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手游珍寶閣古董可以提高考古(夢幻西游藏寶閣手續費)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文 / 溫英杰

文物承載著文明,傳承著歷史與文化,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中國為加強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自2002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共195件禁止出國(境)展覽的一級文物名單。這些文物不僅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見證與再現,更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本刊特以《國家寶藏》欄目系列,繼上期繼續推出,以饗讀者。

38淳化大鼎

西周早期,1979年陜西咸陽市淳化縣出土。

鼎通高122厘米,口徑83厘米,重226千克。平沿方唇,上有兩立耳,腹壁較直,與三足相對應。鼎耳外側各鑄兩條相對夔龍,均以細雷紋填地。口沿下兩兩相對夔龍六條,中間隔一道短扉棱。夔龍卷尾、一足、圓目突起,張口卷唇。短棱似兩條相對夔龍之鼻,形成饕餮紋,這一結合非常少見。其下設有牛首,牛的曲角翹起。鼎的三足呈柱足狀,上粗中細,下轉蹄形;上部浮雕獸面,怪獸曲角突出器外,巨耳利爪,列嘴似噬。

淳化大鼎更專業的稱呼為獸面紋五耳鼎,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銅鼎中最大最重圓鼎。所謂五耳,是指口沿上的兩耳和腰上的三耳。

一般的鼎,大多都有口沿耳,而腰部的三耳,僅淳化大鼎一件。

此外,鼎的三足,上下兩端粗,中部細。從鼎足上,最早的商鼎,足上粗下細,西周中后期,漸漸流行起獸蹄足,上細下粗。淳化大鼎正處于這兩種階段之中,承上啟下,意義重大。整體造型基本保持了商代晚期的胎壁寬厚,恢弘、凝重、壯闊風格,是研究西周早期青銅器鑄造工藝的重要資料。

現藏于陜西省淳化縣博物館。

39何尊

西周早期,1963年陜西寶雞市賈村出土。

尊高39厘米、口徑28.6厘米、重14.6千克??趫A而外侈,器身較方,長頸,腹部微鼓,下部為高圈足,通體有四道鏤空大扉棱裝飾??谘叵嘛椊度~紋,扉棱置于葉中,葉面浮飾圖案化云紋。頂部飾以蠶紋,腹飾饕餮紋。饕餮大眉懸翹,巨目咧嘴。圈足飾大饕餮面,通體上下以細云雷紋襯地。

何尊造型渾厚凝重、富麗華貴,為西周初期難得的藝術珍品。

何尊內側底部鑄有12行銘文、共122字(殘損3字,現存119字),記載了西周初年周成王時的一段歷史,是成王對一位姓何宗族的訓誡和勉勵。內容與《尚書?召浩》《逸周書?度邑》等古代文獻中的記載相吻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尤其是銘文中的“宅茲中國”字樣,是“中國”兩字作為詞組的首次出現,使何尊具有了無可比擬的重要價值。

現藏于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40茂陵石雕

西漢武帝茂陵旁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刻群。

今現存共16件,有人和動物造型的“馬踏匈奴”“躍馬”“臥?!薄芭P馬”“伏虎”“野豬”“怪獸吃羊”“人與熊”“石人”“臥象”“蛙”“魚(一對)”“蟾”等14件,石刻文字“左司空”“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益”兩通。

其中,馬踏匈奴,原置于陵墓前方的主像,高168厘米,長190厘米。戰馬氣勢軒昂,威風凜凜;戰敗的匈奴倒在馬下,垂死掙扎,生動展現了霍去病一生的赫赫戰功。并與另外2件馬的石雕,共同紀念了馬在戰爭中的重大犧牲和貢獻。臥牛,長260厘米,寬160厘米。作品神情安祥寧靜,健壯的體態成功表現了牛的溫良馴服,質樸敦厚,堅韌耐勞。人與熊,高277厘米,寬172厘米。采用大膽夸張的手法,縮小熊的比例,突出人的頭部和粗壯有力的身軀和四肢,顯示了人決心征服自然界任何天敵猛獸的堅強意志。怪獸吃羊,長274厘米,寬220厘米。簡練的線條勾勒出怪獸的兇殘貪婪,與羊的痛苦掙扎,給人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臥象,長180厘米,寬103厘米,高58厘米。為臥姿、前肢盤曲,象頭向左側微扭,表現出睡眼惺松的憨態,鼻子斜搭在左前足之上,頑皮可愛。伏虎,長200厘米,寬84厘米。全身刻有條紋,顯示出皮毛豐滿和斑斕色特點。尾粗壯有力,卷曲在背上。捕獲獵物的造型,機警兇猛、咄咄逼人。野豬,長163厘米,寬62厘米。豬的雙目銳利,尖嘴前伸,縮頸貼耳,顯得頑劣又機警,拱身伏地,形象非常逼真。

茂陵石雕,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工藝雕鑿與勾勒并用,相石擬形的構思,神全意足,是寫實象生與寫意并重的優秀典范。石雕題材多樣、造型雄健遒勁、古拙粗獷,是漢代石雕藝術的杰出代表。

現藏于陜西茂陵博物館。

41河姆渡土“陶灶”

新石器時代,1977年河姆渡遺址出土。

此物通長55厘米,通高25厘米,夾砂灰陶。俯視呈鞋底形,火門上翹,橢圓形圈足。內壁橫安三個粗壯支丁,三丁分別置于兩側,正好對稱,一丁置于后壁。兩側外壁安有一雙半環形與兩側支丁連成一體。

河姆渡土“陶灶”屬生活用炊具,整體設計合理,敞口火門,便于向內投擲柴火;內壁里的三支丁可穩定地支撐炊具。

陶灶的出土在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文物中十分罕見,它表明河姆渡人在炊具上的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現藏于浙江省博物館。

42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由波斯傳教士景凈撰刻,呂秀巖(呂洞賓)書并題額,立于大秦寺院中。后來隨著景教的沒落,大秦寺院為佛教所用,景教碑埋入地下,明朝天啟三年(1623年)出土。

碑通高353厘米,寬103厘米。碑文正面刻有楷書32行,共1780個漢字和數10個敘利亞文,內容記載了唐代前中期敘利亞的聶斯脫利派基督徒在華傳播基督教的重要史實。碑額上部有吉祥云環繞十字架,下部典型的中國蓮花瓣朵,顯示出景教開的是中土之“花”,結的是基督教之“果”。下刻碑名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其“景教”是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的名稱,“大秦”指羅馬。

清光緒年間,丹麥人何爾謨出三千金買下此碑,準備運往倫敦。清廷得知后,立刻通令陜西巡撫廢除購買合約,但獲準何爾謨帶復制品回倫敦。1907年,陜西巡撫將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藏入西安碑林(現西安碑林博物館)安置。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中西文化交流及早期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見證,對研究我國古代的宗教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現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

43景云銅鐘

原名為“景龍觀鐘”,因鑄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今稱之為“景云銅鐘”或“景云鐘”。

鐘高247厘米,腹圍486厘米,口徑165厘米,重6噸。形上銳下侈,口為六角弧形,造型儒雅秀麗。鐘周身鑄有紋飾,從上至下分三層,成18格,有浮云、飛天、翔鶴、走獅、騰龍、朱雀等圖案。鐘頂端坐一蹲獸,喚作“蒲牢”。蒲牢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喜好音律,善于嘶鳴,作為洪鐘提梁的獸鈕,以助其鳴聲遠揚。鐘表面有32枚凸出鐘乳,扭轉它們可將鐘聲從清澈調至渾厚。

唐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李旦巡游周至,夜宿行宮,夢見霞光滿天,祥云繚繞,以為吉兆,遂下令鑄鐘以志。鐘身正面的292個字的駢體銘文,就是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并書寫的珍貴書跡。景云鐘鑄工技巧嫻熟,雕工精細,紋飾精美,線條流暢,鐘聲清晰宏亮,音質優美,現在人們在除夕之夜聽到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的“新年鐘聲”就來自于這景云鐘。

現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44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唐代,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

壺高14.8厘米,口徑2.3厘米,腹長徑11.1厘米、短徑9厘米,壁厚0.12厘米,重549克,白銀質地。仿游牧民族皮囊式水壺造型。扁圓腹,蓮瓣紋壺蓋,弓形提梁,一條細鍍鏈連結著壺蓋與提梁。上口斂而底部呈扁弧形,壺底與圈足相接處有“同心結”圖案,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條結。圈足內墨書“十三兩半”,為壺重。

這款銀壺造型別致、精湛工藝,周身看不到焊縫。最令人稱奇的,是壺身中央、壺腹兩側面的舞馬圖,這是唐玄宗時有名的舞馬形象。這匹馬身軀健碩,長鬃披頸,前肢蹦直,后肢彎曲下蹲,口中叼一只酒杯,其上揚的馬尾和頸部飄動的綬帶顯示出十足的動感。舞馬也稱“蹀馬”,是漢武帝時引進的被稱作“天馬”的大宛汗血馬訓練成的。從西漢到盛唐,汗血馬展現了國威、軍威,但這里卻變為舞馬,暗示大唐帝國從此走向了衰落。

現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45鑲金獸首瑪瑙杯

唐代,1970年陜西西安何家村出土。

杯高6.5厘米,長15.6厘米,口徑5.9厘米 。杯體為角狀形,前部雕刻為牛形獸首,雙眼圓睜,炯炯有神。獸嘴處鑲金,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后酒可從這兒流出。獸雙角為杯柄。杯體材料為罕見珍貴的纏絲瑪瑙,紋理細膩,層次分明,色彩純正。工匠又巧妙地利用材料的自然紋理,依色取巧,隨形雕刻,細微處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

瑪瑙杯的產地目前學術界仍有爭議,其造型是西方一種叫“來通”的酒具,且在中亞、西亞,特別是薩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見。“來通”是希臘語的譯音,有流出的意思。從我國唐代以前的圖像資料來看,在胡人的宴飲場面中也常有這種酒具。而唐朝貴族以追求新奇為時尚,這件器物正是唐朝貴族崇尚胡風,模仿新奇宴飲方式的重要見證。

現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46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唐代,1987年寶雞法門寺地宮出土。

錫杖長1.96米,重2.39千克,通體金光閃爍,熠熠生輝。由杖身、杖首、杖頂三部分組成。杖身中空,呈圓柱形,通體襯以纏枝蔓草,上面鏨刻圓覺十二僧,手持法鈴立于蓮花臺之上,個個憨憨可掬;下端綴飾蔓草、云氣和團花。杖首為四股雙輪十二環,是佛教界最高權威象征,屬佛祖釋迦牟尼。鏨有流云紋的銀絲折成垂直相交的四股桃形輪,象征四諦:苦、集、滅、道。每股輪幅上套置三個滿飾纏枝蔓草的扁圓錫環,共十二環,代表十二部經。杖頂是象征佛所在的兩重蓮臺,仰蓮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杖股側有銘文,記錄了唐咸通十四年(873年)懿宗皇帝為迎送佛指舍利敕令工匠專門制作。

《錫杖經》云:迦葉佛為二股十二環,地藏菩薩為二股六環,釋迦佛為四股十二環。這枚精美絕倫,工藝精巧的錫杖是佛門奇寶,更是獨一無二的世界錫杖之王。此外,錫杖為唐懿宗所供奉,在研究密教法器及李唐王朝與密教的關系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現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47八重寶函

唐代,1987年寶雞法門寺地宮出土。

寶函由八層構成,最外層是一個檀香木函,里面套裝著三個銀寶函、兩個金寶函、一個玉石寶函和一座單檐四門純金塔,但因最外層為檀香木銀棱(錄皿)頂寶函,出土時已殘朽,故只見七重。此寶層層相套,質地分別為金、銀、玉、木,每層寶函外均用銀鎖鎖上,并以絲帶或絹袱包裹。金塔基的銀柱就是套放供奉舍利的地方。

佛門傳說,釋迦牟尼涅盤時,身生三昧真火,燒此無量功德積聚之身,七日始盡,留下八斛四斗晶瑩光澤堅固不壞的舍利讓眾生供養,種下得道因緣。二百年后,稱霸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為弘揚佛法,把舍利分載于八萬四千個寶函,由僧眾分送世界各地。第一枚舍利就安置在唐懿宗所賜、用紅錦袋盛裝的八重寶函內。

寶函和金塔,做工精細、造型優美、精雕細琢、世所罕見,其價值不僅在平雕刀法、寶鈿珍珠裝及盝頂這些古代工藝,還在于刻鑿在四周壁面上的文殊、如來造型,正是佛教密宗內蘊的深刻表現,是密宗文化藝術史的一幅剪影。

現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48銅浮屠

唐代,1987年寶雞法門寺地宮出土。

銅浮屠又稱鎏金浮屠,通高53.5厘米,底座長寬各28厘米,二層長寬各24厘米,三層長寬各19厘米,房檐長寬各23.51厘米,重7.4千克。四角正方形亭為單層閣式,分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模鑄成型、精致玲瓏。塔基為須彌座,其外有三層漸收護欄,每面護欄正中有弧形踏步。塔身單層,四面各開一門,正面門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門兩側為直欞窗,門額以上鋪作和人字形斗拱。頂為單檐四角攢尖形,鑄有瓦壟,檐角略翹。再上為印度式的高聳塔剎,由剎座、剎身、剎頂和剎桿組成,剎底為須彌座,往上為依次漸小的六個相輪,相輪以上有寶蓋、圓光、仰月及寶珠。塔內盛放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一枚,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此銀棺的棺蓋內。

浮屠亦作浮圖,在中國指佛教建筑形式的“佛塔”,源于印度。銅浮屠氣象十分莊嚴、寫實,是中國古代高超手工技藝的絕妙佳品。今寶雞法門寺博物館內的主體建筑——珍寶閣,就是仿照鎏金銅浮屠的式樣建造的。

現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49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

戰國時期,1977年河北省平山縣出土。

方案通高36.2厘米,上框邊長47.5厘米,環座徑31.8厘米,重18.65千克,是古人所用小桌,周身飾錯金銀花紋,漆制案面已朽。底部有兩牡兩牝四只側臥梅花鹿,環列,四肢蜷曲,馱一圓環形底座。中間環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條神龍,分向四方。四龍獨首雙尾。龍身蟠環糾結之間四面各有一鳳,引頸長鳴,展翅欲飛。上部龍頂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飾勾連云紋,整體造型動靜結合,姿態優美。

器物整體由陶范鑄造鑄成零件,共使用了186塊陶范,經多次鑄焊接(40個鑄接點、60個焊接點)而成,整體結構繁復適稱,工藝精湛。采用戰國時期流行的錯金銀工藝,細膩精美,金銀光澤,熠熠生輝。這件銅方案體現了鮮虞族的藝術風格和民族智慧,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工藝美術價值。

現藏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50中山王鐵足銅鼎

戰國時期,1977年河北省平山縣出土。

鼎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徑65.8厘米。銅身鐵足,圓腹圜底,雙附耳,蹄形足,上有覆缽形蓋,蓋頂有三環鈕,為奉祀宗廟的禮器。鼎的外壁刻有銘文77行469字,內容記述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赒率師伐燕、擴大疆土的功績,告誡后代吸取歷史教訓,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該鼎為戰國第五代君王厝所制。

中山王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也是銘文字數最多的一件戰國青銅器。銘文刀法熟練,字體瘦長,清秀挺拔,是研究戰國及中山國歷史和語言文字的重要資料;此器銅體鐵足的鑄造技法在中國國內十分罕見。

現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51劉勝金縷玉衣

西漢,1968年河北滿城縣出土。

衣通長188厘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千克。玉衣的外觀和男子體型一樣,寬肩闊胸,腹部突鼓,四肢粗壯。腹下有男性生殖器罩盒。頭部有高高隆起的鼻子,三個狹窄的縫隙代表雙眼和嘴。玉衣分頭部、上衣、袖筒、褲筒、手套和鞋六部分。所用玉片大部分呈長方形和方形,也有梯形、三角形、四邊形和多邊形,用金絲編綴,玉片為岫巖玉。與玉衣相伴的還有鎏金鑲玉銅枕、玉九竅塞、玉握和18件殮尸用玉璧,組成了一套規格最高的漢代喪葬用玉。

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的斂服,文獻中又稱為“玉匣”“玉柙”等,從先秦時期“綴玉衣服”發展而來。據《后漢書?禮儀志》記載,皇帝“玉衣”用金縷;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用銀縷;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而劉勝是漢景帝劉啟之子、西漢諸侯王,卻是“金縷玉衣”,這說明東漢時期才確立了等級分明的縷線玉衣使用制度。

金縷玉衣從玉片的鋸片、鉆孔、拋光、金絲的拔制及玉衣的整體編綴,都采用當時較為先進的制作工藝。它是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縷玉衣。

現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52長信宮燈

西漢,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

燈通高48厘米,人物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通體鎏金,燦爛華麗。造型為一個跪坐著的雙手執燈宮女。整體分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分別鑄造,再組合而成。宮女體中是空的,頭部和右臂可拆卸。宮女的左手托住燈座,右手提著燈罩,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以手袖作為排煙炱的管道。寬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燈的頂部。燈罩由兩塊孤形的瓦狀銅板合攏后為圓形,嵌于燈盤槽中,可轉動開合,便于調節燈光亮度和角度。宮女右臂為煙道,煙經底層水盤過濾后有煙無塵,設計巧妙,體現了古人的智慧。燈上有九處刻銘,共計65字,其中“長信”二字,為漢文帝皇后竇氏所居宮名。

長信宮燈精美絕倫的制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考古學和冶金史的研究專家一致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制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

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

53銅屏風構件5件

西漢,1983年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包括朱雀屏風銅頂飾、雙面獸首屏風銅頂飾、人操蛇屏風銅托座、蛇紋屏風銅托座各一件,以及蟠龍屏風銅托座一對。

朱雀屏風銅頂飾,通高26.4厘米,雙翅距24.5厘米,立于屏風兩側轉角的頂上。朱雀昂首展翅,立于方座之上,通體鎏金,頸以下及雙翅遍刻鱗片狀羽飾,方座四面飾有火焰形紋。朱雀頂上有管狀的插座,用來插雉雞羽毛。朱雀是漢代四神之一,主南方,以朱雀作頂飾也反映了這一時期思想觀念。

雙面獸首屏風銅頂飾,高16.7厘米,寬56.3厘米,厚4厘米,兩面獸形,造型一致。獸雙目圓突,高鼻,張口露齒,狀若微笑。頭頂出雙角,兩眉,耳后鬢發飄向兩邊,如三束飄帶相互絞纏,正中和兩側各伸出一根圓管形插座,插入雉羽飾。下鄂兩側伸出插榫,以固插在屏風頂橫枋上。通體鎏金,獸面頂的雙角、眉毛、卷云紋均用黑漆勾勒輪廓線,管壁上刻有順序數目。

人操蛇屏風銅托座,通高31.5厘米、橫長15.8厘米。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兩個大小相同的扁長方套筒組成的活頁,可作90度展開,為屏風右翼障的下轉角構件。下半部為力士托座,取自“越人操蛇”傳說。力士身著右衽褐衣,短褲,跣足。兩眼圓瞪,眼珠外突,口咬一兩頭蛇。雙手操蛇,雙足跪坐夾蛇,五條蛇相互絞纏,玲瓏通透,是兩千多年前越人抓蛇吃蛇形象的再現。

蛇紋屏風銅托座,高23.4厘米、長46.45厘米、寬29.4厘米,是屏風正間兩邊的托座。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套筒,如“之”字形,用來套入屏風的柱、枋;二是支托,由三條相互絞纏的蛇組成,蛇體正中兩面各伸出一個,以保持屏風的平穩。蛇是古代越人崇拜的圖騰。

蟠龍屏風銅托座(一對),通高33.5厘米、通長27.3厘米。是屏風兩邊屏障下的托座,原有鎏金。半蹲在托座上的蟠龍,昂首曲體盤尾,四足踏在由兩條蛇構合成的一個支座上。兩蛇各卷纏一只青蛙。蛙張口暴目,掙脫狀。龍口大張,口內有一只兩前肢攫住龍的口緣,頭向前伸,好像逃脫了惡蛇的侵襲,得到龍的保護,狀態安詳。蛇、蛙曾是古越人的圖騰,而龍是中原人崇拜的四神之一,蛇纏青蛙,龍踩住蛇保護青蛙,似乎在講述某個傳說中的圖騰神話故事。此將龍、蛇、蛙三者結合一起,是一件極具造型藝術之美的文物精品。

現藏于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夢幻西游手游藏寶閣手續費是交易額的百分之十,最高只能為八千,玩家可以在藏寶閣里買號賣號,玩家在里面購買的賬號要想賣掉是有時間限制的,想要藏寶閣買的號多久可以賣掉,就趕緊看看這篇文章吧!

夢幻西游手游藏寶閣手續費怎么算

夢幻西游手游里藏寶閣的手續費是按照交易額的10%來計算,即價值一千元的角色,根據10%來計算,手續費就需要一百元,玩家只能收到九百元。

手續費最低金額為六十元,上限為八千元。

夢幻西游手游藏寶閣買的號多久可以賣掉

玩家在藏寶閣購買的賬號至少需要等待一百八十天即半年的時間才能夠賣掉。沒有達到半年時間,玩家就不能夠出售賬號。想要不受賬號交易時間的影響,解決辦法當然就是多K賬號,就能多管齊下交易賣號了,可以使用川川云手機來多K。另外,部分玩家可能會因為官方bug的原因,一年以上才能賣號。

其他賣號條件:

1、安卓和ios平臺購買的賬號,并不能互通,購買的安卓賬號只能夠在安卓平臺登錄。

2、購買角色只能在6個以內,不能夠超過6個,超過就無法在該服購買新角色。

3、每一個賬號不能同時購買多個,超過1個就不能繼續購買。

4、賣號交易成功后,預估在30分鐘左右的時候就能開始轉移角色,轉移后直接在服務器里就可以查看。

編輯:川川云手機-xin

時間:2022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