到銷售、售后,每一個環節都深藏著巨大的技術潛力。
比如,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半導體產業鏈逐步實現全球精細分工與協作。如今,制造環節的臺積電憑借強大的制造能力名震天下。日本半導體企業在原材料環節占據著統治地位。荷蘭光刻機、美國芯片設計均通過創新來創造利潤和獲得行業話語權。即便“家里有礦”,探礦需要技術,開礦也需要技術。美國私人技術公司引爆的頁巖氣革命促使美國從能源進口國轉變為能源出口國。中國已探明的頁巖氣、頁巖油儲量比美國大,可惜開采技術不成熟。
又如消費端。銷售被認為是技術含量低的工作。實際上,沃爾瑪的供應鏈技術、亞馬遜的低軌衛星技術都是非常領先的技術。騰訊、美團、滴滴等消費端的復雜系統均是國內領先的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未來,這些復雜系統不斷迭代,將進入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無人機配網絡等領域。
如今,復雜系統的技術創新遠遠超出了一個公司、一個政府、一個國家的資源配置能力。那么,如何才能獲得全球頂級技術?
市場擴展秩序與技術復雜系統是高度匹配的,國際市場是一個更大的擴展秩序,催生更加精細的技術分工和更復雜的技術密度。亞當·斯密認為,市場規模越大,分工越精細【3】。像新加坡、荷蘭這類國家更愿意融入全球化,通過參與國際分工來提升技術水平,而大國因可自成市場體系而易封閉。但是,這種封閉市場的技術分工程度在邏輯上要低于國際市場。斯密定律表達了一個基本邏輯:全球最頂級的技術只誕生于國際市場之中;只有深度融入全球化、參與國際分工才能獲得頂級技術。
有人提出,如何應對他國的技術封鎖?其實,當前的挑戰都不是事,只要做好這四個字:改革開放。
三、多元文化孕育星辰大海。
比特幣是一種由密碼朋克運動誕生的創造。上個世紀70年代,一群技術極客以加密技術為手段發起了一場反對一切政府規則的無政府主義運動。比特幣最早只是一種流行于密碼朋克圈的分布式“游戲”。在最初的幾年,工程師們樂于奉獻出自己的CPU算力去“挖礦”,設計者“鐘本聰”給第一個解出哈希函數的“礦工”50比特幣作為獎勵。而當時的比特幣只是一種沒有任何價值的積分。就這樣,一個個技術玩家“無償”加入,共同構建了一個點對點加密的分布式網絡。這種網絡后來被稱為區塊鏈。
這群看似荒誕不經的無政府主義者,身上帶著桀驁不馴與理想主義,卻極大地推進了加密技術、分布式計算和共識算法的進步。這就是多元文化給他們提供了試驗場和試錯場。
什么樣的制度與文化造就什么樣的人和技術。馬斯克、普京、馬云、貝多芬、巴菲特,這些人都是充滿能量的人,他們的能量需要宣泄,宣泄可能是創造也可能是破壞,這取決于制度與文化。
如今,人們暢想的是加密技術、人機交換等技術將人類推入元宇宙。元宇宙充滿著更多荒誕、不羈、無政府主義,而這種多元文化恰恰是星辰大海的靈魂。
在國際上,多元文化更加寬容、更易協作,而統一性導致狹隘、極端與沖突。一個優秀的民族需擺脫急功近利與浮躁浮夸,拋棄上帝思維和父愛主義,設法保持寬容與試錯的心態融入世界。
多元文化、擴展秩序、復雜系統,三位一體,多元社會培育多樣化的市場秩序,促進技術分工和復雜系統。它們共同造就人的才能的多樣性,而人的才能的多樣性是一切創造的源泉。
回歸個體,是星辰大海的入口,是文明的起源。
參考文獻:
【1】游戲技術——數實融合進程中的技術新集群,中科院自然史所王彥雨課題組;
【2】自由秩序原理,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鄧正來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國富論,亞當·斯密,郭大力、王亞南譯,譯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