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手游實名認證(文件上傳失敗-134怎么解決)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2017年5月1日起,《文化部關于規范網絡游戲運營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工作的通知》正式施行。

其中,《通知》第十一條規定:網絡游戲運營企業應當要求網絡游戲用戶使用有效身份證件進行實名注冊,并保存用戶注冊信息;不得為使用游客模式登陸的網絡游戲用戶提供游戲內充值或者消費服務。

換句話說,網絡游戲的玩家必須進行“實名登記”;游戲中游客模式是被允許的,但是玩家無法通過游客模式進行任何消費。

“實名制認證”限制和風險共存

網絡游戲實名制對成年人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實名制僅僅只是成年用戶尋求權益損害救濟時唯一的有效憑證。

2011年7月,韓國門戶網站Nate以及社交網站“賽我網”遭黑客攻擊,導致約3500萬名用戶的個人信息外泄(韓國2010年總人口約為5000萬);同年11月,韓國游戲運營商Nexon公司服務器被黑客入侵,導致1300萬名用戶的個人信息被泄露。這直接導致了韓國實名制被迫中止。

同樣,即便騰訊、網易等科技大公司會盡全力保護玩家們的個人隱私,但一部分玩家仍然對自己的隱私安全表示擔心。

不過,絕大部分成年玩家則是渴望實名制的到來,他們認為實名制能夠大量減少和“小學生”成為隊友的概率。

無論是哪種情況,成年人只需要考慮實名制會給自己帶來什么后果,而未成年人則是直接面對實名制認證給自己帶來的種種限制。

通過實名制認證,未成年人主要在游戲時間和充值消費等方面受到了限制,包括“設置未成年用戶消費限額,限定未成年用戶游戲時間,并采取技術措施屏蔽不適宜未成年用戶的場景和功能等”。

尤其是近段時間,小學生使用家長手機為游戲充值大量金錢的情況屢見不鮮,實名制直接了限制未成年用戶的消費金額,從而極大程度上減少這種情況出現。

手游廠商紛紛響應

實際上,《魔獸世界》和《夢幻西游》這些客戶端游戲,實名制認證早早就完成了落實。隨著手游市場逐漸超過客戶端游戲,并且手游玩家中未成年用戶比例相對更高,所以本次實名制認證主要針對的也是手游。

中國音數協游戲工委、伽馬數據、IDC發布的《2016中國游戲產業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移動游戲市場份額首次超過客戶端游戲,成為份額最大的細分市場。其中,玩家數量最多的無疑是火遍全國的《王者榮耀》。

2017年4月20日,騰訊官方宣布《王者榮耀》累計注冊用戶超過2億,而根據騰訊TBI平臺半年統計數據顯示,《王者榮耀》中不到20歲的的玩家數量接近總數一半。

針對這種情況,《王者榮耀》宣布玩家必須在使用有效的身份證進行實名注冊,否則在5月17日之后將無法進行游戲。不僅如此,騰訊還推出了“成長守護平臺”協助家長監控未成年玩家的游戲時間和消費記錄。

隨后,《陰陽師》和《崩壞3》等游戲也相繼推出了實名制認證指引,并且在游戲中誘導并強制玩家完成實名制認證。

實名制真的有用嗎?

各大熱門手游紛紛采取措施響應實名制認證,從表面上看,未成年玩家在游戲時間和消費金額上似乎都即將得到限制。但是實名制認證真的能夠起到監管作用嗎?

事實上,“網絡游戲防沉迷系統”早在2007年就已經正式施行,但是始終沒有取得太好的效果。究其原因,符合要求的身份證賬號和姓名信息在網絡上隨處可見。

界面記者在網絡上搜索“身份證號大全和姓名”后,立刻有大量相關信息出現。不僅如此,記者嘗試在手游中使用這些網上隨意可以搜尋到的身份證信息進行實名制認證時,一次就順利完成了實名認證。

未成年用戶玩《王者榮耀》這種“不花錢也能玩”的游戲時,完全可以隨意搜索一份身份信息完成實名制認證。更何況,大多數未成年玩家都可以偷偷使用父母的身份信息,而且絕大多數手游都可以用同一份身份信息認證多個賬號。

也就是說,即便手游廠商相繼推出實名制認證,但卻很難真正依靠實名制來限制未成年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確保未成年人使用本人身份信息進行實名認證。如果不能保證未成年人使用本人信息進行認證,騰訊推出的“成長守護平臺”反而更容易配合家長共同達到監管目的。

不過,實名制認證確實能夠限制未成年人在網絡游戲上花費的時間和金錢,缺少的僅僅是保證未成年玩家必須使用本人身份信息的手段。

相比之下,2017年4月11日,CS:GO國服推出“史上最嚴反作弊系統”。雖然本意是為了懲戒作弊玩家,但是完美世界推出的實名認證方式顯然更加有效。玩家的賬號和身份號首先是一一對應,并且支付寶中沒有實名認證過的身份證號還需要再經過完美世界官方的人工認證——玩家必須上傳手持身份證的清晰照片才能完成實名認證。

通過這種更加嚴格的實名認證方式,手游實名制或許才能真正達到預想的結果。

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編者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頒布以來,民法典為公民權利提供了更全面的保護。關注網絡虛擬財產安全、加大個人信息保護力度、懲治網絡暴力等問題......數字時代,民法典對權利的保護也向數字空間不斷延伸。在第三個“民法典宣傳月”,人民網推出“學法時習之·‘典’亮網絡”系列策劃,以案例闡釋民法典為人們的數字生活帶來的改變。

以案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法院認為,本案中,孫某在未取得相關主體同意的情況下,非法獲取含有自然人姓名、電話號碼、電子郵箱的個人信息,并以牟利為目的將獲取的4萬余條個人信息進行非法出售。孫某的行為屬于非法收集、買賣個人信息的大規模侵權行為,侵害了承載在不特定社會主體個人信息之上的公共信息安全這一公共利益,構成對公共信息安全領域的社會公共利益侵害。

資料來源:浙江法院網

編輯:溫璐

設計:馬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