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敎女傭小游戲在線玩(調敎女傭小游戲電腦版)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3D定制女仆2》想必廣大紳士們一定不會陌生。這款由日本Kiss社制作發行的3D虛擬接待女仆育成類游戲是《3D定制女仆》系列的第二部作品,2015年07月份正式發售。原版包含了喜聞樂見的成人內容,并且由于其相當高的DIY自由度和方便的共享得到了老司機們的一同認可。而這款有些傷身體的游戲,竟然決定在7月5日正式登陸Steam平臺。當然,是全年齡版。

Steam商店界面鏈接:

視頻和游戲截圖:

游戲支持英文/日文,且開發商KISS明確表示官方不會推出“特殊補丁”。游戲的主要目的和原版一致,即打造服務最優質,最奢華的女仆公館,除了成人內容,一切可定制選項都得到了保留。

目前尚不可得知Steam版《CM3D2》是否支持社區創意工坊,假如有的話想必創意工坊一定會熱鬧非凡……不多說了,開沖!

第三十四章 相互作用

為別人作心理分析,也有助于我們對自己秘密心理過程的猜測,不過它的方式是間接的,而且也比較特殊。對于自己身外的人作分析,使心理學家不斷需要對他自己作了解。我以前也曾說過,如果想了解別人無意識的心理過程,只領會別人的經驗是不夠的,必須還要跟我們自己內在的經驗相接觸。

猜測他人無意識的心理過程,必需借鏡于我們對自己內心的種種可能性與實際的心理情況之領會。而這一條道路,幾乎本身完全是沒有意識的。只有在一些意外的情況下,這種認識的過程才會顯露到我們的意識層面來,這使我們都可以了解到,這種認識對于我們所分析的患者,和對于我們自己對自己更深刻的了解所具有的意義。我想把這種過程稱作“無意識心理經驗之相互照明”(reciprocalilluminaticn of unconscions nappengs)。

對于別人的分析,可使我們對自己有更多的知識,這一點已經很少有人能夠領略,但是別人的分析在我們自己心中所造成的感情的和心理治療的效果,更是很少被人認識到。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于別人所作的心理分析考察,等于是我們自己分析的延續,一直貫徹到更深的底層。我們常常說,凡是沒有自己體會到心理分析對于自己的效力的人,他就沒有資格對這一門科學表示嚴肅的意見。這個意思并不只是說他自己對自己的分析,而且也表示他對許多別的人的分析,是對自我分析的延續。這種分析除了在從科學觀點上來說具有意義以外,對于個人的內心更具有重大的價值。凡是有長久經驗的心理分析者,都可以確定的說,他對于別人的分析幫助他掌握了舊有情感的累積。這些情感的本質以及強度,往往都是他自己不知道的。

就我所知,心理分析學的這種治療性的反應,在心理分析的專門文獻中,仍舊沒有得到應得的重視。再者,“無意識心理經驗之相互照明”,不僅存在于分析考察的界域,而且越過這個界域,也擴延到內心隱藏的一切心理過程的領會。

心理分析學的文獻曾經再再強調,分析觀察者內心中所具有的壓抑會如何限制了他心理認識的能力。然而,現在我們還沒有研究出這種抑制在移除以后,對于心理分析者的心理領會能力會如何的加強,又如何能夠造成心理上的驚人發現。心理分析的文獻曾一再強調,心理分析者的主觀觀念會有何等的誤導性,然而卻很少提到這種主觀的觀念如果嚴格訓練和反復試驗,在對于心理學家所面臨的難題之探討與解決方面,會有豐富的成果。

這種個人內在的觀念往往從分析者心理的未知領域產生,打通了前此未能接觸到的潛意識層面。這種觀念也幫助心理分析者穿透了另一個人的內在生命。同時,由于后來對于這種觀念的起源有所認識,分析者往往借著迀回而幾乎深不可測的道路,對他自己潛藏的心理過程有所了解。如果他對自己的了解比別的心理學家對于他們自己的了解更多,那當然主要是由于他比別人經歷更多的自我分析,但也同樣是由于他對別人所做的心理分析使然。

對于自我的這一種真誠的認識,無疑主要是由于分析者自己,但同樣也由于他對于“無名的患者”所作的分析,因為這種分析使他反觀自己的問題。就我所知,這是科學中特殊的例子,它的性質最好用一個相反的例子來對照;一個醫生對于患者的心臟做了解,就其本身而言,并不能使醫生對自己的心臟功能更加認識。

我要詳細的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當然,我們不能希望每條路都一樣。每一個個例中都有它各自不同的地方。而我現在舉的這個例子目的是要說明,我們對于他人內在生活潛含的意識了解,就某一部份來說,受到我們自己內在自我潛含心理過程的左右。

當我在為一個女患者心理分析的過程中,在某一個階段有一個念頭突然來到我的心中,這種情況雖然并不是很特殊,但是如果我們從心理方面去迫蹤它的脈絡,就可以做個例子,來證明我前面所提的論點。這個女人的病況依照主要的病癥看來,最恰當的病名就是“歇斯底里精神病”(hysterical neurcsis),她的病癥之中,最主要的一項就是她對她的孩子暴發不可遏止的憤怒,而這些憤怒的原因卻在意識的層面沒有適當的理由。在這里我們可以說她是“遭受盛怒的襲擊”。因為在這些憤怒的時候,這個女人明明知道不應該,卻仍舊對孩子辱罵,拳踢腳打。奇怪的是她沒有罪惡感,不過她深深感覺到對于孩子這樣的打罵,會造成很壞的惡果。這種缺乏懺悔和罪惡感的情況,只有我們把它跟另外的一個特征鏈接在一起的時候,才可以有所了解。在這些責打以后——也常常在這些責打的沖動被她壓抑下去以后——她對自己做出嚴重的虐待性行為。譬如說,她會用很硬的東西打自己的頭。由于她對?自己實施了這種痛苦的懲罰,因此她就不再有罪惡感。對于這個個案的研究,使我首次了解到一種病情,這種病情后來我把它寫成一本書,提出一個理論①。自此以后我找到許多個案都肯定了我這種學說,不過,到現在為止有許多心理分析學家對于這種病況的心理過程仍舊一無所知;我的看法認為自我懲罰和有意識的罪惡感,往往幾乎是互相排斥的,也就是說,往往幾乎不能夠共存。【①《現代的人被虐待癥》。】

經過緩慢的心理分析,我們慢慢發覺到她這種突然的憤怒和事后的反應有幕后的根源,同時罪惡感也出現。在她這種個案中,有顯然的幾個特點:她最小的兒子相當頑皮,難于處理,而這種性格有一部份也是由于母親的錯誤所造成;她對這個小兒子特別會責打,發作起來就難于控制。不久我們便發現,每當她丈夫激怒了她,或傷了她的情感,這個小男孩的頑皮特別會引起她的憤怒。這個時候她的憤怒便發泄在孩子身上。有時候她這種發作也是由于一陣強烈的自卑感引起,另外有些時候孩子在別人面前表現得不好,而這些人的意見她也很在乎,她就會爆發起來。另一個特征是這種憤怒一旦發作就越來越強烈。一旦失去了控制,打了孩子一下,這種打的動作就會使她打得越來越兇,似乎難以住手。當她的憤怒遂漸增加,似乎她會產生這樣的念頭:“現在我可以住手了。”或者,“我還來得及住手”;然而她卻被強迫著繼續打下去,就好像每打一下就強迫著打第二下。

從我們心理分析的經驗看來,我們也可以把這種特征跟另一種特征連在一起,那就是缺少有意識的罪惡感。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那是無意識的罪惡感之表現,在患者的心中似乎有這種沒有說出的感覺:“現在我已經做了很可惡的事情;我已經做了邪惡而應當受到道德責備的事情,我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蠻不講理的把這個孩子打成殘廢,以此來毀滅我這一輩子。”

幾乎不用說,她這種責打還有另一種無意識的本能沖動,那就是“憤怒的狂歡”(orgasm ofrage)。這稀憤怒的狂歡,實際上是這類無意識的沖動中最重要的因素,不過關于這點我不在此討論。這個女人發作起來對她的孩子沒頭沒腦的亂打,而在其他時候,卻往往很有耐性,對孩子特別慈愛,這兩種特點互相對照,非常值得我們注意。

在分析治療中,這個患者對于自己憤怒的發作和自我責備性質的傷害,慢慢產生了罪惡感,這個患者常常擔憂她對孩子這種粗戾的責打會在孩子內心的發展中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另一個問題也在這時產生:以后那孩子一想到他母親這樣對待他會怎樣?他會原諒她嗎?當我聽到這個女人這種顧慮與哀嘆的時候,有一個短短的句子來到我腦子里,這句話是不是這樣說的:“一個人兇猛的打另外一個人,而卻完全不傷害他,這種事情是可能的。”這句話令我吃驚,因為在意識的層面我以前沒有想過這句話。這句話來自何處?我立刻就知道我曾經在那里聽過,幾天以后我想到那是出自弗蘭克·慕爾納(FrscMolnar)的一出戲劇《黎利歐姆》。

這出戲是我在八、九年以前看的,至此以后就很少想到它。現在又是什么原因使我想到這出戲劇?又是什么原因使我想到這句話呢?很顯然這句話是在回答我那位患者心中的問題。就似乎是對她的擔憂的一種安慰,但是我的思想為什么會偏偏想到那一出戲,而又用它的句子呢?我的觀念所經歷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潛在過程呢?

跟這出戲最初有關的念頭便是我看戲的那天晚上的一段回憶。我并不想去看這出戲,傳奇故事中《黎利歐姆》最初景象并不引起我的興趣,當然其中有些吸引人的畫面,在第一幕的結束之處,甚至也有民歌一樣迷人的東西。這出戲劇中有些機智的談話,有時候也有讓人反芻的觀念。但整個來說,這出戲卻是讓人倒胃口的東西。寫劇本的人所用的方法非常粗俗,他所追求的效果是廉價的,不管在喜劇方面或悲劇方面都是一樣。人物的個性塑造都太直接,而場面的對照也太明顯,其中的情感成份又近乎造作虛假,這些都是我不喜歡的。寫劇本的人是一個能手,然而這出戲是二流作品,是要給一般的人觀看的。我很不客氣的說,這出戲除了有些引人的角色和場面之外,整個的來說都是廢料。

然而,快終場的時候,卻有一段感人的場面出現,而它感人的部份絕不是造作的,卻是出自深沉的感受。這出戲我雖然一直帶著厭煩、不耐——偶而也覺得有趣——的心情在觀看,但到了最后兩分鐘才真正受到感動,而至此以后,每當我一想到這出戲,都無法擺脫這種情感——也不知道這種情感倒底是來自何處,只感覺到它會在我心中長久的保存下去。以后我雖然很少想到這出戲,但是每當想到,就喉中梗住一塊。有一次我就曾經問過自己,為什么我感到這種深深的感動,卻找不到答案。這樣一出平凡的戲劇,卻用少數幾句話在我心中留下這樣強的印象,那不是很特殊嗎?讓我把這出戲的主要情節說一說,主要的角色是黎利歐姆,他在布達佩斯市公園里一個旋轉木馬場作招徠和保鏢,這個主人是中年的慕旗塔克太太。慕斯塔克太太認為黎利歐姆不僅能為她招徠頋客,而且對她個人也有很大的幫助。年輕的女傭們,下班以后往往到旋轉木馬場游戲,由于她們渴望愛情,很被黎利歐姆那種粗獷的熱情所吸引。其中有一個名叫朱麗葉的女孩,她雖然盡量把持自己,卻仍舊逃不脫黎利歐姆的那種自然的“粗獷的和抗逆性格的吸引。”此后她就對他一往深情。黎利歐姆個很不會表達自己情感的人。每一次覺得不對勁,他就咒罵,打人。

然而黎利歐姆粗獷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顆慈善的心靈。忠心耿耿而溫柔的朱麗葉,由于黎利歐姆而被辭退。而嫉妒心重的慕斯塔克太太,也由于他們情感的問題而把黎利歐姆解雇。貧窮與生活的顧慮并沒有使黎利歐姆變得更為溫和。只有當他得知朱麗葉懷孕的時候,他才歡喜起來,然而,他這種歡喜卻仍舊用一種蠻不在乎的神情掩飾著。因于他性格的使然,也使他很容易陷入別人的誘惑,參加了一個搶劫銀行經理的行動,結果這個行動失敗了,當警察圍著他要逮捕他的時候,舉刀自殺,在他垂死的時候,被人送到朱麗葉面前,即使在這個時候他也不肯表達他溫和的情感。而他參加搶劫經理銀行的行動,實際上是對于朱麗葉和未來孩子的關懷。在他咽氣以前,他幾乎只有時間說了這么一句:“喂!我的女人!”

接下來觀眾看到黎利歐姆從他的棺材里向天國上升,到達審判自殺者的天國法庭里,他仍舊是不愿意講話,法官對他提出問題,他往往只是說:“這不干你的事。”他抗逆的坐在那里,當一個仁慈的、有耐心的、留著白胡子的天國法庭職員走來,他向他提出問題,他只是很粗獷的,不情愿的簡短回答。他對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表示沒有悔意,對于天國法庭職員溫和的說服,一概表示抗逆不順。最后他被判十四年煉獄苦刑,來凈化他的罪惡。當天國的警察把他帶出去的時候,他小聲的向警察要一根香煙。在監獄中渡過十四年以后,他又受命返回地球,要他對太太和孩子做一些善事,來表明他道德的進步。這出戲最后的一幕,出現朱麗葉,頭發已經灰白,跟她十三歲的女兒住在一間小房子里。黎利歐姆出現了,后邊跟著兩個天國的偵探。他現在的樣子是一個乞丐,他沒有表明身份,而跟他的女兒聊天,有一部份內容是對于她的父親的,他給這個女孩玩了一兩手紙牌魔術,然后拿出來一大塊紅手帕,里邊卷了一顆星星,這是他從天上下來的時候為她偷來的。可是他的小女兒不肯接受這顆星星,很不客氣的要這個流浪漢走出去。他看著她,然后憤怒的在那女孩子的手上打了一下。接下來便是那使人感動的一段。那女孩很吃驚。那一聲很響,可是她并不覺得痛。“就好像他在我的手上親了一下一樣。”當那兩個天國偵探搖著頭又把黎利歐姆送到天上的時候,這個女孩問她的母親說:“當有人打了你,打的那么兇,又那么響——你卻一點兒不痛,那可能嗎?”那母親在帷幕慢慢落下來的時候,就好像回憶到什么事情一樣那樣說:“親愛的,可能的,有的人可以一直打你,你卻一點兒也不痛。”

那么為什么我長久以來不曾想到的這一句話,竟然在這一刻,出現在我的腦子里呢?表面的關聯是很顯然的:常常責打孩子的這個母親的焦慮是兩者的接觸點。但從這種觀點來看只是表面的看法。我所關懷的不是這種表面的關聯,而是這種觀念無意識中的關聯。用比喻來說,我所要探索的是礦源。

也許我們以為用心理分析的術語可以把這個主角的心理過程認識的更清楚:譬如說,我們用意情結的觀念來作解釋。在這種解釋下,慕斯塔克和朱麗葉代表著母親,前者供應黎利歐姆生活,后者則為他生了孩子。從這個觀點來看,黎利歐姆攻擊和搶劫銀行經理的行為,便代表了弒父心理。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出閹割情結的痕跡。他的自殺也可以視為他對于弒父行為罪行的補償。而地上的警察和天國的警察也都代表著父親的形象。黎利歐姆在天國的行為乃是在地上的行為的延續,是他對父親的反叛態度的表現。從這個心理分析的學說看來,心理分析者也免不了會注意到戀母情結的消極面,他的幻想面,以及嬰兒發育期的其他的效果。這樣的分析家會認為戲劇家的想象力有這些潛意識的來源。當然,在這種分析里面,也有它一點概略性的意義,不過,終究只是概略性的,可以說是心理分析的初級班。

或許另一個心理分析者——其實也就是前面的那種分析者,只是所站的角度略為不同而已——會注意到黎利歐姆那種致命的本能,就是這種本能決定了他的生活與性格。他可以認為黎利歐姆是一個有虐待傾向的人,因為責打他所愛的女人,粗戾的對待她,會使他感到性的樂趣。而當外在的情況轉為不利的時候,他的這種虐待性沖動又轉過來指向他自己,即使在他自己的毀滅中,他也可以感到陰沉的樂趣。從這種觀點來看,我們不難把黎利歐姆看作是一個道德癲狂癥者。他無意識的罪惡感驅使他犯罪,使他從一種卑鄙的行為轉向另一種,種種驅使力都在黎利歐姆心中的找到出口,但他生活中的各種目標,卻沒有任何一個在他的生活中占據領導的地位。他在他的自我中,沒有達成一種綜合,而這種綜合卻是性格形成的先決條件。很顯然,在這位劇作家的寫作動機里,隱含的在透露著本能的沖動。

這些心理分析上的解釋,到今天已經有它相當的價值。然而,今天我們卻也必須弄清楚這類的解釋究竟有什么意義,究竟是不是非常初步的東西。如果他們能讓我們對某些特征作更深的洞察,能夠讓我們從少數的征跡,而猜測出性格和驅使力的發展,這種心理學的學說就更有用處。譬如說,黎利歐姆由于是一個私生子,所以對他的性格發展必然有影響,因為他缺乏父親的權威影響。這跟黎利歐姆以本能沖動為主的性格形成,以及他對女人的態度之產生都有關系。

現在,我要從另一個觀點來談這出戲劇,也就是從無意識的心理過程來著眼。當然,這種討論的方式,可能很使我博學的同業們感到憤怒。然而,這種方法卻比他們的博學更接近心理分析的精神。這兩種方式的利弊,各位將可以自己裁斷。一開始看來,我的方法可能很像某些評論家對于文學作品的看法。這些評論家之一安納托?法朗士,甚至把評論家看作是“在領會藝術作品時做靈魂冒險的人。”然而在文學評論家和心理分析學家之間,仍舊有兩個主要的不同。第一,心理學家要考察他自己的情緒過程,同時他借用的是科學方法。這些情緒過程只是心理研究的題材。第二,評論家想對于藝術作品和其內容得出藝術的評價,心理學家則想探討潛含的心理過程,以便達到新的心理洞察。

我已經說過,這出戲的最后一景在我看過以后,有一段時間一直在我心里盤旋。當時我并不了解究竟為什么能使我感動得如此之深。我對心理分析學的知識也只不過使我覺得這一景代表了主角一種強烈的沖動,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應。然而此后幾年關于這一景的印象必然仍舊在我心中醞釀。當我脫口而出,說道“有些責打不會傷人“的時候,有些觀念就在我心中產生,而當我追蹤它們的時候我才明白了那出戲的最后一景究竟在潛意識里具有何種涵義,對我的個人又具有何種涵義。

這些想法以及隨后的一些念頭并不是同時出現的。它們是一個一個,經過好幾個鐘頭或好幾天的間斷陸續出現,而在這個時期我并沒有有意識的想到那一出戲劇。最初我的這一些念頭似乎只不過是心理學解釋的總連續。但是這種心理學的解釋卻無法說明為什么戲劇會有后來從地上移到天國又轉到地上的一幕。同時也沒有辦法解釋最后的一景為什么會令我這么的感動。

我的這些觀念從看過戲以后經過許多年的無意識的思考一直到后來一連串的想法歸結起來可以述之如下:黎利歐姆的職業是在一個旋轉木馬場里當招徠員,這跟小孩子的興趣非常像。他那種沒有自制力的性格,他那種野蠻而不循規蹈矩的性格,那種叛逆的態度,以及他對環境的不適應,都跟他小時候以本能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應有關。天國的一段戲跟他的自殺連在一起,使我突然想到小孩典型的幻想,而這種幻想在這出戲中用詩意的手法表現出來。突然我明白了這里邊跟男孩子們在青春期以前經常產生的一個現象有關,那就是當他們覺得被忽視,或者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沒有得到父母親足夠的愛的時候他們會產生這種幻想;他們會想象自己自殺。然后他的父親和母親就會極端的自責。他們會覺得原來對這樣一個好孩子太壞了,太不公平了,他們對他的頑皮責備得太過份了,而現在他們失去了這么好的孩子。

因此我看出這是這出戲的潛意識核心,是那位作家把這種幻想用戲劇的方式表達出來。但戲劇的劇情從地上轉移到天堂不是跟同樣的幻想也有關系嗎?在孩子的想象中天國當然也和地上相似。最后的審判也不過是和警察局的情況相近,而這卻是頑皮的孩子最懼怕的。在典型的兒童幻境中,對父母親的報復總是出之于一種自我肯定的虛榮心,苦難的失望之感,以及對父母親的愛。

從這個觀點出發,整個戲劇就有了新的意涵。黎利歐姆似乎不再是個大人,不再是布達佩斯市公園里玩旋轉木馬的男孩子,他幻想自己在招徠顧客時扮演的角色。在這里我們看到兒童愿望的出現:兒童羨慕旋轉木馬場的招徠員,因為他可以喜歡騎多久就騎多久,不用花錢。他的職業又合意又有用。在女孩子方面我們可以舉一個類似的例子,有一個青春期的女孩子曾經這樣說過:“將來我要嫁一個牙醫,而且又有一個糖果商做朋友。”

從這個角度看來這出戲的主角不再是一個罪犯,而是一個頑皮的孩子,他喜歡玩樂,然而在某些心理的處境下他仍舊會變成一個罪犯,比如說過于嚴厲或過于放縱的待遇之下。他并不是一個背叛法律的叛徒,而是一個孩子,這一個孩子不了解為什么他不能夠快快樂樂的享受著過日子,而對于那些他所不了解的責備與懲罰感到憤怒。這個男孩對于社會不適應,又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沖動,感覺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懲罰與責備。或許他真的在幻想中想象著去搶人家的錢。也或許他模模糊糊的感到想跟一個年青的女傭人約會,而這女傭人卻是他媽媽的替代品。早熟的男孩對于家中女傭人總是有這樣一種情感,而這種情感又總是跟無意識間的罪惡感連在一起。此外,在孩子的幻想中一定也想到如何去弄一些錢,好讓他去玩旋轉木馬和其他的好玩的東西。

從這些假定里我們可以看出,這位戲劇家在無意識間把黎利歐姆寫成一個孩子,一個抗逆的男孩,而不是一個成人。從這個觀點看,我們就對這一出戲有了重大的了解。像黎利歐姆這樣一個自私的混混兒當然可以是穿起成人衣服的壞孩子的代表。在貧民窟的居民要比貴族住宅區的居民更接近孩子,在他們本能的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是如此。在這出戲里,孩子對于市公園的印象得到活潑的表現。可以說黎利歐姆雖然是一個成人,他所代表的卻是布達佩斯街上的流浪漢,壞而并不邪惡,他是一個既放肆而又仁慈的孩子,他的心一半充滿了兒童的游戲,一半充滿了高特。就是由于這種真實的經驗之反應,觀眾才被這出戲所掌握,也使得這出戲的最后一景給人難以磨滅的印象,也使我們感到這種一無是處的人有他神圣的地方。

自殺的一幕和在天國的劇情跟孩子的幻想很適合,而這個孩子后來變成成人,變成詩人,而他從來不知道在他所寫的喜劇或悲劇中在反復著孩子的游戲,而在創造戲劇的角色時他是把幼年的幻想用戲劇的方式表達出來。

如果說作者是夢想回到童年,是不對的。他所表現的真正是一個成人的幻想;然而我們仍舊可以說用這種方式表現了他童年的愿望。我們知道,莫納爾曾經寫過自傳性的童話故事,《保羅街的頑童》,《狼的童話》和《魔鬼》;在這些童話故事中會把無意識的童年印象表達出來。《黎利歐姆》一劇中黎利歐姆從地上升到天國又返回地球,也跟兒童幻想相合。這種想象是跟童話故事出自同源。

在這種想象中,黎利歐姆免除了他那種幼稚的復仇渴望,表明了于失去愛的時候所感到的悲傷,用他的抗議肯定了自己的人格,然而也同時表示了他的懊悔以及他對母親的愛——他的母親曾經懲罰他,而他則把對母親的愛隱藏起來。在這孩子的心中有那么多東西隱藏著,而這些東西中又是那么互相矛盾。戲劇中的搶劫與打傷人,在成人的心目中看起來是罪大惡極,然而從這新的角度來看這只不過是兒童幻想的一種表達方式;他打他所愛的女人,也只不過是一個頑皮而敎養不良的孩子的抗議行為,這個孩子如果被人強迫,讓他自己感到罪惡,會變得更壞。他從天上盜取星星,在孩子的幻想中也并不為奇。(其實在成人心中這種念頭也未必是完全陌生的吧?)我們曾經聽說詩人會想從天上摘取星星送給愛人。梅菲斯托菲曾經指出這種愿望的幼稚,因為這種愿望表示了對于現實的疆界沒有認識:

相思少年郎,

取悅俏姑娘,

吹泡入空中,

幻化星辰與月亮。

——歌德,《浮士德》

我們所得到的這種結果仍舊未完全令我們滿意。因為最后一景所產生的感人力量這里沒有解釋出來。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認為這個男孩幻想著自己將來有一天變成了父親,對自己的孩子有了更多一點的了解,也對他更好一點,給他玩紙牌,送他一些美好的東西。這種猜測可以說是說是男孩自殺的幻想和黎利歐姆來回天國一趟的幻想的延續。這種想法當然并不是沒有道理,可是并不很貼切。

如果我們要了解這出戲最后一景的意涵,我們必須把它表面的人物顛倒一下。那就是說從天國回來的不是黎利歐姆,而是他的母親。相對的不是黎利歐姆跟他十三歲的女兒,而是他父親母親跟一個十四歲左右的男孩。這種地位的對調在心理學上并不少見。

這出戲的最后一景可以說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這樣的:那個生氣的男孩想要自殺,在天國里他要像在地上一樣那么抗逆。神圣檢察官在詢問他的時候,他硬著脖子說“那又怎么樣?”可是返回到地上的時候他卻為他母親帶來最可愛的禮物。第二個層面卻是另外一個發展方向:死的是這男孩的母親。這個男孩子,現在夢想著他母親會回來,從天國給他帶來禮物。在這個時候,幻想的結構上可能有一些分叉。這可能是幻想者又想到他以前那種不馴服的、頑劣的行為。這個幻想者從他的回憶中可能又想象著自己是如何的頑皮,如何的抗逆。他的母親會打他手心,就像她在世的時候一樣,然而他的母親寧愿摘取天上的星星給他。這時小男孩發現到他母親打他完全沒有損害到對他的愛。他母親的責打完全沒有傷害他。只是他這種認識已經太遲了。

現在我想我們對這個故事的背景已經有了一些了解。這出戲有兩個主要的因素:第一,一個頑皮的小男孩,由于他的行為惱人,常常遭受懲罰,他夢想著有一天想成為旋轉木馬場的職員,又由于新的錯誤他會被人當作罪犯。然后他會自殺;而即使天國的警察也拿他沒辦法。天國的警察把他送到少年訓練所,卻毫無效用。這里表現的是一個布達佩斯市街頭流浪兒對于敎育的反叛。

幻想發展到這一步,有了關鍵性的轉變。從天國又回到世界上來,黎利歐姆仍舊沒有任何改變。在時間上已經過了十四年,但顯然劇情是直線發展的,而事實上戲劇的表面卻和內容相反。我們必須假定去世的不是黎利歐姆,而是他的母親。

在童話和民歌中我們都常常聽到,一個去世的母親會返回地球來照顧和監視他們的孩子,暗暗的幫助他們。事實上,希望母親重返地球的愿望往往又以這樣一種想法表現出來:如果她能夠再打我多好!那一向如此頑皮的孩子現在憂傷的垂著頭,痛苦的想念著他的母親,而當他母親在世的時候,他曾經因為她懲罰他而憤怒。我原先所提到的一些潛含的背景,無疑在這出戲劇中具有意義。那男孩因為母親的懲罰而受苦,由于他是一個女傭人的私生子而在貧窮的環境中長大。在表面上被虐待的卻是朱麗葉,而不是黎利歐姆。這出戲的最后一景之所以如此感人,我想必然就是由于這個原因,也就是由于母親雖然對孩子責打,但并不能破除兩人密切的關系。

在母親與孩子的關系中,我們幾乎可以說有一種心電感應般的了解,使他們能夠當下就懂得對方的心理過程——盡管兩個人在意識層面好像互相誤解。母親無意識間可以了解,他的兒子即使如何頑劣,內心卻潛含著對她的熱愛。而那男孩也在無意間明白,即使母親責打他,表面上不再愛他,而實際上仍舊是愛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