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青藏高原上。
主人的繩套飛向了一頭小牦牛。
這是一頭野牦牛與家牦牛的混血。
體型不大,但異常倔強。
換做別的牦牛,大概掙扎兩下,就乖乖束手就擒了吧。
但它不。
畢竟血里混上了野性的基因,就再難學會屈服。
于是,主人幾乎用盡了全身的力氣,拉它、拽它。
但它,始終沒有停止掙扎。
即使好不容易裝上車,它依然在激烈地撞擊著、搖晃著,不斷掙扎。
而此時。
它野性的來源——勇猛的父親,正在遠處凝視著這一切。
忽然,仿佛神跡降臨似的。
父親拔腿狂奔,像山脈沖向漂著碎冰的冰河。
沖向牛群。
而小牛也似乎受到感召,于是掙扎得更加劇烈了。
只見它撞得滿臉是血。
車身晃動。
最終,壯烈地死在貨車上。
后來,牧民感傷于它的剛烈,以一首《動物哀歌》紀念這不屈的靈魂:
深情野鹿母子
無情獵人的到來
風馳電掣般的利劍
蠻荒是我唯一的出路
沒有母愛的我將何去何從
等等,Sir講的可不是什么茅盾文學獎作品,這是真實發生的故事:
《眾神之地》
B站出品,由豆瓣評分高達9.4、9.3的《第三極》《極地》的團隊制作。
這次毫無懸念,畫面還是一秒都舍不得快進。
草甸子上灑滿白雪、海洋里翻騰著海豚、雪山在地平線延綿……
不光是畫面,從海報到配音,從解說到音樂,無不透出一股大寫的質感。
紀錄片配音屆大佬劉琮解說,日本殿堂級樂隊神思者配樂。
海報更是精妙:
圖騰般的動物形象,組成山、河,體現萬物有靈的神性。
連字體都有設計。
仔細看“眾神之地”的“地”,像不像古體的“牠(它)”。
這是眾神聚集的地方,而野生動物,也是屬于眾神的“牠”。
光有這些,還不至于在一眾上天入海高科技加持的自然紀錄片中脫穎而出。
《眾神之地》最吸引Sir的,是電影般的故事感。
01
眾神
有一個傳說是這么講的:
當世界第一縷陽光照耀到岡仁波齊時,便有了第一頭牦牛,而岡仁波齊的山褶,就是牦牛的脊背。
別說古人愚昧迷信,任誰看了野牦牛的外形大概都會同意這個說法:
上面的這只野牦牛叫昆侖。
也就是開頭那只小牛的父親。
它生來雄壯,肋骨有14根,比其他牛類多出一雙。
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更強,龐大的胸腔,使它擁有強大的心肺功能,連毛發都更加濃密,能適應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溫。
和家養牦牛放在一起,一眼就能看出它的不凡來。
這份帥氣的基因怎能浪費?
于是每到夏季,牦牛的求偶季,昆侖都會沖向家牦牛的領地。
為什么?
不是爭奪地盤,而是……選妃。
這一次也是如此。
趁著牧民智達賣牛的檔口,只見昆侖帶著它一身野性慢慢逼近了。
牛群開始躁動不安起來。
像是做了什么決定,昆侖快速地奔跑,把牛群沖散。
現場一片混亂。
智達一伙人對此毫無辦法,只得趕緊結束了賣牛交易。
不然,它大概又會像以前一樣,接手牛群的管理,把家牦牛帶向遠方吧。
更重要的是:
昆侖可能還會在族群中留下更剛烈、更強壯的后代。
就像那只不屈的小牛。
△ 今日限免:牛片
而主人智達呢?
別說是搶回控制權,連平時擠牛奶的權利都沒了。
也就是說,在冬天來臨、昆侖干夠領袖之前,智達家的早餐,再也沒有酥油了。
這是什么苦主!
在《眾神之地》里,這是它第一個故事的主角,青藏高原上的野牦牛。
一個野性不羈的父親,與一個掙扎求生最終失掉了性命的孩子的故事。
但紀錄片顯然不局限于此。
目前的三集,你可以看到三個主角,也就是三個完整的故事。
比如第二集,它把視線轉向了海洋——白海豚。
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被認為是媽祖的化身。
老年時期通體白色,激動時皮下血管充血,會呈現優美的粉紅色。
在珠江口一帶,它們被叫做“盧亭”。
什么意思?
原來,在遠古時期,“盧亭”是一種半人半魚族群,它們以蠔蠣為食,用殼造房,販鹽為生。
傳說中,它們南宋時,遭到圍剿漸漸退入水中。
和盧亭一樣。
白海豚的生存領地也越退越遠。
以前呢,是人類觀察白海豚聚集的地方就有魚群,如今,則是白海豚跟著捕魚的船只走,哪里有船,哪里就有已經捕好的魚群。
嘿,自助餐。
這集故事的主人公叫老白,是一只倒霉蛋。
簡單來說,就是在水產裝置旁迷路了。
那是2020年5月,廣東臺山市,大概是由于當時的領地不斷被侵占,它為了生存,只能冒險成為人類口中的“偷魚賊”,最終困在了錯綜復雜的水產裝置旁,走不出來。
人們于是想方設法救助它。
村民們和專家不斷往它身上潑水抹泥巴,以保持皮膚的濕潤。
還徒手挖出一條溝渠,好讓水能流過來。
只是,看著這只掙扎的白海豚,專家也很無奈:
人類對這個物種了解太少了,并不知道自己的方法到底對不對。
拿這位專家來說。
他參與過的救助,從來沒有成功過,他聽說過的成功案例,也寥寥無幾。
看起來,一切只能靠天意。
好吧好吧,先不說這揪心的事了,在離海洋遙遠的西雙版納雨林里,這里正上演著一出宮廷大戲——王位之爭。
這里是傣族。
他們的創世傳說是:神造好了天地,但并不穩定,于是造了神象,鼻頂天、腳鎮地,又造了象頭人身的神,劃分白天黑夜,從此天地太平,人類有了規律生活。
紀錄片里的一家子亞洲象群,從北至南遷徙,被大壩和高速公路切斷了回家路,自此在西雙版納的雨林定居。
母象首領武則天正在甘蔗田大快朵頤,遠處,暌違已久的“老公”國王回來了。
大兒子老四樂得立馬湊上鼻子——
大象鼻子是觸感最靈的部分,鼻子交纏是表達感情最高效的辦法。
象群的故事,就是老四的成長史。
國王年老,終得有個接班人。
視線投向老四。
但看它的樣子……
額……還是個孩子。
直到危機來臨。
曾經國王的手下敗將老二,失敗后一直覬覦族群首領的位置。
象群對它的態度,是能躲則躲。
直躲到老二氣急敗壞,堵在路上挑釁。
孤象與象群對峙,權力的交接時刻,或許就在此刻。
危機一觸即發。
這時,老四仿佛受到使命的感召,加快步伐,第一個沖了上去。
身型力量都弱小的它,能把二叔逼走,靠的只是兩個字——氣勢。
“還是孩子”的老四,那一刻,終于長大了。
02
溝通
《眾神之地》上線后,在豆瓣的幾百條短評中,大概有超過95%的觀眾都打了四到五星,而B站,更是評分高達9.7。
有人直言:觀看的過程像是做了一場精神瑜伽。
為什么?
Sir覺得它抓住了很關鍵的一點,不僅是說動物,還有——人與動物的溝通。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總渴望與其他物種溝通。
甚至從《圣經》中演繹出一個美好的傳說:智慧之王所羅門可以依靠一個指環跟動物直接對話。
人人都想得到這個指環,以期能知曉動物行為的意義。
這是人類古老而樸素的愿望。
在《眾神之地》,人類也在想盡辦法跟動物溝通。
與一個物種最高效的交流方式,或許是做它的“媽媽”。
第一集, 一只被保護站救助的小野牦牛,出生第二天就與族群走散,冰天雪地里,落單的小牛幾乎沒有生存希望,幸而,它遇見了巡護員。
小牛把他們當成親人,會輕柔地舔人家的大臉,還會跟著晨跑、一起打雪仗。
這里有個鏡頭特別精妙:
小牛兩次頂開廚房的門簾,悄悄探出一點腦袋,又怯生生地縮回去。
在第三次,當大家期盼小牛的可愛面孔時,進來的是“飼養員”。
這是他們的第一次登場,也是生命禁區里溫暖的接力。
又或許,是做它的“岳父”。
《格薩爾王》史詩中,野牦牛是吉祥的象征。
雖然它無法與人類溝通,但卻好像有心靈感應,人類對它好,它也不會傷害人類。
比如一位叫江才的牧民。
他家的牦牛群,也有一位“外來者”斷角,但它可不是“不速之客”。
它不像年輕的昆侖一樣荷爾蒙旺盛,17歲的斷角,已經是牦牛屆的老人,年輕時決斗失敗的慘烈教訓還留在頭上——一只斷角。
如今到安享晚年的年紀,它給自己找了個“鐵飯碗”工作:江才家的種牛。
斷角到江才的牧場,熟練地就像回自己家,圍欄啥的只是個擺設。
江才樂于看到這樣的場景。
畢竟斷角就是他賣牛的活招牌。
和斷角配種生下的小牛,抗寒抗凍,健碩體質好。
普通家牦牛也就賣七千,混血的一代小牦牛能賣兩三萬。
憑借這“本領”,斷角成了草原上最強“贅婿”。
斷角改良了江才家牦牛的基因,江才也給孤獨流浪的老年斷角一個棲身之地。
看起來,似乎是個完美的結局。
但人類與動物的溝通,并不總是順利。
比如西雙版納的亞洲象。
十年間,它們不斷與人類爆發沖突,其中20多人在沖突中喪生或受傷。
沖突之源當然是生存問題。
棲息地被侵占,亞洲象缺少食物,跑去農田吃作物。
何況,人工養殖的作物既“供應”穩定,又營養充足,是它們的首選。
沖突,自然發生。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護林員陳平,每天都要跟蹤象群,向鄉親們發送警報。
象群出沒,注意避讓。
趙平一直試圖與象群溝通,風雨無阻地跟在象群背后觀察、保護,把自己都練成了“大象偵探”。
跟一只成年象老三更是關系密切。
可即使如此,他依然無法阻止老三發狂。
它的戰斗力,光看綽號就知道了,“車匪路霸”。
毀蓬踩盆,還是小事。
它曾逼停30多輛運甘蔗的卡車,在路邊吃起自助餐。
在求偶斗爭中,老三敗給了自己的哥哥國王,哥哥成為象群首領,它氣急敗壞,一肚子氣沒地發,跨上公路,開始沖撞汽車。
行為“任性”,代價也是慘重的。
老三從此被關進鐵籠,送進了亞洲象繁殖基地。
人與動物要想真正實現溝通,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03
鏡子
但僅僅是溝通嗎?
還記得《眾神之地》的導演曾海若發長文表達創作理念,里面有句話這么說:
人,始終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動物是人面對自然時的一面鏡子,照一照自己臉上,還有留下多少自然的痕跡。
是的,焦點還是人。
這也是《眾神之地》和其他自然紀錄片不一樣的地方:相比于自然和科普,它更注重人文。
用人與動物的交流與相處來反思人類自身。
它沒有只一味歌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對背后的隱患視而不見。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和諧”,其實,都是出自人類自己的視角。
就像江才與斷角的友誼,于雙方,和諧友愛,但是于野牦牛族群呢?
更常見的情況是,野牦牛常常會把一些家牦牛,帶入野牦牛群,同時,混血一代小牦牛,也因為身上的野性基因愿意跟著父輩去冒險。
這樣的結果就是,野牦牛的基因會變得越來越不純,家牦牛身上的疾病也有可能傳到野牦牛那里,摧毀整個族群。
老虎哥那邊的情況也差不多。
他對海豚觀念的改觀,是因為見識到海豚的情感力量。
于是,跟白海豚“斗智斗勇”幾十年的老虎哥有了新職業——帶客觀豚。
雖然他本人得到了更輕松的工作、更體面的收入。
但,這對白海豚來說未必是一樁好事。
游客的喧囂和船上發動機的噪音,很有可能蓋過它們呼喊孩子、同伴的叫聲,大大降低幼崽成活率,也深刻影響族群的交流。
人類總是自大,以為自己擁有全知視角,永遠能主宰地球。
但其實,我們對自然界,知之甚少。
比如白海豚,雖然叫中華白海豚,也是主要生活在中國近海,但由于行蹤過于神秘,研究了半輩子的黃祥麟,心里都有很多謎團和未知。
甚至,有沒有可能,“白海豚喜歡生活在近海”這個結論,也只是因為人類沒有觀測到深海的白海豚?
不光是白海豚,對大部分海洋生物,人類都缺乏認知。
相對來說,最熟悉的是鯨類。
數據卻是大多來自捕鯨業,而其中商業價值最高的須鯨、抹香鯨的數據最為翔實,根據這些數據,比如他們的身長、體重,成為早期科學家構建生物學研究的基礎。
而沒有經濟價值的動植物,卻很少有人關注、研究。
于是,那些仍然奔走在幫助海豚路上的人才更可敬——
上面說的研究白海豚半輩子的黃祥麟。
救助白海豚的馮抗抗。
當然,還有更多不知名,出沒于高原、荒野、叢林的巡護員。
說到這里你可能已經忘了,我們前面說的那只叫老白的白海豚,還困在那里呢。
它在泥地里掙扎了許久,急促的喘息讓它身上的粉色越來越艷。
這可不是什么好兆頭。
即使已經漲潮,但馮抗抗對現在的情形并不樂觀:
于是,漁民們把它架著放歸更深的海域。
老白搖搖晃晃猶猶豫豫地在水里打轉——聲吶系統的紊亂,讓它難以辨別方向。
不過好在,經歷長時間的掙扎后。
這只老年白海豚做到了!
這是影像拍攝到,第一只被救助成功的白海豚。
只是,救助成功仍是少數,每年都會有人發現白海豚誤入內河擱淺。
有時發現的就是尸體,有時,人們拼盡全力救助,也是得來同樣的結果。
這或許是片子更深刻的地方:
它讓我們明白,人類,并不總是偉大。
沒有什么“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對自然界來說,晚了就是晚了,人類再想救助,也難以挽救頹勢。
還記得前幾天的事嗎——
7月21日,長江白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宣布滅絕。
全球現存的26種鱘魚中,有2/3都處于極度瀕危狀態。
△ 圖源:IUCN中國
短時間來看,這件事對人類的生活毫無影響,很多人甚至不知道。
但大自然微妙聯系著的一環已經徹底丟失,巴西蝴蝶已經開始振動翅膀,得克薩斯州的龍卷風隨時都會來臨。
這也是Sir為什么每逢一部好的自然紀錄片都要安利的原因。
而《眾神之地》尤為值得。
就像導演曾海若說的,動物,是人的一面鏡子,人只有不斷深入研究大自然,才能敬畏生命、理解“神性”。
最關鍵的,是反思人類的自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北野武術大師
這篇關于煉化的文章很可能會被限流,如果您想知道如何靠大話西游2賺錢、如何正確玩游戲,一定要耐心地看完!
我拿經濟比較穩定的紅顏知己服務器的物價來舉例:
在煉化之前我們先得買一件極品的底子裝備和一個煉化精通特技的護身符——
例如:
藍字加強混亂2.9、黃字忽視抗混7.2的武器等極品裝備底子。光這極品底子低于5000元恐怕都沒人出手(自己巫鑄打造的話也許會花更多錢,運氣差的至少得花2~3倍的錢才能打造出來一件極品底子的16級常規裝備)
這些就不多說了,以前看過踏歌直播巫鑄的都心里有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有了極品底子還要到市場購買煉化原料,這些原料看似不值錢,一旦用起來可不是一筆小數目,我們就以商人收購的價格來計算吧,當你看完我的計算結果后一定會驚掉你的下巴!
看下圖:
血玲瓏:3709/個,
內丹精華:15119/個,
130九彩云龍珠:1959/個,
150九彩云龍珠:2779/個,
165九彩云龍珠:17729/個,
煉化時不保留屬性的費用:20000/次。
煉化時保留屬性的費用是:25000/次。
每次煉化消耗體力10點,價值13~14W游戲幣左右,材料消耗血玲瓏×1、內丹×1、九彩云龍珠×3。
每次煉化最低總費用是:
130000+20000+15119+3709+1959×3=174705,約合人民幣0.415元一次;
每次煉化最高總費用是:
130000+25000+15119+3709+17729×3=227015,約合人民幣0.540元一次。
每天最多可使用回氣丹30個(價值≈100元),可煉化300次,按照最低消費來算的話,每天煉化滿300次大約需要消費124.5元,最高的話就是每天162元,不過大多數玩家都是在集市購買商人出售的材料,每一個材料中間還有10%左右的差價,如果把這些計算進去的話,在紅顏知己服務器,每天最低消費136.9元左右,最高則是每天178元左右。
如果按一年365天,每天煉化300次保守計算的話,
每人每年光煉化最低消費就≈45445元,
每人每年光煉化最高消費就≈64970元。
怎么樣?算到這里的時候是不是讓你瞪大了眼睛、張大了嘴巴?!現在你還認為煉化裝備花的只是一些小錢了嗎?!現在你還認為倒賣煉化原料的商人不怎么賺錢了嗎?!
你說,拿這些錢直接買仙器它不香嗎?15天以內的新區就更不言而喻了,至少要多花3~5倍的錢。
通過上述計算可以看出,每一個天天都吃滿回氣丹去煉化裝備的玩家,每年都會給原料這個商人帶來4545~6497元左右的收益!那么,如果一個服務器有100個這樣的人呢?那一年可就是45.45~64.94萬元的收益啊!
也許有的人會反問,我用自己的攢體力不就花不了這么多錢了?可是,用自己攢的體力相當于付出了大量的時間成本,況且,大多數人都有僥幸心理,有的一旦開始煉化,還會有一種不信邪的情緒被激發出來,你一邊煉化一邊自己勸自己說:“最后一百,最后一百,我就不信煉化不出來!”“不行,再買個體力號”等等,結果直到自己錢都花光了才被迫無奈地停了手,等有點錢了你又會重復這種操作。
除此之外,你有沒有發現,每當你給極品附加屬性的裝備煉化的時候(例如,附加屬性:忽視抗混1.1的項鏈),總是出現其它的極品煉化屬性,就連忽視混2都變得很少出現了,這種現象讓我一直懷疑它這里面一定有什么特殊的機制在控制著煉化結果。
這是一雙附加屬性:躲閃率17.9的鞋,我已經煉化了900多次,除了雙躲閃21以上沒出過,別的雙屬性都出過
如果你是知名的游戲主播,在眾目睽睽之下,也許就會有人把這個煉化的結果通過幕后操縱將其改變,或者說是暗中調高煉化的幾率,因為他們不想讓更多人知道這種煉化玩法或類似煉化的玩法賺錢的概率很渺茫,你覺得呢?
所以,與其自己煉化裝備不如把錢省下來買神獸或仙器。
以目前紅顏知己服務器最貴的變態16級混武器為例,售價為14999元,即使按每天30個回氣丹+最低價原料的煉化成本124.5元計算,只要超過120天煉化不出對應的屬性就是賠錢的!那些鬼區就另當別論了!