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三月的風六月的雨九月的風景出自哪首歌(送你三月的風六月的雨九月的風景)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澎湃新聞獲悉,知名建筑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筑師、清華大學的校園建筑的主要設計人之一,關肇鄴先生12月26日在北京長庚醫(yī)院離世,享年93歲。

關肇鄴曾追隨梁思成來到剛組建的清華建筑系學習,并協(xié)助林徽因完成人民英雄紀念碑上裝飾浮雕的設計。1983年,他設計的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堪稱中國近代建筑史中的一項杰作。

關肇鄴先生

關肇鄴1929年生于北京,廣東南海人。1952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建筑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81年至1982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訪問學者。曾任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chuàng)作委員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被授予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并獲得首屆“梁思成建筑獎”、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著有《關肇鄴選集1956-2001》、《關肇鄴選集2002-2010》。代表性作品包括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三期、四期)、清華大學理學院樓群、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醫(yī)學院、清華大學主樓、西安歐亞學院圖書館等。

關肇鄴教授長期致力于文化、教育建筑的設計和研究,重視建筑對人的情緒、觀念、品味等的影響,提倡建筑與自然及人文環(huán)境的和諧,強調建筑設計應尊重歷史、尊重環(huán)境,并體現(xiàn)一定的“時代精神”;提倡建筑應與其功能、性質相適合,反對盲目追求豪華與新奇。

2008年關肇鄴院士陪同國務院原總理朱镕基、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徐匡迪視察中國工程院新辦公樓(該建筑為關肇鄴院士所設計)

追隨梁思成赴清華就讀,協(xié)助林徽因完成設計工作

關肇鄴的父親關賡麟不僅是我國鐵路運輸業(yè)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近現(xiàn)代頗有影響的詞學家和詩人。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圍對他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1947年,關肇鄴從美國教會辦的北京育英中學畢業(yè),考入燕京大學理學院學習。育英中學與燕大的英語授課,為關肇鄴打下了良好的外語基礎。

然而,1948年梁思成到燕大做的一次講座讓其深深折服,關肇鄴又專程到清華看了建筑系(當時清華建筑系建系僅兩年)的校慶展覽。1948年9月關肇鄴放棄了燕京大學一年的學歷,正式轉入清華大學建筑系一年級學習。

求學期間,關肇鄴就以設計中的睿智得到了梁思成先生的重視。1950年,關肇鄴還是二年級的學生,就被梁思成選中作為設計助手,參與了任弼時墓的設計。1952年畢業(yè)后,關肇鄴本被分配到沈陽東北工學院建筑系,但通過教育部被臨時借調,協(xié)助已經病重不能起身的林徽因先生完成人民英雄紀念碑上裝飾浮雕的設計。他的主要工作是按林徽因先生的吩咐去圖書館找資料,在她的指導下畫圖、改圖、放大做細節(jié)等等,而工作地點就在梁林二師家里。由此關肇鄴有了更多的機會接受梁林二師面授機宜,也經常能見到前來探望并坐下來茶敘的眾多文化大師們——金岳霖、周培源、張奚若、陳家康等先生都是常客。

20世紀50年代,國家的建筑方針是“實用、經濟,在可能的條件下注意美觀”,特別強調經濟上的節(jié)儉,而美觀被放在了可有可無的位置上。對于建筑師來說,藝術發(fā)揮的余地不大。但國家百廢待興,年輕的建筑師有機會參與重大項目的實踐。1956年,關肇鄴27歲,就主持了清華大學主樓的規(guī)劃設計工作。

關肇鄴于1957年主樓西區(qū)建成之際留影

1974年,關肇鄴帶領十余位解放軍戰(zhàn)士學員接受了北京地鐵“東四十條”站(當時名為“工人體育館”站)站臺設計的任務。這是北京環(huán)線地鐵十多個站臺中的最后一項設計,要求不能與已設計的站臺雷同,但結構、空間卻完全一樣。關肇鄴在反復思考后提出一個以奧林匹克五環(huán)旗的變形為主題的設計。后被評選為“北京市8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

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中國近代建筑史中的一項杰作

1981年,關肇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訪問學者。其間他利用工作之余考察各地建筑,并在經濟條件十分拮據的情況下省出經費購買了大量圖書,拍攝了數千張彩色幻燈片。美國社會對個性的尊重給他帶來啟迪,美國校園迥異于蘇聯(lián)模式的空間情趣也深深打動了他。回國之后,關肇鄴在清華大學建筑系開設了《建筑評論》課,把他在美國考察的優(yōu)秀建筑實例剖析歸納,結合世界的建筑理論動向講授給學生們。《建筑評論》課如今已經成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研究生的經典課程。

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三期)檢索大廳內景(正面為書庫,兩側為開架閱覽室)

1983年,關肇鄴開始了他最重要的建筑作品——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的設計。清華大學圖書館老館位于清華大學核心區(qū),大禮堂之東北,分兩期建成。1919年首期由美國建筑師亨利·墨菲設計,1931年由楊廷寶先生設計了第二期。二期擴建與第一期風格一致,渾然一體,對校園的核心建筑大禮堂形成襯托之勢,是中國近代建筑史中的一項杰作。新館即第三期,面積22000平方,約為前兩期建筑面積之和的三倍,在當時的清華校園中必是第一龐然大物,如何處理新老建筑的關系是突出的難題。關肇鄴的設計是將新館五層的高大體量退到后面,而把與老館相同的二層部分放在前面,繼續(xù)加強了對禮堂的襯托作用;主要入口沒有按一般做法置于明顯突出的位置,而是隱退到庭院之內,以避免對老館入口形成搶奪或壓倒的態(tài)勢;外觀采用與清華園老區(qū)統(tǒng)一協(xié)調的紅磚灰瓦,門窗形式根據結構經濟和閱覽室家具模數做了必要的調整和創(chuàng)新,取消了挑檐下復雜的牛腿等裝飾;幾個主要入口處采用了大面積玻璃和磚拱形符號。這樣,新館就在空間、尺度、色彩和風格上保持了清華園原有的建筑特色,富于歷史的連續(xù)性,但又不拘泥于原有的建筑形式,透出一派時代氣息。

三期位置圖

三期外景

正是這樣一個“爭當配角”的設計為關肇鄴贏來了諸多好評。清華大學圖書館三期獲得了“國家工程設計金獎”“北京市八十年代十大建筑”“建設部優(yōu)秀設計一等獎”“教育部優(yōu)秀設計一等獎”等榮譽。當然也有反對的聲音。有人批評圖書館擴建缺少新意。關肇鄴在《建筑學報》上撰文《重要的是得體,不是豪華與新奇》,再次闡明了他的設計理念。從此,“得體”成為關肇鄴設計的一個核心原則——沒有不變的個人風格,只有“得體”的適合建筑自身地位及周邊環(huán)境要求的設計才是最好的。

三期手繪圖

同樣的設計理念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擴建設計中就以截然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關肇鄴的建筑觀是“總體環(huán)境重于個體建筑,個體建筑重于建筑師”。可以說環(huán)境是他設計的決定要素。古人云“窮而后工”。在設計中,關肇鄴喜歡嚴格的限制條件。他說,“只有當條件具體而苛刻了,包括要和特定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系這一條件,才容易出來有特色的設計。人們很重視‘創(chuàng)新’,我想這是很重要的,不應總是千篇一律,沒有發(fā)展變化,但‘創(chuàng)新’不是簡單地求新求奇、異想天開,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恰當地解決了建筑與環(huán)境的關系是創(chuàng)造性最好的表現(xiàn)之一。”越是看似苛刻的環(huán)境要求,越能激發(fā)出他的靈感。

北京大學圖書館

除了被福布斯評為全球最美校園的清華園中的圖書館、理學院、醫(yī)學院等建筑外,關肇鄴的重要設計作品還包括海南大學教學辦公建筑群;西安歐亞學院圖書館、教學樓、辦公樓;徐州博物館;徐州漢畫像石館;北京德勝門外的中國工程院辦公樓……出于對不同環(huán)境條件的應對,這些建筑雖然大多內容相近,都屬于文化教育類,但各自形象均有較大距離,初看上去很難判斷是出自一人之手。當然,如果細讀關肇鄴的每件作品,建筑師的精神氣質還是不自覺地流露其中——那是一種講究文雅卻并不奢華的氣質。“文如其人”,建筑也如其建筑師,是建筑師思想、意識、價值觀的寫照。

徐州漢畫像石博物館

首先是教師,之后才是建筑師

如果僅用建筑作品來體現(xiàn)關肇鄴大師的成就是遠遠不夠的。在關肇鄴自己看來,他首先是一名教師,之后才是一名建筑師。作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資深教授,教學工作實際占用了他大量的創(chuàng)作時間,也使其建筑創(chuàng)作的類型、規(guī)模、深度等受到極大的影響。然而,關肇鄴對此卻很坦然。

1984年關肇鄴晉升教授,開始培養(yǎng)研究生。為了對每個學生都能全面充分地指導,他三十多年來作為研究生導師招收的研究生總數不過三十幾人。每年最多只收一名碩士生、一名博士生,同時在讀的不超過5人。就在這為數不多的弟子當中,若干人已經成為中國建筑界新一代的領軍人物,蜚聲國際。

清華建筑學院,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學生們稱呼成就高、修養(yǎng)高的老師為“先生”。從前有“梁先生”、“林先生”,而今大家念得最多的是“關先生”。關先生出現(xiàn)在公共場合,總是腰桿筆直,衣著得體,連頭發(fā)也一絲不茍;關先生站在講臺上總是神采奕奕,語言生動幽默,內容深入淺出,旁征博引,妙趣橫生。這是清華建筑學院的學生們所神往、所驕傲的一道風景。

關肇鄴1997年在北大圖書館屋頂上指導工人

關肇鄴為人謙虛、低調,對待工作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但與他親近的學生都知道,先生是個開朗、隨和的人,喜歡講笑話、開玩笑,說話直截了當,有時候調侃人也不留情面。這源于他一貫樂觀豁達的性格。如同當初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給他的深厚影響,關肇鄴的思想、品行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學生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當然,僅有這些還不夠。關肇鄴要求自己以及學生們能夠跳出建筑學的小圈子,站在文化和社會高度看待建筑。關肇鄴曾借用《畫論》的分級法來談建筑,將建筑分為四等:產品、作品、精品、神品。“產品”是簡單為了完成任務,敷衍塞責之作,應該杜絕以這種態(tài)度來做設計,它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作品”是真正當作一回事,有興趣、有追求而做的。“精品”是背負著責任感、盡最大努力的創(chuàng)作,從全局至細部都反復推敲、精益求精。每位建筑學生、建筑師都應樹立精品意識,只要認真去做,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至于“神品”,那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欲達到這樣的水平,只是努力學習建筑還不夠,還有賴于多種外圍文化的熏陶滋養(yǎng),以及思想、品格、情感、胸襟等的全面提高。正如“神品”之畫,不止在于畫家的眼和手,還有賴于其思想境界,詩中的“神品”亦不止在作者吟詩之技能本身,而“功夫在詩外”一樣。

注:本文綜合自《中國建筑學會》

獲取視頻信息失敗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日電(記者王靖)今夏,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以下簡稱“科右前旗”)的烏蘭毛都草原備受關注,中國旅游大會的相關活動在此舉行,那達慕期間吸引了超22萬全國各地游客歡聚于此。

8月9日,2023興安盟那達慕在烏蘭毛都草原開幕,這是演員在開幕式上進行表演。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天藍,草綠,牛羊肥美,九曲河蜿蜒曲折,分分鐘拍出大片!”上海游客侯盛瑞感慨,“景美,體驗好,這次旅游真是選對了地方。”很多游客到了烏蘭毛都草原,感覺與它“相見恨晚”,感嘆這里就是一直想要的“詩和遠方”。

獨特的丘陵草原風貌、馬背民族文化的豪邁、手把肉蘸韭菜花醬的唇齒留香、精美的蒙古族服飾……烏蘭毛都草原“出圈”的背后,實際是當地多年的“用心栽花”。

7月24日,烏蘭毛都草原綠意盎然。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近20年來,我們在烏蘭毛都草原區(qū)域內圍欄1.4萬畝,人工種草、退耕還草及實施草畜平衡等各項目涉及1400多萬畝,使草原植被蓋度穩(wěn)定在85%以上。”科右前旗林業(yè)和草原局局長劉恒年介紹,多年來的生態(tài)保護與建設造就了烏蘭毛都草原如今的漂亮妝容。

“今年已有284萬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收入達8億元。”科右前旗文化旅游體育局局長陳玲說,“陪你一起看草原”“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萬名大學生走進草原”等旅游活動的精心策劃,讓游客飽覽了草原文化、馬文化、服飾文化、美食文化等盛宴。

6月20日,游客在烏蘭毛都草原上的蒙古包內品嘗美食。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今年夏天,最多時一天接待旅游200多人,不到3個月時間接待游客4000多人,收入了20多萬元!”牧民蘇道高興地說。

每年8月舉辦的那達慕盛會,更是全面展示了烏蘭毛都草原“旅游+體育”“旅游+音樂”“旅游+非遺”等文旅融合成果。

“縣域旅游指向的并不只是美麗的鄉(xiāng)村風景,而是其中蘊含的高品質生活空間,這恰恰構成縣域旅游競爭力的內核要素。”科右前旗委書記孫書濤說,科右前旗不僅推出草原游,還力推鄉(xiāng)村度假游提質升級,形成“白+黑”“旅+居”“游+學”“動+靜”等旅游新業(yè)態(tài)、新熱點。

7月5日,烏蘭毛都草原夏日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拉開窗簾就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濃濃的牧區(qū)風情,秀美的風光能讓人忘卻所有煩惱。”站在烏蘭毛都草原,上海游客錢勇江欣喜地說。

烏蘭毛都草原游走俏背后,離不開用心經營。近年來,科右前旗投入近9億元資金對草原沿途道路進行提質完善,景區(qū)增建公廁、觀景臺、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服務設施,加大旅游交通秩序和環(huán)境衛(wèi)生整治力度。

科右前旗旗長王立東說,新場景、新業(yè)態(tài)發(fā)展使更多人將烏蘭毛都草原加入到旅游心愿清單,沿線上百個村莊被納入草原旅游圈。(通訊員:時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